原子物理学 chapter1 卢瑟福模型
原子物理学第一、二章: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斯福模型
第五节: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2.原子的同一性
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确定的,某一元素的所 有原子之间是无差别的,这种原子的同一性是 经典的行星模型无法理解的。
3.原子的再生性 一个原子在同外来粒子相互作用以后,这个 原子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象未曾发生过 任何事情一样。原子的这种再生性,是卢瑟福 模型所无法说明的.
Automic Physics 原子物理学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背景知识 玻尔模型 光 谱
夫兰克--赫兹实验 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第一节:背景知识
卢瑟福模型把原子看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一 些电子组成,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的 大角度散射现象
2
1
hv
e
c2
1
上式中的 h 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量,其曲线与实验值 完全吻合,而这一公式是普朗克根据实验数据猜出来的。 由此公式当v->0和v->∞时分别都可得到与瑞利--金斯和 维恩公式相同的形式。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第一节:背景知识
此公式虽然符合实验事实但其在公布时仍没有理论根据,就在普朗克公式公 布当天,另一位物理学家鲁本斯将普朗克的结果与他的最新测量数据进行核对, 发现两者以惊人的精确性相符合。 第二天鲁本斯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普朗克,从而使普朗克决心:“不惜一切 代价,找到一个理论解释。”
可是当我们准备进入原子内部作进一步的考察时,却发现已经 建立的物理规律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同一性和再生性。 玻尔(N.Bohr)基于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光谱的实验规 律以及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于1913年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并 成功地建立了氢原子理论,解释了氢光谱的产生,玻尔理论还 可以准确地推出巴尔末公式,并能算出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 不过当玻尔理论应用于复杂一些的原子时,就与实验事实 产生了较大的出入。这说明玻尔理论还很粗略,直到1925年量 子力学建立以后,人们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子结构理论。
原子的核结构卢瑟福模型
第1章原子得核结构与卢瑟福模型1、1原子得质量与大小1.原子得质量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元素得原子,其质量各不相同、将其中最丰富得12C原子得质量定为12个单位,记为12u,u为原子质量单位、A就是原子量,代表一摩尔原子以千克为单位得质量数、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一摩尔物质中得原子数目、2、原子得大小将原子瞧作就是球体,其体积为, 一摩尔原子占体积为:就是原子质量密度、原子得半径为:例如Li(锂)原子A=7,=0、7,rLi=0、16nm;Pb(铅)原子A=207, =11、34,r Pb=0、19nm;3.原子得组成1897年汤姆逊从放电管中得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得电子,并测得了e/m比、1910年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得电量值为e=1、602×10-19(c) 从而电子质量就是:1、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汤姆逊原子模型1903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葡萄干蛋糕"式原子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2。
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装置与模拟实验● R:放射源 F:散射箔 ● S :闪烁屏 B :圆形金属匣 ● A:代刻度圆盘 C:光滑套轴 ● T :抽空B得管 M :显微镜( a ) 侧视图 ( b ) 俯视图结果● 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 极个别得散射角等于180°、 汤姆逊模型得困难近似1:粒子散射受电子得影响忽略不计,只须考虑原子中带正电而质量大得部分对粒子得影响、近似2:只受库仑力得作用、 当r >R时,粒子受得库仑斥力为: 当r <R 时,粒子受得库仑斥力为: 当r=R 时,粒子受得库仑斥力最大:卢瑟福等人用质量为4、0034 u得高速α粒子(带+2e电量)撞击原子, 探测原子结构、按照“西瓜”模型,原子只对掠过边界(R)得α粒子有较大得偏转、例如, EK =5、0 M eV , Z(金)=79 ,θ max<10-3弧度≈0、057o 、要发生大于90o 得散射,需要与原子核多次碰撞,其几率为10-3500!但实验测得大角度散射得几率为1/8000 ,为此,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型结构模型、 )MeV (103)MeV (nm 1.0MeV fm 44.12v 21/2v 2425202m ax 202K K E Z E Z m R Ze p p RR Ze t F p -⨯=⋅⨯==∆==∆=∆πεθπε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模型原子序数为Z得原子得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得核(原子核),它带正电量Ze,它得体积极小但质量很大,几乎等于整个原子得质量,正常情况下核外有Z个电子围绕它运动、4、核库仑散射角公式动能为EK得α粒子从无穷远以瞄准距离b射向原子核;在核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入射方向飞向无穷远,出射与入射方向夹角θ称散射角、这个过程称为库仑散射、假设:(1)将卢瑟福散射瞧作就是α粒子与原子核两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得两体碰撞、忽略原子中得电子得影响、(2)在原子核质量M>>m(α粒子质量)时,可视为核不动,于就是问题化为单质点m在有心库仑斥力作用下得运动问题、首先,我们关心从无限远来得α粒子(初态)经库仑力作用后又飞向无穷远得运动状态(末态)、由机械能守恒因而始末二态动量守恒、对任意位置有:称库仑散射公式、上式给出了b与q得对应关系、b小, θ大;b大,θ小、要得到大角散射,正电荷必须集中在很小得范围内,α粒子必须在离正电荷很近处通过、5、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实验验证(1)卢瑟福散射公式得推导:由库仑散射公式可得可见那些瞄准距离在b到b—db之间得α粒子,经散射必定向θ到θ+dθ之间得角度出射:将dθ用空心圆锥体得立体角dΩ来代替公式得物理意义:被每个原子散射到θ~q+dθ之间得空心立体角dW内得α粒子,必定打在b~b+db之间得dσ这个环形带上、所以ds代表a粒子被每个原子核散射到θ~θ+dθ之间那么一个立体角dΩ内得几率得大小,称为原子核得有效散射截面,又称为散射几率、现在得问题就是粒子入射到这样一个环中得几率就是多大呢?设靶得面积为A,厚度为t,并设靶很薄,以致靶中得原子对射来得粒子前后互不遮蔽,从而α粒子打到这样一个环上得几率为:也即α粒子被一个原子核散射到θ~θ+dq之间得空心立体角dW内得几率、实验情况就是N个α粒子打在厚度为t得薄箔上,若单位体积内有n个原子核,那么体积At内共有nAt 个原子核对入射α粒子产生散射,也即有nAt个环、假定各个核对α粒子得散射就是独立事件,α粒子打到这样得环上得散射角都就是θ~θ+dθ,α粒子散射在内得总几率应为设靶得面积为A,厚度为t,并设靶很薄,以致靶中得原子对射来得粒子前后互不遮蔽,从而a粒子打到这样一个环上得几率为也即α粒子被一个原子核散射到θ~θ+dθ之间得空心立体角dW内得几率、实验情况就是N个α粒子打在厚度为t 得薄箔上,若单位体积内有n个原子核,那么体积At内共有nAt 个原子核对入射α粒子产生散射,也即有nAt个环、假定各个核对a粒子得散射就是独立事件,α粒子打到这样得环上得散射角都就是q~θ+dθ,α粒子散射在内得总几率应为另一方面,设有N个a粒子入射到靶上,在θ~θ+dθ方向上测量到得散射α粒子数为dN,所以α粒子被散射到dW内得总几率又可表示为dN/N,从而有该式称卢瑟福散射公式说明:实际测量就是在一个有限小窗口(ds ‘)张得立体角dΩ'=ds‘/r2内测量散射得粒子数dN ’、由于散射公式只与θ有关,在同一个θ位置上有dN‘/dΩ’ =dN/dΩ,所以上公式可用于小窗口探测、(2)卢瑟福散射公式得实验验证●对同一放射源(EK同),同一靶体(Z,t同)●对同一放射源,同一靶材但厚度t不同,在θ方向接收得●不同放射源( EK不同),同一靶体,在θ方向测得●对同一放射源;不同靶材(Z不同)但nt同,在方θ向测得盖革与马斯顿按上述结论作了一系列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很好,从而确立了原子核型结构模型、6。
第一章卢瑟福模型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一、学习要点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M A =(g), R ~10-10 m , N A =6.022⨯1023mol -1,1u=1.6605655⨯10-27kg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汤姆孙原子模型(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结果、分析(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4)α粒子散射理论: 库仑散射理论公式:221212200cot cot cot 12422242Z Z e Z Z e a b E m v θθθπεπε===⋅'⋅卢瑟福散射公式: 221240Z Z 11()()44sin 2c e E σθθπε=,2sin d d πθθΩ=实验验证:1422sin ,,Z , ; 2A dNt E n N d θρμ--⎛⎫∝= ⎪Ω⎝⎭,μ靶原子的摩尔质量(4)微分散射面的物理意义、总截面(5)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会推导):﹡散射角θ: 2120Z Z 11(1),42sin 2m c er E θπε=⋅+α粒子正入射散射角(0180θ=)::2120Z Z 14m ce r a E πε=≡ ,m r ~10-15-10-14m二、基本练习(一)教材习题:杨书P 28:1-1.1-2.1-3.1-4.1-6;(二)第一章自测云南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____原子物理学(1)__自测卷学院________专业 _________年级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考试方式:闭卷考 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编号:(A 、B 、C 卷):A 卷1. 选择题(从A 、B 、C 和D 中选一,在题号上打“√”,每题3分,共27分)(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A .10-10cm; B.10-8m C. 10-10m D.10-13m(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A.绝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接近180︒B.α粒子只偏2︒~3︒C.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D.以大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小角散射(3)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A.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B.散射物太厚C.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D.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4)用相同能量的α粒子束和质子束分别与金箔正碰,测量金原子核半径的上限. 问用质子束所得结果是用α粒子束所得结果的几倍?A. 1/4 B . 1/2 C . 1 D. 2(5)动能E K =40keV 的α粒子对心接近Pb(z=82)核而产生散射,则最小距离为(m ):A.5.91010-⨯B.3.01210-⨯C.5.9⨯10-12D.5.9⨯10-14(6)如果用相同动能的质子和氘核同金箔产生散射,那么用质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是用氘核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的几倍?A.2B.1/2C.1 D .4(7)在金箔引起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每10000个对准金箔的α粒子中发现有4个粒子被散射到角度大于5°的范围内.若金箔的厚度增加到4倍,那么被散射的α粒子会有多少?A. 16B..8C.4D.2(8)在同一α粒子源和散射靶的条件下观察到α粒子被散射在90°和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A .4:1 B.2:2 C.1:4 D.1:8(9)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若把α粒子换成质子,要想得到α粒子相同的角分布,在散射物不变条件下则必须使:A .质子的速度与α粒子的相同;B .质子的能量与α粒子的相同;C .质子的速度是α粒子的一半;D .质子的能量是α粒子的一半2.简答题(共0分,每题各5分)(1)什么是电子?﹡简述密立根油滴宖验.(2)简述卢瑞礃原子月核模型的褁炙(3)笀述 ALBED Epuap)n # 8α粐子攣射嬞验( α粒子大襒敁射的纓果说明了什丈?(4)什么昣徢分敢射截霢'简轰兲爠理意义.或:1、什么叫α粒子散射?汤姆孙模型能否说明这种现象?小角度散射如何?大角度散射如何?2、什么是卢瑟福原子的核式模型?用原子的核式模型解释α粒子的大角散射现象。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第一节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第二节 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第三节 卢斯福散射公式
小结
第四节 卢斯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第五节 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第一节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一、原子的质量
1、原子的质量单位:1u=1.66×10-27kg
规定:将静止的碳(162C )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定为原子
207
11.34
1.9
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估算原子半径,如范德瓦尔斯方程 等,但其数量级不变,都为10-10米(埃)数量级。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一、Thomson模型
在汤姆逊(Thomson)发现电子之后, 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 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型。
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 内,电子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之为“葡萄 干面包模型” 。
mv mv meve m v meve
1
2
m v
2
1 2
m
v
'2
1 2
meve
2
m (v 2 v '2) meve2
NA=6.02214×1023mol-1 一摩尔某元素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A (以克每摩尔为单位)。
4、原子的绝对质量:
MA
A NA
二、原子的大小
在目前的手段下,对原子的大小还不能直接测量,而是要 通过间接方法测量。
在固体和液体中,各原子几乎相互接近,特别是在晶体中, 原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点阵,这就为估计原子的大小提供 了方便。
如上图,我们假设α 粒子以速度 V 射来,且在原子附近度过的 整个时间内均受到 Fmax 的作用,那么会产生多大角度的散射呢?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1-6章_课后习题答案
原子物理学课后前六章答案(第四版)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波尔模型第三章:量子力学导论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第五章: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第六章:X射线第一章习题1、2解速度为v的非相对论的α粒子与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相碰撞,试证明:α粒子的最大偏离角约为10-4rad.要点分析: 碰撞应考虑入射粒子和电子方向改变.并不是像教材中的入射粒子与靶核的碰撞(靶核不动).注意这里电子要动.证明:设α粒子的质量为Mα,碰撞前速度为V,沿X方向入射;碰撞后,速度为V',沿θ方向散射。
电子质量用me表示,碰撞前静止在坐标原点O处,碰撞后以速度v沿φ方向反冲。
α粒子-电子系统在此过程中能量与动量均应守恒,有:(1)(2)(3)作运算:(2)×sinθ±(3)×cosθ,得(4)(5)再将(4)、(5)二式与(1)式联立,消去V’与v,化简上式,得(6)若记,可将(6)式改写为(7)视θ为φ的函数θ(φ),对(7)式求θ的极值,有令,则 sin2(θ+φ)-sin2φ=0 即 2cos(θ+2φ)sinθ=0若 sinθ=0, 则θ=0(极小)(8)(2)若cos(θ+2φ)=0 ,则θ=90º-2φ(9)将(9)式代入(7)式,有由此可得θ≈10-4弧度(极大)此题得证。
(1)动能为的α粒子被金核以90°散射时,它的瞄准距离(碰撞参数)为多大(2)如果金箔厚μm,则入射α粒子束以大于90°散射(称为背散射)的粒子数是全部入射粒子的百分之几要点分析:第二问是90°~180°范围的积分.关键要知道n, 注意推导出n值.,其他值从书中参考列表中找.解:(1)依和金的原子序数Z2=79答:散射角为90º所对所对应的瞄准距离为.(2)解: 第二问解的要点是注意将大于90°的散射全部积分出来.(问题不知道nA,但可从密度与原子量关系找出)从书后物质密度表和原子量表中查出ZAu=79,AAu=197, ρAu=×104kg/m3依:注意到:即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为密度除以摩尔质量数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
原子物理cap1卢瑟福模型
(r ≥ R)
对于汤姆逊模型而言,只有掠入射(r=R)时,入射α粒子受力最大, 设为Fmax,我们来看看此条件下α粒子的最大偏转角是多少?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Back
Thomson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提出
Next
第二节: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Back
Thomson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提出
Next
第二节: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Back
Thomson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提出
库仑散射公式 Rtherford公式 公式
Back Next
第三节: 第三节:卢斯福散射公式
库仑散射公式
Rtherford公式 公式
Back Next
第三节: 第三节:卢斯福散射公式
库仑散射公式
Rtherford公式 公式
Back Next
第三节: 第三节:卢斯福散射公式
库仑散射公式
Rtherford公式 公式
第二节: 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
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 姆逊的原子模型,根据实 验结果,卢瑟福于1911年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 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 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 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 围.卢瑟福根据设想的模型, 从理论上推导出散射公式, 并被盖革-马斯顿实验所验 证,核式模型从而被普遍 接受。
Thomson模型 α散射实验 模型 散射实验 Thomson模型的失败 模型的失败 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 模型的提出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θ
dθ
b
d
db
Ze dθ θ
cos πa 2 d πa 2 sin d dσ 2πb db 4 sin 3 8 sin 4 2 2 利用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dW与d 的关系
2
环形面积
r
2πr 2 sin d 2π sin d dΩ r2
只有打在b→b-db之间的这个环形带上的α粒子,才能被薄膜中的原子散 射在θ→θ+dθ之间的空心立体角dΩ内,所以dσ称为薄膜中每个原子 的有效散射截面.
又 g 是宏观单位,u 是微观单位。
F eN A
热学中曾学习过
F
R
e
k
R kNA
NA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常量,是联系微观物理学和宏 观物理学的纽带,从宏观量的测定导出微观量时起着桥 梁作用。 NA的巨大正说明了微观世界是多么的细小!
3. 原子的大小
从晶体中原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估计原子的大小
1811年,Avogadro 提出阿伏伽德罗假说。 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1mol任何原子的数 目都是NA。
Avogadro constant: NA=6.022 136 7(36)×1023 mol-1 电荷存在最小单位: e = F/NA=1.602 177 33(49)×10-19 C
a e2 Z b cot cot 2 2 4π 0 E 2
e2 1.44 fm MeV 4π 0
1.44 79 cot 45o 22.8 fm 5
例: 214Po放射出的 粒子,能量 E= 7.68 MeV,当其在金箔上散 射时(m<<M)
b/fm
10 112o
01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去掉磁场B,电子将做圆运动,通过偏转可测 出圆半径
e / m = E /( B r )
2
原子物理学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德国考夫曼:电子的 荷质比随速度增大而 减小(1901)
e/m
m0 m= 2 v 1 - 2 c
v
原子物理学
电子电量和质量:
实 验 发 现 : 电 量 量 子 化 m=9.1×10-31Kg
原子物理学
背景知识 1833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电解时,在电极上 析出或溶解物质的质量跟通过的电量成正比。
法拉第电解的第二定律:如通过电量相同, 则析出或溶解的不同物质的质量跟它们的克 当量成正比。
法拉第电解常数 F=96486.70库伦/摩尔
原子物理学
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 体分子数相同
e=1.6×10-19库伦
原子物理学
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
mp / me = 1836
原子质量单位u :规定12C的质量为12u
1u = 1.66 × 10 kg
27
Hale Waihona Puke me = 0.511MeV mp = 983 MeV
原子物理学
电子的经典半径
E Udq
2
e
0
q e dq 4 0 re 8 0 re
注:15℃,一个大气压
氢
氮 氧 二氧化碳
平均自由程nm 118 62.8 67.9 41.9
原子物理学
原子的大小: 原子的大小约为零点几个纳米,原 子的大小基本上相同。(这是经典物理 不能解释的)
原子物理学
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汤姆孙模型 电子镶嵌在原子内部
第一章 卢瑟福模型
电子的经典半径
把电子看做小圆球,根据经典理论 (电子的电势能等于电子的静能)
mec 2
e2
4 0re
re
1
40
e2 E
E mec2 0.51Mev
re ~ 2.81015 m 2.8 fm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电子电荷(charge): e 1.602176487(40) 1019C
电荷是量子化的.
mass energy equation :E mc 2 me 0.510998910(13)MeV / c2 m p 938.272013(23)MeV / c2
1MeV 106 eV 1eV 1.602176487(40) 1019C 1V
1.602176487(40) 1019 J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3
for his work on the elementary charge of electricity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R. Millikan (1868-1953)
e = F/NA
放电管(discharge tube)
2 4 0 L
2
1 Z1Z2e2 cos
4 0 mvb
2
b
1
4 0
Z1Z2e2
mv 2 sin
cos
2
2
a 1 Z1Z2e2
4 0 E
E 1 mv 2 2
b a cot
22
考虑靶核的反冲,作修正
质心系中的散射角 c
E
质心系的能量Ec
EC
1 2
m
v
2
1第一章 原子的卢瑟福模型
四、同位素
1. 同位素的定义
原子量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强 调
“位”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周期表是根据 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原子序数)排列的,因此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 。
2. 同位素的测量
同位素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质量与相对含量 同位素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光谱分析法和利用质谱仪或质 谱计进行。
实验结果
3. Thomson模型的缺陷
原理示意图
c b
a
α
+2e
r
θ
R
Po
模型解释
1)α射线(He++)位于原子外边时,原子对α无作 用; 2)α射线位于原子边缘时,原子被极化,存在微 弱作用,散射角很小; 3) α射线位于原子内部时,也不可能发生大角 散射。
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的7300倍,它与电子相互作用时, 电子的速度太大而被散射掉。根据电磁学原理,不难得到
1u 931.5 MeV/c2
mp 938.27231 MeV
原子量:NA个(1mol)原子的质量(单位为g)
氢(H):1.00792;氧(O):15.999;铜(Cu):63.540
1u 1/ N A g
1g N A u
NA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
F eN A R kN A
⊙由Faraday电解定律可求出氢离子(质子)的荷质比, 与电子的荷质比进行比较,可以获得质子的质量:
mp 1.67262311027 kg
3. 原子质量单位(u)
国际上规定12C的质量为12u:
mp 1.007276470u
E mc 2 (质能关系) me 0.51099906 MeV
第一章原子的卢瑟福模型
实验证明,当210Po的α粒子〔5.3MeV〕对 29Cu作θ=180°散射时,卢瑟福公式仍旧成立。利用 上式可以算出,那时的a=15.8fm,因此,铜的原子核 半径一定小于15.8fm。
t
总散射截面 d Nd nAtd
A
如果有N个 粒子参与散射,那么
dN d ntd
N
NA
将上式带入卢瑟福散射公式,得
dN ' sin4 ( a )2 Nnt
d 2 4
定义微分截面:
c( )
d ( ) d
dN
Nntd
(a )2 4
1
s in4 (
/
2)
代表对于单位面积内每个靶核,单位入射粒子、单位 立体角内的散射粒子几率。
C、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回忆与一些说明
薄箔中的原子对射来的α粒子前后不互相遮蔽: 例如所用金箔的厚度约5×10-7m。可是金原子
的直径只有差不多3×10-10m,这样还有一千多个 原子的厚度。但如果考虑原子核与原子半径之比至 多是fm/Å≈10-5,原子核的几何截面至多是原子的 10-10,那么原子核很小,核间的空间很大。这样, 前后遮蔽的时机不大。如果厚度增加,当然遮蔽的 时机就大起来。
卢瑟福的学生们
Sir Edward Appleton Cecil Powell 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 塞西尔·鲍威尔 1947NP发现电离层 1950NP发现π介子
Ernest Walton 欧内斯特·沃尔顿 1951NP粒子加速器
Baron Blackett Niels Bohr 布莱克特男爵 尼尔斯·玻尔 1948NP宇宙射线 1922NP原子构造
原子物理学第1章原子的位型卢瑟福原子模型
– 微观规律 – 普遍规律 – 原子物理课与量子力学课
原子物理学
• 教材
– Fujia Yang • Modern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 参考书
–杨福家 • 《原子物理学》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原子的位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 玻尔模型 • 第三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 电子自旋 • 第四章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 第五章 X射线 • 第六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vf
v;
vf
vi
2v sin 2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6)
r 0d
0
(i
cos
j
sin )d
2 cos
2
i
sin
2
j cos
2
eu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7)
v sin 1 Z1Z2e2 cos 1 Z1Z2e2 cos
2 40 L
2 40 mvb 2
L2 2mE
Z1Z2e2
4 0 E
rm ;
rm2 arm b2 0
a Z1Z2e2 ,
4 0 E
m2v02b2 b2
2m
1 2
mv02
1-4-2 原子核大小的估计(2)
• 求解 rm2 arm b2 0
rm a
a2 2
4b2
, rm
0
rm
a 2
a 2
1 4b2 a (1 a2 2
C ( )
d ( )
d
dN Nntd
1
4
0
Z1Z2e2 4E
2
第1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而
S 2 0.01 2 L 2 2 e 2Ze 1 dn d 4 nNt d 4 0 4 E sin
1 2 79 (1.44ev.nm) 0.01 6 4 4 5.3 10 sin (10 )
Ek M 2 ctg 4 0 b 4 0 2 b 2 2 2Ze Ze
b
→
b db → d
d
2 cos 2 Ze 2 2 )2 ( ) d 2bdb ( 2 3 4 0 Mv sin 2
1
空心锥体的立体角:
d 2 sin d 4 sin cos d 2 2 2 1 Ze d d与d的对应关系 : d ( )2 ( 2 )2 4 0 Mv sin 4 2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内容: 1、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
3、卢瑟福散射理论 4、原子的组成和大小
5、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意义和困难 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散射理论
1
§ 1 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一 电子的发现(背景知识) 1897年,汤姆逊通 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 现了电子,并进一步测 出了电子的荷质比:e/m 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最 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 理学大门的伟人.”
1903年,汤姆逊(Thomson) (英国): “葡萄 干蛋糕”模型(或“西瓜”模型)-原子中正电荷 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原子如同西瓜: 瓜瓤好比正电荷, 电子如同瓜籽分布 在其中。 原子发光-电子在其平衡位置作简谐振动的结果, 原子所发出的光的频率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
5
§2 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模型)
原子物理学第1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在汤姆逊(Thomson)发现电子之后 对于原子中正 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 在汤姆逊 发现电子之后 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 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 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 电子镶嵌 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 在其中,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为了检验汤姆 在其中,人们称之为 葡萄干面包模型 为了检验汤姆 模型是否正确,卢瑟福 逊(Thomson)模型是否正确 卢瑟福 模型是否正确 卢瑟福(Rutherford)于 于 1911年设计了 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 年设计了α粒子散射实验 年设计了 粒子散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 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一度的偏转.但有少数 但有少数α粒子偏转 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一度的偏转 但有少数 粒子偏转 角度很大,超过 度以上,甚至达到 角度很大 超过90度以上 甚至达到180度.对于 粒子发 度 对于α粒子发 超过 度以上 甚至达到 对于 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实,无法用汤姆逊 无法用汤姆逊(Thomoson)模型 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实 无法用汤姆逊 模型 加以解释.除非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 除非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 加以解释 除非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 排斥力才会大到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在此基础上, 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在此基础上 排斥力才会大到使 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在此基础上 卢瑟福(Rutherford)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卢瑟福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α粒子:放射性元素发射出的高速带 电粒子,其速度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 带+2e的电荷,质量约为4Mpp。 散射:一个运动粒子受到另一个粒子 的作用而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的现象。 粒子受到散射时,它的出射方向与原 ( a) 侧视图 (b) 俯视图。R:放射源; 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叫做散射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2
m vf
2
vi v f v;
v f v i 2 v sin 2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6)
0 r d
0
( i co s j sin )d 2 co s 2
i sin j co s 2 2
A
1
A/NA
)
3
数量级:r ~ 10-10 m = 1 Å
1-2 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1. 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 2. 粒子散射实验 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
1-2-1 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 (1)
• 汤姆逊原子模型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 电子镶嵌在其中(同心球壳上)。
• 卢瑟福的核型结构模型
eu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7)
v sin
2
1 4 0
Z1Z 2e L
2
co s
2
1 4 0
Z1Z 2e m vb
2
co s
2
b
a 2
ctg
2
a
Z1Z 2e
2
4 0 E
E
mv 2
2
b ~ ; b ; b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1)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2)
– 正电荷Ze对粒子(2e)的最大力
F 1 4 0 2Ze R
2 2
p’
p
–散射角
p p
p
–动量的变化~力乘以粒子在原子度过的时间2R/v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3)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3)
–相对动量的变化
p 2FR / v m v 2 Z e /( 4 0 R )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4)
• 推导库仑散射公式
Z1Z 2e 0 F ma r m 2 4 0 r dt
2
dv
mr
2
d dt
2 2
L
中心力角动量守恒
dv d d dt
2
Z1Z 2e 4 0 r
dv
0 r m
1
Z1Z 2e mr
2 b | d b | A
2
2 a A 2
co t
2
a 2
csc
2
1
2 2
d
2 a sin d 1 6 A sin
4
2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3)
• 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 ~ d
d s 2 r sin rd ; d
ds r
2
2 sin d
4
电子引起α 粒子的偏转角非常小 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6)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6)
– 粒子对金的散射角
E 5 M eV
Z=79
5
p p
3 10
Z E
rad <1 0
3
4
Z E
rad <1 0
3
rad
–一次散射的散射角 10 rad
1-1 背景知识
1. 电子的发现 2.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3. 原子的大小
1-1-1 电子的发现
• 汤姆逊阴极射线实验 +
–实验装置
D C E P1 -
H⊙
A ,B +
P2
–阴极射线(C)狭缝(A,B)金属板(D,E)荧光屏 –D,E加电场 E 射线P1 P2 阴极射线带负电 –再加磁场H 射线P2 P1 Hev=Ee v=E/H –去掉电场 射线半径r mv2/r= Hev e/m=v/Hr
m v 0 m v1 m e v e , 1 2 m v0
2
1 2
m v1
2
1 2
m eve
2
入射的粒子
ve
散射后的粒子
2 m v0 2 m v0 m 2 v0
散射后的电子
m m e
p m v 0 m v1 m e v e 2 m e v 0
2
2
d
sin
4
2
,
• 同一(粒子源,材料的散射体,散射角)
dN d
t
• 同一(散射体,散射角)
dN d
dN d
1 E
2
• 同一(粒子源,散射角, nt)
~ Z2
2
1-4-1 盖革 — 马斯顿实验(2)
• 盖革 — 马斯顿实验证实了上述规律
1-4-2 原子核大小的估计(1)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5)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5)
–电子对α 粒子的偏转的贡献(对头撞)(2)
p m v 0 m v1 m e v e 2 m e v 0 p m v0
p p 2 m e v0 m v0 2me m 1 4000 10
2 1 Z 1Z 2e 1 2 2 m v0 E m vm 2 4 0 rm 2 mv b mv r L 0 m m
rm
2
L
2
Z1Z 2e
2
2mE
4 0 E
2
rm ;
rm a rm b 0
2 2
a
Z 1Z 2e
4 0 E
,
m v0 b 2m 1 2
1-4 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1. 盖革 — 马斯顿实验 2. 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1-4-1 盖革 — 马斯顿实验(1)
C ( )
d ( ) d
• 同一(粒子源, 散射体)
1 Z1Z 2e 1 N n td 4 0 4 E sin 4 2 dN 1 dN
2
4 0
d dt
0 d r
Z1Z 2e
2
4 0 L
0 d r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5)
Z1Z 2e d v 4 L 0
2
0 r d ;
d v v f v i v f v i eu
E
1 2
m vi
原子物理学
• • • • • • 第一章 原子的位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 玻尔模型 第三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 电子自旋 第四章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五章 X射线 第六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第一章 原子的位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1-1 1-2 1-3 1-4 1-5 背景知识 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卢瑟福散射公式 卢瑟福公式的实验验证 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
–重复散射也不会产生大角度 • 重复散射为随机, 平均之后不会朝一个方向 特别不会稳定地朝某一方向散射 –汤姆逊原子模型与实验不符!
1-3 卢瑟福散射公式
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 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1-3-1 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1)
• 远离靶核的入射能量E,电荷Z1e的带电粒子与电 荷Z2e的靶核散射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 作轨道运动的电子组成
1-2-2 粒子散射实验(1)
•实验装置
α 粒子散射实验:
探测器
α 粒子
金原子
1-2-2 粒子散射实验(2)
• 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 粒子散射角: ~ 2º- 3º –1/8000的 粒子散射角:> 90º
• 奇怪
–相当于炮弹被一张纸反弹回来一样!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1)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1)
– 原子的正电荷Ze对入射的 粒子(2e)产生的力
1 2Ze2 2 4 0 r F 2 1 2Ze r 3 4 R 0 r R
r R
R
r
原子半径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2)
2 2 2
• 微分截面(卢瑟福公式)
C ( )
d ( ) d 1 Z1Z 2e 1 N n td 4 0 4 E s in 4 2 dN
2 2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6)
• 微分截面的物理意义
C ( )
d ( ) d 1 Z1Z 2e 1 N n td 4 0 4 E sin 4 2 d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2
2
b
2
2
m v0
1-4-2 原子核大小的估计(2)
• 求解 rm arm b 0
2 2
rm rm a 2
a
a 4b
2
2
2 a 2 (1 a 2 1 sin
, rm 0
2
1
4b a
2
a 2
(1
1 co t
2
2
)
2
)
b
a 2
co t
12 克 12 N
A
1 N
A
[克 ] 1 . 66 10
.
24
[克 ]
–原子质量 MA [u] = 原子量 [u] = A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