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2

合集下载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4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4

课时作业(二十四)一、选择题1.下面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该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B.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C.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D.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答案 A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占据了绝对的比例,而跨国公司正是推动全球化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2.(2017·安徽马鞍山二模)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

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答案 A解析按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技术层面的因素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A项正确;按照材料意思,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体制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是部分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转型,B、D两项倒置了因果关系,故错误。

3.下图是德国某品牌轿车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分布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A.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C.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相对落后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图片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全球化现象,故选A项。

4.(2017·日照高一检测)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可能是全球化()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规范化B.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答案 B解析“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1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1

课时作业(二十一)一、选择题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 C解析A项是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反映了斯大林早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是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举措,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口号。

2.(2017·江苏盐城摸底)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答案 B解析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正确;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C项错误;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答案 B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不符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4.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4课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4课
第10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易错易混】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并未完全取代中国传统 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西服饰并行,长袍马褂与西 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和善于兼收并蓄的特点。
第1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答案】 (1)社会现象:中西服饰并行。观点:传统服饰有 强大生命力。
(2)主张:断发易服,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 明相融合。理由:传统服饰与发式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 机器化大生产。
(3)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变化。
第26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要点归纳】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第8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2.概况 (1)物质生活: a.衣着: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 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②________,受到新 派人士的欢迎。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 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b.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 ③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c.住房:④_______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 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第17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轻巧识记】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
第18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 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15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15

课时作业(十五)一、选择题1.下图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不正确的是()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答案 A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因此A 项说法错误。

2.(2017·南京金陵中学学测模拟)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3.(2017·河北邢台模拟)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发达答案 D解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5.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卷(含解析)

(新课标2)高考历史调研卷(含解析)

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文科综合历史(第二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私人部属)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制为太子仇自立创造了条件B.晋国宗法制受到挑战C.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D.私斗决定王位的归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管理地方,题干不涉及分封制,故排除A项;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已实行宗法制度,但是晋国殇叔自立并赶走太子,明显无视宗法制度,故选择B项;题干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董仲舒认为商鞅之法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司马迁则认为商鞅变法使“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虽然两人的结论大相径庭,但都还是站在同一个标准上评价商鞅的。

该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巩固B.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以董仲舒和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董仲舒的观点是商鞅变法造成了贫富分化,言外之意是会导致社会动荡,从而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从政权巩固的视角来阐释问题的,故选择A项。

3.据《梦粱录》记载:“(宋代)临安府点检所,管城内外诸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择日开沽呈样,各库预颁告示,官私妓女,新丽妆着,差雇社队鼓乐,以荣迎引。

至期侵晨,各库排列整肃……最是风流少年,沿途劝酒,或送点心。

”该活动是A.官营酒肆的开张典礼B.征收酒税的动员活动C.新酒上市之前的宣传D.鼓励民间饮酒的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酒肆指酒店,并非专门煮酒的酒库,故排除A 项;题干中未出现有关“酒税”的信息,故排除B项;据题干中“开煮”可知新酒还未上市,“告示”“妆着”“鼓乐”等明显是宣传手段,故选择C项;D项不是该活动的内容。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

第一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 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 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答案 A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7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7

课时作业(七)一、选择题1.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

”“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B.资本积累的完成C.科学技术的进步D.市场的需求答案 D解析A、B、C、D四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条件,但市场的需求才是其根源所在,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下图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增长示意图。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答案 D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情况,体现不出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输出等内容。

故选D项。

3.观察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A.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1854-1856年”这一时间可以判断是处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原材料进口比例大,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巨大。

对殖民地的原材料依赖及工业品出口均居高不下,说明殖民体系的形成。

4.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

这表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答案 D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项正确。

5.“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实质是()A.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B.生产技术的革命C.生产方式的革命D.社会关系的革命答案 C解析由题干材料“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可知,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即生产方式的革命,故C项正确。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

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答案 B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用于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灌云学测模拟)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瓷器。

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做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4.(2017·淮安学测模拟)《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反映唐代手工业者()A.地位优越B.职业世袭C.遭受歧视D.地位低下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优越,故A项错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一旦从事手工业,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其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遭到歧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黄冈学测模拟)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青铜器。

根据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根据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根据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
题及答案
一、考试概述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题包括了多个考点和知识点,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该试题主
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80题,满分150分。

下面
将对试题的内容和答案进行详细解析。

二、选择题解析
选择题部分包括了单选题和多选题。

这些题目以历史事件、人
物和时间为基础,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在解答这些题目时,考生需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并根据自己对历
史知识的理解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非选择题解析
非选择题部分主要包括了简答题和论述题。

这些题目要求考生
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解答这些题
目时,考生需注意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将自己对历
史事件或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准确地呈现出来。

四、总结
根据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的解析,考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应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议考生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以上是对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的简要解析,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调研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2

高考调研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2

第二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随州学测模拟)下图概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应补充的是()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天主教会希望传播天主教→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A.《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为流传B.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C.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D.西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认识。

A项《马可·波罗游记》的广为流传和D项体现在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方面。

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方面,缺少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故选B项。

2.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

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解析A项依据与史实相符,但不一定说明麦哲伦到过;B项依据也符合史实,但麦哲伦本人并没有完成整个航行,也就是说依据不充分,结论不科学;C项依据也与史实相符,但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没有到过;A、B、C三项都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故应是待考证,D项最匹配。

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 D解析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A项不正确。

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B项不正确。

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C项不正确。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开通了亚洲和美洲的航路,故选D项。

4.下表可以反映出()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A.世界贸易不断扩大B.英国对汽船采取技术封锁C.人类环保意识增强D.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答案 A解析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D两项;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排除B项;材料中商船吨位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12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12

课时作业(十二)一、选择题1.(2017·广东增城调研)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

“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答案 A解析抓住材料1978年的时间予以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两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常州学测模拟)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A.1976年B.1978年C.1984年D.1992年答案 B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1976年“文革”结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与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这样的报道无直接关系,故A、C、D三项错误。

3.(2017·山西学情诊断考试)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

这主要表明()A.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C.中共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D.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答案 D解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强调了计划经济主导地位同时,意识到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即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故A、C 两项错误,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故B项错误。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2课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2课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第32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史料二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 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 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 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 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 十 一 届三 中全 会的 内容 1. 了解中共 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 改革开 放决策
和意义;农村和城市进行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⑧________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 ⑨________、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⑩________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⑪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温馨提示】 图示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 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 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 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4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4

课时作业(四)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下分封诸侯王享有土地使用权,并没有限制富者的土地占有,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将国家的土地租给农民,有利于抑制富者的土地兼并,而且贫者有土地耕种,“有一最低之水平”,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否定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衡阳学测)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

诗句反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3.(2017·广东广州调研)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 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最新精编高中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必修二专题2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高考历史真题精编必修二专题2及解析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4题)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越倚重商品流通【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通过据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表中的据变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

D项正确。

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点拨】解材料的意思是关键,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三十年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掷金黄”不吻合,故选。

3.(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答案】D【点拨】A项是天津强化训练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4.(2007年高考江苏单7题)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B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答案】A【点拨】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显然这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资本输出有关。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5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5

课时作业(五)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A.黄金和土地B.资本C.商品市场D.原材料答案 A解析“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

故选A项。

2.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这里所说的“光明”是指()A.天主教思想B.工业文明成果C.科学精神D.君主制度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描述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思想,综合分析这里的“光明”是指天主教思想。

3.“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分别是() A.哥伦布和迪亚士B.麦哲伦和迪亚士C.哥伦布和达·伽马D.达·伽马和麦哲伦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选择C项符合题意。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 A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项是工业革命,故选A项。

5.“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答案 C解析新航路开辟中,最先到达亚洲的是1498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8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8

课时作业(八)一、选择题1.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

”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20世纪初答案 D解析由材料中“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信息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符合题意。

2.(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当代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这可以说明()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C.德国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体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故C项错误;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话最能表明()A.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C.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故A项正确。

4.如图是一幅创作于1901年的漫画,它是以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

2023新课标二卷历史高考题

2023新课标二卷历史高考题

2023新课标二卷历史高考题2023新课标二卷历史高考题指的是在2023年高考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科目的试卷。

该试卷是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命制的,主要测试考生对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2023新课标二卷历史高考题示例: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B. 汉代私营商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 唐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D.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B. 文艺复兴提倡理性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C.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包括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3、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B. 启蒙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 启蒙运动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旨在改革基督教教义D.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制度4、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德国发生,随后扩展到其他国家B.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纺织业,随后扩展到冶金、采矿等领域C.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D. 第一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模式,开创了新的工业生产方式5、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 美苏冷战期间,世界格局呈现出两极格局的特点B.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标志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单极化的特点D.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随州学测模拟)下图概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应补充的是()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天主教会希望传播天主教→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A.《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为流传B.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C.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D.西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认识。

A项《马可·波罗游记》的广为流传和D项体现在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方面。

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方面,缺少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故选B项。

2.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

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解析A项依据与史实相符,但不一定说明麦哲伦到过;B项依据也符合史实,但麦哲伦本人并没有完成整个航行,也就是说依据不充分,结论不科学;C项依据也与史实相符,但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没有到过;A、B、C三项都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故应是待考证,D项最匹配。

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 D解析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A项不正确。

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B项不正确。

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C项不正确。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开通了亚洲和美洲的航路,故选D项。

4.下表可以反映出()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A.世界贸易不断扩大B.英国对汽船采取技术封锁C.人类环保意识增强D.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答案 A解析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D两项;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排除B项;材料中商船吨位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

5.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

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A.葡萄牙B.荷兰C.西班牙D.英国答案 D解析18世纪后半叶开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因此其贸易范围遍布全世界。

6.(2017·湖南衡阳学测模拟)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其主要原因是()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D.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

B项与C项是英国,故不选。

而A 项“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开始是葡萄牙与西班牙,因而A项不对。

结合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可知D项正确。

7.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大幅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答案 B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美洲大陆大量贵金属的不断涌入导致物价不断上涨形成“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

8.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答案 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反映了16至18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推动了英国和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因此,A项正确。

9.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0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史实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A.君主立宪制确立B.世界市场形成C.殖民扩张加剧D.工业革命的发展答案 D解析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科技发明出现,专利申请的数量越来越多。

10.(2017·河南郑州一模)某国的规定从“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卖到本土或其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到“沿海允许外国的商船从事贸易”。

该项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开展解放运动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C.代议制完善民主政治D.该国获取世界工厂地位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题干涉及到各国贸易问题,而非主权独立问题,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看不出贸易中心的问题,故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民主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表明,贸易自由的倾向,即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思潮,故D项正确。

11.(2017·湖南娄底学测模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

”“两种新能源”是指()A.蒸汽和电力B.蒸汽和石油C.石油和电力D.电力和核能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蒸汽、煤炭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电力和石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

12.(2017·福州高一检测)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C.城市化的进程D.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故B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52分)13.(26分)(2017·江苏徐州学测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

……它的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

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越多。

材料二1596年到1598年,一个有名的人叫巴伦支,他是荷兰的一个船长,他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

他经过了三文雅—现在一个俄罗斯的岛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在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

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材料三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

……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传体制。

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

材料四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

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

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以上材料皆引自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注意概括提炼,不要简单列举史实)(12分)(2)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3)17世纪后半期,荷兰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个国家?指出其丧失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分)答案(1)重视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重视商业信誉,信守合同;重视商业机制创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重视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国家独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保护贸易自由等。

(上述答案只要答出四点即可)(12分)(2)结合相关史实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分)(3)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

外部原因:三次英荷战争,沉重打击了荷兰,使荷兰逐渐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内部原因:缺乏坚实的工业基础。

(8分)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回答第(1)问时一要注意将四则材料读透,其次要注意提取信息不可泛泛而谈,最后要注意概括,切忌照搬材料。

第(2)问谈启示时注意范围必须符合材料。

回答第(3)问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14.(26分)(2017·湖南娄底学测模拟)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材料二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 (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年份位次186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7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90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190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材料四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

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12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6分)答案(1)变化趋势:英国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