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知识点目录

高三数学知识点目录

高三数学知识点目录一、函数与方程1.1 一元一次方程1.2 一元二次方程1.3 二元一次方程组1.4 函数的概念1.5 函数的性质二、三角函数2.1 正弦函数2.2 余弦函数2.3 正切函数2.4 倒数关系2.5 三角函数的图像三、平面向量3.1 向量的概念3.2 向量的运算3.3 向量的坐标表示3.4 向量的共线与垂直3.5 平面向量的应用四、立体几何4.1 空间直线与平面4.2 空间坐标系4.3 空间向量4.4 空间图形的投影4.5 空间图形的旋转与镜像五、导数与微分5.1 导数的定义5.2 导数的运算法则5.3 高阶导数5.4 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的导数5.5 微分的定义与应用六、不等式与极限6.1 不等式的性质6.2 不等式的解析法6.3 极限的概念6.4 极限的性质6.5 极限的计算方法七、概率与统计7.1 随机事件的概念7.2 概率的计算7.3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7.4 概率分布函数7.5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八、数列与数学归纳法8.1 数列的概念8.2 等差数列8.3 等比数列8.4 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8.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九、平面解析几何9.1 点、直线、平面的坐标表示9.2 直线的性质与方程9.3 圆的方程与性质9.4 双曲线的方程与性质9.5 解析几何的应用十、立体几何10.1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10.2 正方体、长方体、正方锥的体积与表面积10.3 球的体积与表面积10.4 圆柱、圆锥、棱锥的体积与表面积10.5 立体几何的应用十一、复数11.1 复数的定义与运算11.2 复数平面与复数表示11.3 复数的模与幅角11.4 复数方程与不等式11.5 复数的应用总结:高三数学知识点目录包括了函数与方程、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导数与微分、不等式与极限、概率与统计、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复数等重要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

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

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

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

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

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

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1.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1.2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 指数与对数函数2.1 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2 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 三角函数3.1 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周期性4. 组合与逆函数4.1 组合函数的定义与性质4.2 逆函数的定义与性质5. 一元二次方程5.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性质5.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6. 高次方程与不等式6.1 高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6.2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与解法二、几何与向量1. 平面几何1.1 点、直线、平面的基本性质1.2 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与性质2. 三维几何2.1 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2.2 空间图形的投影与旋转3. 二次曲线3.1 抛物线的性质与图像3.2 椭圆、双曲线的性质与图像4. 向量与坐标4.1 向量的定义与运算4.2 坐标系与向量的坐标表示5. 空间向量5.1 空间中的向量运算5.2 点、直线、平面与向量的关系三、概率与统计1. 概率1.1 事件与概率的基本概念1.2 条件概率与概率的加法规则2. 统计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2 统计指标与统计图表的应用3. 随机变量与分布3.1 随机变量的概念与性质3.2 常见离散与连续分布的特点与应用四、数列与级数1. 数列1.1 数列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2. 数列极限2.1 数列极限的定义与性质2.2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与应用3. 级数3.1 级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3.2 等比级数与调和级数的求和五、导数与微分1. 导数的基本概念1.1 导数的定义与性质1.2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的导数2. 导数的计算与应用2.1 基本函数的导数2.2 最值与最优化问题的求解3. 微分学的应用3.1 泰勒展开与近似计算3.2 曲线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六、积分与定积分1. 不定积分1.1 不定积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2 常见函数的不定积分公式2. 定积分2.1 定积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2 近似计算与定积分的应用3. 定积分的计算与应用3.1 函数的面积与曲线的长度3.2 物理问题与定积分的关系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包括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与级数、导数与微分以及积分与定积分等内容。

高三数学都学哪些知识点

高三数学都学哪些知识点

高三数学都学哪些知识点高三数学主要学习以下知识点:一、函数与图像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周期性等。

2. 基本函数的性质: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

3. 函数的图像与变换:平移、伸缩、翻转等。

4.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性质:复合函数的定义、反函数的特性。

二、数列与数列极限1. 等差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求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2. 等比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 递推数列与递推数列的求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4. 数列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数列收敛、数列发散等。

5. 无穷级数与无穷级数求和:收敛级数、发散级数等。

三、三角恒等式与解三角形1.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

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与化简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

3. 三角方程与解三角形:利用三角恒等式求解三角方程、解三角形等。

四、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1.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坐标表示、模长、方向等。

2. 向量的运算:加法、减法、数量积、向量积等。

3. 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的应用:向量的投影、向量的夹角、面积等。

4. 平面与空间中的向量问题: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

五、导数与微分1. 导数的定义与性质: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与函数的关系等。

2. 基本导数公式:常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3. 导数的运算法则:和差法则、乘积法则、商法则、复合函数法则等。

4.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高阶导数的定义、隐函数的导数等。

5.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微分近似、微分中值定理等。

六、极限与连续1. 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左极限、右极限、无穷极限等。

2.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定义、无穷大量的定义等。

3. 函数连续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等。

4. 极限运算法则: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极限等。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集总结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集总结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集总结一、基本数学概念1. 数与数线数的分类: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数线上的点与坐标2. 运算与代数四则运算代数表达式与代数式的化简与计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与性质3. 几何基础知识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角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二、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奇函数与偶函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 一次函数线性函数的表示与性质函数方程的解法与应用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表示与性质抛物线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方程的解法与应用4. 指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对数函数的换底公式指数与对数的运算性质与应用5.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周期性质三角函数的运算与应用6. 三角方程与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与应用三角方程的解法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三、平面几何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2. 三角形的相似与共线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共线定理与应用3.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4. 圆与圆的相交性质圆的性质与定义切线与弦的性质圆内切与外切的性质四、空间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点、直线、平面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关系空间几何体的投影与投影性质2. 空间向量的概念与运算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与数量积向量的共线与垂直性质3. 空间几何体的位置关系分析夹角的定义与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五、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样本空间、随机事件与概率概率的运算与应用2. 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定义与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排列组合3. 统计与误差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表达与分析误差的来源与处理以上是高三数学知识点的全集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每个知识点上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1. 函数与方程1.1 一元二次函数及应用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3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4 指数、对数与幂函数1.5 不等式1.6 等式与方程的应用1.7 参数方程与函数的图形2. 数列与数列极限2.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2.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2.3 数列极限的定义与性质2.4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2.5 无穷数列极限3.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3.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变换3.3 三角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3.4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与应用3.5 三角函数的基本计算4. 几何与空间几何4.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与定理4.2 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计算4.3 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与定理4.4 空间图形的性质与计算4.5 空间几何的向量与坐标表示4.6 空间几何的相交与平行关系5. 三角函数与向量5.1 向量的概念与性质5.2 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5.3 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5.4 向量与空间图形的应用5.5 三角函数与向量的关系6. 概率与统计6.1 随机事件与概率6.2 概率的计算与性质6.3 组合与排列6.4 统计图与频率分布表6.5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7. 导数与微分7.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7.2 导数的计算及应用7.3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7.4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7.5 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展开7.6 极值与最值的判定8.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8.1 不定积分及其基本性质8.2 常用的积分公式与方法8.3 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8.4 定积分的计算方法8.5 定积分在几何与物理中的应用9. 空间解析几何9.1 空间直线与面的方程9.2 空间几何的两点形式与一般方程9.3 空间几何的交点、距离与投影9.4 空间直线与面的位置关系9.5 空间曲线及其方程10. 数学建模10.1 建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0.2 建模中的数学工具与技巧10.3 建模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10.4 建模中的模型建立与求解这些都是高中数学高考的核心知识点,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

高考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 定义及性质- 斜率公式- 常见应用2. 二次函数- 定义及性质- 抛物线及图像特点- 判别式与根的情况- 常见应用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定义及性质- 指数函数的图像特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常见应用4. 三角函数- 基本概念及性质- 常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函数值范围- 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 常见应用5. 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 常见应用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 定义及性质- 常见应用2. 等比数列- 定义及性质- 常见应用3. 斐波那契数列- 定义及性质- 常见应用4. 数学归纳法- 原理及应用步骤- 常见应用三、几何与三角形1. 直线与角- 基本概念及性质- 常见应用2. 三角形- 定义及性质- 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常见应用3. 圆- 基本概念及性质- 圆的切线与切点- 弧度制- 常见应用4.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解三角形的步骤与技巧- 常见应用四、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 基本概念及性质- 概率计算方法- 常见应用2. 排列与组合- 基本概念及性质- 常见应用3. 统计与统计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 常见应用五、导数与微分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数的定义- 常见函数的导数- 常见应用2.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 微分的定义- 高阶导数- 常见应用3.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极值与最值的概念- 极值与最值的判定条件- 常见应用总结本文档对高考高三数学总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涵盖了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几何与三角形、概率与统计、导数与微分等内容。

希望能帮助您系统复习数学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数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一、数与函数1. 数的性质a) 基本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c = a(bc)b) 数的特殊性质:- 零元素:a + 0 = 0 + a = a- 单位元素:a × 1 = 1 × a = a2.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将一个自变量的值域映射到一个因变量的值域。

记作:y = f(x),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3. 基本函数a) 常数函数:y = c,其中c为常数。

b) 线性函数:y = kx + b,其中k和b为常数。

c) 幂函数:y = x^n,其中n为正整数。

d) 指数函数:y = a^x,其中a为正数且不等于1。

e) 对数函数:y = loga(x),其中a为正数且不等于1。

二、三角函数1. 常用三角函数a) 正弦函数:sinθ = 对边/斜边b) 余弦函数:cosθ = 邻边/斜边c) 正切函数:tanθ = 对边/邻边d) 余切函数:cotθ = 邻边/对边2. 三角函数的性质a) 基本关系:sin^2θ + cos^2θ = 1b) 诱导公式:- 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cos(α + β)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 tanαtanβ)三、导数与积分1. 导数的定义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定义如下:f'(x) = lim(h→0) [f(x + h) - f(x)] / h2. 常见函数的导数a) 幂函数:f(x) = ax^n,导数为f'(x) = anx^(n-1)b) 指数函数:f(x) = a^x,导数为f'(x) = ln(a) * a^xc) 对数函数:f(x) = loga(x),导数为f'(x) = 1 / (xln(a))d) 三角函数:f(x) = sin(x),导数为f'(x) = cos(x)3. 积分的定义积分表示函数在一定区间上的累积变化量,定义如下:∫[a,b] f(x) dx = lim(n→∞) Σf(x*)Δx,其中Δx = (b-a)/n,x*为区间上的任意一点。

高三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归纳一、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1.1 定义与性质1.2 解一次方程1.3 求一次函数的图像2. 二次函数2.1 定义与性质2.2 解二次方程2.3 求二次函数的图像3. 指数与对数函数3.1 定义与性质3.2 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3.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4. 三角函数4.1 基本概念与性质4.2 弧度与角度的转换4.3 常用三角函数图像5. 三角方程5.1 基本概念与性质5.2 解三角方程的基本方法二、数列与数列的表示1. 等差数列1.1 定义与性质1.2 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3 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2. 等比数列2.1 定义与性质2.2 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3 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3. 递推数列3.1 定义与性质3.2 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3.3 求递推数列前n项和三、解析几何1. 直线与平面1.1 直线的方程与性质1.2 平面的方程与性质1.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空间几何体2.1 球与球面方程2.2 平行六面体与正方体2.3 圆锥曲线四、概率论1. 随机事件1.1 基本概念与性质1.2 随机事件的运算1.3 条件概率与乘法定理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2.1 随机变量及其性质2.2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分布律2.3 连续型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3. 期望与方差3.1 期望的定义与性质3.2 方差的定义与性质3.3 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性与协方差五、数理统计1. 样本调查与总体参数估计1.1 样本与样本调查的基本概念1.2 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1.3 构造区间估计2. 假设检验2.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2.2 单总体均值的检验2.3 两个总体均值的检验3. 相关与回归分析3.1 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3.2 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判断3.3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六、立体几何1. 空间直角坐标系1.1 空间点的坐标1.2 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1.3 空间图形的方程2. 球与球面2.1 球的方程与性质2.2 球面上点与球面上线段2.3 球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空间向量3.1 向量的定义与性质3.2 向量的线性运算与数量积3.3 平面与向量的夹角以上是高三数学知识点的大致分类以及每个知识点的相应内容概要。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秀8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秀8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秀8篇)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一高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人教版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定义: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线线平行常用方法(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2)公理:在空间中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只直线互相平行。

(3)初中所学平面几何中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4)线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的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模板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模板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模板同学们,你们在复习高三数学的时候会不会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处开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找到复习的方向,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一)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1)数列的定义: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2)数列的分类: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无穷数列项数无限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 an其中n∈N_递减数列an+1常数列an+1=an(3)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4.数列的函数特征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二)(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 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这里由p= 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事实上,与“p= 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

高三必考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必考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必考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函数与方程:
-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 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 三角函数
2.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 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
-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3.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变换
- 三角方程的解法
- 解三角形的定理与应用
4. 数与式:
- 复数与复数的运算
- 数与式的相互转化
- 代数式、分式与函数式的化简与求值
5. 平面与空间几何:
- 直线与平面的方程及其性质 -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与距离 - 立体图形的计算与判断
6. 导数与微分:
-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 导数的定义与运算法则
- 函数的图像与导数的关系
- 极值与最值的判定
- 曲线与曲率
7. 积分与定积分:
-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概念
- 基本积分与积分法
- 积分的几何意义与物理应用
8. 概率与统计:
-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计算
- 事件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
-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 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以上是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的大致概括,每个知识点都有很多具体的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需要逐一掌握和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细分,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例题来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一、函数与方程1.1 一元二次函数1.2 三角函数与单位圆1.3 指数和对数函数1.4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2.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2.2 递推数列2.3 数列的求和与通项公式2.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三、概率与统计3.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3.2 概率的基本性质与运算3.3 排列与组合3.4 统计与抽样3.5 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四、解析几何4.1 平面与直线的方程4.2 二次曲线的基本性质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直线的方程 4.4 空间平面的方程五、立体几何5.1 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5.2 空间向量与平面方程5.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5.4 空间几何相关问题解法六、导数与积分6.1 导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6.2 导函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 6.3 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6.4 定积分的计算与应用七、复数与数学归纳法7.1 复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7.2 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7.3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7.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八、向量与坐标平面8.1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8.2 向量的线性相关性与线性无关性8.3 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8.4 向量的运动规律与应用九、三角函数9.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9.2 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与性质9.3 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应用9.4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总结: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中涵盖了主要的数学知识点,从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到概率与统计、解析几何,再到立体几何、导数与积分等多个领域。

每个知识点都以简洁而明了的方式呈现,旨在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地复习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各个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数学知识的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本知识点总结目录的学习,希望能够为高三学生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在应对高考数学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高三数学知识点1(1)不等关系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

高三数学知识点2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2.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3.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列数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式子f(n)来表示的,这两个通项公式形式上虽然不同,但表示同一个数列,正像每个函数关系不都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一样,也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的,仅仅知道一个数列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通项公式更非.如:数列1,2,3,4,…,由公式写出的后续项就不一样了,因此,通项公式的归纳不仅要看它的前几项,更要依据数列的构成规律,多观察分析,真正找到数列的内在规律,由数列前几项写出其通项公式,没有通用的方法可循.再强调对于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为定义域的函数的表达式.(2)如果知道了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依次用1,2,3,…去替代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这个数列的各项;同时,用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判断某数是否是某数列中的一项,如果是的话,是第几项.(3)如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如2的不足近似值,精确到1,0.1,0.01,0.001,0.0001,…所构成的数列1,1.4,1.41,1.414,1.4142,…就没有通项公式.(4)有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上不一定是的,正如举例中的:(5)有些数列,只给出它的前几项,并没有给出它的构成规律,那么仅由前面几项归纳出的数列通项公式并不.4.数列的图象对于数列4,5,6,7,8,9,10每一项的序号与这一项有下面的对应关系:序号:1234567项:这就是说,上面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的集合的映射.因此,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里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自变量只能取正整数.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和解析式.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是可以用图象直观地表示的.数列用图象来表示,可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描点画图来表示一个数列,在画图时,为方便起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两条坐标轴上取的单位长度可以不同,从数列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看出数列的变化情况,但不精确.把数列与函数比较,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由以1为首的有限连续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其图象是无限个或有限个孤立的点.5.递推数列一堆钢管,共堆放了七层,自上而下各层的钢管数构成一个数列:4,5,6,7,8,9,10.①数列①还可以用如下方法给出:自上而下第一层的钢管数是4,以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层的钢管数多1。

高三的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三的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三的数学知识点大全一、集合论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的总体或者一定范围内的元素的集合。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符号法等。

常见集合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差集等。

二、数与代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四则运算、实数的比较、实数的性质等。

代数式的展开和因式分解:根据代数式的性质进行展开和因式分解。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方程等。

三、平面几何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等。

平面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的性质。

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等。

四、空间几何空间几何中的基本概念:点、直线、平面、曲线等。

空间图形的性质:球、圆柱、圆锥等的性质与计算。

空间几何的运算与计算:体积、表面积的计算,运用解析几何解决问题。

五、数列和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概念:数列的定义、常见数列的特点与性质。

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极限定理、数列极限的性质与计算。

六、函数与导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与四则运算。

基本初等函数:常量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四则运算、使用导数解决问题。

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定义与计算。

概率分布与统计: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样本、总体、抽样与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

八、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三角恒等式与三角方程:基本恒等式的运用、解三角方程的方法。

九、解析几何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加法、数量积与向量积。

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空间解析几何的计算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的方程、平面的方程等。

以上是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大全,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坚持练习,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切都会有收获。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大全一. 函数与方程1.一次函数1.1 定义与性质1.2 求解一次方程2. 二次函数2.1 定义与性质2.2 求解二次方程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3.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4.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4.1 复合函数的概念4.2 反函数的概念与性质5. 三角函数5.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5.2 三角恒等式的运用6. 方程与不等式6.1 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6.2 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7. 线性规划与整式卷积7.1 线性规划的概念与解法7.2 整式卷积的概念与运算二. 三角学1.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1.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2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与运用2. 三角函数的应用2.1 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2.2 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3. 平面直角坐标系3.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与性质3.2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4. 复数与平面向量4.1 复数的定义与运算4.2 平面向量的定义与运算5. 解析几何5.1 点、直线、圆的方程5.2 曲线的方程与性质三. 空间解析几何1. 空间直角坐标系1.1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引入与性质1.2 距离与中点公式的运用2. 空间中的直线2.1 直线的方程与性质2.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空间中的平面3.1 平面的方程与性质3.2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4. 空间中的曲线与曲面4.1 曲线的方程与性质4.2 曲面的方程与性质5. 空间中的向量5.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5.2 平面与向量的关系四.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1.1 通项与递推式1.2 数列的极限与收敛性2. 数学归纳法2.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 2.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五. 概率与统计1. 事件与概率1.1 事件的定义与性质1.2 概率的定义与运算2. 排列与组合2.1 排列的定义与性质2.2 组合的定义与性质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3.1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的概念3.2 常见离散与连续概率分布的特点与应用4. 统计与抽样4.1 统计的概念与性质4.2 抽样技术与统计推断以上就是高三数学知识点的全面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主要学什么知识点

高三数学主要学什么知识点

高三数学主要学什么知识点高三是学生们面临高考的重要一年,其中数学科目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三数学主要学习的知识点。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基本概念: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值域、定义域、真值域等。

2. 一次函数:直线函数的性质、定义和图像、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

3. 二次函数:抛物线函数的性质、定义和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

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和图像、指数对数函数的运算与应用。

5.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性质、定义和图像、三角函数的运算与应用。

二、解析几何1. 直线与平面:点、直线、平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直线方程与平面方程的表示与求解。

2. 曲线的方程: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相关概念、方程、性质和应用。

3. 空间几何: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相关概念、曲面方程与曲线方程的表示与求解。

三、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数列的运算与性质:数列的四则运算、数列的特殊性质、数列求和等。

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应用与证明方法。

四、概率与统计1. 概率理论:概率的概念与性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条件概率、独立性、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2. 统计学基础:平均数、标准差、频率分布、概率分布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

五、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转换、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与图像。

2. 三角恒等式:基本三角恒等式、简化三角恒等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

3. 三角方程:三角方程的解法、三角方程的应用等。

六、数学建模1. 数学建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问题的实际背景、数学模型的建立、模型求解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 数学建模的应用领域:工程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全提纲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全提纲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全提纲第一章代数与方程1.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1.1.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性质1.1.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1.1.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2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1.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性质1.2.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1.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3 不等式1.3.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1.3.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1.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二章几何与三角形2.1 点、线、面及其关系2.1.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1.2 平行与垂直关系2.1.3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三角形与相关概念2.2.1 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2.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2.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2.2.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2.3 三角形的三心与圆2.3.1 三角形的外心与外接圆2.3.2 三角形的内心与内切圆2.3.3 三角形的重心与重心连线第三章空间与向量3.1 空间几何与立体图形3.1.1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与公理3.1.2 空间几何中的平行关系3.1.3 空间几何中的垂直关系3.2 空间向量与向量运算3.2.1 空间向量的定义与性质3.2.2 空间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2.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3.3 空间几何中的位置关系3.3.1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3.3.2 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3.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四章概率与统计4.1 随机事件与概率4.1.1 随机事件的定义与性质4.1.2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4.1.3 概率计算与应用4.2 统计与统计量4.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2.2 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4.2.3 抽样调查与样本估计4.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4.3.1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4.3.2 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3.3 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第五章排列组合与数列5.1 排列与组合5.1.1 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与性质5.1.2 排列与组合的计算与应用5.1.3 Pn原理与鸽巢原理5.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5.2.1 等差数列的概念与性质5.2.2 等差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公式5.2.3 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5.2.4 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公式5.3 递推数列与特殊数列5.3.1 递推数列的定义与性质5.3.2 斐波那契数列与裴波那契数列5.3.3 序数与序列的应用总结:以上是高三数学知识点的全提纲,涵盖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所有重要内容。

数学高三容易得分的知识点

数学高三容易得分的知识点

数学高三容易得分的知识点在高三数学学习中,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容易得分的知识点可以提高成绩,增强自信。

下面将介绍一些数学高三容易得分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在备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常见函数的性质,如奇偶性、周期性等,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函数相关的题目。

2. 导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理解导数的几何和物理意义,熟悉导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常用函数导数的求法,如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3. 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和曲线凹凸性的判断条件,能够快速判断函数图像的趋势和曲线的凹凸区间。

4.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熟练应用函数导数的性质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注意分析临界点和区间端点。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与常见数列:了解数列的定义和常见数列的特点,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熟悉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掌握应用数列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三、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和概率计算的方法,熟练掌握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和条件概率的计算。

2. 排列与组合: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排列组合相关的问题,如抽奖、选课等。

3. 统计与统计图表的解读: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图表的类型,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图表中的数据信息。

四、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理解立体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悉球、棱柱、棱锥等几何体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2. 平面几何与向量几何: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性质,包括平行、相交、垂直等关系,了解向量的定义和基本运算,熟练应用平面几何与向量几何解决几何问题。

五、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运用它们来解决三角函数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中数学总复习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I. 基础知识要点1. 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2. 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二、四象限的点集.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1323y x y x 解的集合{(2,1)}.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A ={(x ,y )| y =x +1} B={y |y =x 2+1} 则A ∩B =∅)4.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②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5.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325≠≠≠+b a b a 或,则应是真命题.2解:逆否:a = 2且 b = 3,则a+b = 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且21≠≠y x 3≠+y . 解:逆否:x + y =3x = 1或y = 2.21≠≠∴y x 且3≠+y x ,故3≠+y x 是21≠≠y x 且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⑵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例:若255 x x x 或,⇒.II. 竞赛知识要点1. 集合的运算.De Morgan 公式 C u A ∩ C u B = C u (A ∪ B ) C u A ∪ C u B = C u (A ∩ B ) 2. 容斥原理:对任意集合AB 有BA B A B A -+=.CB AC B C A B A C B A C B A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I. 基础知识要点1.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2. 函数的单调区间可以是整个定义域,也可以是定义域的一部分. 对于具体的函数来说可能有单调区间,也可能没有单调区间,如果函数在区间(0,1)上为减函数,在区间(1,2)上为减函数,就不能说函数在),(),(2110⋃上为减函数.3. 反函数定义:只有满足y x −−→←唯一,函数)(x f y =才有反函数. 例:2x y =无反函数.函数)(x f y =的反函数记为)(1y f x -=,习惯上记为)(1x f y -=. 在同一坐标系,函数)(x f y =与它的反函数)(1x fy -=的图象关于x y =对称.[注]:一般地,3)f(x 3)(x f 1+≠+-的反函数. 3)(x f 1+-是先f(x)的反函数,在左移三)()()()(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AB A A A B A A ==)(,)(3个单位.3)f(x +是先左移三个单位,在)f(x 的反函数.4. ⑴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但并非反函数存在时一定是单调的.因此,所有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⑵如果一个函数有反函数且为奇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也为奇函数.⑶设函数y = f (x )定义域,值域分别为X 、Y . 如果y = f (x )在X 上是增(减)函数,那么反函数)(1x f y -=在Y 上一定是增(减)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增减性相同.⑷一般地,如果函数)(x f y =有反函数,且b a f =)(,那么a b f =-)(1. 这就是说点(b a ,)在函数)(x f y =图象上,那么点(a b ,)在函数)(1x f y -=的图象上.5. 指数函数:x a y =(1,0≠a a ),定义域R ,值域为(⑴①当1 a ,指数函数:x a y =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②当10 a ,指数函数:x a y =在定义域上为减函数.⑵当1 a 时,x a y =的a 值越大,越靠近y 轴;当10 a 时,则相反. 6. 对数函数:如果a (1,0≠a a )的b 次幂等于N ,就是N a b=,数b 就叫做以a为底的N 的对数,记作b N a =log (1,0≠a a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其中a 叫底数,N 叫真数. ⑴对数运算:()na n a a a cb a b b a Na n a a n a a a aa a a a a a a a cb aN N Na Mn M M n M N M NMN M N M n a1121log log ...log 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32log )12)1(=⋅⋅⋅⇒=⋅⋅===±=-=+=⋅-推论:换底公式:(以上10且...a a ,a 1,c 0,c 1,b 0,b 1,a 0,a 0,N 0,M n 21≠≠≠≠ ) 注⑴:当0, b a 时,)log()log()log(b a b a -+-=⋅. ⑵:当0 M 时,取“+”,当n 是偶数时且0 M 时,0 nM ,而0 M ,故取“—”.4例如:x x x a a a log 2(log 2log 2 ≠中x >0而2log x a 中x ∈R ). ⑵x a y =(1,0≠a a )与x y a log =互为反函数.当1 a 时,x y a log =的a 值越大,越靠近x 轴;当10 a 时,则相反. 7. 奇函数,偶函数: ⑴偶函数:)()(x f x f =-设(b a ,)为偶函数上一点,则(b a ,-)也是图象上一点. 偶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y 轴对称,例如:12+=x y 在)1,1[-上不是偶函数. ②满足)()(x f x f =-,或0)()(=--x f x f ,若0)(≠x f 时,1)()(=-x f x f . ⑵奇函数:)()(x f x f -=-设(b a ,)为奇函数上一点,则(b a --,)也是图象上一点. 奇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例如:3x y =在)1,1[-上不是奇函数. ②满足)()(x f x f -=-,或0)()(=+-x f x f ,若0)(≠x f 时,1)()(-=-x f x f . 8. 对称变换:①y = f (x ))(轴对称x f y y -=−−−→−②y =f (x ))(轴对称x f y x -=−−−→−③y =f (x ))(原点对称x f y --=−−−→−9.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在进行讨论.10. 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层函数的值域. 例如:已知函数f (x )= 1+xx-1的定义域为A ,函数f [f (x )]的定义域是B ,则集合A 与集合B 之间的关系是 . 解:)(x f 的值域是))((x f f 的定义域B ,)(x f 的值域R ∈,故R B ∈,而A {}1|≠=x x ,22122212122222121)()()(b x b x x x x x b x b x x f x f x ++++-=+-+=-)(A B ⊃5故A B ⊃. 11. 常用变换:①)()()()()()(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 证:)()(])[()()()()(y f y x f y y x f x f x f y f y x f -=+-=⇔=- ②)()()()()()(y f x f y x f y f x f yx f +=⋅⇔-= 证:)()()()(y f yx f y y x f x f +=⋅= 12. ⑴熟悉常用函数图象:例:||2x y =→||x 关于y 轴对称.|2|21+⎪⎭⎫ ⎝⎛=x y →||21x y ⎪⎭⎫⎝⎛=→|2|21+⎪⎭⎫⎝⎛=x y|122|2-+=x x y →||y 关于x 轴对称.⑵熟悉分式图象: 例:372312-+=-+=x x x y ⇒定义域},3|{R x x x ∈≠, 值域},2|{R y y y ∈≠→值域≠x 前的系数之比.§3. 数 列 知识要点61. ⑴等差、等比数列:⑵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⑶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②112-+⋅=n n na a a (2≥n ,011≠-+n n n a a a )① 注①:i. acb =,是a 、b 、c 成等比的双非条件,即ac b=、b 、c 等比数列.ii. ac b =(ac >0)→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充分不必要. iii. ac b ±=→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 iv. ac b ±=且0 ac →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充要.注意:任意两数a 、c 不一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c >0,则等比中项一定有两个.③n n cq a =(q c ,为非零常数).7④正数列{n a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n x a log }(1 x )成等比数列. ⑷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2()1(111n s s n a s a n nn[注]: ①()()d a nd d n a a n -+=-+=111(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②等差{n a }前n 项和n d a n d Bn An S n ⎪⎭⎫⎝⎛-+⎪⎭⎫ ⎝⎛=+=22122 →2d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2. ①等差数列依次每k 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原公差的k 2倍...,,232k k k k k S S S S S --;②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 n n ,则,奇偶nd S S =-1+=n n a a S S 偶奇;③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N n n 12,则()n n a n S 1212-=-,且n a S S =-偶奇,1-=n n S S 偶奇 得到所求项数到代入12-⇒n n . 3. 常用公式:①1+2+3 …+n =()21+n n②()()61213212222++=+++n n n n③()2213213333⎥⎦⎤⎢⎣⎡+=++n n n[注]:熟悉常用通项:9,99,999,…110-=⇒n n a ; 5,55,555,…()11095-=⇒n n a . 4.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 ,年增长率为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r +1. 其中第n 年产量为1)1(-+n r a ,且过n 年后总产量为:.)1(1])1([)1(...)1()1(12r r a a r a r a r a a n n +-+-=+++++++-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 元,利息为r ,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 元过n 个月后便成为n r a )1(+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1(...)1()1()1(101112r a r a r a r a ++++++++=)1(1])1(1)[1(12r r r a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 元;m 为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 为年利率.()()()()()()()()1111111 (1112)1-++=⇒-+=+⇒++++++=+--m m m mm m mr r ar x r r x r a x r x r x r x r a 5. 数列常见的几种形式:⑴n n n qa pa a +=++12(p 、q 为二阶常数)→用特证根方法求解.具体步骤:①写出特征方程q Px x +=2(2x 对应2+n a ,x 对应1+n a ),并设二根21,x x ②若21x x ≠可设n n n x c x c a 2211.+=,若21x x =可设nn x n c c a 121)(+=;③由初始值21,a a 确定21,c c .⑵r Pa a n n +=-1(P 、r 为常数)→用①转化等差,等比数列;②逐项选代;③消去常数n 转化为n n n qa Pa a +=++12的形式,再用特征根方法求n a ;④121-+=n n P c c a (公式法),21,c c 由21,a a 确定.①转化等差,等比:1)(11-=⇒-+=⇒+=+++P rx x Px Pa a x a P x a n n n n . ②选代法:=++=+=--r r Pa P r Pa a n n n )(21x P x a P r P P r a a n n n -+=---+=⇒--1111)(1)1( rr P a P n n +++⋅+=--Pr 211 .③用特征方程求解:⇒⎭⎬⎫+=+=-+相减,r Pa a r Pa a n n n n 111+n a 1111-+--+=⇒-=-n n n n n n Pa a P a Pa Pa a )(. ④由选代法推导结果:Pr P P r a c P c a P r a c P r c n n n -+-+=+=-+=-=--111111112121)(,,.6.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⑴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在0 d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n S 取最大值时的n 值,有两种方法:9一是求使0,01 +≥n n a a ,成立的n 值;二是由n da n d S n )2(212-+=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 的值.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n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 (2)1)12,...(413,211n n -⋅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21d d ,的最小公倍数.高中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I. 基础知识要点1.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Z k k ∈+⨯=,360|αββ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180| 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180| 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90| ββ ⑤终边在y =x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45180| ββ ⑥终边在x y -=轴上的角的集合:{}Z k k ∈-⨯=,45180| ββ⑦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360 ⑧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 180360k ⑨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180 ⑩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 90360±+=βαk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3.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SIN \COS 三角函数值大小关系图1、2、3、4表示第一、二、三、四象限一半所在区域104. 三角函数的公式: (一)基本关系公式组二 公式组三xx k x x k x x k x x k cot )2cot(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πxx x x x x x 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公式组六xx x x x x x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π xx x x x x xx cot )2cot(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π xx x x xx x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π(二)角与角之间的互换公式组一 公式组二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αααcos sin 22sin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ααα2tan 1tan 22tan -=公式组一sin x ·csc x =1tan x =x xcos sin sin 2x +cos 2x =1cos x ·sec x x =xx sin cos 1+tan 2x =sec 2xtan x ·cot x =11+cot 2x =csc 2x=111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2cos 12sinαα-±=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2cos 12cos αα+±=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公式组三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2tan 12tan2sin 2ααα+=2tan 12tan1cos 22ααα+-=2tan 12tan2tan 2ααα-=42675cos 15sin -== ,42615cos 75sin +== ,3275cot 15tan -== ,3215cot 75tan +== . 5.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性质:()()[]()()[]()()[]()()[]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os cos 21sin sin cos cos 21cos cos sin sin 21sin cos sin sin 21cos sin 2cos2sin 2sin sin βαβαβα-+=+2sin2cos 2sin sin βαβαβα-+=-2cos 2cos 2cos cos βαβαβα-+=+2sin 2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ααααααα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tan -=+=+-±=ααπsin )21cos(-=+ααπcos )21sin(=+ααπcot )21tan(-=+ααπsin )21cos(=-ααπcos )21sin(=-ααπcot )21tan(=-12注意:①x y sin -=与x y sin =的单调性正好相反;x y cos -=与x y cos =的单调性也同样相反.一般地,若)(x f y =在],[b a 上递增(减),则f y -=. ②x y sin =与x y cos =的周期是π.③)sin(ϕω+=x y 或)cos(ϕω+=x y (0≠ω)的周期ωπ2=T .2tanxy =的周期为2π(πωπ2=⇒=T T ,如图,翻折无效).④)sin(ϕω+=x y 的对称轴方程是2ππ+=k x (Z k ∈),对称中心(0,πk );)cos(ϕω+=x y 的对称轴方程是πk x =(Z k ∈),对称中心(0,21ππ+k );)tan(ϕω+=x y 的对称中心(0,2πk ). x x y x y 2cos )2cos(2cos -=--=−−−→−=原点对称⑤当αtan ·,1tan =β)(2Z k k ∈+=+ππβα;αtan ·,1tan -=β)(2Z k k ∈+=-ππβα.⑥x y cos =与⎪⎭⎫ ⎝⎛++=ππk x y 22sin 是同一函数,而)(ϕω+=x y 是偶函数,则)cos()21sin()(x k x x y ωππωϕω±=++=+=.⑦函数x y tan =在R 上为增函数.(×) [只能在某个单调区间单调递增. 若在整个定义域,x y tan =为增函数,同样也是错误的].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x f 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奇偶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都要),二是满足奇偶性条件,偶函数:)()(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奇偶性的单调性:奇同偶反. 例如:x y tan =是奇函数,)31tan(π+=x y 是非奇非13偶.(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特有性质:若x ∈0的定义域,则)(x f 一定有0)0(=f .(x ∉0的定义域,则无此性质)⑨x y sin =不是周期函数;x y sin =为周期函数(=T xy cos =是周期函数(如图);x y cos =为周期函数(212cos +=x y 的周期为π(如图),并非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例如:R k k x f x f y ∈+===),(5)(.⑩abb a b a y =+++=+=ϕϕαβαcos )sin(sin cos 22 有y b a ≥+22.II. 竞赛知识要点一、反三角函数.1. 反三角函数:⑴反正弦函数x y arcsin =是奇函数,故x x arcsin )arcsin(-=-,[]1,1-∈x (一定要注明定义域,若()+∞∞-∈,x ,没有x 与y 一一对应,故x y sin =无反函数)注:x x =)sin(arcsin ,[]1,1-∈x ,⎥⎦⎤⎢⎣⎡-∈2,2arcsin ππx . ⑵反余弦函数x y arccos =非奇非偶,但有ππk x x 2)arccos()arccos(+=+-,[]1,1-∈x . 注:①x x =)cos(arccos ,[]1,1-∈x ,[]π,0arccos ∈x .②x y cos =是偶函数,x y arccos =非奇非偶,而x y sin =和x y arcsin =为奇函数. ⑶反正切函数:x y arctan =,定义域),(+∞-∞,值域(2,2ππ-),x y arctan =是奇函数,x x arctan )arctan(-=-,∈x ),(+∞-∞.注:x x =)tan(arctan ,∈x ),(+∞-∞.⑷反余切函数:x arc y cot =,定义域),(+∞-∞,值域(2,2ππ-),x arc y cot =是非奇非偶.ππk x arc x arc 2)cot()cot(+=+-,∈x ),(+∞-∞.y=|cos2x +1/2|图象14注:①x x arc =)cot cot(,∈x ),(+∞-∞.②x y arcsin =与)1arcsin(x y -=互为奇函数,x y arctan =同理为奇 而xy arccos =与xarc y cot =非奇非偶但满足]1,1[,2)cot(cot ]1,1[,2arccos )arccos(-∈+=-+-∈+=+-x k x arc x arc x k x x ππππ.⑵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解集:a 的取值范围解集 a 的取值范围 解集①a x =sin 的解集 ②a x =cos 的解集a>1 ∅ a>1 ∅a=1 {}Z k a k x x ∈+=,arcsin 2|π a=1 {}Z k a k x x ∈+=,arccos 2|πa<1 (){}Z k a k x x k ∈-+=,arcsin 1|πa<1 {}Z k a k x x ∈±=,arccos |π③a x =tan 的解集:{}Z k a k x x ∈+=,arctan |π ③a x =cot 的解集:{}Z k a k x x ∈+=,cot arc |π二、三角恒等式.组一 组二∏===nk nn nk12sin2sin 2cos8cos4cos2cos2cos ααααααα∑=++=+++++=+nk dnd x d n nd x d x x kd x 0sin )cos())1sin(()cos()cos(cos )cos(∑=++=+++++=+nk dnd x d n nd x d x x kd x 0sin )sin())1sin(()sin()sin(sin )sin(αγγββαγβαγβαγβα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组三 三角函数不等式x sin <x <)2,0(,tan π∈x x xxx f sin )(=在),0(π上是减函数 若π=++C B A ,则C xy B xz A yz z y x cos 2cos 2cos 2222++≥++ααααααcos 3cos 43cos sin 4sin 33sin 33-=-=()()αββαβαβα2222cos cos sin sin sin sin -=-+=-ααααααsin 22sin 2cos ...4cos 2cos cos 11++=n n n15高中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的量.注意:①若b a,为单位向量,则b a=. (⨯) 单位向量只表示向量的模为1,并未指明向量的方向.②若b a=,则a∥b. (√)2. ①()aμλ=()aλμ ②()a a aμλμλ+=+ ③()b a b aλλλ+=+④设()()R y x b y x a ∈==λ,,,,2211 ()2121,y y x x b a ++=+()2121,y y x x b a --=-()21,y x a λλλ= 2121y y x x b a +=⋅ 2121y x a += (向量的模,针对向量坐标求模)⑤平面向量的数量积:θcos b a b a ⋅=⋅⑥a b b a⋅=⋅ ⑦()()()b a b a b aλλλ⋅=⋅=⋅⑧()c b c a c b a⋅+⋅=⋅+注意:①()()cb ac b a ⋅⋅=⋅⋅不一定成立;cb b a⋅=⋅c a =.②向量无大小(“大于”、“小于”对向量无意义),向量的模有大小.③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0,0与任意向量平行,0的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且00=-. ④若有一个三角形ABC ,则0;此结论可推广到n 边形.⑤若a n a m=(R n m ∈,),则有n m =. (⨯) 当a等于0时,0==a n a m ,而n m ,不一定相等.⑥a ·a =2||a ,||a =2a (针对向量非坐标求模),||b a ⋅≤||||b a ⋅. ⑦当0 ≠a 时,由0=⋅b a 不能推出0 ≠b ,这是因为任一与a垂直的非零向量b ,都有a ·b =0.⑧若a ∥b ,b ∥c ,则a ∥c (×)当b 等于0时,不成立.3. ①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ab λ=(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16当a ,0 λ与b 共线同向:当,0 λa 与b 共线反向;当b 则为0,0与任何向量共线.注意:若b a ,共线,则b a λ= (×)若c 是a 的投影,夹角为θ,则c a =⋅θcos ,c a =⋅θcos (√) ②设a=()11,y x ,()22,y x b =a∥b ⇔=-⇔01221y x y x b a b a b a ⋅=⋅⇔=λ a⊥b 001221=+⇔=⋅⇔y y x x b a ③设()()()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 、B 、C 三点共线⇔∥⇔=λ(0≠λ)⇔(1212,y y x x --)=λ(1313,y y x x --)(0≠λ) ⇔(12x x -)·(13y y -)=(13x x -)·(12y y -)④两个向量a、b的夹角公式:2222212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θ⑤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0≠λ和1-)设 P 1P=λPP 2(或P 2P λ1P 1P ),且21,,P P P 的坐标分别是),(),,(,,2211y x y x y x )(,则推广1:当1=λ时,得线段21P P 的中点公式:推广2λ=MBAM则λλ++=1PBPA PM (λ对应终点向量).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的顶点()()()332211,,,,,y x C y x B y x A ,重心坐标()y x G ,: 注意:在△ABC 中,若0为重心,则0=++OC OB OA ,这是充要条件.⑥平移公式:若点P ()y x ,按向量a =()k h ,平移到P ‘()'',y x ,则⎪⎩⎪⎨⎧+=+=ky y h x x ''4. ⑴正弦定理:设△ABC 的三边为a 、b 、c ,所对的角为A 、B 、C ,则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33321321y y y y x x x x ⎪⎪⎩⎪⎪⎨⎧+=+=222121x x x y y y ⎪⎪⎩⎪⎪⎨⎧++=++=λλλλ112121x x x y y y BPM17⑵余弦定理:⎪⎪⎩⎪⎪⎨⎧-+=-+=-+=C ab a b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⑶正切定理:2tan2tanB A BA ba b a -+=-+⑷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设△ABC 的三边为a ,b ,c ,其高分别为h a ,h b ,h c ,半周长为P ,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 ,r .①S △=1/2ah a =1/2bh b =1/2ch c ②S △=Pr ③S △=abc/4R ④S △=1/2sin C ·ab=1/2ac ·sin B=1/2cb ·sin A ⑤S △=()()()c P b P a P P --- [海伦公式]⑥S △=1/2(b+c-a )r a [如下图]=1/2(b+a-c )r c =1/2(a+c-b )r b[注]: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如图:图1中的I 为S △ABC 的内心, S △=Pr图2中的I 为S △ABC 的一个旁心,S △=1/2(b+c-a )r a图1图2图3图4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⑸已知⊙O 是△ABC 的内切圆,若BC =a ,AC =b ,AB =c [注:s 为△ABC 的半周BI ABCDEF IABCD EF r ar ar ab caa bc C18长,即2c b a ++]则:①AE=a s -=1/2(b+c-a ) ②BN=b s -=1/2(a+c-b ) ③FC=c s -=1/2(a+b-c )综合上述:由已知得,一个角的邻边的切线长,等于半周长减去对边(如图4). 特例:已知在Rt △ABC ,c 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r =cb a abc b a ++=-+2(如图3). ⑹在△ABC 中,有下列等式成立C B A C B A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 证明:因为,C B A -=+π所以()()C B A -=+πtan tan ,所以C BA BA tan tan tan 1tan tan -=-+,∴结论!⑺在△ABC 中,D 是BC 上任意一点,则DC BD BCBCAB BD AC AD ⋅-+=222.证明:在△ABCD 中,由余弦定理,有 B BD AB BD AB AD cos 2222⋅⋅-+=①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 BCAB AC BC AB B ⋅-+=2cos 222②,②代入①,化简可得,DC BD BCBCAB BD AC AD ⋅-+=222(斯德瓦定理)①若AD 是BC 上的中线,2222221a cb m a -+=;②若AD 是∠A 的平分线,()a p p bc cb t a -⋅+=2,其中p 为半周长; ③若AD 是BC 上的高,()()()c p b p a p p ah a ---=2,其中p 为半周长.⑻△ABC 的判定:⇔+=222b a c △ABC 为直角△⇔∠A + ∠B =2π2c <⇔+22b a △ABC 为钝角△⇔∠A + ∠B <2π 2c >⇔+22b a △ABC 为锐角△⇔∠A + ∠B >2π 附:证明:abc b aC 2cos 222-+=,得在钝角△ABC 中,222222,00cos c b a c b a C +⇔-+⇔⑼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2=§6. 不 等 式 知识要点1. ⑴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a 、b 为正数):DACB图5192112a b a b+≥≥+(当a = b 时取等)特别地,222()22a b a b ab ++≤≤(当a = b 时,222()22a b a b ab ++==)),,,(332222时取等c b a R c b a c b a c b a ==∈⎪⎭⎫ ⎝⎛+++≥++ ⇒幂平均不等式:22122221)...(1...n n a a a na a a +++≥+++ ⑵含立方的几个重要不等式(a 、b 、c 为正数):①3322a b a b ab +≥+②3332223()()a b c abc a b c a b c ab ac bc ++-=++++---⇒3333a b c abc ++≥(等式即可成立0 c b a ++,时取等或0=++==c b a c b a );3a b c ++≤⇒33a b c abc ++⎛⎫≤ ⎪⎝⎭3333a b c ++≤ 2)(31c b a ac ba ab +++≤++(时取等c b a ==)⑶绝对值不等式:123123(0)a a a a a a ab a b a b ab ++≤++-≤-≤+≥时,取等⑷算术平均≥几何平均(a 1、a 2…a n 为正数):122nn na a a a n+++≥(a 1=a 2…=a n 时取等)⑸柯西不等式:设),,,2,1(,n i R b a i i =∈则))(()(222212222122211n n n n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nn b a b a b a === 2211时成立.(约定0=i a 时,0=i b ) 例如:22222()()()ac bd a b c d +≤++. ⑹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①21111111(2)1(1)(1)1n nn n n n n nn n-==-≥++--111)2n nn n ==≥+-2. 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 为正数):20①231124(1)2(1)(1)()22327x x x x x -=⋅--≤=②2222232(1)(1)124(1)()22327x x x y x x y y --=-⇒=≤=⇒≤类似于22sin cos sin (1sin )y x x x x ==- ③111||||||()2x x x xxx+=+≥与同号,故取等§7. 直线和圆的方程 知识要点一、直线方程.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0παα ≤≤.注:①当 90=α或12x x =时,直线l 垂直于x 轴,它的斜率不存在.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x 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0(),0,(b a ,即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0,0(,≠≠b a b a 时,直线方程是:1=+bya x . 注:若232--=x y 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232--=x y ,但若)0(232≥--=x x y 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b kx y +=,当b k ,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b k ,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b 为定植,k 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b )的直线束.②当k 为定值,b 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平行直线.3. ⑴两条直线平行:1l ∥212k k l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①1l 和2l 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1l 和2l 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21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21,l l ,它们在y 轴上的纵截距是21,b b ,则1l ∥212k k l =⇔,且21b b ≠或21,l l 的斜率均不存在,即2121A B B A =是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21C C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21,l l 的倾斜角为21,αα则1l ∥212αα=⇔l . ⑵两条直线垂直: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1l 和2l 的斜率分别为1k 和2k ,则有12121-=⇔⊥k k l l 这里的前提是21,l l 的斜率都存在. ②0121=⇔⊥k l l ,且2l 的斜率不存在或02=k ,且1l 的斜率不存在. (即01221=+B A B A 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⑴直线1l 到2l 的角(方向角);直线1l 到2l 的角,是指直线1l 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2l 重合时所转动的角θ,它的范围是),0(π,当 90≠θ时21121tan k k k k +-=θ. ⑵两条相交直线1l 与2l 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1l 与2l 的夹角,是指由1l 与2l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θ,又称为1l 和2l 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 ⎝⎛⎥⎦⎤2,0π,当 90≠θ,则有21121tan k k k k +-=θ.5. 过两直线⎩⎨⎧=++=++0: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λλ(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为参数,0222=++C y B x A 不包括在内)6. 点到直线的距离: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00y x P ,直线P C By Ax l ,0:=++到l 的距离为d ,则有2200BA C By Ax d +++=.⑵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22)(0:,0:212211C C C By Ax l C By Ax l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则有2221BA C C d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对称直线也平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平分线.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b x y +±=)对称的解法:y 换x ,x 换y. 例:曲线f (x ,y )=0关于直线y =x –2对称曲线方程是f (y +2 ,x –2)=0. ②曲线C: f (x ,y )=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 (a – x , 2b – y )=0. 二、圆的方程.1. ⑴曲线与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 上的 与一个二元方程0),(=y x f 的实数建立了如下关系: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图形).⑵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实质上是曲线上任一点),(y x M 其坐标与方程0),(=y x f 的一种关系,曲线上任一点),(y x 是方程0),(=y x f 的解;反过来,满足方程0),(=y x f 的解所对应的点是曲线上的点.注:如果曲线C 的方程是f(x ,y)=0,那么点P 0(x 0 ,y)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f(x 0 ,y 0)=0 2. 圆的标准方程:以点),(b a 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222)()(r b y a x =-+-.特例: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是:222r y x =+. 注:特殊圆的方程:①与x轴相切的圆方程222)()(b b y a x =±+-)],(),(,[b a b a b r -=或圆心23②与y 轴相切的圆方程222)()(a b y a x =-+± )],(),(,[b a b a a r -=或圆心③与x 轴y 轴都相切的圆方程222)()(a a y a x =±+± )],(,[a a a r ±±=圆心 3. 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圆,其中圆心⎪⎭⎫⎝⎛--2,2E D C ,半径2422FE D r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点⎪⎭⎫⎝⎛--2,2E D . 当0422F E D -+时,方程无图形(称虚圆). 注:①圆的参数方程:⎩⎨⎧+=+=θθsin cos r b y r a x (θ为参数).②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0=B 且0≠=C A 且0422 AF E D -+.③圆的直径或方程:已知0))(())((),(),(21212211=--+--⇒y y y y x x x x y x B y x A (用向量可征).4.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00y x M 及圆222)()(:r b y a x C =-+-. ①M 在圆C 内22020)()(r b y a x -+-⇔②M 在圆C 上22020)()r b y a x =-+-⇔( ③M 在圆C 外22020)()(r b y a x -+-⇔ 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圆圆C :)0()()(222 r r b y a x =-+-; 直线l :)0(022≠+=++B A C By Ax ; 圆心),(b a C 到直线l 的距离22BA C Bb Aa d +++=.①r d =时,l 与C 相切;附:若两圆相切,则⇒⎪⎩⎪⎨⎧=++++=++++02222211122F y E x D y x F y E x D y x 相减为公切线方程.②r d 时,l 与C 相交;附:公共弦方程:设:0:222222111221=++++=++++F y E x D y x C F y E x D yx C24有两个交点,则其公共弦方程为0)()()(212121=-+-+-F F y E E x D D . ③r d 时,l 与C 相离.附:若两圆相离,则⇒⎪⎩⎪⎨⎧=++++=++++02222211122F y E x D y x F y E x D y x 相减为圆心21O O 的连线的中与线方程.由代数特征判断:方程组⎪⎩⎪⎨⎧=++=-+-0)()(222C Bx Ax r b y a x 用代入法,得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则:l ⇔=∆0与C 相切; l ⇔∆0 与C 相交;l ⇔∆0 与C 相离.注:若两圆为同心圆则011122=++++F y E x D y x ,022222=++++F y E x D y x 相减,不表示直线.6. 圆的切线方程:圆222r y x =+的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是r k kx y 21+±=过圆022=++++F Ey Dx y x上一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0220000=++++++F y y E x x Dy y x x . ①一般方程若点(x 0 ,y 0)在圆上,则(x – a)(x 0 – a)+(y – b)(y 0 – b)=R 2. 特别地,过圆222r y x =+上一点),(00y x P 的切线方程为200r y y x x =+.②若点(x 0 ,y 0)不在圆上,圆心为(a,b)则⎪⎩⎪⎨⎧+---=-=-1)()(2110101R x a k y b R x x k y y ,联立求出程.7. 求切点弦方程:方法是构造图,则切点弦方程即转化为公共弦方程. 如图:ABCD 四类共圆. 已知O Θ的方程022=++++F Ey Dx y x …① 又以ABCD 为圆为方程为2))(())((k b x y y a x x x A A =--+--…②4)()(222b y a x R A A -+-=…③,所以BC 的方程即③代②,①②相切即为所求.B )25高中数学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I. 基础知识要点一、椭圆方程.1. 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为端点的线段以无轨迹方程为椭圆21212121212121,2,2,2F F F F a PF PF F F a PF PF F F a PF PF ==+=+=+⑴①椭圆的标准方程:i.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0(12222 b a by ax =+. ii.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 轴上:)0(12222 b a bx ay =+.②一般方程:)0,0(122B A By Ax =+.③椭圆的标准参数方程:12222=+b y a x 的参数方程为⎩⎨⎧==θθsin cos b y a x (一象限θ应是属于20πθ).⑵①顶点:),0)(0,(b a ±±或)0,)(,0(b a ±±.②轴:对称轴:x 轴,y 轴;长轴长a 2,短轴长b 2.③焦点:)0,)(0,(c c -或),0)(,0(c c -.④焦距:2221,2b a c c F F -==.⑤准线:ca x 2±=或c a y 2±=.⑥离心率:)10( e ace =.⑦焦点半径:i. 设),(00y x P 为椭圆)0(12222 b a by ax =+上的一点,21,F F 为左、右焦点,则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义可以推出. ii.设),(00y x P 为椭圆)0(12222 b a ay bx =+上的一点,21,F F 为上、下焦点,则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义可以推出. 由椭圆第二定义可知:)0()(),0()(0002200201 x a ex x ca e pF x ex a c a x e pF -=-=+=+=归结起来为“左加右减”.注意:椭圆参数方程的推导:得→)sin ,cos (θθb a N⑧通径:垂直于x 轴且过焦点的弦叫做通经.坐标:,(222a c a b d -=a⑶共离心率的椭圆系的方程:椭圆)0(12222 b a b y a x =+的离心率是)(22b a c a c e -==,方程t t by a x (2222=+是大于0的参数,)0 b a 的离心率也是a c e = 我们称此方程为共离心率的椭圆系方程.⇒-=+=0201,ex a PF ex a PF ⇒-=+=0201,ey a PF ey a PF asin α,)bsin α)N 的轨迹是椭圆26⑸若P 是椭圆:12222=+b y a x 上的点.21,F F 为焦点,若θ=∠21PF F ,则21F PF ∆的面积为2tan 2θb (用余弦定理与a PF PF 221=+可得). 若是双曲线,则面积为2cot 2θ⋅b . 二、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的一个端点的一条射线以无轨迹方程为双曲线21212121212121,222F F F F a PF PF F F a PF PF F F a PF PF ==-=-=-⑴①双曲线标准方程:)0,(1),0,(122222222 b a bx ay b a by ax =-=-. 一般方程:)0(122 AC Cy Ax =+.⑵①i. 焦点在x 轴上:顶点:)0,(),0,(a a - 焦点:)0,(),0,(c c - 准线方程c a x 2±= 渐近线方程:0=±bya x 或02222=-b y a xii. 焦点在y 轴上:顶点:),0(),,0(a a -. 焦点:),0(),,0(c c -. 准线方程:ca y 2±=. 渐近线方程:0=±b xa y 或02222=-b x a y ,参数方程:⎩⎨⎧==θθtan sec b y a x 或⎩⎨⎧==θθsec tan a y b x .②轴y x ,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 , 虚轴长为2b ,焦距2c. ③离心率ace =. ④准线距c a 22(两准线的距离);通径a b 22. ⑤参数关系ace b a c =+=,222. ⑥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12222=-by ax (21,F F 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或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长加短减”原则:aex MF a ex MF -=+=0201 构成满足a MF MF 221=-aex F M aex F M +-='--='0201(与椭圆焦半径不同,椭圆aey F M aey F M aey MF a ey MF -'-='+'-='+=-=0201020127⑶等轴双曲线:双曲线222a y x ±=-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x y ±=,离心率2=e .⑷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λ=-2222b y a x 与λ-=-2222by a x 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02222=-by ax .⑸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0(2222≠=-λλb y a x 的渐近线方程为02222=-b y a x 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0=±b ya x 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0(2222≠=-λλby a x .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x y 21=且过)21,3(-p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0(422≠=-λλy x ,代入)21,3(-得2822=-y x ⑹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条.(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求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⑺若P 在双曲线12222=-by ax ,则常用结论1:P 到焦点的距离为m = n ,则P 到两准线的距离比为m ︰n.简证:ePF e PF d d 2121= =nm. 常用结论2: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到另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b. 三、抛物线方程.3. 设0 p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其几何性质:28注:①x c by ay =++2顶点)244(2aba b ac --.②)0(22≠=p px y 则焦点半径2Px PF+=;)0(22≠=p py x 则焦点半径为2P y PF+=.③通径为2p ,这是过焦点的所有弦中最短的.④px y 22=(或py x 22=)的参数方程为⎩⎨⎧==pty pt x 222(或⎩⎨⎧==222pty ptx )(t 为参数).四、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4.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平面内到定点F 和定直线l 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 的点的轨迹.当10 e 时,轨迹为椭圆; 当1=e 时,轨迹为抛物线; 当1 e 时,轨迹为双曲线;当0=e 时,轨迹为圆(ace =,当b a c ==,0时).5. 圆锥曲线方程具有对称性. 例如:椭圆的标准方程对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因为具有对称性,所以欲证AB=CD, 即证AD 与BC 的中点重合即可.29高中数学第九章-立体几何I. 基础知识要点 一、 平面.1.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2. 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或4部分.(①两个平面平行,②两个平面相交)3. 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或3个平面.(①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②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注]: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三个平面,三条直线的公共点有0或1个. 4. 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 8 部分.(X 、Y 、Z 三个方向) 二、 空间直线.1. 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③若直线a 、b 异面,a 平行于平面α,b 与α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α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⑦b a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b a =,则b a ,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2.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3.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下图).(二面角的取值范围[) 180,0∈θ)12方向相同12方向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