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2《长江三峡》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案(苏教版高一上册)教案 苏教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案(苏教版高一上册)教案 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4871dcce767f5acfa1c7cded.png)
《长江三峡》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三峡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难点: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课时:一课时过程:一、导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首当代谱写的《长江之歌》在惊涛澎湃的长江巨浪中,看到了我们的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
那么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在刘白羽的笔下,展现的又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白羽一起浏览长江三峡!二、明确目标:了解三峡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三、扫除字词障碍:1、字音积累: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一生读出字音,然后出示课件,再齐读字音瑰(guī)丽启碇( dìng )夔( kuí )州对峙( zhì )秭 ( zǐ )归万仞( rèn )崆( kōng )岭万壑( hè )汨( mì )罗美髯( rán )眺( tiào )望草坂( bǎn )绛( jiàng )紫停泊( bó)滟滪( yàn yù )缥缈( piāo miǎo )婀娜( ē nuó )层峦叠嶂( zhàng )2、词语积累:生读出查找的意思,再出示课件瑰丽:异常美丽。
启碇:起锚。
碇:系船的石礅。
俊秀:秀丽。
俊,同“隽”。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对峙:相对而立。
万仞:形容极高。
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草坂:长满草的山坡。
美髯:胡须长得美。
3、成语积累: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
形容山峦重叠。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
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
“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13cb8983d049649b66580b.png)
单元必修(三)祖国土课题《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
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的古文明都沉入了水底,永远的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人们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如今虽然往日神奇美丽的自然三峡已经消失了,但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三峡,却永远的被文学作品保存了下来,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刘白羽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三峡风光。
二、作者介绍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勋、《刘白羽散文集》等。
讲解:“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检查预习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5153e9abceb19e8b8f6bada.png)
《长江三峡》教学目标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情智目标:通过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以学促写感情目标: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认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绘、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考点:学习本文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课间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预热学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
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中,更从惊涛澎湃的长江巨浪中看到了我们的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中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这节课我们来赏析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
二、互阅作业:作业本《祖国颂》部分三、自学内容和方法1、自学内容:①自由朗读,扫除生字、词瑰(guī)丽启碇(dìng)夔(kuí)州对峙(zhì)秭( zǐ )归万仞( rèn )崆(kōng)岭万壑(hè)汨(mì)罗美髯(rán)眺(tià0)望草坂(bǎn)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 yù)缥缈(piāo miǎo)婀娜(ēnuó)层峦叠嶂(zhàng)②了解三峡特点③掌握作者的描写方法2、自学方法:①大声朗读,利用注释、工具书②先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再用一个词来概括三峡特点③寻找描写方法,包括修辞3、自学达成度:①100﹪②85﹪③75﹪四、互帮:对于②、③两内容需要小组讨论,可利用参考书、知者和老师,尤其引导学生对三峡不同特点的不同描写方法和作者的侧重点五、讲解释疑:本环节由小组出示显示板、知者讲解、老师补充来完成。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二课《长江三峡》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二课《长江三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894659e31433238689358.png)
长江三峡刘白羽一、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
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
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
他的散文以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题:字音字形解释)三、整体分析课文: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投影8-11)答: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教师展示三峡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片进行讲解。
(投影11-19)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归纳出本文的写景特点(1)抓住景物特点。
最新-高中语文《长江三峡》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语文《长江三峡》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d809cba51e79b896902261c.png)
长江三峡刘白羽【课前导航】(告别三峡)三峡工程蓄水后,江水改走明渠,库区内主要人文和自然景观有39处被全部或部分淹没,小三峡内的古栈道将被淹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旅行社为了寻找三峡旅游的卖点,打出了“告别三峡游”的广告,什么“告别三峡游”、“绝版三峡游”,以至于国内外许多人均认为,三峡成库后,三峡昔日的景观不复存在了。
如今,三峡工程已经建成,神女峰依然秀丽,夔门依然雄壮,白帝城有幸保存。
白帝城四面环水,景色更加美丽迷人,游船可直达城中。
而新景更添秀色,三峡更具魅力。
集幽、秀、奇、险、怪、美于一体的小三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妙佳境神女溪、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坝和库区成为人们更加关注和游览的景点。
让我们一同走进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欣赏她靓丽的本色。
【自主学习】1、正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轮廓启碇摄取瞿塘峡雷霆万钧婀娜秭归滟澦崆岭滩峨冠博带白皙瑰丽迂回红彤彤俊秀婀娜2、辨形(给下列每组字组词)3.词语释义:【合作探究】【随堂演练】一、课文基础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最近两年,这个县通过兴修水利基本建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B. 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历程。
C. 昨天,在下夜班时他被一辆货车撞倒受伤,然后逃之夭夭。
D. 整天忙着工作,他已经快有一个多月没有回来过了。
3. B A项“粮食”前加“使” C项“逃之夭夭”的主语不明 D项删去“快”或“多”出的重点,虽然是“淡淡的印迹”,却被“深藏”。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5~8题○1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两岸山峰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
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了。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长江三峡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长江三峡教案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0ab3b7cee06eff9aef807bd.png)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长江三峡教案苏教版必修3授课课时:第1、2课时总课时:16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及补充讲解,掌握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作者、三峡及背景知识;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4、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三峡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及不同的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5、结合三峡风光图片及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音、形、义;2、掌握写景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紧扣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投影展示】歌词。
相信大家在刚刚听过的歌曲中已经体会到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它的气魄,它的情怀,令人情绪高亢。
【提问】:对于长江三峡,大家知道是哪三个峡的合称吗?除了三个峡的名称,你们对长江三峡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呢?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老师简单介绍,【投影展示】:“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这段文字是《辞海》上对“三峡”的注解。
其实,随着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三峡瑰丽雄伟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将要跟随刘白羽的叙述、描写,一起去领略老三峡的壮美风光。
首先了解作者简单的文学常识。
二、教授新课1、作者、背景简介【投影展示】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两段文字,并记下要点。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草原上》、《幸福》、《五台山下》等;散文集《芳草集》、《秋阳集》、《红玛瑙集》、《腊叶集》、《天籁集》等;中篇小说《火光在前》、《兰河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db24c31faeaad1f347933fed.png)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长江三峡》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长江三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内容,尤其是所描写的三峡壮丽景色。
2、能力目标:学会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的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内容,尤其是所描写的三峡壮丽景色。
教学难点:学会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当代散文的典型代表作,着重是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文体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指导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手法,以期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简介作者。
出示傅抱石、陆俨少先生的关于长江三峡的国画作品假设干。
指出在没有建造三峡大坝以前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三峡还是中国文化史的见证,很多优秀诗人都或多或少地被三峡美丽风光所滋养,郦道元、李白、杜甫等等。
当然,大坝建成之后,也为我们国家的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一定奉献。
同时工程也成为了一道世界奇观,毛主席词云:截断巫山云雨。
当然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还是在大坝建成之前,可见自然风光是更加的美,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笔下的长江三峡吧。
刘白羽:〔1916——XXXX〕,中国当代代表散文作家,在建国后其散文与秦牧、杨朔成为当代散文的“三驾马车〞。
其作品以题材重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富有战斗激情和雄健气度取胜。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出版《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等散文集。
其散文立意高远,风格豪迈,在艺术上力求把诗和政论结合起来。
二、感知全文,概括段意。
〔一〕、引导学生划分文章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1〕:总写。
第二局部〔2〕:写瞿塘峡。
第三局部〔3——5〕:写巫峡。
第四局部〔6——9〕:写西陵峡。
〔二〕、分段原那么:1、每一峡都独立成段。
标志性的句子有:抬头望处,已是巫山。
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江津号〞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苏教版语文高一《长江三峡》教案(2)
![苏教版语文高一《长江三峡》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a60e0cc4a7302768f99395d.png)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一)导入新课: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1、读预习提示。
2、解题:(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
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a89a5d37c1cfad6195fa783.png)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总的特征: “雄伟”、“瑰丽”
【自学指导二】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瞿塘峡的什么特点?
杜诗瞿塘峡口险要气势(万水奔腾 雷霆万钧)
民谣险要气势依然如故(激流澎湃 涛如雷鸣)
灰蒙蒙乌沉沉金色色彩缤纷
课后
作业
背诵杜甫的《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板书
设计
瞿塘峡:雄
特点巫峡:秀雄伟瑰丽
西陵峡:险
课
后
反
思
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 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6、点拨拓展
文章中引用神女峰和有关屈原的传说以及杜甫的诗句,并着重介绍了“秭归”、“香溪”两个县城,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明确:景随时异。(时间顺序):随着时间 的推移安排描写对象。
移步换景(空间顺序)
不断变换视觉的角度(远、近,仰视、平视、俯视)即变换视 角描写景物。或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 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或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或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或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概写——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泄滩:多旋涡
分述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
江水像滚沸了一样……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长江三峡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长江三峡教案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6eee02016fc700abb68fcf2.png)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长江三峡教案苏教版必修3授课课时:第1、2课时总课时:16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及补充讲解,掌握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作者、三峡及背景知识;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4、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三峡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及不同的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5、结合三峡风光图片及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音、形、义;2、掌握写景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紧扣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投影展示】歌词。
相信大家在刚刚听过的歌曲中已经体会到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它的气魄,它的情怀,令人情绪高亢。
【提问】:对于长江三峡,大家知道是哪三个峡的合称吗?除了三个峡的名称,你们对长江三峡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呢?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老师简单介绍,【投影展示】:“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这段文字是《辞海》上对“三峡”的注解。
其实,随着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三峡瑰丽雄伟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将要跟随刘白羽的叙述、描写,一起去领略老三峡的壮美风光。
首先了解作者简单的文学常识。
二、教授新课1、作者、背景简介【投影展示】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两段文字,并记下要点。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
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草原上》、《幸福》、《五台山下》等;散文集《芳草集》、《秋阳集》、《红玛瑙集》、《腊叶集》、《天籁集》等;中篇小说《火光在前》、《兰河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高中语文长江三峡教案
![高中语文长江三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e4f0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0.png)
高中语文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提高写景状物的写作能力。
(3)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段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描写三峡景色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三峡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长江三峡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讲述课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长江三峡的哪些方面?4、精读课文,赏析美景(1)分组讨论: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分别描写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感受三峡景色的魅力。
5、探究情感,理解内涵(1)思考:作者在描写三峡景色的同时,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赞美之情。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长江三峡》最新同步教案7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长江三峡》最新同步教案7](https://img.taocdn.com/s3/m/fff64f6cb307e87100f69604.png)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长江三峡》最新同步教案《长江三峡》教案7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字词正音:启碇ding:起锚开航,碇,船系的石礅绛jiang紫:暗紫色中略带红的颜色夔kuí夔州滟滪yànyù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隽jùn同俊瑰gui丽:异常美丽峙zhì耸立坂bǎn山坡、斜坡婀e娜nuo:柔软而美丽崆kōng山名秭zǐ古时数目名,一万亿。
秭归:县名汩mì汩罗,江名澎湃pēngpài不念péngbài词语补释:苍莽: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雷霆:响雷。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解题: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
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
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fa091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a.png)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设计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下面一起来学习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的相关知识点!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长江三峡》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三、学习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五、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七、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一)展示录像,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电视纪录片《长江三峡》画外音导入:同学们,对于长江,我们应该不陌生。
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
它那壮丽的景观,令多少神州赤子心驰神往,豪情万丈!今天,在作家刘白羽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就来“游览”长江著名的景致——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提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的以下问题:①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②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③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④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明确:①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②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
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如将《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景物描写上作一个比较。
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进程为序,空间感强,而《长江三峡》是日记体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航船进程为序,时间、空间感都很强。
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将选材、立意、布局、写法、语言等诸方面加以比较,讨论异同。
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
问:关于长江三峡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回答。
教师简略介绍。
)教师启发讲解。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读预习提示第2段。
三峡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3.《辞海》注解。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
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4.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请学生朗读)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文章字词讲解及训练。
1.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处理。
(1)启碇,“碇”可与“淀”作比较,做注音、组词训练。
(2)滟滪,课本只有注音,还可作如下补充: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
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
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
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
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3)绛紫,“绛”,ji4ng(4)云蒸霞蔚,可以从词的结构上分析,它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双音词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
还可再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对“蔚”字的理解。
如“蔚为大观”。
(5)峨冠博带,可再从词的结构讲解,以加强对这个词的理解。
(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对“壑”字的音、形、义作必要的讲解:“壑”,he山沟。
杜甫《咏怀古迹》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2.补充注解。
(1)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
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2)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3)亭亭:高耸的样子。
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
“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眺望:往远处看。
“眺”,ti4o(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根据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划出文章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5段。
第四部分:第6~9段。
2.讲解本文的分段原则。
(当学生划分有错误时,可以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启发。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
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
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
”再如第6段:“十点……穿过了巫峡。
……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2)关于第5段的归属。
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
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
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
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
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
“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
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
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
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
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1)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