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着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体现。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角度展开讨论,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文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来体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涵盖了诗、书、画、礼、乐等多个方面,因此语文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课文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唐诗宋词、古文经典、寓言故事等,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除了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外,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素养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素养包括了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比如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寓言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都是传统文化在语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方法中也有着重要的渗透。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方法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也是语文教学方法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法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所擅长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包括了对教学方法的影响,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学会语言文字知识,更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其中的
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古诗词与散文的传承
古诗词和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和课外阅
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和散文,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讲解唐诗宋词的背
景故事和含义,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领略到中
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老
师可以通过讲解节日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讲述春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快乐,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和热爱度。
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
四、成语和谚语的传承与运用
五、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现代的语文教学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运用,比如通过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作文创作、写春联、对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
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新运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还
能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度。
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1. 诗词歌赋的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精选古诗词,如《将进酒》、《静夜思》等,让学生领略古人的风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对于文学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忠孝孝顺、仁爱和和谐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1. 选编精品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精品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品味和朗诵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人文情怀,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2. 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古代文学作品朗读会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饱满情感,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活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杨仁旺【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
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传统文化由文入世知人论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
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
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
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
”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
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
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精髓,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充分挖掘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如“仁爱”、“礼义”、“诚信”等;在讲解《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在讲解唐诗宋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古代诗词、开展古文知识竞赛、举行传统文化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课堂教学仅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方面,课外延伸同样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如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参观博物馆、访问历史文化古迹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写日记、作文、演讲等,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渗透理论的探讨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2. 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孔子》、《老子》、《孟子》等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古诗词赏析的教学1. 注重情感情态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态。
通过讲解、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为了备受推崇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教育界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背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笔宝贵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能够启迪学生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欣赏,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文字与人生的深刻关联,增强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认识。
如教学古诗词,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味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更能够通过探究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感受民族精神旺盛。
二、传统文化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尽管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但一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多样性的需求。
因此,语文教育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源,引入富有创意和趣味的互动,引导学生们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更进一步,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以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三、传统文化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作为对当代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学生们不仅可以形成好的语言习惯,更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锤炼思维能力,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知识和文化价值观。
四、传统文化在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现代社会文化多样化的环境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粹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礼仪、法律、政治、民俗等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把阅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有效措施。
一、借助课文来进行文化渗透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文,如《吕洞宾三山救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爱的教育》等等。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如道教文化、马列主义、儒家文化以及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二、课外阅读加强文化了解课外阅读是最有效的文化渗透方法之一,学生可以自主挑选各种主题、风格、文体、价值取向不同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既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了解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
参加社区相关活动,例如文艺汇演、文化节等,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强化文化体验过程通过情境教学、剧本表演、微电影演拍、文艺朗诵等活动,创造出充满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感受中幸福和自豪。
四、教学过程中的过程化体验例如在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将某一国外文学家的作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中创造性思维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借助阅读、讲解、高层次思维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来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现代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将其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层含义,从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华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渗透也可以让学生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在接受其他文化的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并以此为骄傲和底气,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名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之道从娃娃抓起,从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教材、选取课文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选取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作为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提高语文水平,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方法与效果。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1.传承文化基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培养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通过语文教学将其融入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塑造正确价值观: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方法1.选取经典文本:在语文教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经典,如古诗词、古文、古小说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文化背景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的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3.创设情境体验: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古代礼仪体验等。
4.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历史学科结合,探讨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四、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效果1.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3.培养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课题。
通过选取经典文本、介绍文化背景、创设情境体验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要想将其保留下来,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承。
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语文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渗透传统文化。
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三字经》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古代诗词歌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材传统文化的渗透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认同。
三、传统文化的节日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
端午节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赛龙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中秋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观赏月亮、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更加珍视传统文化,愿意去了解和传承。
五、传统文化素材的融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素材。
在教学中国古代史诗《孙子兵法》时,可以讲解古代军事战略和智慧,让学生了解古代兵法的精髓;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可以讲解古代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文化情怀。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指中国传统历史、哲学、艺术、伦理、信仰、道德等方面的文化。
它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史及传统文化典故,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
这样,学生就能摆脱“追求西方文化的盲目跟从”、“怀疑中国文化的自卑心态”等问题,塑造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心。
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人生哲学等,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爱国心、民族精神、良好的人格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
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人生和价值观,培养出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提高了其价值的认可和承认,从而赢得生命的尊重和奉献。
再次,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形象和象征。
学生通过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借鉴其中的艺术成分,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视野,把握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
最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很多经典文献,其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都很独特,良好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水平。
通过传统文化的阅读,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丽和文化的深度。
总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激发文学创作热情,增强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建立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下面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诗词古文的传承诗词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古文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人生智慧、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比如《大雅》中的“穆穆皇皇,在邦乃尔。
在帝的庙,在王的宫”,这些古代诗词中的文字,虽然语言古老,但蕴含的真知灼见,却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古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古文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古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经典故事的阅读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萨尔王传》,这些经典故事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经典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比如《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经典故事的阅读,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
比如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教学,比如在中秋节的时候,可以讲述中秋的来历和习俗,并通过中秋节的诗词、歌曲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学习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冲击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国家的瑰宝。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和友爱等,使学生内化这些美德并且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美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诗词、书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细胞,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1. 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承载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经典散文、古代典故等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引领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田园诗、山水诗等让学生领略中国诗歌的美学情趣和意境。
2. 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经典事件等,从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化遗产等内容,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
3. 美术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画、书法、工艺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是几个策略:1.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
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研究。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文学作品,还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如访问寺庙、古老建筑等,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设计风格等。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3. 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演绎。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可以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
可以选取一些传统文化的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情节,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除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深入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传统艺术的鉴赏等,可以通过讲座、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5.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呈现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途径。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1、课文选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取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选取《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传统文学经典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也可以选取一些古代诗词、传统民间故事等作为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名言警句通过学习名言警句,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见解,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等。
3、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底蕴,感受语言之美。
学习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豪迈和情怀;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
4、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举办诗词大会、古文观摩会、传统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持文化自信心对于每个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豪。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古文名篇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国情怀和诗意人生的追求。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和高尚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古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赏析唐诗宋词,可以培养学生的音韵美感和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解读古文名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渗透方法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中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渗透方法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中学教育中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古诗词、成语故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历史学科中有关传统节日的由来、古代建筑等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2.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传统文化与学生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们认识、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传统、感受节日”为例,通过调查、采访、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展示传统文化知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文艺汇演等,使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3.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通过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解,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如书法、剪纸、京剧、舞蹈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4.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吴瑞玲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吴瑞玲发布时间:2021-03-22T09:35:14.46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2月下作者:吴瑞玲[导读] 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长河当中沉淀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有许多年轻人已经忘却了部分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在青年人的头脑当中,就应该将传统文化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在课上老师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真正的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慢慢的继承下来。
福建平潭第一中学吴瑞玲 350400【摘要】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长河当中沉淀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有许多年轻人已经忘却了部分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在青年人的头脑当中,就应该将传统文化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在课上老师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真正的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慢慢的继承下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价值渗透【正文】有句俗话说得好,前人的知识都是智慧。
前人留下来的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想深度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就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
对于传统的古建筑都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先人们的工匠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修复以前古建筑的技术,这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以前的例子当中去吸取经验,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学生在步入初中这个学习阶段以后,面临的是繁杂的课程以及加倍的作业数量。
上课的时间是不变的,但是上课的数量是增加的。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着重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相对较少。
在初中的教学阶段,老师也顶着强大的教学压力,面对复杂的教学任务,很难再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入到课堂当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
新课标也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
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而轻感悟;重德育而轻美育;重内容而轻形式等一些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
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的教学上。
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等而并非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弘扬。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做到:
一、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考试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
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经典的诗句,它们都是一些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
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
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予以现代表述。
1、对传统文化的当代理解。
文化传承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超越。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时代性。
对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例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讲到的气节,不论是《无衣》、《国殇》,还是《正气歌》都体现出一种古人对浩然正气的坚持和追求。
但这种气节又与封建社会的忠义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讲正气、树新风是有明显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
2、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往往难以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难以领会古人那种思虑深沉、感时伤叹之处。
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不仅可以极大地消除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还能够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经由文字——形象——文字的感知转换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贴近生活。
例如《明湖居听书》中描绘白妞精湛的说书技艺,那“花坞春晓,百鸟乱鸣”的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参与,无论教师怎样对字词展开分析,可能学生都难以完全领会。
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较直观地感受到优美的画面意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文本高超的表述技巧。
二、教师应注重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要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东西,这不是要外加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把一个人内在美好的本质激发出来使它升华、丰富,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
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获得向善的情感力量,就要使学生体悟到至真的美感,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
语文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
美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进行审美教育,也应是语文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一。
1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语文的基本功。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被人忽视。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才能衡量,白纸黑字只能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
这个过程中,读者实质上直接参加了作品文学价值的创造。
当然,这种阅读决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读者应积极地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如运用知识、调动经验,发挥想象感情投人,深沉体验等。
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结合语言教学,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使学生在跟读、朗读之中体会语言美,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浓了。
2、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牵强的联系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
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情境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因而,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的一幅月夜江色图。
“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汪。
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
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都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
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在学生的眼中,这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时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3、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言语的形式,而过分关注言语的内容。
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实际上语文学科一方面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并能借助这种工具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又要排除万难促使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作尽情尽意的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
这正是解决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窘境的金钥匙。
如读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如果把每句分解开,只能表现大海的一些很平常的景色特点。
但如果跨越语言的表面意义,通过对四言诗较五言诗语言更为醇厚简质的特点把握,结
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诗中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就很容易为学生所体会。
这种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领悟词语本身符号概念以外的语境意义、文化意义,正是学生面对文化精品,能够进行鉴赏和评价的关键所在。
4、加强应用,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既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又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有美的创造、美的发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都是一些孤立的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
而同“夕阳”、“断肠人”联系起来启示学生情感和理性的想象,那种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游子乡思萦怀的情调就不言而喻、油然而生了。
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