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2原始资料: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2020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4.2 王安石变法
持治安
减轻
保马法
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 许多优惠的政策
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 还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军器监
在开封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 器的制造
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 量增加
-5-
二 王安石变法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知识点三 育才(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当堂检测
12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第(1)问,主要考查
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平日诗文成绩,到中央时,遍
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
来拔取知名之士”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可结合对政策的认识
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考查宋代考试制度的变化。依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目的 相 同 性质 点
特点
北宋中期,社会出现危机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 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曲折 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不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同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据材料中“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可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
新编[历史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解析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解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又是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任多年地方官。仁宗时上书皇帝,要求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两度任宰相,推行新法.在教育科举方面实行了许多改革,如立太学“三舍法”;置律学、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废止科举中的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策论试士;设经义局,修《三经新义》颁于学官,既作为社会统一的意识形态,又是学校和科举改革的标准教材。王安石遗世著作主要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皇帝万言书》。《王文公文集》收入上册。这篇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 的上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任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时,写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书。但也有人考证王安石上《万言书》当在嘉祐四年或五年。据《宋史王安石》记载:“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记载在嘉祐三年。这封上书,实际上不仅是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而且也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
宋自立国以来,实行文臣治国政策,重视科举择人。真宗以后,科举制度的腐败、恩荫的宽泛、学校教育的废弛,使得官僚行政机构十分庞大和腐朽,科场流弊丛生,加之考试内容、方式的陈腐、死板、只重文辞、不尚实学,于是,官场上“无能之士,禄以利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所以,到了北宋中期,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许多有志改革的人物,他们都把改革学校和科举,搜罗人才,刷新吏制作为头等重要的内容。如范仲淹的“庆厉新政”,就是以“改革吏制,选拔贤能”为其中心的。在他的十项改革大纲中“明陟黜”、“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等,都是涉及人才问题的,其指意即在于从改革科举、考察官吏,选拔一批具有实际从政能力,通晓政令案牍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欧阳修也主张“尽去寻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并认为“苟非不次以用人,难弭当今之大患。” 他还说:“方今天下之广,不可谓之无人,但朝廷无术以得之耳。宁用不才以败事,不肯劳心而择才,……所以无人可用” 苏轼在上书中也要求选拔人才,改革吏制。他说:“天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治之罪也”。他主张“择人要精”,“任人宜久”,并且要有真才实学,坚决反对任用那些“多空文而少实用’的儒生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书呆子。这一时期的这些有志于改革的人物的人才主张,或归于失败,或没有实施,但他们重视人才,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思想,无疑对王安石的人才改革思想起了积极的、直接的影响。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写于庆历改革失败后的低潮中,它不但是北宋中期一些进步的士大夫重视人才、改革吏制,变法图强思想的结晶,也是北宋以前历代“人才观”的总结和发展。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文字素材2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文字素材2 人民版选修1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3原始资料:《宋史》对王安石的有关记述
原始资料:《宋史》对王安石的有关记述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轮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今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参考课件3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
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 第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 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北宋 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
定市场
作用: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
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二、强兵之法
1.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 战时入军
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 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権潜鈕単国根荃H
一、起用王安石
1. 原因
(1)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3)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 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度点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
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二、富国之法
1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____ 人服役。
(4)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一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⑸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十地,核实每户占有十地的数量,按照十地的多少和肥瘠
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
资。
[名师点拨]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三、强兵之法
1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 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__________ (3)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4)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 53 “学思之窗”,思考: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选修一课件: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据史料二分析王安石富国之法有何特点。(历史解 释) 【点拨】根据画线部分从限制大地主和保护中小地主 和商人的角度归纳。
提示: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商人利益来增加政府财 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
2.强兵之法。 史料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 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 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 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思考:据史料,苏轼、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 出了怎样的主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 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 【点拨】由画线信息①②分别得出苏轼、王安石的主 张。目的由画线信息“故一道德,则修学校”得出。
提示: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和时 务策。 目的: 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状元有话说】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主要涉及经 济、军事等方面,很少涉及政治领域。主要原因是宋 初的政治改革,只有从经济、军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才能缓解一些社会问题。
【素养探究】 1.富国之法。 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 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 事。
4.特点。 史料 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 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 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①、实施青苗 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②。用现 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2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1、原始资料
《宋史》对王安石的有关记述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轮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
精编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资料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
本篇成文时间有说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即1058年(见《王安石文选译》第1页,刘学锴、余恕诚译注);也有说是嘉祐四年或之后(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9页,邓广铭著)。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王安石是在被调进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后写作本篇的;区别只是成文的具体时间。
[原文]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蒙恩备使一路:应该是指此前担任的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官(简称提点江东刑狱)。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司法主管,根据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第443页引《宋史》原文:“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及举刺官吏之事”,我们可以看到该官阶职责不仅是监察司法公正,还兼管廉政检察。
路:北宋的行政区划称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王安石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即1041年进士及第之后,历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相当于幕僚,秘书)、知明州鄞县、舒州通判、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其中只有最后这个职务是路一级的官职。
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是指宋仁宗嘉祐三年十月,仁宗诏命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据邓广铭教授推测:王安石并不愿意到京城就职,直至嘉祐四年的春夏之交才正式到任(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8页)。
当以使事归报陛下:应该把地方任职的情况加以禀报。
敢缘使事之所及:尝试根据任职所接触的情况。
冒言:狂妄大胆地评论。
择其中:挑选其中还算恰当的部分。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4-2王安石变法
目录
•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王安石变法的实施与影响 •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争议 • 结语
0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的困境
01
02
03
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中期,官僚机构庞大, 军队数量众多,导致政府 财政负担沉重,国家财政 出现严重赤字。
05 结语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推动宋朝政治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宋朝政治改 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推行新法,加强了中央集 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如均输 法、市易法等,促进了商 品流通和市场竞争,推动 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增强国防力量
保马法、将兵法等军事改 革措施,提高了宋朝的国 防实力,巩固了边防安全。
王安石变法后期,监督机制失效,政策执行不力,反馈机制不畅,导致
变法失败。这提示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确
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王安石变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通过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成功缓解了北 宋财政危机,增强了国家实力。同时,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理解各项措施的作用。
3.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一、起用王安石┄┄┄┄┄┄┄┄①
1.原因
庆历新政
(1)
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
王安石
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
积贫积弱
的局面。
标志
.
2
:1069年,宋神
宗任用王安石为
法。
,主持变
参知政事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②
(1)目的:改变
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积贫
(2)内容
①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贷款
②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
开垦荒地
和兴修水利工程。
募役法
③
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
免役钱
,雇人服役。
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
④
市易务
,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
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
⑥
“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物资。
”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
积弱
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
①
保甲
,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可减免部分赋税。
“
将
将兵法:设
③
一人专管训练。
”
正将
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
④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
兵器
,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③
(1)目的:为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
。
人才
(2)内容
历史选修1人民版4.2王安石变法教案
4.2 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一)
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探究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强国之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认识变法措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激情文字式】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府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收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写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王安石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如何?
【复习回顾式】
北宋初年的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北宋中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但是,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王安石为了彻底扭转北宋极品积弱的局面,开展了变法运动。那么,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运动呢?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富国
【探究目标】了解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及其作用。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重点知识讲解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4.2王安石变法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宋神宗希望变法
②《言事书》中“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③“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改革决心
2.标志
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3、具体措施:
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王安石变法
三、历史的经验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男儿少壮不树立,
夹此穷老将安归?
材疏命贱不自揣,
欲与稷契遐相睎
---王安石
4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
本篇成文时间有说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即1058年(见《王安石文选译》第1页,刘学锴、余恕诚译注);也有说是嘉祐四年或之后(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9页,邓广铭著)。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王安石是在被调进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后写作本篇的;区别只是成文的具体时间。
[原文]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蒙恩备使一路:应该是指此前担任的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官(简称提点江东刑狱)。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司法主管,根据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第443页引《宋史》原文:“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及举刺官吏之事”,我们可以看到该官阶职责不仅是监察司法公正,还兼管廉政检察。
路:北宋的行政区划称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王安石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即1041年进士及第之后,历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相当于幕僚,秘书)、知明州鄞县、舒州通判、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其中只有最后这个职务是路一级的官职。
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是指宋仁宗嘉祐三年十月,仁宗诏命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据邓广铭教授推测:王安石并不愿意到京城就职,直至嘉祐四年的春夏之交才正式到任(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8页)。
当以使事归报陛下:应该把地方任职的情况加以禀报。
敢缘使事之所及:尝试根据任职所接触的情况。
冒言:狂妄大胆地评论。
择其中:挑选其中还算恰当的部分。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 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 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
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
识记基础知识
理解核心要点
专 题 四
第 二 课
把握热点考向
基础随堂巩固
应用创新演练
知能综合提升
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第 二 课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 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
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要了解 生产和 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保甲法
(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 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 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 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降低了马匹 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设 军器监 ,管理武器的制造。
[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参考课件5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宋朝中期的“积弱” 局面,士兵素质低下, 战斗力不强。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 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 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 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制高利贷剥 削;打破大 商人垄断。
方方田田均均税税法法
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 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探究问题二 王安石为什么要采取 强兵之举?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 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 斗,箭射出个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 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
选修一 王安石变法
第二卷 庆历失败呼声起
庆历新政失败后的改革呼声
• 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 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 方案。
• 抑制土地兼并的“均田”主张 • 大文学家苏东坡则主张政府“省费用”来解决财政
困难;“定军制””倡勇敢“等来改进军制 • 提出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等意见和主张。 • 包拯则主张用裁汰贪暴懦弱无能的办法来解决冗官,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资料: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
臣又观朝廷异时欲有所施为变革,其始计利害未尝熟也,顾一有流俗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则遂止而不敢为。夫法度立,则人无独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虽足以利天下,而当其承弊坏之后,侥幸之时,其创法立制,未尝不艰难也。以其创法立制,而天下侥幸之人亦顺悦以趋之,无有龃龉,则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废矣。惟其创法立制之艰难,而侥幸之人不肯顺悦而趋之,故古之人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之以征诛,而后得其意。诗曰:“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此言文王先征诛而后得意于天下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变衰坏之俗而成人之才,虽有征诛之难,犹忍而为之,以为不若是,不可以有为也。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诸侯,所至则使其君臣捐所习,逆所顺,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于排逐。然孔子亦终不为之变,以为不如是,不可以有为。此其所守,盖与文王同意。夫在上之圣人,莫如文王,在下之圣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为变革,则其事盖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势,居先王之位,创立法制,非有征诛之难也。虽有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固不胜天下顺悦之人众也。然而一有流俗侥幸不悦之言,则遂止而不敢为者,惑也。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又愿断之而已。
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而又勉之以成,断之以果,然而犹不能成天下之才,则以臣所闻,盖未有也。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