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一.先秦时期
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
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
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
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二、大题
1、孔子诗学的基本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地特色?
2、“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的基础是“达政专对”。
兴:是诗的一种功能,它以诗的字句形象作为引导,启人感发意志、引霹连类,借助这种功能,可以达到沟通思想,提高认识和切磋道德的目的。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是指“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互相交流情感、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使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什么叫做“思无邪”?孔子为什么说:“《诗三百》”。
4、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内涵。如何评价“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著名文学批判方法。
5、孟子“知言说”、“养气说”对文论的影响。
6、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对文论的主要影响。(两个方面)
7、“言意理论”在文论中引起的变化。(创作论、鉴赏论)
8、庄子的“形神理论”进入文论的大致过程。(哲学——艺术——文学)
9、为什么把毛诗派的“言志理论”称为“言志新论”?
10、毛诗派“言志理论”的基本特色。
11、毛诗派的比兴观为什么“独特”?
12、简述毛诗派的“风雅正变”说。(解释风雅正变,从三个方面说明。)
13、陆机对文学构思的基本见解。
14、《文赋》在文体分类上的特色。
15、陆机对文学创作的美学要求。(应、和、幽、雅、艳)
16、陆机对应感的基本认识。(特征、作家的心态、应感的本质)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C.感发志意
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考试大论坛。D.曹丕
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B、扬雄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C.王充的《论衡•超奇》
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B.陆机
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B.《典论·论文》
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B.钟嵘
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B.殷璠
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D.《闲情偶记》
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A.读者之意
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 。B.《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1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c )。
C.刘安《离骚传》
1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b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
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
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
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
孔子
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
◆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
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
◆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
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
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孔门文学——文章、博学
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
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
答: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2、发愤着书说
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 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
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 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笔记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识记:
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杜甫的诗歌理论
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传神,为此文学作品需要具有以下几 点特征,方能具备传神品格.
1.文学艺术创作都必须写出风骨,方能传神. 2.杜甫认为真实、自然是艺术作品传神的关键. 3.艺术作品传神的效果是艺术家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对艺术
创作技巧转精心钻研的结果. 4.要达到神化的水平,诗人只需要有充沛的灵感,需要具备深厚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 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 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 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 到渊源.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观点 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 创造原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学批评史摘录
绪论
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
2.中国⽂学史特点
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
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
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
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
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
b.范畴批评⽓
c.主观性强
先秦⽂学批评
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
2.诗、乐、舞⼀体
3.⽚断
⽂,⽂学,泛指学术、⽂化。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
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
⼀、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郭绍虞)
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
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
⼆诗⾔志的内涵
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左传例⼦。硕⼈清⼈黄鸟
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
填空题
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与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
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先秦
(1)古代经传
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
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
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
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三体):风:民歌雅:正声颂:祭祀(三用):赋:陈述、铺叙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
4、六观说: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诗的“滋味”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细致,切指描写深刻,它要求诗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文采,耐人寻味,感染力强。
7、别材别趣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反映生活。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提倡兴趣,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强调了诗的情感性、审美性,揭示了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规律。
8、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绝假纯真,一念之本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必须抒真情记真事;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9、性灵说: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他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性灵说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表现个性,提倡独创;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要真实地表现各人不同的情,把真实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10.格调说:由沈德潜所倡导。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
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工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11、隔与不隔之说:是王国维对境界说的补充。在创作时语言雕琢,遣词过于造作,多用典故、情感虚假、形象不鲜明的为隔。反之,语言自然,感情真实,形象鲜明的为不隔。隔与不隔的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
12、《诗品》:钟嵘的《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著作。全书把自汉代到梁代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的创作艺术风貌特色和渊源流变都进行了论述,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上品:11曹植、左思、刘琨
中品:39陶潜、沈约
下品:72曹操、班固
13、《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学作品以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精当的评论,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简答题(重要的文学规律、文学理论、古代的文体理论等),如: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
兴,“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引起审美愉悦、共鸣。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群居相切嗟”,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2.孔子文论的文学批评标准:
⑴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好的作品应该把美和善相结合,使二者和谐统一。
⑵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明诗》到《书记》20篇是文体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神思》至《总术》19篇加上《物色》共20篇为创作论。
(4)、《时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为批评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4.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