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
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
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应包括它的广泛性、、平和性及等。
2.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物质文化是制造并使用工具;新石器时代标志:是出现了磨制工具、农业、养畜业和陶器。
3.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
4.战国诸子中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是庄子。
5.玄学就是魏晋时期以老庄道家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且已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的一种哲学思潮。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志趣的文化,这与古希腊以“求真重智”的文化各成一格。
7.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华夏、东夷集团和苗蛮。
8.冠礼又叫成年礼,这一礼俗形成于西周时期。
通常主要在士以上社会阶层中举行。
9.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离骚___ ;__杜甫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0.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为激励士人专心儒学,他还推行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
11.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 ___》;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九品中正制;经济基础是荫户制。
13.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的历史时期是唐朝;此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
14.理学思想的创立者是;南宋时将这种学术思想推演到政治哲学的学者是朱熹。
15.黄宗羲提出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其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最举代表性的著作是《明夷待访录》。
16.孔子以鲁国史事为基础编成的《》一书,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史学的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唐朝刘知己的《》。
17.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期提出“独尊儒术”建议的著名学者是董仲舒。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二、填空题三、连接题四、简答题言简意赅五、问答题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宗教的(儒、释、道、理学)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美学的(和乐与美感)三、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2周人的文化维新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3中国文化发展(1)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2)三分法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四、姓氏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2姓氏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2)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4)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5)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8)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9)以事为氏,李、林、车(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5九族:五、汉字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7汉语的语法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8汉语(1)音形义实体组合(2)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3)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六、孔孟之道1儒学的基本框架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1)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2)立信(要求政府立信)3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提出“仁政”观念4孔孟异同(自己百度)同:在“仁”方面,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强调仁的重要性;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新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主张,异:人格;人与人政;具体的施政七、其它学术思想(1)墨家学说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2)汉代经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乐》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3)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元代: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行合一”(4)清代朴学“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注重训诂和考据(5)老庄思想崇尚自然;矛盾辩证思想;强调“弱者道之用”;唯心论;(6)法家学说治国方略:严峻执法文化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代表人物:韩非八、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上古原始宗教:自然、祖先、图腾(1)天地山川崇拜—生之本源(2)祖先崇拜—类之本源(3)君师圣贤崇拜—养之本源九、古代教育(1)殷商:庠、序(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瞽宗(学习祭礼)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2)西周:国学、乡学国学:中央设立,有大学、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3)春秋战国孔子创立私学;官学和私学的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4)汉代:官学私学官学(中央政府主办):“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庠、序(5)魏晋南北朝:太学、国子学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6)隋唐隋: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后改为国子监唐:“六学二馆”,六学,中央设立直系学校,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门学院性质;二馆,旁系,大学性质,“弘文馆”(门下省管辖),“崇文馆”(太子东宫管辖);中央直系学校:六学、崇玄学(祠部管辖)中央旁系学校:二馆、医学(太医署管辖)、小学(秘书省管辖)、(7)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十、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春秋战国以前:世卿世禄制;春秋:客卿制;封建集权时代:察举和征辟(2)隋文帝设立“明经”“进士”考试科目,科举制开始(3)唐代继承发展科举制,考试方式分为常科、制科两类常科也叫礼部试,设立的常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史科,参加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乡贡两种,考试时间在每年春季制科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凭皇帝喜好童生县试府试院试生员、秀才乡试举人|解元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都为主考官的门生;(4)宋代继承唐代,并有重要改革一是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礼部侍郎担任;二是由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三甲,第一甲赐及第名义,第二甲赐出身名义,第三甲赐同出身名义,北宋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第一名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三是到宋神宗时,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元代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明清以八股文为主每年四月诸生三年桂榜三年杏榜会试金榜题名二月八月三月之后一省全国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第一叫传胪;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叫连中三元(6)科举制的功与过功:首先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份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其次,科举制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过:一是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死记硬背;二是腐败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十一、传统建筑(1)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2)殿顶形式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庑殿: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特许建筑科采用(3)四合院十二、饮食文化(1)食文化形成时期---夏商周三代(2)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魏六朝原料食材剧增,素食风习日渐,粘结食俗形成(寒食节、粽子、腊八粥)(3)食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五代食疗养生观(4)成熟鼎盛时期---宋元明清品种花样繁多,地方风味菜系(5)食文化祖师爷—伊尹烹饪开山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五味—甘酸苦辛咸三材—水、火、调和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6)八大菜系:鲁(山东)、川(四川)、粤(广东)、闽(福建)、苏(江苏)、浙(浙江)、晥(安徽)、湘(湖南)四大菜系:鲁、川、淮、粤十三、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大雪、冬至;十二小寒、大寒。
中国文化史 期末
二、名词解释:1.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錛、凿等。
骨器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
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
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
2.宗法制度: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3.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是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
表面上看,是门阀士夫阶层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而风流自赏。
实际上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4.“帖经”: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就是选择经书中的任何一页,遮住前后文,只留出中间一行,再用纸帖住其中的几个字,让考生读出来。
5.理学:理学,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6.轴心时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正确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
(错误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
(错误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错误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1、中国的文化定义:①《辞海》条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日常生活中,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②我们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
2、文化的基本属性①超自然性②时间性或时代性③地域性或空间性④民族性⑤承袭性和变异性3、文化的基本形态(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文化的主要功能即作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认知功能、技术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愉悦功能5、文化史的定义:文化史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的发展史。
6、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伦理文化(伦理型文化)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化、融合、延续)(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6)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7)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8、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影响:①影响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②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③影响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0、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①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一、重要名词: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汇编,就是《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资料。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贵中庸。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主要学说有性善论、仁政学说。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
精通《公羊春秋》。
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董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德教思想;人性的“性”、“情”说;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
总之,董的思想体系核心是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也使儒家学说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理学:宋代,儒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从理论上还进一步完善,到明代时儒学达到极盛时期,故史称宋明理学,它是儒学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
宋明理学从实质上讲,是把先秦的儒学、汉代的公羊学以及玄学、佛学各种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产物。
从发展阶段来看,宋明理学发端与北宋“理学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创始人为周敦颐、程颢、程颐。
成熟于南宋,其代表人物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学体系,故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兴盛于明代,王守仁将其发展成心学。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继承发挥了二程的“义理之学”,并吸收了其他一些理学思想乃至佛脚华严宗的思想,建立了他的“理学”体系。
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程朱理学)。
心学:中国的儒学,发展至明朝中期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被称为物质文化。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影响下长期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庆典礼等。
这种行为文化从属于一定文化体系,往往超越制度文化的变更而更具有历史性。
3.社会心理文化:社会心理文化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社会形态下长期形成的集体文化心理结构,是风俗习惯等行为文化的内化方式。
它特别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宗教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不同。
4.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层次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基础意识形态和更高地“悬浮”在空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具观念特征的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度文化的观念内核。
5.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指被人来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即“人化的自然”。
6.社会经济环境: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等。
7.社会制度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8.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并不是说国家建立以后就必定要划分行政区域。
9.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10.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许多相互竞争的学派,这些学派观点各异,主张不同,思想流派复杂多样,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兴起,有着鲜明的文化目的,这就是“救时之弊”。
二.简答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第一,人文性:非宗教倾向,更多地考虑人,强调人本位;第二,包容性:在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第三,伦理性: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四,和谐性: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第五,务实精神:告诫人们立足于现实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目标,强调学必有用。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2)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1、中国人称本国的学术为国学,外国人称中国的学术为()。
A.国学
B.汉学
C.儒学
D.经典学
2、中国文化史以()思想为主流。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要了解春秋时代的民间歌谣,下列何者资料最为丰富()
A.《尔雅》
B.《书经》
C.《易经》
D.《诗经》
4、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
5、《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二、名词解释
1、物态文化层
2、昭穆制度
3、王官之学
三、简答题
1、造成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2、儒家道德思想的特色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四、论述题
1、简述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影响?
2、简述朱熹理学的主要思想。
中国文化史期末
中国文化史1、第一个造酒或发明酒的人已不可考,或说是仪狄,或说是杜康。
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造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此外在文学中,杜康之名也成为酒的代名词,例如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
2、在商代出土的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而从《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酒池肉林)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诗句等中可知,早在商代以前,酿酒在中国就已经非常盛行。
而在古代中国,以谷物酿制的酒一直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水果酿酒则自东汉引进葡萄酒稍有进展,但仍非主要制酒方式。
元代、明代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仍是以谷物酿造为主。
3、商代酒器:角;圈足酒器:卣4、夏商周三代之中,夏桀与商纣都是因酒亡国。
《通鉴前编》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
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商纣王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就是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嬉戏,通宵饮酒寻欢。
荒淫无度的结果,终于使王朝走向灭亡。
5、到了周代,则设有专门的酒正、酒人、浆人等官职掌管与酒相关的事务,而酒正就是当时的酒官之长(《周礼》、《周官‧酒正》)。
周代人对于饮酒不像夏、商两代那样没有节制,酒的用途,最主要是用作祭祀,而这个习俗也流传影响至今,今日的中国人无论是婚丧礼俗,都会有用到酒的时候。
6、汉代的饮酒风气也很兴盛,从道教对饮酒的态度就可窥知一二。
道教是中国原生的宗教,早期并不严格禁酒,道教戒律《老君想尔戒》亦无禁酒之戒。
后期的道教吸收了佛教五戒之说,开始严令饮酒。
即使有了饮酒的禁令,但是许多道家人物对酒仍无法忘情,长久以来,并未认真执行戒酒,但也提醒信徒喝酒不可过量。
7、两汉时代饮酒主要有礼仪与世俗两个目的。
礼仪是为了推广教化,因此饮酒必须有所节制;而饮酒的世俗的目的则是一般人民为欢行乐的媒介。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回顾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节点和特点,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
1. 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原始、简单而实用。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下来,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商代文化以青铜器、甲骨文等为代表,展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教育制度、政治体制,还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3. 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有趣的碰撞。
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推动了艺术、建筑等领域的繁荣。
4. 唐宋文化的繁荣与开放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唐代以诗词、绘画、音乐等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宋代则以科技创新、文人墨客等为特点,开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巅峰。
5. 明清文化的变革与传承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明代文化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立思考。
而清代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望,形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
6. 现代文化的嬗变与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西方文化的传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在创新中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总结: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复习资料
诞生礼。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包括求子、怀孕、催生、三朝洗三、满月—生男:弄璋之喜;生女:弄瓦之喜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男子二十而冠”,冠礼要为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1)缁布冠;以为首冠者从此可拥有治人权;(2)皮弁:便是从此具有参与战事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3)爵弁:表示其从此有了参加宗庙祭祀的资格和权利。
婚礼七去:是离婚的规定。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婚礼中的六礼: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并准备礼物请女方收下。
问名:纳采之后,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年月日,然后到祖庙占卜吉凶,卜到吉兆后,再进行下一个程序。
纳吉:男方卜得吉兆以后,准备礼物请媒人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
纳徵:即纳决定缔结婚姻关系以后,男方准备聘礼送给女家。
请期:纳徵以后,男方选定吉日作为婚期,准备礼物送往女方家中,请求其同意。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丧礼:五服在九族亲属中,如果有人死去,与之有亲属关系的人要行不通时间不同服装的丧礼。
这种丧礼分为五类,叫做“五服”。
其中第二类有分四个等级,所以又叫做“五服八等”。
1、斩衰:五服中最常见的一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衣边的丧服,手执粗竹杖(俗称哭丧棒),脚穿草鞋,丧期为三年,即两周年。
这是最终的丧礼,通常适用于子为父母(包括继母、嫡母),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
(《仪礼》:父为嫡长子,子为父,不包括母)。
2、齐衰:五服第二等。
以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
具体又分四等:(1)齐衰杖期:粗麻衣缝边,执削杖,即孝杖,为桐木。
丧期一年。
适用于:夫为妻、嫡子为庶母;(2)齐衰不杖期:手不执杖,其余同上。
适用于孙为外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已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3)齐衰五月: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4)齐衰三月:适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中国文化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著名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 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 法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5. 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1. 秦朝统一思想和文化的举措2. 汉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 宋代理学对汉朝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文化变革和发展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1. 唐宋文化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 唐宋文人和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3.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交流二、元明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1. 元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 文艺复兴对明代文化的影响3. 明代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振兴一、清代文化的困境与复兴1. 清代文化的断裂和纷争2. 白话文运动和文言文的变迁3. 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多样化1.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思潮2. 文艺界的革命和鲁迅的文学传统3. 当代文化的开放与全球化第四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1. 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贡献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 文化自信和自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二、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机制和平台3. 文化交流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语中国文化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是无法全面展示其内容的。
希望以上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梳理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你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做好笔记,将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和班委会O(∩_∩)O。
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
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二、简答题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你的补充:(2)社会环境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②家族宗法制度③政治大一统你的补充:(3)外来文化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战国晚期《吕氏春秋》《韩非子》有“仓颉作书”的记载,还有两种传说:“绳结说”,“八卦说”。
中国文化史期末
中国文化史期末1、中国的概念与变迁:“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
“中国”是与俄罗斯相对应的国名。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便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的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肯。
2、中华的概念与变迁:“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
(这里多出材料题P7,P8黑体例子)所论“中华”,已淡化地理方位的中心性,突出文化上的先进性。
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
今之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文化的含义以及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由“文”“化”两字组成,以教化世人,便可成就平治天下的大业。
这种“人文化成”的设想,是中华先哲对“文化”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区别于“神文”倾向的“人文”倾向。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行方面的塑造。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内涵是“自然的人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是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4、形成中国文化的宗法社会结构: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关系联系。
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则封诸侯。
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政政体的长期持续。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重点1.周代文化和商代文化有何区别?周、商代文化的区别最主要在两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①商人信仰的神油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又以上帝神居多。
也频密祭拜祖先神,构成“周祭制度”文化,同时还留存着完整宗教的自然崇拜,山川四方、风神雷电。
盲从拜祭死后“鬼”,构成“殷人尚鬼”观念。
②周代发展商至上神观念,认为王权既为天所受,又为王祖所遗,故敬天法祖。
周人祭祀祖先与商“周祭制度”不同,实行“昭穆之制”,将先祖按照辈次排作左右二列。
同时,周人的天命观相区别在对“德”的强调,对“民”重视周人“维新”所强调的是,要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2.秦始皇为稳固其大一统的局面设计了哪些文化措施?第一,书同文。
即统一文字。
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掌控。
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研习过,教师鼓舞学生回忆起即可。
在分析其促进作用时,一方面必须确实有助于稳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必须特别强调推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吞噬大批文化典籍,很大地蹂躏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
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xx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秦汉帝国的文化就是如何死守和外拓的?①固守1.“互防”长城。
齐国修成长城“备楚”,楚修长城“对备秦”,燕修长城“防齐”,赵修长城“严防魏”,魏修长城“防秦”,秦修长城“严防魏”2.“御胡”长城。
赵,燕,秦等西,北修筑长城“限戎马”、辽东长城、辽西长城等。
秦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互防长城,以利统一;另一方面强化御胡长城。
汉武帝,建起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
②外号守“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中国文化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文化史期末知识整理概述中国文化史是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学科,包括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和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进行整理和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注重孝道、仁爱、道德教化等价值观念;-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道德的关系,推崇无为而治、相对主义等理念;- 文化:是古代中国从外来的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等不同流派;- 诗词文化:古代中国的诗词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等,诗词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典文化:《尚书》、《诗经》、《史记》等经典对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对象。
中世纪中国文化- 唐宋文化:唐朝和宋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作品;- 文人雅士:文人雅士是中世纪中国的一类文化群体,主要注重文学创作和学问修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等;- 中国画:中国画是中世纪中国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表现,代表画家有李唐、贾文德等;- 词曲艺术:中世纪的词曲是以音乐和歌词结合的艺术形式,流行于宫廷和民间,代表作家有辛弃疾、李清照等。
近代中国文化- 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文化变革,包括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从传统文化到西方文化的接触与融合;- 文艺复兴:近代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涌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推动了文学、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批判和反思;- 中国电影:近代中国的电影产业逐渐兴起,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电影导演和作品,如张艺谋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现代中国文化- 文化多元化:现代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当代流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互联网文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现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媒体形式;- 中国艺术:现代中国艺术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中国现代舞蹈、中国当代艺术等;- 电影与电视剧:现代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产业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导演,国内外影响力逐渐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和班委会O(∩_∩)O。
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
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二、简答题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你的补充:(2)社会环境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②家族宗法制度③政治大一统你的补充:(3)外来文化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战国晚期《吕氏春秋》《韩非子》有“仓颉作书”的记载,还有两种传说:“绳结说”,“八卦说”。
2、商代汉字已经成熟,目前已经发现的性质明确的汉字资料,时代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
3、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文字称为近代文字。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1、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文字称为近代文字。
2、古文字和近代文字最根本的差异是由象形变的不象形。
4、对汉字改革的思考:自己总结第二节古代书籍的发展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你的补充:一、简牍制度1、竹木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材料。
2、用竹制简,有青皮的一面称“篾青”,另一面称“篾黄”。
烘干水分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
二、卷轴制度1、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卷纸书两种形式。
2、帛书是写在缣帛登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
3、卷纸的形制:由卷轴形式发展到经折装,旋风装三、册页制度1、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
2、包背装始于北宋末,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3、线状起源于唐末哦,盛行于明代中叶。
第一节天学(一)仪器1、浑仪2、浑天仪(浑象)——演示天体运行3、圭表——测日影、正四时4、漏壶——计时(二)阴阳历与二十四节气1、阴阳历(1)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2)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3)阴阳历——以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单位2、二十四节气(三)天体理论:天圆地方——天如车盖——浑天说第二节地学(一)地理1、自然地理研究——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山海经》《禹贡》2、水道研究——最早三国时期《水经》,其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3、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二)地图——裴秀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奠基人(三)地矿——中国是近代三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最早发现者开采者和使用者第三节农学1、农具——公元前6世纪,铁犁大量使用起来2、农作物3、农业技术——辨别土壤;用天养田;选种与栽培;田间管理;时令的利用和研究4、农学研究——《齐名要术》最早的农学专著;《农政全书》伟大文献第四节医学1、医学理论——《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名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一、张从正、朱震亨2、药学理论——《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集大成著作3、临床技术——针灸学第五节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一、材料技术1、青铜冶炼,铜是最早出现的金属,一直作为区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准2、冶铁,主要是块炼铁和生铁3、炼钢技术:块铁渗碳钢,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灌钢等二、制造技术(一)造瓷1、古代瓷器(1)青瓷(最早):先秦元代(流行时期)(2)白瓷(其次):产生于北朝,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3)彩瓷(最后):产生于北朝晚期2、唐代(中国瓷器全面发展时期)(1)青瓷:越窑产品最佳(2)造瓷业的基本格局:南青北白3、宋代(1)“南青北白”的格局解体(2)北方:青瓷(“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南方:浙江的龙泉窑独擅瓷窑:章氏兄弟的“哥窑”(灰黑似铁)和“弟窑”(轻盈如玉)4、明清(青瓷时代彩瓷时代)(1)青花瓷器为主流(2)彩瓷的发展:a发扬传统色调b创新色釉:胭脂水、珊瑚红、秋葵绿、乌金釉、天蓝釉等(二)铸造1、铸造:把加热溶化后的液态金属倒入模子里,使其冷却凝固为特定器物的技术。
2、最杰出代表:商代的司母戊鼎、战国的编钟(三)纺织1、是人类摆脱草昧状态的一个明显标志。
2、在一定意义上,古代纺织史=古代服饰文化史3、石染:用矿物原料着色,如赤铁矿、朱砂染红色、石璜染黄色、石青染蓝色等4、商周:缯、帛、素、练、纨、缟、绢、绮、罗、锦等秦汉:素纱织物“薄如蝉翼”唐代:以绫和锦为主,织锦(“锦金”之称)宋元:纱、罗、锦、缎等织造方法和提花技术达到空前水平。
5、通过“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港口,远销西亚、欧洲和非洲(四)造船1、秦汉: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船只种类多、规模大、船舶动力和系泊设施相当完备2、隋唐:与南北大运河及其他河湖水系的运输有关,与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和统治者的物质享受密不可分3、宋元明:又一辉煌发展时代,内河航运及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第六节动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一、动力技术1.火力:火药(硝石,硫磺,木炭),火器,爆竹,烟火。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是人类从冷,兵器时代向使用火器的全新时代过渡的主要开端,也是把燃烧的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一次非凡的技术进步。
补充: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
水力:水车(又名龙骨车)、水排水排,东汉杜诗发明,一种利用水力推动革囊鼓风的冶铁装置。
3。
风力:风帆(平底帆船的四角帆最好)、风车(扬谷器,农业器械)、风筝。
4能源开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煤(古称石炭、石墨、石涅)为燃料的国家,二、信息技术(一)造纸术:1、文献最早提到是汉武帝时期。
2、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
3、东汉末年,有名品纸,文房三宝(佐伯纸,韦诞墨,张芝笔)4、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二)印刷术1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雕版印刷(隋代人)和活字印刷(宋毕昇)。
2印刷术的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最先传播到周边近邻,中国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入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入欧洲。
印刷术的西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指南针1.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的空间形式的一种伟大发明。
2用途:自宋代始,指南针的一项伟大成就就是应用于航海。
传播: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公元12世纪下半叶传入欧洲。
(四)地动仪东汉人张衡于132年创造出全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第七节传统科技的基本特点:实用性、直观性、整体性(具体的由自己总结补充)第一节悠久史学1.现在确知的中国最早..文字是殷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2.为什么说甲骨文还不能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答:(1)甲骨文过于成熟,说明它不是最原始的文字;(2)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考古界在探索文明起源方面获得重大收获:在史前古城址中,文字符号系统已经诞生;(3)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录(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篇》、《韩非子·无蠹篇》、《吕氏春秋·君守篇》、《世本·作篇》。
)你的补充:3.四大史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共同特点:自有源流,自成系统,互相补充,彼此印证。
)一、编年体1.《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之后,《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史书纷纷问世2.编年体是以事系年、以年月陈述史事的一种史书,。
3.宋元明清时期编年体的繁荣昌盛二、纪传体1. 纪传体以人物为纲反映历史,这种体裁的文献有正史和非正史之分,它们的体例主要包括本纪、史表、史志、列传、论赞等形式。
(1)本纪通过记帝王,以编年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2)史表的重要功用:○1条理清晰○2提要纪传○3网罗遗漏;(3)史志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历史的专篇,《史记》中的“八书”和《汉书》中的“十志”极具代表性;(4)列传通过专传、合传、类传等形式,记录了除了天子以外的各种社会代表人物;(5)论赞是纪传体中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一种体例,以篇前论、篇末论或夹叙夹议等形式表明观点。
2.“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
三、纪事本末体出现于先秦,当时有两个特点:记事比较简单;多以单篇形式散见于其他史书。
例:《尚书》中的《金縢》、《顾命》、《康诰》;隋刘知几《史通》四、典志体1.典志体亦称政书体,是专记社会典章制度的史书。
大体分为两类:“书志”;典志体专著。
2.典志体专著首创于唐代刘秩《政典》,最早的通史体著作《通典》。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中国史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我国史学奠定基础。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中国实录史著作的榜样,成为中国正史的专用体例和“二十四史”的开端。
另外荀悦的《汉纪》开编年体断代史的先河,而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则是中国目录学的最早作品。
2.魏晋南北朝:3.隋唐时期:官修国史成为制度,刘知几的《史通》和典志体开山著伯、杜佑的《通典》。
4.宋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高峰,除正史外,还有当代史、金石学、方志学、编年体通史和纪事本末体的的创造。
5.明清:明代官方史学走向衰落,私家修史盛极一时,野史上千家,小说笔记成为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