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又称气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被列为十大死亡原因之最。哮喘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减弱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且难以得到根治,易反复发作,轻者伤身,重者致人丧命,因此防治哮喘刻不容缓。

编辑摘要

哮喘- 概述

哮喘

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的词源是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这个名词首次出现于《木马屠城记》。在前450年,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用这个字来描述这种病况。希波克拉底认为,结合哮喘的痉孪大都可能是发生在裁缝、钓鱼者和金属工身上。六个世纪以后,盖伦写了关于哮喘的文章,特别提及它是由部份或完全的支气管阻碍所造成。1190年,一名有影响力的中世纪犹太教教士、哲学家与医师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写了一篇有关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论文。在17世纪,伯纳迪诺·拉马齐尼(Bernardino Ramazzini)注意到了哮喘和有机粉尘之间的关连。1901年开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哮喘,而直到60年代开始发现到哮喘不只是单纯的支气管收缩,而是一连串的发炎反应,因此才将消炎药加入疗程之中。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相关的活动举行,但此后的世界哮喘日定为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而不是12月11日。

据调查,在中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结合中国哮喘防治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钟南山在“世界哮喘日”前夕指出: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特别是使用经全球循证医学证实的联合治疗方案,哮喘是能够控制的。在中国,控制哮喘的关键是积极鼓励患者寻求正规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6亿哮喘患者。在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4%,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无显着的性别差异,大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哮喘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认为与多基因遗传及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有关。哮喘- 流行病学

哮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估计有3亿人受本病困扰。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不同的流行病学资料难以比较。

哮喘-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这提示本病与城市化有一定关系。在其它类型的过敏性疾病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提示伴随城市化而来的致病因素,其影响是遍及全

时间分布

在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一直在增高,目前似乎已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提示人群的哮喘患病率可能存在上限,这个上限或许反映的是哮喘易感基因的携带率。

人群分布

哮喘在各年龄组均有分布。儿童高于青壮年,3岁左右出现一个发病高峰;老年人群再次出现增高趋势。14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大概是2:1,成年期之后女性患病率反而高于男性。在一个家族中,后出生者的患病率较先出生者的低。

约4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亲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高;先证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黑人和波多黎各人似乎更易得病。

在中国哮喘患病率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各地患病率约1%~13%不等,近年上海、广州、西安等地抽样调查结果,哮喘的患病率约1%~5%。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13~14岁学生的哮喘发病率为3~5%,而成年人患病率约1%。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 40%的患者有家族史。

哮喘- 病因与诱因

概要而论,哮喘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经由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疾病。遗传易感性涉及多个基因及其相互作用;致病的环境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就病因学而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明显的疾病。再加上研究标准不同,研究结论迥异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导致哮喘这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称为“病因”;导致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称为“诱因”。有些危险因素既是病因,又是诱因,再加上哮喘的发病很复杂,将具体某个危险因素界定为病因或者诱因有困难,因此,将各种危险因素合并介绍。

目前,大部分研究资料来自于儿童;成人起病的哮喘,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宿主因素

遗传这是最主要的宿主因素。未有一个已知基因存在于两个或以上的研究人群,这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为重要,也再次印证了哮喘的多基因遗传特性。

目前已知的可能有关的基因可分为四大类:

1、TH 应答与TH2应答。

2、IgE抗体生成及其调节。

3、炎症介质的生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4、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

此外,药物作用的靶点,比如β2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相关基因也是研究热点,这些基因的异常不仅可能与发病有关,也与治疗效果有关。

肥胖

肥胖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女性。肥胖的哮喘患者,治疗起来更困难。可能的机制:

1、改变呼吸系统的机械特性。

2、脂肪组织释放IL-6、TNF-α、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瘦素等炎症因子,使免疫功能整体呈现促炎倾向。

3、肥胖的发生也是机体在遗传上、发育上、内分泌上、神经调节上存在某些缺陷的集中反映,这些缺陷可能也是哮喘的病因。

环境因素

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有些环境因素起了病因的作用,有些则是诱因,还有些既是病因,又

过敏原

1、吸入过敏原是哮喘的诱因,这一观点已广为接受。尘螨(Dermatophagoides sp.)是诱发哮喘发作的最为常见的吸入过敏原。花粉、豚草、真菌孢子诱发的哮喘常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起风暴的时候,常常扬起大量花粉,有可能引起众多哮喘患者同时发作,称为“风暴性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常年存在于环境中的过敏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慢性持续症状,这类过敏原多半来源于家庭宠物毛屑、蟑螂、粉尘等。

2、过敏原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就比较复杂,可能受到过敏原的种类、暴露的剂量、暴露的时间、暴露时宿主的年龄以及宿主的遗传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时候,早期接触过敏原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反而具有保护作用。另外,严格地避免接触过敏原未能降低罹患哮喘的风险。吸烟

1、宫内以及出生后接触吸烟烟雾,可增加患儿出现哮喘样症状的风险。研究资料已确认的机制是吸烟影响了肺的发育,但是否增加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尚无定论。

2、吸烟对哮喘患者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可导致哮喘频繁发作,肺功能衰退速度加快,病情更严重,住院率增加,削弱皮质激素的作用,死亡率更高。吸烟的哮喘患者气道中存在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的炎症反应,与一般的哮喘有所不同。

3、哮喘患者接受戒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减少皮质激素抵抗,改善肺功能。刚开始戒烟时,哮喘可有一过性恶化,这可能是因为烟雾中的氮氧化物具有气管舒张作用。

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臭氧,可以诱发哮喘发作。

2、空气污染物对哮喘患病率的影响仍未确定。交通尾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未发现哮喘患病率升高。德国统一前,东德空气污染严重,但是哮喘患病率比西德要低;德国统一后,东德哮喘患病率与经济富裕程度同步上升。

职业性致敏物

暴露于工作环境中出现的物质后引发的哮喘称为职业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那种物质即为职业性致敏物(occupational sensitizer)。已知的职业性致敏物就多达300余种(例如油漆)。称其为“致敏物”是因为它们诱发哮喘的机制不仅包括过敏反应,还包括直接引起气道收缩。大部分已知的致敏物属于过敏原,也就是说通过诱发病理免疫反应引起哮喘。少数致敏物依靠单纯的刺激效应诱发哮喘样发作,这种既往无哮喘或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病史,在接触刺激性物质后反复出现哮喘样发作的疾病称为“反应性气道功能障碍综合征”(reactive airways dysfunction syndrome,RADS),RADS在表现上与哮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RADS不存在过敏反应,因而不属于哮喘,目前将其划归为环境性肺疾病(environmental pulmonary diseases)。

处于工作年龄的哮喘患者中,超过10%的案例属于职业性哮喘,高危的职业包括:

1、农业、种植业

2、喷涂业

3、清洁业

4、塑料制造业

预防职业性哮喘的关键在于职业防护。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是治疗职业性哮喘的关键之一。感染

1、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哮喘诱因,机制尚未明确。在病毒感染期间,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另外,哮喘患者的上皮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下降,因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