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隶书法源流探究》序
秦代书法漫谈
收稿日期 : 2007- 09- 01 作者简介 : 方 原 ( 1983- ) , 男 , 陕西西安人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33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载的秦代刻石, 四字一句、 三句一韵 , 三四十二 , 是为 六的倍数。( 其中碣石刻石一百零八字 , 为六的十八 倍; 会稽刻石二百八十八字, 为六的四十八倍 ; 泰山、 芝罘、 东观、 峰山刻石皆一百四十四字, 为六的二十 四倍 ) 。不仅刻石如此 , 虎符亦 然。阳陵虎符 铭文 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三句十二字, 亦与 六相关。这些都是秦用水德, 色上黑 、数用六 在 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受法 家 思 想的 影 响, 秦 代 艺 术 具 有 唯 大 尚 多 的气质。关于阿 房宫和秦始皇 陵, 史书 上有 这样的记载, ( 阿房宫) 东西五百步 , 南北五十丈, 上 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弛为阁道, 自殿下 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 渭, 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关中 计宫三百 , 关外四百余。 始 皇初即位, 穿治郦山。 及并天下 ,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 下铜而 致椁 ,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以水银为 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 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树草本以象山。[ 3] 两座建筑其多其大, 空前绝后。据考古工作者的发 掘研究, 如此记载并非虚拟。1974 年至 1975 年发 掘的咸阳秦都 1 号宫殿遗址, 东西长 60 米, 南北宽 45 米, 殿 基 高出 地 面 6 米 , 下深 5 米, 主 殿 面 积 160. 8平方米; 1979 年发掘的 3 号宫殿遗址 , 殿基东 西约 117 米 , 南北宽 60 余米, 总面积达 7020 平方 米。专家推断 , 这还仅仅是咸 阳宫殿建筑的 一部 分 。始皇陵寝殿建筑的面积现已探明为 3524 平方 米, 其中出土的半圆形夔纹瓦当高 48 厘米 , 直径 61 [ 4] ( 22、 124 厘米, 是迄今所见的最大瓦当之一。 尤其引 人瞩目的是秦陵兵马俑坑 , 已发掘的 1、 2、 3 号坑出 土陶俑数 量 超 过 8000 个, 身 高 均在 一 米 七 八 以 上 , 为 大 与 多 作了最精辟的注脚。皇 皇巨制 的刻石书法作品上也多这种唯大尚多思想的体现。 秦代思想实质上的多元性在艺术上的表现是求 同存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是小篆与其它书体的 并存。
隶书发展研究报告
隶书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隶书作为汉字书写的一种字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在书法界被广泛使用。
本报告旨在系统研究隶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探究隶书在书法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书起源于秦朝,是为了解决繁琐的篆书书写而产生的。
它以明确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著称,成为古代官方文件和碑文上的常用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三、隶书的特点1.明确的笔画结构:隶书以直线、弯曲线和钩画为主要构造单位,让字形清晰可辨。
2.纵横相间的笔画:隶书的笔画交错纵横,形成韵律感和平衡感。
3.简约而有力的字形:隶书追求简洁高效,字形饱满有力,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
4.规范的字间距和行间距:隶书注重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规范距离,使字体整齐有序。
四、隶书的影响1.历史影响:隶书在历代各朝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成为古代官方文件的常用字体,还广泛应用于碑文和铭文。
2.艺术影响:隶书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它的规范性和美感使其成为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文化影响:隶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隶书的研究现状目前,对于隶书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历史考察和艺术探究。
历史考察主要关注隶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而艺术探究则着眼于隶书的艺术特点、演变和影响。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隶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六、隶书的现代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隶书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在各种设计和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身影。
它不仅丰富了现代设计的视觉效果,还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七、结论隶书作为汉字书写的一种重要字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了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隶书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秦隶源流探究
秦隶源流探究作者:李甫运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秦祚苦短,来不及留下国史,无法讲清秦隶的来龙去脉,为秦隶历史真相蒙上了一层厚重而神秘的帷幕。
司马迁的《史记》对秦人在文字上的巨大贡献只字未提。
班固、许慎在《汉书》和《说文解字》中以轻率的错误结论遗患后世。
我国近几十年考古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特别是青州木牍上的文字成为秦隶发展链条上重要一环,它连接着商鞅方升到云梦秦简的墨迹。
弄清秦隶源流的真相对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于当今的学术研究和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会遭遇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损失。
关键词:秦隶,书法,源流中图分类号:J2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秦隶身世在中国文字史上是一个千古之谜。
第一个称这种书体为秦隶的人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
此外它还被称为草篆、古隶等等。
但最贴切、最准确的名称应当是秦隶。
因为它产生和发展于秦国,它对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的迅速崛起,秦统一六国梦想的实现,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封建帝国的建立及其有效运转都发挥过极大的文化支撑作用。
它是秦人和秦国对中国统一文明的巨大贡献。
但可悲的是,秦灭之后,秦隶作为一种书体面临着一种极其诡异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汉承秦制,普天之下皆用秦隶;另一方面,西汉社会对秦隶采取了一种有意忽视和沉默的态度。
这种不怀好意的迷雾笼罩了秦隶发展历史的方方面面,造成了两千年纠缠不清有关秦隶身世的聚讼。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挥动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上的洛阳铲才打断了历史的惯性,解开秦隶历史真相的任务,第一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唐开元时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说过:“去圣久矣,百家众言,自古非一。
正史之书不经宣尼笔削,未可全是,况儒者臆说耶?悠悠万载,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虚构,百人传实。
”张怀瓘的话尽管不是专说秦隶,但放在造成秦隶发展史扑朔迷离的原因上,倒是很有些启发。
一历史的迷雾,只能在对历史线索的系统梳理中寻找端倪。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各种文字风格和书体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汉文字书体源流的简单考述:
在秦代,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将六国使用的篆书统一整理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
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
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中,人们使用了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这种书体已接近于隶书,被称之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
西汉初年,在书法上仍沿袭秦代的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
此外,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隶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使文字书写更为便捷,也使文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秦代,隶书主要用于简牍和帛书,而在汉代,隶书则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形式。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字和书体风格是多样且富有变化的。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也为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隶书研究报告
隶书研究报告《隶书研究报告》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书体,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印刷出版等方面。
本报告将对隶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进行研究,以及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需要统一文字。
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了方便书写和阅读,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结构,字形更加规范和统一。
后来,隶书逐渐成为官方公文和碑刻的主要书体,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流派。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构图严谨、韵律优美。
隶书注重笔画之间的平衡和节奏感,力求字形的优美和整齐。
隶书书写精工细微,要求严谨,传承了古人笔墨的精神,以其独特的气韵成为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隶书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加规范和标准的楷书,成为后续书法发展的基石。
而后来的行书、草书等书体也都有隶书的影子。
隶书的影响还体现在碑刻艺术和印刷出版等方面,隶书的规范和整齐为碑刻和印刷提供了参考,使其更易传播和保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隶书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隶书作品是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和欣赏隶书,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思想,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隶书的书写方式和笔画结构也对现代书法艺术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才能有所裨益。
因此,隶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美育功能。
综上所述,隶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书体,对书法艺术和印刷出版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人们对古代文人的书写风格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隶书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精神。
秦隶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
一般为竹、木片。
1975年发掘出上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
从简中能够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奏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即使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
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战国晚期湖北雲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館(下为局部)1975年湖北雲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竹简1555枚,年代为战国晚期,约当秦昭王29年至秦始皇30年时(公元前278-公元前217年)。
今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简长23-27.8、宽0.5-0.6、厚0.1厘米,简上残存上中下三道编连丝线痕跡。
绝绝大部分书於篾黄一面,极少数书於篾青上。
内容计有《编年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為吏之道》、《日书》甲乙两种等十种。
书体為秦隶,书写风格不一,非出一人一时手笔,用笔或稳健从容,或劲健爽毅,或清秀圆实,或潦草随意,笔势短促简捷,结体紧密厚重。
战国晚期湖北雲梦睡虎地黑夫与惊家木牍湖北省博物館一九七六年湖北雲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木牘两方,年代為战国晚期,约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
今藏湖北省博物馆。
木牘一件保存完好,长23.4、宽3.7、厚0.25厘米,正面墨书五行,249字,背面墨书六行,可辨识110字。
另一件下部残缺,残长16、宽2.8、厚0.3厘米,正面墨书五行,87宁,背面墨书五行,81字。
隶书源头辨析
隶书源头辨析张士东内容提要中国汉字经历了篆隶草正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向隶书的演变,是汉字演变中最为重要的变革。
然而,篆书到底是怎样变成隶书的呢?对此,研究者甚多,主要结论有:隶书是由小篆(包括战国秦篆)省简而成的;隶书是草篆变成的等。
但以上结论实在经不起客观事实的验证。
本文作者化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对甲骨文至汉隶的大量排比研究,梳理出各部首在渐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找到了验证字体演变的方法,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隶书源头在西周。
翻开当今所有权威辞典,凡“隶书”词条下无不注释“隶书是小篆省简而成的”,或说法稍异而意思全同。
这一观点显然源于班固和许慎,就这样近两千年过去了。
直到早于秦统一天下的云梦《睡虎地简》、甘肃《天水竹简》和四川《青川木牍》相继出土,学者们仍坚信隶书是在小篆之后产生的,于是就将小篆的成熟期推到了《商鞅方升》时代(前344年),而再将隶书接到小篆之后。
即便将隶书的产生提前到战国后期,也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研究思路。
三十多年前,郭绍虞、郭沫若提出了他们的新观点:认为“隶书是草篆变成的”①。
什么是“草篆”呢?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郭老说的:“今传秦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是草率急就的,无疑是草篆,大约也就是秦代的隶书吧”②。
遗憾的是上述观点谁也没有去验证过它们的是非曲直。
例如一个最简单的“木”字(部),这小篆的“”,草篆的“”、“”,到底是怎样变成隶书“木”的呢?它变的过程,变的依据是什么呢?又如小篆(草篆)的“”(双手)部是如何变成隶书“、、、、”等形态的呢?它变的过程,变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还有“”变为“”,“”变为“阝”等等,它们都是怎样变的呢?总之无论是许慎的说法,还是郭绍虞、郭沫若的说法,以及颇有影响的程邈创造隶书说、整理隶书说等说法,和圆转变为方折的说法,都没有也无法证明篆书到底是怎样变成隶书的实际问题。
为什么说以上观点都无法证实“怎样变”的实际问题呢?原因就在于脱离实际。
从秦朝到清朝,从碑帖中看隶书的发展
从秦朝到清朝,从碑帖中看隶书的发展1、秦朝隶书秦朝隶书是由程邈所整理,叫做秦隶的也叫作古隶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出现后,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
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
它的笔画肥、瘦、刚柔、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
这就是秦隶的墨迹。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了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在众多的出土遗物中有两件木牍,一件残损严重,另一件却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辩。
青川战国木牍比云梦秦简约早八十年,它的字体和秦简上的秦隶极为相似。
这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隶书。
2、汉朝隶书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
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
汉代隶书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就列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曹全碑》,一个是《张迁碑》。
一刚一柔。
《曹全碑》《张迁碑》3、三国隶书此碑名《王基碑》,三国时所立,现存洛阳关林,系先书丹后镌字。
汉末至三国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此碑有明显的楷意,波磔装饰性强,整体华丽。
4、晋朝隶书西晋时期,虽然楷书和行书已经逐步兴起,但在庄重严肃、正式规范的场合仍然实用隶书,尤其是在碑碣上仍以隶书为正体。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隶书的整体风貌。
它们不但具有大致相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风格,而且它们各自在字形、结构、章法上又不乏个性特点。
《皇帝三临辟雍碑》《郛休碑》5、北齐朝隶书:古雅丽致《陇东王感孝之颂》1《陇东王感孝之颂》2《陇东王感孝之颂》36、隋唐朝隶书隋、唐时期隶书已是强弩之末,虽然墓志当中沿习传统写隶书,但很著名的隶书碑则为稀有。
唐代更是楷书甚至行书入碑的多,但也有一些专长隶书的书家,不过其书体已无汉隶那样正宗,更少雄强和多变的时代气息。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第一讲:中国书法源流概述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推崇。
它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讲将概述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二讲: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鼻祖,金文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本讲将详细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源流、特点及代表作品。
第三讲:秦汉至南北朝隶书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讲将介绍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四讲:魏晋至南朝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讲将介绍魏晋至南朝时期草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品。
第五讲:唐代楷书楷书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端庄、工整,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讲将介绍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六讲:宋代瘦金体瘦金体是宋代独特的书法风格,其字体瘦劲、挺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讲将介绍瘦金体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七讲:元明行书行书是元明时期流行的书法形式之一,其风格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讲将介绍元明行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八讲:清代楷书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其楷书风格端庄、雄浑。
本讲将介绍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九讲:民国草书民国时期,草书在中国书法界再度兴起,其风格豪放、奔放。
本讲将介绍民国草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十讲:现代书法与传承现代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讲将探讨现代书法的特点、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源流及章法特点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源流及章法特点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
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
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
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
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
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
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1、秦汉隶书简说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
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
书法简史——秦(2、秦隶)
书法简史——秦(2、秦隶)隶变开始于战国时代。
文字学家认为,在秦推行小篆的同时,隶书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秦隶书遗存近年来不断有出土,提供了早期隶书的重要资料。
大致有两类:简牍和瓦文陶文。
(1)简牍主要是《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墓葬12座,时间是战国末年至秦。
其中4号墓出土木牍2件,内容是家书;11号墓出土竹简约1150件,内容主要是墓主“喜”的编年记等,最晚至公元前217年,距秦立国已经过了4年时间。
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
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
云梦睡虎地秦简(2)瓦文陶文1979年至1980年,在陕西临潼始皇陵畔赵背户村出土埋葬刑徒时记录用的板瓦残片18件;1977年在陕西凤翔县高庄出土8件有铭文的陶缶。
这些文字,基本体势是小篆(主要是前者,近于诏版),但也有的(尤其是后者)与云梦秦隶相似,只是因为刻制的原故而看不出波磔。
这可见隶书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从文字的艺术处理上说,这些作品还比较幼稚,说明隶书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秦代书法家从秦开始,书法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参加整理小篆的几位专家后来都被人们看作是重要的书家,特别是李斯。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荀子学生,后入秦为相。
因为提出统一文字并领导推广小篆的事务,秦时重要小篆作品通常归于他的名下,小篆也被称作“斯篆”。
推行小篆的参加者赵高、胡毋敬,应当也是小篆书能手。
另外,史传长期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虽然不足为据,但说他也是秦时的一个重要书家,也许是可以成立的。
一部揭开“秦隶”面纱的开山之作--李甫运先生《秦隶》读后
中的重要事 件和关键人 物 , 又佐 以 《 尚书 》 《 战 国策 》 《 韩 以点带 线 , 颇具 匠心效 果 !
非 子 》《吕氏春秋 》和 《 史记 》中相 关篇 目做 了横 向的
先生在 “ 秦史新见 ” 这 四字前 , 冠以 “ 漫论” 二字 , 说 明 和 比较 , 经 纬 交叉 , 点、 线、 面 有机 统一 , 互相 印证 。 除是著 者 的 自谦 , 我想 , 更 是给读者传 递这样 一个信息 :
文艺 出版社 出版 , 大8 开本 , 厚重 大气 , 装 帧精美 , 这是先 后世 以记余 过 ”等字眼 , 语焉 不详 , 穆公 其人虚怀 纳谏 、 生十余年来研究秦隶 、 创作秦隶 的呕心之作 , 也必将是一 知错即改的品德未得到充分体现 。而穆公演讲 的内容就 部 嘉 惠学林 的学 术大著 !是 书 内容 分为三部 分 : 展示 秦 在《 尚书 ・ 秦誓 》 中, 先 生将其 2 3 0 余 宇分七 幅书法 录之 , 隶风 采 、 漫论秦史新见 、 探究秦隶 源流。其 中第 一二 部分 则 弥补 了这 一缺憾 , 秦 穆公 “ 人之 有技 , 若 己有之 ”的 作 为一个 整体合 观 , 因为漫论 秦史 的文字就是 以秦隶 书 大度与从容 , 得到具体 的说 明。再如 , 论及商鞅变法后秦
举 书 中正史部分而言 , 评述秦史 的材料 , 皆以关乎秦 国兴 心雕龙 ・ 才 略 》中概括曹丕和曹植 文学 成就的两句话来
西部 文化
一
部揭开 “ 秦隶” 面纱的开 山之作
— —
李 甫运先 生 《 秦隶 》读后
张二 雄
( 陕西 师范大0 6 2)
摘要 : 李甫运先 生 《 秦隶 》一书将评 史、 文字、 书法三者有机统 一, 从 多维视 角阐释 了秦 隶的 艺术特质和 历 史地位 , 是一部 集 学术考 究、 艺术 审美、 关照现 实于一体 的典 范之 作。是 书的学术价值 尤其值 得重视 , 著者对秦 隶的演 变源流和 历 史定位提 出了有 别流俗 的观 点 , 指 出秦 隶从秦 孝公至秦始 皇一统 中国后 , 已成为举 国上下的 日常用字 , 秦始 皇 “ 书 同文”不是指 小篆 , 而是指秦 隶 , 这在 文字学史的研 究中 , 将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 关键词 : 《 秦隶》 ; 源流 ; 书法 ; 艺术审美
先秦时期书法演变研究
文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以先秦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为例摘要: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书写主体、书写工具和社会文化心理等,这些方面前人都多有论述。
然而,对于文字载体这一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却鲜有人进行专题分析。
文章以先秦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为研究范围,以文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甲骨文、金文、盟书、简牍、帛书等书法艺术风格,探讨在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文字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字载体;书法艺术;书法风格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即象形性和抽象性。
最初的汉字“随体诘屈,画成其物”,每个字都含有图画的意味,这就从客观上允许书者在书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对文字作或大或小,笔画或短、或长、或弯曲、或伸展的变化处理,在创作中展示作者的想象力和张扬个性。
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最早既成系统,又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所以书法史家一般都认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就是甲骨文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的甲骨文走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又产生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
每种书体都在一定的时期内散发出异样的光芒,记录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以其自身的魅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书法风格的演变史,每一种书法风格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时代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审美水平、思维方式等等。
除此之外,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文字载体的变化对于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尤其在先秦的书风演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本文将探讨文字载体对甲骨文、金文、刻石、盟书、简牍和帛书的书法风格的影响。
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是商、西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其中以商代甲骨文最具代表性 [1]。
“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
“秦隶起源浅说
“秦隶起源浅说一、文字演化的因素“书同文”其实就是秦国以秦战国后期逐渐统一全国那个时期的时文正体为基础,加上对周朝《史籀篇》(猜测那时已经讹误传形),并且废除六国文字的杂形异构,进行系统的规范和整理,通行全国。
其实书同文并不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实施,而是在逐步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占领区开始实行。
进而成为了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的官方标准字体。
“书同文”改变了六国文字不统一的现象,促进了汉字向着统一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也促进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
在“书同文”实施的前后,当时的民间手写体一直延续着大篆(籀文)的手写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秦隶”,也称为“古隶”。
二、“秦隶”的起源从篆书的圆转到隶书的方折,不是突变而是从一开始细微的渐变到最后形成了一种被普遍大众所认可的一种形式特征。
初期的隶书和小篆差别不大,只是在用笔上的不同。
一个是圆转,一个是方折。
变弧形为方形,画弧形没有画直线快,画圆形没有方形省,因为要写规整的篆书必须圆整周到,笔画平均。
要做到这样,每下一笔必须反复回旋数次,方能得到圆整,而且笔画粗细一致,就会更耗费时间了。
改弧线为直线,一笔直下,速度就加快了,不用考虑笔画的粗细均匀问题,表面上是笔画多了,事实速度加快。
要把圆形画的方整,必须使笔来回往复,不是两三笔的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书写性简化,省繁就简,变连为断等等。
四、简牍对“秦隶”起源的影响(一)简牍影响了古隶的书写方式简牍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早于甲骨文和金文,简牍相对来说用起来方更方便,竹简制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决定了汉字书写的方向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
因为简册大部分都是先编后写,书写者左手执简,右手执笔,每书一简,左手顺势向右卷动简条,书写顺序就自然成了从右向左。
这种先上而下,先右而左的书写款式对今天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样汉隶页这样的排列方式。
(二)简牍是导致“秦隶”字形横扁的主要因素成熟的汉隶都是字形横扁,大多学者认为:隶书自汉初时开始向扁阔结构定型,原因可能是在狭长的竹木简上要尽可能将字写大,而一简中要写更多的字,字多就能节省篇幅,但字与字之间不能太挤,保留一定的字间空间,以便能清楚的阅读,于是将由篆书而来的纵势古隶逐渐压扁,下垂的波挑变为左右伸展。
隶书之源流1
~
隸書之源流2
古隸,自秦至西漢,乃至東漢初,為"古隸"通用時期,傳世碑刻文字,有秦量、秦權、漢代陶陵鼎蓋銘、魯靈光殿走刻、五鳳二年刻、萊子侯刻、祀二公山碑、開通褒斜道刻等。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左圖),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
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
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
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
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书学源流论》之书体论探究
《书学源流论》之书体论探究
《书学源流论》之书体论探究
《书学源流论》认为“书学不是流派,而是体式”,其中书体论受到了很多学者关注和探讨。
所谓“书体”,就是指特定文种所具有的一些统一的书法特征。
先秦时期,由于文字正式化,书体出现了最初的发展。
先秦书体一般以大篆为主,但也存在一些其他书体,如小篆、流篆、金文和磨砚文等。
大篆以老庄著称,书体清晰、大气、威严,但缺少人性化和艺术性。
小篆的写法简明,金文的写法较为华丽,流篆和磨砚文有其自己的特色,如流篆具有通畅的美感,磨砚文具有柔和的美感。
汉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书体,如鲁拜、青篆、隶书、篆書、楷书、行书、草书等。
其中楷书和行书分别产生于宋元时期,是汉字书写的两大流派,文风细腻、灵动、精致,追求简洁、富有张力、曲线优美,已经极具艺术性。
草书最是自成一体,文法含蓄,刚柔并济,曲折灵巧,流动自如,有一种山水画的气息,无穷深邃,体现出唯美的精神世界。
从上述可以看出,书体论在古今中外都有重要的价值。
书体辩证地再现着历史发展中文字表现形态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体
现了每一个年代的独特性,体现了每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激情和想象,是每一个时代进行思想文化沉淀和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研究报告200字
隶书研究报告200字
《隶书研究报告》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本报告旨在分析隶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探讨隶书的价值与意义。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的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隶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隶书家,如赵佶、张长卿等。
隶书不仅在文字书写上贡献巨大,还对后来的楷书、行书等书法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隶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艺术角度看,隶书的字形优美、端庄大气,具有浓厚的古风韵味。
从文化角度看,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是汉字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隶书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汉字演变、书法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但隶书在今天的使用上已经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隶书的字形结构繁复,书写过程需要大量练习和技巧,不易上手。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隶书在书法界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书法大家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书法爱好者们争相追求的艺术境界。
总之,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虽然在今天的应用中相对较少,但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得隶书永远不会被遗忘,成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的瑰宝。
总字数:293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舍, 即开始 补课 和 学习。积 数 日, 方得略 窥 蹊 径 , 再展读《 秦 料 两个 方面 , 其 字形却 无 一 字 无 出处 , 无一 字 无根 据 。 可 以 甫运 兄整理秦 隶 的方法是科 学的 , 态度是 严 肃的 , 通 过 隶书 法》 , 大 感士别 三 日, 当刮 目相 看 , 甫运 兄 的 艺术 功 力 和 肯 定 , 学术 水平都 达到 了足 以令 人叹 服 的程 度 , 谓 之 炉 火 纯青 , 也 集 中书写展 现 出来 的秦 的文化 面貌 当然也就格 外 真 实可 靠。
时, 秦祖非子因善 于养马而被列为附庸 ; 周平王 东迁, 秦襄公
除 通过 书法 艺术展 现秦 隶风 采外 , 从 内容上 看 , 《 秦 隶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队 护送 , 战功卓 著, 始 受封为诸侯 , 并被 “ 赐 之 岐 以 西之 法》 又包括评 点秦 帝 国重 大事 变和秦 隶小 史两部分 。在前 一
不为过 。
这 同某 些人 的花里 胡哨和 闭 门造 车相 比 , 高下 立见 。我 以为
秦 人 出 自东夷 , 商 末周 初 , 千里 流 转 , 至 于 西垂 , 虽 受羌 甫运兄 所持 守的认 真求 是 的 艺术道 路 才是 一个 成 功 书 法 家
戎 熏染 , 却 始 终 对 中原 王 朝 保 持 着 强 固的 向 心 力。 周 孝 王 应 走 的 必 由之 路 。
地”; 到秦 文公 , 即 迁居 沂渭之 会 , 遂“ 收 周之 余 民 而有 之 ” , 部分中, 甫运 兄 即通过研 究 , 提 出 了不 少有 别 于流俗 的新 观 占据 了周 的全部 西土 ; 以后 , 秦 人更加 主动 地吸 收 华夏 文化 , 点, 如用《 新序》 “ 极身无二虑 , 尽公 不顾私” 等语评价 商鞅、
要 我作序 。又如数 家珍般 地介 绍 他 对 文 字及 书体 发 展 演 变 书。甫运 兄 自幼酷 爱书 法 , 十 多岁 即从 汉 隶 开始 , 迈上 了学
的看 法 , 酒过 三 巡 , 茶换 五道 , 尚且 意犹 未尽 。我 送 他 下楼 书历程 , 曾以 多年之 功 , 遍 临 东汉 名碑 , 常 思 穷 究其 源 , 却 未
西部文化 研 究
《 秦隶 书法源流探 究》 序
口 赵 世 超
7 1 0 0 6 1 )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陕 西 西安
【 关键词】 秦隶 ; 书法 ; 源流; 序言
中图分 类号 : J 2 9 2 . 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C N 6 1—1 4 8 7 ( 2 0 1 3 ) 0 2—0 0 5 5— 0 2
大的特 点 , 与 六 国文 字相 比 , 它 的地 域 性 色彩 、 异体字、 装 饰 表 了重要 见 解。 性笔 划都较 少 , 既不 过 于 简化 , 也 不过 度 繁 化。 甫运 兄摹 写
的秦 隶 , 朴素 、 典雅 、 均整 、 平实, 笔 划 已见从 圆转走 向方折 的 首先, 甫运 兄在排 比材 料 和仔 细 比较 的基 础 上 , 将 秦 隶
的源 头和基础 追溯到 《 秦 公缚 》 铭 文所 表现 出来秦 文化 的特
倾 向, 这就 不仅使 秦 文 字独 有 的风 格 得 到 了充 分 体现 , 而且 质 , 并 且认 为 , 到 商鞅 变法后 期 , 秦 隶在 秦 国 已经广 泛使 用。 也表 明秦 隶在 中国汉 字史 中所居 的承上启 下地 位 无可取 代 。 属 于秦 武王 时期的 青川 木 牍文 字 结体 定型 , 点 画规 矩 , 起 落 由此 可证 , 甫运 兄首 先是在 书法 艺术上取 得 了成功 , 《 秦 隶书 严谨, 书 写工整 , 美不胜 收 , 表 明秦 隶完全走 向 了成 熟。 而 时
法》 这部 书苑奇 葩必将 受到 广大 书友的喜 爱和 欢迎 。 代 略早 一些 的秦封 宗 邑 瓦书则 应是 从 商鞅 方量 到 青 川木 牍 所谓秦 隶 , 原本 并不为人 所 熟知 。过 去讲 文 字 学史 的人 的 过 渡 形 态 。
走上 了“ 以诗 书礼 乐 法度 为 政 ” 的 道路 。 因而 , 作 为 文 化 载 充 分肯 定魏冉 为秦统 一奠 定基础 的功绩 , 等等, 均 独具 慧 眼 , 体的秦 文 字 , 便 与殷 、 周 文 字 一脉 相 承 , 具有 变化 小 、 稳 定 性 极 有见地 。在后 一部 分 中, 他 更就秦 隶的 源流及 历 史地位 发
时, 正值金 乌 西坠 , 红 霞满 天 , 微 风 吹拂 中 , 主 客 益 觉神 明 开 遇 确解 。故 而考 古界 的新发 现便 不能不使 他 为之振 奋 , 其 兴 朗, 遂携手 步 于 田畔 , 继 续 高谈 阔论 , 慨 然 而 有 澄 清 书 坛之 趣 遂 由汉转秦 , 每 有 新 获 实物 公 布 , 他 都 仔 细揣 摩 , 上 下 求 志。 直到暮 色转 浓 , 凉气袭 来 , 他 才依依 不舍 地登 车 归去。 索, 以期佳境 , 研 究 的范 围也 由简牍波及 到 帛书 、 铜 器、 陶 器、 虽然 长者所命 , 不应有 违 , 但 我对 文字及 书法却 是 外行 。 封 泥、 印玺等 。这 本 《 秦 隶 书 法》 正 是 他 近 十年 来利 用考 古
李甫运 先生 长我 一 岁 , 平 日视 我 如 手足 , 嘘 寒 问暖 , 无 其后 更有 青川木 牍 、 天 水放 马 滩秦 墓 竹 简、 云梦 龙 岗秦 墓 简
微不至, 间有果桃 菜茹之 馈 , 令 我感激 不尽 。金秋 时节 , 他与 牍、 江陵杨 家 山 1 3 5号 秦墓 竹 简、 江陵王 家 台秦 墓 简牍 、 沙市 耀 文 小弟一起 , 忽临寒舍 , 坐定 , 即以《 秦 隶 书 法》 稿本 示我 , 关沮秦墓 简牍及 湖 南龙 山里耶秦 简等 陆续面世 , 字体 均 为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