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

《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

孟子: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留下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展示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政治理念和国家治理进行详细探讨。

孟子的政治观点孟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的观点,其中包括人性善良、君臣关系、仁政等方面。

1.人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道德潜能,只需要合适的环境来培养和发展。

2.君臣关系:孟子主张天命观念,认为天赋给君王以神圣的权力,并强调君主与百姓之间应该建立互相尊重、负责任且公正合法的关系。

3.仁政:孟子强调仁爱和道德价值在政府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君王必须关爱百姓并实施仁政,以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国家治理原则基于以上政治观点,孟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治理原则。

1.仁政: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应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施行仁政。

君王和官员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考虑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2.教育优先:孟子强调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他主张加强教育,并提倡普及教育,使人们能够通过学习道德和知识来提升自己,并为国家作出贡献。

3.社会公正:孟子强调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秩序,排除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差异和不平等,保障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享受公平的待遇。

实践与影响孟子的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国家治理。

他对于仁政、君臣关系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理念被多位统治者和政治家所倡导,并在实际治理中得到了应用。

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政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强调了人性本善、教育优先和社会公正等原则,这些观点依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现了孟子深厚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切。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人性善良、君臣关系和仁政,并将其应用于国家治理中,以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三章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孟子关于人性、天命、君臣关系等诸多重要议题。

下面是关于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的1000字总结。

孟子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其核心观点是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差异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差异所致。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生下来就具备了善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政治层面上,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以道德德育为核心,通过塑造人民的道德品质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他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等概念。

仁政是指君主通过实施公正、仁爱和智慧的政策来维护人民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关爱人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建立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通过这种仁政的实施,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此外,孟子也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他认为君主应该以理性的智慧权谋来处理政务。

孟子强调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智慧去统治国家,并且要遵循天命,与天道相合。

只有在君主具备这种智慧和品德的情况下,政治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孟子还关注君臣关系的中心地位,他认为君主应该成为臣民的榜样和师长。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努力修身养德,以身作则,激励臣民效仿。

君主要尽自己的职责,使臣民得以效忠和依附,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此外,孟子还强调臣民有义务忠诚于君主,要相互尊重、合作共事,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体来说,孟子三章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伦理和人治理念的探索。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君主应该成为榜样和师长,臣民要忠诚于君主,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努力。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儒家第二祖”。

他的名言“人性本善”、“天命之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被广泛传颂和应用。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1.以仁爱为核心孟子提出“仁爱”是人类行为之所宜,而“仁者爱人”,“恶者伤人”。

“仁爱”是孟子主张的价值观,它是指尊重人格尊重人的感情、需要,实现人类尊严的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孟子认为,仁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2.尊重人性孟子认为,人性是关于基本人道、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规范。

人性本善,人有世界和目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

人的天性要求追求美好、公正和实现价值,这也是政治的目的。

孟子把“仁”视为天命之所在,将其提升到宇宙的高度,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讲究道德统一孟子认为,人性的美好追求只有在道德规范中体现才能实现。

孟子的“仁者不可以不对人,义者不可以不成”、“执德不阿,义不逾辞”等论断,强调了道德标准对于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

4.强调身体力行孟子认为,人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才有意义。

他主张身体力行,不重言辞而重行动。

行动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孟子的思想影响1.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孟子重视仁爱、尊重人性、强调实践,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新的突破;他从个体德性出发,否定了类似“上智下愚”、“上位者天生得道”的官方主义思想;他强调仁爱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开启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治国思路。

2.对现代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思想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尊重人权、实现民主、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孟子富有现实意义的身体力行、以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即贯穿着事业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现代管理核心价值观。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时期。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变。

如在政治上,周天子名存实亡,地方上四分五裂,诸侯之间征战不休。

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对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进行了描述: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礼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蓋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面对上述现实,孟子从人性本善的哲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一套改变社会现状、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架构,即王道仁政。

其次,何为“王道仁政”?“王道”在儒家思想中早已存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概念,而“仁政”出自孟子。

“王道”实际上是“先王之道”的简称。

儒家历来崇尚“王道”,所谓的“先王之道”,按照儒家的传统说法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的圣王以仁义来治理天下之道,就叫王道政治。

《尚书》中讲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这就是儒家的王道理想。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从内涵上来说,与传统的王道思想是相吻合的。

仁政就是王道的体现、王道的标志。

笔者认为,孟子之所以要在原有的王道概念上提出仁政,原因在于孟子认为其所处的时代不仁且乱。

仁就是爱,孔子主张爱人,孟子在此次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尤其突出了“仁”,在孟子看来,“仁”就是指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此为人之端。

孟子试图用“仁”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困境,所以他特别强调仁政。

孟子在《离娄上》中提到: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重民:重视百姓的利益,一切以民利为先
2、爱民: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百姓之所急。 即“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 忧”
3.养民,富民:即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提出, 首先,统治者要无夺农时,因地制宜的发 展生产,反对滥捕乱伐,休养生息:其次是实施井 田制,让百姓拥有耕地,第三,减轻赋税,“取民 有制“。使百姓丰衣足食。 4、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 之得民”,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 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孟子主张统一,但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春秋无 义战”,反对暴政,认为“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2、他认为对于那些残暴的国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 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闻诛杀一夫也,未闻弑君也” 对汤放桀,武王伐纣,则认为是诛残贼之独夫, 未闻弑君。 孟子并不反对孔子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人伦关系理论,但他认为君王的所作所为不一定 就是合理的,在孟子的是非观里,决定正误的标 准并不是一个人的地位,而在于是否合乎于仁义。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 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1、提出每个人先天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四种善端。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 根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2、他认为要形成完美的道德,只要顺应天性, 保 持并扩充这些善性就可以了。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2 )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 回答)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那么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

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代表了儒家学派对于政治的理念和观点。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天然具有慈善、善良的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使得人具备了对善与恶的辨别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相信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君子之政孟子提出了“君子之政”,他认为君子应该理解天命,以道德为本,以仁爱为核心来统治国家。

他主张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君主必须以务实、有为、有德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滥用职权追求私利。

他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对人民的爱护和关怀。

三、重视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发展其潜能和才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其能够成为君子或者圣人。

四、仁政孟子强调政府的理想是实行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福祉和安乐。

他主张政府应当公正、廉洁,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权益。

他反对统治者滥用权力,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谋取私利。

五、政治家的角色孟子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智慧,他们应该虚心学习,追求正义和道德,以仁爱为核心的原则准则。

政治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善于治理的能力,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六、天命观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只有遵循天命,以仁爱治理国家,才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和支持。

他认为君主应当追求天下太平,追求和平安泰的境界。

总的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君子之政、重视教育、仁政、政治家的角色以及天命观等方面,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政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探究其对人性、教育、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一、人性观点孟子对于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本性。

他引用了《梁惠王》中的一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教育观点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和贡献。

三、政治观点在孟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关心民众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四、道德观点孟子非常关注道德伦理问题,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

四端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最重要的,代表着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四德包括忠、信、礼、勇,这些德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仁政和以民为贵,以及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孟子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第2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2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道理:““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 上9) 现实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也证明了这一 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公孙丑下10)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军事活动是政治 矛盾的充分体现。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的不在于气候、地形和防御工事,而在于 “人和”。
按照性善论来说,仁政是人人可为、能为 的,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只要 能扩充善端,就完全能够保四海、王天下。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把这个道理说得很 透彻。(梁惠王上7)
二、仁而王:即圣即王
一、王道:王政气象
《尚书 康诰》周公训诫康叔“唯乃丕显考 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庸庸,祗 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成我区夏,越我一 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 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 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一、王道:王政气象
但是,孟子对圣王的圣迹也作了夸大,甚 至于添枝加叶。 尧舜禹→禅让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 说疑篇》、 《山海经 海内南经》三王之间的更替不是 禅让,而是逼、放、囚等武力夺权称帝。 《尚书 武成》叙述周武王伐纣曾说当时战 斗惨烈,血流漂杵,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尽心下3)
第二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
1、宣传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认为“仁者无敌”, 得国与得天下不能同日而语。 2、王道的推行有赖于君王的仁义之心。有仁心, 推行王道就没问题了。君王不推行“仁政”,非 不能也,是不为也。实施“仁政”首先要让百姓 安居乐业。 3、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4、礼义教化的重要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孟子一、政治思想的来源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讲:“孔子圣之时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

”为了进一步发展孔子的“仁心”、“仁行”等思想,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

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二、孟子的政治思想(一)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

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

”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仁政思想的阐述对于中国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主张通过仁德和善治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公正的社会。

首先,孟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以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当以仁慈、仁爱的心态来对待人民,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在孟子看来,政府的目标应当是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福祉,而不是利用人民为自己谋求私利。

他认为,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尊重民众的权利和需求,倾听人民的声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孟子提出了“君主无道,如何为仁”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和地位应当是通过人民的委托而来,而不是自己凭借强权所得。

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反对君主任意妄为、暴虐统治的行为,他主张政府应当依法行事,以仁慈和公正来对待人民,切实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对于建立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使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孟子主张“教化”人民,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心性和行为,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民才能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当以仁德为中心来治理国家,倡导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主张政府依法行事、以公正和廉洁为原则,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孟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孟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孟子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人心论、天命论、君臣关系等方面。

首先,孟子的思想以人心论为核心,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主张人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感,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以良心为准则。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天生就带有善良和道德的观念,只是后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了恶习和恶行。

因此,孟子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本性来行动,追求善良和道德,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孟子强调了天命论。

他认为天生万物有分,有人有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他认为各种事物都受到天命的支配,而君主则是天命的代表和执行者。

他主张君主要根据天命来执政,以公正和道德的准则来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天启”和“天刑”的概念,即君主要根据天意来执行政策,对违反天意的人进行处罚。

孟子的天命论强调了君王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以及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

再次,孟子对于君臣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公正和道德的关系,君主应该做到仁政、宽厚和谦虚,而臣民则应该忠诚、敬重和尽忠职守。

孟子主张“民主”的治理方式,即君主应该尊重臣民的意见和需求,听取民意来决策。

他认为只有君主和臣下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最后,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发展人的本性和潜力。

他主张培养人的四端,即仁、义、礼、智,通过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质和道德。

他提出了“养生主教”和“学而优则仁”等观念,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以仁慈和善良的品质来实践人生。

总之,孟子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主要集中在人心论、天命论、君臣关系和教育四个方面。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君主应根据天命来治理国家,君臣之间应建立公正和道德的关系,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质和道德。

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哲学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孟子的政治思想、人性观和社会道德等方面探讨孟子的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仁政”的理念,主张国家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重视民众的生活福祉。

他认为君主应带领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实践仁政,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孟子也主张君主应承担起道义重任,以道德行为来影响民众,达到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二、孟子对人性的观点孟子对人性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道德本能。

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中培养和发展,人性的善良特质就会得以展现。

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无论在任何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来引导人们向善的方向发展。

三、孟子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人应当努力追求道义上的完善,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提升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孟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社会的进步不仅仅依赖于物质的进步,更需要人们追求内心的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四、孟子政治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应用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政治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孟子的思想: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仁政理念,推动现代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组织层面,都需要尽可能地实现政治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以切实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我们应当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通过传承孟子的仁爱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下一代的成长,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公民。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积极弘扬孟子的思想,努力推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进步。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于是舜就作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治国思想

孟子治国思想

孟子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哲学、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对政治的思考有着重大的影响,代表了仁政的政治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仁政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孟子治国思想则是仁政思想的典型代表。

孟子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行爱民政策。

孟子认为,实行爱民政策是有效地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关键。

他提出,要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制定合理的法律,减轻税收,建设公共项目,投资经济发展,并对人民做出公平的待遇。

第二,实行公正中立的法治。

孟子认为,实行法治政策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方法。

他强调,要执行恪守宪法、执行公平中立的法律,使国家的政治机制能够有效地实施,使公民的权利得到完善的保护。

第三,实行教育改革。

孟子认为,只有推行教育改革,才能使国家有效地治理,维护其繁荣昌盛。

他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教育公平,发展知识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第四,实行礼仪文化培养。

孟子认为,要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就要倡导礼仪文化,提倡礼仪孝道。

他强调,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发扬孝子忠孝之美德,扶助孝心弟子,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注重家庭原则,倡导文明礼仪,促进文明交流。

综上所述,孟子治国思想是仁政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爱民政策、实行法治政策、实行教育改革、实行文化培养等。

孟子的治国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基础。

他发展了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政思想实现仁政是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仁”虽然具有比较广泛的含义,但最基本的内容是“爱人”或爱民。

孟子依照孔子关于“仁”的理念,将其扩充为治国理政的纲领,也就是“仁政”。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如果不实行仁政,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孔子的提倡的“仁”,主要取自《易经》中的《同人》卦,是“向善”之意。

因为《同人》与代表战争的《师》卦阴阳背反,所以儒家的“仁”也就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讼》),而不是以武力解决各种矛盾。

孔子和孟子都周游过列国,但两者都是倡导和平的使者,从来不鼓动战争。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到“仁者,爱人”。

但在《易经》中《乾》为爱,为善,为第一因。

“仁”的含义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孟子的儒家爱民思想,首先则是养民,其次是教育民众,这和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于养民,孟子认为首先要让民众有恒产,使得民众没有衣食之忧以及生老病死之虞。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遵守道德原则。

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违法犯罪。

这一点似乎同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民本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以周文王和夏架为正反例,向魏惠王讲解了“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民欲之偕亡”,“岂能独乐”的道理。

孟子认为,国君要想使老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已,必先爱民,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在孟子看来,与民同乐是一个贤明君主必备的品德。

2.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兼并战争不断,苛税徭役繁重。

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
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一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

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

他所说的“民”,是小农而不是奴隶,因为,“民”有私有财产,有“数口之家”的家庭,并且接受道德教化。

孟子主张把一定的土地分给人民从事农副业生产,使人民有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

实行封建统治与发展小农经济,二者并不矛盾。

孟子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其目的是把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给他们最低的生活保障,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制度。

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经济思想。

孟子也谈到了井田制。

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定为九百亩,每家一百亩,一井八家,共八百亩为私田。

余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共耕。

这就是“野九一而助,”“耕者,助而不税”(《孟子·滕文公上》)的意思。

可见,“家”同养公田的“助”,就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属封建经济的剥削,而不是奴隶制的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完全占有。

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孟子要求国家统治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关心人民生
产,救济生活困难;提倡“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适时生产,不误农时;要求农民“宽余其田”,“深耕易祸”施肥农田,耕耘要深,除草要快,主张“薄税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在三种赋税中,好的统治者只能“用其一,缓其二”,如果同时收两种赋税,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用三种赋税,就会造成亲子离散的悲惨命运。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使他们有固定的产业,过上富足的生活。

否则,就可能导致民心思乱,铤而走险,进而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统治。

孟子之所以主张“制民之产”,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为了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而这只是王道之治的开始。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孟子而言,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民”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

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措。

正因为如此,孟子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本着善教原则,他提倡“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强调通过办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人伦”,明人伦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实含
义,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只有通过“明人伦”的阶段,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使人高于禽兽之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

“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3.王道思想: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教化的作用,为的是寻求实现孔子的政治思想,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王道思想是孟子设计的必由之路。

在孟子看来,政治有两种,即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

所谓“王道”,即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而“霸道”则是凭借武力,四处征伐,以力服人。

孟子是王道政治的积极倡导者,霸道政治的坚决反对者。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依靠道德实行仁政统一的是“王道”。

“王道”的高妙之处在于:“以德服人”,使天下人衷心悦服。

所以,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倡“王道”,因此,他把“以力假仁者”称为“霸道”。

反对“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的兼并战争,认为这是“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用“王道”、“仁政”争取民众,去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同时,并不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武力统一天下。

他赞扬王者之师吊民伐罪,就是最好的说明。

他说:汤王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相信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也不高兴,都说:
为什么后到我们这里?人民盼望他,好象大早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

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生产。

只是杀掉那残暴的君主来安慰受苦的老百姓。

王者之师的到来,如同降下及时雨。

《泰誓》篇中说:“我武惟扬,侵于(邢)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这是说,我们的武威要发扬,攻打到邢国的疆土上,杀掉邢国残暴的君主,杀伐的功绩,因此得以张大,比起汤伐莱还要辉煌。

孟子赞扬当时齐国征伐燕国,燕国的老百姓“革食壶浆以迎王师,岂不他哉?避水火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讲的兴王者之师也好,吊民伐罪也好,其实,就是行仁义之师,以革命暴力实现国家的统一。

总之,在孟子看来,统一之本在于内行仁政,以民为本,推行保民、养民、教民的政治纲领,建设起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通晓礼仪、广施教化的王道乐土。

孟子在战国中期种下的“仁政”之瓜,在日后收获了“治世”之果,从西汉至清末,有作为的统治者们大都注重塑造自己的“仁君”形象,在经济上给予人民一个利于休养生息的环境,在政治上也赋予人民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

孟子的政治思想不仅为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铺设了一种开明而宽容的基础,而且今日还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