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
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效率评价与时空差异——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分析
作者简介:马超林(1985—),男,博士,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19JD710005),北京化工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G-PT201908)。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效率评价与时空差异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系统总结我国贫困治理的经验,选取我国22个省域的精准扶贫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三阶段DEA 模型对2014—2018年间的脱贫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通过精准扶贫方略使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整体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而由于不同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贫困治理能力与水平不同,精准扶贫效率存在不同省域、不同年份的时空差异。“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因地制宜“再精准”,强化扶贫投入与脱贫目标的匹配,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区域协作中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关键词:贫困治理;精准扶贫;DEA 模型;绩效评价;时空差异中图分类号:
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1)03-0084-07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马超林
一、引言
反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思维,坚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精准扶贫”的新部署,改革创新了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生产条件显著好转,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了70%,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1](p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全面小康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ʏ㊀
农㊀业㊀经㊀济
二ʻ一八年第二期㊀总第七十七期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Ѳ李文华
[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ꎬ为提高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ꎬ选取1998-2015年全国31个省㊁市㊁自治区面板数据ꎬ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ꎮ结果显示:1998-2015年中国农业TFP增长显著ꎬ但波动性较大ꎬ且呈现出东㊁中㊁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ꎻ中国农业TFP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而不是效率改善ꎻ工业化进程㊁政府政策支持及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业TFP具有显著促进作用ꎮ为此ꎬ应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ꎬ缩小区域间差距等来提高农业TFPꎮ
[关键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ꎻMalmquist指数ꎻ技术进步ꎻ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224ꎻF32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18)02-0096-08ʌ收稿日期ɔ2017-12-21
ʌ基金项目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6JJD790063)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 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yjscxx2018-060-39)ꎮ
ʌ作者单位ɔ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ꎬ重庆ꎬ400067
ʌ作者简介ɔ李文华(1990-㊀)ꎬ男ꎬ山东巨野人ꎬ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涉农产业经济学ꎮ
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ꎬ支撑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ꎬ农业的发展对人民富裕㊁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ꎬ尤其对于具有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2021年5月
第40卷第5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1
Vol.40No.5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
及影响因素探析
—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黄伶俐,章秀琴
(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生态效率和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以碳排放和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目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整体生态效率水平已经达到中上等水平,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公共投资、农业生态效率和区域受理环境(农业受灾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农民收入与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向关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时空规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21)05-0050-0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6亿吨.但是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如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样的绿色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有助于各级政府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状况,而且有利于其制定相关的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实现经济和环境共生发展.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一、背景与问题
长期以来,因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物资的过量使用以及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等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以减少农业资源浪费、降低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进行农业生态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对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早在1990年,Schaltegger&Sturm在学术界就提出“生态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述方式,是指增加的物质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影响比值”[1]。此后,生态效率被引入到农业领域,是指在确保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
条件下,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等成本[2]。针对农业生态效率问题,已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潘丹和
应瑞瑶[3]、吴小庆等[4]基于DEA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王宝义和张卫国[5]、杨清可等[6]、李静和程丹润[7]等学者将农业环境污染等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农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非期望产出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负效应。从现有研究看,因数据不同、模型设定不同以及指标体系选择不同,其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现有文献鲜有对长江经济带区内生态效率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尚有可改善之处:将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农业
生态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协调度
浙江农业学报 Act AgOcuOume ZheWaxgeysP , 2021,33(1): 170 - 180
't y tww . zj/yxb. c/
董艳敏,严奉宪c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协调度[J ] •浙江农业学报,2021,33(1): 170 -182.
DOI : 10. 3969/j. iss/. 1004-1504. 0001. 01. 00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协调度
董艳敏nb ,严奉宪nb !*
*收稿日期:2020-10-3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74065)
作者简介:董艳敏(
1993 — )'女'河南开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E-mail :*****************
* 通信作者'严奉宪,E-mail :fx_yan@ mail. hzau. edu. cn
(华中农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绿色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从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绿色化生产、劳动者素质和农民收入5个要素层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农业
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用爛值法、莫兰指数和协调度方法测度中国(不含港、澳、台)31个省级行政区2000—
0018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结果表明:(1)0000—0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
平逐步上升,由0000年的0. 355 39上升至0018年的0. 480 40,年均增长率为-.7-%o (0)中国农业高质量
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具有集聚连片的特点,从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相 邻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彼此相互影响,空间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同 高同低”状态)(3)0000—0018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度趋好,但还有待加强。(4)各省 级行政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度具有一致性,即农业高质量发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综述
XIANGCUN KEJI 2020年6月(上)117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综述
田欣宇张景然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家稳定和安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态资源被
不断消耗,为保证农业进步与生态环境良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总结学者观点,研究生态保护工作以及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资源消耗;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16-117-2
1农业生态效率测算方法研究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自1966年提出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德国学者Schaltegger 和Sturm 在1990年首次将生态效率定义为与达到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环境投入与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产出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1]。聂弯等认为农业生态效率秉承了生态经济的本质内涵[2],Kicherer 提到生态效率的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3],许涤新指出生态效率在农业领域中的运用开始于中国[4]。
李波、王宝义、侯孟阳采用测算方法包括对比DEA 方法测算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农业生产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成本折算成机会成本的随机前沿双曲线函数[5-7]。该方法更注重经济收益,尽管计算了环境成本,但是忽略了环境污染的逐渐积累会使边际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上升。
2农业生态效率实证分析
吴鸿吉采用对比传统农业生产的方法,从农业多样化生产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人口密集,如皋市生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与生物多样性,强调生态农业的高产出需要高技术投入作为保障[8]。Picazo Tadeo 、Picazo-Tadeo AJ 等则从微观视角评价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发现共同农业政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效率,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刘丙泉;于晓燕;李永波
【摘要】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模型提出评估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定量方法,并对中国2002年-2013年30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现缓慢改善的趋势;在不同前沿模型下,中国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表现差异明显;区域生态效率差距巨大,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处于缓慢改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将有助于缩
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6(036)005
【总页数】5页(P211-214,253)
【关键词】共同前沿;生态效率;区域差异
【作者】刘丙泉;于晓燕;李永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织模式创新研究所,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X24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年均9.9%经济增长成就,为世界瞩目。然而,经济增长既是期望产出(如 GDP)增长的过程,也伴随着非期望产出(如“三
废”)的不断排放。而实际上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
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PM2.5达标城市仅有8个,因此,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兼顾生态效益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准确评估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揭示其演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1]提出的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强调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不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测度指标。
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改善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建成生态宜居、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至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这为加速推进淮河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南北方重要的生态过渡和缓冲地带,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阔,生态系统较为稳定,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然而,目前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对各地区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综合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编号:21G055。
【作者简介】宋萍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姜霞,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的时空跃迁规律分析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的时空跃迁规律分析
朱明月1,李海央2,董淑婷2,宋笑涵2,苏 倩2,刘倩倩3
(1.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2.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504;3.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504)
摘要:选择基于SFA修正的三阶段DEA分析模型,测算2007—2018年我国各省域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采用探索性时空分析,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的分异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产业布局模式背景下的级差化分异特征仍旧明显,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反映出西部区域存在综合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的“三低”现状。(2)以“胡焕庸线”为界的梯度化分异特征被逐步打破,“胡焕庸线”东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率降低较为明显,西侧区域如内蒙古、新疆等地规模效率提升相对显著。(3)局部空间范围的集聚特征已初步形成,尤其是东北和中部地区存在较强的局部高值集聚性。(4)整体空间格局演化中省域之间呈现一定的跃迁惰性,阻力的形成源自局部空间依赖性的凝固。
关 键 词:规模效率;级差化;梯度化;集聚化;时空跃迁
中图分类号:F319.9;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133?07doi:10.3969/j.issn.1003
2363.2021.03.023收稿日期:2020-08-25;修回日期:2021-04-08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201900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19J0053);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KKSY201808025)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中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度方法、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碳排放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构建合理的碳排放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及其相互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等。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农业机械使用、农业灌溉以及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压力,也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农业碳排放的总量来看,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同时,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灌溉的普及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DOI: 10.13546/j.onki.tjyjc.2020.21.017
二统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崔叶辰韩亚丽%吕宁'*'3,祝宏辉wb
(1.石河子大学a.经济与管理学院;h.三农政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0;2.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3.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章基 于新疆2008—2017年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就其农业生态效率展开了实
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时
序上呈“W”型的波动趋势,各地州市时空上凸显个体差异性特征;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对各要素的响应
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新疆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1-0087-04
〇引言
“改革红利”的释放使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 速前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逆生 态化”的累积效应,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如面源污染、土 壤肥力下降、食品安全等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吒也由 此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近几 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将农业生态问题放在农业发展的突 出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 系,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说农业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耦合已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在 此过程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从产业、要素、环境 3 个方面出发,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 研
究期内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为 0.778, 具有较大减排潜力。省级层面上, 仅内蒙古和青海两地的农业碳排放效
率达 1.000, 其余地区均存在不同规模的减排空间; 根据总量与效率的双重特征, 将 30 省 (市、自治区) 分为高排高
效区、低排高效区、高排低效区和低排低效区。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全局 Moran’s I 显著大于 0 (P<0.01), 说明效
率整体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 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表明邻近地区间的
效率呈良性互动的演进特征。就直接效应而言, 本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投资强度、财政支农力度和受灾程度
对本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有效灌溉率和城镇化率则表现为正向作用。从溢出效应来看, 邻近地区的受
灾程度将负向影响本省农业碳排放效率, 而城镇化率则呈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分区域、分类别推进低碳
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效率; 百度文库局参比; GB-US-SBM 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704127) 和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 (SC18TJ018) 资助 ** 通信作者: 陈文宽, 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利用。E-mail: 11454@sicau.edu.cn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组态路径研究
第38卷 第1期2024年1月Vol.38 No.1Jan.,2024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根基,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命脉所在[1-2]。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整体进入后期,人多地少、资源结构性不均衡矛盾并未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中国耕地保护面临极为严峻的现实压力:一是数量急剧下降,2009—2019年的十年间全国耕地总量减少了1.13亿亩[1]; 二是质量提升严重滞后,耕地“占优补劣”“上山下河”问题频发、土壤地力持续下降[3];三是生态基础损害严重,长期以来过量农药、化肥投入的“石油农业”引发面源污染、生态退化、高碳排放等耕地生境恶化问题,进一步导致其利用效率失能[4]。为此,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探索耕地保护与治理转型,以供给治理、管制治理与赋能治理的协同组合[5],政策重心转向建立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生态维护“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利用体系。围绕耕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理论研究也持续成为热点,在绿色发展视域下把握耕地粮食生产与生态和谐的脆弱平衡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元领域的复杂问题,难以在单一要素视角产生破解路径,亟需强化理论革新以指导现实政策精准治理。如何响应“现实压力—政
策重心—理论需要”诉求交织,做好新时代耕地资源综合保护利用,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随着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与“双碳”等国家战略推进与土地利用转型,生态效率开始引入到土地利用领域,尤其是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关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主要关注其理论内涵、效率测度、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等4个方面:首先,重点增加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将单位面积耕地利用资源投入的经济社会期望产出最大化、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最小化的可达成率定义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6];其次,在耕地利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引入碳排放、面源污染等环境扰动指标,计算方法也从传统DEA 方法逐渐转向SBM 模型及其他混合测度模型[7];再次,分别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尺度对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展开了讨论,在全国尺度上的时序变化仍存在不一致观点[8-9];最后,针对驱动因素的讨论也较为丰富,普遍认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和农户行为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
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与测度
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与测度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绿色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并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的意义和目的。随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和测度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的过程中,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从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了农业绿色发展指数。
在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相关数据,运用构建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我国农业
绿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空间差异。
本文根据测度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素质和参与度等。这些建议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构建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测度方法,为评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工具,也为制定和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和优化指数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绿色发展需求,为推动全球农业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
关 键词 : 态效 率 ;时空 差 异 ;D A 模 型 生 E 中图分 类号 : 9 文献 标识 码 :A C3 文章 编号 :1 7 —8 X(0 1 0 —4 30 6 28 4 2 1 ) 30 4 -8
S a iltmp r lDif rn e fPr vn i .o efce c n Chia Bae n S p rEf ce c p ta-e o a fee c so o ica Fc -fiin y i n sd o u e f in y DEA o e l i M dl W A N G xu W U En Chu ou ny
国的 生态效 率存 在 明显 的 区域 差 异 , 效率均值 的 高低 排序 依 次 为 东部 、 中部 、 东北 、 西部 , 中 其
东部 、 西部 、 东北呈 生 态效率 下 降趋 势 , 中部 呈上 升趋 势 , 只有 东部 地 区生 态效率 均值 高于全 国
均 值 , 余 地 区 生 态 效 率 均 值 都 低 于 全 国均 值 ; 过 收 敛 检 验 可 以 看 出 1 9  ̄ 2 0 其 通 9 5 0 7年 间 , 国 中 生 态 效 率 呈 发 散 趋 势 , 差 距 在 逐 渐 增 大 , 主 要 受 东部 地 区 生 态 效 率 变 化 的 影 响 。 即 其
e n r go r e i n;t c l ia fi inc fe s e n,we t r nd n t e s e n r gi n p e e st e lni he e o og c le fce y o a t r s e n a or h a t r e o r s nt he d ci ng te r nd,whie t dd e r gi e e t he i r a i g t e l he mi l e on pr s n s t nc e s n r nd;t e e ol gia fi inc f n t a t r h c o c le fc e y o or he s e n r g o xc e he n to la r ge a l he r s ft c l ia fii nc s b l w he n tona v e i n e e dst a i na ve a nd a lt e to he e o og c le fce y i e o t a i la — e a .The c nc u i n c n be d e f o c o e g n ea l s st a hena i a c l ia fii n y r ge o l s o a r w r m on c nv r e c na y i h tt ton le o og c le fce c
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
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评价 , 如因子分析赋
权 法 、 数 据包 络 分析 法 、 超 效率 D E A方 法 、 三
阶段 D E A方法 等 ; 另一方面 , 从静态和动态不 同的视
角对生 态效率 区域 差 异 进行 分 析 。静 态 评 价 层面 主要 基 于因子 分析 法和 D E A 的评 价结 果 , 从 空 间维 度上 划 分东 、
可以缩小或 扩大生态效 率 的区域差 异 , 由此 , 以往 的相 关研
究 在真正反 映生态效 率区域差 异的变化与 机制 时存在 一定
一
1
一
的难度。同时, 当前研究在计算生态效率的方法上大多采
用D E A模 型 , 而该 模 型得 出 的结 果范 围在 0到 1 之间, 这
J:
—— ——_
∑∑ , ∑I X , 一 l
1 J 1 ’l
Leabharlann Baidu
样就很难再对有效决策单元( 效率值为 1 ) 进行进一步 比较
分析 。而超 效率 D E A模 型则能够 很好 的克服这一 弊端。 基 于此 , 本 文将 采 用 超效 率 D E A模 型 对 中 国省 域 生
联 和演 变趋 势 , 以期对 今后 生态效 率在 空 间上 的溢 出效 应 与收敛 机制 研究 奠定基 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
摘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对于促进农业生态化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993―2013年农业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采用劳动、土地、化肥、农药、农膜、机械动力、灌溉、役畜八类投入指标,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两类非期望产出指标以及农业总产值作为期望产出指标,利用SBMUndesirable扩展模型测算全国、东中西、八经济区及省际农业(种植业)生态效率,并分解无效率项。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降-升-降-升”平缓右偏型“W”结构,总体上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趋于提升;②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和八大经济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趋势与
全国基本一致,但又各具特点,三区域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八经济区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差异较大;③省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也存在差别,农业生态效率总体较高的省份既有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贵州、新疆等经济落后地区。从效率损失结构来看,农业生态效率损失总体上主要是由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导致的,但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内部结构又存在诸多不同。总体而言,化肥、农药、农膜过度使用及其负面作用在较多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实质是平衡农业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三者的关系,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中,要基于资源禀赋现实、基于要素替代关系、基于生态负面影响等,结合地区发展现实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调整,有区别地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非期望产出;时空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6-0011-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农业产出水平也不断提高,2004―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二连增”,至2015年达到6.214亿t。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外,还得益于石油农业模式的推行。石油农业又称“化学农业”、“工业式农业”等,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继而在全世界得到快速发展,60年代被确立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石油农业模式以高投入、高产出为典型特征,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以石油能源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农业化学制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省时、省力”的效果。然而,这一模式本质是一种依靠“无机肥料”的生产模式,具有“逆生态化”特征,随其“逆生态化”堆
积效应的显现,日益遭受质疑。
石油农业“逆生态化”效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了重要份额;其二,农业生产带来环境污染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土壤及水质等的污染、对土壤长期地力的侵蚀、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后者则主要在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制品的过度使用产生的负面作用。石油农业的“逆生态化”效应在中国已累积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如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中国农业污染源排放的三类主要污染物(COD、TN、TP)分别达到1 324.09、270.46、28.47万t,占比分别为43.7%、57.2%、67.3%,农业污染源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污染源。另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2014)》,中国土壤污染超标率总体上已达到16.1%,其中无机污染占82.8%。在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之下,国内外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呼声和动力也日益增强。农业生态化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短期利益更要重视长期利益,不但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生态效益,平衡农业投入、农业产出、生态影响三者的关系,这决定了考察农业生产效率时传统经济效率视角已变得局限,必须将生态影响注入效率考察中衡量农业经济生态效率(简称生态效
率)。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概念最早由Schaltegger和Sturm 提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WBCSD)的推广而广受重视。虽然生态效率有众多定义,但其核心在于生产评价中引入经济和生态双重维度[1]。依照生态效率思想,在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中不但要重视合意产出(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重视非合意产出(生态负面影响)最小化。目前,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随机前沿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2]。其中,DEA法因无需预设函数关系,能更好地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而成为各类效率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DEA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方法,1978年由运筹学家Charne、Cooper及Rhodes 提出[3],后经一系列扩展。2001年Tone构建了非径向、非角度的DEASBM模型,将松弛变量直接纳入目标函数,解决了传统模型忽视投入产出松弛问题[4],继而非期望产出被纳入模型中,逐渐成为衡量生态效率的主流模型。DEASBM模型,在国内生态效率评价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李静、程丹润测算地区环境效率[5],杨良杰、吴威等测算公路运输效率[6],杨清可、段学军等测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7]。同时,许多学者将其用于农业生态效率测算,如潘丹、应瑞瑶[8],李谷成[9]均以农业面源污染为非期望产出,刘应元、冯中朝等[10],田伟、杨路嘉等[11]均以农业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
测算了相应年份中国农业生态效率,但这些研究因选用的指标及模型设定等不同,结论也有所区别。纵观当前研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测算研究总体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补充
或深化的内容:一是将农业碳排放和污染双重因素纳入非期望产出中;二是针对狭义农业(种植业)生态效率的衡量;三是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此,本文拟以农业(种植业)为研究对象,将碳排放和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1996―2013年相关数据测度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同时对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结构进行分解。1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4,11-12],其基本原理如下:
假定农业生产中有n个决策单元,每一决策单元包含一个投入向量和两个产出向量(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影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狭义农业(种植业)为研究对象测度农业生态效率。其投入产出指标及变量选择见表1。
农业生产包含多种投入指标,参考以往研究,本文选取了8项主要投入指标,并选用8个变量对其表征。变量中除劳动力投入数据根据农林牧副渔业从业人员进行估算外,其余均为直接数据。为保持统计口径的统一,农业期望产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