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3 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 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 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
需加上文字:“像……一样” 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
系,译为“像翅膀一样”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 山》)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
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 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①形容词用在 分析:①“正”为形容词,用在“之”后
“其”“之”等字 面,充当中心语,活用为名词,译为“本
后面,充当中心语 性,固有规律”
时,活用为名词。 ②“贤、少、长”为形容词,在此作主语,
像犬马一样 ⑤辇:坐辇车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形容词+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 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 了宾语,没有使动、意动的意
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 思,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翻译
系,故“善”活用为动词,译 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译为相应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学点文言词法,破解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词的分类实虚词词数名 助副词词词词、、、、量动叹介词词词词、、、、代形拟连词容声词词词 思考: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一般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名词能否做状语? 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 二月草已( )。(沈括《采草药》)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 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明确:处在这个位 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实词1. 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

2.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的一个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走”可以表示“跑”,也可以表示“走路”。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其词性或用法。

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等。

例如,“兵”可以表示“兵器”,也可以表示“用兵”。

4. 通假字:文言文中,一些字可以通用,有多个替代字。

例如,“不”通“否”,“已”通“以”等。

5.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老师”在古代指“教师”,现代则更多指对有经验的教师的尊称。

二、虚词1.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辅助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位置对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2. 常见虚词:如“之”、“乎”、“于”、“乃”、“其”、“也”、“矣”、“焉”、“耳”、“则”等。

3. 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判断。

例如,“之”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乎”可以表示疑问,“于”可以表示位置等。

4. 虚词的辨析:文言文中的虚词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但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例如,“乎”和“于”都可以表示位置,但“乎”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于”则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地方。

三、句式1. 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省略句: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省略。

例如,“我”可以省略,只用“行”表示主语。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位置可以颠倒,形成倒装。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必有我师焉”就是倒装句。

4.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者”、“也”等词来表示。

例如,“孔子者,大圣人也。

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常见文言句式:
考试说明规定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其他重要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 言 句 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 1、用“者”、“也” 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练习二
1、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A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指出“于”不表被动的一项( A、而君幸于赵王。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

• 一、宾语前置 • 宾语前置有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 置两种情形。 • (一)动词的宾语前置 • (二)介词宾语前置
• • • • • • •
“于”译为“向”,表对象。 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耻学于师。(《师说》) “于”译为“在”,表范围。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译为“在”,表对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 列传》) •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 传》)
1.于+名词 “于”译为“在”,表处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 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语段翻译【老师】 (2)

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语段翻译【老师】   (2)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类型】一、名词活用:【一】一般动词【二】名词作状语【三】活用为使动【四】活用为意动二、动词活用:【一】活用为名词【二】作使动【三】作为动三、形容词活用:【一】活用为名词【二】活用为动词【三】活用为使动【四】活用为意动【一】名词活用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名+名)例如:(1)愿为市鞍马(2)妇抚儿乳(3)大楚兴,陈胜王【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代(之))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2)“女幸而偶我”【3】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例如:(1)(陈胜)置人所罾鱼腹中(2)于园于五所园也【4】名词放在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或(否定副词+名词)例如:(1)不蔓不枝(2)皆指目陈胜(3)尉果笞广【5】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例如:一狼洞(于)其中【7】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1)名词 + 而 + 动词(2)动词+ 而 + 名词例如; (1)清旦衣冠而之市(2)顺流而东(3)不耕而食。

【8】名词后面带数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1】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如:“陈胜王”的“王”译为“称王”“;【2】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的“蹄”译为“用蹄踢”;【3】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教师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师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词1.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用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伤仲永)2.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亲。

3. 心乐之。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了(小石潭记)(二)名词活用为动词4. 鞭数十。

鞭,原意为鞭子,名词,此处意为“用鞭子打”。

(童趣)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口技)7.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狼)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陋室铭)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陋室铭)10.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陋室铭)11.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桠。

(爱莲说)12. 石青糁之。

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核舟记)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核舟记)14.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指结霜。

(三峡)15. 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三峡)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观潮)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雪)18. 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策,驱使。

(马说)19.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送东阳马生序)21.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送东阳马生序)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用作动词,做……太守。

(楼记)23.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醉翁亭记)24. 泉而茗者。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通假字:文言文中有时因为音同或音近而使用假借字,后世称为通假字。

例如,“说”字在古代写作“悦”,但现在写作“悦”了。

2.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些词会在句中担任不同的语法角色,这就是词类活用。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就是词类活用,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却成了动词。

3.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比较灵活,有时会出现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需要认真辨别。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是省略句,原本应该是“美我私”,被我省略了。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奔流”就是夸张。

5. 文学常识: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作家和作品的介绍,熟悉这些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和理解。

初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汇总

初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汇总

初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汇总A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 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兰芝出还时,府吏见丁宁
这两句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一种 客气说法,相当于“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 结于君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倒装句(变式句)
现代汉语句式顺序:(定)主﹝状﹞谓﹤补﹥ (定)宾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 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 置。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
被动句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施事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
1、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 式,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时,可在动词后面加 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用介词“于”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
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 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 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 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 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 推崇的。
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5.名词+代词
分析:“名”为名词,“之”为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
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 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 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 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 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 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 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 “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 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 “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 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一、词类活用 6大类型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 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 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 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 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 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⑴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
B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 .用“之”或“是”把宾语 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如: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③……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亦、
素”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 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 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 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法,强调“不同的”“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些句式却是很 正常的。
一、判断句
注意:并非所有用 1、用“者”“也”表判断。 了“者、也”的都 ①……者,……也 表判断。有时它们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 《齐谐》者,志怪者也。 语气。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二、一词多义三、通假字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详细总结。

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中包含了许多古今异义词。

例如,“止”在古代的意义是“只”,而今天的意义是“停止”;“稍稍”在古代的意义是“渐渐”,而今天的意义是“稍微”。

这些古今异义词的存在,使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对词语的古今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二、一词多义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之”字,既可以作为代词,表示“这、那”,也可以作为介词,表示“在、向”等。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难度,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意义。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说”通“悦”,“销”通“宵”等。

对于通假字,我们需要在阅读时,根据语境来判断其真实意义。

四、词类活用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如“名”作为名词,表示“名字”,但在“姓名”的词组中,则作为动词,表示“起名字”。

词类活用使得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灵活多样,但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和意义。

五、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这些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了解其特点和用法,以便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总之,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文言文包含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多种语言现象。

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现象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本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如: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七(上)1)友人惭,下车引之“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3)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5)不知其旨也“旨”,名词做形容词,甘美 6)棹数小舟“棹”,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活用为名词,大水 8)天雨墙坏“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智 10)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11)家富良马“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很多七(下)1)忽啼求之“啼”,动词活用为状语,哭着 2)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活用为动词,买 8)策勋十二转“策”,名词活用为动词,记载在策书上 9)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擅长 10)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11)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12)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13)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奇妙的声音14)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攻击,袭击 15)苫蔽成丘“苫”,名词活用为动词,盖上 16)狼不敢前“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8)一狼洞其中“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9)止增笑耳“笑”,动词活用为名词,笑料八(上)1)林尽水源“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复前行“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 5)处处志之“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 6)未果,寻病终“果”名词活用为动词,实现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得灵异,有灵气9)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0)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11)不蔓不枝“蔓”名词活用为动词,生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节 1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做状语,用箬篷 13)石青糁之“石青”名词做状语,用石青;“糁”名词活用为动词,凃染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1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起左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1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7)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18)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19)选贤与能“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能干的人 20)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中年人;“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幼童21)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客人2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2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 24)晴初霜旦“霜”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霜25)空谷传响“空谷”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26)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27)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活用为名词,景观,景象 28)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 29)皆披发文身“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画着花纹 30)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蹈于水面者“标”名词活用为动词,树立,举 31)与余舟一芥“芥”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小草一样 3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八(下)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竞”动词活用为状语,争着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高远 5)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边 7)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解,知悉8)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亲戚朋友 9)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1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辱没 11)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光 12)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行千里 14)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15)手自笔录“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笔”名词做状语,用笔 16)余立侍左右“立”动词活用为状语,站着17)腰白玉之环“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腰佩 18)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鲜美丰盛的饭菜 1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做状语,向西 20)下见小潭“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下 2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做状语,在空中22)日光下澈“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下23)俶尔远逝“远”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远处24)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做状语,向西南 25)斗折蛇行“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做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2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牙那样 2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28)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9)近岸“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 30)隶而从者“隶”名词活用为动词,跟着31)百废俱兴“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各种荒废的事业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名词做状语,在……之前3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州郡的长官34)然则北通巫峡“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35)而或长烟一空“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消散 3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7)山行六七里“山”名词活用为状语,沿着山脉 38)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在前面 39)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跑 40)鳞浪层层“鳞”名词做状语,像鱼鳞一样41)泉而茗者“泉”名词活用为动词,汲泉水;“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煮茶喝 42)罍而歌者“罍”名词活用为动词,端着酒杯43)红装而蹇者“蹇”名词活用为动词,骑驴九(上)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2)尉果笞广“笞”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4)夜篝火“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间。

3 必备知识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 必备知识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26
答案:(1)敝 依靠他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直 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 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穷 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18
例句
规律总结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
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 需加上文字:“像对
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待……一样”
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上一页
得(体会)”,活用为名词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
②“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 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在
关系,故“至”活用为名词,作主语,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
译为“到达的人”
的名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例句
28
规律总结
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4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 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 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版块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5

翻译题考查点(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翻译题考查点(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通法点拨]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特点。
判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否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定 是,则为被动句式。 技 3.没有标志词的句子,在句中动词的前或后加上“被” 法 而基本意义没有改变的是被动句式,如:弦歌凝而白云
(被)遏,加上“被”字意义没变,故其为被动句式。 翻 1.对有“固定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去掉表被动的 译 词语或结构,并在谓语动词前或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 技 上“被”字。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翻译为“我们 法 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如列传》)
见+谓语(或见
志 +谓语+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
如列传》)
类型
典例
固 “为”字句: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定 “为表被动”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标 “为……所” (《六国论》)
志 “为所” 无标志句
(意念被动句) “被”字句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答案:D
4.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并指明其中特殊句式的特点。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 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 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 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 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 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2.对无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在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翻 前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翻译为“天帝被他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归纳 很多同学⼀看到语⽂⽂⾔⽂就头⼤,更别说整理⽂⾔⽂知识点了,为此,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年级上册语⽂⽂⾔⽂词类活⽤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中却经常⽤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

如:"⽇削⽉割,以趋于亡"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天天、⼀⽉⽉,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样 2、⼈皆得以⾪使之⾪:像对待奴⾪⼀样 3、君⼦博学⽽⽇参省乎⼰⽇:每天 ⼆、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作动词。

活⽤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象,泰然不⾁⽽肥矣"中的"⾁",就是吃⾁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2、屠⼤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3、流⾎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4、⼤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5、范增数⽬项王。

⽬:⽰眼⾊ 三、名词使动⽤法 ⽂⾔⽂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欲以⼒⾂天下之主"中的"⾂",就是名词作动词,⾂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服。

) 1、先破秦⼊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法 在⽂⾔⽂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师"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世说新语两则一、词类活用1、“友人惭”、惭:意动用法。

感到惭愧2、期日中,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3、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

在门外二、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咏雪》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氦饥遁臼墚铰蛾歇阀忙义:文章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1、去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

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

今意:引用四、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所何似”,宾语“何”前置);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即空中撒盐差可拟?)3、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去后乃至(“乃至”前省略主语“友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省略主语;(家父)待君久不致,已去,省略主语。

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古义:几个。

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4、号为楚《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涉世家》(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5、菊之爱(菊),后鲜有人《爱莲说》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楼记》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14、何以(何)战《刿论战》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2、战于长勺《刿论战》3、祭以尉首(祭)《涉世家》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13、躬耕于(耕)《出师表》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伤仲永》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权劝学》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楼记》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3、遂率子荷担(子)者三夫《愚公移山》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7、诸郡县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涉世家》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楼记》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省略主语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5、(我)还自《伤仲永》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涉世家》14、(殿下)诚宜开圣听《出师表》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二)省略谓语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刿论战》2、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涉世家》(三)省略宾语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6、投(之)以骨《狼》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9、上使(之)外将兵《涉世家》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涉世家》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涉世家》12、与(之)俱来《隆中对》13、将以(之)攻宋《公输》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四)省略介词“于”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3、驱之(于)别院《童趣》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9、急湍甚(于,比)箭。

《与朱元思书》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涉世家》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涉世家》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五)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2、一()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四、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五.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楼记》)●但(惟)……耳:只不过……罢了。

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婉贞》)●……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2)《涉世家》: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