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
行为改变理论
维、推理、信念等)
主要应用于促进汽车安全带使用、遵医行为和健康
筛检
理论假设
认识到某个负面结果对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是严重 1958 年,Hochbaum 研究妇女的乳腺癌筛检行为
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会得乳腺癌且可以从
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现实的
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至少有82%的人至少参加
过1次X线检查;而那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得乳腺 癌也不可能从早期筛检中获益的人群只有21%的 人参加过早期X线检查。
自觉疾病易感性 + 内部回报 实施有害健康行 自觉问题的严重性 为所带来的主观 愉快感受 打算行动 行动的引发物 教育、出现疾 病的一些症状 、媒介效应
自觉行动的好处
行动的可能性 - 自我效能 外部回报 自觉行动的困难 有信心进 实施有害健康 行该行为 行为改变 行为所带来的 某种客观益处 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水平、个人 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等因素
• 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人们对于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 ,一种是对临床后果的反应,另一种是对疾病产生的 社会后果的反应
理论概念
• 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s)
–人们对于采取某种行为以后,能否有效地降低患 病的危险性和减轻后果的判断。
提高知识
衡量行为改变的得失
促进行为改变的正性期望
行为变化阶段
3. 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 在未来一个月内改 变自己的行为
确定和解决行为改变的障碍 获取社会支持
激发潜能
将行为分解为容易实现的 “小步骤”
行为变化阶段
4. 行为转变阶段(Action):在过去六个月中行为已
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6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将行为的改变分成五个阶段,但对象
的行为变化并不总是在这五个阶段间单向移动(图3—3),而是
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退回到一个早前的阶段。
2019变阶段理论
我从来没
想过戒烟 从未 想
我知道吸烟 有害健康, 但是我不想
戒烟
我准备明 天戒烟!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8
“认知不协调”
人们从接受知识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
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
人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有可能不按照它
去行动:知识与行为有不一致的情况,即
“认知不协调”。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9
“认知不协调”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是目前用以解释和指导干预健 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
2019/9/13
潘建平文档
12
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 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
2.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认识到该行为 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2019/9/13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 人的行为的改变
2、强化的影响因素
手段与方向一致 强化的时效性 强化强度 强化持续时间 强化方法的选择
案例讨论
毛主义:Y =50 — X 邓主义:Y = X — 50 钉子户 默认迟到 病假工资 销售人员的奖励
论?
人性扭曲矩阵
X理论 理论认识上 50 实际应用中 180
Y理论 137 7
为什么采用X理论
木桶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高的 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板。
调查表明:只有9%的所做的工作是自己最想做的 工作。
制定基于X理论的方法比较容易,但执行成本较 高
采用X和Y理论的关键原因是员工是否喜爱自己的 工作
人们在为达到自己所同意的组织目标时,可以实行 自我控制.
人有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求,这种需求诱导人们朝 着组织目标迈进.
一般人在适当的鼓励下,不仅能够而且寻求责任. 大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人的智慧和才能没有得到充分
发挥.
3、 关于X,Y理论的讨论
X理论正确吗? Y理论正确吗? 非此即彼,你觉得哪一种理论更对?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用得更多的是哪一种理
3、 强化的方法
正强化:使个体的感官或心理产生愉快的 感觉,补偿个体为组织做出的牺牲或贡献
负强化:使个体的感官或心理产生不愉快 的感觉以阻止个体行为的发生
强化的方法
经济
精神
正向
奖金
表扬
负向
罚款
批评
案例讨论
被加薪的下属
三、需求层次理论
激励的必要性 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 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讨论
几十年的实践表明:采用X+Y理论比较合适,采 用Y理论的比重在增大。
3健康教育学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20120915)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潘建平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1
第 三 章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
第三章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本章要点
●
人们为什么会采取不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 改善健康相关行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1.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1)知信行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例如,许多人明知吸烟有害,且
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烟, 但自己仍坚持吸烟。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10
知信行模式直观明了,应用广泛。它隐含
这样的假定:传播健康信息给对象,可以改变 其信念和态度,并进而改变其行为。但在这个 假定中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
为场景的考虑。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共卫生含义:人们有权力和义务以个人和
团体的形式参加制定、执行与他们有关 的卫生服务。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23
6.授权(empowerment) 授权是社区组织的核心概念,指通过有 意识的社会行动,使个人、组织和社区在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念和态度就能支配人的行动。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6
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关键。信念 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的信仰,通 常与感情、意志一起支配人的行动。
行动,就是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
之行动,促成有利健康的行为形成。
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 健康相关的行动。这类行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能是不自愿的; 可以是直接以健康为目的的主动行为,也可以是遵守法律或规定 的被动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跑800m是在进行有益 健康的行为,但他(她)这样做只是因为老师的规定、升级的要求。 相反,一个成年人为了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而进行同样的行为则 有其特定的目的:恢复、维护或促进他(她)的健康。后一种行为 又可被称为“直接健康行为”。
行为转变五阶段
没有准备阶段
犹豫不决阶段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精选课件
维持阶段
26
健康信念模式 (HBM模式)
该模式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基 础和关键
特点:
应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遵照认知理论、强调人体主观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精选课件
27
二、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1,HBM)
精选课件
9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 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促进健康行为具有 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等特征,体现了促进健康行为强 调对自身与他人健康的益处以及行为内在与外在表现和谐。
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 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而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社会经济、法律制度等因素会在
更大范围内影响人群的行为,个体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
3.学习因素:最低层次的学习是模仿,包括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
迫模仿。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学习因素对
健康教育学行为改变理论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4
7.忧患意识
(critical consciousness)
➢指社区成员共同认识到社区的问题及其后 果,希望改变现状并准备行动。创造社区 成员的忧患意识是授权的基础,对社区的 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基于对自身需求和现 实问题的认识的行为动力。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 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知一信一行(KAP)
“知” 是知识和学习,是基础; “信” 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是动力; “行” 指的是行动,是目标。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5
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
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
我已经三天 没有吸烟了
哈!
恭喜你, 3年没有 吸烟了, 太棒了
没有认识
02.05.2020
思考
准备
行动
潘建平文档
持续
18
二、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主要概念
1.社区
通常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至少包
括以下要素:人口、一定的区域(地理)、经济活
动与共同利益(经济)、较密切的社
“喂养”方式开展社区活动,而应使社区成员以主人翁身 份共同来关心社区的问题、主动分担职责、最终解决问题; 这需要在平等基础上提高社区成员的意识、增强自身能力、 自我帮助、实现社区变化。这是社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02.05.2020
潘建平文档
22
5.社区参与
《阿拉木图宣言》赋予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以公
02.05.2020
【VIP专享】hhf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本课程教学大纲按照《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大纲明确了对健康教育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参考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编写,将基本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等级,是教师组织本专业健康教育学教学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健康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为从事预防医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时分配表:章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22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224第四章社会动员与营销22第五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22第六章健康教育培训方法224第七章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22第八章健康教育诊断44第九章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44第十章健康教育评价44第十一章重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22第十二章场所健康教育22第十三章社区健康教育22总学时32436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健康教育工作步骤及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步骤。
了解: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
第四节健康教育发展概况了解:国内外健康教育发展历史。
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第一节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健康教育意义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熟悉:“人生三阶段”相应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行为的影响因素掌握:需求/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认知过程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熟悉:态度、情感和意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了解:自然环境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变化、法规和制度、社会道德舆论、社会思想意识、宗教、风俗、教育、大众传播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健康相关行为掌握: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
熟悉: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了解: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观点。
第三章╲t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第三章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各种农业推广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引导和促进农民行为的自愿改变,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学习行为学原理及其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推广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第一节行为产生理论一、行为的基本涵义(一)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Behavior)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
人的行为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1)行为的主体。
行为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团体行为,都是由具体的人所表现出来。
(2)是有意识的活动。
正常人的活动受意识所支配,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预见性和能动性。
(3)行为的客体。
人的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的对象,其作用的对象或是人或是物。
(4)行为的结果。
人的行为总是要产生一定的结果,其结果与行为的动机、目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些行为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作行为,至少不能称作完整意义上的行为。
(二)行为的特征人和动物都有行为,但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期望。
人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定,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3)差异性。
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和个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强烈影响,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年代之间,人们的行为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4)可塑性。
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得的,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可以成为不同职业行为和不同道德行为的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创造性。
人的行为是积极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行为改变理论与基本模式
行為改變理論與基本模式彰師大蕭教授金土壹、學習一、學習-----日常生活-----心理歷程。
二、心理歷程/學習------行為持久的改變/學習------易觀察與解釋。
三、行為持久的改變可解釋1.一再練習新行為養成2.有意無意舊行為消除行為改變現象貳、行為改變內涵一、行為是怎樣改變?二、何以會改變?三、改變得像什麼情況方合格?參、關心課題一、探究個體在環境中怎樣學習/養成行為。
二、環境怎樣安排才能引發個體產生預期行為。
壹、行為改變的意義貳、為論者的人性觀一、刺激、反應的連結論1.S-R產生情緒學習(1)行為的基本單位是S(stimulus)與R(response)。
(2)個體由於學習的關係,就會把簡單基本S-R組成新的比較複雜的反應。
2.衍生行為原則(1)頻率原則:對某一特定的刺激所做之某一特定的反應次數越頻繁,就越易於再對該刺激做同一之反應。
(2)時近原則:對某一特定的刺激所做的某一特定的反應越是最近發生者,則該一反應就越容易再產生。
3.貢獻:可觀察與說明行為之連結。
二、快樂論1.快樂主義(Hedonism)---認為人對其所作為感到快樂,就會再度採取相近的作為以獲取樂趣。
2.學習定律(1)練習律:與頻率和時近原則互為發明。
(2)效果律---增強作用:S-R之連結不僅再於時數越接近或很多次,重要因素在於反應之後果。
3.學習行為(1)感應行為:有感於刺激而發生反應,如果能控制刺激將可控制反應。
(2)操作行為:個體對環境加以操縱控制行為。
三、環境決定論1.控制環境因素:行為後果假設可左右行為的習得,那麼控制行為的後果,就可以控制行為之產生。
關鍵在於嚴格安排行為所產生的環境。
2.施金納箱:老鼠行為可因環境特別安排而有顯著改變。
(1)逃脫行為。
(2)防患行為。
3.編序教學:把複雜的S-R連結,分析為較簡單的基本型態,再應用行為之快樂論的原理,一步一步的控制其行為後果,以產生行為變化。
參、行為報應關係一、學習歷程:行為改變技術所涉及的學習理論,雖不能囿於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仍以此為依歸。
行为改变的理论与策略
7.逃避總比面對容易 8.人應依賴他人 9.過去的經驗和事件,是現在行為的決定因素,
過去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 10. 人都應為他人的困擾或難題而煩惱或緊張 11. 人所遇到的問題都應有正確、妥當及完善的
解答
ABC人格論
ABC人格論的架構
非理性觀念
1.每個人都必需獲得每個重要他人的喜愛及讚賞 2.一個人必須有完美的能力及豐碩而良好的成就,才有
價值。 3.有些人是卑劣、罪惡而敗壞的,必須受到嚴厲的斥責
及懲罰。 4.若事情不如己願,就會是場可怕的災難。 5.不幸總是來自外在因素,個人無法克服,且很少有人
能控制隨之而來的憂 傷或煩悶。
非理觀念
理情諮商法
艾利斯
理情諮商法
人性觀:
1.人生而同時具有理性及非理性特質 2.人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 3.人的困擾來自非理性思考 4.人運用理性思考時,會產生正向、積極的情緒;用非理
性思考時,則會產生負向、消極的情緒。 5.不好的情緒會帶來不好的行為;而好情緒則會帶來好的
行為。 6.人單憑思考及想像,就能形成觀念或信念。 7.人具有改變認知、情緒及行為歷程的天賦能力。
A→事件 B→觀念或信念 C→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D→勸導干預 E→治療或諮商結果 F→治療或諮商後的新感覺
諮商目標
1.近程目標(消極目標):協助案主減輕或消除 情緒及行為障礙與症狀
2.遠程目標(積極目標):使案主能以理性思考 處理生活事件,過一個身心和諧的適應性 生活
理情諮商法的諮商過程
2. 減弱行為的發生 punishment
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的三時期與四階段 制約前 1. UCS非制約刺激 → UCR非制約反應 2. CS制約刺激(鈴聲) →引起注意,但無唾液分泌反 應 制約中 3. CS制約刺激(鈴聲) UCS非制約刺激 (食物)→UCR非制約反應(唾液分泌) 制約後 4. CS制約刺激 (鈴聲)→CR制約反應 (唾液分泌)
行为改变技术四大理论
行为改变技术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原理主要是人类行为与其造成对后果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主要应用于提高人类适应社会的能力。
行为改变技术可以用来对任何人类行为进行评价。
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很多,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发展对于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发掘出规律很多,但就其本源,主要原理有四种:1.增强原理。
增强原理主要靠行为结果反馈来实现增强人类行为的效果。
其中:反馈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如果行为达到预期效果,称为正反馈,当行为人得到正反馈时,他就会增强其行为。
比如行善的人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其行善后得到大家的赞赏,那么下回他遇到行善的事情,就会加大行善的力度。
如果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称为负反馈,再说行善,如果旁边人都在偷笑他像个傻子,那下次遇到需要行善的事情,他很有可能就放弃了,这就是负反馈。
增强效果有两种,均是反馈的结果。
2.处罚原理。
处罚分为两种:对于不当行为进行惩戒和不当行为发生时取消其正向反馈结果。
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会哭闹。
如果你直接一巴掌过去,这就是对不当行为的惩戒。
如果你告诉他今天晚饭没了,这就是不当行为发生时取消其正向反馈结果。
3.养成原理。
通过连续正反馈来引导个体持续进行某项行为就是养成。
这次我们拿谈恋爱举例,你喜欢某个女生,她只接受你每天送的早餐,于是你坚持了99天去送早餐来获得她的好感。
这就是养成,她得到了早餐,你得到了她的好感。
但是你第100天突然想开了不去送早餐了,这就是养成过程中断,有时候养成需要适当中断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4.类化原理。
人不会每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你可以在同一地方踏入河流。
这就是类化原理。
类化就是选取相似的场景采取类似的措施,该原理适用于从未做过的不适合直接上手的活动。
比如你开飞机之前,你可以采用模拟飞行方式来练习,如果你没练习过就开飞机,大概率会从天上摔下来。
行为转变相关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转变理论不断吸收其他领 域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展望
未来,行为转变理论将继续关注个体行为的复杂 性和动态性,探索更多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和技 巧。
02
行为转变的核心概念
行为转变的阶段
意识觉醒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需 要改变行为。
决策制定
社会行为转变案例
环保意识的转变
例如,公众对环保的认 识从无到有,从忽视到 重视,促使社会采取更 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产 方式。
交通方式的转变
例如,城市出行方式从 私家车为主转变为公共 交通、共享出行等低碳 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 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消费观念的转变
例如,消费者从追求物 质消费转变为注重品质 和体验消费,推动企业 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 服务。
自我监控与反馈
对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反馈,有助于及时调 整和改进。
社会支持
获得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有助于 克服障碍和保持动力。
03
行为转变的实践方法
制定目标与计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确目标
在开始行为转变之前,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例如减 肥、戒烟、养成阅读习惯等。
制定计划
为实现目标,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具体的步骤、时间表和所 需的资源。
企业行为转变案例
生产方式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绿色生产方 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营销策略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过度依赖广告宣传转变为注重客户体验和口碑传 播,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
管理模式的转变
例如,一家企业从层级分明、决策缓慢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化、 快速响应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中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养成
心理学中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养成在心理学中,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
人们经常尝试改变一些不健康或不理想的行为,并努力养成一些积极和有益的习惯。
通过了解行为改变的原理和习惯养成的策略,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养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1. 行为改变的原理行为改变的原理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行为变化的阻碍因素。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行为改变时,人们需要识别并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提高行为改变的成功率。
此外,行为改变时也会面临一些阻碍因素,如内外部的阻力、习惯的固化、恐惧和缺乏自信等。
了解并应对这些阻碍因素,有助于实现行为改变的目标。
2. 行为改变的策略行为改变的策略可以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策略。
2.1 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设定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的可行步骤,有助于提高行为改变的成功率。
2.2 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改变策略。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如给予自己一些小的奖励或认可,可以增强积极行为的发生和巩固。
而对于不良的行为,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提醒自己不再重复。
2.3 自我监测自我监测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记录自己的行为,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2.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鼓励、理解和帮助。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标和进展,并接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加行为改变的动力和坚持性。
3. 习惯养成的策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时间和坚持。
下面介绍一些习惯养成的策略。
3.1 明确习惯的目标和动机在养成一个习惯之前,明确习惯的目标和动机非常重要。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并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相一致。
同时,明确养成这个习惯的动机,可以增加坚持的动力。
3.2 制定行动计划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步骤。
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塑造
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塑造行为改变和习惯塑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行为改变和习惯塑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是指用来解释人类行为改变和决策的理论框架。
其中,最广泛应用且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内部思维过程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在行为改变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目标行为的认知评估和预期效果的激励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
同时,人们的行为改变也受到个人信念、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响。
二、行为改变的方法1.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行为改变的第一步。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人们能够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和行动力。
在设定目标时,应保持目标具体、可量化和有挑战性。
2.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通过记录和分析自身行为,人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变。
3. 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改变手段。
正向奖励可以增强积极行为,而惩罚则可以减少不良行为。
选择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行为改变和习惯塑造。
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在行为改变中起到关键作用。
与他人共享目标、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增加行为改变的成功率。
可以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寻求心理辅导等方式寻求社会支持。
三、习惯塑造的过程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习惯塑造是通过重复的行为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并将其内化为习惯性行为。
习惯的塑造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动机启动习惯塑造起源于个体的内在动机。
个体需要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并产生内在的动机去改变现有的行为。
2. 行为重复习惯塑造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重复来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个体需要坚持并重复进行目标行为,以确保其成为自己的习惯。
3. 奖励机制奖励机制在习惯塑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无转变打算阶段 3)打算转变阶段 4)转变准备阶段 5)转变行为阶段 6)行为维持阶段
– 吸烟者只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逐渐转变才能达
到改变吸烟行为的目的。吸烟者总是处于某一阶段。 显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有不同需要,控烟健康教 育应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促使对象由此阶段向趋向 戒烟成功的下一阶段转变。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 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 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适应不良性反应
严重性 易感性
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 恐惧
威胁评估
保护动机 应对评估
适应性反应
反应效益 自我效能
反应代价
行为转变阶段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们改变行为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认知失调的情景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的选择做 决定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 些信念不一致。 反态度行为。态度改变所需的诱因水平,当诱 因超过一定限定以后,给予越多的诱因让个人 去做与态度相反的事情,个人则越不可能改变 态度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知觉到障碍
特定健康行动的潜在的负面作用,或是认识到 的障碍,可能会阻碍个人采用该健康行动。 个 人会进行一个成本——利益分析,权衡健康行 动的正面、负面因素。负面因素可能包括价格 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医源性病 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困难、难过), 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等。这样,易感性和严 重性的综合给个人提供了力量和动力来采取行 动,而对利益(较少的障碍)的认识则提供了 采取行动的优先路径。
知觉到效益
尽管对易感性和环境严重性(意识到的威胁) 的认识会推动个人采取行动,但行动的独特过 程却有赖于对多种能降低疾病威胁的行动的信 心。我们将其称为要采取健康行动需认识到的 益处。这样,那些表现出关于易感性和严重性 的最佳信仰水平的个人,他们在意识到任何健 康行动的潜在有效性之前,是不会接受任何推 荐的行动的。
Health belief model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Demographic Variables Class, gender, age Perceived severity
Health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peer group pressure etc.
Action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barriers Cues to action
Sheeran & Abraham, 1995
自我效能
1977年,Bandura 介绍了自我效验(Self-Efficacy) 的概念。 HBM的早期模式关注的是对预防行动的界定 ,这些预 防行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简单易行。 然而,当人们试图改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行为时,情 况就大为不同。这些行为是毕生养成的习惯,需要很 长的时间来改变。改变饮食习惯、锻炼方式、抽烟、 性行为的问题,很明显要比接受一次免疫检查或胸片 检测困难的多。事实上,这需要极大的信心。在采取 行动前,个人必须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改变生活方式。
Attitudes
One’s positive or neg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ing a behavior
–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outcome expectancies) – Values: appraisal (importance) of the consequence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到目的是轻而易举的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我能冷静的面对,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办法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cong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假设是 有一种趋于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压力。 “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 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 态, 为了达到调和状态,1,以某种方法去除 或改变行为;2,什么也不改变;3,改 变态度
Beliefs about + outcomes
Normative + Motiv Com beliefs
Subjective norm
IntentionsFra bibliotek“Barring unforeseen events, a person will usually act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r her intentions” (Ajzen & Fishbein, 1980, p. 5).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心理和 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它引导着或动态 地影响着个体对这些经验有关的事情、 情景的反应。 这个定义的前提假设: 1 态度是持久的 2 态度对行为有引导性的影响
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 某个评价纬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的所有情绪与情感, 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在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 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想法,包 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自我知觉理论
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只 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来推断自己 态度。 当人们在某个态度上的经历很少,或当态度涉 及模糊,与切身利益无关、微小的事情时,一 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的态度。 当涉及更富有争议,个人牵涉更多,更持久的 问题的时候,失调理论可能更为适用。
威胁—受到的危险越大,产生的失调也 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得越少。 选择-只有是在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 情况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 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 可预见的后果
对后果的责任 努力
认知失调的产生以及决策行为带来的态度改变 有以下主要的先决条件: 最小化的诱因,知觉到的选择权,不可变更的 承诺,个人对后果应付的责任以及巨大的努力。
Someone likely to drink and drive
ATTITUDE: Bob feels more at ease with others when he drinks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and values) SUBJ NORM: Bob feels that his colleagues encourage him to drink after work (belief) and he wants them to like him (motivation to comply) INTENTION: Bob intends (expects) to drink with his colleagues after work and then drive home 1 or more times in the next 30 days (intentions).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
知
信
行
此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 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 态度)作为动力。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 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信念(态度)反 映行为倾向性,要转变行为需先转变态度。
Subjective Norms
One’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 pressures to perform or not perform a behavior.
– Beliefs: about whether specific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ink one should perform the behavior. – Motivation to comply with these people.
Fishbein’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eveloped to explain volitional behaviors
– Attitudes towards behavior
Assumption = beliefs important Variables
Evaluation of the outcome Attitude Intentions Behavior
张三对使用安全套的态度: 1. 同伴对安全性行为的赞同(+) 2. 降低意外怀孕的风险(+) 3. 降低感染性病的风险(+) 4. 性伴侣偏爱安全的性行为(+) 5. 购买时感到尴尬(—) 6. 使用时感到尴尬(—) 7. 降低了性欢愉 (—) (还有那些可能对态度的影响?)
认知的复杂度-矛盾认知之间可能相互 存在 评价的简单化 行为控制态度――态度控制行为
健康教育学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行为改变理论
知信性模式 健康信念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创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