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概念
佛教基本原理概论
佛教基本原理概论
是一种源自印度并广泛传播至亚洲各地的宗教思想体系。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圣谛
- 苦谛:生命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困扰,人们应该正视并从中认识到苦的本质。
- 集谛:痛苦的形成源于欲望和执着,如果能够明白欲望是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就能够寻找到走出痛苦的方法。
- 灭谛: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个人可以实现对痛苦的解脱。
- 道谛:通过遵守八正道的原则和实践,个人可以实现灭谛的目标。
2. 八正道
八正道是中实现解脱的方法论,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 正视:正确理解苦的存在和本质。
- 认识:深入认识导致苦的欲望和执着。
- 语言:运用正确和积极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
- 行为:拥有道德和善行,遵守道德准则。
- 职业:拥有养活自己的合法方法。
- 努力:通过努力和多方面的修行,增进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 念头:培养正确的思维和意识。
- 冥想:通过冥想和专注,达到深层次的洞察和觉醒。
3. 无我思想
强调个体存在的虚幻性,认为个体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而无实质的独立个体存在。通过认识和体验无我思想,个人可以超越自我和个体观念的束缚,实现对世界的觉醒和解脱。
4. 因果律
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因果关系,个人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果报。因此,倡导个人要善行善念,避免恶行和恶念,以积累善缘,获得
正向的果报。
的基本原理概论涵盖了以上几个方面,它们指导着徒的和行为,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教义-新版.pdf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本质——“空”
1.世界的本质是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地存在,都是依照一定的条件生存和毁灭的,都要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在人生上就表现为生老病死,这种状
态就是空。、
?空是事物不断变化的状态或本性,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在本质上不具备完全的真理性,这种认识也是空。
2.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神”的主张。这里的神主要指的是西方认定的造物主,上帝。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缘起而产生的,所以是缘起
产生了世界,世界产生了神。
?梵文中的神,是指从情感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并获得无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说是所有获得证悟的人的统称。
?佛教的无神与唯物主义的无神并不一致。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众生中的一类,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继延
续
?二、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
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
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链条:
往世今世来世无明(因) —————(果)识、色、名、六入、能、受
爱、取、有(因)——————(果)生、老、死
?三、世界存在的形式——三法印
? 1.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
“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其核心教义包括“四正谛”,也被称为“四圣谛”或“四大真谛”。该教义是佛教修行的基石,通过理解和实践四正谛,信徒可以获得解脱和智慧。本文将介绍四正谛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索广兴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正谛:苦谛
苦谛是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佛教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存在都与痛苦有关,无论是生老病死、分离或是无法满足欲望的焦虑。苦谛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我们存在的基本特征。
苦谛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痛苦,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通过观察和体验苦难,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培养出自我反思和慈悲的品质。
第二正谛:集谛
集谛是指痛苦的起因和根源。佛教认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贪心和妄念。我们对于外物的执着和对于自我存在的执念,是我们经历苦难的根源。
集谛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消除痛苦的起因。通过减少欲望、超
越贪心,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当我们
摆脱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我们能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第三正谛:灭谛
灭谛是指消除痛苦的可能性。佛教强调通过戒律、定力和智慧来达
到痛苦的解脱。戒律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负面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定力
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和冥想,智慧则是培养洞察力和正确认知的能力。
通过修行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摆脱痛苦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和平
与解脱。通过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妄念,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迈
向更高的境界。
第四正谛:道谛
佛教基本知识
学佛必须知道的基本佛教常识
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
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
(一)三界
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
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
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二)六道(又名六趣)
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佛法时间的基本概念
佛法时间的基本概念
佛法时间的基本概念是指佛教中关于时间的理论和观念。
在佛法中,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佛法时间以「劫」作为最长的时间单位,一劫等于1亿年。一个劫被分为四个时期:初劫、中劫、末劫和末法时期。
佛教认为,人类历史被划分为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佛教经典中描述了五个时代或历史时期:金时代、银时代、铜时代、铁时代和末法时代。每个时代的人们的品质和道德水平都会有所下降,直到末法时代,人们的道德和素质将达到最低点。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是「三世」。三世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佛教认为,过去的三世已经发生了,现在的三世正在进行中,而未来的三世将会发生。佛教教义中的「三世」也可以理解为「无始、现在和无终」,意味着时间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此外,佛教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时间概念是「转世」或「轮回」。轮回认为,人们的灵魂会在死亡后重新投生到新的身体中,继续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直到达到解脱的境地。
这些概念构成了佛教对时间的基本理解和观念。它们提醒我们时间的相对性和无始无终,以及人类历史的不断变迁和发展。
佛教基础知识
• 5.罗汉
•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
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a不再生死轮回。
41
佛教主要神灵
大乘
小乘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 果Fra Baidu bibliotek)
菩 萨 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
释迦牟尼
30
• 不管哪部经典的七宝,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用 来表法的。
• 佛教认为,七宝中唯有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具有 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
31
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 ➢“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
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a
32
(二)十二因缘:
也称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 ,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 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 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关 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
种族名称 明珠,比喻圣人 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乔达摩
名姓
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
德成就的人。
汉译为“成就者”
a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佛教的基本内涵
佛教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也根本达不到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二、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
佛教
(一)四谛:
“四谛”为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为
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纲。谛,为真实不虚之义。
四谛由苦、集、灭、道组成。
10
(二) 八正道:
“八正道”是八种通往
涅槃境界的正确途径与方
法,实为道谛之发挥,称
为“八船”、“八筏”。
后来高僧佛学家把“八正 道”归纳为戒、定、慧三 学。
11
(三)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佛教宇宙观、 人生观和宗教实践的基本理论。 因,即原因,缘是关系和条件。佛教认为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由一定原因和条件结合 而成,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
8
源自文库
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有寺院数千所, 僧尼50余万,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当时高 僧辈出,派别林立。当时汉地佛教出现了 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 宗、密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这 八宗的兴盛正是中国佛教极盛的体现。其 中,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中土产生的佛 教宗派。
9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由“四圣谛”、“八正道”、 “十二因缘”组成。
6
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 教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 本一致。后来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发展阶段。 传入我国内地的为大乘佛教,传入西藏的 是密教,称藏密。
7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 隋朝二帝致力于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炀 帝自称“菩萨弟子”,自度僧人1620个。唐 朝国力强盛,三教并重,利用国家财力、物 力、人力进行译经、求法、建寺等活动,不 仅使汉地佛教极盛一时,而且推动了佛教向 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 m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卢殿或藏(z eng)(z a 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 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
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 a 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肖寺(sh )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前6-5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现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是佛教教徒对他的尊称。
在个体上的思考,他希望人不要陷于为生存利益兴起的争斗残杀。
在社会等级上,他为了反对上层种姓贵族对下层种姓人民压迫和剥削,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神创说,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言论。
之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佛教开始传播。
公元前 268-232 年,孔雀王朝时期的阿育王将佛教奉为国教。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内出现了新的派别。他们修行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教义能指引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成就佛果。这一派自称“大乘”,贬称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为“小乘”。
佛教传教的路线和分化
在佛教传教时期,总体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经之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也包括我国云南傣族等地区,被称为南传佛教。
往北经过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内地,或者经过海上从印度南方传到中国南方,再传到中原地区,被称为汉传佛教。
传入西藏地区的,被称为藏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简史
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
两晋时期,前期玄学和佛学互相启发,传播发展,后期佛学经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引,奠定了佛教正统。
隋唐时期,因帝王多有护持,佛教兴盛。
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佛教被打击。
北宋佛教复兴,其中禅宗盛行,宋代理学发达也有受其影响的缘故。
元朝时期,佛教与朝廷关系密切,其中藏教受统治者崇信,民间则是禅宗、净宗为主。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我国内陆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
佛教兴盛于我国唐朝时期,这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僧人之一玄奘的贡献分不开。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教发展至今,在我国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流派。南传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脱为终极目标。佛像只有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这一种。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均为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信仰佛教,首先要学习佛经。佛经是由经、律、论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佛教经典,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内容中包含有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论述的丰厚文化遗产,主要有十大经典。《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四十二章经》、《六坛祖经》、《维摩诘经》和《楞伽经》。
历代十大著名高僧,分别是东晋时期法显,海外取经求法第一人。真谛,精通大乘佛教,译出著名的有《无上依经》。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著有《法华玄义》等传,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通彻大乘佛法,禅宗的创始人。惠能,世称禅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广为人知。一行,号大慧禅師,唐代高僧,密宗领袖,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法藏,唐代高僧,重译并完善《华严经》《密严经》等多种经论。不空,又名不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密宗祖师之一,唐玄宗曾赐号“智藏”。
总结佛教精髓
总结佛教精髓
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它的核心教义
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教诲,对人类的修行和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佛教的精髓,包括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修行方式以及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的基本概念
佛教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三宝和四圣谛。三宝指的是佛、法和僧,即佛陀、佛
法和修行人。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开悟而达到无上的境界,成为了世间人所敬仰和追随的对象。佛法是佛陀教导的教义,包含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和智慧的教诲。僧众是修行者,他们通过遵守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并传播佛法。
四圣谛是佛教中关于苦、集、灭、道的核心教义。苦指的是世间生活的各种苦
难和痛苦,认识世间苦难的存在是解脱的前提。集指的是苦难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明等烦恼和执著。灭指的是消除苦难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抛弃烦恼和执著,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道指的是达到解脱境界的路径,即通过八正道来实现心灵的和谐和平静。
佛教的修行方式
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禅定和般若。禅定是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以觉察和觉醒的心理状态来超越纷扰和繁杂的世间。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杂念和烦躁,培养内心的平和和清明。
般若是指智慧,它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关键要素。般若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洞察
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超越表面的现象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般若的修行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佛法的经典教义,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佛教的修行也强调慈悲和善良的行为。修行者通过给予和关爱他人,培
养慈爱和普度众生的善心。慈悲与智慧并重,只有智慧的觉悟和慈悲的心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基本概念
---田灯燃
1、四圣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2、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四大
地、说、火、风
4、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6、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7、六触
根、境、识三种和合产生六触,分别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8、六爱
眼触为缘所生爱,耳触为缘所生爱,鼻触为缘所生爱,舌触为缘所生爱、身触为缘所生爱、意触为缘所生爱。
9、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10、六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1、十二缘起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2、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3、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2)四正勤:恶未生时努力防止其发生、恶已生后努力将其灭除、善未生时努力使其产生、善已生后努力使其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4)五根:信、勤、念、定、慧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7)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四向
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无学向
15、四果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
16、三学
戒、定、慧
17、四无量
慈、悲、喜、舍
18、三解脱门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19、四无畏
说断德无畏、说智德无畏、锐障碍法无畏、说对治道德无畏20、六道
天道、人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