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26e6e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5.png)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fb43bc79563c1ec5da71f2.png)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d0dce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2.png)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7f59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c.png)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中风病常见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外感风邪、肝肾亏虚、气血不和等。
外感风邪是指因外感风寒或湿邪入侵引起的中风病;肝肾亏虚是指由于身体肝肾功能失调引起的中风病;气血不和是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中风病等。
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等。
气血不畅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导致气血不能供养脑部神经,从而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是指由于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病机,阻塞了脑部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脏腑功能紊乱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脑部功能障碍。
二、中风病的临床表现1.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瘫、言语不清、肢体乏力、意识障碍等。
面瘫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面部出现麻木或不能正常表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言语不清是指患者言语表达不清楚,甚至不能言语表达;肢体乏力是指患者肢体出现乏力、不能正常活动;意识障碍是指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2. 中风病的不同分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中风病根据脏腑经络受损,可分为中风中经、中风中脏、中风中络等类型,每种类型的中风病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
比如中风中经型以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为主要表现;中风中脏型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中风中络型以四肢不遂、面瘫、失语为主要表现。
三、中风病的中医治疗1.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病首先要疏通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使脑部神经得到足够的供养;其次要调和气血,使气血平衡,保证脑部神经的正常功能;最后要恢复脏腑功能,调理患者的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2. 中医治疗中风病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针灸是指利用针刺和灸疗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经络,疏通气血,恢复脑部功能;中药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和气血,调理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推拿是指利用推拿手法来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恢复脑部功能;气功是指利用呼吸和运动的方法来调理气血,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1d9b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b.png)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
中风病的诊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探讨中风病的诊疗观点。
2.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医将中风病分为两类:寒中风和热中风。
寒中风多见于年老体弱、阳气不足的患者,病情较缓,多见于冬季;热中风多见于年轻体壮、阳气旺盛的患者,病情较急,多见于夏季。
3. 中医诊断中风病的方法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症状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惯,以及采取相应的脉诊等方法,来判断中风病的病因、病情和病机。
4. 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方法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药物治疗中风病,例如活血化瘀的药物、祛寒温阳的药物等。
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服用。
4.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中风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恢复脑功能。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中风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相应的穴位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病情。
4.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对于中风病的患者也是如此。
医生会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以及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结论中风病的诊疗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个体差异,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养生等综合手段来治疗中风病,以期达到康复和预防的目的。
然而,中医诊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https://img.taocdn.com/s3/m/0b58358249649b6649d74735.png)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
![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65c14b09cc1755270722084f.png)
3.脱证
症状 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 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证机概要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治法 益气回阳救逆。 处理 见“脱证” 一节。
综合诊疗
中风一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错综复 杂,变化迅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 施,进行综合救治,以挽救病者生命。
5 .最初 24 小时内应禁食;神志清醒患者,宜 进软食。对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饮食; 中度吞咽困难患者,予办流质饮食;对严重吞 咽困难或神昏患者,宜采用胃管进食。 6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 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7 .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注意翻身, 防止褥疮;注意拍背、吸痰,防止肺部、口腔、 皮肤风部位感染;有感染者针对病因选用抗生 素。
致发本病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嗜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 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 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 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 伐脾土,痰浊内生 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 郁互结,夹风阳之邪,窜 扰经脉
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 .中风》所谓“湿土生痰, 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8.高血压、烦躁者均可对症处理。
二、辨证救治
1.邪阻经络,神机失用
症状 多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见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 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 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 瘀点,脉弦滑。 证机概要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3.痉证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为主症。发病中亦可伴有神昏,但多出 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等症状。而中风者多起病即有神昏,然 后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 者抽搐时间短。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895e5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c.png)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具有突然发作、多样化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在历代医家中,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到了中风,并称之为“中风者言语不能、舌蹇、昏黑、臂足僵硬”,其中还描述了中风的病机:气滞血络、痰浊内阻、气血不通等。
按照《内经》的理论,中风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导致脑血流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了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有关。
他主张饮食应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
他还指出中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多摄入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黄耆、人参等,以改善气血运行的状态。
宋代医家陆完臣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论述了中风的病机,他认为中风可以由外感寒邪、肝肾疾病、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根据病情,并结合实际操作,采用汤剂、针灸等方式调理气血,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明清时期的医家们也针对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明代的朱震亨在《疗病集》中强调中风的致病原因,认为积劳过度、实证、血瘀、内伤等因素均能引发中风。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注意贵阳、命门、踝关等穴位的刺激,以恢复脑血流,改善病情。
清代的吴鞠通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中风的分类,并根据脉象的不同,辨别了不同类型的中风病机。
他认为阳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浊内蒙等因素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
他在治疗中主张调理脾胃、养血活血、祛痰通络,并注重草药的运用。
总的来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中风的治疗,医家们主要从调理气血、活络通窍、祛痰开窍等方面入手,以恢复脑功能,改善病情。
尽管中风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注意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fedb3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1.png)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病因病机.ppt
![中风病因病机.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72d863240c844769eaeecd.png)
4.情志所伤
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络;或暴怒伤肝,肝阳 暴动,引动心火,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 与血并走于上,可发为本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或形盛气衰,痰湿素 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可致口呙僻不遂。
此外,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 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本病以 内风引发者居多。本病常见诱发因素多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 过极及饮酒饱食、劳力房劳等。
4.病理因素
• 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 痰、湿痰、热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上述六端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兼夹。
4.预后
•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恶化 常在瞬间。初起病时,不要以一时判预后。
• 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 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 预后多较好。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气血上逆, 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耗伤肾精,伤及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
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醇酒,饥饱失宜,脾伤不运;或形盛气虚,中气亏虚,脾虚运 化无权,聚湿生痰,痰郁化热,或与肝风相合,终至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 络,蒙蔽清窍。
• 中脏腑者若出现呃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等,或 出现脱证者,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
• 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 • 总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气盛衰,邪气的浅深,
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结果相差甚远。THANK YOU源自中 风的 病因病机
【中风概述】(1)
![【中风概述】(1)](https://img.taocdn.com/s3/m/78a71a3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d.png)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https://img.taocdn.com/s3/m/a6c74780680203d8ce2f242f.png)
一、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的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根据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按常规辨证论治。
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人群的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
中医药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一、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二、治疗方案(一)急性期(多在发病两周以内)急性发作期也是病人易死亡期,常常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引起死亡,所以急性期的抢救工作尤为重要。
1、应急措施:(1)中医应急措施:对中风急性期发作的抢救原则是针对其病因病机,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予以下措施救治。
①出现痰火闭窍者应给予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也可以选用中药针剂如:清开灵、醒脑静等。
②出现痰湿蒙窍者给予温阳化痰。
醒脑开窍。
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治疗前两证型可同时配合针灸疗法以期更快收效)③出现元气衰败者应给予益气回阳固脱。
灌服或鼻饲参附汤。
治疗此型可同时配合灸法以期更快收效。
也可以选用中药针剂如:生脉、参附、黄芪等注射液。
④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应给予中药通腑汤灌肠。
⑤呕血、便血者应给予三七、白芨粉各3g冲服,每日3次。
(2)配合氧疗、脱水降颅压、稳定血压、溶栓、抗血小板凝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疗法,对脑出血量在符合手术标准者采取手术治疗。
中风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https://img.taocdn.com/s3/m/8f8f8d8d8bd63186bcebbc96.png)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6ca3de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0.png)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bdb6f8964bcf84b8d57bd5.png)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 张元素:“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
为标。” 刘河间:“心火暴盛。”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真中风、类中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立补阳还五汤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 见肢体不用。
2.辨病期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见肝风、痰浊、 瘀血、腑实证。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口癖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 耳后疼痛,口角流涎、漏气,流眼泪,而无半身 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 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发作。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及痫病的区别
中脏腑
厥证
痫病
相同点
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区别
昏迷时间一 般较长,伴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及 半身不遂等。
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提纲概要
1.中风的概念 2.中风的源流 3.中风的症候特征 4.中风的病因病机 5.中风的诊断依据 7.中风的鉴别诊断 8.中风的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9.中风的相关研究进展
脑卒中病人
目前,中风病已被神经科学界视为复杂性难治 性疾病之一。
之所以复杂,是因目前对相关的病因病理及相 互影响认识不足;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临床多见气 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夹 杂证。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35f74d02c1c708a1294a4463.png)
【概说】
(三)源流
1、病名: 源于《内经》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 ,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风气 痰
火血瘀 →横窜经络
火血 热
相相上上互 互 →蒙蔽清窍
煽逆 结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煽逆结
情志过极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3)口舌歪斜: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伴有 流涎,多与半身不遂共见。
(4)言语蹇涩或不语: 轻症: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 重症:中风不语。
(5)偏身麻木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2、兼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 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二章中风
【概说】
(2)唐宋后以“内风”立论。尤以金元时代为代表, 这是中风病因学上的重要转折。
①刘河间首先指出:中风病是由肾水不足,心火暴 甚所致;“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 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 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 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5d072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8.png)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又称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病在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风病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证,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辨识。
中风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脉沉细,或者脉沉涩,甚至可以出现脉弦数等情况。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舌象辨识。
中风病患者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情况。
舌象的变化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病因辩证。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外感风邪,也可以是肝郁化火,或者肾虚风动等。
中医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进行辩证施治,对病因的辩证有助于准确诊断中风病。
四、病机辩证。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失和,痰浊内蕴等情况。
病机的辩证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辨证分型。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中风证、痰中风证、瘀血中风证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脉象辨识、舌象辨识、病因辩证、病机辩证和辨证分型等内容。
中医诊断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和学习。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ee39b7680203d8ce2f2442.png)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 中经络 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 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 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 脏腑辨 闭证与 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 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 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7
【辨证论治 】
二、 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 益气养血并用
18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烦劳过度房事不节烦劳过度房事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病因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在心脑与肝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肾密切相关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阴阴虚虚11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12诊查要点1特定的临床表现
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 张素体阳盛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 痰湿素盛
9
【病因病机】
二、病机
在心脑,与肝 肾密切相关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风 火 痰 气 虚 瘀
肝 肝 风 气阴 血 风 火 痰 逆虚 瘀 外 心 湿 气血
病机关键:总风属阴阳火失调、痰气血逆滞乱 虚 病性及转归: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
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