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性癔病的防治措施
在校学生癔症发病原因及对策
综 上 所 述 , 年期 女 性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总体 正 常 , 更
在 校 学 生癔 症 发 病 原 因及 对 策
王 晓娟 , 贺喜 元 , 玉 肖, 李 周丽 丽
C ue fH s r co l tdnsadC u t mesrs/ as o yt i i Sh o Sue t n o ne aue/WANG Xiou n, s e an r a ja HE Xiu n LI u io e a y a , xa , t l Y
城 市更 年期 女 性 心 理 健康 状 况 及 个 性 特 征 优 于 农 村 更 年期 女性 , 性特 征 对心理 健康 有 显著 性 影 响 。更 个 年 期女 性加 强 个性 修 养 , 善 自我 人 格 , 助 于 提 高 完 有
抵 御 心理 问题 的能 力 。加 强 对 农 村 女性 心 理 学 及 生
摘要: 目的 探 讨 在 校 学 生 癔 症 发 病 原 因 , 以采 取 针 对 性 防 范措 施 , 低 发 病 率 。方 法 自行 设 计 在 校 学 生癔 症 发 病 原 降 因 调 查表 , 8 癔 症 学 生进 行 调 查 。 结 果 癔 症 学 生 中, 生 7 对 3例 女 9例 (5 2 ) 发 病 学 生 平 时 性 格 属 敏 感 、 9 , 内向 、 任 性 、 激类型 ; 偏 与人 争执 或被 殴 打 、 爱 受 挫 、 习 压 力 大 为 发 病 主 要 诱 因 ; 中 、 专 、 专 学 生癔 症 发 病 率 分 别 为 恋 学 高 中 大 2. 、5 0 、8 9 , 于其 他 学历 学 生 ; 学历 段 学 生癔 症 发 病 主 要 诱 因 均 有 不 同 。 结 论 青 少年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1 7 3. % 2 . 高 各 康 令 人担 忧 , 家庭 、 学校 、 会 、 社 医院 应 予 以 高度 重 视 , 注 重 对 学 生 进 行 文 化 教 育 的 同 时 , 在 需根 据 学 生 的 心 理 特 点 , 进
一起学生食物中毒引起群体癔病发作的干预
中 国 民康 医学
Me d i c M J o u m M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g He Mt h
Ma r, 201 3 V0 1 . 25 FHM No. 5
第2 5卷
上半月
第 5期
【 经验交 流 】
一
起 学 生 食 物 中 毒 引 起 群 体 癔 病 发 作 的 干 预
李建芬, 鲁文兴, 王
( 普洱市第二人 民医院, 云南 普洱
燕
6 6 5 0 0 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0 3 6 9 . 2 0 1 3 . 0 5 . 0 2 9
1 . 1 一般情 况
学 校 发生 一起 群 体 癔 病 发 作 。该 校 在 校 学 生 1 2 4 5
肺腹 部 查体 未见 异 常 , 神 经 系统 检查 : 肌 力 肌 张力 正
人, 半封闭式管理 , 集 中供餐 , 累及小学一年级至初 常 , 生理 反射 存 在 , 病理反射未 引出 , 脑 膜 刺 激 征 阴 性 。辅 助检 查 : 肝 肾功 能 、 电解 质 检 查 报告正常 ; 心 三, 发病到医院就诊总人数达 1 8 3人 ( 女生 1 0 7人 ,
本 次 事件 发 生 在 文 化 比较 落 后 的边 远 山 区 , 患
学校群体癔病应急预案
一、预案编制依据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学校群体癔病事件,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发生群体癔病事件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事件定义
群体癔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同一学校内发生多例癔病症状,且具有相似性的事件。
四、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快速反应,协同处置;
3. 安全第一,保护师生;
4. 依法依规,科学应对。
五、应急组织体系
1. 成立学校群体癔病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全面领导、协
调和指挥。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3. 建立应急工作组,包括医疗救治组、宣传教育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
六、应急处置流程
1. 报告与启动:发现疑似群体癔病事件,立即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启动应
急预案。
2. 现场处置:
a. 医疗救治组: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和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b. 宣传教育组:及时向师生通报事件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恐慌心理;
c. 后勤保障组:确保应急物资、设备供应,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
d. 安全保卫组:维护校园秩序,防止事态扩大。
3. 调查与评估:
a. 医疗救治组:对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病因;
b. 宣传教育组:评估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疏导;
c. 后勤保障组:评估应急物资、设备使用情况,做好补充;
d. 安全保卫组:评估校园安全状况,加强巡逻防控。
4. 预防与控制:
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措施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传染病的防治: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一)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
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
2、校医每天进行巡视;
3、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4、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
5、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二)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什么是群体性癔病
什么是群体性癔病?
群体性癔病是指某种精神紧张相关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
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据不完全统计,群体性癔病多发生偏远农村,那里位臵偏僻,人们的文化素质低,迷信思想严重,相信有“鬼、神”存在,加之对医学常识不了解,加重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恐慌,促使了症状迅速播散。不过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群体性癔病在城市内的发生也有增多趋势。儿童癔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具有高度的暗示性,以个性因素占主导地位,一般临床分为:癔病性情感暴发、意识障碍、感觉和运动障碍、癔病性器官及内脏功能障碍等四种类型,而群体性癔病是一组流行性、发作性轻型的精神障碍,与环境因素密切有关。由于儿童心理结构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从而出现精神、感觉及运动异常。不良的暗示或自我暗示在群体性癔病的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呕吐、紧张、恐惧、发作性哭闹或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行走困难,手脚麻木等。但患者此时意识是清晰的,经暗示后可缓解,恢复正常。患者进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诸如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 等,都无明显异常。
●癔症性意识障碍主要表现意识朦胧状态,即病人突然发生
的意识范围缩小,言语可反映出其精神创伤内容,而对外界其他事物
却反应迟钝,历时数十分钟,然后自行停止,恢复后对发病经过通常不能完全回忆。
●癔症性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爆发,在遭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生哭喊吵闹、捶胸顿足、撕衣毁物、碰壁撞墙。有人围观时表现更为剧烈,历时数十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事后部分遗忘。
群体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
什么是群体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Mass psychogenic illness)是指一群人同时出现类似身体症状或行为异常,而没有明显的有机原因或传染病病原体。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一个封闭的群体中,如学校、军队、工厂等。群体性癔症也被称为集体迷思或群体潜意识转化症。
群体性癔症最早被描述为一种集体病毒感染,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主要起因是团体压力和集体心理暗示的结果。这种现象通常在强烈的社会压力下出现,其中个体对社会角色和群体认同感较强。
群体性癔症的症状
群体性癔症的症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1.头痛和头晕
2.胸闷和呼吸困难
3.恶心和呕吐
4.肌肉疼痛和抽搐
5.视觉和听觉异常
6.意识模糊和昏厥
这些症状通常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并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消退。症状的出现和消失通常与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和互动有关。
群体性癔症的原因
群体性癔症的确切起因仍然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生的可能原因之一。
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可能是群体性癔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群体处于高压和紧张的环境中时,个体的焦虑感和压力会增加,从而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
集体催眠
集体催眠也是群体性癔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一个封闭的群体中,如果有一个人出现了某种症状,其他人可能会通过模仿和心理暗示的方式出现相似的症状。
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群体性癔症往往发生在一个有强烈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群体中。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出现类似的症状。
群体性癔症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群体性癔症的最好方法是提高个体的心理抵抗力和抗压能力。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压力管理训练和团队建设来实现。
一起群体性癔病调查报告
一起群体性癔病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小学生群体性癔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通过对忻城县一起学校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结果排除食物中毒,而是一起群体性癔病发作。结论要熟悉学校的突发事件管理和应急处置方法,减少和避免学校群体性癔
病发生。
【关键词】小学生群体性癔病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R18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17-02
2012年11月21日19时10分,忻城县古蓬镇中心小学报告:26名学生晚
餐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现象,疑似食物中毒。经现场调查、临床诊疗及实
验室结果,排除食物中毒,而是一起学校群体性癔病反应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
告如下:
1.基本情况
古蓬中心小学位于忻城县南部,距县城33公里,为全日制完全小学,1—3
年级学生来自社区,4—6年级学生来自全镇各村级教学点。全校共有学生872人,内宿生538人。学校实行营养餐制度,全体学生在学校吃中餐,晚餐仅供应给内
宿生。学校有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两个校区,并各有自己的加工食堂。
2.流行病学调查
2.1事件经过
2012年11月21日17时,五(2)一女生见晚饭中有土豆皮削不干净,心生
厌恶感,十分钟后觉得恶心,并吐出当晚饭菜。另一女生也说有同类感觉。班主
任即叫她们喝水催吐,并叫她们拿开水给其他同学喝。校长调查发现6个学生有
此类情况,疑为晚餐中毒!就派人带他们到卫生院就诊,并在校内广播督促班主
任对各班进行排查,同时向镇政府及县教育局报告。这样一来继续就有“发病”学
生出现。
2.2现场调查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精选ppt课件
22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6)加强心理辅导: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 心理活动规律,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素 质做到心中有数。平时通过主题班会、班级 张贴栏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特定学生 (但不可指名道姓)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过 硬的心理素质。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6
二、发病原因
4、新闻媒体如果仅从侧面或非正式途径了 解情况并加以报道,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增加了群体心理不安因素。
精选ppt课件
7
二、发病原因
5、当事件发生,政府领导现场指挥可能促 使更多部门和各种人员加入现场处理,往往 引起相关人员更大的心理压力。
精选ppt课件
8
二、发病原因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 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等
感觉障碍 精神障碍 视觉障碍 其它
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 翻滚、嚎叫、哭闹 嗜睡 (阵发性)
精选ppt课件
11
四、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 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如精神障碍 (如神游症、木僵、遗忘症等)、运动障碍(如缄 默症、失音症等)、感觉障碍(如心因性疼痛、视 觉、听觉障碍等)、躯体化障碍(如腹痛、恶心、 呕吐、胀气等胃肠症状,痒、烧灼感、麻木感、蚁 走感等皮肤症状等),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校医面试试题及答案 (2)
校医面试试题及答案
• 一、学校出现群体性食物中毒,作为校医你如何处理:
•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作为校医的我,会这样处理:
• 1、校医应立即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情况,包括发生食物中毒 的单位,中毒学生人数,中毒症状,中毒餐次,疑似中毒食物等,并 立即电话告知学校领导,协助领导启动应急预案。
• 答:学生在课堂或课间发生伤害事故时,身为校医我会这样处理的:
• 1、如果是受伤学生主动前来,那么我会马上对其进行治疗;如果是我接到通 知,那么我会马上携带急救箱前往现场。
• 2、我会迅速察看现场,初步了解受伤学生受伤的原因、范围、人数、受伤的 程度等,及时通知班主任、学生指导处,并视情况通知学校领导、120急救中 心前来。
• 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卫生知识宣传,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正 确识。
• 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 学校食堂要从源头上杜绝食品污染,坚持不购买“三无”食品。
• 学校要加强卫生监督,定期检查学校饭堂卫生。
青春期癔症及治疗 文档
什么是青春期癔症?青春期癔症的治疗
案例:小伟,男,16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半年前因为作业未按时完成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出现头晕、胃痛等症状,严重时在课堂晕倒。家长送综合医院就诊,行CT、B超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后每当到学校就会出现头晕、胃痛等症状,在家里发作较少。4个月前休学在家。由家人带来咨询室就诊。小伟初见我时,低着头,不说话,只听着父母描述他的症状,我观察到他有一丝不置可否的冷笑。听了父母的大致介绍,我已经初步判定小伟可能是癔症。当然,这还需要更详尽的了解。然后,我请小伟的父母离开,单独和小伟聊聊,通过了解,发现小伟是个性格比较内向、对自我要求比较高、有些自卑、胆小的孩子。孩子内在的心理情绪、痛苦、焦虑、自卑等,因为胆小而释放不出来,但这些情绪是存在的,它总要有个出口,那么躯体上的症状就是情绪的表达出口。经过8次治疗,正常疏解、释放了小伟的青春期情绪,讲解了一些他的困惑和担心,小伟的头晕、胃痛很快就治愈了。
解析:青春期逆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看到逆反的孩子脾气暴躁,跟父母对着干,情绪不稳定。让父母很是头疼,所以看到像小伟这样听话、乖巧、不对抗父母的孩子都很羡慕。其实呢?青春期的孩子在正常的生理、心理成长时期都会有争取独立自主感,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受父母老师干涉的想法。胆大的孩子会以直接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胆小的孩子呢?
当他的内在情绪没有机会释放出来时就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出现,这就是小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与父母正面冲突、对抗的孩子情绪疏解的方式更健康,更不容易出现心理精神疾病。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二、癔病的预防护理*三、癔病的表现
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1、癔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解释性心理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浊。适用于除癔症性情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2、癔病的催眠疗法
治疗癔病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
压抑的情结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病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3、癔病的病因
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
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
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癔病的预防护理1、重视精神健康必须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
育开始,鉴于儿童早期的性格发展每每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体的精神卫生,首先应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做起,儿童
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处理
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处理
作者:戚瑞丰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08期
根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于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中所用甲肝疫苗为合格品的检验结果,卫生部于2005年7月16日将此事件确定为“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即心理性的因素反应而引发的群体性癔症。此事虽然由官方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也是一个定论,但访问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不难发现,大部分网友并不相信卫生部所给出的解释。从网友的发言中传递了一个基本观念:“由心理性因素引发的大量人群的头痛、呕吐、拉肚子不太可能,致人昏迷甚至死亡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对于死亡的小女孩李威,由于没有进行尸检,卫生部根据症状的推论是“中毒性菌痢”,是“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很多网友并未细看卫生部详细解释)。”
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新闻链接,笔者发现,类似事件发生较多,如1998年5月,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284名学生出现“麻疹疫苗接种反应”;2001年10月,湖北省利川市都亭三中400余名学生进餐后出现“中毒症状”;2002年6月,潮阳市金玉镇芦塘小学学生服食“驱虫糖”后,先后有178名学生报称出现头昏、肚痛、发冷等症状;2005年6月,内蒙74名学生出现“疫苗接种反应”,而这些事件最后均定性为“群体性癔症”,当然学生也都很快康复出院。据负责安徽泗县疫苗事件调查的唯一一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杜亚松教授讲,类似的事件每年差不多要发生十几起,只是大部分没有媒体的强势介入,影响比较小。笔者认为,普通的民众,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人员,了解一些关于“群体性癔症”的知识十分必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或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疾病预防措施诱发群发性癔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措施诱发群发性癔病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摘要在疾病预控制工作中,群发性癔病偶尔时有发生,其特点是预防接种或服药过程中,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癔病,临床表现及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由于是群体发病,牵涉儿童人数较多,社会影响很大,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本文就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群发性癔病原因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是控制预防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在社区、学校、接种门诊,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时偶尔发生的群发性癔病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为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预防群发性癔病的对策,现分析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我县近年来疾病预防工作发生的群发性癔病案例调查分析来看,发生2起,共发病735例,其中7~9岁发病发病率为9.84%,10~12岁发病为66.55%,13~14岁发病为16.61%,以10~12岁儿童发病居多,男362例,女646例。男女之比为1:1.78,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诱因均为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而引起,在学校以班为单位集体发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多见,以自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腹胀,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肢体麻木为主,严重者出现癔病晕厥,视觉障碍等症状,与外地文献报告基本一致。
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个别学生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易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就会成了整个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病发生流行。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加之农村的基层防疫医生、临床医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绝大多数不了解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措施,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预防接种、服药时出现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使学生“触景生情”,相互影响,诱发症状。使一般预防接种的反应被夸大化、复杂化,导致事件难以处理。
学生常见病群体预防和矫治措施
学生常见病群体预防和矫治措施(总
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学生常见病群体预防和矫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规范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卫生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食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及学生健康查体等各项管理制度。
二、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学校要建立健全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工作人员要持有健康证上岗和定期体检。要保持食堂卫生清洁,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保障消毒效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要求。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因病缺勤师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市疾控机构或者附近的医疗机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同时要切实做好疫点、疫区的卫生处理工作。各级要追踪、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四、建立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
加强学生常见病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全面落实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做好蠕虫、沙眼、近视、龋齿、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防治工作,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预防控制疾病的侵袭和发生。将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营养教育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以及学生常见病的发生特点,在不同的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师生自觉识别规避有害因素的侵袭。把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肠道寄生虫、近视、龋齿等重点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防治作为重点。
会传染的“群体性癔症”
虚惊一场的疫苗事件
某地一个山区小学,一名小学生在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后,突然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的不适症状。紧接着,一起接种疫苗的几十名同学,陆陆续续几乎都出现了相同症状。是疫苗有问题,还是接种后正常的不适反应,还是……各种说法在私下流传,学生家长群体愤怒,学校和基层医疗单位一片混乱。上级卫生部门立即派专家进行诊断检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各项生命指征均正常。专家建议给予注射葡萄糖和能量合剂等安慰剂治疗,很快,绝大部分学生自诉症状都消失了,学校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一宗群体性癔症发作。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只有传染病才会传播扩散,但很少知道,一些心理疾病也会“传染”。“群体性癔症”就是一种可以造成大范围传染的心理疾病,通常是先有一个人发病,然后周围受到“传染”的人群就如同被下了“魔咒”一般,集体“中招”。
下魔咒般的群体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这一医学名词,近年来频频见诸于报端。它是指由某种能够导致人精神紧张的因素在人群中相互影响,从而引起的一种轻微的心理或精神障碍。通俗的说,就是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时,人群中的其他人受到这种心理暗示,于是出现无意识的模仿,表现出与此人相似的不适症状。
例如,当一个学生进餐后出现腹泻、恶心等症状时,其他与该学生一起吃过饭的学生,很可能以为自己也吃进了有毒食物,也会出现这些症状。虽然只是无意识的臆想,但相同的症状确确实实就出现了。此外,与该学生很熟的人或是该学生出现不适时的目击者,也可能由此受到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相继出现同样的状况。
面对癔症学生的应对策略分析
面对癔症学生的应对策略分析
作者:李智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11期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当班上的学生中有人患有癔症时,成功的应对策略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甚至得到治疗,而且对班级、对学生、对学生家庭都是最好的福音。
【关键词】班主任 ;癔症 ;应对措施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4-02
一、问题的发现
笔者是一名高中老师,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常发生有女生莫名其妙地摔倒在地,但送医务室,或请120送大医院,折腾一阵子,发现不了到底是什么病,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理睬的话,怕出问题,理睬的话,太频繁了,如同“狼来了”,真的有事的话,不作为,责任是很大的。
例如, 2010年的高二(8)班,是一个文科班,74名学生中,有57名女生,班主任涂老师是一位有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在这一年中,开始是一位女生,然后是大面积的女生发生这种问题,多次急救车施救之后,得出这些学生所得的为癔症的结论。但没有特效药,让涂老师头疼不已,今天是这个发病,明天是那个发病,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学生毕业。
二、问题的解决
本人在2012年春时是当时的高一(4)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理科班,只有22名女生,在开学不久,魏晓云一头倒在地上,人事不醒,我还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只好拨打120,但在医院里,做完各种检查,各种生命体征都很正常,医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癔症”。这时的我也才听别人讲起发生在涂老师身上的故事。
把魏晓云接回学校后,我开始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病除非不得,一旦患上,短期内不能根治,随时随地可能复发,症状就是晕倒,如果发现不及时,后果可能很严重,我通知了她的家长来校共商对策。我把我所查找的资料打印后,与他一起学习,分析发病的原因,再三表示我一定尽力帮他们,尽可能减轻他的家庭负担,一般情况下不再打120,我们用在医院和网上所学的方法来唤醒她,但他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有非常特殊情况,得随叫随到,他非常感激,表示一定按我说的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群体性癔病的防治措施
学生心理特点造成其暗示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发生群体性癔病。本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事件,往往因处理不当,造成群体性癔病而发展成为一起重大事件。为了更好地预防校园群体性癔病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措施。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癔病临床表现
群体性癔病是在一个群聚人群组中发生的具有暗示性器质性病患的症状。这种症状主要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关,任何因素对精神造成刺激均可导致发生。群体性癔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阵发性腹痛、阵发性抽搐,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哭闹、嗜睡。患者无任何阳性体症。
二、了解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1、宣传解释不力。某些应激事件或事物使个别学生因紧张、害怕而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心因性反应时,由于教职工处理不当,宣传解释不力,遇事惊慌失措而诱发其他学生出现类似反应。
2、不恰当暗示。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某些应激事件或事物引起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而诱发群体性癔病的发生,使一般反应夸大化。
3、求同心理。中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识别、鉴别能力差,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
三、预防群体性癔病的措施及处理办法
(一)加强管理,消除隐患。
1、学校制定预防可能引发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应急预案。
2、开展一项群体性活动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的原理,了解是消除紧张和恐惧的最好办法。
3、要正确对待癔症患者。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
4、尽量创造减少心理应激的氛围,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
(二)遇事从容,分散处置。
1、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反应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
2、如果学生反应轻微,可将其送到卫生室休息;反应较重的,可送往医院治疗。
3、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病,要及时疏散发病人群,采取隔离、对症、暗示疗法,正面疏导,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同时要搞好治疗,防止蔓延。
4、对群体性癔病的处理,班主任要配合医护人员搞好心理治疗。
(三)普及知识,提高素质。
1、要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
2、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师为班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稳定的性格特征及学生心理健康。
3、对入学新生,要加强独立生活能力、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及自我表现约束能力培养,尽早适应团体生活,以积极健康心态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四)群体性癔病的治疗
因为癔病是心理暗示导致的,治疗也应以暗示的方法最好。
1、语言暗示:就是向学生说清楚个别人的反应并没有什么特别,大家政治性紧张;
2、药物暗示:即安慰剂的使用,打一针维生素说是特效药;
3、心理治疗:这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