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修身”仅仅是善于反思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孔子认为颜回的“贤”表现在哪 些地方?
能堪其忧
安贫
不改其乐
乐道
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
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固穷:安于困境。 斯滥:斯,就。滥,指胡作非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第九》
《论语》十二章
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 积累文言基础,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难点) 3.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赵普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故吾希望 学者熟读成诵,……以资修养。
坚定信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便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随 心所欲做事,不会越过法度。”
求仁之道
十种父义:美慈德、:子孝、夫和、妇从、兄友、
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旳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旳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1、孔子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动,使说理愈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
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对于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先生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旳手段得来旳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天上旳浮云一样。”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旳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觉得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旳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一般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旳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屡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者而改之。”
研读品析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归类整理
• 1、《论语》中的很多语句已经固化为成语,至今仍活跃 在现代汉语中,请再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 2、文言现象梳理
• 通假字 多义词 词类活用 式(倒装句,省略句)
归类整理
归类整理
• (4)古今异义词 • ①学而时习之,习,古义:__________;今义:学习 • ②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________;今义:数词,三 • ③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______;今义:可能,许

拓展延伸
•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 述心志。
•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 性。
•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 了内心的强大。
研读品析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关于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廿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孔父叔 梁纥,孔母颜征在。丘乃殷商苗裔,故丘尝言“殷人也。”"曾祖孔防叔 避宋乱去鲁。父曾任陬邑宰。人称“陬人纥。”
• 丘,三岁丧父。弱冠任委吏,任乘田。而立之年收徒授课。三十五岁,因 鲁内乱首次离鲁适齐。后返鲁任中都宰,有政声。升司空乃至大司寇。五 十五岁复离鲁,周游列国。历经卫、曹、宋、陈、蔡诸国。六十八岁返鲁 。人称“第子三千”。丘为儒学创基,延续数朝。其言论即《论语》。成 书于战国。乃先秦显学之一。汉初有版本三。时人初学必读书。先习《孝 经》、《论语》,再习《五经》。宋后列为经。丘乃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代表。逝后数千年, 谥号十余称。鲁称尼父 ,汉谓宣尼父,唐称文宣王,历朝皆谥。至清乃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俗 间呼为孔夫子。民国五四运动号为孔老二。“文革”更甚。后平反。现尊 称孔子,美称尼甫。全球建“孔子学院”。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取诸子百家经典作品,以期加深学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颜渊》选取章句。

因《论语》的语录体特点,这些章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弱,因而教师在教学时普遍觉得很难对其进行整合。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对《论语》有碎片化的阅读经验,但对其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儒家理想人格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语录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也常常处于含混状态,不能联系现实与生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格内涵,对儒家文化内核的理解多是扁平的、狭隘的。

基于《〈论语〉十二章》的文本特点和现实学情,笔者选取了儒家学说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及其关系——作为整合章句的切入点来设计学习活动。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儒家学说中的基本关系。

"围绕“仁”与“礼"及其关系,从字形分析入手,通过诵读、讨论逻辑导图、评析学者观点,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发现,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理解看似散乱的章句背后的文化意蕴。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十二章》中“仁”与“礼"的内涵。

2.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预习作业】1.提供“仁”和“礼"的小篆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断其意涵。

2.让学生整理《〈论语〉十二章》涉及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并用思维导图方式画出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这一单元将学习诸子学说,回归到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学习活动一:分析字形,推断意涵课堂讨论:你同意同学作业里哪一种对“仁”的解释,并说说原因。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5)》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5)》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2.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字·词·音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知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学到的东西)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文中 指代学问和事业)
字·词·音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译作“旧的知 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学经典、用经典,我们要将《论语》中的好的学 习方法、正确 的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的道理用来指导 我们的学习和做人。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本课小结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推荐阅读
《论语》
论语十二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
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贰 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十一、十二章文意疏通: 讨论重点词,进行文句口译,标示出不清楚的 地方。
• 【交流点拨】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理解与 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能当我 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 ③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人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 ④饭疏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教学环节
二 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道不远人
教学 环节
消除学生文言文的畏 难心理
为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理念综述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连系学生 与文本的纽带。
语文的两大功能:言志
载道
用国学文化点亮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孔子知多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 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 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 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 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
• 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 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 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 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 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 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 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译文: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 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凭
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 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疑惑(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重点词语 故:旧知识
以:凭借
罔:迷惑
殆:疑惑(有害 )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本章大旨】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 不可偏废其一。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 (知识)能时常温习,不也 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 养的人吗?
重点词语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悦”的古字,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生气,恼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 “不也是……吗?”
是世界十大孔文孟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 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一 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 《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 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 / / / 四十 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 / 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
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 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 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经典语录手中拿,温故知新传佳话;儒家思想明今古,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后六个章节,去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展示目标三、书声琅琅感知经典台湾省博士生导师王财贵教授对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

”“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把《论语》这一重要东西放到肚里呢?------诵读积累1、名家范读,要求:认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悟韵味。

2、学生自由诵读,感知经典。

要求:读准读顺,注意节奏,准备展示。

3、学生配乐朗读展示4、无标点朗读(读准节奏)5、全班共同背读填文。

四、咬文嚼字解读经典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试结合课下注释及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翻译,准备做好小组抢答和必答题的比赛。

2、抢答题:(小组代表抢答,解释黑体字)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斯夫笃志夺帅3、必答题:(小组选号,翻译句子)小组选号每组推荐两名同学,一生读一生译翻译过程中,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翻译学生在翻译理解中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解读经典中的智慧精华。

文中成语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等教师归纳总结:先哲智慧: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

五、拓展链接感悟经典先哲智慧包括了学习方法,学习的态度更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而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结合图片,引用文中经典名句进行评判2、引用文句,送与自己或同学以作共勉句式:我把()这句话,送给(),希望()六、缅怀先贤吟诵经典这堂课我们与经典同行,在文中看到了一位乐学,安贫乐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德的圣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十二章》,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深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熟练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剖析《论语》中各章的内涵。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胸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精确理解《论语》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扎实积累文言词汇。

2. 透彻领悟《论语》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切实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导入语)同学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诗高度赞誉了一位伟大人物,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明月皎皎,辉耀千年。

孔子恰似那明月,散发着世界文明的光华。

(屏显)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中国的孔子,宛如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2.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积极探讨孔子的深远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孔子及《论语》的浓厚兴趣。

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博学多才,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初识《论语》提问:《论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它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联?依据十二章的句子结构(每一章前面是“某人曰”,后面是冒号),引导学生推断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并明确该书并非孔子亲笔所写。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 阅读启示 活和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
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考点演练
名句默写
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匹夫不可夺志也 2. 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论语》中反映颜回面对博很学差而的笃物志质条件与常人态切度问截而然近不思同的句子是:____仁___在__其___中__矣___,
32
33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 而枕之,3乐4 亦在其中矣3。5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
【字词解释】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34
肱(ɡōnɡ):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5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3”6(《述而》) 37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而言有如浮云。”
(2)文字言简意赅。“温故知新”“博学笃志”等已经成为成语 并被广泛使用。
续表
本文所收录的十二章语录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真实地记 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些言行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 文章主旨 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 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24
一箪 食2,8 一瓢饮,在 陋巷,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 人 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 其乐。 别人都受不了那29穷苦的忧愁,颜回却自得其乐,长久不变。 贤哉,回也!”(《雍也》) 颜回真是个贤人啊!”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自主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可,可以;以,凭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之间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推荐阅读
《孔子学琴》《史记》 《孔子的洒脱》周国平
肱( gōng)
笃( dǔ )志
朗读课文,初读感知
注意如下语句的朗读节奏: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为人态度
每天
自我检查、 反省。
谋划
zēng
wèi
表转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泛指多次 自己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 的知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吃饭
名词作动词
• 子曰:“饭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疏食∕饮水,曲肱 ∕
顺承
而枕
乐趣
正当手段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对于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转折 但是 顺承 然而 并列 又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 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几个 走路 一定
选择
顺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在其中 跟从、学习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 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 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文注释、联想猜测等方法,使其能正确诵读文言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明白各章节意思。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二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成语联想等方式,自主或小组合作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明白句子的意思。

教具:PPT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读书指导法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1.让学生回想鲁迅刚到三味书屋的一个小仪式。

2.讲解课文题目中的“章"和《论语》的“篇”。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用字形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告诉学生“章"的本义是“乐曲终尽为一章”,让学生明白“章"其实是由“音”和“十"构成的。

汉字是一个象形的文字,能从字形发现汉字的奇妙。

同理解释“篇”本义是“皮绳把若干竹简连缀在一起",从字形让学生看出来“竹字头”和“册"形体与古书类似,从而了解汉字的意思。

本次课程导入由三味书屋的仪式将学生引入孔夫子与儒家学说,由汉字字形解释《论语》中何为“篇”何为“章"。

激发学生对文字兴趣的同时讲解课文题目)二、介绍孔子1.让学生说一说“子”的含义,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学生参考注释①,了解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老师同时在幻灯片中补充更多资料供学生了解、阅读。

【设计意图】首先学生解释“子"的含义,一方面在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另一方面补充学生课外知识。

让学生参考注释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注释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使用工具书、参考课本注释、联想猜测等方法,自主阅读文言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第一课时)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7教学案七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课题名称《论语》十二则课时安排共2 课时备课时间10 月 1 日第课时授课时间10 月9 日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了解孔子及《论语》课型新授学案教案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超前学习检测:超链接1、文学常识填空2、生字读音3、重点生字词解释四、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交流翻译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解决。

准备展示。

2、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四)拓展提高: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交流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谈谈你的感受。

2、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十二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五)当堂测试:(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

小组过关检查。

2、积累孔子的其他的成语、名言、警句,及与孔子相关的故事。

导语: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独学:3分钟
3分倒钟计时间时 到
群学:5分钟
5分倒钟计时间时到
三、体会精神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 的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身边有这样充满光辉 的人吗?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完了这十二章论语。 你还能试着说说以下论语的意思吗?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古文的韵 律和音乐美。
2.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 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 化的热情。
自学导航一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
说给小组的人听,并试着说一说它的
意思。
2.全班同学依照朗读要点,以组
为单位两两进行朗诵比赛。请小评委
们比一比谁读得更好,理由是什么?
3.全班一齐流利的充满情感地朗
读课文。
独学:3分钟
群学:2分钟
3分倒钟计时间时到
2分倒钟计时间时 到
自学导航二
析读课文,试着给十二章分类
1.你能试试在课文中找寻成语的影子 吗?
2.同学们试作课文批注,提出自己的 疑惑,并试着解答对方的疑惑。
返回
五、再忆孔子
五、课后作业
①课外了解更多的论语小故事。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 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 创始人 孔子
• 基本教义
忠恕 中庸 德治 仁政等
•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熹等
• 代表作品 《四书》、《五经》、《十三经》
• 思想核心
仁、义、忠信、孝悌、中庸
• 时期
先秦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
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 “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 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凭 (这一点)做 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不解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忍受
回也!”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 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 目的。《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 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 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 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 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被夺去志气。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
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在其中矣。 仁德就在其中了。 12、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 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的事情。
文言文词语学习 方法:
通假字: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春秋》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生气,恼怒,不也是
君子(有才德的人)吗?
1、讲学习的方法、交友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就在其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
云一样。
8、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 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
忙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005年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为此,全世界包括中 国、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等 地都举行了盛大的祭孔活动。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他为“圣人”。
《论(lún)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合作探究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现在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三十而立: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形容谦虚好学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 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房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合作探究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其: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词多义
当、做 替
了解 得到,懂得
它的 他人
合作探究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 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表示 转折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字词解释: (1)三人:几个人(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善 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加以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 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
:。
三 泛指多次。 省 自我检查,反省

:。
为: 替 谋: 谋划 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 诚信 传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
习: 温习,复习
尚啊,颜回!”
合作探究
读完这一章,想一想,在孔子众 多的弟子中,他为什么最欣赏颜回 ?
颜回吃着简单的饭菜,住在简陋的小 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 。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 子形象。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 者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 乐: 以……为快乐。(把……作为快乐)
合作探究
2、想一想,这句话对我们有着怎样 的启示启示?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 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 ,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子曰:“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吃
疏食 粗粮。
: 水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 曲肱 :
弯着胳膊。肱,胳膊 。
而 连词,表承接。 之 代词,它,指胳膊。


乐 乐趣。 义: 正当手段。 于 介词,对,对于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对《论语》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1、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笔、学习任务单。

一、新课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讲授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自主学习)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出示PPT资料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 4.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 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
中段啊解。:”学习方法。
古今异义
时:古义:按时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 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 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 的缺点。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川:河,河流。 (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舍:舍弃。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 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而:连词,表示转折。 2.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4.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惑:迷惑,疑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 约·诺里斯
推荐阅读
《论语》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段解: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1)三人:几个人。 (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 2.而:连词,表顺接。
3.时:按时 。
4.之:代所学的知识 。
5.说:通“悦”,愉快。 6.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7.亦:副词,也。
8.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 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 的人吗?”
段解: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修身做人。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2)忠: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3)信:真诚、诚实。 (4)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房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 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 神。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欢,爱好。 (4)乐(lè):以......为乐趣。
论语十二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
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专门
景 赞美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 导 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 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2)疏食:粗粮。 (3)水:在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 水。 (4)曲肱:弯着胳膊。肱(gōng),胳膊, (5)于:对,对于。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 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以 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 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与《大学》《中庸》《孟 子》并称“四书”。
学而时习之
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温

今义: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日:古义: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
今义:一天
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诚信
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 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 能明辨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
规段矩解。:”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复习。 (2)故:旧的,原来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3)知:领悟,获得。 (4)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6)可:可以。 (7)以:凭借。 (8)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
入 孔子作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其大部分思想都被记录在了《论语
》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
这位“天之木铎”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 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 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 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 逝,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 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 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段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 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2.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好的方面,优点
今义:善良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六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
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