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天气学原理复习提纲

天气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重点及难点: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2、“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3、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思考题:1。

观测者站在转动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力有哪些?写出其表达式及说明物理意义。

2。

在“Z”坐标系及“P”坐标系中,固定点温度变化由什么决定? 3.质量通量散度定义及其表达式是什么?4.及含义是什么? 5.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作为什么处理? 6.位势及位势高度含义是什么? 7.实际工作中分析高空图为什么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 8.“Z”坐标系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P”坐标系中什么表示? 9.“Z”坐标系及“P”坐标系地转风表达式及其意义是什么? 10.大尺度系统运动中,低压中心周围风场为什么逆时针旋转?高压中心周围风场为什么顺时针旋转?11.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压边缘等压线为什么可以分析密集些?风为什么可以加大或无限加大? 12.热成风表达式及其意义是什么? 13.正压大气、斜压大气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4.解释某气层间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

15.注意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在天气分析中应用。

16.会画图分析摩擦层中地转偏差的方向。

17.掌握自由大气中地转偏差分解。

第二章气团与锋重点及难点:1、锋的空间概念 2、锋及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3、物理解释锋生、锋消的原因思考题:1。

锋、锋区、锋面、锋线定义是什么? 2.等压面图中,锋区内等温线为什么会密集? 3.用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是什么?其意义如何?4.会画冷式、暖式锢囚锋剖面图。

5.用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附近气压场、风场、变压场有何特征? 6.锋生条件是什么?锋生锋消公式及其物理意义请说明。

7.稳定大气与不稳定大气中,冷锋爬山是锋生还是锋消?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重点及难点:1、用涡度方程及位势倾向方程解释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2、用“ω”方程诊断天气系统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区3、用动力因子及热力因子解释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变化思考题:1。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等性质以及它们在天气现象中的应用的学科。

了解天气学的基本原理是预测天气和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

下面是《天气学原理》复习的重点内容: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氧和氩组成,同时还有一些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2.大气的结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不同层次。

二、大气的物理性质1.大气的密度和压强:大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压强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2.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大气温度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

三、大气的水循环1.蒸发和蒸腾:水在地表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从根部吸收并释放到空气中。

2.云的形成: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形成云,不同云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四、大气的运动1.风的形成:气压差是风的主要驱动力,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

2.风的分类: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根据水平运动的方向可以将风分为经向风和纬向风。

五、气象要素和观测方法1.气温:常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站点和高度的选择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2.湿度:常用湿度计进行测量,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计算和测量方法。

3.气压:常用气压计进行测量,气压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程度。

4.风速和风向:常用风速计和风向标进行测量,气象要素的重要参数之一六、天气的形成和变化1.水平天气系统: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和特征,冷、暖锋的形成和移动规律。

2.垂直天气系统: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引起的各种天气现象如云、雨、雪等。

七、天气的预报方法1.经验法预报:基于过去的天气观测,根据类似天气现象出现的规律进行预测。

2.数值模式预报:利用气象数值模型模拟大气的物理过程,通过计算机进行精细的数值预报。

3.卫星和雷达预报:利用卫星和雷达观测到的大气云图和降水信息进行天气预报。

以上是《天气学原理》复习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是由气体组成的,其中78.1%是氮气,20.9%是氧气,0.9%-0.04%是其他气体,其中CO2最多,约为0.04%;
2、气压:由气体组成的大气中,每个分子相互排斥,而气体分子重量的积累就会形成气压,单位是帕(Pa),它表示一个平面每平方厘米(cm²)受到的压力。

3、温度:温度是大气的第三要素,表示大气中热量的多少。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C),也有另一种称为开氏度(K)的单位,它表示的是在0°C时大气的温度。

二、气压分层:
大气是由气体组成,而气体重量的积累就会导致大气压力的分层,这种分层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一般分为5层:同行层、对流层、平流层、副热层和外层,其中:
1、同行层距地面高度约10千米,气压强度开始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一层;
2、对流层,距地面约10-15千米,气压强度继续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二层;
3、平流层,距地面约15-50千米,此过程中气压强度急剧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三层;
4、副热层,距地面约50-85千米,气压强度再次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四层;
5、外层,距地面约85千米上,气压强度极小,属于大气层中的最外层。

三、气象形势:
正常情况下的大气体系形态称为气象形势。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概述: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探索大气运动、热力学和水循环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是天气学的基础,它涉及到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和能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氩气、二氧化碳等占1%左右。

这些气体的比例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其中发生了大部分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较为稳定,很少发生天气变化。

三、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气通过对流、辐射和地球自转等方式进行运动。

其中,对流是主要的运动形式,通过热对流和冷对流的交替,形成了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现象。

四、大气的能量传递大气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后,一部分被地表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或反射。

地表和大气层吸收的能量会引起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天气的产生和发展。

五、水循环与天气水循环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太阳辐射使水面蒸发后,水蒸气会上升到高空,形成云和降水。

降水又可以补充地表的水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多变,如降水量的增减和云量的变化等。

六、气象观测和预报天气学使用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来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

气象观测通过测量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参数来获取大气状态的信息。

而气象预报则利用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等方法,对未来天气进行推测和预测。

七、天气系统和气候带天气系统是指由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要素组成的大气系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赤道气候带、温带和寒带等。

这些气候带的存在使得地球上各地的天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别。

八、天气与人类活动天气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气原理知识点总结

天气原理知识点总结

天气原理知识点总结天气是指大气层中的各种气象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的状态,是大气运动、能量转移和水循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了解天气原理对于预测天气、应对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天气原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重点包括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压力、风、降水等方面的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氩气以及一些稀有气体和微粒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水蒸气约占0.01%。

1.2 大气的结构大气按照温度分布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电离层四个层次。

其中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温度递减;平流层是对流层上方,温度逐渐上升;同温层是接在平流层之上,温度不再下降;电离层位于同温层之上,是大气的最顶层。

1.3 大气的垂直结构在垂直上,大气的结构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部层。

其中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高度约为10-15千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50-60千米;中间层是对流层和外部层之间,高度约80-85千米;外部层是大气的最外层,高度约400千米。

二、大气压力2.1 大气压力的概念大气压力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作用的力,是大气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大气压力大小受到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的影响。

2.2 大气压力的分布地球表面大气压力的分布不均匀,通常大气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减。

大气压力的分布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形状的影响。

2.3 测定大气压力测定大气压力的主要仪器是水银气压计和无水银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平衡大气压力和水银柱压力之间的关系来测定大气压力。

三、风的形成和特点3.1 风的形成原理风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不同性质引起的气体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科里奥利力,使得风在不同纬度上呈现不同的风向。

3.2 风的分类根据风向和强度的不同,风可以分为定常风和急风两种。

定常风是按固定方向吹来的风,如副热带高压区的东风和副热带低压区的西风;急风是按固定方向吹来的阵风,如暴风和龙卷风。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朱乾根,第四版)1、寒潮天气过程:预报着眼点:与强大冷高压相伴的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当冷空气入侵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度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度以下者称寒潮。

冷空气路径:经过关键区后有西路、西北路、东路三条路径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必须具备条件:冷源条件,引导条件重要天气系统: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冷锋中短期天气过程的三种类型: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关键系统: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发展是寒潮中短期关键系统,五天以上是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高压脊2、降水天气过程:一般降水形成条件: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暴雨形成条件: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暴雨预报着眼点:水汽方程和降水率;水汽条件的诊断分析;垂直运动条件的诊断分析;地形与摩擦对降水的影响。

我国大雨带的活动情况:江南春雨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华南后汛期、淮河秋雨期江淮梅雨的环流特征:高层、中层、低层、底层江淮切变线的形成和转换西南涡的形成:①西南地形作用;②500hPa面上有高原槽移动;③700hPa图上要有能使高原东南侧的西南气流加强,并在四川盆地形成明显的辐合气流和环流形势。

移动、发展和天气高空冷涡的形成:①高空西风槽加深,槽的南部断离母体而形成冷涡;②有两个或更多的低压北上与东北低压合并,于是高空槽充分加深形成冷涡。

低空急流的定义形成和维持机制、与暴雨的关系与中尺度雨团相配合的几种中尺度系统(P385-387):中尺度低压,中尺度辐合中心,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辐合线对称不稳定的定义及静力稳定度判据(P392)当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虽然在垂直方向上不能有上升气流的强烈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斜升气流。

这种机制称为对称不稳定。

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触发条件(P395-396)1.锋面抬升;2.露点锋或干锋抬升;3.能量锋与Ω系统的触发;4.地形抬升作用;5.近地层加热的不均匀性;6.重力波的抬升作用;7.雷暴前方伪冷锋的抬升作用;8.海陆风辐合抬升。

天气学原理重点考点概述

天气学原理重点考点概述
① 若等位温线与伸展的轴夹角β <45°,则在辐合 气流下易锋生 ② 若β >45°,则辐散气流下易锋消;但等位温线 会逐渐旋转使β <45° ∴变形场最有利于产生锋生。 在天气图上鞍型场最易产生锋生。
b) 垂直运动作用
① 稳定大气(一般状态下)

时,
,锋生;

时,
,锋消。
说明:
ω > 0,下沉; ω < 0,上升。
三、热成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改变量称热成风,即上下两层 地转风之差。
Vg2
Vg1
讨论: 1. 热成风与等平均温度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 低温在左,高温在右。
2. 热成风风速大小与平均温度梯度成正比,与 纬度成反比,等温线越密集热成风越大。
3. 热成风与冷暖平流
自下而上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气层中有冷平流 自下而上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时——气层中有暖平流
补充:天气图上判断冷暖平流
a) 24小时变温(△T24): <0 >0
冷平流 暖平流
b) 水平温度平流:
c) 等高线与等温线有交角处,有温度平流 等高线与等温线平行处,无温度平流
4. 中纬度系统的温压结构 a) 中纬度对流层中,温度分布南暖北冷, 所以高层为西风气流,且高度越高,西风越大。
b) 地面闭合高压和低压系统 在高空转变为西风气流的波状槽脊。
⑶ 温度槽脊超前于高度槽脊
∴温度平流对槽脊发展起主要作用
任意槽脊
温度槽脊落后于高度槽脊
温度槽脊超前于高度槽脊
④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的变化项
>0,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
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
<0,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减小,
等压面位势高度升高。
二、ω方程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一、大气层结构与组成
1.大气圈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层和热层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解。

2.大气圈组成:了解大气圈的主要组成成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及其含量。

二、大气运动及其规律
1.大气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大气环流系统:了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低带和极地高压带等环流系统及其运动规律。

三、气象要素及其测量
1.气温: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2.湿度:了解湿度的含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3.降水: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类型、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4.气压:了解气压的含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5.风:了解风的形成机制、分类、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四、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1.阴晴雨雪:了解阴晴雨雪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

2.雾霾:了解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方法。

3.雷电:了解雷电的形成机制、预警和防范措施。

五、天气预报技术
1.天气气象站:了解天气气象站的作用、布设要求和数据收集方法。

3.天气预报精度:了解天气预报的精度评价标准和提高预报精度的方法。

六、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气候变化原因:了解气候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趋势。

2.气候变化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气候变化应对:了解气候变化应对的措施和政策。

通过对以上重点内容的复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天气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各位学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顺利!。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大气的组成与占比: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杂质气体的比例。

2.大气层的划分:对大气层的名称和划分高度进行了解,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的特点。

二、大气的物理过程1.大气的物理特性:密度、压强、温度、相对湿度等。

2.大气的垂直结构:通过暖气团、冷气团和锋面的形成和运动来了解大气的垂直结构。

3.大气辐射的基本原理:了解辐射的传播、吸收和反射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1.气压场的形成:了解气压区域的形成机制,如高压区、低压区。

2.热力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了解热力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如水平压槽、气压平差等。

3.地转偏向力和底层风的形成:了解科氏力和切向风的关系,以及风的分类和规律。

四、大气中的水循环1.饱和水汽压的计算:了解饱和水汽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云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云的分类、形态和形成机制,如云的垂直发展和降水过程。

3.降水的类型和形成:了解降水的分类和形成原理,如锋面降水、对流降水等。

五、天气系统与预报1.大尺度天气系统:了解地球尺度的天气系统,如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等。

2.中尺度天气系统:了解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影响,如台风、锋面等。

3.微尺度天气系统:了解微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特点,如雷暴、龙卷风等。

4.天气预报方法:了解气象观测和数值模型的应用,以及常用的天气预报方法。

以上是《天气学原理》课程的复习重点,对于理解和掌握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非常重要。

通过对这些重点的复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知识,也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天气学是研究大气层中各种气象现象的科学,包括气温、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天气学的研究旨在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以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气象预报,并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天气学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大气的形成和组成:地球大气是由气体、悬浮粒子、水汽和其他微观组分构成的。

主要的气体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大气中还含有悬浮的气溶胶和颗粒物。

2.温度和热力学性质:气温是大气中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力学性质包括气体的热容、压缩性和热传导性等。

3.大气循环和气候系统:大气中存在着复杂的循环系统,包括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

这些循环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包括季节变化、气候类型和天气模式等。

4.雨水和降水过程:降水是指从大气层中沉降到地面的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和霜等。

降水过程涉及到水汽的凝结和降温,以及云的形成和降水物质的形状和大小等。

5.气压和风: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不同气压区域之间形成气压梯度,从而产生风。

风的方向和强度受到气压梯度、地球自转和摩擦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6.天气系统和天气模式:天气系统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如气旋、气团和锋面等。

这些天气系统会导致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和暴风雪等。

天气模式是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通过数学和物理方程来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7.气象观测和预报:天气学依赖于对大气现象的观测和测量。

气象观测包括使用气象仪器和卫星等手段来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降水和风等变量。

基于观测数据和天气模型等,天气预报可以对未来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8.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天气学还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和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是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天气现象,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并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

2、两次季节突变
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
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 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 地面摩擦
(一)地球自转作用---地转偏向力,f随 纬度变化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8、地转偏差
地转偏差(偏差风)——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 差 产生原因:地球自转及空气中的摩擦力存在 意义:地转偏差使实际风穿越等压线,引起气压 场的改变;并使大气动能改变,促使 风速变化; 地转偏差也是造成垂直运动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 气团与锋
要点
1. 2. 3. 4.
锋的概念及空间结构 锋的类型 锋生和锋消 我国主要的锋生区、锋消区
周 几天 1天 几小时
3、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动量守恒---大气运动方程 质量守恒---连续方程 能量守恒---热力学能量方程
4、地转风

地转平衡: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在水平 方向上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平衡。 地转风:是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水平地转梯度 力平衡条件下,空气沿着平行等压线的水平 直线运动。
二、锋的分类
1. 按移动分类
a.冷锋: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 动,称为冷锋。 b.暖锋: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 动,称为暖锋。 c.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的锋,称 为准静止锋。(6小时无移动,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 之内) d.锢囚锋:冷锋后部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的交界 面,称为锢囚锋。

天气学原理重点考点

天气学原理重点考点

①. u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平均经向环流——三圈经向环流 定常扰动 ——平均长波槽脊 非定常扰动——天气尺度的槽脊、(反)气旋
②. 角动量水平输送的特征(P160 图4.14)
a)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远大于定常扰动 和平均经向环流;
b)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30 度纬度附近;
∴在这个地区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有上升运动
b)地面高压中心,一般位于高空的槽后脊前,低层涡 度平流很小,高层为负涡度平流。
∴在这个地区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弱——有下沉运动

ω> 0

ω< 0
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 (实线—500hPa等高线,虚线—1000hPa等高线)
③ 厚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 同理可证:
代入静力学方程
天气图应用
a)高空槽附近(地面低压后部和高压前部)为 冷平流区,有下沉运动。
b)高空脊附近(地面低压前部和高压后部)为 暖平流区,有上升运动。
ω> 0
暖平流 高 低
ω> 0
冷平流
ω< 0
暖平流
温度平流造成的垂直运动 (实线—500hPa等高线,虚线—1000hPa等高线)
④ 非绝热加热的拉普拉斯项 同理可证:
2. 高空的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是海陆温差和高大 山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亚大槽
冬季——欧亚大陆东海岸温度低
+青藏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东移离开大陆东岸 +青藏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北美大槽
冬季——北美大陆东海岸温度低 +洛矶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略东移离开东海岸 +洛矶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天气学原理Char1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真实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万有引力(3)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净粘滞力2、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球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却不作加速运动,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引入惯性离心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C=Ω2R地转偏向力: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出现加速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

地转偏向力的特点:A= -2Ω×V(1)地转偏向力A与Ω相垂直,在纬圈平面内(2)地转偏向力A与风速V垂直,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3)在北半球A在水平速度的右侧,在南半球A在水平速度的左侧(4)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成正比,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才存在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3、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有何相同与不同?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中垂直运动一般比较小,气块的运动主要受x方向和y方向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w很小,因而近似有Ax=2Ωv和Ay= -2Ωu.对水平运动而言,北半球Ax、Ay 使运动向左偏,南半球右偏。

地转偏向力:包括垂直运动。

4、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量方程气体实验定律--气体状态方程5、温度平流变化-V·▽h T是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称为温度平流变化.-▽T温度梯度由高温指向低温。

当-V·▽h T<0时,有冷平流,夹角为钝角,风从冷区吹向暖区,使局地温度降低。

当-V·▽h T〉0时,有暖平流,夹角为锐角,风从暖区吹向冷区,使局地温度升高.对流变化:空气垂直运动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6、质量散度和速度散度质量散度:▽·(ρV)单位体积流体的净流出量。

天气学重点——精选推荐

天气学重点——精选推荐

天⽓学重点第⼀章⽓团和锋重点⼀⽓团的形成条件(包括了下垫⾯和环流条件),为什么是反⽓旋有利于⽓团的形成;⼀⽓团的概念⽓团——⽓象要素(温度、湿度)⽔平分布⽐较均匀的⼤范围空⽓块。

⼆⽓团形成的条件1源地条件⼤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

Flat and uniform composition, 如冰雪覆盖的陆地、⼴阔的洋⾯以及⼴阔的沙漠等。

2 环流条件能使⼤范围空⽓停留较长时间的环流条件。

通常为移动缓慢且有辐散环流的巨⼤的反⽓旋。

三为什么⽓团跟反⽓旋联系在⼀起?1反⽓旋规模⼤,移动慢;2反⽓旋对应着辐散⽓流,使到⽓象要素趋于平均。

重点⼆锋⾯温度场,⽓压场和风场的特征;⼀、锋的概念和分类锋——两个不同性质⽓团之间的过度层称为锋。

根据锋两侧冷暖⽓团移向,锋和分为:冷锋、暖锋、静⽌锋和锢囚锋。

⼆温度场特征1 锋区内的⽔平温度梯度⼤:同⼀⽓团:10C/100km,锋区:5~100C/100km在天⽓图中表现为密集的等温线2 冷(暖)平流明显空⽓的温度平流——空⽓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局地⽓温变化称为温度平流。

冷锋——对应⾼空冷平流;暖锋——对应⾼空暖平流;静⽌锋——温度平流相对较弱錮囚锋在等压⾯图上反应的是有暖⾆,暖湿位于地⾯錮囚锋的前⽅,则为暖式錮囚锋;后⽅则为冷式;3位温特征在锋区内等位温线密集,且与锋⾯近于平⾏(锋⾯近似于物质⾯,空⽓质点沿锋⾯上下滑动,在⼲绝热条件下,位温守恒)。

三⽓压场特征等压线穿越锋⾯产⽣折⾓,折⾓指向⾼压区,等压线通过锋⾯时呈⽓旋式弯曲,即锋区处于低压槽之中。

四变压场特征1暖锋锋前出现三⼩时负变压,锋后⽓压变化不⼤;2冷锋锋前⽓压变化不⼤,锋后为三⼩时正变压;3錮囚锋锋前为负变压,后多为正变压。

五风场特征1⽔平分布特征——⽓旋式切变;2垂直分布特征——冷锋风随⾼度逆时针旋转;暖锋风随⾼度顺时针旋转。

重点三影响锋⾯天⽓的主要因素⼀锋⾯附近的垂直运动1锋⾯的抬升作⽤;2摩擦辐合作⽤:锋⾯处于低⽓压区,摩擦作⽤会在这些区域产⽣辐合从⽽导致上升运动(槽越深,下垫⾯越粗糙,则上升运动越强);3⾼空槽的辐合辐散、涡度平流以及温度平流作⽤⾼空槽前:辐散,正涡度平流,暖平流三个因素均会导致上升运动⼆⽔汽和层结稳定度锋⾯附近出现什么样的天⽓主要取决于暖空⽓的⽔汽含量以及层结稳定度·⽔汽含量多且层结稳定→层状云和连续性降⽔·⽔汽含量多且层结不稳定→积状云和对流性降⽔·⽔汽含量少,⽆降⽔重点四锋⽣和锋消的因⼦⼀、锋⽣、锋消的概念锋⽣——新锋⾯的⽣成或已有的锋⾯的强度的加强过程锋消——已有锋强度的减弱、消失过程⼆影响锋⽣和锋消的因素1、⽔平⽓流的辐合辐散:辐合导致锋⽣,辐散导致锋消;三种常见的锋⽣场:(a)低槽冷锋锋⽣;(b)低槽暖锋锋⽣;(c)鞍型场冷锋锋⽣(最有利于锋⽣的⽔平变形场);2 垂直运动:层结稳定:①上升运动——锋消;②下层运动——锋⽣;层结不稳定情况相反;3 ⾮绝热加热的作⽤:冷空⽓冷却和暖空⽓加热有利于锋⽣;暖空⽓冷却和冷空⽓加热有利于锋消。

天气学原理重点

天气学原理重点

天气学原理重点天原复习题1、站在转动的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力有哪些?各作用力定义、表达式及意义如何?答: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惯性离心力、重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分析因地球为椭球体,重力与地面垂直,无指向赤道的分量。

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纬度45度海平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9.806m/s2重力是垂直方向上的,而大气运动是准水平的;科氏力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故只改变方向,不作功;所以,引起大气运动的最重要作用是: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压力梯度力(热力作用引起的)。

2、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有何相同与不同?地转偏向力的大小:(1)与相对速度|V|大小成正比(因角速度为常数);当|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 才存在。

(2)与速度夹角也成正比。

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中垂直运动一般也较小,气块主要受x 方向和y 方向地转偏向力,即: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垂直地轴和速度方向垂直,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不能改变其大小。

在不考虑w 和Az 的情况下,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左侧。

2、科氏力是怎样产生的,与速度的关系如何,南北半球有何区别?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发现在北半球有一个向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向左偏的力。

称此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

表达式:V A ?Ω-=2(1)与相对速度|V|大小成正比(因角速度为常数);当|V|=0时,A=0,只有在做相对运动时,A 才存在。

(2)与速度夹角也成正比。

在不考虑w 和Az 的情况下,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左侧。

3、大尺度系统运动遵循什么规律?4、质量通量散度和速度散度定义。

质量散度形式的连续方程:速度散度形式的连续方程:()0V t ρρ?+??=?10d V dt ρρ+??=()V ρ??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方程:单位时间通过固定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改变量,称为质量通量散度。

最新《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最新《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

最新《天气学原理》复习重点绪论:《天气学原理》是气象学的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了天气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而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进行重点复习,以提高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作用于大气的外力:1.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空气发生水平运动,形成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2.重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重力是大气密度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是大气垂直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3.摩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摩擦力主要在地表附近产生作用,使得风速减小。

4.热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温度差异是大气运动的主要驱动力,热力也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基本原因之一二、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汽等组成,干燥空气的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大,湿空气的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小。

2.大气的压强和密度:大气的压强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大气的密度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3.大气的温度结构: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在对流层中存在对流现象。

4.大气的湿度和云: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云是由水蒸气在饱和条件下凝结而成。

三、大气的运动:1.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由地转偏向力和地转风引起。

2.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对流、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等,对流是在不稳定大气中产生的,上升运动主要受热力影响,下沉运动主要受重力影响。

四、大气现象的形成原因:1.气压和风的形成:气压是由大气质量和重力作用引起的,而风则是由气压差异引起的。

2.湿度和云的形成:湿度是由水蒸气含量引起的,云是由饱和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3.降水的形成:降水主要是由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适当条件下增长并下落而形成的。

4.大气的透明度和光学现象:大气的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和悬浮物质有关,光学现象是由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和折射引起的。

五、天气系统的形成和运动:1.天气系统的形成:天气系统是由大气中相互作用作用的不同尺度的气旋和气团组成的。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考前辅导知识点归纳总结1 气团和锋(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气团指的是气象要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水平尺度约为1000Km垂直尺度约为10Km 锋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2 锋区、锋面、锋线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第二节)锋区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密集(即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密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温度的不同。

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一般上宽下窄。

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把它看作为空间的一个面,即为锋面。

锋线指的是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

3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第二章第三节)温度场特征: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大。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小,同一等压面或等高面上锋区内等温线密集,其密集程度愈强,表示锋面愈强,同时温度的密集区随高度增加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气压场:在地面上,一般锋面位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呈气旋式弯曲,其折角指向高压。

锋两侧的气压梯度不连续。

风场特征:锋线附近的风场具有气旋性切变,地面摩擦可使气旋性切变加剧。

锋区内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一般冷锋附近有冷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是逆时针旋转;暖锋附近有暖平流,水平风向随高度增加而呈顺时针旋转。

地面锋上空,可出现大风速区,甚至可出现急流。

变压场:变压是指某一点的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一般来说冷锋锋后有三小时正变压,冷锋前气压变化不大。

暖锋锋前有三小时负变压,暖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对于锢囚锋来说,锢囚锋前多为三小时负变压,锋后多为三小时正变压。

4 锋的分类(第二章第二节)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有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根据锋的伸展高度可将锋分为:地面锋(或低层锋)、高空锋、对流层锋。

根据锋面两侧的气团来源的地理位置不同,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和赤道锋(热带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冷锋锋面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类锋面称为暖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学原理》复习要点
(朱乾根,第四版)
1、寒潮天气过程:
预报着眼点
冷空气路径:
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
重要天气系统: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冷锋
中短期天气过程的三种类型: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
关键系统: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发展是寒潮中短期关键系统,五天以上是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高压脊
2、降水天气过程:
一般降水形成条件: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
暴雨形成条件: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
暴雨预报着眼点:
我国大雨带的活动情况:江南春雨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华南后汛期、淮河秋雨期
江淮梅雨的环流特征:高层、中层、低层、底层
江淮切变线的形成和转换
西南涡的形成、移动、发展和天气
高空冷涡的形成
低空急流的定义、形成和维持机制、与暴雨的关系
与中尺度雨团相配合的几种中尺度系统(P385-387)
对称不稳定的定义及静力稳定度判据(P392)
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触发条件(P395-396)
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生成的作用(P398-399)
3、雷暴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P401)
强雷暴与一般雷暴的主要区别(P403)
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特征
飑的定义(P406)
冰雹云的主要特征(P408-409)
龙卷定义(P410)
中尺度的尺度范围(P411)
飑线和锋面的区别(P414)
中小系统和大系统的比较(P417)——天气现象剧烈程度
层结曲线;状态曲线;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P423)
气块静力稳定度判据(P422)
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P425)
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P428-430)
强雷暴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P431-432)
雷暴云的平移和传播(P434)
雷暴天气预报的着眼点(P436)
几类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4、气旋的定义和分类(P106-107)
涡度方程及各项的物理意义(P113-114)
槽前槽后的温度涡度平流对槽脊的影响(P117-118)
气旋的四个发展阶段(P121)
斜压系统发展的物理过程(P122-124)
讨论温带气旋发展各阶段的有利和不利因子
气旋再生的三种情况(P128)
锋面气旋的云图特征(P130-131)
东亚气旋的主要种类(P135)
东亚气旋的移动路径(P135)
江淮气旋的形成过程(P139)
为何爆发性气旋主要形成在海上且多形成在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又以冬春季为最多?(P141-143)
5、大气环流的定义(P144)
冬三夏四的槽脊结构(P145-147)
大气环流的突变时间(6月、10月)
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因子(P150)
三圈环流(P153)
青藏高原的热源作用
西风指数定义(P174)
超长波、长波、短波的空间时间尺度(P174-175)
上下游效应(P182)
阻塞高压(P185)
切断低压定义(P185)
阻塞高压性质(深厚的暖性高压)
阻塞高压建立的共同点(P187)
阻塞高压崩溃原因(P190)
急流的定义和基本特点(P192-193)
对流层上层急流的分类(极锋急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位置、风速(P194-195)
对流层底部东亚的四个大气活动中心(蒙古冷高、阿留申低压、印度热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风环流的形成(P197)
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及天气过程的影响(P198-199)
6、外推法的定义(P203)
槽线脊线移动的定性规则(P209)
高低压移动的定性规则(P211)
相对涡度平流的三项组成物理意义、定性规则(P217-220)
气流过山时涡度的变化(P228)
三种基本的预报方法(天气学、统计和随机性方法、动力学)
PP法和MOS法的定义(P253-254)
7、气团的定义和分类(P60-61)
锋的定义(P62)
锋面坡度的变化(P65)
锋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锋面附近温度场、风场、气压场、位温场、湿度场分布特征
锋生锋消的概念(P93)
8、三个基本力和两个视示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P35)
尺度分析定义(P23)
地转风特点(P36-37)
热成风特点(P48)
正压大气和斜压大气定义(P50)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特征(P475-479)
南亚高压的结构特征(P484-487)
南亚高压三种天气型过程(东型、西型、带状型)
南亚高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P490)
东风波的定义及基本模式的结构(P495-496)
台风的分级(六级)
台风的源地(P508)
台风的气压场特征、流场特征、涡度场特征、温度场特征(P510-515)
台风的移动路径及预报着眼点(P521-522)
台风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P541-542)
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P555-556)
9、东亚季风的建立和维持机制(P583-584)
低频震荡的周期(P587)
奇异线和奇异点(P611-612)
水汽通量(P637)
水汽通量散度(P638)
凝结率(P6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