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2之第十三章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区段集中平巷现已很少采用。 2.上山尽量采用煤层巷道。 3.采区向大型化发展。 作业:P200,1,3,5
2016/12/9
14
二、上下山在采区中的平面位置 1.按采区开采方式,分为上山采(盘)区准 备与
下山采(盘)区准备 2.按采区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为单翼采区、
双翼采区和跨多上山采区准备 3.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和
联合准备
6
2016/12/9
(a)
井田中央方向
(b)
井田中央方向
(c)
(d)
井田中央方向
1)布置方式
机轨合一巷的轨道置于远离煤层一侧,轨上通过中部车 场直接与3相连,不穿越输送机;但采用平石门与各分层 平巷联系时,则需穿输送机,抬高输送机。
7 8
2 5
12
1
6
3
11
4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1)布置方式 轨道置于靠近煤层一侧时,中部车场通达集中巷的轨道则需穿 越输送机,并抬高输送机。 2)机轨合一巷分析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 易维护; 设备集中,易管理; 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 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 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难解决。 3)适用:煤层多,水大的采区。目前,应用较少。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5)三岩上山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1015m 层位上: 1 和 3 同层位 2低24m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适用条件: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11
第三节 采区参数
一、采区概述
1.采区的概念 分区式概念,阶段划分为采区,采区划分为区段。 近水平煤层,井田划分为盘区。 2.采区的范围 以构造边界及人为划分边界圈定。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一、概述 采区联合布置,分为只联合上(下)山、联合上下山及区段集中布置, 现很少采用区段集中平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区段集中平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 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数; 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7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三、上下山在采区中服务的煤层数 1.分层上下山(多在煤层中布置上山) 沿煤层布置,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有 利于超前探煤; 当变化时,不利于留煤柱保护;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易受采动影响。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2.机轨双岩巷布置 1)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3—集中机巷 , 4—集中轨巷 平行布置于同水平底板岩层中,掘进联系方便。 联系方式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平石门和溜煤眼 —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7 8
5 6
1
10 12
11
3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分析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分层同采,A大;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 4)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条件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机轨合一巷布置特点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上(下)山层位 采区集中上(下)山的层位选择,要根据煤层群联
合开采的煤层厚度、采区储量和采区上(下)山 服务年限、围岩性质、地质条件和运输设备等因 素,综合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确定合理位置。 一般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 1)煤层上(下)山 2)岩石上(下)山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集中上下山 1)上(下)山数目 联合布置采区的特点主要是各煤层共用一组集中上 (下)山。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两条集中上(下) 山,其中一条上(下)山铺设输送机,用来运煤、回 风(或进风)以及敷设管线,另一条上(下)山铺设 轨道用来运料、排矸及进(回)风等。但有时需布置 三条上(下)山。
8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1.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2)集中机巷沿岩层布置优缺点: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长,岩层中易 维护;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机轨分煤岩布置适用 煤层多,顶板淋水较大;层间距1015m。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4.机轨双煤巷布置
运输集中巷和轨道集中巷均置于下部薄及中厚煤层中。
1)机轨双煤巷布置分析
岩巷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缩短准备时间;
利于上、下区段回采,分层回采,水大;
受采动影响大,维护量大。
2)机轨双煤巷布置适用:煤层多,下部有薄及中厚煤层、 围岩稳定。
2
9
2
43
1
10 12
11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2)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3— 集中机巷,4— 集中轨巷 布置于不同水平的底板岩层中 —主、辅运干扰小 联系方式: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山 2
7 8
5 6
9
2
43
7
5
8
3
1
4
12
6
11
5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山的布置
一、概述 1.采区上(下)山是为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2.贯穿整个采区,为重要的准备巷道; 3.一般一组上山为三条(或两条),分为运煤、
辅运和回风上(下)山。 4.采区上(下)山的布置直接影响采区安全和生
产能力。
第二节 采区上山的布置
1
2016/12/9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15 21
6
13
a)石门联系方式
11 14 20
9
12 7,8
10
18
5 4
b)斜巷联系方式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集中轨巷沿煤层布置优缺点: 探煤层走向的变化,为集中机巷定向; 采掘互不干扰,利于接替,便于在上分层采空区 后反向掘进下分层的超前机巷 泄水; 易于掘进; 受多次采动影响,维护困难。
246 m,335 m
L柱 0~15 m;
普采
综采
L巷 2.5 3.0m 4 4.5 m
(二)区段参数
区段走向长
区段走向长 = 采区走向长 普采 > 500 m 综采 > 1000 m
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区段长度 国内:3000m(采区一翼)
14
2
10 6
A
9
11 8 7
2016/12/9 13
小结
采区准备的几种形式
(a)双翼采区;(b)前上山单翼采区; (c) 后上山单翼采区;(d)跨多上山采区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在煤层层数较多情况下,可按层间距大小将煤层群 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内采用集中联合布置方式,而 在组与组之间,由于组间距较大则不宜联合开采。 可从水平大巷通过采区石门贯穿各个煤层组,在各 组煤层分别布置一组采区上山。
10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4) 双岩一煤上山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 1-3 和 3-2 1015 m
3
层位上:1距煤层 810m,2距煤
层 1214 m , 3—沿煤顶
8~10m
1
12~14m
适用条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 丰富的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2
10~15m 10~15m (d)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瓦斯 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遍采用。
8~10m 1 20~25m (b)
12~14m 2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3) 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中厚 稳定煤层中;
走向间距2025m,两侧煤 柱30 m左右。
1
20~25m
2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1) 一煤一岩上山
10~12m
布置特点: 运上沿底板岩层布置。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
20m 2
(a)
适用:A小、服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上山错距:运上距煤层1012 m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9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 双岩上山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 轨上 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适用:开采单一厚煤层采区;
2016/12/9
二、采区参数
1.采区斜长 为阶段的斜长。 区段斜长:L区 = L采+ 2L巷+ L柱
2.采区走向长度 1)地质因素:考虑构造及自然发火因素。 2)技术因素:采煤工艺及系统配套。 3)经济因素:吨煤总费用最低。
12
区段斜长
(二)区段参数
我国 兖州
美国(综采)
L采 120 200m 300 m 综采 > 150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