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抗震规范对“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2010版抗震规范对“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规定水平力是10版高规新增的内容,其计算方法是取上下两层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作为一个水平作用力,具体可内容可参考10版高规
在控制扭转位移比的时候,规范明确规定了需要采用“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
如果在此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高规4.6.3条需要调整吗,还是只考虑层间位移比就可以了?
对,不用看层间位移角了
注意看下条文说明3.4.3,3.4.4后面说的本次修订变化的第2点第2小条
1.“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即为“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
2.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3.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
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
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

• 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的抗震设计要求
• 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 的规定
• 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 体房屋的抗震措施
• 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 • 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
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 • 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表3.2.2
抗震设防 烈度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
度值
6 0.05g
7
8
0.10g 0.20g (0.15)g (0.30)g
9 0.40g
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 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 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A 采用。
整理课件
3.3 场地和地基
•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 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 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 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 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 造丙类的建筑。
整理课件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 能力。
整理课件
•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 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 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5

第41卷第4期2011年4月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1No.4Apr.201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五)周炳章1,吴明舜2,薛慧立1,程才渊2(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5;2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5月31日颁布,12月1日实施。
为了配合新规范的实施,帮助建筑设计人员对新规范的理解,规范管理组将对设计人员在学习和实施规范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解释。
本文主要介绍新规范第7章关于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以及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主要条文修改及有关问题解释。
[关键词]抗震设计;砌体结构;规范中图分类号:TU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 (2011)04-0126-04作者简介:周炳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xiaonan _002@ 。
45新规范对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有些什么新思路?汶川地震后总结的经验教训说明,凡按抗震设计规范正规设计的多层砌体房屋基本经受住了设防烈度的考验,即使在高于设防烈度1 2度的“大震”和超过“大震”的情况下,也仅有20% 30%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证明我国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具有相当强的抗御地震能力;二是在遭遇强烈地震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砌体房屋会破坏甚至倒塌。
据此,此次修订此类房屋的抗震措施时,着重在提高多层砌体和底框房屋的整体性能及其薄弱部位和重要部位砌体构件的抗震能力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配筋和增强约束以弥补砌体结构本身的脆性性质。
特别是对震害中反映出来的薄弱部位,如楼梯间墙、房屋底部墙体、底框过渡层及底部框架柱等,通过配筋和约束,使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有显著增强。
46房屋高度和层数控制及其计算抗震设计中砌体的限高计算一般均从室外地面开始,只有半地下室作为一层时应从半地下室内地面算起。
《2010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实施细则参考

《2010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实施细则1 总则1.1 根据《2010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及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制定本细则1.2 建筑抗震设计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3建筑抗震设计应重视抗震概念设计,应坚持建筑形体多样化与结构受力合理性统一的原则,使建筑物既满足建筑功能和形体美观的要求,又保证地震下的结构安全。
同时也倡导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与计算分析并重的原则,设计者应通过已有的工程经验、仔细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精细的结构分析、有针对性的抗震措施或必要的结构抗震试验验证,来满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的特殊要求。
2 术语2.1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住宅建筑或房屋高度大于24m除住宅建筑以外的建筑物。
2.2 房屋高度自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主要屋面板指屋面建筑面积大于下一层楼面建筑面积的30%的屋面。
若建筑地下室有一面临空,则应从临空面的地面开始计算。
2.3高宽比房屋高度与建筑平面宽度之比。
2.4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6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7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 8 短肢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墙及柱所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40%(应小于50%),同时应适当控制短肢剪力墙和柱所承担的负荷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宜不大于40%)及短肢剪力墙与总剪力墙的比值(宜不大于40%),且短肢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一起。
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表 1-2 各振型的剪力值及贡献率
第二振型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振型
剪力
贡献率
剪力
贡献率
0.75
1.1%
0.23
——
(-0.62) 1.3% (-0.53) 1.0%
(-1.05) 15.1%
0.39
1.9%
层间剪力
6.96 5.28 2.70
从表 1-2 知,各个振型在地震总反应中的贡献将随着频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故频率最低的几个振型控制着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因此在计算中,一般只算 2-3 个振型即可。
学报,2008 年(增刊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GB5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0.
[2] 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 3 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金春福.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年第 1 期. [4] 黄吉锋,邵弘,杨志勇. 复杂建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J]. 建筑结构
(1-1)
式中 F ——作用在第 j 振型第 i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绝对最大标准值;
α ——相应于第 j 振型自振周期T 的地震影响系数,按图 1-1 确定;
γ ——j 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可按式(1-2)计算;
X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位移,即振型位移;
m ——集中于 i 质点的质量;
g——重力加速度;
∑
γ=
∑
(1-2)
F = ∑F
(1-3)
式中 F ——第 i 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F ——j 振型 i 质点的地震作用效应。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

关于“规定水平力”的概念规定的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那规定水平力不用CQC计算,那采用的振型组合是什么方法?难道是SRSS?“规定水平力”是10版规范新增的概念,规范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如下:1)《抗规2010》3.4.3条和《高规2010》3.4.5条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2010》说明:“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2)《抗规2010》6.1.3条和《高规2010》8.1.3条规定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2010》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此外,还有关于框支框架以及短肢墙的倾覆力矩均采用规定水平力;3)《高规2010》3.11.4条文说明:“……当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时,在计算分析中采用的侧向作用力分布形式宜适当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可采用本规程3.4.5条提出的‘规定水平地震力’”.由上述规范内容可见,当计算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地震倾覆力矩以及采用弹塑性静力法进行性能化设计时,均需采用规定水平力的计算结果.“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规范也给出了说明:1)《抗规2010》3.4.3条文说明“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2)《高规2010》3.4.5条文说明“‘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下面通过一个三自由度体系图解下“规定水平力”,见下扫描图.由图中推导可知,内力(规定水平力)与位移(层间位移角)的求解均需通过振型组合方法,振型组合方法建立了结构动力反应最大值Q与各振型反应最大值Qi的近似关系,具体可参见随机振动理论.振型组合方法有两种:完全平方开方法CQC与平方和平方根法SRSS,前者应用于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考虑相关振型间的关联性,引入互相关系数;后者应用于平动(不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动力系统,振型之间的关联性很弱,近似认为独立,如上图中的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所以,软件中控制两种方法的开关是“是否考虑扭转耦联”,考虑到实际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扭转效应(自身偶然偏心、地震扭转分量等),一般设计中均考虑扭转耦联,也就是说一般采用CQC振型组合方法.CQC方法是将结构各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或倾覆力矩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意义的.规定水平力是单向水平静力,结构在其作用下的位移,不会出现上述CQC法计算时出现的“怪异现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GB50011-2010

w
hc
0.15h
w
0.20
0.012Ac, 8φ16 100mm
0.012Ac, 8φ16 100mm
0.010Ac, 6φ16(三级
注: 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 3 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 2 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尚应 满足与墙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要求; 2 lc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 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 300 mm; 3 v 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范式(6.3.9)计算,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 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 4 hw 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5 为墙肢轴压比; 6 Ac 为图 6.4.5-2 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定义和参考指标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 值的 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楼层承载力突变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 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规范修订要点参加抗规第六章修编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抗震规范规定的内容也是工程界和结构工程师十分关注的内容,本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时收到了很多设计、研究单位提出的对2001抗震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抗震规范第六章修订的出发点:一. 总结国内外地震震害特别是汶川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
总结科研成果、吸收国外规范的经验。
二. 吸收全国科研、设计单位执行2001抗震规范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抗震规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 考虑地震突发性強、科学确定地震设防烈度难度较大,继续保持和重视抗震的概念设计内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表明,设计中严格执行了2001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基本上达到了在规定设防目标下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2008汶川地震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如框架结构的抗震要求应适当提高、楼梯间的设计应改进等;此外各设计、科研单位在执行2001规范的实践中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各单位向规范组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均在修订时引起重视。
为了保持规范的连贯性,同时也方便设计人员阅读规范的习惯,我们在修订中仍基本保持2001规范的条文顺序,在原条文相应位置修改其内容。
2010抗震规范第六章共有条文62条,其中对2001规范相应条文进行修改的有39条。
主要改进和修改如下:①对适用的最大高度和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进行修改,对建筑高度较低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②提高框架结构的布置、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包括截面尺寸、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以及楼梯间梯板设计要求。
③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等。
CQC和规定水平力的区别

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引用了“规定水平力”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处:a、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计算;b、结构的倾覆力矩计算。
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一.10版《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
即: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其中10版《抗规》3.4.3:“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其条文说明解释了为何采用“规定水平力”来计算位移比: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
何为“规定水平力”?10版《高规》3.4.5条文解释给出了详细定义: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由此得到的位移比与楼层扭转效应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结合10版PKPM软件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具体实施:SATWE总信息中关于“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程序提供了两种方式:1、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2、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抗震设计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动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修订介绍

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
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
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Ⅰ类场地外,在周期6s
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Tg (5/3)Tg 3Tg 5Tg 5Tg+1s 5Tg+2s 5Tg+3s 5Tg+4s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 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 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 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 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②提高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
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比2001版提高了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 调整系数,而其他各类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保持不变:
──────────────────────────────
强柱弱梁 柱嵌固端弯矩 柱强剪 节点核芯
一级 1.7 (1.4) 1.7 (1.5) 1.5 (1.4) 1.5 (1.35)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 防止倒塌;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 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 确保其整体性。
2010版与2001版规范反应谱差异的幅度随周期变化情况汇总
pkpm2010版参数理解

PKPM2010版参数的理解和应用(1)加书签收藏下载跳至底部↓阅读:2次大小:5KB(共5页)PKPM2010版的理解与应用PMCAD S-1:1. 本层信息:按表格形式输入数字,符合本层实际情况,但要注意1.1 当混凝土强度不大于C25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混凝土规范第表8.2.1中数值增加5mm,对于现浇板,特别是砌体结构现浇板,混凝土强度往往不大于C25,这就要求输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1.2 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也就是说当混凝土采用C20时,不应采用HRB400级钢筋;1.3 本层层高,对标准层取层高即可,对有地下室的结构,地下室层的层高,要取基础顶到地下室板顶的高度;对于没有地下室的结构,为了减小层高,在室外地坪处附加基础连系梁时,层高取基础顶至基础连系梁顶的高度,按有一层地下室计算,注意一层柱配筋取基础顶作嵌固和基础连系梁做嵌固梁者的不利值(即取嵌固层号为2时的柱的配筋);对于顶层为坡屋面的结构,阁楼层层高取阁楼板顶至坡屋面板山尖墙的1/2标高处,注意起坡高度按实际高度取值,坡屋面板部分取坡屋面板的一半,两者的和即为阁楼层高度;对于坡屋面中平屋面部分(含阳台处)超过总屋面面积的1/3时,高度取阁楼板顶至平屋面部分的实际高度。
2楼梯布置:对于框架结构,模型中一定要将楼梯布置,并参与计算,其他结构的,楼梯间为框架结构的也要布置计算,为剪力墙结构的,宜布置楼梯构件;注意楼梯在角部的,要在结构设计说明中注明采取的措施,实际设计时按此说明设计,楼梯柱长不宜小于400mm,箍筋全高加密,楼梯柱的高度潍坊图审要求基础底至楼梯间顶的框架梁,在出图时注明起始和终止标高,注意楼梯柱的基础,当楼梯梯柱下无基础或基础连系梁时,应单独设楼梯梯柱的基础。
2. 荷载:分梁上荷载和楼面荷载,楼面荷载又分恒荷载和活荷载;梁上荷载加气混凝土砌块按8.82KN/m3(6.3X1.4=8.82)加上两侧的抹灰,注意计算时要扣除混凝土梁的高度,分不同的墙厚进行计算,有墙体的地方按照建筑图根据统计的荷载正确输入,不要漏输梁上墙体荷载,特别是女儿墙荷载,雨棚处梁上荷载比较容易漏输,应引起重视,女儿墙和阳台荷载不宜小于5KN/m,厨房、卫生间900mm一下宜按煤矸石砖设计计算;楼板荷载:一定要选定自动计算楼板自重,不要漏掉,住宅楼面恒荷载,阳台1.8;一般楼面2.4(1.2<楼15>)厨房、卫生间2.8(1.8);平屋面2.5(根据实际长度调整);坡屋面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结构特别不规则类型
表1
特别不规则
简要定义
扭转偏大
较多楼层(不计入与裙房相连的楼层) 考虑偶然偏 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 1. 4。
一般结构的平动与扭转周期比大于 0. 9,混合结构 抗扭刚度弱 的周期比大于 0. 85。
层刚度偏小 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 50% 。
高位转换
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 度超过 5 层,8 度超过 3 层。
作者简介:王亚勇,研究员,Email: yayongwang@ sina. com。
135
5 新规范总共包括多少章、节、附录、条文? 新规范共分 14 章、59 节、12 附录,计 630 条( 含 56
条强制性条文) 。 6 如何判别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包含建筑的平、立面尺寸、抗侧 力构件布置、楼 层 质 量 分 布、刚 度 分 布、承 载 力 分 布 等 诸多方面。由于 建 筑 造 型 和 使 用 功 能 的 要 求,可 能 设 计出形体不规则的建筑,对结构抗震带来不利影响。
(1) 关于平面不规则 1) 判别扭转不规则时应按刚性楼盖假定建模计算 分析。所谓刚性 楼 盖 指 的 是,楼 盖 两 端 的 位 移 不 超 过 平均位移的 二 倍。而 楼 盖 两 端 的 位 移 应 该 是 边 、角 处 抗侧力构件的位移,而不是悬挑楼板的位移。 2) 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层的位移不能用各振型 位移的 CQC 组合得到,而应该采用各振型力的 CQC 组 合得到楼层剪力、经换算后得到的水平力作用下产生 的位移(考虑偶然偏心)。当计算的楼层位移( 角) 小 于规范规定限值的 50% 时,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可以 适当放松。 3) 偶然偏心的取值,除采用垂直于所考虑方向最 大尺寸的 5% 外,也可根据建筑平面不规则形状和楼 盖重力荷载不均匀分布情况取值。 4)还可根据楼层质心和刚心的距离( 偏心率) 来 判别扭转不规则。 图 1 为 1999 年台湾集集地震中一幢平面特别不 规则建筑因扭转破坏而倒塌的例子。 (2) 关于平面凹口 当建筑平面有凹口时,应视凹 口 尺 寸 区 别 对 待。 当凹口很深,即使在凹口处设置楼面连梁、而该连梁又 不 足以使两侧楼板协同位移而满足刚性楼板假定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强制性条文2010-05-31发布 2010-12-01实施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实施后框架结构的设计

作者简介: 冯江源(9 3 )女 , 17 ‘ , 工程师, 一级注册结构师, 天津市建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 司, 天津 305 04 1
第3 8卷 第 5期
・
52 ・
2 2 2 1 年 月 0
山 西 建 筑
1 地下 室部 分柱 轴压 比超 限 , ) 柱超 限 的轴压 比值 为 0 7 的约束 影响系数 ) . 5~ 是唯一办法。改变梁 的偏 心 , 使梁柱 中线重合 , 08 , . 2 大于 07 .5的限值较多 ;
第3 8卷 第 5期
2012年 2 月
山 西 建 筑
S ANXI ARCH I H TECTURE
Vo . 8 No 5 13 .
Fb 2 1 e . 02
・51・
文章编号 :0 96 2 2 1 ) 5 0 5 —2 10 -8 5(0 2 0 -0 10
《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00版实施后框架 结构 的设计 21
冯 江 源
摘 要: 通过框架设计 实例 , 剖析新版 G 0 1-0 1 筑抗震 设计规 范 ( B 50 1 0 建 2 以下 简称 《 抗规 》 应 用过 程 中经常遇 到的 问 )
题, 并结合规 范提 出了合理 的解决方案 , 对今后框 架结构设计 工作提供 了一定指导 。 关键词 : 规定水平 力, 架柱节点域 , 移角 框 位 中图分类号  ̄U 7 . T 354 文献标识码 : A
On a a y i fi f e c lme t fu tma e n l sso l n e ee n s o li t n u
l a n a ct n pr sr s e o r t o p ne t o di g c pa iy i e t e s d c nc e e c m o n s
SATWE设计参数说明(2010规范)

SATWE设计参数说明(参考依据)一、总信息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改变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方向,程序通过旋转整体结构实现,水平力与X轴夹角逆时针为正,如填入30度,则程序将结构顺时针旋转30度,以间接改变结构受力方向。
2、嵌固端:《抗规》6.1.4;《高规》12.2.1;3、地震作用计算信息:1)、6度抗震时,《抗规》3.1.2;5.1.6规定部分结构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2)、计算水平和规范简化方法竖向地震,参《抗规》5.3.1。
3)、计算水平和反应谱方法竖向地震,参《高规》4.3.14。
4、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抗规》6.1.3、《高规》8.1.3等条文中规定的“在规定水平力下...”中的“规定水平力”的确定参《高规》3.4.5条文解释及《抗规》3.4.3-2。
5、结构材料信息:用于确定风荷载脉动增大系数,《荷载规范》公式8.4.3,风荷载作用下的阻尼比取值参《荷载规范》8.4.4。
二、风荷载信息:(风荷载计算依据《荷载规范》公式8.1.1-1)1、地面粗糙度类别:《荷载规范》8.2.1。
2、修正后基本风压:部分风荷载敏感建筑应考虑修正,如《门刚规范》中规定的1.05的系数,此处应填入修正后的风压,程序不会修正。
3、X,Y向基本周期:此处输入值用于计算《荷载规范》8.4.4-1中的共振分量因子R,用于计算风振系数,确定风荷载,程序会按简化方法赋初值,待SATWE计算得到准确的自振周期后,应回填计算。
4、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阻尼比:《荷载规范》8.4.4。
5、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如《高规》4.2.2,此系数用于构件内力放大,不改变结构的位移,对于是否提高上述“修正后基本风压”,应另寻根据。
6、水平风体型分段数,各段体形系数:1)、根据立面分段,且无需考虑地下室。
2)、体型系数参《高规》4.2.3.7、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用于折减设置多塔遮挡面的风荷载。
8、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阻尼比:《高规》3.7.6。
规定水平力含义

新一轮规范中几处出现“规定水平力”这一说法,这里适当延伸,将这一用处用到哪几个条文作一小汇总:
一、计算扭转位移比
抗震规范3.4.4条,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层位移不采用之前的CQC组合计算,明确改为采用“规定水平力”计算,目的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中部而不是角部。
水平力确定为考虑偶然偏心的振型组合后楼层剪力差的绝对值。
但对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这一条也在高规3.4.5条出现。
二、计算倾覆力矩
(1)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
确定框架部分抗震等级时,需要量化框架部分承受的底部倾覆力矩(分界值为50%),采用的也是规定水平力;
(2)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确定是否属于该结构类型,需要量化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分界值处于30%~50%之间),采用的也是规定水平力;
三、高规中转换层侧向刚度
高规附录E中,对转换层位于第二层以上,采用等效侧向刚度比。
转换层上部和转换层下部采用的水平力为单位1。
四、判断侧向刚度的规则性
抗震规范3.4.4条文说明,对于侧向刚度的不规则,建议根据结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包括楼层标高处产生单位位移所需要的水平力、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
SATWE中的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2010新规范软件satwe计算结果中输出的规定水平力位移比出处源自哪里?
《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条文:
“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
《抗规》6.1.3 和《高规》8.1.3 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软件实施:
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规定水平力主要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高规》3.4.5条文说明中,“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当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的40%时,该楼层的扭转位移比的上限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 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的80%
26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 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 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 1.25~2.0 的增大系数;
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 依 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 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65%。
15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
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 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 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16
• 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 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 和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 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
• 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
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 度和承载力突变。
21
表 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扭转不规则
《建筑抗震规范》第5.1.1条规定的理解与应用

《建筑抗震规范》第 5.1.1条规定的理解与应用摘要:地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构件截面设计的重要依据。
地震作用计算包含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在上述两部分中,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是基础。
地震作用计算的主要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抗震设计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实际上是由于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包括地震加速度、速度和动位移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规定,属于间接作用,不可称为“荷载”应称“地震作用”。
关键词:建筑抗震;地震作用;双向地震一、规范原文:5.1.1-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5.1.1-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某一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主要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如该构件带有翼缘、翼墙等,尚应包括翼缘、翼墙的抗侧力作用。
还应注意的是,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与“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区别。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指:应沿结构的主轴方向进行地震作用分析,是单向地震作用的分别计算;而双向地震作用则是在两个单向地震作用的基础上,再采用简单的效应组合的方法(SRSS)以近似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对建筑物来说,地震作用的方向是任意的,但是地震作用具有矢量可分解的特征,所以一般情况下按两个主轴方向计算是可行的。
对于不是由主轴方向地震作用控制的建筑,应该进行地震作用最不利方向的计算。
结构设计计算中要注意对最不利作用方向的判别与把握,两个主轴方向不一定是最不利的作用方向。
注意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和斜交结构的判别。
斜交抗侧力构件包括斜向布置的框架梁、剪力墙等,不包括次梁。
二、规范原文:5.1.1-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规》3.4.3和《高规》3.4.5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条文:
“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抗规》6.1.3和《高规》8.1.3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软件实施:
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规定水平力主要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新抗震规范3.4.3条的条文说明,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如何换算给定水平力?新高规3.4.5条文说明: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根据2010版抗震规范,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CQC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将结构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
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
意义的。
如10层框剪结构,根据CQC法计算的位移比为1.46,而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比是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