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_药效动力学在中医方剂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究开发 中的应 用。
【 关键词】 药动学; 药效学; 结合模 型; 中药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R 2 8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4 ) 0 1 . 0 0 8 2 — 0 3
D oI : 1 0 . 1 1 6 7 5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4 . 0 1 . 2 7
8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f J o u r n a l , J a n . 2 0 1 4, V o 1 . 3 6, No . 1
药动学 一 药效学 结合模 型在 中药研究中 的应 用▲
齐 娜 冯海萍 徐
勤 陆 洁
( 桂林 医学院药剂药动教研室, 桂林市 5 4 1 0 0 4 , E — ma i l : q i n a l 0 1 2 @1 6 3 . c o n) r
1 . 2 P K — P D结合模型的类型 P K . P D结合模型通过 测定血药浓度 、 时间、 效应数据 , 推导出产生效应部位 的药物浓度 , 并且定量准确地反映其与效应 的关系。 按照 P K与 P D 的 关 联 方 式 可 将 其 分 成 4种 类 型 j : ( 1 ) 直接连接和 间接连接模 型 : 描述 药物浓 度与效应之间的关联。在直接连接模型中, 由于给药 后血药浓度与效应部位 的药物浓度瞬间达到平衡 , 即 在此种类型中药物能将血药浓度和其产 生的效应直 接连接起来 , 建立 P K — P D结合模 型的直接连接模型。 而间接模型是指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没 有直接相关性 , 即在试验中体现为血药浓度与其效应 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I t o 等 采用 P K . P D模 型研 究溴新斯的明的抗胆碱酯酶作用, 结果显示溴新斯 的 明的药动学符合单室模型 , 在给药后 0 . 5 h血药浓度 达到峰浓度 , 而抗胆碱酯酶活性在 2— 4 h达到最大 效应 , 表明溴新斯 的明的最大效应滞后于血药达峰浓 度, 故可 以得出此实验 的 P K - P D模 型属 于间接连接 模型。( 2 ) 直接效应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 : 一般是根 据药物 的效应与其效应部位 的浓度是否有直接相关 性来判断。对于 间接效应模 型的药物通 常是通过改 变体内的某一些 内源性 物质而发 生药效。( 3 ) 软连 接和硬连接模型 : 数据信息联系方式描述浓度与药效 之问的关系。在软连接模型中, 借助于效应室使药动 学与药效学数据直接吻合 , 均与连接模型的特征具有 相关性 ; 硬连接是利用体外药效数据和药动学数据相 拟合 , 而药效学数据并不用于模型的计算 , 这种连接 主要用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 J 。( 4 ) 时间非依赖 性和时间依赖性模型 : 主要是根据药效学参数是否伴 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改变来划分。如效应部位药物浓 度相同时 , 在不同时间其药效是不同的, 即符合 时间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医行业,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药效活性和安全性,对于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其中,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过程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人体内被代谢转化或分解的过程;排泄过程是指药物从人体内被排出的过程。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1. 经典实验方法:(1)体外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外的溶解度、稳定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2)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可以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药效活性,通过动物实验可以研究中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3)体外-体内关联实验:体外-体内关联实验可以通过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比如使用体外实验来模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再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

2. 现代技术方法:(1)药物浓度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现代技术,可以测定中药在体内的浓度,进而推算出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

(2)药物代谢酶研究:通过研究中药与体内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类。

(3)体内成像技术:可以通过使用草药提取物或药物标记剂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可以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情况,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

2. 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

3. 提高中药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中医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处方和药物组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PD研究
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源自新药临床试验中的PK/PD研究
VS
提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数据,以及给药方案和剂量选择依据。
PD数据
提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包括临床试验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以支持新药的上市申请。
PK数据
新药上市申请中的PK/PD数据
药物吸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确定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药物分布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预测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和作用。
药物代谢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和速率,评估药物的消除和半衰期。
新药临床前PK/PD研究
PK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
开发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和检测方法,实现药物在体内实时动态监测,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实时监测技术
利用体外实验模型模拟体内环境,提高PK/PD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相结合
PK/PD研究技术的发展
个体差异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需要更精确的预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02
CHAPTER
药效动力学(PD)概述
药效动力学(PD)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预期效果的科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定义
通过药效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产生作用,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目标
定义与目标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通过与体内的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产生药理效应。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通过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适宜剂量和给药方式,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情况,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定中药的用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

体外实验方法包括体外酶反应、细胞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等,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酶系统和药物转运体的作用。

体内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动物试验或人体试验,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吸收和代谢情况,可以判断中药是否符合药物的质量要求。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伍和药物疗效评价。

对于复方中药来说,了解各个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合理配伍,提高疗效。

最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多组分复杂性和药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变得复杂。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法尚不完善,限制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优选临床用药剂量 、 提高疗效和减少 毒副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FDA 提出 ,开发治疗 性药物的 Ⅰ 期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PK/ PD 结合模型 , 以便正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5,修回日期 : 2008 - 09 - 20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No 06 2 07ZQ16) 作者简介 : 束 云 ( 1980 - ) , 女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基 础 , Tel: 010 2 62874069, E 2 mail: echo 2cloud@163. com 李连达 ( 1934 - )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中 西 医 结 合 基 础 , 通 讯 作 者 , Tel ( Fax ) : 010 2
m a tol, 2007, 36 ( 6) : 428 - 33.
α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versal by anti2TNF
therapy[ J ]. J Exp M ed , 2004, 200: 277 - 85. [ 26 ] J iao Z, W ang W , J ia R, et al . Accumulation of FoxP3 2exp ressing CD4 CD25
丙二醛 (MDA )生成等药理作用的关系 , 却未观察到明显的 全程相关性 。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以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 力学结合全方的药效动力学来探讨多成分药物 (中药及复 方 )的 PK / PD 特性是可行的 ,但是 , 只有在谨慎选择了合理 的测试成分及效应指标的前提下 , 拟合模型才有可能成功 。 该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药材及其复方 问题复杂 ,技术难度大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中药研究服务 。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第一章绪论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推进中药现代化、提高中药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章基本概念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概念源于西药药代动力学,它是指研究中药在体内药代过程的学科。

与西药药代动力学相似,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药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制剂,其药代动力学过程与西药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中药含有大量的复杂成分,其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更加复杂,因此,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

第三章研究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标记法、生物样本分析技术和药理学方法。

其中,药物标记法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基础方法,它能够准确测定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药物标记法主要包括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放射性标记法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法等。

生物样本分析技术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主要包括生物样本的采集、前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目前,常用的生物样本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毛细管电泳(CE)和质谱分析等。

药理学方法是通过研究中药对于治疗对象的药效作用,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AUC、半衰期、清除率等)来预测其药效和安全性的方法。

药理学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第四章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中药现代化、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其应用领域包括:(一)新药研发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能够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中药药物制剂在中药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与了解则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进行探讨,以加深对中药行业的了解。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通过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 药物吸收过程中药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对于口服中药来说,它们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胃和小肠,通过口服给药可以使药物迅速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 药物分布过程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传递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通常会在体内形成多种代谢产物,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发挥作用。

3. 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过程对于中药药物制剂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药中常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通过代谢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效能。

4. 药物排泄过程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尿液、粪便或呼吸道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制剂的排泄过程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持久时间和清除速率,为剂量设计和用药指导提供参考。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学研究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的科学。

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药物的副作用等方面。

1. 药物治疗效果中药药物制剂的治疗效果是中药行业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可以验证中药药物制剂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2. 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药理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靶点结合,发挥治疗效果的生物学过程。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和分子机制。

3. 药物的副作用中药药物制剂的安全性是中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一、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及概述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一个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和毒性均受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关系和规律。

PK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PK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关系、药物-药物交互和药物毒性。

二、药物动力学的各个阶段2.1 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外界经由内脏或皮肤吸收到体内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受生理状态、给药途径、药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受胃肠道的pH值、肠胃运动及肠黏膜的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则受注射部位的血流情况的影响。

2.2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吸收后离开给药部位,经血液或淋巴进入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到靶细胞的过程。

药物分布包括血液灌注的组织器官、药物在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和离子化程度等。

2.3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而发生化学转化,形成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等器官中,代谢过程受药物本身的性质、酶的种类与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2.4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被代谢后产生的药物或代谢产物在体内经过肾脏、肠道、汗腺、呼吸等系统的排泄过程。

药物的排泄通常是通过肾脏排泄为主,此外肝脏、肺、汗腺和肠道也可以参与一定的药物排泄。

三、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3.1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对药物代谢和药效关系的描述,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半衰期、清除率、药物分布容积等。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药效等方面的潜力,对药物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3.2药物剂量优化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为药物剂量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出现。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性以及合理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药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参数是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它反映了给药途径对中药吸收的影响程度。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不同途径给药,其中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

对于口服给药的中药,药物必须经过胃肠道吸收才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生物利用度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药物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它描述了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范围。

药物分布容积越大,说明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这对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过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药物代谢和排泄也是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中药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然后通过肝脏、肾脏等排泄器官进行排泄。

了解中药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药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生成和药物的排泄途径,从而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中药的药物代谢既可以在肝脏进行,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

对于某些中药来说,它们的药物代谢途径可能是多样的,这就需要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深入探索。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肺等排泄器官离开机体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9203221; 修订日期:2009209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860382/C1909)作者简介:刘晓燕(1986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现为江西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药剂学研究工作.3通讯作者简介:韩修林(19532),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现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药剂学研究工作.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刘晓燕,张 红,韩修林3,衷友泉,程 林(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追求药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将更加引起大家的关注。

文章将从药物动力学在中药药剂中的筛选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来论述。

关键词:药物; 动力学; 中药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10)0521043202 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与药学领域中的生物药剂、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及分析化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带动了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

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2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剂型筛选中的应用药物需制成适宜的剂型,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作用于机体,才能发挥临床疗效。

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

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对指导临床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展[1]。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动力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物制剂是将中药药物加工成各种剂型供人们使用的药品形式,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

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贴敷、注射等途径进行。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主要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分布特点与药物的性质、组织亲和性等相关。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中。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速度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浓度的维持。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中药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吸收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吸收速率(Ka)和吸收半衰期(T1/2a)。

2. 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分布动力学参数包括分布容积(Vd)和组织清除率(CLt)。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消除。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临床药学的角度探讨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和意义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是指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相关动力学参数的科学方法。

它对于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学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

二、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两个方面。

体外实验研究主要包括离体器官、细胞模型等,通过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研究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

体内实验研究则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通过给予动物或人体中药药物,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获得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迅速。

研究表明,中药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与其化学成分、给药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复杂的药效学特性和多组分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中药药物的代谢酶活性和药物转运蛋白功能在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中药的剂量设计、给药途径选择、疗程控制等方面提供指导,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合理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在临床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对于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并分析其应用和发展。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基础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疗效的活性化合物,如黄连中的黄连苦素、川芎中的川芎嗪等。

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有助于揭示其药效形成的原因和药物作用的机制。

1. 吸收中药药效物质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对其在体内的药效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药物吸收动力学研究,可以确定中药药效物质的最佳给药途径和剂型。

2. 分布中药药效物质经过吸收后,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可能会影响其药效的发挥和疗效的实现。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探究中药药效物质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应用。

3. 代谢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会经过代谢过程,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药物剂量的调整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

4. 排泄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会通过尿液、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也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探究中药药效物质的排泄途径和排泄动力学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应用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广泛应用:1. 药效评价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中药药效物质的药效。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血浆药动学参数等,可以分析药物的效力、强度和持续时间,为中药的剂量设计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2.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测定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参数,可以预测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方案: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一、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的不明确。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为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探索其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1. 系统梳理已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 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模型和技术流程。

3. 运用已建立的实验模型和技术流程,实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采集数据。

4.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结论,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梳理已有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其方法学特点和局限性。

2. 实验设计:选择具有药代动力学研究价值的中药,建立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模型。

3. 数据采集:根据实验模型和技术流程,进行药物的给药、样品采集和分析等工作。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图表展示和结果解读。

5. 结果评价:根据统计学分析和结果解读,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特点,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四、方案实施情况1. 文献综述: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和文献,梳理已有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其方法学特点和局限性。

2. 实验设计: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选择中药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建立小鼠体内给药的实验模型,包括制备药物溶液、确认给药剂量和时间点等。

3. 数据采集: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中药A的给药和样品采集工作,包括收集血液、组织和尿液等样品,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析药物浓度。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图表展示,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等。

5. 结果评价: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中药A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临床药学中的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的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临床药学中的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中研究药物在机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药相比,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存在一些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将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合理应用中药、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中药应用中,中药多由多种药材组成,且药材之间的比例和配伍关系常常会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药动学研究和体外药动学研究。

1. 体内药动学研究体内药动学研究是通过给予动物或志愿者一定剂量的中药,通过采集血样或组织样本,测定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清除率等。

2. 体外药动学研究体外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物代谢的体外实验、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体外实验等。

通过体外药动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中药在体外环境中的代谢途径、激活与失活机制等。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和指导药物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1. 中药的制剂设计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速度和药物浓度,从而为中药制剂的设计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需要缓释的中药成分,可以通过调整制剂的包衣材料和制剂的结构来延长其释放时间,从而提高药效。

2. 中药的联合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联合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中药联合用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到不同中药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优化中药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3. 中药药物的个体差异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了解到中药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代谢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中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对中药的反应差异,从而进行个体化用药。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的疗效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药物动力学研究作为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日益受到了学术界和医疗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介绍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

一、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等。

其中,药物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治疗浓度的能力,药物代谢动力学则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特点,药物药效学则是指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作用和药物的效应。

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

其中,体内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通过对药物在体内各种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得到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代谢特征和生物利用度等信息。

体外实验则通过体外模型模拟体内过程,如体外肝代谢模型、体外药物释放模型等。

数学模型则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如药物动态模型、药代动力学模型等。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地解析药物在体内的各种过程,并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指导。

三、药物动力学的应用领域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如药物研发、个体化药物治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等。

在药物研发领域中,药物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研发人员评估不同药物分子的药效学和代谢动力学特征,并选择最佳药物分子作为药物候选物,从而加快新药研发速度和提高研发成功率。

在个体化药物治疗领域中,药物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和疾病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定期检测患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保持药物剂量的合理性。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领域中,药物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评价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为药品注册和临床使用提供安全性保障。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药物动力学是研究在体内药物作用的变化规律和药物消除过程的动力学过程。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析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规律,也能为探讨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将详细介绍药物动力学的相关内容和应用。

I.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点。

这些过程涉及到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作用靶点、药物的分布等方面。

1.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包括药物代谢和药物分解两个方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和生体内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代谢产物,通常经过肝脏的代谢。

药物分解则是指药物被水解或酸解,产生分解产物。

2. 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在体内的作用靶点通常与体内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有关。

药物的作用靶点范围广泛,包括细胞表面受体、酶、离子通道、细胞膜以及细胞核等。

3.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通常受到以下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分子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和各个器官的血流速度。

II. 药物动力学的应用药物动力学不仅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为药物疗效评价、安全评价以及药物的现代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临床药物开发药物动力学研究是临床药物开发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规律。

同时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性,可以为药物疗效评价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代谢代谢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寻找副作用的原因,为药物的治疗方案和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3. 药物现代化管理药物动力学与药物现代化管理密切相关。

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往往是药物上市管理审批的重要标准。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

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结合有何意义

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结合有何意义

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的结合有何意义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

而现代药物动力学则是现代药学中的关键学科,致力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当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物动力学相结合,无疑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机遇,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种结合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方剂的作用机制。

中医方剂往往由多种药材组成,其协同作用复杂而精妙。

通过现代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方剂中各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比如,对于一个治疗感冒的经典方剂,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如何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怎样分布到各个靶器官,以及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

这使得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中医理论来解释方剂的疗效,而是能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揭示其内在的作用规律,为方剂的有效性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其次,有助于优化中医方剂的配方和用药方案。

传统的中医方剂在应用时,主要依据医生的经验和经典的用药原则。

然而,结合现代药物动力学,我们可以根据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确定最佳的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

例如,对于某些需要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的方剂,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计算出最合适的给药频率,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以利用药物动力学的参数来筛选方剂中的药材,去除那些在体内代谢过快或难以达到有效浓度的成分,进一步优化方剂的组成,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再者,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开发新的中药方剂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药物的成药性。

通过对候选方剂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预测其在人体中的行为,为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比如,在早期的研发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动物实验获得药物的动力学数据,初步判断药物的吸收情况、是否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等重要信息,从而筛选出具有潜力的方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此外,药物动力学还可以指导新药的剂型设计,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注射、外用等)和制剂类型(片剂、胶囊、混悬剂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特性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特性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特性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草药疗效的重视,中药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中药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内发挥药效,对于深入了解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研究的意义1.1 明确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了解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医生了解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

这对研究中药的药效以及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2 解析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途径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分析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途径,进一步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这对于科学的药物设计和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3 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并优化中药的用药方案,提高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2.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探究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的关键方法。

通过测量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变化,结合数学模型,可以获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特性参数。

2.2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是揭示中药成分在人体内药效产生机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估中药的药效效应和药效学参数,可以了解中药成分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而深入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2.3 结合现代分析技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现代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

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可以精确测定中药成分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在临床中的应用3.1 优化用药方案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可以优化中药的用药方案,合理确定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提高临床疗效。

3.2 个体化用药根据中药药物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多学科研究 】
药物动力学 / 药效动力学在中医方剂相关 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卢贺起 , 卢 2 炜 , 王 3 忠 , 张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 2.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北京 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
纵观药物 动 力 学 ( PK ) 、 药 效 动 力 学 ( PD ) 在 国 内外发展和演变的 历 程, 以及近年来在中医方剂相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 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实 际, 分析 、 探讨了 和对中医方剂研究中具体特性的思考, PK 及 PK / PD 结合 模 型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在中医方剂 研究的热点及今后可 相关领域研究中应 用 的 现 状 、 能的探索方向 。 1 国内外 PK 、 PK / PD 研究现状 药物 动 力 学 ( Pharmacokinetics ,PK ) 是 定 量 地 应用 研究药物体内过程 动 态 规 律 的 药 学 分 支 学 科, 动力学原理研究 药 物 在 体 内 吸 收 、 分 布、 生 物 转 化、 排泄等过程的速度 规 律, 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 这些过 程 的 性 质 。 药 物 动 力 学 的 起 源 可 追 溯 到 1937 年, 生理学家 Torsten Teorell ( 道 顿·德 瑞 尔 ) 发 “ 表了 物质进入机体的分 布 动 力 学 ” 的 论 文, 首次提 出药 物 在 体 内 的 动 力 学 过 程 。 到 20 世 纪 70 年 代 [1] 药物动力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 初, 药效动力学 ( Pharmacodynamics ,PD ) 是 药 理 学 是定量地研究体内药物 传统研究的一个重 要 部 分, 的量或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 过去 PD ) 的 研 究 往 往 是 分 别 进 行 或 各 自 这两部分( PK 、 发展 。 但随着人们对于药物在体内过程认识的不断 深入, 以及 计 算 机 和 分 析 测 试 等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作者简介: 卢贺起 ( 1959-) , 男, 副 研 究 员, 理 学 学 士, 从事中 药药理与中医基础研究 。
PK 与 PD 的联合研究成 为 可 能, 特别是在多因素分 析模型在 PK 研 究 中 成 功 应 用 以 后, 以美国加州大 学 Sheiner 教 授 研 究 团 队 于 1981 年 左 右 研 制 的 NONMEM 分析软件为标志[2] , 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动 力学在当代医药学研究 中 的 发 展 。 在 早 期 的 PK 隔 发展到目前具有较坚实的理 室模型研究的基础 上, 论支撑, 具有较强运 算 解 析 能 力 的 群 体 药 物 动 力 学 ( PopPK ) 和 PK / PD 结合模式[3] 。 1. 1 群体药物动力学 (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opPK ) 研究 群体药物动 力 学 是 PK 研 究 领 域 中 发 展 、 变化 1994 年国内才出现首篇 PopPK 方 很快的一个分支, [4] 面的 研 究 性 论 文 。 目 前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管 理 局 ( FDA ) 已将 PopPK 相 关 研 究 资 料 列 为 新 药 申 请 必 须汇报的研究报告之一 。 PopPK 的特点在于可以分 析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与机体之间较深层次的各种相 互关系, 具有传统药物动力学所不具备的一些特质: ( 1 ) 对于 富 集 数 据 组 与 稀 疏 数 据 组 均 可 进 行 分 析; ( 2 ) 临 床 前 的 PopPK 数 据 可 帮 助 外 推 临 床 人 体 试 验; ( 3 ) 影 响 药 物 体 内 过 程 相 关 因 素 的 发 现 可 为 未 来药物的 研 制 与 应 用 提 供 指 南; ( 4 ) PopPK 模 型 的 建立可为临 床 仿 真 研 究 和 各 期 PK-PD 观 察 提 供 基 [3] 础等 。 所以, 不仅在 药 物 的 基 础 研 究 中 得 到 了 普 遍重视, 在临床药物 治 疗 与 新 药 研 制 各 阶 段 的 评 价 等方面也得到了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结果 。 PopPK 在西药临床与 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发展,
100191 ;
摘要: 纵观药物动力学 、 药效动力学在国内外发展和演变的 历 程, 以及近年来在中医方剂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实际, 通过大 量的文献资料和对中医方剂研究中具体特性的思考 、 分析, 探 讨 了 PK 及 PK / PD 结 合 模 型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在当前中医方剂相关领 域研究中应用的现状 、 研究的热点及今后可能的探索方向或突破点 。 关键词: 药物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PK / PD 结合模型; 中医方剂 3250 ( 2012 ) 09104004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Applications of Pharmacokinetic / pharmacodynamic in prescriptions relate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U He-qi1 , LU Wei2 , WANG Zhong 3 , ZHANG Ling 1 , WEI Ya-chuan 1 ( 1 . Institute of Basic Theroy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 2 .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 3 .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 Abstract : It takes a wide view to develop for pharmacokinetics ( PK ) and pharmacodynamics ( PD ) in exterior and interior country and to explore development in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by PK / PD. It is analysised of data from the devil of a literatures and is thought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To analyze and approach the principle for PK and PK / PD in the correlate with researchs for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The articles is illustrated the status of application ,the latest study hot spots and the exploratory direction. Key words : pharmacokinetics ; pharmacodynamics ; PK / PD ; the complex prescription of TC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年 9 月第 18 卷第 9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40 September 2012 Vol. 18. No. 9
2012 年 9 月第 18 卷第 9 期 September 2012 Vol. 18. No. 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41 基础研究中已形成 了 较 为 完 善 的 研 究 模 式, 取得了 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 。 如麻醉镇痛药物的联 PopPK 通过 响 应 曲 面 的 模 型 化 方 法 找 到 了 合应用, 具有较好药效又具有较小剂量配伍的药物合用剂量 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氨 范围, 茶碱治疗哮喘的 PopPK 研 究, 降低了各类哮喘病人 减少了药物耐受性的发生; 在器官移 的哮喘发生率, 抗白血病 药 物 甲 氨 蝶 呤 等 方 面 也 开 展 了 植抑制剂 、 [5 ~ 8] 。 成功的 PopPK 研究 1. 2 基于机制的 PK / PD 研究 PK / PD 是将 药 物 在 机 体 内 的 量 或 浓 度 的 变 化 与药效强弱进行定量性关连的学科分支 。 药物作用 于机体后存 在 着 多 种 形 式 的 药 效 模 式: ( 1 ) 直 接 效 应模式, 这时药物浓度与药 效 直 接 相 关; ( 2 ) 药 效 滞 这时药物的 药 效 强 度 对 于 浓 度 的 变 化 具 有 后模式, 一定的时间延后, 滞后产生的原因可以因为药物向 也可因为药物通过影响 作用部位的转移需 要 时 间, 体内的一些 信 号 通 路 的 方 式 间 接 产 生 药 效; ( 3 ) 复 这时药物浓度与部分药效指标直 合效应表现模式, 接相关, 而另一些药 效 指 标 则 有 滞 后 或 与 药 物 浓 度 无明显量效对应 关 系 。 在 目 前 开 展 的 研 究 中, 第三 种复合效应涵盖了 多 种 药 物, 特别是中医方剂在临 床治疗时的实际情况, 具有直接的临床研究意义 。 1. 3 响应曲面模型的研究 响应曲面研究是近 10 年来随着计算机分析 、 统 计学方法的高速发展和融合, 针对复杂 PK / PD 关系 解释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 时的一个系列的研 究, 用,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机体对药物作用后自 身调节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后表现药效关系的一种 PK / PD 研 究 方 法, 主 要 依 靠 非 线 性 分 析, 建立一种 、 三维的形象表达模 式, 来 说 明 诠 释 某 一 时 段、 某一 它的突出作 多因素作用下所表 现 出 的 一 个 共 交 集, 用是可比较接近真实地揭示某些复杂特别是多因素 [9] 相互影响下药效表现的规律 。 1. 4 模型化和 仿 真 在 基 于 模 型 新 药 研 发 中 的 应用 模型化是针对 所 得 到 的 数 据, 在一定科学假设 的基础上建立模型 的 过 程, 而仿真则是模型化的逆 过程, 即在建立的模型中改变给药条件或对象, 模拟 出可能的结果 。 这方面的探讨包括新药基础研发和 临床验证两个方面, 针对的问题是常规新药研发中 逐年升高的成本与风险 。 通常一个新药的成功上市 需要 10 年 以 上 的 时 间 和 10 亿 以 上 的 美 元, 这一过 竞争十分剧烈 。 近年来, 人们提 程的成功率却很低, 出了 基 于 模 型 的 药 物 研 发 的 理 念, 利 用 PopPK 和 PK / PD 的模型化与仿真 手 段, 使得药物的研发由以 往依靠经验的摸索到由模型伴随或指导下的理性设 计与预测, 可以明显地降低研究的时间 、 人力和资金 成本, 规避或降低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对于 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 在临床前新药 研 发 阶 段, 主要针对候选化合物 的有效性 、 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 / 药物动力学行为进 行筛选与评价, 成 功 的 范 例 已 有 很 多。 值 得 指 出 的 PK / PD 理念与方法的 应 用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研 究 的 是, 降低了研究成本, 减少了研究的盲目性和潜在 效率, [10] 。 风险, 显示出较大的应用价值 2 PK 和 PK / PD 技术或原理在中医方剂相关 领域的研究及探索 2. 1 中医方剂临床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在国内开展中医相关方 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PK 和 PK / PD 研 究 应 该 起 步 于 上 世 纪 的 80 年 代 中 期, 而 [11 , 12] 。 专门介绍 相 关 研 究 的 专 著 则 在 90 年 代 以 后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 国内近 10 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 医临床方剂的 PK 和 PK / PD 研究仅有 10 余篇, 比较 文爱东等人对羟基 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有: ( 1 ) 乔逸 、 红花黄色素 A 在 健 康 人 体 中 药 效 学 与 药 动 学 的 研 HSYA 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 抗 凝 血 的 作 用, 究表明, 其体内代谢过程符 合 二 室 模 型, 高、 中、 低单剂量组 体 内 平 均 驻 留 时 间 相 近, 的 消 除 半 衰 期 较 快, AUC 0-15 、 AUC 0-∞ 和 Cmax 均 与 剂 量 呈 线 性 关 系[13] ; ( 2 ) 高蕊 、 王书臣等人 根 据 丹 参 酚 酸 B 在 体 内 半 衰 12h 内 药 物 基 本 从 体 内 消 除 的 基 础 PK 期小 于 2h , 研究结果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 20 ) 试验组 例 丹 参 多 酚 酸 盐 200mg , 静 脉 滴 注, 每 对照组( 21 例) 丹参多酚酸盐 200mg , 每天 1 日 2 次, 次, 比较 2 种 给 药 方 法 对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 心 血 瘀 阻 证) 的疗效差别 。 结 果: 试 验 组 对 心 绞 痛 、 心电图疗 效及速效 扩 冠 药 物 停 减 情 况 均 有 优 于 对 照 组 的 趋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 结论: 药 物 动 力 学 势, 的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医方剂临床试验的设计和临床 [14] ; ( 3 ) 赵智强等人 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的作用 分别对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降压作 用及头痛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药效动力学进行了研 究 。 作者分别选择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与心率为观察指标, 发现对收缩压的最低口服起效 效应 维 持 时 间 为 4. 82h 等; 在 选 剂量为 0. 21g / kg. , 肝阳上亢证头痛患 者 以 镇 痛 与 提 高 痛 阈 为 指 标, 在 一定剂量 范 围 内 镇 痛 效 应 的 最 低 口 服 起 效 剂 量 为 0. 098g / kg , 效应维 持 时 间 3. 69h 等, 均得到具有临 [15 , 16] ; ( 4 ) 朱 伟、 陈可冀等 床指导意义 的 研 究 结 果 人对服用中药大黄水煎液后, 体内大黄酸在寒 、 热证 人体内的药动学 过 程 进 行 了 比 较 研 究 。 结 果 显 示, 大黄酸在寒证和热证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过程无统 仅表现出寒证志愿者服用大黄水 计学显著性差异, [17] 。 煎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远远超过热证 2. 2 中医 方 剂 基 础 及 机 理 研 究 中 相 关 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基 相对于中医方 剂 临 床 的 PK 和 PK / PD 研 究, 础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就比较丰富 、 深入, 在所检索文 献中大概是临床的 几 十 倍, 表明该类研究的受关注 。 程度是很高的 这些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2. 2. 1 中 医 方 剂 组 成 中 单 一 成 分 的 PK 和 PK / PD 研究 本 部 分 研 究 的 目 的 在 于 阐 明 药 物 成 分的体内 定 量 的 行 为 过 程, 占 研 究 文 献 的 50% 以 上 。 ( 1 ) 熊颖等人研究了银杏酮酯自微乳化给药系 统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 。 以杏灵颗粒剂为对 照, 桑色素为内标, 槲皮素 、 山奈素 、 异鼠李素为对照 品, 计算总黄酮醇苷含量, 进行大鼠灌胃给药体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