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名词解释

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

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

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

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

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

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

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铺作

狭义说的是指斗拱;广义说的是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起着重要的作用。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金柱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檐柱

建筑最外侧靠近屋檐的一排称为檐柱。

中柱

位于建筑物纵中线上的柱子,称为中柱,中柱直接支顶脊檩,将进深方向梁架分为两段,常见于门庑建筑。

明间

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鸱尾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平座

楼阁上的出檐廊。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腰檐

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

计心造

跳头上置横栱的。

偷心造

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副阶周匝

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一整二破

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

蜀柱

各架梁之间的构件,安于平粱上,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升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傅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傅的生头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人字栱

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常用于槽下补间,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檩,下脚设榫入额背,是早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斗栱。

步架

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举折

古建当中,指屋架的高度,宋称--举折。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

举架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名楼形制。

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持脊榑,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宁懋石室以见。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

上昂

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

月梁

木构梁架是我国古建筑发展的主流,梁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重。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加之南方天气炎热,殿堂基本上都做“彻上明造”而不做天棚,这样一来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当人们进入殿堂时,全部梁架构造一目了然。

乌头门

宋《营造法式》中的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盒,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不又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栌斗

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抱夏

围绕堂屋后面的侧室,红楼梦三:“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甬路,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夏厅。”——《辞源》

平棋

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平棋”是天花的一种,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中,平棋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得名。“平棋”这个名称主要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

平闇

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因系双阙孤植,“中间阙然为道”,故称“阙”。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幕阙、祠庙阙。

橑檐枋

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

阑额

柱子上端联络和承重的木构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可称为“额枋”其实与下面要讲的“平板枋”类似,位于柱子上端以托起斗拱等。(山西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清代的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类似木结构叫做“地栿”。

普拍枋

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普拍枋(平板枋):位于阑额之上,用来承托斗拱的木结构。砌上明造

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三才升

在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礓礤

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象眼

象眼是建筑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位很多是做成一层层内凹的样子

勾滴

“勾”就是“勾子”,过去叫“瓦当”;“滴”就是“滴子”,也叫“滴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