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

1

2

3

4

5

【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

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

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

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

解)

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

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

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

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
关系。
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法 • 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如下:
创 导 导 归 反 延课 设 入 学 纳 馈 伸外 情 新 探 小 矫 迁研 景 课 究 结 正 移究
活动与探究一: 蔗糖溶于水
实验探究五:物质溶解时的吸热 和放热现象
• 物质在溶解时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于水
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有的温度降 低(吸热反应)。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如:
实验现象纪录
水中加 入的溶

NaCl
加入溶质 前水的温
度/℃
加入溶溶解质现象 后水的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溶液的基本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 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 主要是使 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 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 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 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 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 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 单介绍了乳化现象 ,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

3.理解溶解的条件;

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

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1.溶解度的意义;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

2.知识讲解(15分钟)

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

3.1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

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

5.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

6.1溶解度的意义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

酒精、试管(若干)等。【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

【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

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业导航

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

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3.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

75%的医用酒精碘酒

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二、选择题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学会判断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水、食盐、高锰酸钾、酒精、植物油、烧杯、玻璃棒、药匙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溶液形成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展示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共同特征。

(2)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强调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征,并解释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

3.实验探究

(1)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和高锰酸钾分别溶解于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形成。

4.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溶质、溶剂?举例说明。(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5.巩固练习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物质是否为溶液,并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15篇)

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

一、课题的引入。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

溶液的形成化学初中教案

溶液的形成化学初中教案

溶液的形成化学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和观察。

3. 能够分析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2.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溶液的形成原理。

2.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酒精、盐、糖、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2. 提问:溶液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总结溶液的形成原理(10分钟)

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形成原理。

2. 引导学生理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

四、学习溶液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1. 教师讲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如均一性、稳定性、透明度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五、应用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进行溶液的配制实验,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学生能够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和观察。

3. 学生能够分析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2.呈现(1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

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作为导入,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
教学语言:“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溶液现象,比如我们经常喝的糖水、盐水等。那么,什么是溶液呢?它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溶液现象,初步探讨溶液的特点。
教学语言:“谁能举例说明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溶液现象?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特点?”
3.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发言,引出溶液的定义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语言:“很好,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溶液的形成、制备和应用。”
(二)讲授新知
4.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形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用实验方法来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溶解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

1.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

2.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些关于溶解现象的实际例子,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吗?”

2. 学习与探究(30分钟)

2.1 概念讲解

通过课件展示并讲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装满冷水,一个装满热水。

2.向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3.观察并记录两个杯子中食盐的溶解情况。

4.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

2.3 实验总结

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过程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并解释为什么在高温下食盐溶解得更快。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案

1.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章——溶液的形成。主要讲解以下内容:

•溶液的定义与性质

•溶质与溶剂的区别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浓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2.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溶质与溶剂的区别。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其影响因素,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解度的变化。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习题求解。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做到观察认真、数据准确、实验规范。

3.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难点是浓度的计算,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

4. 教学手段

本次课程需要准备的教学手段有:

•教师讲解

•实验探究

•课外阅读

•讨论交流

•小结归纳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和热身

•提问:无色透明的水是什么?如果加入盐,会发生什么?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可以和水混合,形成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溶液的形成和性质。

5.2 学习和实验探究

•讲解:通过讲解PPT和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溶液的定义、性质、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定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并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讨论: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种类及溶液浓度的关系。

•讲解: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解决问题,补充理论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l.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演示物质溶于水的趣味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活动与探究:

分组实验: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展示与交流:

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情况。

演示与分析: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设计再探究: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某些用品有:

NaCl、NaOH、NH4NO3、浓硫酸……(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交流与展示:

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

活动与探究:

实验探究,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反思与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谈谈你学到了什么?今后学习要注意什么?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一壶老酒,绵香醇厚;一首老歌,情意悠悠;一人段岁月,天长地久;一句祝福,伴随左右;一群朋友,知心牵手;一条短信,伴着春风送去问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