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合集下载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史文化: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表演皮影戏,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保护文化遗产: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可以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3. 促进文化交流: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4. 激发创造力:皮影戏的表演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学习和表演皮影戏,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促进创新和发展。

5. 增强社会凝聚力: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欣赏皮影戏,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创造力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皮影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由艺人用隔亮纸做成的舞台中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戏”。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般由一人操作,配合口述、歌唱和乐器伴奏,包括吹奏、敲击等简单乐器来完成整场表演。

演唱内容大多是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的戏剧剧本,通常充满了寓意和道德教训的意义。

此外,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因为中国皮影制作精巧,演出灵活,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造型美感,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灯影”,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珍品。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历史久远,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有使用兽皮、树皮、荆条等作为戏物,演变成现在的皮影戏。

在中国古代,皮影戏还有别称叫“影戏”、“影子儿戏”、“倒逼踢”等,皮影是第一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在汉代。

在唐宋时期,皮影戏愈盛不衰,成为民间大众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二、戏剧形式皮影戏是一种戏剧形式。

从形式上看,它是借助灯光照射在白布幕上的事先制作好的人物、动物或者物件的黑影所组成的形象,依靠影子的表演来讲述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它通常在夜间演出,配合灯光效果,通过影子的舞蹈、变换、组合及缩放等特殊技巧,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

因此,皮影戏又被称为“影子戏”。

三、表演形式皮影戏表演形式有各种各样,主要有影戏、灯戏、掌戏、影篇、班戏等。

影子户具有特殊的舞台表现方式,不同于人形木偶戏和面具戏的戏剧形态,但也有与它表现外貌与性格不同。

传统的皮影戏分为两派:南国皮影和北国皮影。

南国皮影流传于江南和闽南一带,北国皮影流传于京、津、冀、晋辽等地。

四、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雕刻、剪制等。

皮影多为贴有彩色绸幕的薄皮,制作时要选用最薄、最大片的兽皮,如狐狸、兔子皮等。

首先要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设计图稿,然后再进行用刀、斧或别具匠心地雕刻成型,最后上色制成,视觉效果非常精细生动。

这些黑白造型各异的皮影戏形象,栩栩如生,完全能表现形象的不同气质和特点。

五、演出故事皮影戏的题材取材广泛,文艺性强,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爱情故事等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戏剧有《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而且,很多创作者还注重拓展和创新故事题材,使其增加文学性、现代性和舞台效果上的艺术特色。

六、民族传承皮影戏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戏曲艺术,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音乐、舞蹈等方面。

虽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形式涌现,然而皮影戏却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黑影”。

它使用人物造型剪纸,结合木制或皮革制作的影子戏偶,通过灯光投射在幕布上,再配以配音、音乐和音响效果,来表演故事情节。

皮影戏以剧情生动、表现力强、艺术性高等特点而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据考证,至少在明代就有了传承。

它以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戏曲为题材,通过真刀真枪的搏击,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舞蹈、动作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同时,皮影戏还以其表演语言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获得了国内外戏曲界的高度认可。

在皮影戏表演中,最为关键的是影子的制作。

制作皮影的首要工序是选择材料。

一般来说,选用阴性的杨木胶,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易于切割。

接着,将模具放在杨木胶板上刻画造型,细胞性的地方会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处理,确保造型的精确。

然后,将刻好的杨木板经过烘干、修整、糨糊等工艺,制作成各种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皮影。

在表演环节,皮影戏主要依靠音响灯光的配合来增加戏剧效果。

首先,把灯光照向幕布,一些周边或重点部位扇形镂空的影子就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声音也是影响观众体验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配音员根据角色特点进行合适的声音表演。

此外,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它通过配乐、配器、配合情节展示,给观众带来触动。

在剧情方面,皮影戏通常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和戏曲剧目为题材,比如《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这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

而通过影子戏的手法,演员们会切换不同的戏偶和场景,让观众们可以在一个舞台上欣赏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皮影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在传承中起到了文化和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皮影戏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在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和庆典上,特别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前夕,许多地方会举办皮影戏的演出,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对皮影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被归类为以下几个遗产类别:
1. 口头与表演艺术: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需要演员使用皮影人偶进行表演,并配以声音和音乐等元素,属于口头与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戏剧艺术: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它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人偶制作等方面展现了丰富的戏剧艺术元素。

3. 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皮影和皮影人偶的工艺技艺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皮影人偶是由绢布或兽皮做成的,需要经过制作、剪影和彩绘等工序完成,属于传统工艺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音乐:在皮影戏中,音乐是与表演紧密结合的,起到了情绪表达和戏剧效果的增强作用。

皮影戏所用的音乐器乐包括笛子、二胡、梆子等,是传统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海禁,关内外海路相通,盖州城西大清河入海处的西河口,一度成为东 北与关内通商的重要港口。据《盖平县志》记载,当时南北客商水江云集,车船辐辏、摩肩擦背”。海运贸易的 发达、经济的活跃,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由于当时的盖州“三教九流荟萃,五行八作俱兴”,成为了辽南的 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盖州皮影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扩散,盖州也成为了辽南皮影文 化的中心。
文化特征
唱腔唱词 伴奏乐器
人员分工 表演道具
在念白上,盖州皮影戏多采用盖州当地口语、乡音俚语演岀,由于受方言语调的直接影响,盖州皮影戏的唱 腔较为犷豪放、短促平直,多数不掐嗓演唱。唱髯、净,用本功嗓;唱生、旦,用背功嗓;唱丑,本、背功结合, 俗称阴阳嗓。
盖州皮影戏唱词的词牌有固定格式,如“三顶七”词格,从三字句写到七字句,每式两句,格式为“三三、 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等,一般不可破格。还有“三栓”“搭拉句子”“啰嗦句子”等,句式严谨。
代表剧目
盖州皮影戏不仅剧目丰富,操演技巧娴熟,而且擅演历史、神话大部头剧目。《封神演义》《杨家将》等皆 可连演月余,其他常演的剧目则有《杨文广征南》《罗通扫北》《樊梨花征西》《薛仁贵征东》《五峰会》《小 西凉》《镇冤塔》《分龙会》《江东桥》《双魁传》《二度梅》《粉妆楼》等百余个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盖州皮影戏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汁原味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在民间艺术研 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林世敏,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盖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盖州市文化馆获得“皮影戏(盖州 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皮影 文化概述

皮影 文化概述

皮影文化概述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皮影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兴盛则始于汉朝。

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元代时期,皮影戏传播至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皮影戏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通常使用牛皮、驴皮、马皮或骡皮作为材料,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

这些皮影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通过背后的光源投射,能够在白幕上形成清晰的影子,配合音乐和说唱讲述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

传统的皮影戏剧目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此外,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皮影戏艺术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鼓励和促进。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戏剧形式,被誉为“活动的画”。

它以剪纸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产生影像,配以音乐和人声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起源与历史皮影戏起源于古代中国,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古人发现了将轻薄的剪纸做成人物形象,并在光线照射下形成影子的神奇效果。

自此,皮影戏逐渐演化为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剪纸、上漆、制作身体部件以及装备灯光等环节。

首先,剪纸师傅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要求,用剪刀将涂有黑色颜料的薄皮纸剪成各种形状。

然后,纸影粘贴在牛皮或驴皮上,经过上漆和打磨,使其坚韧耐用。

最后,安装好灯光设备,皮影戏就可以开始演出了。

三、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主持、音乐、音效和皮影的展示等环节。

主持人负责解说故事情节以及提醒观众注意事项;音乐和音效通过传统乐器和声音模拟器产生,增强了戏剧效果;皮影表演则是整个演出的核心,演员使用手法灵活操纵皮影,配合不同的声音效果和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四、文化内涵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入了道德观念、教育故事和历史传承等元素。

通过皮影戏,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传统价值观和人伦道德的认识。

五、艺术表现力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戏剧的魅力。

剪纸的图案创意、纸影的形象塑造、音效的巧妙运用,都让人们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产生共鸣。

同时,皮影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世界的审美追求。

六、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皮影戏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皮影艺术的保护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传承机制。

此外,一些爱好者和艺术家也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制作和演出皮影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幼儿园作业-皮影戏介绍

幼儿园作业-皮影戏介绍

保护和传承措施
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皮影戏进行保护和扶持,如设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宣传支持。
培养传承人
通过设立皮影戏传承班、与学校合作等方式,培养对皮影戏有兴 趣的年轻人,传承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
创新发展
在保持皮影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吸引 年轻观众的关注。
剧目多样
皮影戏的剧目内容广泛,涵盖了历 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各 个方面,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文化内涵
传承传统文化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表演皮影戏可以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 形式,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 响,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是中
清洁
定期用柔软的布擦拭皮影表面 ,以保持清洁和光泽。
存放
将皮影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 方,以防受潮和霉变。
03 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和特点
表演技巧
操纵技巧
灯光技巧
皮影戏的表演者需要掌握熟练的操纵 技巧,能够灵活控制皮影的动作和姿 态,使其生动逼真。
皮影戏的灯光运用十分讲究,需要通 过合理的灯光布置来营造出不同的氛 围和效果。
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增强文化认同感
皮影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能够增强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
发展。
04 皮影戏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教育价值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皮影戏制作需要剪裁、绘画和粘贴等手工操作,能够锻炼幼儿的 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
激发幼儿创造力
皮影戏的创作过程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角色和场景,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

剧目
皮影演出功能
平安戏:以戏娱神的演出节目。 还愿戏:事主向神灵还愿,愿望实现后,要感谢神灵,并履行自己的
若言。 罚戏:如果有人违反乡规民约,被要求请戏班子演戏,称为罚戏。 驱祟戏:使用各种方式祈求神袛驱邪除秽。 新屋戏:盖好房屋后,或者在房屋上大梁或搭顶的前一天晚上演出的。 皮影戏,要演鲁班盖房内容的戏,希望以后住进去的人过得红火。 山神戏:即山神会戏,是人们为山神春
代表剧目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 放后,常见的剧目:《兄 妹开荒》《白毛女》《刘 胡兰》《小二黑结婚》 《小女婿》《林海雪原》 《红灯记》《龟与鹤》 《两朋友》《东郭先生》 等等。
代表剧目
祝寿剧目:《万寿图》《全 家福》等 丧戏剧目:《刘备祭灵》《双羊 祭灵》《雁塔寺祭灵》等 婚戏剧目:《回荆州》《花亭相 会》《回窑》等 庙会戏《香山还原》等 祈雨戏剧目:《斩旱魃》《奠酒》 《还愿》等 驱邪戏剧目:《奠酒戏》《黑虎 搬三霄》《太和城》等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 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 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历史溯源
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 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 (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 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 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 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 西城两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 时期。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 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 活跃。

皮影戏的魅力 探索非遗皮影戏的世界

皮影戏的魅力 探索非遗皮影戏的世界

皮影戏的魅力探索非遗皮影戏的世界皮影戏的魅力:探索非遗皮影戏的世界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灯光的照射以及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探索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的世界,展示它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渊源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秦汉时期,有着悠久的传承。

古代人们将动物的皮革制成各种形状,通过光线的反射投影在白色幕布上,形成了皮影的原型。

后来,人们开始用这种方式来演绎故事,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二、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首先,艺人们需要选取细腻柔软的皮革,将其切割成各种人物和物品的形状,并细致地雕刻出细节。

随后,以骷髅骨制作的支架将皮革固定在上面。

最后,通过剪影、补充细节和上色等步骤,制作出逼真的皮影。

三、表演艺术皮影戏的表演艺术也是其魅力所在。

表演者需要有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他们通过操作皮影、变换人物形象以及模拟声音的方式,为观众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世界。

他们的表演不仅包括了舞蹈、武术等形式,还融入了幽默的元素,使得观众们会心一笑。

四、文化传承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观看皮影戏,观众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

同时,皮影戏还与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体验。

五、教育意义皮影戏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观看皮影戏,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因此,将皮影戏引入学校教育,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将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传承与保护虽然皮影戏在过去风靡一时,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皮影戏;另一方面,可以设置专门的培训班,传授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技巧,培养更多的皮影戏艺人。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与其他剧种一样,包含了生、旦、净、丑等行当,但在皮影戏中称呼不同。生,包括文生、武生。 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凌源皮影戏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规范在旦行 之中老生,凌源皮影戏称之为“髯”,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黑满”等。 净行,凌源皮影戏称为“大儿”,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带丑等 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做“花生儿”。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文化特征 04 社会影响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凌源皮影戏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其起源于清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凌源皮影戏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凌源皮影戏 按照影卷所描写的剧情年代划分为两种:描写历史题材的传统影戏(也称作传统影),还有宣扬新中国建设、改 编了童话及寓言故事题材的现代影戏(也称作现代影)。
凌源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活动方便,五、六位艺人即可组班唱影。影台前左边的一位主操影者称为“拿线的”, 也叫“掌上线的”。前台中间的一位协助拿线人操纵影人,叫“贴线的”,因工作在灯下,俗称“顶灯的”。前 台右侧一位负责班鼓、响板、大锣、铙钹的演奏,影班中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小班影多是一把四弦伴奏, 通常又叫“拉着的”。
因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老艺人相继辞世,凌源皮影戏后继乏人,抢救保护凌源皮影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刘景春,男,汉族,1952年生,辽宁凌源人。2008年1月26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刘景春自幼对二胡、三弦、四弦等民族乐器感兴趣,曾向唐山皮 影团的著名琴师学习四弦演奏技艺,1980年任凌源县皮影团团长兼四弦琴师。他多次参加省市重大艺术调演并获 得奖项,1998年他组建了景春皮影团,并培养了女儿、孙子等皮影继承人。

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离石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离石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介绍:
1. 皮影戏:离石的皮影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一种以刻制的羊皮或牛皮
为材料,通过打照法制作出影像形象,并结合音乐与人的表演技巧来展示故事情节的传统艺术
形式。

离石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动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2. 陶艺:离石的陶艺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离石的传统陶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
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离石的陶器制作工艺传承了古代的陶器制作技术,融合了当地独特的文
化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陶器艺术。

3. 古建筑:离石拥有众多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台山寺庙群。

这些寺庙建筑大多建于古代,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些古建筑是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反映离石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

4. 象形字:离石周边地区的若干村庄保留了一种称为“象形字”的独特文字系统。

这种文字由简
单的符号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汇或意义。

传统上,这种象形字被用于记录日常生活和农
业活动,是村民们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

离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代表了当地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智慧。

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继承离石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皮影戏:灯影绘梦,百味人生

皮影戏:灯影绘梦,百味人生

皮影戏:灯影绘梦,百味人生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皮影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皮影戏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形式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皮影戏的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以平面的方式展现戏剧,通过光影的变化,塑造出立体的角色形象,并通过表演者的操纵,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影戏绘梦,灯影流动,如同一个个立体的梦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不同地区的皮影戏,有各自的风格特色。

例如山东的皮影戏注重武打戏,角色形象鲜明;四川的皮影戏以地方戏曲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川剧唱腔和表演风格;福建的皮影戏则融合了戏曲、杂技、音乐等元素,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这些不同的风格,丰富了皮影戏的艺术表达,也使得它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有观赏性。

在皮影戏中,剧情多变,人物角色各异,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现代题材,皮影戏都能够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百味人生。

一方面,皮影戏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再现,使观众了解历史,增长见识;皮影戏也可以通过角色的塑造和对话的表达,引发人们对人生、情感、伦理等方面的思考,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皮影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皮影戏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注重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提升。

在舞台设计上,现代皮影戏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灯光和影像技术,使得表演效果更加生动震撼;在剧本编排上,现代皮影戏注重与时俱进,注入一些现代元素,使得故事更加贴近当代生活。

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外,皮影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2009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皮影戏的重视和认可。

中国的皮影戏也在国际舞台上多次获得奖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皮影戏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淡雅中国风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淡雅中国风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SHADOW PUPPETRY
INTANGIBLE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CULTURAL
HERITAGE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
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HERITAGE
INTANGIBLE
皮影戏简介
CULTURAL
HERITAGE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 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INTANGIBLE
皮影的制作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
选皮
制皮
画稿
八道工序
过稿
镂刻
敷彩
发汗 熨平
缀结 合成
手工雕刻3000余刀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 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 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 手法与风格。
INTANGIBLE
皮影的制作
CULTURAL
CHINESE
SHADOW PUPPETRY
PA RTO N E PART04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 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
果的戏剧形式
INTANGIBLE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5月20日的时候,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7日,皮影戏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在民间又被称为“牛皮娃娃”、“牛皮灯影子”等,皮影戏就是用三根竹签挑起牛皮雕刻的背景场面、人物或动物等,让他们做出坐、卧、跳、走、踢、打、翻、转等动作,再投影到白纱布,也叫“亮子”(帐幕)的一种民间小剧种。

皮影戏非常难以保存,而且皮影戏现在快要失传了,很多人都不会操作皮影戏,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

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

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

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

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