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839bc7d15abe23482f4d27.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dfa882bb4cf7ec4bfed036.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考点展示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二)重要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易混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7.有用的就是真理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四、热点链接材料:2010年的全国人代会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有望实现。
请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从最初的8:1到1:1演变的原因。
五、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新课标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必修4
![新课标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baa94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0.png)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实践是相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详细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相识过程:相识的反复性;相识的无限性。
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考点一实践[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干脆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相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①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相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都是实践的产物。
[温馨提示]相识的来源≠获得相识的途径。
相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个人获得相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
(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①相识产生于实践的须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供应日益完备的相识工具。
③实践熬炼和提高了人的相识实力。
(3)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f783574431b90d6d85c736.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
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
”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干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
2.实践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反思】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据此判断,下列活动属于实践的是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④学生思考数学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___________。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拓展提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
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发展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速查:一、1.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1. 来源 2.动力 3.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目的归宿重难疑点探究1.准确理解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
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人教版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f0d357572b160b4e767fcfa2.png)
【学考目标】识记:实践及其特点简单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阅读课本P42-49,回答下列提问,并将问题写在书本的相应位置)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怎样理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综合探究探究一:对照概念,判断以下是不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狗熊表演?小结:实践的主体:3、学生思考数学题的解题方法4、老师指导学生思考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小结:实践的对象:5、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6、发射嫦娥一号撞月考察小结:实践的范畴:探究二:结合《愚公移山》的例子,概括实践的特点。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以上材料中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 (愚公――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小结:实践的特点①: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为方便出行)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小结:实践的特点②:愚公移山是这样回答别人的劝告的:即使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死了还有我的重孙……(数代人的努力)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
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小结:实践的特点③:探究三、根据情景得出结论情景一:SARS:主要是指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思考:我们对SARS的认识为什么出现在2003年初期?结论:情景二: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农牧业生产——天文学战争——《孙子兵法》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结论:情景三: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5abea483c4bb4cf6ecd189.png)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明确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二、考情分析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09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三、基础知识梳理(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人们的活动。
①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活动(2)特点:、和(3)形式:、和【对应练习】Ⅰ、(20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Ⅱ、(20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3)实践是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并不是获得认识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含义: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个真理。
高中思想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d31a0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3.png)
高中思想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特点,真理与谬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 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实践1 含义是一种活动想一想: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吗?蜜蜂酿蜜、老鼠打洞是不是实践?为什么?2 特征:①、②③温馨提示:准确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想一想: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有什么区别?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什么不同?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③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②③温馨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真理1 含义2 特点①客观性(真理是绝对的)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②具体性:③条件性温馨提示: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说明了真理是;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3 真理和谬误。
(1)二者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从认识的客体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我的疑惑】【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 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探究案】1.重点检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1)什么是实践?其特点有哪些?(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其特点?(5)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要求是什么?2.判断正误或选择(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实践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共3篇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54f1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0.png)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共3篇《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求索真理的历程,以及人们在这一历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真理的认识和掌握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真理、崇尚知识、追求智慧、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真理的定义和特点:真理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结论或观点,它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2. 求索真理的历程:人们通过直觉、经验、理性等途径探索真理,经过不断的质疑、反思、实验和验证,逐步取得了对真理的认识和掌握。
3. 历史上的真理探索: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科学家,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中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
4. 深化对真理的认识:我们要坚持真理,尊重知识,追求智慧,勇于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以提出“什么是真理?”、“怎样才能掌握真理?”等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法:逐步讲解人类求索真理的历程、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真理探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3. 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其中,集思广益,共同探究真理表象下的本质和深层次意义。
4. 互动交流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个人的思考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增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谈论等方式,让学生围绕真理的定义、特点等方面展开思考,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学习内容阐述(1)真理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真理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结论或观点,它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加深学生对真理概念的理解。
(2)求索真理的历程:讲解人类通过直觉、经验、理性等途径探索真理,经过不断的质疑、反思、实验和验证,逐步取得了对真理的认识和掌握。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2573ab680203d8ce2f24e0.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概念。
(2)真理与谬误。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具体的。
(2)真理是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主体的限制。
●认识客体的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在发展。
●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框分为两个目。
(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设计了三个目。
(1)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1698c4453610661fd9f41a.png)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 举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点•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三、教学难点•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②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包括停留在人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注意】①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②不能缩小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主体、手段和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表现在:①②实践的这个特点表达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注意】实践的上述两个特征并不矛盾。
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②历史性【探究活动1】课本第42页●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精选3篇)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5b51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5.png)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精选3篇)《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篇1—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内容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辨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二)能力目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是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实认识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初步构建框题结构图。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
3完成思考题,小组内讨论答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⑴实践的定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预习完成一: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和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中才能完成。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8c2396c51e79b89690226ac.png)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识记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能力目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教与学】一、实践及其特点【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所认为的实践的不同之处.1、实践是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第二,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这首先是由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也受到的制约,因而也具有性.(2)实践具有性.它是一种的活动.(3)实践具有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揭开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的哲学启示.1实践是的来源【思考】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探究二】采用小组讨论法,围绕恩格斯的两句话,同学之间交流总结”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2实践是的动力【探究三】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后请学生从哲学角度谈谈对“齐是非”和“是非莫辩”思想的理解.3实践是的唯一标准【思考】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探究四】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归国博士来到草原的哲学启示.4实践是的目的和归宿【思考】陶行知改名的哲学启示.。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54c7c6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d.png)
6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2识记和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能力目标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某某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教与学】一、真理是客观的【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的理解1、真理是的哲学X畴,是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思考】有人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交流总结欧几里得定理的真理性的哲学启示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如果,真理就会。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都是、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
【思考】说:“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那么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的讨论分析,并联系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谈谈各自的认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才能完成。
【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请各组代表回答“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说明,相反,。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思考】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坏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坏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f364a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6.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探寻真理的历程”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稳步深入探讨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即为对待重新认识和课堂教学。
它紧紧围绕着“探寻真理”这一主题,讲诉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存有牵涉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低,题型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从宏观上检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科学知识体系对教材展开研发和资源整合,使学生从题中琢磨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来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认知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科学知识与技能(3)认知重新认识具备反复性、无限性。
(4)运用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5)运用表明人类崇尚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1)培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正确区分和推论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看待真理和谬过程与方法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培育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科学知识框架的习惯。
(1)稳固践行课堂教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践行爱好真理、追求真理、始终如一真理的信念,相信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为我们坚持不懈的崇尚和永恒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学难点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三年级的文科特长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教学对象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步入高三的学生,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课类型独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备考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方法指津知识构图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师生设计内容活动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高三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高三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208f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d.png)
高三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前言本教案主要适用于高三政治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深入探讨求索真理的历程。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科学的本质,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科学的内涵和特点;2.理解真理的概念和特点;3.探究人类求索真理的历程;4.掌握如何在实践中寻求真理的方法。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政治科学的内涵和特点本节课主要讲解政治科学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政治科学领域内的一些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政治科学本质的认识。
课堂讨论在课前,老师可以为学生分配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课堂上开设一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政治科学的理解。
讲解政治科学的内涵和特点在学生分析自己的理解后,老师可以同学们一起探究,什么是政治科学,它的本质是什么?政治科学具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第二节课:真理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一节课上,老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另一个重要议题:真理。
学生将探讨真理的概念、特点等重要问题。
课堂讨论在本节课的讨论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什么是真理?或者说,真理的概念是什么?2.真相和真理有什么区别?3.真理具有什么特点?课堂实践讨论结束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真理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节课:人类求索真理的历程在第三节课上,老师将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历史上对真理的追求,来认识和探究人类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以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子,来引导学生探讨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内的求索真理之路。
总结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总结学生们对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探究,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第四节课:如何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在第四节课上,老师将让学生探究如何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案例分析老师可以以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实践中来获取和寻找真理。
实践活动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体验如何寻找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明确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二、考情分析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09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三、基础知识梳理(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人们的活动。
①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活动(2)特点:、和(3)形式:、和【对应练习】Ⅰ、(20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Ⅱ、(20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3)实践是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并不是获得认识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含义: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个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2)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对应练习】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Ⅱ、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 )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Ⅲ、三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真理与渗误相互融合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的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了解认识反复性的原因)(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了解认识无限性的原因)(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或。
三、重点问题探究1、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应练习】Ⅰ、(2009广东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Ⅱ、(2009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Ⅲ、(2009海南卷23)辨析题: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理解原因误区结论反复性无限性【对应练习】Ⅰ、(2009辽宁、宁夏卷21) 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 )①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②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③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④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www.ks5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Ⅱ、(20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Ⅲ、(2009江苏卷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五、时政热点链接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说:“经过研究探索,目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其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病情较温和,有些无需治疗即可痊愈。
”2009年7月9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调整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
2009年7月29日,由河南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完成生物、生化试验后,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2月20日2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413批次7524.9万人份。
全国31个省(区、市)、x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635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3999万人。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六、巩固训练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
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A. ①②④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4.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
“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
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6. 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
这告诉我们( )A.真理是客观的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7.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