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 1] 陈先达. 立足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J] . 党建,
2006( 11) : 14 [ 2] 樊 浩.耻 感 的 道 德 哲 学 意 义 [ N] .光 明 日 报 , 2006- 10-
30( 12) [ 3]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
政策的几个问题[ N] .光明日报, 2007- 02- 27( 2)
[ 2006 - 08 - 10] . http: / /www.mslv.net /yljf /Article_show. asp? ArticleID=5929 [ 9]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M] .2 版.上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社, 1988: 2 [ 10] 罗 竹 风.汉 语 大 词 典·9[ M] .北 京 : 汉 语 大 词 典 出 版 社 , 1992: 1346 [ 11] 王 国 维.观 堂 集 林·1·卷 六·释 礼 [ M]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59: 291 [ 12] 胡 绳.中国大百科全 书·哲 学 卷·Ⅰ[ M] .北 京 : 中 国 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455 [ 13]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11[ M] .北 京 : 汉 语 大 词 典 出 版 社 , 1993
当然了, 我们也看到了法律对道德的逐步强化,“见死不救罪”也已始具雏形, 发展趋势的最终结果会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 的“见死不救罪”呢? 答案是比较渺茫的。即使以后我们会在《刑法》中看到一个新的类罪名— ——“见死不救罪”, 我们是高兴还是 悲哀呢?法律的胜利, 道德的悲哀。我们一面为法律开庆功宴, 一面又不得不为道德举办葬礼: 可以想像, 在一个道德需要法律来 强化的国家里, 国民的道德素质会有多高。
分析以上列举的古今中外的例子, 就会发现: 从主体上看, 除了秦朝和法国对主体没什么限制外, 即一般主体, 其余的都是 特殊主体; 就实施的原因与目的来看, 秦朝那时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口减少, 防治打击盗窃, 用法律强化人们的胆量, 是法律万能 的表现; 而法国法则可以算作为比较完善与成熟的立法, 将防治违法犯罪的任务单纯地由国家来承担变为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来 承担, 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与利用资源, 同时强化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的道德关系; 其余的则有着比较具体的原因和目的。就 特殊主体来看, 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具有特殊身份、身居公职、掌握权力的人员, 见义勇为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手中的权 力是国家公众赋予的, 行使权力也即履行对公众的义务, 见死不救就是违反了自己的职责与承担的义务, 理应承担责任、受到惩 罚。另一种是处于特定时空的人, 由特定的时空所决定必须将道德赋予法律强制性。如在战争期间, 如果拒绝援助友邻部队而不 受处罚, 可想而知, 军队必如一盘散沙, 临阵逃脱, 毫无战斗力可言。
早在我国秦朝就规定了“见死不救罪”, 那时的《法律答问》中规定, 如果有强盗进入某户人家抢劫, 伤及主人, 主人呼救, 周 围的邻居有救助义务; 如果不救, 就会被判为犯罪。
而当今的《法国刑法典》( 1994 年 3 月 1 日起生效) 更是明文规定: 任何人能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 发生, 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 而故意放弃此种行动的, 处 5 年监禁 50 万法郎罚金。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 能 够采取行动, 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 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 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 处前款同样之处罚。
(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王庆廷供稿)
Leabharlann Baidu
·96·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 Social Science)
第 2 期 总第 27 期 2007 年 6 月
2006( 7) : 132 [ 3] 唐 俊.拿什么来和商业贿赂潜规则博弈— ——关于反商
业 贿 赂 问 题 的 立 法 意 见 调 查 [ N] .法 制 日 报 , 2006- 06- 14( 3) [ 4] 反商业贿赂三人谈[ N] .法制日报, 2006- 08- 31( 9) [ 5] 赵 秉 志.新 刑 法 典 拆 解 比 较 与 适 用 [ M] .北 京 : 中 国 经 济 出版社, 1997 [ 6] 孔 繁 军. 不 可 误 读 法 律— ——谈 医 生 开 方 回 扣 的 罪 与 非 [ N] .法制日报, 2006- 04- 06( 10) [ 7] 胡晓翔. 冷眼观潮— ——卫生法学争鸣问题探究 [ M] .南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09 [ 8] 北 京 市 卫 生 局 澄 清 “ 红 包 ” 不 属 商 业 贿 赂 [ EB /OL] .
是要通过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 巩固和发 展 新 的 社 会 主 义 。 这 是 一 段 艰 苦 的 社 会 发 展 的 “爬 坡”阶段, 更要注重凝心聚力, 强调以人为本, 倡导公 平正义, 追求社会和谐。因而, 明确时代要求, 立足社 会现实, 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加强和谐文化 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144·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 Social Science)
第 2 期 总第 27 期 2007 年 6 月
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 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 坚 持 不 懈 的 努 力 奋 斗 , 决不能掉以轻心。同时, 温总理强调: 讲初级阶段, 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 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 不 够 完 善 和 不 够 成 熟 。 这“两 个 不 够 ”是 新 的 理 论 概 括。温总理还强调,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认识 和把握好两大任务: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极大地 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 正义, 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 谐[3] 。在国内外存在“一球两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现实背景下, 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将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历史发展轴心期的分析看,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期, 实现了新旧社会 制度的更替; 21 世纪是中国社会的建设时期, 是巩 固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时期。目前, 就
!"
!!!!" 普法窗
见死不救罪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贾谊
!"
!!!!"
有“见死不救罪”吗? 在法律的世界里真的是有“见死不救罪”。如我国《刑法》第 429 条就规定了“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 在 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 能救援而不救援, 致使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 对指挥人员, 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实践中也判过这样的案例, 如在 1999 年河南省某法院就将一名见死不救的派出所副所长判了刑。
!!!!!!!!!!!!!!!!!!!!!!!!!!!!!!!!!!!!!!!!!!!!!!!!
( 上接第 96 页) 可能地去防卫, 这可是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 焉有不自救之理? 对于施害者与受害者之外的第三者来说, 见义 勇为与正当防卫就不是同一回事, 除了针对少数特殊情况外, 当今的法律没有将其列入法律的义务范围, 而纳入了权利的范畴, 不是必须做的, 而是可以做。在这种情况下,“多 一 事 不 如 少 一 事 ”的 人 不 愿 去“为 ”, 胆 小 的 人 不 敢 去“为 ”, 看 热 闹 的 人 不 想 去 “为”, 心有余而力不足者不能去“为”, 再加上事后英雄受到伤害得不到救助等原因, 结果,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见义勇为者越来 越少。
社会成员的危险可以由两种情况促成: 一种是人为的原因, 如打家劫舍之类; 一种是天为的原因, 如失足落水之类。对于这 些情况, 法律不仅仅提供了事后惩罚违法者的救济方法, 也采取了一些随时救济的措施, 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值得注意的 是前者具有强制性 , 是以国家权力的强制为后盾, 将处罚强加于违法者身上; 后者则具有任意性、可选择性, 至于其实施的程度 取决于利益的关联程度、道德修养状况、本身的能力等诸因素。就拿正当防卫来说吧, 对受害人来说, 当然是尽 ( 下转第 144 页)
在世风日下的今天, 法律可以被用来作为强化道德的手段, 设立“见死不救罪”就是其表现之一, 软弱的道德调节不了就只 有靠强硬的法律来调节。有没有必要明文规定个“见死不救罪”呢? 我们来看看此项工作的艰辛。一是要定义好“见死不救罪”的 三个条件: ( 一) 受害人发出求救信号; ( 二) 第三人有能力救助; ( 三) 救援不会对第三人造成太大危害。第一条是救援的前提, 不 过这里的信号的范畴是比较广的, 像呼救声, 反抗动作等能被人感官感知的信号; 第二条是救援的基础,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痴呆 者去与一杀人犯搏斗; 第三条是道德的上限,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重要的,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的生命而舍弃 自己的生命。二是要做好救后工作。第三人在救援过程中很可能会或轻或重地受到一些伤害, 包括物质的、肉体的或精神的, 这 些伤害疼在第三人身上, 不管不问是不行的, 应得到补偿。那么谁补偿呢?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借用经济上的“三匹马车”( 投 资、消费和出口) , 这补偿也要来自三方面: 首先, 按照谁受益谁付出的原则, 受害人作为受益者应该负担一部分; 其次, 国家作为 法律的制定者, 此项活动的推动者当然也应承担一部分; 再就是一些民间发起的社会捐助和成立的各种组织, 如我国目前的“见 义勇为基金会”, 也可以负担一部分。前两者属于法定的负担, 最后一种是道义性、自愿性的非法定负担; 至于各部分负担的比 例可以浮动地按具体事件而定, 依不同情况灵活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