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
微藻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
限制作用的同时又能避免由高光照强度产生的 光损害作用将是解决高密度培养的关键。 笔者所在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 随着细 胞密度的增加, 由于细胞之间的相互遮挡作用 使穿透光强迅速衰减, 当细胞密度为 & . $ / * ) 时, 光所能穿透的有效距离 2 % ((, 并且穿透
! #
重 (" ・ 。 3 U )) 藻体细胞的单位体积产率( ’ ( )和单位培 养面积产率 ( ’) ) 可分别利用以下公式求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 * & 和 + 分别代表在培养时间为 & 时的培 养体积和面积。
。早在 12&, 年 45678
’9:/ 就注意到湍流对螺旋藻生物量的输出率 [!] , 并且随着混合速率的增加微 有一定的影响 藻细胞生物量的单位产率也明显增加
[*]
; 他指
出, 微藻的高密度培养体系可以被区分为光照 带和黑暗带两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区域; 在光照 带, 微藻细胞迅速吸收光能、 并完成与光合作用 有关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而在黑暗带细胞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 仅能进行与暗呼吸有关的生化
自 12," 年 4;’;< /= >?@=-; 等人首次开发 [%]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 1221 年 A?=/565 等人 进一步将其完善化使之成为微藻增养的良好设
第一作者: 硕士研究生, 助理工程师。 收稿时间: 改回时间: !$$! 3 $# 3 !", !$$! 3 11 3 1&
・ ・ 柠 !"#$% &’($ )*+ , + -", ./.0( (’($ &( , + -", 柠 檬酸 )( , + -", + , (*-10 2 3 4/(5678 ( , (-3, 檬酸铵铁 )( , + -", ・ .9#$% *’($ ) , *: -", ;<#$% ・ ・ &’($ % , %% -", !<.0( %’($ =& , ( -", 4/(!1$% ・ ( 4$= ) ・?’($ (’($ & , : -", ’>$= *& , ( -", .1 ( + , @:: -"。 !"# 光生物反应器与培养条件 实验是在 ? 个串联放置、 结构完全一致的 平板式玻璃光生物反应器 (A0/B C0/BD "0/EE CF1B1G 中进行, 反应器的实验装置如图 ) 所 HI1JD/KB1J) 示。每一个光生物反应器的光径 (既反应器的 厚度) 、 宽度和高度均为 )+ K-、 *+ K- 和 &+ K-, 培养液高度为 *+ K-; 因此, 其总体积为 =*3、 实 际培养体积为 (* 3。
微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产业化 的关键 技术之一 。
1 微藻 和微藻 生物反应 器 的研究 历史及 其特点
为争夺技术上 的制高 点 , 近年来 , 国 、 国和 日本 美 德
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 生物技术列 为重点发展 方 向。尤 其是将海洋微藻的大规模培 养及其天 然活性物质 的分离 提取等技术放 在首位 。与 国外 相 比, 国的微 藻生物 技 我
冰雪覆盖 的南 北两极 ,H极 高 或很低 的湖 泊水 潭 、 碱 p 盐
沼泽 甚 至 盐 度 饱 和 卤水 , 大 洋 深 处 、 山 口 、 热 温 泉 、 在 火 地
目前 , 藻类生物 反应器 已成 为高 效 、 快速 、 大量 培 养
藻类 的关键 设备 。在研究 、 发和生 产 中均 需使 用不 同 开 的光生物 反应器 , 在反应体积扩大后 , 的供 给往往受 到 光
维普资讯
・
6・ ( 总第 13期) 5
水 利 渔 业
20 0 7年 第 2 7卷 第5期
微 藻 生 物 反应 器 的研 究 进 展
孟春 晓 , 高政权
( 山东 理 工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山东 淄 博 2 54 ) 5 0 9
基础研究 , 新型光生物反应器研制 , 微藻 的高密度大规模 培养 , 海洋赤 潮微 藻的大量 培养 、 分类 与鉴定 , 微藻基 因 工程及微 藻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 纯化等多 方面进行 了系
统 的 研 究 , 得 了较 大 的 进 展 J 取 。
强大的生命力使 其家族 在地球 上广 泛分 布 , 括终 年被 包
干旱沙漠等生命极端环境中都有微藻繁衍生息 。 我 国藻类产量 居世 界首位 。藻 类 除 了作 为食 品 外 , 还是 生产药 物 、 健品 、 保 饲料 、 轻化 工及生 物工程产 品 的 重要原料 。进行鱼 、 、 虾 贝类 的育苗 和养殖需要大 量的微 型藻类作饵料 , 藻类还与水处理和环境 保护密切 相关… 。 微藻生物资源的开发对 于减缓土地 、 环境 、 能源 和人 口危 机, 弥补传统农作物 的不足与局 限 , 以及促进传统农 业 向 工业化生产过 渡都具 有重 要 的意义。经过 3 0多年微 藻 工业化生产 以来 , 人们逐渐意识 到 , 藻工业发展 的潜 力 微
微藻培养反应器课件
在开放式培养系统中,微藻在自 然环境下生长,反应器可以是一 个池塘或一个玻璃瓶等开放式容
器。
封闭式培养
在封闭式培养系统中,微藻在人工 控制的环境下生长,反应器可以是 一个密封的容器或管道等。
半封闭式培养
在半封闭式培养系统中,微藻在部 分受控的环境下生长,反应器可以 是一个有遮盖的池塘或一个有透明 玻璃盖的容器等。
微藻培养反应器课件
目录
• 微藻培养反应器概述 •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操作流程 •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维护与保养 •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技术参数与性能评估 • 养反应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微藻培养反应器是一种用于培养 微藻的设备,通常由光合反应器 、搅拌器、照明系统等组成。
食品补充
某些微藻富含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可作为一种食品补充。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多年历史,最初主要用于藻类生物量的生产,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受到关 注的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和科研深入,微藻培养反应器的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使得这项技术在更多 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也在不断推进,如光生物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等,将进 一步促进微藻培养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
05
微藻培养反应器的技术参数与 性能评估
技术参数的设定与选择
反应器尺寸
根据培养规模和产能需求,选择合适 的反应器尺寸。
反应器材质
选择耐腐蚀、抗氧化的材质,以保持 长期稳定运行。
搅拌和循环系统
根据培养液的粘度、密度等特性,设 计合理的搅拌和循环系统,确保培养 液充分混合和氧气传递。
微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
知识介绍微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刘志伟1) 余若黔2) 郭 勇4)(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张 晨3)(嘉应学院生物系,梅州514015)摘要 介绍了用于微藻培养的各种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发酵罐式、管式和平板式生物反应器及光照系统。
关键词 微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Photobioreactors for cultivating microalgaeLIU Zhiwei ,YU Ruoqian ,G UO Yong(C ollege of F 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S 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G uangzhou 510640)ZH ANG Chen(Department of Biology ,Jiaying C ollege ,Meizhou 514015)Abstract The hermetic photobioreactors used to cultivate microalgae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fermenter style ,tubular and flat plate bioreactor.I lluminated system were als o discussed.K ey w ords microalgae ,cultivation ,photobioreactor 第一作者:刘志伟,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
微藻能有效利用光能、C O 2和无机盐类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培养微藻来生产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动物饲料、生物肥料及其他天然产品。
另外,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证实,大肠杆菌的载体和启动因子往往可以适用于蓝藻,尤其是单细胞蓝藻的转基因,这使得蓝藻基因工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利用藻类为宿主的基因产物的生产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微藻的培养受到广泛重视。
一种带有幕墙形式立体构件的新型微藻培养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带有幕墙形式立体构件的新型微藻培养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元广,黄建科,孙炳耀,沈国敏,王军,陈杰,王伟良,李淑兰
申请号:CN201210256613.2
申请日:20120723
公开号:CN103571736A
公开日:
201402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幕墙形式的新型微藻培养系统。
所述新型敞开式培养系统以微藻户外大规模光自养培养常用的培养池为主体,在其中设置1个或多个幕墙形式的空间立体构件。
通过泵等流体输送设备将培养池中的藻液输送至幕墙顶端的溢流槽,然后藻液通过重力作用从幕墙顶端溢流槽沿幕墙流至池子内。
当藻液沿着幕墙流下时,藻液可以充分利用照射在幕墙上的阳光,提高池子中藻细胞充分接受光照的机会。
该带有幕墙的新型跑道池可以有效地提高敞开式培养系统中藻细胞的光能利用效率、藻细胞生长速率及藻细胞密度,因此可大幅度提升敞开式培养池的性能。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泽元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嘉兴泽元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200237 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韦东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微藻多层塔式脱硝固碳装置及其培养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微藻多层塔式脱硝固碳装置及其培养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贾立山,陈弘俊,李森,管显涛
申请号:CN201610883931.X
申请日:20161011
公开号:CN106422751A
公开日:
201702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微藻多层塔式脱硝固碳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微藻多层塔式脱硝固碳装置设有烟气钢瓶、转子流量计、臭氧发生器、空气泵、气体反应器、蠕动泵、反应塔、液体入口、气体入口、液体出口、气体出口、增压泵、空气罩、溢流管和塔板。
微藻培养方法:分别在反应塔的每层塔板上倒入微藻培养液,使液面稍微低于溢流管的高度;蠕动泵把反应塔最下层的培养液加到最上层,最上层培养液的液面高过溢流管后,培养液由溢流管流入第二层,依次循环;经反应器出来的烟气由反应塔最上层的气体入口进入到反应塔中,气体从第一层的培养液溢出后,第一层培养液上方的气压逐渐增大,经溢流管被压入第二层培养液,依次循环,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被微藻培养液吸收。
申请人:厦门大学
地址: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马应森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微藻培养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微藻培养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领民,金平,师文静,李晓姝,王崇辉申请号:CN201010222002.7
申请日:20100707
公开号:CN102311923A
公开日:
201201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藻培养方法,采用光照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光照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内包括微藻和微藻培养基,通入含CO的气体实现气升、补给CO和解析O,其中通入的含CO气体采用气液混合输送装置输送,含CO气体经过气液混合输送装置后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的气相用于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气升气源,气液分离后的液相进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一步补充CO,气液混合输送装置入口的液相来源于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通过气相和液相同时补充CO,提高了微藻培养过程中微藻积累油脂能力,提高了CO利用率,同时简化了培养装置。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李微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藻培养中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这种反应器最早出现在上世纪 5 0 年代( D a v i s , Tamiya, 1953),Pirt[4]等已建立了细管(管径1cm)光生物反 应器的设计和操作理论及计算机控制装置,在这个基础 上, Torzillo等[5]设计和建造了双层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用于螺旋藻的室外培养。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L e e LeeY. K 等[6]和 Miyamot 等[7]都对水平设置的管道进行改 进,采用α- 斜管或螺旋盘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并作了 大量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诸多的封闭式光生物反 应器中,管状光生物反应器发展最快,其可靠性,有
2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开发虽已有近 50 年的历史,但 最快的进展还是近 10 年的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涌 现出了大量有关专利。与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相比,封 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1)无污染,能实现单 种、纯种培养。( 2 ) 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 ) 培养密度 高,易收获;( 4 ) 适合于所有微藻的光自养培养,尤其 适合于微藻代谢产物的生产。(5) 有较高的光照面积与培 养体积之比,光能和 C O 2 利用率较高等突出优点。因 此近年来在国外研制和开发利用较快,已实现了高密度 商业化培养。目前,一般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有:管 道式、平板式、柱状气升式、搅拌式发酵罐、浮式 薄膜袋等。 2.1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774 2006, Vol. 27, No.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2月m i t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期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褚嘉易S史伟伟2,乔英云3(1.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山东青岛266000;2.青岛环海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0)摘要:针对现有微藻养殖反应器培养密度低、设备处理能力小、占地面积大、效率低,难以适应工业C02排放的大规模连续固定和工业化生产需求的现状,研发了一种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通过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实验表明,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具有板面液层高、气体通量大、液体停留时间长、传质效率高、操作弹性大、板压降低、容易解析出藻类释放的氧气等优点,可以实现微藻养殖和工业C02减排偶联,满足c o2的大规模立体连续化固定和能源化利用需求,对于实现c o2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解决能源紧缺具有双层意义。
关键词: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流体力学;传质性能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4-0166-051引言由于全球变暖和资源短缺,c o2的减排与资源化利 用正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之一。
自2〇〇7年中国C02排放量达460亿t,占全球排放的 21%,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与能源相关C02排放的第 一大国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任重道远。
在人类排放的c o2中,燃煤电厂是最大最集中的C02排放源,排放量约占世界的40%和我国的50%,因此,进行燃煤电厂烟气的C02捕集是大规模减排c o2的最 直接有效的手段,还能将c o2资源化利用[1]。
生物固碳是地球上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在 碳循环中起决定作用,利用微藻固定C02并通过生物 炼制制取生物油不但可以大规模减排C02[2],而且能将 c o2资源化得到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极具环境、能源 和资源的综合效应[3~5]。
而目前作为微藻生物固碳的 核心技术——微藻养殖反应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开放 池(如循环跑道池)[6’7]和封闭光生物反应器(如气升式 反应器、管式、板式、光导纤维光生物反应器等)开展 的[8’9]。
由于这些反应器微藻的培养密度低、设备处理 能力小、占地面积大、气体一次通过造成效率低,难以适 应工业C02排放的大规模连续固定和工业化生产[1°]。
笔者针对现有微藻养殖反应器的不足,研发了一种 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并进行了流体力学和传 质性能实验,确定了其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将微藻养殖 和电厂C02减排偶联,实现C02的大规模立体连续化 固定确定基础数据。
2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结构特性和操作原理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光生 物反应器,其结构特点为:在塔板上开有圆形孔,圆形孔 上焊接20〜50 cm高的圆锥形升气孔,升气孔外侧固定 带有筛孔的圆锥形帽罩,帽罩上方带有分离板,帽罩与 板面留有10〜30 m m的缝隙。
塔壁周围与板面垂直布 置若干LED灯光源,为微藻生长提供光照。
塔式光生 物反应器结构如图1所示。
操作时,烟气自升气孔从下层塔板进人上层塔板,微藻液在气体抽吸和板上液层压力的作用下,进人帽罩 内,被烟气携带、提升、细化、碰顶后折回,从气液分离孔收稿日期:2019-01-03作者简介:褚嘉易(2001—),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学生。
通讯作者:史伟伟(198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石油与天然气加工。
褚嘉易,等:新型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生物与化工喷出帽罩外。
在这个过程中,烟气中的被二氧化碳被微 藻液吸收的同时微藻产生的氧气析出,然后进人上层塔 板;微藻液落回到板面上,其中的大部分重新循环回帽 罩内进行传质反应,以保障液体在塔内的长停留时间,满足微藻生长的需要;小部分微藻液沿降液管进人下层 塔板继续进行传质反应。
最终被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后 的烟气从塔顶离开,固定二氧化碳的微藻液从塔底排 出,生长较大的微藻被分离出作为能源利用,较小的微 藻循环回塔内重新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11]。
在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中,气液经过充分接触 后,可以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碳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和光 合作用生成氧的析出度,促进藻类对二氧化碳的固定,从而促进藻类的生长,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气体 不断从塔板上传质后进人上层空间,把藻类释放的氧气 从体系中不断连续排出,也促进了藻类的生长。
另外采 用塔式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传质区域为平面形式的限 制,将普通两维养殖变为三维,将气液传质区域从板面 发展到罩内、罩顶的立体空间,塔内空间利用充分,气相 分布更加均勻、传质更充分,并可以通过塔板数的设计 来调节培养时间,具有塔板上液层高、通量大、液体停留 时间长、板效率高、操作弹性大、板压降低、容易解析出 藻类释放的氧气等优点[22]。
3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 和传质性能实验3.1实验装置及流程在直径240 m m的圆形有机玻璃装置上进行塔式 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测定实验[22]。
该装置分为三段,气体分布板、实验板和雾沫夹带 捕集板自下而上布置。
气体分布板上布置了若干圆形 升气筒,升气筒上装载伞形帽,使上升的气流分布更均 勻,同时防止泄露液进人气体通道;自试验板泄露的液 体落到气体分布板上收集起来,进行漏液量测量,因此 它还是一块泄露液收集板。
实验板进行流体力学和传 质性能测试;雾沫夹带捕集板上装有规整填料,目的是 将气体夹带上来的液滴收集起来测量雾沫夹带量。
除 此之外,还有水泵、风机、微藻池等辅助设施。
实验流程见图2。
空气或空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由风机输送至玻璃 转子流量计计量后送人塔底;高位槽的水由玻璃转子流 量计计量后通过雾化喷头喷洒到试验板上,与气体在实 验板上的帽罩内外进行接触传质后流到塔釜,经过安在 塔釜的U形液封装置循环回水池;被气体夹带的少量 水在捕雾段收集后作为雾沫夹带量计量。
3.2试验方法和实验条件实验条件见表1。
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的塔板压降、雾沫夹带和 漏液等流体力学性能采用空气一水系统进行测试,塔板 效率采用〇2—空气一水系统进行测试,以确定塔的适 宜操作范围。
并在上述基础上采用c o2_空气一水系 统,模拟烟气组成,在不养藻的情况下考察水对混合气体中c o2的吸收效率,为塔式微藻法生物养殖的中试 实验奠定基础。
1一风机;2—C02气瓶;3—气体流量计4一气体分布版与取样板;5—塔式立体微藻养殖反应器;6—雾沫夹带收集板;7— U形压差计;8—低位水池;9一潜水泵;10—高位水池;11一氧气瓶;12—溶氧塔;13—液体流量计图2试验装置流程表1实验条件介质空气一水,〇2 —空气一水,C〇2—空气一水阀型高液体停留时间立体塔板板间距Ht/mm700出口堰高Hw/mm25,47开孔率$/% 3. 76入口氧浓度X A A m g/L)18〜22二氧化碳浓度/%6〜17空塔气速W kA m/s)0.37〜4. 2液流强度L/(m3/m-h)9.09,18.2,27.3,36.4,45.5塔板压降采用U形管压差计测量,水中氧含量通 过碘量法测得,C02的吸收量采用N aO H中合法测定,风量采用文氏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采用转子流量计 测量。
3.3实验结果与讨论3.3.1 塔板压降塔板压降包括干板压降和湿板压降[12]。
干板压 降,仅与板上升气孔结构和帽罩结构有关,反映了反应 器的结构阻力性能[13]。
湿板压降是反应器内有液体存 在时气(汽)流通过经液体润湿的开孔构件以及气流和 液体接触相互作用的压力损失之和,反映了塔板的操作 阻力性能[14]。
对于新型立体微藻养殖塔板,引起塔板 压降的主要原因有:塔板结构、气体提升液体与液体混 合、两相同时穿越气液分离孔时产生收缩、与孔壁的摩2019年2月绿色科技第4期—L -Z v O L ^h .m i )—,-丨,S <>〇Uh .m :i------L- !(>O O L /<h .rtk I图410 IS20 2i 30 3J J 'V iill-'af-' (ts.-'ill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雾沫夹带量由图4可看出,不同液流强度下,低气速操作塔内擦、离开罩筒时的扩张引起的压力损失等。
不同操作条 件下的干板压降和湿板压降如图3所示。
图3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塔板压降对于微藻养殖,既要考虑溶氧脱碳,又要考虑对微 藻的破碎和破坏,微藻养殖的适宜操作范围为阀孔动能 因子为8〜16(m /s )/(kg /m 3)。
由图3可看出,液流强 度为0时的塔板压降即为干板压降,低阀孔动能因子 下,干板压降明显低于湿板压降,当阀孔动能因子超过 30后,干板压降与湿板压降几乎相当,这说明低气速下 湿板压降占决定因素,塔板结构对湿板压降的影响几乎 可以忽略,而高气速下干板压降上升为决定因素,塔板 结构决定了塔的总压降。
在液流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气 速增加,塔板压降随之增大;在阀孔动能因子相同的条 件下,液流强度增加,塔板压降也随之增加,高气速下更 加明显。
这是由于液流强度增加,板上清液层高度也随 之增加,进入帽罩的液体量增加,被气体破碎消耗的能 量也增加的缘故。
在微藻养殖阀孔动能因子为8〜16 (m /S V (kg /m 3)的适宜操作范围内,湿板压降随液流强 度和气速变化不大,比较平缓,大约在600〜800 Pa 。
3.3.2 雾沫夹带雾沫夹带决定了新型立体微藻养殖塔板的操作上 限,过多的雾沫夹带量会造成塔内液体的返混,减少传 质的推动力,降低传质效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淹 塔[15’161。
在塔板结构、板间距、溢流堰高度及流体物性 确定以后,气速和液流强度对雾沫夹带起决定性作用。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雾沫夹带情况见图4。
几乎无雾沫夹带;阀孔动能因子在15〜20(m /s )/(kg /m 3)范围内,雾沫夹带量平缓增加;阀孔动能因子大于 20(m /S )/(kg /m 3)后,雾沫夹带量急剧增加;较高气速 下,阀孔动能因子相同时,液流强度越大,雾沫夹带量越 多。
液流强度越大,其10%允许雾沫夹带上限对应的 阀孔动能因子则越小,液流强度200、400、800、1000 L / (h .m )对应的10%雾沫夹带上限分别为27、23、22和 21(m /s )/(kg /m 3),这是因为液流强度增加时,板上清 液层高度也随之增加,帽罩液体提升量增加的缘故。
当 阀孔动能因子超过10%雾沫夹带上限以后,雾沫夹带 量将迅速升高,塔的操作平衡被破坏,造成淹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