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合集下载

4.3 公式法(第1课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4.3 公式法(第1课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4.3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目标1.理解平方差公式,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难点:能会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2.平方差公式:(a+b)(a-b)=a2-b2.导入新课活动1(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问题1】填空:(1)(x+5)(x-5)=;(2)(3x+y)(3x-y)=;(3)(3m+2n)(3m–2n)=.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1)x2–25;(2)9x2–y2;(3)9m2–4n2学生:以上都是用平方差公式:(a+b)(a-b)=a2-b2计算得出来的.【问题2】根据问题1中等式填空:(1)x2-25=;(2)9x2−y2=;(3)9m2-4n2=.答案:(1)(x+5)(x-5)(2)(3x+y)(3x-y);(3)(3m+2n)(3m–2n).教师总结:公共特点:是两个数(式)的和与这两个数(式)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式)的平方差,反过来,两个数(式)的平方差就可以化成这两个数(式)的和与这两个数(式)的差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探究新知探究点一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b)(a-b)=a2-b2反过来,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注意】公式中的a,b既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活动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问题3】(师生互动)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A.a2+(-b)2B.5m2-20mnC.-x2-y2D.-x2+9解析:A中a2+(-b)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B中5m2-20mn两项都不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C中-x2-y2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错误;D中-x2+9=-x2+32,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互动】(小组交流)下列各式中,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多项式是.(填序号)①x2+y2;②1-x2;③-x2-y2;④x2-xy.答案:②.活动3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因式分解:(1)a4-116b4;(2)x3y2-xy4.【探索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各式的特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1)a4-116b 4=⎝⎛⎭⎫a2+14b2⎝⎛⎭⎫a2-14b2=⎝⎛⎭⎫a2+14b2⎝⎛⎭⎫a-12b⎝⎛⎭⎫a+12b.(2)x3y2-xy4=xy2(x2-y2)=xy2(x+y)(x-y).【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因式分解前应先分析多项式的特点,一般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因式为止.【例2】分解因式:9(m+n)2-(m-n)2.解:原式=[3(m+n)]2-(m-n)2=[3(m+n)+(m-n)][3(m+n)-(m-n)]=(3m+3n+m-n)(3m+3n-m+n)=(4m+2n)(2m+4n)=4(2m+n)(m+2n).【总结】1.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那么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将多项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2.当多项式各项含有公因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因式分解.【注意】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没有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即学即练】 (学生独学)因式分解:(1)(a +b )2-4a 2; (2) x 4-y 4.解:(1) (a +b )2-4a 2=(a +b -2a )(a +b +2a )=(b -a )(3a +b );(2)x 4-y 4=(x 2)2-(y 2)2=(x 2+y 2)(x 2-y 2)=(x 2+y 2)(x +y )(x -y ).活动4(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探究点二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解决综合问题.(师生互动)【例2】 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探索思路】被自然数整除的含义是什么?248-1这个数比较大,怎样求出符合要求的两个数?解:248-1=(224+1)(224-1)=(224+1)(212+1)(212-1)=(224+1)(212+1)(26+1)(26-1).∵26=64,∴26-1=63,26+1=65,∴这两个数是65和63.【题后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整除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数化为整数乘积的形式,然后分析被哪些数整除.活动5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利用因式分解计算:(1)1012-992;(2)5722×14-4282×14. 【探索思路】观察式子特点,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解:(1)1012-992=(101+99)(101-99)=400.(2)5722×14-4282×14=(5722-4282)×14=(572+428)(572-428)×14=1000×144×14=36 000. 【题后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如果通过变形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使运算简便.【即学即练】 (学生独学)求证:当n 为整数时,多项式(2n +1)2-(2n -1)2一定能被8整除.证明:原式=(2n +1+2n -1)(2n +1-2n +1)=4n ·2=8n ,∵n 为整数,∴8n 被8整除,即多项式(2n +1)2-(2n -1)2一定能被8整除.课堂练习1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是()A.a 2+(−b )2B.5m 2−20mnC.x 2−y 2D.x 2+92.因式分解(2x +3)2-x 2的结果是( )A.3(x 2+4x +3)B.3(x 2+2x +3)C.(3x +3)(x +3)D.3(x +1)(x +3)3若a +b =3,a -b =7,则b 2-a 2的值为( )A.-21B.21C.-10D.104.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计算:(1)38²-37²; (2)213²-87²;(3)229²-171²; (4)91×89.5.已知x 2-y 2=-1,x +y =12,求x -y 的值. 6.已知4m +n =40,2m -3n =5.求(m +2n )2-(3m -n )2的值.参考答案:1.C 解析:A.a 2+(−b )2中两项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A 选项错误;B.5m 2−20mn 两项不都是平方项,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B 选项错误;C.x 2−y 2中两项符号相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C 选项正确;D.x 2+9中,两项符号相同,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故D 选项错误.选C.2.D 解析:(2x +3)2-x 2=(2x +3+x )(2x +3-x )=(3x +3)(x +3)=3(x +1)(x +3)3.A 解析:b 2-a 2=(b +a )(b -a )= 3×(−7)= −21.4.解:(1)38²−37²=(38+37)(38−37)=75.(2)213²-87²=(213+87)(213-87)=300×126=37800.(3)229²-171²=(229+171)(229-171)=400×58=23200.(4)91×89=(90+1)(90−1)=90²-1=8100-1=8099.5.解:∵x 2-y 2=(x +y )(x -y )=-1,x +y =12,∴x -y =-2. 6.解:原式=(m +2n +3m −n )(m +2n −3m +n )=(4m +n )(3n −2m )=− (4m +n )(2m −3n ).当4m +n =40,2m −3n =5时,原式=−40×5=−200.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堂达标)一、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2-b2=(a+b)(a-b).二、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两项都能写成平方的形式,且符号相反.布置作业教材第100页习题4.4板书设计3公式法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a2-b2=(a+b)(a-b).【问题1】例1因式分解:(1)a4-116b4;(2)x3y2-xy4.【问题2】例2248-1可以被60和70之间某两个自然数整除,求这两个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创作出美观、实用的图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对称性等。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图案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案设计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图案设计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

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这些方法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教案北师大版

【推荐】猜灯谜作文(精选30篇)【推荐】猜灯谜作文(精选3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猜灯谜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猜灯谜作文篇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到了,中秋节的时候的习俗有:博饼,放孔明灯,敬田头,听香……看着妈妈忙忙碌碌地准备着,陷入美好的记忆中。

去年的中秋节,妈妈决定吃完饭后上天台边赏月边猜谜语,我们乐得直拍手叫好。

“一起赏月,猜谜语啦!”妈妈大喊。

我和弟弟都还在做自己的事。

妈妈提高嗓音:“快来一起赏月,猜谜语啦!”我和弟弟迅速打开房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天台上。

爸爸妈妈已经坐在天台的椅子上等我们了,我和弟弟也跟着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

开始猜谜语了,妈妈先下手为强:“我先出,听好了。

充耳不闻无话讲,打一茶叶名。

”妈妈话音刚落,爸爸马上接:“是龙井。

”爸爸平日里可爱喝茶了,这种简单的问题怎能难倒他。

“不能常喝浓茶,会生病哦!”我一本正经地说道,“书上就是这样写的!”爸爸微笑着说:“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好吧,听你的,我以后要少喝浓茶。

”我们一家人就在这月光下,开始品尝月饼。

我们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妈妈嘱咐我们:“吃慢点,别噎着了。

”我对妈妈说:“一定不会的,如果噎着了,我就是个大傻子。

”爸爸妈妈放声大笑。

吃完月饼后,爸爸说:“该我出了。

七品小官不明断,打一食品。

”妈妈马上反应过来,说:“是芝麻糊。

”弟弟急了:“现在该我出了。

谜语是话到嘴边又咽下,打一食品。

”“我知道,谜底是云吞。

”我高兴地大喊。

妈妈对我说:“小声点,别吵到人家赏月。

”“好吧,不过该我出了。

三两木耳,打一地理名词。

”我严肃地说。

这可把全家给难住了,“哈哈,不懂了吧?我来告诉你们吧,是森林。

”我得意地说道,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全家人沉浸在浓浓的月光中。

又是中秋月圆时,月儿圆,人团圆。

仰望夜空,昨夜星辰早已坠落,今日明月正当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

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

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课时)》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课时)》精品教案

问题.
不等式;
(2)如果还要求购买甲、乙两种原料的费用不超过 72 元,
那么你能写出 x(kg)应满足的另一个不等式吗?
甲种原料
乙种原料
维生素 C(/ 单位/kg) 600
100
原料价格/(元/kg) 8
4
想一想:(1)如果要配制的饮料同时满足两个小题的条
件,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不等式组吗?
600x 100(10 x) 4200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精品教案
课题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单元 第二章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初步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方法,并利用 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问题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 出每个不等式,利用数轴求出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 式组的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 “数形结合”的思想,锻炼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表示方法.
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求法
教学环节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等式,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 学生根据老 通过回顾
问题:
师的提问回 不等式的
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答问题.
概念及解
答案: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答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
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问题 3、说一说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课件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生: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师:语言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板书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谁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生: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师:非常好,这是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一句话。

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吗?生:不记得了.师:那我来帮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通过演示折纸过程,验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师:七年级时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学们知道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公理及已学过的定理、推论证明它.这节课我们一起用所学的公理、定理来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师板书: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证明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困难的,可以找程度比较差的同学回答)生:口答已知、求证、证明.师:课件演示.已知:如图,直线MN ⊥AB ,垂足是C ,且AC =BC ,P 是MN 上的点.求证:PA =PB .N A PB CM证明:∵MN ⊥AB , ∴∠PCA =∠PCB =90°.∵AC =BC ,PC =PC , ∴△PCA ≌PCB(SAS).∴PA =P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师:若直线MN 上还有一点Q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能得出什么结论?生:QA =QB.(教师在图形中找出几个不同位置的点P ,学生分别说出结论,就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图形,能熟练应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找出相等的线段)师:从图形中,你还能找出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呢?生:∠ A =∠B ,∠CPA =∠CPB .(挖掘基本图形中其它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要局限于定理,为以后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计算打下基础.)2.线段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师: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生: 思考.师: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可以先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谁来分析一下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生: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师:有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分析,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生: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谁能把它描述得更简捷?生: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当我们写出逆命题时,就应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呢?生:真命题.师:要证明这一定理,先要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3.1图形的平移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够说出平移的意义和特征;2.能够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存在的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的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移性质的探索与理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图片欣赏2.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1)手扶电梯上的人做什么运动?行驶的汽车呢?(2)手扶电梯上的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行驶的汽车呢?(3)手扶电梯上的人,如果某部位向前移动了80 cm,那么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4)如果把推拉前后的一扇窗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 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平移的定义及特征典例1如图,某住宅小区内有一片长方形地块,想在长方形地块内修筑同样宽的两条小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部分绿化,小路的宽为2 m,则两条小路的总面积是()A.108 m 2B.104 m 2C.100 m 2D.98 m 2[解析] 利用平移可得,两条小路的总面积是30×22-(30-2)×(22-2)=100(m 2).[答案] C探究点2 平移的性质典例2 如图,将一个Rt △ABC 沿着直角边CA 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 △DEF .已知BC =a ,CA =b ,F A =13b ,则四边形DEBA 的面积等于 ( )A.13abB.12abC.23abD.ab[解析] 由题意可得FD =CA =b ,BC =EF =a ,∴AD =FD -F A =b -13b =23b ,∴四边形DEBA 的面积为AD ·EF =23ab.[答案] C平移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探究点3 平移作图典例3 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平移△ABC ,使顶点A 平移到点D 的位置,得到△DEF ,请在图中画出△DEF ;(点B 的对应点为E )(2)若∠A =50°,则直线AC 与直线DE 相交所得锐角的度数为 °,依据是.[解析] (1)△DEF 如图所示.(2)5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或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①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先确定一组对应点;②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③利用第一组对应点和平移的性质确定图中所有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按原图形顺序依次连接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平移后的图形.三、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平移的意义及特征平移的性质{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平移作图教学反思在研究图形平移的定义、特征和性质时,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交流合作、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效率.注意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完全代替其他学生的思考,从而掩盖其他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因式分解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PPT、教学素材等。

2.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用品。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趣味数学问题,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因式分解的方法,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 操练(10分钟)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因式分解问题,运用所学的methods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动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表达新理念,培育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同学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努力培育同学的运算力量、规律思维力量,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八班级是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同学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同学不上进,思维跟不上。

要在本期获得抱负成果,老师和同学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意方法,培育力量。

三、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讨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其次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详细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详细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终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究平移,旋转的性质,熟悉并观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详细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终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洁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本章将讨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受操作,试验等几何发觉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全等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图片、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演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

例如,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应用。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 精品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 精品

《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解:(1)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C⊥AC,DE⊥AB,
∴DE=CD=4cm,
又∵AC=BC,
∴∠B=∠BAC,
又∵∠C=90°,
∴∠B=∠BDE=45°,∴BE=DE=4cm.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由勾股定理得,BD=42cm,
∴AC=BC=CDBD=442cm
(2)∵AD是△ABC的角平分线,DC⊥AC,DE⊥AB,∴∠ACE=∠AED=90°,
又∵DE=DC,AD=AD,
∴Rt△ACD Rt△AEDHL
∴AC=AE,又∵BE=DE=CD,
∴AB=AEBE=ACCD.通过例3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通过此题让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使用更为明确。

模块3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五思维拓展拔高提升
如图,三条公路两两相交,现计划修建一个油库
(1)如果要求油库到两条公路AB、AC的距离相等,那
么如何选择油库的位置
(2)如果要求油库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如
何选择油库的位置
通过思维拓
展、拔高提
升,熟练三角
形中三条角
平分线的交
点的性质
A。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分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分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对分式的定义理解不深刻,容易与分数混淆;2. 对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3. 分式的运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错误;4. 应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定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2.学会分式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式计算;3.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规则;3.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如:已知苹果和橘子的数量,求苹果和橘子的比例。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式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式的定义,强调分式的基本性质,如: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图形的平移》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图形的平移》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图形的平移》教案1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平移》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会画平移的图形,并能够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平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平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会画平移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索图形的平移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平移图形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平移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平移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平移的实例图片。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平移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规律。

同时,给出平移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尝试画出一些平移的图形,巩固对平移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平移的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1.3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如何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问题驱动法等,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

2.直尺、圆规、三角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如何找到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5分钟)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展示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互相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4. 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测他们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7.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2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2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北师大版年级:姓名: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与技能】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情感态度】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教学说明】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HL”定理.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求证:Rt△ABC≌Rt△A′B′C′.证明:在Rt△ABC中,AC2=AB2一BC2(勾股定理).又∵在Rt△ A' B' C'中,A' C' 2=A'B'2一B'C'2 (勾股定理).∴AB=A'B',BC=B'C',AC=A'C'.∴Rt△ABC≌Rt△A'B'C' (SSS).【归纳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教学说明】讲解学生的板演,借此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表达.分析命题的条件,既然其中一边和它所对的直角对应相等,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因素总结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对应相等,于是直角三角形有自己的全等判定定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20例题2.填空:如下图,Rt△ABC和Rt△DEF,∠C=∠F=90°.(1)若∠A=∠D,BC=EF,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AS.(2)若∠A=∠D,AC=DF,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SA.(3)若∠A=∠D,AB=D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AAS.(4)若AC=DF,AB=D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HL.(5)若AC=DF,CB=FE,则Rt△ABC≌Rt△DEF的依据是SAS.3.已知:Rt△ABC和Rt△A'B'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求证:Rt△ABC≌Rt△A'B'C'.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BD=B'D',BC=B'C',∴Rt△BDC≌Rt△B'D'C' (HL定理).∴CD=C'D'.又∵AC=2CD,A'C'=2C'D',∴AC=A'C'.∴在Rt△ABC和Rt△A'B'C '中,∵BC=B'C ',∠C=∠C '=90°,AC=A'C',∴Rt△ABC≌Rt△A'B'C(SAS).4.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并证明.解:AC=DB.∵AC=DB,AB=BA,∴△ACB≌△BDA(HL)其他条件:CB=DA或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等.证明略.【教学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5.如图,在△ABC与△A'B'C'中,CD、C'D'分别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求证:△ABC≌△A'B'C'.分析:要证△ABC≌△A'B'C',由已知中找到条件:一组边AC=A'C',一组角∠ACB=∠A'C'B'.如果寻求∠A=∠A',就可用ASA证明全等;也可以寻求∠B=∠B',这样就可用AAS;还可寻求BC=B'C',那么就可根据SAS……注意到题目中有CD、C'D'是三角形的高,CD=C'D'.观察图形,这里有三对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且题目中具备了HL定理的条件,可证得Rt△ADC≌Rt△A'D'C',因此证明∠A=∠A' 就可行.证明:∵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已知),∴∠ADC=∠A'D'C'=90°.在Rt△ADC和Rt△A'D'C'中,AC=A'C'(已知),CD=C'D' (已知),∴Rt△ADC≌Rt△A'D'C' (HL).∠A=∠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ABC和△A'B'C'中,∠A=∠A' (已证),AC=A'C' (已知),∠ACB=∠A'C'B' (已知),∴△ABC≌△A'B'C' (ASA).【教学说明】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五种,注意“HL”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五.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6”中第3、4、5 题.本节课我们讨论了在一般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当一边的对角是直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从而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定理,并用此定理安排了一系列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推理证明的方法,而且发展了同学们演绎推理的能力.同学们这一节课的表现很值得夸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八年级数学是中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为高中打下基础,下面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初二数学下册教案:统计调查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抽样调查。

这是抽样调查第一节课,通过调查结果有破坏性以及数目变大,全面调查不太合适,需要新的调查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接着重点介绍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有关抽样调查的特征的探究。

最后又介绍了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简单随机抽样,为后面学习分层抽样做铺垫。

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主要来研究生活中的数据,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根据数据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特别注意到,本节课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运用。

统计调查介绍了利用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本节抽样调查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蕴含以上的统计思想。

学好本节课非常关键。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数据去估计总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我通过举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讲解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知识,虽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但抽样调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统计结果的怀疑和对统计的科学性的质疑。

《 角平分线》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角平分线》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4角平分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2.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难点: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四、相关资源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动画演示,微课.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500 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其中“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角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角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曾经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角两边重合说明了角平分线的一个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确定民宅位置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为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途径.【探究新知】1.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已知:∠AOB .求作:∠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点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M ,交OB 于点N . (2)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相交于点C .(3)画射线OC .射线OC 即为所求.师:思考:为什么要以大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 生:因为以小于或等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时不能形成交点.2.角平分线的性质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么得到的?请尝试证明这一性质,并与同伴交流.生: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生: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对折角的方法.师: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对折的方法就不行了,那还有别的方法适合吗?生:量角器、尺规作图。

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安徽)

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安徽)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计算公式,提高其准确性和计算速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三边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如三角尺上的直角三角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奥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计算等边三角形内角的度数,或利用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应用。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使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举例:给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一些特殊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可能难以判断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实验操作和分组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不过,我也注意到在重点难点解析部分,部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但从成果分享来看,有些小组对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可能是我引导得不够到位,也可能是因为学生们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三、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组(1)(2)[解](1)解不等式(1),得x<2解不等式(2),得x>3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不等式(1)、(2)的解集,所以,原不等式组无解.(2)解:解不等式(1),得x>2解不等式(2),得x>3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不等式(1),(2)的解集,如下图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3.第二章分解因式2.1 分解因式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二、教学过程一块场地由三个矩形组成,这些矩形的长分别为,,,宽都是,求这块场地的面积.解法一:S=³+³+³=++=2解法二:S=³+³+³=(++)=³4=21.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2.例题讲解[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x+6;(2)7x2-21x;(3)8a3b2-12ab3c+abc(4)-24x3-12x2+28x.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解:(1)3x+6=3x+3³2=3(x+2);(2)7x2-21x=7x²x-7x²3=7x(x-3);(3)8a3b2-12ab3c+abc=8a2b²ab-12b2c²ab+ab²c=ab(8a2b-12b2c+c)(4)-24x3-12x2+28x=-4x(6x2+3x-7)三、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1)ma+mb(m)(2)4kx-8ky(4k)(3)5y3+20y2(5y2)(4)a2b-2ab2+ab(ab)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8x-72=8(x-9)(2)a2b-5ab=ab(a-5)(3)4m3-6m2=2m2(2m-3)(4)a2b-5ab+9b=b(a2-5a+9)(5)-a2+ab-ac=-(a2-ab+ac)=-a(a-b+c)(6)-2x3+4x2-2x=-(2x3-4x2+2x)=-2x(x2-2x+1)四、课后作业1.解:(1)2x2-4x=2x(x-2);(2)8m2n+2mn=2mn(4m+1);(3)a2x2y-axy2=axy(ax-y);(4)3x3-3x2-9x=3x(x2-x-3);(5)-24x2y-12xy2+28y3=-(24x2y+12xy2-28y3)=-4y(6x2+3xy-7y2);(6)-4a3b3+6a2b-2ab=-(4a3b3-6a2b+2ab)=-2ab(2a2b2-3a+1);(7)-2x2-12xy2+8xy3=-(2x2+12xy2-8xy3)=-2x(x+6y2-4y3);(8)-3ma3+6ma2-12ma=-(3ma3-6ma2+12ma)=-3ma(a2-2a+4);2.利用因式分解进行计算(1)121³0.13+12.1³0.9-12³1.21=12.1³1.3+12.1³0.9-1.2³12.1=12.1³(1.3+0.9-1.2)=12.1³1=12.1(2)2.34³13.2+0.66³13.2-26.4=13.2³(2.34+0.66-2)=13.2³1=13.2(3)当R1=20,R2=16,R3=12,π=3.14时πR12+πR22+πR32=π(R12+R22+R32)=3.14³(202+162+122)=25122.2 提公因式法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例1 把a(x-3)+2b(x-3)分解因式.分析:这个多项式整体而言可分为两大项,即a(x-3)与2b(x-3),每项中都含有(x-3),因此可以把(x-3)作为公因式提出来.解:a(x-3)+2b(x-3)=(x-3)(a+2b)[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y)+b(y-x);(2)6(m-n)3-12(n-m)2.分析:虽然a(x-y)与b(y-x)看上去没有公因式,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x -y)与(y-x)是互为相反数,如果把其中一个提取一个“-”号,则可以出现公因式,如y-x=-(x-y).(m-n)3与(n-m)2也是如此.解:(1)a(x-y)+b(y-x)=a(x-y)-b(x-y)=(x-y)(a-b)(2)6(m-n)3-12(n-m)2=6(m-n)3-12[-(m-n)]2=6(m-n)3-12(m-n)2=6(m-n)2(m-n-2).二、做一做请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填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2-a=__________(a-2);(2)y-x=__________(x-y);(3)b+a=__________(a+b);(4)(b-a)2=__________(a-b)2;(5)-m-n=__________-(m+n);(6)-s2+t2=__________(s2-t2).解:(1)2-a=-(a-2);(2)y-x=-(x-y);(3)b+a=+(a+b);(4)(b-a)2=+(a-b)2;(5)-m-n=-(m+n);(6)-s2+t2=-(s2-t2).三、课堂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解:(1)x(a+b)+y(a+b)=(a+b)(x+y);(2)3a(x-y)-(x-y)=(x-y)(3a-1);(3)6(p+q)2-12(q+p)=6(p+q)2-12(p+q)=6(p+q)(p+q-2);(4)a(m-2)+b(2-m)=a(m-2)-b(m-2)=(m-2)(a-b);(5)2(y-x)2+3(x-y)=2[-(x-y)]2+3(x-y)=2(x-y)2+3(x-y)=(x-y)(2x-2y+3);(6)mn(m-n)-m(n-m)2=mn(m-n)-m(m-n)2=m(m-n)[n-(m-n)]=m(m-n)(2n-m).补充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解:1.5(x-y)3+10(y-x)2=5(x-y)3+10(x-y)2=5(x-y)2[(x-y)+2]=5(x-y)2(x-y+2);2. m(a-b)-n(b-a)=m(a-b)+n(a-b)=(a-b)(m+n);3. m(m-n)+n(n-m)=m(m-n)-n(m-n)=(m-n)(m-n)=(m-n)2;4. m(m-n)(p-q)-n(n-m)(p-q)= m(m-n)(p-q)+n(m-n)(p-q)=(m-n)(p-q)(m +n);5.(b-a)2+a(a-b)+b(b-a)=(b-a)2-a(b-a)+b(b-a)=(b-a)[(b-a)-a+b]=(b-a)(b-a-a+b)=(b-a)(2b-2a)=2(b-a)(b-a)=2(b-a)22.3运用公式法(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二、教学过程1.请看乘法公式(a+b)(a-b)=a2-b2 (1)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a2-b2=(a+b)(a-b)(2)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1)个等式可以看作是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2.公式讲解观察式子a2-b2,找出它的特点.答:是一个二项式,每项都可以化成整式的平方,整体来看是两个整式的平方差.如果一个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个整式的平方差,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成两个整式的和与差的积.如x2-16=(x)2-42=(x+4)(x-4).9 m 2-4n2=(3 m)2-(2n)2=(3 m +2n)(3 m-2n)3.例题讲解[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5-16x2;(2)9a2-b2.解:(1)25-16x2=52-(4x)2=(5+4x)(5-4x);(2)9a2-b2=(3a)2-(b)2=(3a+b)(3a-b).[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9(m+n)2-(m-n)2;(2)2x3-8x.解:(1)9(m +n)2-(m-n)2=[3(m +n)]2-(m-n)2=[3(m +n)+(m-n)][3(m +n)-(m-n)]=(3 m +3n+ m-n)(3 m +3n-m +n)=(4 m +2n)(2 m +4n)=4(2 m +n)(m +2n)(2)2x3-8x=2x(x2-4)=2x(x+2)(x-2)说明:例1是把一个多项式的两项都化成两个单项式的平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2的(1)是把一个二项式化成两个多项式的平方差,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2的(2)是先提公因式,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由此可知,当一个题中既要用提公因式法,又要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首先要考虑提公因式法,再考虑公式法.三、课堂练习1.判断正误解:(1)x2+y2=(x+y)(x-y);(³)(2)x2-y2=(x+y)(x-y); (√)(3)-x2+y2=(-x+y)(-x-y); (³)(4)-x2-y2=-(x+y)(x-y). (³)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解:(1)a2b2-m2=(ab)2-m2=(ab+ m)(ab-m);(2)(m-a)2-(n+b)2=[(m-a)+(n+b)][(m-a)-(n+b)]=(m-a+n+b)(m-a-n-b);(3)x2-(a+b-c)2=[x+(a+b-c)][x-(a+b-c)]=(x+a+b-c)(x-a-b+c);(4)-16x4+81y4=(9y2)2-(4x2)2=(9y2+4x2)(9y2-4x2)=(9y2+4x2)(3y+2x)(3y-2x)3.解:S剩余=a2-4b2.当a=3.6,b=0.8时,S剩余=3.62-4³0.82=3.62-1.62=5.2³2=10.4(cm2)答:剩余部分的面积为10.4 cm2.四、课后作业1.解:(1)a2-81=(a+9)(a-9);(2)36-x2=(6+x)(6-x);(3)1-16b2=1-(4b)2=(1+4b)(1-4b);(4)m2-9n2=(m +3n)(m-3n);(5)0.25q2-121p2=(0.5q+11p)(0.5q-11p);(6)169x2-4y2=(13x+2y)(13x-2y);(7)9a2p2-b2q2=(3ap+bq)(3ap-bq);(8)a2-x2y2=(a+xy)(a-xy);2.解:(1)(m+n)2-n2=(m +n+n)(m +n-n)= m(m +2n);(2)49(a-b)2-16(a+b)2=[7(a-b)]2-[4(a+b)]2=[7(a-b)+4(a+b)][7(a-b)-4(a+b)]=(7a-7b+4a+4b)(7a-7b-4a-4b)=(11a-3b)(3a-11b);(3)(2x+y)2-(x+2y)2=[(2x+y)+(x+2y)][(2x+y)-(x+2y)]=(3x+3y)(x-y)=3(x+y)(x-y);(4)(x2+y2)-x2y2=(x2+y2+xy)(x2+y2-xy);(5)3ax2-3ay4=3a(x2-y4)=3a(x+y2)(x-y2)(6)p4-1=(p2+1)(p2-1)=(p2+1)(p+1)(p-1).3.解:S环形=πR2-πr2=π(R2-r2)=π(R+r)(R-r)当R=8.45,r=3.45,π=3.14时,S环形=3.14³(8.45+3.45)(8.45-3.45)=3.14³11.9³5=186.83(cm2)答:两圆所围成的环形的面积为186.83 cm2.Ⅵ.活动与探究把(a+b+c)(bc+ca+ab)-abc分解因式解:(a+b+c)(bc+ca+ab)-abc=[a+(b+c)][bc+a(b+c)]-abc=abc+a2(b+c)+bc(b+c)+a(b+c)2-abc=a2(b+c)+bc(b+c)+a(b+c)2=(b+c)[a2+bc+a(b+c)]=(b+c)[a2+bc+ab+ac]=(b+c)[a(a+b)+c(a+b)]=(b+c)(a+b)(a+c)运用公式法(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二、教学过程在前面我们不仅学习了平方差公式(a+b)(a-b)=a2-b2而且还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三、新课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要考虑三个条件,项数是三项;其中有两项同号且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另一项是这两数或式乘积的2倍.1.例题讲解[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1)x2+14x+49;(2)(m+n)2-6(m +n)+9.[师]分析:大家先把多项式化成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特点的形式,然后再根据公式分解因式.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解:(1)x2+14x+49=x2+2³7x+72=(x+7)2(2)(m +n)2-6(m +n)+9=(m +n)2-2²(m +n)³3+32=[(m +n)-3]2=(m +n-3)2.[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ax2+6axy+3ay2;(2)-x2-4y2+4xy.[师]分析:对一个三项式,如果发现它不能直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时,要仔细观察它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如果三项中有两项能写成两数或式的平方,但符号不是“+”号时,可以先提取“-”号,然后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解:(1)3ax2+6axy+3ay2=3a(x2+2xy+y2)=3a(x+y)2(2)-x2-4y2+4xy=-(x2-4xy+4y2)=-[x2-2²x²2y+(2y)2]=-(x-2y)2四、课堂练习1.(1)是完全平方式x2-x+=x2-2²x²+()2=(x-)2(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3ab不符合要求.(3)是完全平方式m2+3 m n+9n2=(m)2+2³m³3n+(3n)2=(m +3n)2(4)不是完全平方式2.(1)x2-12xy+36y2=x2-2²x²6y+(6y)2=(x-6y)2;(2)16a4+24a2b2+9b4=(4a2)2+2²4a2²3b2+(3b2)2=(4a2+3b2)2(3)-2xy-x2-y2=-(x2+2xy+y2)=-(x+y)2;(4)4-12(x-y)+9(x-y)2=22-2³2³3(x-y)+[3(x-y)]2=[2-3(x-y)]2=(2-3x+3y)2五、课后作业1.(1)x2y2-2xy+1=(xy-1)2;(2)9-12t+4t2=(3-2t)2;(3)y2+y+=(y+)2;(4)25m2-80 m +64=(5 m-8)2;(5)+xy+y2=(+y)2;(6)a2b2-4ab+4=(ab-2)22.(1)(x+y)2+6(x+y)+9=[(x+y)+3]2=(x+y+3)2;(2)a2-2a(b+c)+(b+c)2=[a-(b+c)]2=(a-b-c)2;(3)4xy2-4x2y-y3=y(4xy-4x2-y2)=-y(4x2-4xy+y2)=-y(2x-y)2;(4)-a+2a2-a3=-(a-2a2+a3)=-a(1-2a+a2)=-a(1-a)2.3.设两个奇数分别为x、x-2,得x2-(x-2)2=[x+(x-2)][x-(x-2)]=(x+x-2)(x-x+2)=2(2x-2)=4(x-1)第三章分式3.1 分式一、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2.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二、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多少公顷?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果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____________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____________个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根据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实际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4=原计划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1)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也可以是: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2)在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了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³工作时间.如果用第(1)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应如何设出未知数呢?因为第(1)个等量关系是工作时间的关系,因此需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表示出工作时间.题中的工作量是已知的.因此需设出工作效率即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需c个月,根据等量关系(1)可列出方程:+4=.用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列方程呢?因为等量关系(2)是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应设出工作时间.不妨设原计划x个月完成一期工程,实际上完成一期工程用了(x-4)个月,那么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为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公顷,根据题意可得方程.同学们观察我们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设出未知数后,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列出几个代数式,表示出我们需要的基本量.如,,.这些代数式和整式不同.我们虽然列出了方程,但分母中含有字母,要求出它的解,好像很不容易.像这样的代数式同整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不同于整式的一个很大的家族,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式.2.例题讲解(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5x-7,3x2-1, , ,-5, , ,.(2)①当a=1,2时,分别求分式的值.②当a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③当a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1)中5x-7,3x2-1, ,-5,是整式;, ,是分式.(2)解:①当a=1时,==1;当a=2时,==.②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由分母2a=0,得a=0.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有意义.③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分式有意义,其次,它的值为零.因此a 的取值有两个要求:所以,当a=-1时,分母不为零,分子为零,分式为零.三、随堂练习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2);(3)分析: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解:(1)由分母x-1=0,得x=1.所以,当x取除1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都有意义.(2)由分母x2-9=0,得x=±3.所以,当x取除3和-3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都有意义.(3)由分母x2+1可知,x取任何实数时,x2是一个非负数,所以x2+1不管x 取何实数时,x2+1都不会为零.即x取任何实数,都有意义.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 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解:根据题意,调制1 kg这种混合饮料需kg甲种饮料.3.2 分式的乘除法一、教学目标1.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2.会进行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二、教学过程探索、交流——观察下列算式:³=,³=,÷=³=,÷=³=.猜一猜³=? ÷=?观察上面运算,可知:两个分数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数相除,把除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数相乘.即³=;÷=³=.这里字母a,b,c,d都是整数,但a,c,d不为零.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2.例题讲解[例1]计算:(1)²;(2)².分析:(1)将算式对照乘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运算;(2)强调运算结果如不是最简分式时,一定要进行约分,使运算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解:(1)²===;(2)²==.[例2]计算:(1)3xy2÷;(2)÷分析:(1)将算式对照分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运算;(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避免走弯路.解:(1)3xy2÷=3xy2²==x2;(2)÷=³===3.做一做通常购买同一品种的西瓜时,西瓜的质量越大,花费的钱越多.因此人们希望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体积公式为V=πR3(其中R为球的半径),那么(1)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各是多少?(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多少?(3)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我们不妨设西瓜的半径为R,根据题意,可得:(1)整个西瓜的体积为V1=πR3;西瓜瓤的体积为V2=π(R-d)3.(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为:===()3=(1-)3.(3)我认为买大西瓜合算.由=(1-)3可知,R越大,即西瓜越大,的值越小,(1-)的值越大,(1-)3也越大,则的值也越大,即西瓜瓤占整个西瓜的体积比也越大,因此,买大西瓜更合算.三、随堂练习1.计算:(1)²;(2)(a2-a)÷;(3)÷2.化简:(1)÷;(2)(ab-b2)÷解:1.(1)²===;(2)(a2-a)÷=(a2-a)³==(a-1)2=a2-2a+1(3)÷=³==(x-1)y=xy-y.2.(1)÷=³==(x-2)(x+2)=x2-4.(2)(ab-b2)÷=(ab-b2)³==b.3.3 分式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2.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二、教学过程问题一: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 km,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 km的上坡路、2 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 km=1-m=a2-1∵m+n=1 ∴1-+a2-1=1∴a=(负值舍去)4.2 黄金分割一、教学目标明白黄金分割二、教学过程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AB,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