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吸收与解吸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和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方法。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吸收与解吸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3. 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探讨影响吸收和解吸的因素。

实验材料和仪器:1. 玻璃试管;2. 氢氧化钠溶液;3. 氯化铵溶液;4. 氢氧化钠固体;5. 氯化铵固体;6. 酚酞指示剂;7. 打火石;8. 酒精灯;9. 钳子;10. 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试管,分别标记为A和B。

2.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溶液。

3. 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使溶液呈现红色。

4. 将试管A和B放置在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保持试管A的底部接触水面,试管B则悬空于水中。

5. 用打火石点燃酒精灯,将试管B加热至沸腾状态。

6. 观察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在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2. 在试管B中,溶液开始加热后,溶液的颜色保持不变。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褪色,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被吸收了。

2. 氯化铵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说明溶液中的氯化铵没有被吸收。

进一步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可以归因于溶液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溶解度。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与酚酞指示剂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而氯化铵是一种盐类,其溶解度较高,不容易被吸收。

因此,在加热的过程中,氢氧化钠被吸收,而氯化铵保持不变。

结论:通过吸收与解吸实验,我们了解到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吸收酚酞指示剂,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最新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在进行化工原理实验,特别是吸收实验时,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关注:1. 实验目的:理解吸收过程中的质量传递原理,掌握吸收塔的操作和设计基础,以及熟悉相关设备的使用。

2. 实验原理:吸收实验通常涉及将气体中的某一组分通过与液体接触而转移到液体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依赖于气液之间的浓度差和接触面积。

通常,气体从塔底进入,液体从塔顶喷洒下来,气体和液体在塔内逆流接触,实现质量传递。

3. 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吸收塔、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等。

确保所有设备校准正确,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检查所有设备是否正常,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标准溶液。

-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包括设定气体和液体的流速、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观察和测量数据,包括气液流量、塔内温度和压力等。

-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效率,分析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处理化学品时要小心谨慎。

6.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吸收塔的效率和操作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关于吸收过程效率和操作参数对吸收效果影响的结论。

同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8.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和资料,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吸收实验的主要内容要点,每个实验报告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有所不同。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纸张100 30玻璃100 90塑料100 10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

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玻璃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塑料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与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关,如纸张的纤维结构较为密集,能较好地吸收光线。

而玻璃的特性则使得大部分光线能够透过。

塑料则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光线。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1. 引言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吸收作用在许多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

为了深入了解吸收作用的机理,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吸收作用对不同物质的影响,从而揭示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2.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2. 探究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1. 果汁(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2. 醋(乙酸);3. 纱布;4. 试管;5. 手套;6. 净水。

3.2 实验方法1. 将不同物质(果汁、醋)分别倒入不同试管中;2. 在试管上方加固纱布,以防止扩散;3. 手套是必要的,以避免皮肤接触到化学物质;4. 将净水注入纱布上方的试管中;5. 观察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6.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不同。

果汁和醋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可以明显看到纱布上升的高度和液体的变化;2. 吸收作用的程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而醋是酸性物质,也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3. 吸收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纱布的微小孔隙逐渐进入净水中的过程;4. 实验结果证明了吸收作用的存在和特性,但具体的吸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 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的过程;2. 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取决于其性质和成分;3. 吸收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一定的介质逐渐分离出来的过程。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吸收作用的机制以及优化吸收作用的条件,以在化工、生物和环境等领域中更好地应用吸收作用。

6. 参考文献[1] 〈吸收作用〉.[引用日期2022年3月10日]. 引自[百度百科]([2] 〈吸收作用〉.[引用日期2022年3月10日]. 引自[维基百科](。

丙酮蒸汽吸收实验报告

丙酮蒸汽吸收实验报告

丙酮蒸汽吸收实验报告通过丙酮蒸汽吸收实验,研究丙酮与水的吸收现象和性质。

实验原理: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蒸汽压。

在常温条件下,丙酮可以与水发生吸收反应。

该实验是通过将丙酮蒸汽通入水中,观察水的性质变化来研究吸收现象。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物品和设备,包括丙酮、水、试管、三角瓶、烧杯等。

2. 将适量的水倒入一个三角瓶中。

3. 在另一个三角瓶中加入适量的丙酮。

4. 将一个试管倒放入装有水的三角瓶中,将另一个试管倒放入装有丙酮的三角瓶中,使试管的一端浸没在液体中。

5. 轻轻加热丙酮三角瓶,使其产生丙酮蒸汽,并通过试管通入水中。

6. 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在开始时,水试管中的水位没有明显变化,在丙酮试管中,蒸汽通入后,丙酮的体积有所减少。

2. 随着实验的进行,水试管中的水位逐渐下降,丙酮试管中丙酮的体积继续减少。

3. 最终,水试管中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稳定,丙酮试管中的丙酮体积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也稳定。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丙酮与水之间存在着吸收现象,丙酮蒸汽能够被水吸收。

2. 吸收过程中,水试管中的水位不断下降,丙酮试管中丙酮的体积不断减少,说明吸收反应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

3. 最终,水试管中的水位和丙酮试管中的丙酮体积稳定,说明吸收过程达到了平衡状态。

吸收现象的原理可以通过溶液的相互作用力来解释。

在本实验中,丙酮和水之间可能形成了氢键作用力,导致丙酮蒸汽被水吸收。

随着吸附反应的进行,丙酮的体积减少,说明溶液中丙酮分子数量减少,达到平衡态后,吸附和脱附的速率相等,达到了动态平衡。

实验的结果与预期一致,验证了丙酮蒸汽和水之间的吸收现象。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液吸收的基本原理和性质,为液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1. 引言吸收是化工领域中常见的物质分离和净化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有害或有用成分吸附到溶液或固体表面上来实现分离和净化的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吸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吸收原理的理解,掌握吸收过程中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并了解吸收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

3. 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在吸收剂(例如溶液或固体)中被吸附或溶解的过程。

吸收剂可以选择根据目标溶质的特性,吸附剂的选择要考虑化学亲和力、溶解度、扩散速率等因素。

在吸收过程中,传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传质可以通过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来实现。

质量传递包括分子扩散、对流传质和表面吸附等。

動量传递則以氣體相、液體相間的質量轉移的能力來表現。

吸收实验可以使用装置,如吸收柱或喷淋塔,为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提供更大的界面积。

此外,经过精确设计和调整,吸收装置可以提高传质效率,实现高效的吸收效果。

4.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设备和试剂已准备齐全。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正常,无泄漏和损坏。

步骤二:实验装置的组装和调整•根据吸收实验的要求,安装吸收柱或喷淋塔。

•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控制,以确保适当的接触和传质效率。

步骤三:实验操作•启动气体和液体的进料系统,调整流量。

•收集样品以进行后续分析,记录有关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数据。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吸收效率、传质系数等参数。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图表分析,以便进行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比较。

5.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设备和试剂的安全使用。

•在实验前要明确吸收剂和溶质的性质,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将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和温度适当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等参数的计算结果。

对于不同的吸收剂和溶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其吸附和溶解的效果,并对吸收过程中的传质机制进行讨论。

实验四 吸收实验

实验四   吸收实验
用上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稀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和一定浓 度范围内的亨利系数列表于4-2
表4-2 氨的亨利系数
kg(NH3) 100kg(H2O)
0℃
0.345 0.316 0.293
10℃
0.575 0.535 0.500 0.522 0.483
亨利系数(atm) 20℃ 25℃ 30℃
0.957 0.894 0.829 0.807 0.778 0.765 1.00 0.989 1.512 1.43 1.33 1.30 1.27 1.24
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常选择CO2作为溶质组分。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组分。一般CO2在水中 的溶解度很小,即使预先将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空气中混 合以提高空气中的CO2浓度,水中的CO2含量仍然很低,所
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并且此体系CO2气体
的解吸过程属于液膜控制。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xa和HOL。
最小润湿率分率
操作的润湿率 最小润湿率分率 规定的最小润湿率 一般填料规定的最小润湿率为0.8[m 3 /m.h] 操作的润湿率 液体喷啉密度
t
[m 3 / m.h]
(2)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从公式(4-3)可见,要测定Ky值,应把公式右边各项分 别求出。在本实验中,G、y1由测定进气中的氨量和空气量 求出;y2由尾气分析器测出;填料h为已知值;a值用用上面 介绍的方法求出;ye可用平衡关系式求出。下面介绍整理数
(4)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 = mx
式中: m ——相平衡常数,m=E/P; E ——亨利系数,E=f(t),Pa,根据液相温度 由附录查得; P—— 总压,Pa,取1atm。
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情况,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行为。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二氧化碳气源、水、苏打粉、酚酞指示剂。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

2. 将试管放在烧杯中,然后向试管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

3.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

4. 将苏打粉逐渐加入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当二氧化碳气体注入试管中时,试管中的水变成了酸性的红色。

2. 当加入苏打粉后,试管中的颜色逐渐变成了蓝色,表示二氧化碳被吸收。

实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在水中会形成碳酸,而碳酸在碱性物质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碳酸盐,从而二氧化碳被吸收。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被水体吸收的过程。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情况,也加深了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行为的理解。

这对于我们认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探讨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4. 分析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及传质速率。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如下:1. 传质速率方程:在低浓度、难溶等条件下,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Ga = Kxa V (Xm - X2)其中,Ga为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Kxa为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r),V为填料层的体积(m3),Xm为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X2为气相出口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2.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测定填料塔的吸收量,从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填料塔2. 气体发生器3. 气体流量计4. 液体流量计5. 温度计6. 计时器7. 计算器1. 装置准备:将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2. 实验开始: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料塔。

同时,调整液体流量,使液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进出口温度等数据。

4.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量,进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5.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增加,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传质效果变差。

2. 不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加,液相在填料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

丙酮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丙酮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丙酮水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的应用;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丙酮在水中的吸收效果。

二、实验原理丙酮是一种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的特性。

在丙酮水吸收实验中,丙酮蒸汽与水逆流接触,通过填料塔进行吸收。

填料塔内部填充有填料,填料可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传质效率。

当空气中的丙酮蒸汽与水接触时,部分丙酮蒸汽会溶解于水中,从而实现丙酮的吸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填料塔、转子流量计、水加热器、液体衡压槽、气源、温度计、压力表、量筒、烧杯等;2. 实验试剂:丙酮、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2. 调节填料塔,使其达到预定高度;3. 开启气源,调节空气流量,使空气流量稳定;4. 将丙酮蒸汽通过填料塔底部进入,同时从塔顶喷下温度为T3的水;5. 观察丙酮蒸汽与水的接触情况,记录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6. 调节空气加热器温度或空气流量,使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达到预期值;7. 记录塔顶排出气体中丙酮的含量;8. 关闭实验仪器,整理实验场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含量为1018左右;(2)塔顶排出气体中丙酮含量较低。

2.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丙酮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2)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大了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了传质效率;(3)调节空气加热器温度或空气流量可以控制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丙酮在水中的吸收,验证了丙酮水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2. 通过实验,掌握了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参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化工原理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吸收试验,探究不同物质对特定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实验原理:吸收试验通常涉及将待测物质置于特定条件下,观察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吸收效果。

实验过程中,吸收率、吸收速度以及吸收量是衡量吸收效果的关键指标。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设备:1. 待测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2. 目标化合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化合物。

3. 试剂:包括溶剂、缓冲液等。

4. 设备:天平、量筒、移液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设备准确校准。

2. 按照预定比例配制待测物质和目标化合物的溶液。

3. 将待测物质加入目标化合物溶液中,混合均匀。

4. 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吸收试验,记录时间,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5. 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待测物质和溶液,取上清液进行吸收率测定。

6.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计算吸收率。

7. 根据需要,改变实验条件,重复步骤2-6,以研究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部分应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溶液的初始浓度、吸收后的浓度、吸收率等。

数据应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实验讨论:在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应将实验结果与现有文献或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局限性。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应简洁明了,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可能的应用前景或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附录:如有必要,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补充材料。

请注意,这是一个实验报告的通用模板,具体实验内容应根据实际实验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规律;3. 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4.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和传质速率方程。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在液体上方的分压成正比。

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差成正比,与气液接触面积、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计时器、移液管、滴定管等;2. 试剂:氯化氢气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气体发生:将氯化氢气体通入吸收瓶,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瓶中稳定。

2. 吸收: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吸收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记录气体在吸收瓶中的溶解度。

3. 稳定:将吸收瓶放置一段时间,使气体与液体达到平衡。

4.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气体浓度下进行实验。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加快,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浓度增加,导致溶解度增大。

3. 气体浓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增大,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溶解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因素有关;2. 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化学吸收平衡实验报告

化学吸收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学吸收平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化学吸收平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测定吸收剂对气体的吸收率,并计算平衡常数。

4. 分析影响化学吸收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化学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时,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溶解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气液两相接触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气相中的溶质浓度与液相中的溶质浓度之间满足一定的平衡关系,即平衡常数。

实验中,将一定浓度的气体通入装有吸收剂的吸收塔中,通过改变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条件,观察气体在吸收剂中的吸收情况,并测定平衡时的气体浓度和液相浓度,从而计算平衡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吸收塔、气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分析天平、玻璃仪器等。

2. 试剂:吸收剂(如NaOH溶液)、气体(如CO2、SO2等)、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调整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实验条件。

2. 吸收实验:a. 将一定浓度的气体通入吸收塔中,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剂中充分接触。

b. 观察气体在吸收剂中的吸收情况,记录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数据。

c. 定期取出吸收剂样品,分析液相中溶质浓度。

d. 改变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吸收效果。

3. 解吸实验:a. 将吸收后的溶液取出,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进行稀释。

b. 将稀释后的溶液通入气体中,观察气体在吸收剂中的解吸情况,记录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数据。

c. 定期取出气体样品,分析气相中溶质浓度。

d. 改变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重复上述步骤,观察解吸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实验结果:a. 随着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吸收剂的吸收率逐渐降低。

b. 吸收剂浓度越高,吸收率越高。

c. 平衡常数K与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 解吸实验结果:a. 随着气体流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吸收剂的解吸率逐渐提高。

b. 吸收剂浓度越高,解吸率越低。

吸收解吸操作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操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吸收和解吸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吸收的过程。

解吸则是溶质从液体中被释放出来,重新回到气相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化工、环保、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吸收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C_g = C_l K_a X_l其中,C_g为气相中溶质的浓度,C_l为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_a为吸收系数,X_l 为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解吸过程与吸收过程类似,只是方向相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吸收塔、解吸塔、气泵、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实验记录仪等。

2. 试剂:水、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剂(如碳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吸收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吸收剂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气泵引入吸收塔,调节气泵,使气体流量稳定。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吸收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吸收效果。

2. 解吸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富液取出,加入解吸塔中。

(2)调节气泵,使空气通过解吸塔,将溶质从液体中解吸出来。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解吸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解吸效果。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吸收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吸收系数K_a为0.8。

2. 解吸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解吸系数K_d为0.7。

六、分析与讨论1. 吸收和解吸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吸收剂浓度等。

2. 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和解吸系数K_a和K_d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

3. 通过调节实验条件,可以优化吸收和解吸效果。

七、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吸收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如何测定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传质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传递。

本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设备,通过改变气体和液体的流量,研究其传质性能。

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是指单位体积填料层在单位时间内,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速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KYa = (qL (C2 - C1)) / (qV (C2 - C1))其中,qL为液体流量,qV为气体流量,C1为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为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

填料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气体和液体在填料层内进行逆流接触,实现物质传递。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检查各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实验过程中无泄漏。

(2)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3)调整液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4)记录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1,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以及气体和液体流量。

(5)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气体和液体流量,记录数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气体和液体流量下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2. 结果分析(1)气体和液体流量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使得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增大,传质速率提高。

(2)填料类型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类型对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填料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体积吸收系数KYa越大。

吸收光线实验报告结论

吸收光线实验报告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不同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特性,探究不同颜色和厚度对光线吸收的影响,并验证相关理论。

二、实验原理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透射和吸收三种现象。

其中,吸收是指物体表面吸收一部分光能,导致反射光和透射光强度的降低。

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在不同颜色和厚度下的吸收率,来研究光线吸收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白色塑料板、黑色塑料板、红色塑料板、蓝色塑料板、绿色塑料板、黄色塑料板、白色布料、黑色布料、红色布料、蓝色布料、绿色布料、黄色布料。

2.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电池、光源、实验台、计时器。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将不同颜色和厚度的塑料板、布料依次放置在实验台上。

2. 调整光源,使其照射到实验材料上。

3.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射光和透射光强度。

4.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 = εlc),计算不同材料在不同颜色和厚度下的吸收率。

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颜色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实验结果表明,黑色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最高,其次是深色材料,白色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最低。

2. 不同厚度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光线的吸收率逐渐增加。

3. 不同颜色和厚度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黑色材料在不同厚度下对光线的吸收率较高,且随着厚度的增加,吸收率逐渐增加;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颜色材料在不同厚度下对光线的吸收率较低,且随着厚度的增加,吸收率逐渐增加。

1. 黑色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最高,其次是深色材料,白色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率最低。

2. 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光线的吸收率逐渐增加。

3. 不同颜色和厚度的材料对光线的吸收特性存在差异,黑色材料在不同厚度下对光线的吸收率较高。

4. 本实验验证了朗伯-比尔定律,即光线的吸收率与物质的浓度、厚度和光的波长有关。

5. 本实验为实际应用中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光学性能。

溶液吸收法实验报告

溶液吸收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液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溶液吸收过程中传质系数、吸收率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3. 分析溶液吸收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通过液相吸收的方法。

在实验中,通常将待处理的气体通入含有吸收剂的吸收塔内,气体中的成分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从而实现气体的净化或成分的回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塔、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分析天平、烧杯、滴定管等。

2. 试剂:吸收剂(如NaOH溶液、CuSO4溶液等)、待处理气体(如CO2、SO2等)、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各仪器的完好性。

2. 根据实验要求,配置吸收剂溶液。

3. 将待处理气体通入吸收塔,调整气体流量和压力。

4. 测量吸收前后气体的流量和成分含量,计算吸收率。

5. 改变吸收剂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吸收效果的变化。

6.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率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率如下:吸收率 = (气体进入吸收塔前成分含量 - 气体离开吸收塔后成分含量) / 气体进入吸收塔前成分含量× 100%2. 吸收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吸收剂浓度的增加,吸收率逐渐提高。

当吸收剂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吸收率增长速度放缓。

此外,提高温度会降低吸收率,降低压力则有利于提高吸收率。

3. 吸收法优缺点分析优点:(1)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连续化生产;(2)适用范围广,可处理多种气体成分;(3)设备投资相对较低。

缺点:(1)吸收剂易腐蚀设备,需要定期更换;(2)吸收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3)吸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压力、吸收剂浓度等。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溶液吸收法实验,掌握了溶液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了溶液吸收过程中传质系数、吸收率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3. 分析了溶液吸收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钙的吸收实验报告

钙的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钙在人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钙吸收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钙吸收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钙吸收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对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钙的吸收主要通过小肠进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维生素D、饮食中钙磷比例、食物成分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纯净钙片- 维生素D3片- 草酸钙片- 磷酸盐片- 肉鸡饲料- 肉鸡- 饲养笼- 体重秤- 水分测定仪- 烘箱2. 实验仪器:- 高压锅- 研钵- 烧杯- 移液管- 滴定管- pH计-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肉鸡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 对照组:喂食正常肉鸡饲料- 钙组:在饲料中添加纯净钙片- 维生素D组: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片- 草酸钙组:在饲料中添加草酸钙片- 磷酸盐组:在饲料中添加磷酸盐片2. 实验过程:(1)称量:实验开始前,称量每只肉鸡的初始体重。

(2)饲养:按照实验分组,将饲料分别喂给对应的肉鸡,饲养周期为4周。

(3)采集样品:在饲养周期结束时,从每组中随机选取2只肉鸡,进行屠宰,采集肝脏和肠道组织。

(4)测定:将采集的组织样品进行烘干、称量,测定水分含量。

然后,将烘干后的组织样品研磨成粉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钙的吸收率:表1 不同饲料中钙的吸收率| 组别 | 钙含量(%) | 吸收率(%) || ------ | -------- | -------- || 对照组 | 0.25 | 20 || 钙组 | 0.50 | 40 || 维生素D组 | 0.30 | 50 || 草酸钙组 | 0.20 | 10 || 磷酸盐组 | 0.15 | 5 |从表1可以看出,添加维生素D3的饲料组钙的吸收率最高,其次是添加纯净钙片的饲料组。

草酸钙和磷酸盐对钙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P∆~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2,当喷淋量为L 1时,ZP∆~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P∆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P∆~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P∆~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 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 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 mYa Y H Y Y V K ∆⋅⋅Ω-=)(21 (3)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1、Y 1值的计算: 0201198.0V V Y =(4) 式中:V 0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V 02——空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 ——氨气中含纯NH 3分数对氨气:2121010200101T T P P P T V V ⋅⋅⋅=ρρ (5) 式中:V 1——氯气流量计上的读数[m 3/h]T 。

,P 。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1,P 1——氨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2,P 2——实验所用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0ρ——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69kg/m 3)02ρ——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1.293kg/m 3)对空气:434300202T T P P P T V V ⋅⋅= (6)式中:V 2——空气流量计读数[m 3/h]T 。

,P 。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3,P 3——空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4,P 4——实验所用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Y 1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

2、Y 2值分析计算在吸收瓶内注入浓度为N S 的H 2SO 4V S [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

设从吸收瓶出口的空气体积为V 4[ml]时瓶内H 2SO 4Vs 即被NH 3中和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的NH 3体积V o3可用下式计算:][1.2203ml V N V S S = (7)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5500404ml T P P T V V ⋅= (8) 式中:V 4——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T 。

,P 。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5,P 5——通过吸收瓶后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04032V V Y =(9) 3、塔底X 1~Y*1的确定 由式(2)知:2211)(X Y Y LVX +-=,若X 2=0,则得: )(211Y Y LVX -=(10) X 1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

设取氨水V N `[ml],用浓度为N S `的H 2SO 4来滴定,中和后用量为V S `[ml],则:```018.01N S S V V N X = (11) 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 1成平衡的气相浓度Y 1*为: 11X PEY =*(12) 式中:P ——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 )E ——亨利系数大气压,可查下表取得:液相浓度5%以下的E 值表2-2-7-1tE 047.131143.0⨯= (13) 4、塔顶的X 2~Y 2*的确定因用水为吸收剂,故X 2=0 ,所以Y 2*=0 5、 吸收平均推动力ΔY m211211ln )(Y Y Y Y Y Y Y m **---=∆ (14) 6、吸收效率η%100121⨯-=Y Y Y η (15) 四、实验流程简介:吸收装置如图2-2-7-3所示,塔径为110(mm ),塔内填料有一套为塑料阶梯环,其它为瓷拉西环,均为乱堆。

填料层高为600—700(mm )(请自量准确)。

氨气由氨瓶1顶部针形阀放出,经减压阀2到达缓冲缺罐3,用阀4调节流量,经温度计23,表压计5和流量计6分别测量温度、压力和流量后到达混合管。

空气经风机7压送至缓冲罐9,由旁路阀8和调节阀11调节风量,经温度计23,表压计10和流量计12分别测量温度、压力和流量后到达混合管与氨气混合,后被送进吸收塔13的下部,通过填料层缝隙向上流动。

吸收剂(水)由阀16调节,经流量计17测定流量后从塔顶喷洒而下。

在填料层内,下流的水滴与上流的混合气接触,氨被水吸收变氨水从塔底排出,氨水温度由温度计23测定,塔顶表压和填料层压降由压差计14和15测定。

从塔顶排出含有微量氨的空气成为尾气从阀18排出大气中,分析尾气含氨量是用旋塞19取样,先从三角瓶20除去水分,后经吸收瓶21分析氨,气量计22计量取出空气量。

五、实验方法:(一)测压降与空塔气速步骤1、测定干塔压降(1)打开旁路阀8,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启动风机7,慢慢打开阀11使风量由零至最大,同时观察压差计15的读数变化。

(2)从流量计12的量程范围拟定6~8组读数。

调节风量由大至小,同时读取空气流量及塔压降值。

2、测定湿塔压降(1)把风量开至最大,慢慢打开阀16使水从塔顶喷淋而下,观察填料层上的液泛情况及压差计15的读数变化。

(2)调节风量水量使液泛层高度20~30mm左右,记下水流量及压差计读数。

(3)保持水量不变,调节风量由大至小,测取6~8组风量及塔压降读数。

最后,读取气温、水温及填料层高度,记下塔内径数值。

(二)测吸收系数步骤1、全开旁路阀8,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启动风机7,慢慢打开阀11使风量由零至最大,同时观察压差计15的读数变化。

2、在吸收瓶内置入已知浓度的H2SO41ml及2滴甲基红,加适量蒸馏水摇匀后装于尾气分析管路上。

关闭取样旋塞19,记下湿式气量计原始读数。

3、将水流量计17及空气流量计12(采用旁路调节法)调到指定读数。

4、关闭氨气缓冲罐上的氨气流量调节阀4,松开减压阀旋钮,打开氨瓶上的总阀,然后,慢慢拧紧减压阀旋钮把氨气引进缓冲罐3,待罐上压力表读数达左右时,停止转动减压阀旋钮,慢慢打开调节阀4,把氨气送进混合管。

5、待塔的操作稳定后(不液泛,不干塔,各仪表读数稳定),记录各仪表读数,同时进行塔顶尾气分析。

6、尾气分析方法是打开取样旋塞19,使尾气成泡状通过吸收瓶液层,至瓶内液体的红色变淡黄色为止,即关闭旋塞,记下气量计读数。

(8分)7、保持空气和水流量不变,改变氨气流量,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8、实验完毕,先关氨瓶上的总阀,待氨气缓冲罐上压力表读数为0后,再关闭氨气缓冲罐上的氨气流量调节阀4,然后,全开旁路阀8,同时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最后停风机和关水阀,清洗吸收瓶。

1、氨瓶2、减压阀3、氨缓冲罐4、氨气调节阀5、氨表压计6、氨转子流量计7、叶氏风机8、空气旁路阀9、空气缓冲罐 10、空气表压计11、空气调节阀 12、空气转子流量计 13、吸收塔 14、塔顶表压计15、塔压降压差计 16、水调节阀 17、水转子流量计 18、尾气调节阀19、取样旋塞 20、分离水三角瓶 21、吸收瓶 22、湿式气量计23、温度计图2-2-7-3 吸收装置流程图六、原始数据记录表:(见下页)七、数据处理表:八、举例计算: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367.0295293783760769.0293.17602733.021*********01=⨯⨯⨯⨯⨯=⋅⋅⋅=T T P P P T V V ρρ 460.92942935.78376076027310434300202=⨯⨯⨯⨯=⋅⋅=T T P P P T V V因0088.0=S N 、1=S V ,所以194.010088.01.221.2203=⨯⨯==S S V N V308.581929576176027362805500404=⨯⨯=⋅=T P P T V V 0380.0460.9367.098.098.002011=⨯==V V Y 0000334.0308.5819194.004032===V V Y 因446.04.221010004.2210002==⨯⨯=V V 、556.51810018===水L L ,所以 ()00305.00000334.00380.0556.5446.0)(211=-⨯=-=Y Y L V X 232.1761175761103.021121=+⨯⨯+=+∆+=B a P P P P又778.0=E ,所以00193.000305.0232.1778.011=⨯==*X P E Y ()00516.00000334.000193.00380.0ln 0000334.000193.00380.0ln )(211211=---=---=∆**Y YY Y Y Y Y m %912.99%1000380.00000334.00380.0%100121=⨯-=⨯-=Y Y Y η 00950.010*******.3414122=⎪⎭⎫ ⎝⎛⨯⨯==ΩD π ()128.50100516.0100069000950.00000334.00380.0446.0)(21=⨯⨯-⨯=∆⋅⋅Ω-=mYa Y H Y Y V K()0169.00000334.00380.0446.0)(21=-⨯=-=Y Y V N A同理,课求得其它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