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ac2b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7.png)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一、诗歌背景1.北魏时期木兰诗创作于中国北魏时期,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战乱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异常艰难,战争成为家常便饭。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关于军事、战争、英雄主义等题材的文学作品。
2.女性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男尊女卑为传统观念,女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思想理念中,女性都处于相对被动和边缘的地位。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木兰却以其坚强、勇敢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成为了女性地位的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
二、诗歌内容1.呈壮士木兰诗的开篇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表明了木兰的出身,她是一位贤淑的女子。
而第三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中的“女”指的是她的母亲,表示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2.问花接下来的一段描述了木兰的父亲从战场上归来,对战争的残酷形势和家中的乡亲的忧虑。
木兰在这个时候向父亲请教战争的情况,以便自己了解父亲的思虑。
3.问荷第三段描述了木兰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却因年老体弱无法应征,家中的大哥则准备代替父亲上阵,木兰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十分忧虑,她不想让哥哥因战祸而丧失生命。
于是她决定打扮成男子代替哥哥从军,无数个白天和黑夜,木兰度过了漫长的旅途,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部队,参加了战争。
4.美木兰在战场上不仅表现出了男子的豪侠气概,更展现出了女性的柔弱与关怀之心。
她在战场上打败了敌人,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最后,当她回到家乡时,家人朋友无不对她的英勇行为由衷地赞叹和敬佩。
三、诗歌艺术特色1.形式特点木兰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的形式均为七言诗,词数17字。
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感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表现力。
2.雄壮豪放的风格木兰诗以其雄壮豪放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一个女子的高尚情操和英勇形象。
(完整版)木兰诗知识梳理
![(完整版)木兰诗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b6b3bd2af90242a995e54c.png)
《木兰诗》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当户:对着门。
户,门。
当,对着。
2、杼:织布梭子。
3、惟闻女叹息:惟,只。
4、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何所忆即所忆何。
5、军帖:军中的文告。
6、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征兵。
点兵,征兵。
7、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8、鞯:马鞍下的垫子。
9、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辞,告别。
去,离开。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溅溅(jiān),水流声。
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胡人的战马。
啾啾(jiū),马叫的声音。
13、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战争。
14、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度,过。
15、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17、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8、可汗问所欲:可汗问(木兰)所欲。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
19、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
20、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扶将,扶持。
20、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21、著(zhuó)我旧时裳:著,穿。
22、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3、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25、傍地走:并排跑。
26、安能辨我是雄雌:安能,怎能。
(二)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三)一词多义愿1、愿为市鞍马:愿,愿意。
2、愿驰千里足:愿,希望。
儿1、阿爷无大儿:儿,儿子。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重点知识梳理
![《木兰诗》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23073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e.png)
《木兰诗》重点知识梳理《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一)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
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
②当:对着。
③户:门。
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
②军帖:军中的文告。
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
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
②鞯:马鞍下的垫子。
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
②但: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
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
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
②度:越过。
③朔气:北方的寒气。
朔,北方。
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②策勋:记功。
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
②用:愿做。
(完整版)《木兰诗》知识点归纳.doc
![(完整版)《木兰诗》知识点归纳.doc](https://img.taocdn.com/s3/m/a04d76a8650e52ea551898c1.png)
《木兰诗》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北朝的一首民歌,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机杼( zh ù)贴:军帖(tiě;)贴(tiē花)黄;字帖(tiè)可汗(kèhán).......鞍鞯(ā n jiā 辔n)(pè i头)鸣溅溅(jiā n)啾啾(jiū jiū)胡骑(jì)........朔气( shu ò)金柝(tuò)阿姊(zǐ)策勋十二转(zhuǎn)霍霍(huò).....著(zhu ó)我旧时裳( ch á ng )同行(háng)十二年...三、重点字词解释:1.当户当:对着。
.2.机杼声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3.惟:只。
.4.军帖( ti ě):军中的文告。
..5.可汗大点兵可汗: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
6.十二卷:十二:表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愿为市鞍 ( ān)马市:买。
.8.旦:早晨。
.9.辞:离开,辞行。
.10.但:只,仅仅。
.11.溅溅:急速的流水声。
..12.胡骑( j 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3.啾啾:马叫声。
..14.戎机:作战时机,这里指战场。
..15.度:越过。
.16.朔:北方。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1.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粘贴).(2)著我旧时裳(“著”同“着” ,穿).17.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18.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转,...勋位升一等叫一转。
19.强:有余。
.20.郭:外城。
.21.扶将:搀扶。
..22.红妆:女子用的胭脂等装饰物。
..23.霍霍:磨刀声。
..24.著我旧时裳著(zhuó):同“着”,穿。
木兰诗重点知识点归纳
![木兰诗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25bb04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c.png)
木兰诗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原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衍生注释:1. “唧唧”:这里是叹息声的模拟,可不要理解成小动物叫的声音。
这木兰在家织布,突然就叹气,肯定有心事。
2. “军帖”:就是征兵的文书,就像现在的入伍通知书。
不过那时候征兵可不像现在,那是可汗要打仗,到处抓人充军。
3. “爷”:在古代这不是爷爷的意思,而是指父亲。
这木兰家,她老爹被征兵,可他又没大儿子,木兰只能自己上了。
4. “朔气传金柝(tuò)”:“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就是一种打更用的器具。
大冬天的,寒夜中只能听到打更的声音,那木兰打仗的环境可是相当艰苦的。
5. “策勋十二转”:这是古代一种对功劳的计法。
木兰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转了十二转,赏赐也特别多,可木兰一心只想回家。
6.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是当时妇女在脸上贴的一种装饰。
木兰回来赶紧恢复女儿身的打扮,等伙伴们看到,估计眼睛瞪得老大。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上,这《木兰诗》主要讲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第9课《木兰诗》知识点
![第9课《木兰诗》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79f4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c.png)
《木兰诗》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乐府诗。
选自《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二、主题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勇敢、刚毅、轻视功名利禄、孝顺、爱家乡、爱国的巾帼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
三、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2.古今异义古义:父亲;古义:跑爷走今义:爷爷。
今义:步行3.一词多义1)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2)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事务3)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 4)昨夜见军帖名词,告示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贴4.词类活用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当窗理云.鬓名词用作状语,像云那样的5.特殊句式1)倒装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2)省略句昨夜见军贴(省略了主语“木兰”)愿为市鞍马(“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四、重点翻译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出征。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十年后胜利归来。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两只兔子一起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五、重点句子赏析与理解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渲染战事紧急,出征前紧张的的气氛,表现木兰征前准备,紧张忙碌、从容、周密。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木兰诗》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88585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b.png)
木兰诗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属于叙事诗.“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
二、重点词语1.[唧唧]叹息声。
2.[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4.[唯]只。
5.[何所思]想什么。
6.[忆]思念。
7.[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8.[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0.[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1.[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鞯]马鞍下的垫子。
13.[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4.[旦]早晨。
15.[溅(jiān)溅]水流声。
16.[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17.[胡骑]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18.[啾啾]马叫的声音。
19.[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戎机,战事。
20.[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度,越过。
21.[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22.[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23.[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24.[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25.[策勋十二转]记最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2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27.[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延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29.[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干里马。
驰,赶马快跑。
30.[郭]外城。
31.[扶将]扶持。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知识点汇编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知识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bfcd5b4c31126edb6e1a1046.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中考考点汇编一、原文呈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二、课文翻译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2c92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f.png)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木兰诗知识点总结1.比兴手法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
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
“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
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
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
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
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
木兰诗知识点
![木兰诗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421b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f.png)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瑰宝,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步地探索木兰诗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木兰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刘克庄。
他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出色的诗歌才华而闻名。
《木兰诗》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时期的战争有关。
当时,北方的边境频繁战乱,唐王征集壮丁征战,许多家庭都有男子参军。
而《木兰诗》正是以一个女子代替父亲参军的故事为主线展开的。
二、诗歌结构与形式《木兰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共有四十六个字,分为七个句子。
每句的字数都比较规整,表达简洁明了。
整首诗的韵律清脆,节奏流畅,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
三、情节与主题《木兰诗》的情节扣人心弦,主题鲜明。
诗中描绘了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的故事。
她化身为男子,训练有素,战斗勇敢,最终帮助唐朝击败敌人。
这首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情节,展现了木兰的坚韧精神和对家国的忠诚。
主题包括女性的勇敢和坚强,以及家国情怀。
四、语言与修辞手法《木兰诗》的语言简练,表达质朴。
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诗中描绘木兰化妆的过程,用“黄笠”、“戎装”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她英勇无畏的形象。
同时,通过反问句和比喻,诗歌更加形象地表达了木兰的心境和情感。
五、影响与评价《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它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这首诗也被改编成了歌曲、电影等形式,进一步传播和推广了木兰的故事。
总之,《木兰诗》是一首展现了女性英勇和家国情怀的杰作。
它通过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了勇气和坚韧的力量。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传承这首美丽的古代诗歌吧!。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00460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f.png)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文学常识1、选自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2、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3、《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和《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二、字词整理(一)解释词语1.唧唧复唧唧唧唧: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
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二)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三)古今异义1.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木兰诗》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木兰诗》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85f8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a.png)
人教版七下《木兰诗》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木兰当户..织(对着)(门)2.不闻机杼.声(织布梭子)3. 惟.闻女叹息(只)4.问女何所忆.(思念)5.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愿为市鞍马....(为此)(买)( 泛指马和马具 )7.旦.辞爷娘去(早晨)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水流声)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马叫的声音)10.万里赴戎机..(战争)11.关山度.若飞(过)12.朔.气传金柝..(北方)(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13.寒光照铁衣..(铠甲)14.策勋..十二转(记功)15.赏赐百千强.(有余)16.出郭.相扶将..(外城)(扶持)17.当户理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18.著.我旧时裳(穿)19.对镜帖.花黄(帖同“贴”)20.雄兔脚扑朔..(动弹)21.雌兔眼迷离..(眯着眼)22.双兔傍地走...(并排跑)(三)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
(四)古今异义1.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3.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4.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5.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五)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六)句子的翻译: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冰冷的铠甲。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87675adba0d4a7302763af6.png)
《木兰诗》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概括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1)浓郁的民歌特色。
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
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2)古今异义①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门第②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④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⑤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⑥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⑦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⑧策勋十二转.今义:旋转(3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搀扶)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⑥策:策勋十二转(记)策马扬鞭(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水何澹澹(多么)(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愿为市.鞍马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策.勋十二转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②名词用作状语当窗理云.鬓箕畚: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5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9013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9.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木兰诗》鉴赏【鉴赏提示】《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诗篇在木兰代父出征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塑造出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
【鉴赏思考题】① 诗篇怎样开始故事,写出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描写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提示:诗篇开始,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点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分。
“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忽然停机不织,连声叹息,自然地引起爷娘的发问,引出木兰的回答。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决定代父出征。
这段诗句,描写出机声唧唧,停机叹息,一问一答,极富生活实感;表现出木兰深明大义,再三考虑,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② 诗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行军的情景?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四句之间,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行军途中的情景。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和行军的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内心世界。
这八句诗,形象地描写出木兰行军途中的豪迈气概,细腻地透露出她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又是对整个行军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
③ 诗篇怎样描写战况?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战况?诗篇既以“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形象地概括出艰苦的战场生活,表现出木兰的豪壮气概;更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高度概括、形象具体地写出战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b8ea212bb4cf7ec4bfed096.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木兰诗北朝民歌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介绍】《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全文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
![《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a093d4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8.png)
《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木兰诗》见于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文分为原文、译文、解析三部分,最后附上“考点归纳”。
一篇在手,熟读自通。
一、《木兰诗》全文讲解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解析:“唧唧”(jī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
“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
复,副词,又,再。
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
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
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
织,动词,织布。
“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
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
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
“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
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
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
可汗(kè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点兵,征集军队。
“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
”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b524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f.png)
《木兰诗》笔记一、背景介绍《木兰诗》是一首古代民间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二、课文笔记1. 诗句解析:(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几句诗描绘了木兰在家织布的情景,通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描写,表现了木兰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几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揭示了木兰内心的矛盾。
她并没有明确的所思所忆,但她的叹息却透露出她内心的纷扰。
(3)描述木兰准备出征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几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情景。
她奔波于市场之间,购买所需的战马和装备,表现出她的果敢和决心。
(4)描述木兰行军迅速、矫健雄姿的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木兰行军的迅速和矫健。
她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战场,展现出她的英勇和果敢。
(5)描述边塞夜景和木兰思乡之情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这些诗句描绘了边塞的夜景和木兰的思乡之情。
在艰苦的战争中,木兰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历经生死考验。
而当她回到家乡时,她的变化让同伴们感到惊讶。
这些描写展现了木兰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她对家乡的眷恋。
2. 主题思想:《木兰诗》通过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她的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如忠孝观念、男女平等等。
三、学习启示通过学习《木兰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要有勇气和担当精神。
像花木兰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勇气和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
2. 要有智慧和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像花木兰一样运用智慧和策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651bceb9d528ea81c7797c.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
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二)古今异义:1.军书十二卷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2.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四)词类活用1.策勋十二转 (名词用作动词,记录)2.愿为市鞍马 (名词用作为动词,买)(五)文言句式省略句愿为市鞍马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
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者介绍】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考试范围】
1、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