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个性与行为(2)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 (5)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 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二者是在 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少女与老太像
12
你是看到了一张脸,或是一个爱斯基摩人呢?
13
仔细看看他们是谁?
14
39
5、刺激对象的组合。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但整 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人们会把若干事物作为 一个整体来反映。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 服从以下原则: (1) 接近性原则。当客观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时, 很容易使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知觉。 例:下图条线,但人们 很容易把彼此相邻的两 条作为一组来进行知觉。
由此可见,知觉者的潜在需要会驱使人们朝着一定的 方向去知觉对象。
46
第一节 知觉与个人概念 第一节 知觉与个人概念
3、兴趣因素。人们的兴趣各不相同,兴趣的差 异是决定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在知觉过程中, 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信息,兴趣会使他 们把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到知觉的背景中去,而 集中注意于感兴趣的事物。 例:国外有人研究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不同类别 的广告的注意差异,研究者特意制作了一种杂志, 里面有汽车、住房、服装、化妆品等不同广告, 实验发现结果多数的男性被试报告说他们看到了 汽车、住房广告,而多数的女性被试则报告说杂 志里面刊登的是服装和化妆品广告。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23
四. 凝聚力
•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 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 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 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 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19
• 如果要削弱群体规范,可以采用如下手 段:
– 1.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 2.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 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 3.防止内部分歧; – 4.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 5.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20
5.群体规范分析法
• 60年代后期,美国皮尔尼科学者 (S. Pilnick)认为群体规范与企业利益有直 接关系。提出“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 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三项内容:
10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性与心理测验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性与心理测验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010-10-17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个性与基因、环境的关系
个体有特定的基因控制着像焦虑、抑郁这类情绪,脾气好 坏很大程度上也由遗传基因决定。 环境对性格影响很大:四川、湖南的辣妹子与广东、福建 的女孩相比,有主见,脾气刚烈。这有可能跟吃辣椒有关。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第3章
个性与心理测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这位班主任应如何评价呢?
某中学的小王老师经常迟到,注重打扮,在年级主任会议上成了议论 的焦点。关于小王的迟到问题,领导多次找她谈话,每次她都诚恳地 接受批评,表示今后一定改正,但总是老毛病长犯。关于小王的服饰, 既合潮流,又脱俗套,高贵、典雅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学生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班主任呢?在一次座谈会上,学生谈了对王老 师的看法:王老师是我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说她最好,最主 要是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是我们高中学生最需要从老师那里得 到的。我们以前的班主任都是一些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他 们事无巨细,样样要管,我们只好表面敷衍他们,内心特别反感。而 王老师就很理解我们,她总是抓一些大事情,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她 对我们说一个人从小就要不断丰富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才能立于 不败之地。对于一些小事情,她管的很少。比如有一次,学校规定我 们年级在星期日都要去看学校的篮球比赛,我们班一些同学星期天要 补课,向她请假,她都同意了。还有一些对篮球没兴趣的同学编出各 种理由,向她请假,她也同意了。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课件:个性与行为、知觉与行为、激励理论及运用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课件:个性与行为、知觉与行为、激励理论及运用
➢ 一般来说,态度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某种评价性反应,它反 映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例如,“我喜欢这份工作”、“我讨厌这 个人”等。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心理结构,它是由 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 (二)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 3.态度影响忍耐力 ➢ 4.态度影响相容性
三、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英国的心理学 家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结构理论,他认为 人在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要具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 是指我们常说的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而特殊能力是指处理某些专业领域问题的特殊能力,例如,音乐能 力、绘画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等。某种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领域得 到特殊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而特殊能力在得到 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一般能力的发展。
▪ (二) 特殊能力及其测量
➢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不同实践领域所需要的专门能力。然而,智力测验只提 供了对人们一般能力的了解,远远不能满足不同领域对于人员选拔和使用的迫切需要。特 殊能力测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对职业选择、人员配置都有重要意义,但这 种测验发展较晚,不少测验尚未成形,测验的标准化问题也尚未得到满意解决。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与管理(二)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与管理(二)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与管理(二)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19.00)

1.当员工能够主动维持组织的声誉,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在组织行为学中称这种心理状态为______ (分数:1.00)

A.工作态度

B.工作参与度

C.组织认同感√

D.组织归属感

解析:[解析] 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换言之,有认同感的员工即使在面对批评时也会维护组织声誉,并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当员工保护公司的利益并为组织目标奋斗的时候,其组织认同感得以加强。

2.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______

(分数:1.00)

A.社会性

B.针对性√

C.稳定性

D.间接性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针对性特征。态度的针对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所谓“态度对象”就是这个意思。

3.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______

(分数:1.00)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解析:[解析] 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动机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4.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是______

(分数:1.00)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思维

解析:[解析]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其基本特征有:(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上。因此,这些心理特点也称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组织行为学-第3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三、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 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动机 3、好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 是错误的行为 4、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 行为所掩盖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四、动机的性质与力量
人的动机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不 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 。行动的方式、行动的坚持性和行 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性质 的制约。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五、动机体系与优势动机
影响人的动机体系与优势动机的因素有: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功能特征来分,可把需要分 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 和社会需要 3、从医学的角度来区分,可分为生理需要 和心理需要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 (4)逐步提出要求
第三章 个性倾向性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二)如何改变员工态度

02个性与行为

02个性与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 ,是一个人的自然特征、精神风貌 的集中表现。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 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一定义有几层意思: (1)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 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等。 ▲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具体指的是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 性以及情感发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快慢等等。 ▲心理活动过程的稳定性,指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 ▲ 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强弱程度、意志力的 强弱程度等。 ▲心理活动过程的指向性,指的是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 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平时我们常说的,此人“外向”,彼人“内 向”,即是指的气质特点。
2、性格的类型 (1)依据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各自在性格结构中所占优势 的不同来确定性格类型的学说。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A.培 因(A.Bain,1818—1903)和法国心理学家T.李波 (T.Ribot,1839—1916)提出来的。由于这种类型分类的 依据是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所以被称为机能类型学说。 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谈举止受情绪所左右,处理问题 喜欢感情用事。 意志型:有较明确的活动目的,行动坚定,具有主动性、积 极性和持续性。 除了上述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介于三种类型之间的中 间型,如情绪一理智型,意志一理智型等。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

3.1.1 知觉与行为归因
• 知觉(perception)
——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 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① 主观因素。
② 客观对象。
③ 知觉发生的情景。
④ 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 知觉映象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 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 由于知觉的恒常性,使人们在环境发生变 化时,仍然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2)知觉对象因素
a. 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注意、 重视。
b. 强度法则: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c. 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 物最容易被感知。
d. 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 知。
e. 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 更容易被感知。 f. 新颖法则:新颖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1)知觉者因素 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 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有 不少实验表明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生理、需要、 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练习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根底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练习题

1、归因是指的是〔C〕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C.

D.

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这属

于〔B〕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

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______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_______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

11

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

没有一丝约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个体行为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个性 知觉 态度 自我意识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
• 一、个性概述 • 1、个性的定义: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和品质的总和。 • 二大方面: •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 •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 2、个性特征: • 组织性与整体性 • 独特性与共同性 • 稳定性与可变性 • 受动性与能动性
二、能力与管理
• 1、能力概述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 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 能力与知识、技能不同。 • 能力分类:科学智能(一般能力和特殊 能力) • 情绪智能(自我认知、自我调 节、自我激励、换位思维能力和社交能 力)
• 2、多血质:活泼好动,动作敏捷,兴 趣广泛,外向,喜欢交际,感情丰富, 内心的体验一般会在面部表情和眼神中明显地表现出来;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但表现散漫,有始无终;学习疲倦时,只要稍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投入学习;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但学习常会见异思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希望做难度大,内容复杂的作业,但不耐心细致,总^ g =\ 隷隷 b \ O N 筟 f 纎≧ F O臽臽埌s N: _ 萷 筟 f u 剼剼臽臽 蓧蓧蓧蓧蓧+R篘篘: g z f 孴up Oe 豐 S艔 ? G ? h 但转移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 对于多血质者适宜的工作有外交工 作、管理工作、公关人员、驾驶员、医 生、律师、运动员、新闻记者、演员、 军人、警察等,但他们不适宜做过细的 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难以胜任。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17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 个体特征。智力越高,越不愿意建立遵循规范
•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更容易确认规范。
•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任务,规范易形成。
• 地理环境。工作地点近、相互作用机会多,易 形成规范。
• 组织规范。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一致,如 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发展与组织相 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29
一. 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一)群体压力下从众行为的一般性 研究
• (二)反驳性研究结论
• (三)企业管理中对群体压力的运用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30
(一)群体压力下从众行为的一般性研究
• 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 感到群体压力。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 完全相反行为,即从众或顺从。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11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26
• 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主张群体 为奇数的人认为,当发生意见分歧时, 奇数群体可以采取投票表决方式使问题 得到迅速解决。主张偶数群体的人认为 单靠表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应进 一步进行协商,

3.00152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3.00152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方法
2.名义小组法 (2)优点
既有不受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动的作用,结合了个人 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点。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二、群体的类型
(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权力地位较不稳定,与外界联系
较密切,内部联系相对松散;吸收新思想、新人才较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但不适于完成长期任务。
封闭性群体: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权力和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 格。思想相对保守,对外界新事物接受较慢,有时甚至有抵触情绪。
教育转化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三)从众行为 3.作用
(2)消极作用: ①抑制成员独立性,难以创新 ②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
第二节 群体行Leabharlann Baidu解释
二、群体结构
(四)群体规模 (一)社会惰化 1.含义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2.原因 ①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②群体责任的扩散。 3.结论 ①成员是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的群体更有利; ②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二、群体结构
(六)群体凝聚力 (1)概念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总体来说,群体凝聚力表现在知、情、意三方面, 认同感是对个体的认知给予知识和信息; 归属感是个体情感上的依靠; 力量感则给个体以力量,使个体的活动能坚持不懈。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一、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 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二)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1.个性倾向性特征 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 观与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二、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二)气质差异类型 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分别说明如下: 1.多血质(活泼型)——公关、销售、开发;夕阳企业 2.胆汗质(兴奋性)——外贸、信息、管理;逆境企 业 3.粘液质(安静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顺 境企业 4.抑郁质(抑制型)——制造业;朝阳企业
1.X理论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在发 表的著作《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影响颇大的 “X—Y”理论。他将传统的指挥和监督理论命名为X理论, 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命名为Y理论。依照麦氏的归纳, X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是: 1.一般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希望工作越少越好,所 以总是设法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缺乏责任心,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或指 导,而不愿主动承担责任; 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要求和目标漠 不关心,把个人利益放到一切之上;
一般人可作出4种归因: (1)努力程度 (2)能力大小 (3)任务难度 (4)运气与机会

组织行为学-个体(2)

组织行为学-个体(2)

内向
粘液质
忧郁质
(沉稳型) (压抑型)
多血质
胆汁质
(活泼型) (冲动型)
过敏
外向
故事放送
彼得、杰克、保罗、瓦鞑是四个歌剧迷,这一天晚上,著名的达 丝尼歌剧团来到塔什剧院演出。可是由于路上塞车,等四个人兴 冲冲赶到歌剧院的门口时,歌剧在10分钟前就开演了。为了保证 演出不受干扰,剧院规定,开演10分钟后,停止检票,这就意味 着他们只能等2个小时后开演的下一场。这时候,激动不已的彼 得早就没有耐心向检票员求情了,他向检票员怒吼:“我有票为 什么不让我进,规矩是人制定的,为什么偏偏是10分钟,而不是 11分钟?再说是因为塞车我们才迟到的。你认为塞车是我们的过 错吗?
个性:性格、气质、能力 动机:欲望、兴趣、信念 心态:平衡
(三)心理因素 1.知觉
直接影响行为的是知觉,而非事实本身 事实 —— 知觉 —— 行为 知觉 —— 人对作用于其感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属性的主观映象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依赖于知识和经验
探讨 1
“主观的镜子” 知觉的特性?
➢ 事实:“是怎样” ➢ 知觉:“觉得怎样” ➢ 事实 ≠ 知觉
2) 互动关系
情景
3) 非等同关系
心理 行为
一致又不一致
动机为例
同一动机可有不同行为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 正确动机可有错误行为
(“好心办坏事”) 错误动机可有正确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2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2

三、性格差异与管理
案例:思想者与行动者 总经理麦华手下有五个聪明能干、 讨人喜欢的经理,他们常常在经理会 上形成紧张的对抗。麦华信奉参与性 管理,他要求他的人员在作出决定时 意见达成一致。问题是李剀和张雷很 快就能拿定主意,于是便要进行下一 个议程。而乔新安则要求进一步讨论, 要求有更多的资料,用更多的时间去 进行思考。罗杰和玛丽讲话没有乔新 安那么多,但他们支持他。
•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活动,或参加各种文 娱活动; • 43、不能很快的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 上去; • 44、接受一个任务后,希望把它迅速完成; • 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险强些; • 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物; •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使我高兴起来; • 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 • 49、对工作抱认真严谨、始终一贯的态度; • 50、和周围人们的关系总是相处不好;
• • • •
• • • • • •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 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势 不罢休; 37、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或师傅讲授新知识、技术时,常希望他讲 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地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向模式图
未满足的 需要与欲望
心理紧 张性
动机
目标 导向
目标 行为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产生 新需要


• 以上三种激励模式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 外因强化模式注重通过外在适宜刺激以诱发工作行为; • 内在强化模式注重内在工作动机对工作行为的推动力; • 目标导向模式则注重职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 统一,通过目标导向达到行为激励的目的。
刺激 (内外诱因)
个体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二)内因强化模式 • 内因强化模式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即个体的 希望、愿望、需要、驱动力等,对个体行为主动 地、自觉地激发,使之朝向于一定的目标。
需要 愿望 欲望 动力
行为
目标
反 馈
(三)目标导向模式
• 目标导向模式强调个体自身存在着种种需要与欲 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导致内心的紧张,从而使人 产生一定的动机,动机总是指向于一定目标的, 管理过程中,激励功能的实现就是正确引导个体 动机行为的目标指向,使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达 成统一,使之目标行为在满足组织目标的同时, 满足个体需要。
意向
愿望(驱动力)
动机
wk.baidu.com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 动机结构:一个人往往同时存在着多种动机,这些动 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和斗争,以其 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 • 动机体系中,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 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

A

B
C D 动 机 类 别
三类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间接行为 增强 目标导向行为 人的行为 目标行为 间接行为 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 降低 目标
未 满 引 足 起 的 需 要
心 理 和 生 产 理 生 紧 张 的 动 机
寻 找 消 除 紧 张 的 行 为
达 到 未 达 到
得 目 到 标 受 到
满足 需要 紧张 消除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挫折 心理 更紧 张
积极 行为 消极 行为
• 挫折:满足需要的动机受到阻碍的现象 • 动机受挫:建设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 建设性行为是指个人受挫后采取的积极的理智的行为。 表现为增强努力,模仿,重新解释目标,补偿或替代, 合理化等。 • 破坏性行为是指个体受挫后采取的不理智的消极的行 为,主要表现为攻击,固执,退化(回归),推诿, 冷漠,压抑等。 • 处理挫折行为:谅解、宽容、劝慰、 缓和,分析原因 (主、 客观),客观阻碍,引导其走向解决问题行为, 教育、批评
• 需要: 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 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 个体缺乏某种事物时,就将处于一种紧张、焦 虑和不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人的生存或发展 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威胁。 • 个体为摆脱这种不利的状态,必将寻求采取某 种行为,得到或回避某种事物或目标。
行为的形成:
刺激(原因)
个体 (需要、紧张、不舒服)
• 尽管这三种模式存在差异,但本质上它们都注重外部诱 因与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影响和制约。
• 总而言之,激励既表现为客观环境诱因的适 应,也表现为对人为环境诱因的操纵或改变; 通过适应和改变的手段,刺激职工的工作需 要,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强化职工的工作 行为,协调职工的工作目标,在满足职工需 要的同时,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
四、激励机制
• 积极性: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 力。 •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 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 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激励的一般模式
(一)外因强化模式
外因强化模式强调把激励看作是一种通过协调和控制环 境诱因条件,以刺激个体需要,引起或加强工作动机, 激发或强化工作行为实现组织目标外因强化模式图。
反映(行为)
S
O
R
二、 动机与行为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 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
类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
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 确定。
可达目标(方向)
刺激
需要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三、挫折行为
需要是起点,目标是终点,根据目标的达到或 未达到再引起新的需要或新的行为的循环过程
第五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 三、挫折行为 四、激励机制
一、需要与行为
•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 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 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 产生的原因: 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 •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Lewin)融合各派理论之长, 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95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 根据这种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的,而动 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