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十二课 唐诗五首(4)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7-9年级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初中语文 7-9年级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初中语文7-9年级汇总必背课文古诗词+文言文姓名:班级:七年级上册1、第1课《春》12、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次北固山下》2——《天净沙·秋思》2 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2———《咏雪》2———《陈太丘与友期行》34、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5、第11课《论语》十二章36、课外古诗词诵读4——《峨眉山月歌》4———《江南逢李龟年》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夜上受降城闻笛》57、第12课《纪念白求恩》58、第15课《诫子书》59、第20课《天上的街市》6——《秋夕》6——《七夕》6——《鹊桥仙》6 10、第22课寓言四则6———《穿井得一人》6——《杞人忧天》7 11、课外古诗词诵读7——《秋词(其一)》7——《夜雨寄北》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潼关》8七年级下册1、第4课《孙权劝学》92、第9课《木兰诗》93、第13课《卖油翁》104、古诗词诵读10——《竹里馆》10——《春夜洛城闻笛》10——《逢入京使》11——《晚春》11 5、第17课短文两篇1——《陋室铭》1——《爱莲说》1 6、第20课国外诗二首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2——《未选择的路》12 7、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13——《登幽州台歌》12——《望岳》13——《登飞来峰》13——《游山西村》13——《己亥杂诗》其五14 8、课外古诗词诵读14———《泊秦淮》14——《贾生》1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4——《约客》14八年级上册1、第10课《三峡》152、第11课短文二篇15——《答谢中书书》15——《记承天寺夜游》153、第12课《与朱元思书》164、第13课唐诗五首16——《野望》16——《黄鹤楼》17——《使至塞上》17——《渡荆门送别》17——《钱塘湖春行》17 5、课外古诗词诵读18——《庭中有奇树》18——《龟虽寿》18———《赠从弟》18——《梁甫行》186、第15课《白杨礼赞》197、第23课《孟子》三章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9——《富贵不能淫》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8、第24课《愚公移山》209、第26课诗词五首20—《饮酒》21——《春望》21——《雁门太守行》2——《赤壁》2——《渔家傲》22 10、课外古诗词诵读2——《月夜》23——《浣溪沙》23——《采桑子》23——《相见欢》23——《如梦令》23八年级下册1、第2课《回延安》252、第9课《桃花源记》263、第10课《小石潭记》274、地11课《核舟记》275、第12课《诗经》二首28——《关雎》28———《兼葭》29 6、课外古诗词诵读29——《式微》29—《子衿》2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0 7、第21课《庄子》二则30——《北冥有鱼》3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30 8、第22课《礼记》二则31——《虽有嘉肴》31——《大道之行也》319、第23课《马说》3110、第24课《唐诗三首》32——《石壕吏》3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卖炭翁》3 11、课外古诗词诵读3———《题破山寺后禅院》3———《送友人》3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4———《卜算子·咏梅》34九年级上册1、第1课《沁园春·雪》352、第11课《岳阳楼记》353、第12课《醉翁亭记》364、第13课《湖心亭看雪》375、第14课诗词三首38——《行路难(其一)》3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8——《水调歌头》38 6、课外古诗词诵读39——《月夜忆舍弟》39——《长沙过贾谊宅》3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9——《商山早行》39 7、课外古诗词诵读40——《咸阳城东楼》40——《无题》40——《行香子》40——《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1九年级下册1、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22、第2课《梅岭三章》423、第9课《鱼我所欲也》434、地10课《唐雎不辱使命》45、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456、第12课《词四首》46——《渔家傲·秋思》46——《江城子·密州出猎》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6——《满江红》47 7、课外古诗词诵读47——《定风波》47——《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4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8——《浣溪沙》488、第13课《谈读书》489、第20课《曹刿论战》4910、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4911、第22课《陈涉世家》5012、第23课《出师表》5213、第24课诗词曲五首53———《十五从军征》5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4——《过零丁洋》54——《山坡羊·潼关怀古》54 14、课外古诗词诵读5——《南安军》55——《别云间》55——《山坡羊·骊山怀古》5——《朝天子·咏喇叭》5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嗜酒,能饮五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崔颢(?-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此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为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心怀四方的李白,从清溪,经三峡,下渝州(见《峨眉山月歌》),又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即此诗描绘的情形。

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的多 情,实则是自己的不舍,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之远。
12 唐诗五首
栏目导航
核心目标 知识储备 预习导学 同步精读
核心目标
1.了解本课五位诗人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品味诗中的优美意境,了解每首诗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古诗赏析】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景物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将其展现出来并分析。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012 唐诗五首复习要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诗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tì)廉洁及第。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初,始终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注释野望:眺望原野。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晖:指阳光,这里指夕阳。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翻译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四、中心思想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知识点1、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2、朴素清新,流畅自然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3、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写出了诗人眼前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4、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作者的笔锋由静转动,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人教版初二上册(2021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上册(2021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上册(2021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叙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景。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境以及在大漠的雄壮风景中情感失掉升华后的小气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小气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画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誉,对故土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土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经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风黑暗丽、春意盎然、充溢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境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誉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欢、赞誉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誉之情〞)«野望»1、试剖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照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理想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迷惘的心境。

2、颔联描画了怎样的画面?描画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春色,峰峦叠嶂在旭日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区分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四处是一片春色,山川掩盖在旭日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态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春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远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远景,静态与静态,搭配得恰如其分。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第9课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 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
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 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 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
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 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 “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2. 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人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王维(约701—761),字摩 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 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 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 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一 读一读字音
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落晖( huī )

写一写字形
驱dú( 犊 ) 里读到了怎样的自 然美景? 导思2.从诗歌中你 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意向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
情景交融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唐诗五⾸》选⼊五⾸唐朝律诗,有五⾔,有七⾔。

《野望》写⽥园风光,抒发诗⼈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点染西湖早春⽓象,表现诗⼈内⼼的喜悦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使⾄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钱塘湖春⾏》 ⽩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学⽣古典诗歌⽂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导⼊ 中国⾃古以来就是⼀个诗的国度,从最古⽼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刻碰撞出智慧的⽕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新人教版2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新人教版21

2019年7月24日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9
步,金榜题名!
13.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3 000多年前的《诗经》,小学生现在还
能阅读,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毫不夸张地 说,汉字成就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材料二】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 “矩”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 了对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2019年7月24日
遇上你是我们的缘分,祝你学习进
2
步,金榜题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薄: 接近。
(2)徙倚欲何依
徙倚: 徘徊。
(3)长歌怀采薇
采薇: 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川: 平川、原野。
(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2019年7月24日
C.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
2019老年7月,24日所以能与年遇轻上你人是我同们的台缘分获,祝奖你学。习进
27
步,金榜题名!
D.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 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 未落伍。
【解析】A项语气平平,不能算是“风趣睿智”。 B
临下的意味。C项则显得不谦虚,有自吹自擂的 意味。
5
步,金榜题名!
(2)《黄鹤楼》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 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 空余黄鹤楼 ;诗中令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 之愁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使人愁 。
(3)《使至塞上》中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 古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以比喻表 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唐诗五首ppt实用课件21

唐诗五首ppt实用课件21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 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 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 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返回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 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 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 情趣。
返回
★.绝 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 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返回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 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 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 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


石 上
竹喧归浣女

返回
小结
景:山 雨 月 松 清新宁静 泉石竹莲
人: 浣 女 渔人
平和安乐
归隐
主题:表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返回
深入探究
问题: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秀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唐诗,分别是《春望》、《月夜》、《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和《乌衣巷》。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既有写景描绘,也有咏史抒怀,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于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2.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唐诗五首》-人教统编部编语文八上课件

《唐诗五首》-人教统编部编语文八上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 上册
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第一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文体知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 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 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 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 联为结句——尾联。
感悟品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 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 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 供巧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感悟品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 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 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赏读古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李白
讲课教师:高一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 仙”之称。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
具一格。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 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 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 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 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
“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
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
,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
”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 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 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
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 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 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 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
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
,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 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 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 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 ,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 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