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特点

合集下载

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知识点

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知识点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学习辅导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加登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理论2.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音乐制作、音乐感受的发展特征3.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实现条件第一节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一、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行动指向目的,而不知是单纯的身体运动;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的反应都是有注意参与的。

三大系统是一个整合机制,需要彼此等待交互。

某些令人悲观的现象: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感受系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被僵死的音乐知识技能控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失制作系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缺失知觉系统,没有音乐语汇的支撑。

二、儿童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加登纳把早期儿童的艺术感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包含三个子阶段: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灵活地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审美形式感的形成(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

第三阶段(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8岁儿童出现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枯燥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失去兴趣;二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音乐教育者缺少音乐素养造成的;三是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靠静坐倾听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只对初学音乐的少数成人有效。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能力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能力的发展特点
音乐能力
身心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听辨能力更加精细,声音运用能力愈加自如,对音准、力度、速度的 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在音乐游戏中不仅能唱准七声音阶的歌曲旋律,还能够掌握切分节奏与休止符。 在一些韵律活动或歌舞表演动作中,他们也能较好地表现音乐的力度。
动作发展
对动作的支配能力明显提高,动作日益协调,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做出比较复杂且更加协调的联合动作 以及连续的移动动作等。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更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也有提高,且更喜欢用动作 来玩音乐游戏。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一、0~3岁儿童音乐游戏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
大约1岁半左右开始模仿人说话、歌唱、念儿歌,并能自发地关注声音、倾听音乐,喜欢独立或与熟 悉的人一起做有声音或动作的游戏,并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2岁以后能够记住一些音乐或动作的片段, 对熟悉的声音或动作能够愉快地倾听、观看并积极参与他人的音乐、舞蹈表演活动中。
规则意识
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也自然就淡薄。他们陶醉于进行音乐游戏的过程,会很快忘了游戏的规则。
第3页
合作协调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性较差,对于教师组织的音乐游戏活动有时会不知所措或放声大哭,声 音有的高、有的低,有人快、有人慢,有时还会出现闹情绪不愿与他人配合的状况等。
其他方面
在游戏时以模仿接受为主,往往在示范多遍的基础上开始创造性表现。目的性差,游戏中容易被声音 响亮、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富有变化的事物所吸引,而且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参与游戏的时间也不 长。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音乐游戏中往往因一些事物引起无意识的想象,使游戏偏离主题。因此应以一 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简单动作为主。
动作发展
1岁半的幼儿喜欢摆弄物体,并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制造出各种声音,能够随音乐做动作、歌唱、念儿 歌或敲打物体,能够用自己想出的声音或动作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2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喜欢优美、 有表现力的动作,开始注意在歌唱、做动作或敲打物体时尽量跟随音乐的节奏。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句法因素包括旋律、和声与节奏,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儿童在9岁以前一般对和声不予关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给幼儿的歌唱弹伴奏时可以不顾和声效果,幼儿对和声的协和度不关注,然而好听、欢欣、丰满的音响效果始终是他们的最爱。

一、节奏节奏总是包含两个方面:拍子与节奏型,它们犹如一个钢镚的两个面,总是形影相随,是不能分离的。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暂时把它们分开描述。

(一)拍子合拍是幼儿与音乐交互的第一块基石,并贯穿于所有音乐活动的始终;二拍、三拍感是指对拍子的强弱规律的意识程度。

一切音乐都可以归入二拍、三拍的基础性韵律中,例如,四拍可以理解为两个二拍的韵律,12/8拍子可以理解为一个四拍子的韵律,5/4拍子可以理解为一个三拍与一个两拍的韵律,6/6拍子可以理解为两个三拍子的韵律。

二拍与三拍的歌曲分别具有不同的身体摇摆要求,如何根据歌曲的不同拍子来创造出不同的身体摇摆,这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

(二)节奏型音乐思维是从句型开始的,要么是旋律型,要么是节奏型。

让儿童计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再进行这些音符的时值比较,这样的数学教学与音乐没有多大关系,与幼儿的音乐学习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我们所说的节奏总是以节奏的模型出现。

1.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这类节奏型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

感知这类节奏型往往从中速地行走、慢速地行走、快速地跑步开始。

当然,随着对这类节奏型合拍的自如,可以边走边做一些手上的动作。

幼儿园传统采用的一些基本舞步,在让幼儿感知与制作这类节奏型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

在进行与舞蹈或幼儿动作表演相关的教学时,教师对舞曲所具有的节奏型特征的掌握,是进行舞蹈动作编排的前提,尽可能地让舞蹈步子吻合节奏型特点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先密后疏的节奏型。

从作曲角度来说,节奏的先紧后松是写作赞美性的、表达深情之爱的歌曲的常规手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特点1.游戏性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进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乐趣和美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整体性和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整体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

通过培养幼儿的整体音乐素养,促进他们在音乐活动中的身心全面发展。

3.动手参与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

通过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实际操作,加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技能。

4.身心互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将音乐活动与身心活动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活动能促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增进幼儿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5.情景教学: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使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情景教学,能帮助幼儿在丰富的情境中探索和发现音乐。

6.多元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音乐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通过引入不同的音乐形式、风格和文化,拓宽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幼儿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7.微课时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课时进行,每次活动时间较短,但频次较多。

通过微课时的组织,能够保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和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音乐能力。

8.自主性和个别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让幼儿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展示自己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9.和谐性和愉悦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追求音乐教育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活动的设计,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愉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心态。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游戏性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动手参与性、身心互动、情景教学、多元化、微课时化、自主性和个别化、和谐性和愉悦感等特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分、八分、二分音符所构成。这种节奏与儿童自身 的生理活动和身体动作相一致,因此这一年龄阶段 的儿童基本上能做到比较合拍地唱歌。
4—5岁的儿童不仅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歌
曲节奏,还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樊蓉节奏, 甚至带切分音的节奏。
5—6岁的儿童已能够演唱旋律和节奏更为多样化的
歌曲,不但能准确地表现2/4拍和4/4拍的歌曲节奏,
5—6岁儿童的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
很大,他们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唱出旋律的音高递 进,而且对级进音、三度跳音或者音乐范围内的四 五度跳音也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
(四)节奏方面
3岁以前儿童的歌唱已经初步显现出了节奏的意识,
但这种意识还很模糊,而且大多数与歌词中的节奏 有关。
3—4岁儿童所唱的歌曲,节奏比较简单,多分为四


游戏:找高音。 幼儿用手势表现自己听到的基本音后的不同音高。 连声。 1=C—F 2/4 1 2 3 4 |5 — |5 4 3 2 | 1 — | 小 朋 友 们 好 老 师 您 也 好。 要求幼儿能养成良好的发生习惯,并在练声时初步感知换 气,为学唱歌曲作准备。

教唱新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大班)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并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
点,学习乐句间自然的换气。 2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从歌词中感 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

活动准备:长江、黄河的图片及家乡景色的图片,
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同时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也有了一定的 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音 和切分 音节奏歌曲的演唱。
(五)呼吸方面

学前儿童欣赏音乐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学前儿童欣赏音乐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学前儿童欣赏音乐的特点及价值分析音乐欣赏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激发幼儿的理解力、洞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灵魂,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为幼儿音乐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有这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欣赏音乐的特点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偏爱于成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特殊的爱好,即幼儿音乐欣赏的趣味性。

这是幼儿音乐欣赏的主要特点。

幼儿欣赏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三种趣味上,对音响的原始趣味、运动趣味以及故事趣味。

(1)对音乐的原始趣味穆塞尔提出:“幼儿对音乐的原始趣味,是一种天真而直接的兴趣。

对好听的声音的兴趣和好奇,使幼儿音乐学习的第一个生长点。

”[13]幼儿喜欢倾听他们认为好听的音,而他们对好听的评价标准是与成人不同的,幼儿喜欢的声音是自然原始、丰富饱满的,是能够令他们感觉到非常愉快的音乐。

对音乐的原始趣味也是幼儿欣赏的三种趣味中最重要的一点。

(2)运动趣味穆塞尔还指出:“学前儿童对音乐的第二个天生兴趣是运动。

”[14]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是由身体的肌肉感引领的,他们不喜欢直直的坐在那里单纯的听,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是跟着音乐摆动身体,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

如有教育者将《瑞典狂想曲》改作《农夫与禾苗》,为乐曲ABA的形式创设一个幼儿感兴趣的情境,A段表现的是农民们扛着劳动工具上田头,接着浇水、松土,然后回家的情景;B段表现禾苗茁壮成长,并与同伴嬉戏、玩耍的情景;B段为禾苗的成长,每一段、每一乐句都设计不同的动作,让幼儿利用动作的感知区分段落与乐句。

(3)故事趣味学前儿童对音乐欣赏的第三个兴趣是故事趣味。

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对音乐故事趣味的爱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天生喜欢富有故事性的音乐,如果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将音乐带入一个他们熟悉的情境,或者能令他们联想到一件事,那他们就一定喜欢这段音乐;第二,如果承认能够把音乐作品给幼儿解释到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中,不管这段音乐本身是不是写给幼儿的,这样都能使幼儿接受音乐内容,但是故事不能脱离音乐本事。

学前音乐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前音乐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前音乐知识点归纳总结学前音乐教育是指针对幼儿进行的音乐教育,它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进行学前音乐教育时,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点,下面将就学前音乐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音高音高是音乐中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元素。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教给幼儿有关音高的一些基本知识,如音阶,音名等。

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音高感。

幼儿能分辨高低声音,并能做出高低声音的反应,如模仿旋律。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中的另一个基础元素。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教给幼儿有关节奏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节拍,拍子等。

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能够按照一定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或声音。

三、乐器乐器是音乐表达的重要手段。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并让他们亲自体验。

通过乐器的介绍和体验,可以拓展幼儿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音乐风格音乐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向幼儿介绍不同的音乐风格,让他们能够听到并理解多样化的音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表演,如唱歌、跳舞等。

通过表演,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增强其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以上是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学习需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的全民性和基础性 ,通过歌唱、节奏、舞蹈等音乐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和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注重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通过 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修养。
新时代音乐教育思想:强调音乐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来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提高儿童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往往需要与 他人合作,这可以提高儿童的
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0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与方法
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音符和节奏
学习和理解音符(如全音符、二 分音符等)和节奏(如拍子、小 节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音乐
中的重要性。
音高和音色
感知和识别不同的音高和音色,并 理解它们如何影响音乐的情感和氛 围。
音乐创作
教授学前儿童创作简单的歌曲或舞蹈,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情感。
音乐表达
培养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提高他们 的情感智商和社交技能。
教学方法与策略
互动教学
通过与学前儿童的互动,如歌唱 、舞蹈、游戏等,激发他们对音
乐的兴趣和热情。
实践教学
让学前儿童通过实践操作,如演 奏乐器、创作歌曲等,来加深对
特点
具有启蒙性、综合性、游戏性和 实践性,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音乐态度和 情感体验。
目的与目标
目的
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 发展,培养其审美素养、创造力、沟 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标
包括培养儿童的乐感、节奏感、音高 感和表现力,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和 创造力,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音乐态 度和情感体验。
跨学科融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指导(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评讲(1)(第1至2章)责任教师洪雅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作业中的内容,我将作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本门课程的作业评讲分4 次进行,今天先评讲第1 次。

下文中,黑色部分是问题和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一、简答题1.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是什么?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第二节二、学前儿童音乐知觉与制作的发展特征(二)节奏知觉与身体动作的发展答案要点:3 岁---4 岁的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

4 岁---5 岁的幼儿可以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

5 岁---6 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

2.幼儿速度知觉的年龄特征是什么?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第二节二、学前儿童音乐知觉与制作的发展特征(三)音色、力度、速度知觉与制作的发展答案要点:3 岁---4 岁的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合中速偏慢、中速稍快的音乐。

4 岁---5 岁的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的音乐,并能够调节身体动作去合速度。

5 岁---6 岁的幼儿能够辨别与理解快慢的所有变化关系。

3.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考核知识点: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一)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征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性(二)学前儿童再现特性音乐作品的类型答案要点:(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4.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有哪些?考核知识点: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一)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征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性(二)学前儿童再现特性音乐作品的类型答案要点:(1)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2)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3)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引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儿童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音乐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升其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和综合智力的提升。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

重要性音乐是一种全面发展儿童的艺术形式,尤其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几个重要性方面:1. 发展感知和表达能力学前儿童处于感知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通过音乐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声音、节奏和音调等元素来感知和表达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促进大脑发育研究表明,早期接受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

音乐可以激活多个脑区,促进脑神经元的连接,并通过训练儿童的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促进大脑的整体发展。

3.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

通过创作和表演音乐,学前儿童可以发展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个人风格。

4. 增强社交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合唱或合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倾听,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

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目标:1.培养对音乐的基本感知能力,如声音辨别、节奏感和音高感等。

2.培养儿童的音乐表达能力,如歌唱、演奏乐器和舞蹈等。

3.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曲目的理解和欣赏。

4.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

5.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培养团队合作和倾听的能力。

方法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例如,可以设计音乐智力游戏来提高儿童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或者进行音乐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

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接受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就是音乐。

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的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辨别理解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二)对音乐的‎反应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

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作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伴随‎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身体‎。

但在这个阶段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歌唱,其特点‎a、有变化的音高b、‎用一个元音或很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还是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高兴的看着孩子,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唱法,让孩子与你产‎生目光对视,这样会促进孩子‎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1第一章音乐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1第一章音乐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愿意参与音乐活动, 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 探索音乐的奥秘, 在喜爱的音乐活动中 激发智慧与灵感,满 足活动与交往的需要, 提升生活质量。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 具体实施目标
1.审美情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对自然界、生活中各种好听的声音以及音乐感到好奇与兴趣;愿意 主动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喜欢倾听音乐、观看表演,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进行音乐表现与表达,并在活动中感到满足与愉悦;能够体验并努力追求在音
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 生活化原则
1. 在生活中积累与丰富儿童的音乐经验 2. 为儿童创设一个音乐浸润的环境 3.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进行音乐教育 4. 鼓励并引导儿童运用多种艺术方式表现生活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 个性化原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的基本原则
(二) 游戏化原则
1. 选择游戏性的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激发儿童的审美愉悦感 2. 以趣味化的游戏方式焕发儿童的活动快感 3. 创设宽松、自由和充满激励的教育氛围,激发儿童的快乐体 验与成就感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聆听周围环境的各种乐音、倾听音乐作品、 观赏音乐表演等途径来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是幼儿感知理 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探索音乐世界的一种重要的音乐教育实 践活动。
第四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三) 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是指伴随音乐进行的,用协调、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来表 现音乐的活动。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特性,这主要体现在音乐内容、曲式结构、音色运用以及表演方式等方面。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受到儿童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的影响,旨在引发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音乐内容通常简单易懂,富有明快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

这样的音乐内容能够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信息。

此外,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通常与儿童生活相关,涉及到他们熟悉的事物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更能够产生共鸣,进一步提高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力。

其次,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简单明确。

为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这些作品通常采用简单的歌曲结构,如AB、AAB形式。

这种简单明确的结构有利于儿童掌握曲谱、参与表演和理解音乐的发展规律。

此外,学前儿童音乐作品还常常通过反复的旋律、词句和节奏来增加记忆性,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和表达音乐。

第三,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充分利用多样的音色运用。

音色是音乐中不同乐器和声音的特点,对于儿童来说,多样的音色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通常会使用多种乐器和声音,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童声合唱等,通过不同音色的组合来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这样的音色运用可以扩展儿童的感知边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最后,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演方式注重互动和身体表现。

儿童在学前阶段,身体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运动需求。

因此,学前儿童音乐作品通常结合互动动作和舞蹈,通过手势、肢体动作等形式引导儿童表演和表达音乐。

这种身体表现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肌肉协调能力,还能够加强他们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演技巧。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特性,包括音乐内容的简单易懂、曲式结构的明确、音色运用的多样以及互动身体表现的特点。

这些特性旨在满足儿童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小树叶》大班歌唱活动目的(修改)
1、复习歌曲《小树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关切 和自豪两种不同情感旳基础上,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 “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旳唱法。
2、引导幼儿进行即兴旳歌表演。要点指导幼儿使用 “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旳方式来体验和体 现两段音乐中“小树叶”旳不同心情。
第四章 二、歌唱旳体现形式
——

前 小 朋
广 西 幼
友儿
音师
乐 教 育
范 高 等 专



(一)独唱 (二)齐唱 (三)接唱 (四)对唱 (五)领唱齐唱
(六)轮唱 (七)合唱 (八)歌表演
第四章 第二节 歌唱活动材料旳选择
——

前 小 朋
广 西 幼
友儿
音师
乐 教 育
范 高 等 专



一、歌词旳选择P101 (一)内容与文学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了解; (二)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教育; (三)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体现。
4 活动过程
案例
活动名称: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
活动目旳:
1、感受并体验歌曲旳节奏和旋律特点;
2、乐意用歌声、动作、表情体现对小小鸡和鸡妈妈旳喜爱之情;
3、在唱唱玩玩中学习音乐游戏《小小鸡》。
活动准备: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2、“鸡妈妈”头饰一种、录音机及音带。
3、事先已听赏过歌曲旳旋律。
活动过程:
2、激发幼儿旳爱好,让幼儿作出某些祝贺旳动作; 3、乐意参加活动,享有过年快乐旳心情。 案例二:歌唱活动《小蜻蜓》(中班) 活动目旳: 1、体验三拍子歌曲优美、快乐旳情绪,了解歌曲旳体现; 2、培养幼儿喜爱小蜻蜓旳情感,懂得爱惜益虫。 案例三:舞蹈教学《秧歌舞》(大班) 活动目旳:1、学习秧歌十字步基本舞步,动作合拍; 2、欣赏舞蹈《过新年》。

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在认知方面,幼儿在2-6岁之间,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区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调、音色等。

在幼儿期,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他们能够注意到各种音乐的特点和差异,并且开始能够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这对幼儿的听觉和记忆能力具有很大的培养作用,同时也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情感方面,幼儿对音乐的情感反应非常敏感。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快乐、悲伤、害怕等。

此外,幼儿也会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唱歌、跳舞等。

音乐给予幼儿的情感和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调节能力的培养。

在行为方面,幼儿对音乐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动作和表演。

他们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而跳舞、摇头、拍手等,这种身体的运动和表演是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参与度的一种方式。

此外,幼儿还会通过模仿和重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并且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

1.幼儿喜欢有节奏和旋律的音乐,对于无规律的声音和噪音容易产生厌恶和回避的情绪。

2.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音乐元素,并且开始能够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3.幼儿的音乐行为主要表现为动作和表演,他们会通过跳舞、摇头、拍手等动作来展示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参与度,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

4.幼儿对音乐的情感反应非常敏感,他们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快乐、悲伤、害怕等。

5.幼儿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唱歌、跳舞等。

音乐给予幼儿的情感和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调节能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主要与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音乐的体验和表达,幼儿能够培养自己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且通过动作和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另一套符号系统。

对学前儿童来说,最容易同意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确实是音乐。

认真从事儿童音乐能力进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就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音乐进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进展的一样年龄特点(舒特——戴森) 0——1岁,对音乐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的、本能的“创作”歌曲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仿照的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假如现在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能够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辨别明白得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好听(二)对音乐的反应穆格于1976年对6个月——5.5岁的儿童的音乐能力进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的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的同意音乐。

表现为他们会转向发出声音的地点,并作出快乐乃至惊喜的表情。

2、6个月——1岁,相伴音乐,儿童会连续的晃动躯体。

但在那个时期早期,婴儿可能只是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一周岁时,才会对较鲜亮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

3、1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声的唱歌,这种唱歌称为“咿呀之歌”。

所谓咿呀之歌,它是一种类似说话和简单的唱歌,其特点a、有变化的音高b、用一个元音或专门少的音节唱出的 c、在音节系统和节奏组织上依旧不定型的、杂乱的,停顿只是呼吸的需要。

注意:当听到咿呀之歌时,大人要快乐的看着小孩,仿照小孩的声音和唱法,让小孩与你产生目光对视,如此会促进小孩以后有意识的去唱。

4、1岁以后的儿童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躯体活动明显增加。

1.5岁左右的儿童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和谐的迹象,同时也表现出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

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1.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幼儿时期,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知主要依赖外界音乐的节奏节拍。

他们能够通过跳跃、摇摆等身体动作来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逐渐发展出内部节奏感,即通过思维和感受来感知节奏。

2.幼儿有较强的音乐节奏表现能力。

幼儿在逐渐感知节奏的同时,也会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他们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运动,如拍手、敲击乐器等。

此外,幼儿还会通过声音表现节奏,如模仿乐器的节奏声音、制造声音游戏来体验和表达音乐的节奏。

3.幼儿对简单的节奏模式有一定的记忆和再现能力。

幼儿的记忆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记住一段简单的音乐节奏,并能够在之后的音乐活动中再现出来。

这种记忆和再现能力是幼儿音乐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关键。

4.幼儿开始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节奏元素。

随着幼儿节奏感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听出不同音乐节奏的差异,并能够区分出不同的节奏元素,如快慢、强弱和轻重。

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模仿和创造不同的节奏元素,来丰富音乐的表达。

5.幼儿开始能够合作参与集体音乐活动。

幼儿经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能够逐渐适应和参与集体音乐活动。

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协作,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节奏表现和听辨能力,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节奏感的发展特征是在感知、表现、记忆和理解节奏方面逐渐增强。

幼儿通过活动和训练,能够逐渐形成独立的节奏感,从而培养音乐感知和表达的能力。

幼儿节奏感的发展不仅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幼儿的身体协调和智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二章

重点:学会分析音乐曲式结构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
• 从简单主义出发,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的 本体特性分为三类:形式特性、再现特性、 表现特性。所有的音乐都是“表现性音 乐”。 • 其中特别强调形式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 “形式性音乐”的范畴, • 特别强调现实描述的那部分音乐归入“再 现性音乐”范畴, • 剩下的那部分音乐我们归入“表现性音乐” 范畴。
思考
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主题。曲式结构: • A | B ︰‖ C | D | B’ | ▏ • abcd abcd ab ab abcd • A段表示小朋友在水族馆先看见鱼儿尾巴打着圈、轻盈地 游着(这样的动作在A段反复); • B段表示再看见水草由高到低地飘浮; • C段表示又看见波浪在翻腾或者看见一圈一圈的鱼群; • D段表示然后看见水中的大泡泡与小泡泡的出现与消失; • 最后B’段又是水草由高到低地飘浮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历史 -文化特性
• 一、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 • (一)文化概述
• 文化? • 多元文化? • 多元音乐教育?
(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
• • • •
1、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2、幼儿园音乐作品的现代传统性 3、幼儿园音乐作品的创作性 4、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流行性
(二)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具有两种依附性 第一种,对形式性的依附。音乐能表现情感是指音 乐声的样式,即音乐形式具有与人们表达某种情 感一样的姿态,而且这种姿态必须被音乐倾听这 辨认。所以,音乐的表现性是紧紧依附音乐形式 的,音乐情感表现性得到确认即音乐形式的样式 得到确认。 第二种,对再现性的依附。 • 音乐的表现性是依附于音乐的再现性的,在 我们挖掘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事件气 氛等再现内容时,自然会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表 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点,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增强儿童明辨是非、 识别美丑的能力。
二、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学前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若能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 球得到良好发展,整个大脑也就能在左右两个半球的紧密合作下增进其功能。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促进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6、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7、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二、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
学前儿童 音乐能力
音 乐 创 作 力
三、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学前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 手段。儿童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才能在听、 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艺术的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 训练不能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2、“鸡妈妈”头饰一个、录音机与音带。
3、事先已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以实物小小鸡引起幼儿的观赏兴趣。
(二)听赏活动
1、教师边播放《小小鸡》的旋律,边让幼儿观赏小小鸡。
2、教师边播放《小小鸡》的旋律,边让幼儿欣赏教师模仿表演的小小鸡。
3、教师根据《小小鸡》的旋律,表演唱完整的歌曲。
案例分析2
活动名称:歌唱活动《迷路的小花鸭》(中班) 活动目标: 一、理解歌曲中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习用连贯、轻柔与跳跃、断顿的歌声加以表现。 二、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法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三、初步学习与同伴商量分配角色,并一同合作、协调地进行表演唱。
课堂练习1
《小树叶》大班歌唱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音乐知识、技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2、启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并创造性地表演。 3、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服从指挥。培养幼儿的个性、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克制能力。
特点: 愉悦性
感染性
二、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指个体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它包括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 动的本领。
音乐的感受力是指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的体验能力。
音乐的表现力是指在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或动作表 达出来的能力。
课堂练习2
活动名称: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按乐曲的音乐形象选择乐器和节奏型,进一步巩固对乐器音色的认识和辨别。 2、学习看图形谱,并能根据指挥的手势进行简单的合奏。 3、初步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课堂练习3
活动名称: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学习安静倾听并观看教师随音乐进行展示的音乐结构图,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旋律与 结构,并能听辨音乐每一乐句中的强音(老狼走路时的停顿)。 2、学习用自己想出来的动作表现老狼和小动物不同的走路节奏,并尝试在分角色的表演和 游戏中用动作进一步表现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3、体验并享受参与集体的音乐欣赏过程的快乐。
(三)表现活动
1、幼儿听着歌曲旋律,用动作模仿小小鸡。 2、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歌曲中的歌词,模仿做小小鸡“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 提醒幼儿注意做动作时找空地方,不与别人碰撞。
3、在教师的带领下跟着录音一起学唱歌曲。 (四)游戏活动
以一个简单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边唱边做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并体验 活动和游戏的快乐。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第一章 音乐与学前儿童音乐
第一节 音乐 一、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表现感情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二、音乐的基本特征
(一)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三)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五)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作业:目标修改
案例一:歌唱活动《新年好》(小班) 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作出一些祝贺的动作; 3、愿意参加活动,享受过年快乐的心情。 案例二:歌唱活动《小蜻蜓》(中班) 活动目标: 1、体验三拍子歌曲优美、愉快的情绪,理解歌曲的表达; 2、培养幼儿喜爱小蜻蜓的情感,知道爱护益虫。 案例三:舞蹈教学《秧歌舞》(大班) 活动目标:1、学习秧歌十字步基本舞步,动作合拍; 2、欣赏舞蹈《过新年》。
《小树叶》大班歌唱活动目标(修改)
1、复习歌曲《小树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关切和自豪两种不同情感的基础上,帮助 幼儿进一步巩固“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唱法。
2、引导幼儿进行即兴的歌表演。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方 式来体验和表现两段音乐中“小树叶”的不同心情。
3、在教师扮演“树妈妈”的情况下,师生共同表演,以进一步强化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 妈的深厚感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一、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何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1、选用合适的音乐活动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指导形式,培养和发展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2、加强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 此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富有表情的演唱、演奏和使用漂亮的玩教具。
三、音乐的功能
(一)音乐的教育功能 1、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二)音乐的其他社会功能 1、保健功能 2、娱乐功能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
学前儿童 音乐
学前儿童音乐指的是学前儿童所从事 的音乐艺术活动,反映了学前儿童对 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以及 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
四、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地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 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净化 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组织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学前
童 音 乐教育活 儿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具体表述如“喜欢参与歌唱活动,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积极参加音乐游戏活 动,体验并享受游戏过程带来的乐趣”等。
3、操作技能目标 具体表述如“学习按音乐节拍自然、均匀地做上下肢的简单动作”;“用连贯、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 等。
案例分析1
活动名称:韵律活动《洗手帕》(小班) 活动目标: 一、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合拍地做出不同力度、速度的洗手帕动作。 二、通过观察表演,理解并较准确地掌握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三、通过洗手帕动作,体验劳动后的愉快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童年就 如同不可缺少的游戏和 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 音乐。
柏拉图:音乐对人的性格形 成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 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 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加德纳:人类有八种智 力潜能,其中发展儿童 的音乐智能是很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儿童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 程。
作为一个互为联系而 展需要,又要满
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足个别儿童的特
来看待
殊发展需要
把握儿童的审美 特点,以审美感 知的培养、审美 情感的激发为出 发点,将审美的 特殊性质贯穿于 音乐活动的形式 之中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具体表述如“能正确感知、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形象、内容和情感”;“能认识并辨别各种常用打击乐 器及音色特点”等。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种组织结构:
“三段式”结构
1
把音乐活动明确的分为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单段式”结构
2
没有明显的三部分界线,围绕着 基本部分中新授的活动内容来安 排活动结构:导入活动—分层次、 递进式地进入到新作品
三、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
(一)0-3岁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略) (二)3-6岁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3-4岁 的幼儿
想唱好歌曲 知道记歌词 有情绪反应
4-5岁 的幼儿
能借助一些 词汇描述自 己对音乐情
绪的体验
5-6岁 的幼儿
能准确地 唱一些简 单的歌曲
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陈鹤琴: “儿童 生活音乐化”
1 活动名称(内容)
6 活动评析 5 活动延伸
教案
2 活动目
案例
活动名称: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乐意用歌声、动作、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3、在唱唱玩玩中学习音乐游戏《小小鸡》。
活动准备: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原则
动 设 计的
发展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
设计儿童音乐教 育活动必须以儿 童的原有基础和 能力水平为依据, 着眼于促进儿童 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音乐活动 设计中采用 合理而恰当 的师幼互动 的方式
整合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
在设计音乐活动中将 音乐教育活动的
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 设计既要满足全
各种音乐学习方法等 体儿童的一般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