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合集下载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是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旨在大力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脑卒中引起的残疾人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工程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脑卒中防治的目标。

本文将就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影像诊断技术1.脑卒中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及时进行治疗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因此,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主要的脑卒中影像诊断技术包括CT、MRI等,其中CT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对脑组织的辐射剂量较大,而且对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研发更加精准、低剂量的CT技术以及结合其他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综合诊断是当前的难点。

2.解决方案:针对目前影像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新型影像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比如,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和准确性;优化CT成像系统,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安全性;同时,加强多模态影像技术的研究,结合CT、MRI等影像技术,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能力。

二、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1.脑卒中的治疗工作中,再灌注治疗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静脉溶栓是最为常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但其操作技术复杂,溶栓时间窗有限,还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因此,寻求更为安全、高效的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是当前的挑战。

2.解决方案:在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方面,可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探索新型的溶栓药物,缩短溶栓时间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溶栓的疗效。

其次,开展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如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术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脑血管再灌注治疗。

三、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1.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目前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

附件2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方案一、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概述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施行有效的筛查和综合干预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核心内容是:针对高发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风险评估,对筛选出的低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和定期体检,对中危人群根据个体特点进行干预指导,对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开展综合干预。

定期对中危、高危人群进行随访。

如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或疑似脑卒中病人,则转诊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通过有组织的开展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工作,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逐步降低发病率增长速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并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二、流程图三、脑卒中人群筛查及综合干预技术实施方案(一)筛查1、适用地区的选择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和少数民族分布等因素后,选择公共卫生工作基础好,医疗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医务人员参与积极性高,地区人群健康档案较完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合理,脑卒中疾病负担较重的地区开展工作。

2、医疗机构的选择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以心脑血管病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具备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康复科、超声科、影像科等诊疗科目。

具备开展脑卒中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相应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数量的血管超声、放射影像、临床检验、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接受培训后能够提供规范的脑卒中筛查及综合干预服务。

确定医疗机构后,各县(区、市)级管理机构对实施的医疗机构进行备案管理。

3、适用对象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适用对象纳入标准为:1)40岁以上成年人;2)当地常住居民(居住超过半年以上);3)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具有重大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

4、筛查方案由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向参加筛查的对象介绍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接受服务的获益和可能的危险,宣读知情同意书,回答对象提出的问题,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筛查)(附1)。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日期】2016.12.02【实施日期】2016.12.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降低脑卒中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内容和有关要求,加强督查考核,保证方案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016年12月2日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破裂或梗塞等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病症。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生活方式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都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其次,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对于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医生应当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脑卒中风险,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例如,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此外,加强脑卒中的急救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发生脑卒中,及时就医和接受规范的急救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社会对脑卒中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于提高脑卒中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加强脑卒中的康复和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患者在病后需要长期的康复和管理,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的脑卒中康复体系,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对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干预、规范的治疗和全面的康复,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脑卒中防治健康管理制度

脑卒中防治健康管理制度

脑卒中防治健康管理制度为了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康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健康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对脑卒中的预警、监测、干预和康复等环节的全面管理,保障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最终实现疾病的可控和预防。

下面将重点介绍关于脑卒中防治健康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并推广这项工作。

一、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和发病原因1. 引起脑卒中的常见病因脑卒中的病因主要取决于发病类型,主要有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三种类型。

其中,脑梗死所引起的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在成年人中占75%以上,其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而脑出血则是指由于脑动脉的破裂或梗阻导致脑实质出血,多见于老年人群,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瘤、脑动脉炎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中青年人,可因高血压、脑动脉瘤、头部外伤等而发生。

2.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和表现脑卒中的症状和表现视发病类型和部位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面部歪斜、视物不清、意识丧失等。

脑梗死的患者往往会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等;而脑出血患者则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在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会出现短暂的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发展成为脑卒中。

二、脑卒中的防治健康管理制度1. 建立疾病预警机制为了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率,减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应建立完善的疾病预警机制。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及时发现患者患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等。

此外,还应建立脑卒中的急性期救治网,加强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急诊处理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在发病后及时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

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

关于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建议和意见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项目之一,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残疾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当前的防治工作,并提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推动脑卒中的防治工作。

首先,针对脑卒中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在公众教育方面加大力度。

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脑卒中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

此外,还应该加强基本的健康教育,普及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的正确观念,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其次,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我们需要加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在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提高医务人员的脑卒中诊断水平,加强对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培训,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可以建立脑卒中急救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及时抢救脑卒中患者,减少病情加重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此外,加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脑卒中康复中心和推广康复机构的建设,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服务。

康复治疗应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需要重视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及心理辅导,在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家庭的支持和关注。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脑卒中的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提高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大脑卒中防治人才的培养,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人才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此外,需要加强与健康保险部门的合作,推出脑卒中防治的相关保险产品,为患者提供经济支持。

总而言之,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全民健康为导向,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急救服务、康复治疗、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

中国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 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 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 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 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 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1. 指导规范 1.1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 随诊,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 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 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1.2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见表 1):(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 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 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 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1.3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 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 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 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 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脑卒中防治工作规划

脑卒中防治工作规划

一、背景与意义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脑卒中在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40.3/10万,是第一位死因。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降低脑卒中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特制定本规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全民对脑卒中的认知度,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

2. 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3. 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提高脑卒中救治水平。

4. 实现脑卒中防治工作与卫生健康事业同步发展。

三、工作内容1. 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1)开展脑卒中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对脑卒中的认知度。

(2)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健意识。

2. 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1)建立健全脑卒中防治网络,包括社区、医院、家庭等多层次防治体系。

(2)加强脑卒中防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3. 强化脑卒中防治措施(1)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2)加强脑卒中救治体系建设,提高救治成功率。

(3)推广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提高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效果。

4. 优化脑卒中康复服务(1)完善脑卒中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治疗水平。

(2)推广康复技术,提高康复效果。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2)加强与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脑卒中防治水平。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2.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脑卒中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3. 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脑卒中防治工作。

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实施步骤1. 制定本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内容、保障措施等。

2.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任务、进度安排等。

3.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对脑卒中防治的认识。

4. 完善防治体系,提高救治水平。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一、前言脑卒中(Stroke)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本方案旨在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目标1.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工作措施(一)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2.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3. 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积极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脑卒中预防服务能力。

(二)治疗措施1. 建立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2. 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推广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3. 加强多学科协作,形成脑卒中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康复工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康复措施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2. 加强康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3. 推广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2. 加大财政投入,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脑卒中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

4. 加强监督评估,定期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五、总结与展望本方案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策略和方法,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脑卒中的防治知识

脑卒中的防治知识

脑卒中的防治知识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受到破裂或阻塞而导致的脑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

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知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防治脑卒中的知识:
1. 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血压,及时治疗高血压。

2.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坚果和豆类等食物的摄入。

3. 合理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血脂和血压等,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4.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糖水平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5.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应该戒烟限酒。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7. 及时就医:脑卒中是一种紧急情况,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脑损伤和残疾的发生。

总之,预防和控制脑卒中需要综合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就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 1 -。

关于脑卒中的国家文件

关于脑卒中的国家文件

关于脑卒中的国家文件
关于脑卒中的国家文件主要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写,该报告提供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数据、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规划旨在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工作措施。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而脑卒中是其中的一种。

该规划提出了加强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提高慢性病防治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脑卒中的国家文件信息,建议您访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或者咨询当地的医疗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

脑卒中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脑卒中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脑卒中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脑卒中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和早期症状,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点宣传,引导他们积极进行健康体检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患病风险。

其次,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筛查和早期诊断机制。

通过在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
脑卒中风险评估和筛查活动,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

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另外,加强脑卒中的康复和管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健全的脑卒中康复
中心,开展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后遗症。

同时,建立脑卒中患者管理档案,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脑卒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大对脑卒中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水平。

同时,推动脑卒中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防治工程实施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筛查诊断、康复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脑卒中防治工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第一部分: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中断的疾病,是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对全球健康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脑卒中带来的挑战,中国启动了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脑卒中的关键技术1.早期诊断技术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关键,因为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些技术成本高、设备大型化,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因此,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早期诊断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包括开发便携式超声技术和基层医疗机构应用的CT、MRI等影像学设备。

2.急救技术脑卒中的急救是关键的一环,及时的急救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当前,急救技术主要包括溶栓、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和设备支持,且成本较高。

因此,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促进急救技术的普及和落地。

3.康复技术脑卒中后的康复是患者恢复生活能力和减轻残疾的重要环节。

目前,康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训练等,但这些技术需要长期、系统的应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康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效率。

第三部分: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实施方案1.加大科研投入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脑卒中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对脑卒中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科学家开展前沿性的研究,为脑卒中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支持。

2.推动技术应用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推动脑卒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医疗机构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脑卒中防治工作,实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XX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自治区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患有各种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心理和社会负担。

为了有效防治脑卒中病,中国政府推出了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旨在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水平,减少因脑卒中而导致的死亡和残疾人数。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技术,包括脑卒中防治的基本原则、关键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脑卒中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一、脑卒中的基本原则脑卒中是指突发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种类型。

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到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想有效防治脑卒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病往往比较突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病人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策略:脑卒中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年龄、病史、并发症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以达到减少死亡和减轻残疾的目的。

3.预防为主:脑卒中的发病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的。

因此,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工作,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等,是有效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二、国家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技术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实施,需要依靠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将重点介绍国家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技术。

1.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脑卒中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死亡和残疾率。

目前主要的脑卒中诊断技术包括CT、MRI、脑血管造影等,其中MRI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对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危急性和高残疾率等特点。

脑卒中是我国造成成年人病残、死亡和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可行的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对于缓解社会压力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病因、分类、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供参考。

一、病因脑卒中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等。

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颤动是脑卒中高危因素。

当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并且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时,就容易发生脑卒中。

因此,防止脑卒中应在平时抓好预防,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二、分类脑卒中按照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大脑供血量不足,引起局部缺氧缺血、能量不足、液体代谢紊乱等,并导致神经细胞损害、功能障碍、细胞死亡,是脑卒中中常见的类型,占脑卒中发病率的80%以上。

2.出血性脑卒中:因血管破裂而引起的脑血液出血,是脑卒中的另一种类型,占20%以下。

三、预防措施预防是脑卒中控制的首要环节,早期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具体措施如下:1. 控制高血压:血压控制的目标是在140/90mmHg以下,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规定剂量服用降压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2. 戒烟限酒:吸烟与饮酒可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出现,尽量戒烟限酒,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 控制高血脂:可采用用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含高脂饮食等措施将血脂水平控制在一个适中范围。

4. 预防糖尿病:谨慎服药、控制食量和饮食控制等手段,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很好地减少了脑卒中的发病率。

5. 防止肥胖:保持体重在适当范围内,定期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体重波动,加强对肥胖对于脑卒中的危害方面的认识,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不仅能及时发现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预防高危因素存在的人群,而且还能及早发现脑卒中早期症状和并发症,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
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

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

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

培育社区健康指导员和志愿
者,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

到202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治疗率达到55%,治疗控制率达到40%。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

继续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各地项目工作积极性,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项目中的技术指导作用。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项目工作方案,明确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脑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承担单位,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承担所在辖区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办公室设在各级疾控部门。

项目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区组织发动工作,对筛查点40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初筛,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由项目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患者的及时进行规范化诊疗,高危人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项目医院的指导下制定干预方案,定期随访。

完善项目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健全国家、省、地市、县数据共享机制,筛查干预数据由项目承担单位收集后,经项目医院和市级疾控中心共同审核后报出,省级疾控中心汇总整理及时上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评价项目效果、制订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项目成功经验
和适宜技术,积极推进在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中开展脑卒中机会性筛查。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对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验收、管理等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

到2020年,60%以上县(市)、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一家技术实力强的卒中中心,作为区域内脑卒中诊疗、康复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区域内卒中防治和康复管理。

到2020年,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应当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

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

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
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强化脑卒中防治研究,推进脑卒中相关科研项目。

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联合高新技术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强脑卒中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

结合脑卒中防控实际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加强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

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全国脑卒中防治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三、工作步骤
(一)2016年到2018年。

各地制订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初步建成省、市两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
预项目工作质量,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服务需求扩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受益人群。

(二)2019年到2020年。

完成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四)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查考评,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信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及时督促整改,对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