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讲课稿
高中化学基础授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基础授课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时长: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量和单位;
3. 了解化学中的基本实验室仪器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中的基本量和单位;
3. 化学中的基本实验室仪器和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或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
2.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介绍化学的定义、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等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建立化学思维。
3. 讲解化学中的基本量和单位(20分钟):介绍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基本量及其单位,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讲解化学中的基本实验室仪器和操作方法(15分钟):介绍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如量筒、天平等,讲解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演示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延伸: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实验操练,拓展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深度理解,培养学
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实施情况记录: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馈,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高中化学讲课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讲课试讲教案
课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
3. 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分类和相互关系;
2. 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2. 实验器材:量筒、试管、玻璃棒等;
3. 实验药品:NaCl、HCl等;
4.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存在的重要性。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5分钟)
1. 定义化学,介绍化学与物理的区别。
2. 分类介绍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区别。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展示简单的化学实验,如NaCl溶解实验。
2. 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和讨论(1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练习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学生分组展示实验过程。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强化学生的学习。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增强了
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安全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更多的实验案例和生活应用,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点整理教学讲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与计算 误差分析 质量分数 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与计算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 B ,单位为mol/L(或mol·L −1)。
2.物质的量(n B )、物质的量浓度(c B )与溶液体积(V )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c B )=B n V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即B B nc V。
(1)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或其他特殊的组合。
分析溶质时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溶液的溶质,如NH 3溶于水后所得氨水的溶质为NH 3·H 2O ,但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 3;SO 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 2SO 4;CuSO 4·5H 2O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CuSO 4。
(2)体积V 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主要仪器容量瓶(一定容积)、托盘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步骤 ①过程示意图②配制步骤以配制500 mL 1.00 mol·L-1 NaOH溶液为例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1.误差分析的依据n mcV MV==若V不变,分析n的变化;若n不变,分析V的变化。
2.常见的实验误差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因变量c/mol·L−1 n/mol V/L天平砝码附着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增大 不变 偏大用量筒量取需稀释的溶液时仰视读数增大 不变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不变 减小 溶液未冷却就转入容量瓶进行定容不变 减小 砝码残缺减小 不变 偏小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使用游码)减小 不变 没有洗涤烧杯 减小 不变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不变 增大 溶质已潮解或含有其他杂质 减小 不变 定容摇匀后又加蒸馏水 不变 增大 用量筒量取需稀释的溶液时俯视读数 减小 不变 定容时蒸馏水加多后用吸管吸出 减小 不变 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洒在容量瓶外减小不变图1使所配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图2使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
高中化学知识点整理教学讲义-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 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定律
1、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 m)、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含义。
2、能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能正确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及阿伏加德罗定律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及重要反应综合应用题。
一、物质的量关系图可表示为: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符号:n。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为 mol。
(4)数值:1 mol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粒子数与 0.012_kg 12C所含的碳原子个数相等。
(5)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指定化学式或指明微粒的种类,如1 mol H 不能描述为1 mol 氢等2.阿伏伽德罗常数(1)定义:国际上规定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12_g碳12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把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数值:约6.02×1023。
(3)符号:N A。
(4)单位:mol-1。
(5)计算: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为n=NN A。
【注意事项】6.02×1023是个纯数值,没有任何物理意义,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是指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粒子数,它与0.012 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数值约为6.02×1023。
【典型例题1】【四川宜宾2022届高三三诊】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反应原理是:C2H5OH+4CrO3+6H2SO4=2Cr2(SO4)3+2CO2↑+9H2O。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 mol C2H5OH中含OH-数目为0.1 N AB.25℃时,pH=1的H2SO4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0.1 N AC.1.8 g H2O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目为0.2 N AD.生成4.48 L CO2气体时,转移电子数目为1.2 N A【答案】C【点评】在高考题中,该类型题目属于必考题型,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结合其他知识进行考察,综合性很强,故特别要小心,涉及到气体体积,务必要看是否有标况这一条件,涉及到浓度物质的量的转化,务必注意是否已知溶液体积这一条件等等,切不可大意。
(精品教案)有关高中化学讲课稿范文集锦10篇
(精品教案)有关高中化学讲课稿范文集锦10篇有关高中化学讲课稿范文集锦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幸免地要预备讲课稿,是讲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讲课稿应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讲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伙儿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讲课稿篇1一,教材和学生分析: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举行了分析。
苯酚在日子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日子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日子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差不多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
而酚关于学生来讲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经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照,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并经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明白“基团相互妨碍”的基本思想办法,提高实验探索能力。
(2)过程与办法方面经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索学习,培养学生依照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推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适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B,经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举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日子的意识。
思考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平生进展,所以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日子生产是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照的思维办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1)第一具环节-日子中的酚类物质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日子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
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
化学知识点高中讲课稿范文
化学知识点高中讲课稿范文【化学知识点高中讲课稿】一、导言尊敬的各位教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化学老师,今天非常荣幸地为大家带来本次化学知识点的讲课。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次讲课将重点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希望通过讲解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二、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我们所研究的物质可以分为两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指组成物质只有一种成分,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混合而成。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例如颜色、硬度、密度等,它们与物质的成分无关。
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却截然不同。
钻石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而具有硬度大、折射率高的特点;而石墨则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三、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类型物质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只改变其外部形态而不改变其组成的变化,例如水的沸腾、凝固等;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发生的组成上的变化,例如金属和酸的反应产生氢气。
2.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达。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组成,反应物位于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通过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化学方程式还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典型的化学反应有燃烧反应和放热反应。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它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而放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系统向外界释放能量的反应。
四、常见化学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同时还伴随着电子的转移。
全套整理高中化学说课稿
全套整理高中化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系统地整理和讲解高中化学的主要内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化学课程概述高中化学课程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技能等。
选修课程则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二、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离子则是带有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纯净物和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化学方程式则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3. 摩尔概念与物质的量摩尔是化学中用于表示物质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2×10^23)个粒子。
通过摩尔概念,我们可以将宏观的物质量与微观的粒子数目联系起来,便于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
三、元素化学元素化学主要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
在高中阶段,我们会学习到周期表中的一些主要元素,如氧、氢、碳、氮、硫、磷等,以及一些重要的金属元素,如钠、镁、铝、铁、铜等。
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
化学性质则涉及元素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2. 化合物的形成与性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高中化学说课稿重点知识点
高中化学说课稿重点知识点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科目是高中化学,我们将一起探讨这门学科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原子结构到化学反应,再到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谈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结构的理解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电子的排布则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这些原理指导着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分布,从而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根据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特定的周期和族排列。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而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这导致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
通过掌握元素周期律,学生能够预测和解释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主要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形成的,常见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共价键是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常见于非金属元素之间;金属键则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有,形成了金属特有的物理性质。
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有助于学生分析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过程。
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和对称性对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分子的几何形状、键角和键长等参数可以通过分子轨道理论或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来预测。
例如,水分子(H2O)呈弯曲形状,这是因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排斥了氢原子,导致键角约为104.5°。
通过学习分子结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高中化学简单讲课稿教案
高中化学简单讲课稿教案一、课堂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2. 提问学生:你知道原子结构的组成有哪些?可以怎样描述原子结构?二、学习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作用。
3. 能够用简单模型描述原子结构。
三、学习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3.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使得原子处于稳定状态。
四、学习方法1. 讲解:老师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原子结构的概念和组成。
2. 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引导学生感受原子的微小和神秘。
3. 讨论:开展讨论,让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学习过程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及作用:质子、中子、电子。
2. 展示模型:使用简单模型展示原子核和电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进行实验:观察钠原子在火焰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测原子结构。
4. 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六、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元素的原子结构是相同的?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原子结构研究物质及其变化?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列举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
2. 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及应用。
3. 调研报告:撰写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案例。
八、课后反思1.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2. 总结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案范本到此结束,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知识课程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课程讲解教案
主题:化学知识概述
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4.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5分钟)
介绍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包括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等内容,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基本认识。
3. 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例如酸碱中和、金属活动性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并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 知识巩固(10分钟)
进行一些有关化学知识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6. 总结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化学试题,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
高中化学在线讲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在线讲课教案模板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
目标:了解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会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反应方程式。
一、引入(5分钟)
引入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介绍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二、元素与化合物(10分钟)
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三、化学反应(15分钟)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例子:氧化铁与硫的化学反应
3.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四、平衡反应方程式(15分钟)
1.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规则
3. 例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平衡反应方程式
五、活动与讨论(10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编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讨论
2. 学生提出平衡反应方程式中存在的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与扩展(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继续练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并尝试平衡反应方程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学会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反应方程式。
同时,通过活动和讨论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讲义
高中化学讲义高中化学,那可是一门充满神奇与挑战的学科呀!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里面藏着无数令人惊奇的奥秘。
咱先来说说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小家伙们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呢!比如说原子,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星球,原子核居于中心,电子们就像卫星一样围绕着它转。
而分子呢,就是几个原子手拉手组成的小团体。
离子则像是调皮的孩子,一会儿带着正电,一会儿带着负电。
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说吧,H₂O 这个化学式大家都熟悉吧。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共价键紧紧相连。
水的性质也很奇妙,在常温下是液态,到了 0 摄氏度就会变成固态的冰,而加热到100 摄氏度又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了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部分也很有趣。
想象一下,一个化学方程式就像是一场比赛,反应物和生成物就是参赛的选手。
有的反应跑得飞快,一下子就完成了;而有的反应则慢吞吞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终点。
比如说铁和稀硫酸的反应,那可是相当迅速,瞬间就能看到气泡冒出来。
但像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气的反应,就像是一群蜗牛在赛跑,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高温、高压、催化剂,才能加快速度。
化学平衡就像是拔河比赛,两边的力量势均力敌,谁也拉不过谁,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我们改变一些条件,比如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就相当于给其中一边加了把劲,平衡就会被打破,朝着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再来说说电化学。
电池大家都用过吧,从小小的干电池到手机里的锂电池,这里面可都藏着电化学的知识呢!原电池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发电厂,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而电解池则相反,它需要外部电源给它充电,才能让化学反应发生。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做一个电解食盐水的实验。
看着那淡黄色的氯气从溶液中缓缓冒出,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电解的原理。
有机化学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些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员。
化学高中知识普及教案模板
化学高中知识普及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和元素的性质
3.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 化学反应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讲解
2. 实验演示
3. 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
2. 化学实验物品
3. 知识点总结手册
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介绍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原子、分子、化合物等
3. 实验演示常见化学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学习方法
5. 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本堂课的知识点
6.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化学的概念和原理理解程度如何?
2.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有何困难?
3. 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高中化学逐字稿
高中化学逐字稿高中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的原理等内容。
本文将逐字逐句讲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第一部分: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不可再分的特性。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反应物是参与反应而被消耗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得到的物质。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
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转化,反应可以是放热的(放出能量)或吸热的(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粒径、催化剂等。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停止,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仍然存在转化。
第三部分:酸碱与盐酸是指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酸碱反应是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
当酸和碱中的H+和OH-离子相互结合时,生成水分子。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阳离子是有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有负电荷的离子。
酸和碱反应生成的产物也可以是盐。
第四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接受或失去电子的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接受电子。
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与还原。
第五部分: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与碳之间的键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由碳原子及其它原子之间的键决定。
有机物的反应可以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取代反应是指一个官能团被另一个官能团所取代,加成反应是指两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消除反应是指一个官能团从有机分子中被去除。
(精品教案)高中化学讲课稿
(精品教案)高中化学讲课稿帮大伙儿整理的高中化学讲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伙儿阅读。
高中化学讲课稿1恭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伙儿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讲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非常爽朗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经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很多内容是他们别熟悉的,经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养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经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不它们的办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举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的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不办法。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经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不。
经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纳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具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亮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办法。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纳对照讨论法。
经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看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索、对照讨论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
别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别同的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一、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
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
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
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 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4、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6、其他,例:2Cu +S Δ===Cu 2S Cu +Cl 2点燃===CuCl 2 所以,Cl 的非金属性强于S 。
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一)“10电子”的微粒:(二)“18电子”的微粒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七、微粒半径的比较: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Li<Na<K<Rb<Cs③、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F--<Cl--<Br--<I--④、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如:F->Na+>Mg2+>Al3+⑤、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Fe>Fe2+>Fe3+八、物质溶沸点的比较(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HF、H2O、NH3等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九、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极性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F-—H···F-—H···←代表氢键。
氢键O OH H H HOH H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 2、H 2、Cl 2等。
举例: O 3、P 4等分子极性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CO 2、CS 2(直线型)、CH 4、CCl 4(正四面体型)极性分子: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 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HCl 、NO 、CO 等多原子分子:如:NH 3(三角锥型)、H 2O (折线型或V 型)、H 2O 2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符号:△H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 表示方法:放热反应△H<0,用“-”表示;吸热反应△H>0,用“+”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 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 +(aq)+OH -(aq)=H 2O(l); △H=-57.3KJ·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 |△H|<57.3KJ·mol -1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反应的能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方程式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书写方法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