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
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二、古代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卫城建设
建筑的排列不死板,既
古 考虑从城下仰望时的美, 希 又考虑置身其中的美,充 腊 分利用了地形。
—
雅
建筑群布置上,以铜像
典 统一构图,点出主题。不 卫 机械地平行或对称,分散 城 排列,利用地形把最好的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角度朝向人们。
雅典卫城
1)城市中心位于 河流南岸的河湾 处(选址)
2)宫室建筑群 成组排列,似有 定局。
3)宫室西南有 一段壕沟(防卫 设施)
4)住区东西南 北相对,出具四 合院雏形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周代 是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完整地记录 了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此后两千多年 我国封建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
(三)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周王城模式复原图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唐代、长中安国城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明清北京城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住宅规划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都城的规划上。都城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如地势、山川、气候等,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建设城市。比如,隋朝建设的长安城,其地理位置在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周围有南山为屏障,北山为依靠,南山与北山之间的渭水河谷则是进出长安的要道。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军事防御和交通联系,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粮食供应。
在城市布局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象天法地”的思想,将城市规划成方形或圆形,以南北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辅,道路网为格子状,整齐划一。城市中心区域是皇宫和商业区,而居民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这种布局形式既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又有利于城市的通风和采光。
二、园林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园林规划思想以自然风景园林为代表,其核心是“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山水形态来营造园林。在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自然风景园林的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中山水的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山要高远、水要曲折,以达到层次感和动态感;其次,植物的选择要符合季节变化和生态平衡,以展现自然之美;最后,建筑物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三、住宅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住宅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上。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其布局形式体现了“天地人合”的观念。四合院的院子位于中央,四面有房屋围绕,庭院与房屋之间以回廊相连。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交流和互动。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哲学基础,“择中”“对称”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相土——各种营建活动对地址的比选和对周围环 境进行审势
形胜——将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 强调形与意的契合
风水——侧重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通过推 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和命 相的结合,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 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Baidu Nhomakorabea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关于《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问题
管子认为城市中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和传承具有重要启示。
对现代城市建筑风格设计的启示
传统建筑风格传承
管子提倡保留和传承传统建筑风格,认为这有助于彰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对现代城市建筑风 格设计中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借鉴和传承具有重要启示。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统和价值观念。
社会文化思想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多样性
《管子》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应追求多样性,避免单调和刻板。通过不同植被、建筑、水体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变 的城市景观。
注重绿化与生态保护
城市景观设计应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管子》提倡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公共绿地和公园,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为 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等多个方面。
实用性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具有 很强的实用性,其提出的规划 方案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
前瞻性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具有 前瞻性,其提出的规划方案不 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也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02
《管子》城市规划中的空 间布局思想
空间布局的原则
空间布局的影响
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城市 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特点 -----城规081班王少朋 082866 古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射,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历代城市规划的学习,我受益良多,中国作为世界上城市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我们祖先创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层次分明、风貌独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不过古代城市虽然有劳动人民建造,但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则主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图。在一些完全新建的都城,如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明中都城等,这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尤为明显。
我国的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的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载有关,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代城市是否严格按照这种布局,尚未能证实。但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越到后代,城市总体布局中这些规划思想的体现也越显著。唐长安城中只有局部的体现,元大都则更全面的体现,到明清北京城可以说是严格的按照这种规划思想布局。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这显然与《周礼》等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推崇的程度有关。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到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布局。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
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交通等方面,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等为主要内容,城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此后商、周等朝代也继续在城市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方面逐渐得到完善。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朝将城市规划划分为“皇城”、“内郭城”和“外郭城”三个级别,这一划分的精细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唐朝时期,城市的内部道路非常宽敞,分为“大街”和“小街”两种。大街是宽度有四十米以上的“干道”,在大街的两侧一般会设置商铺、官署、宫殿等建筑;小街则宽度少于等于十米,街道两侧则是居民区。同时,唐朝还发明了砖瓦、木炭等现代建筑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得到完善。宋朝时期,城市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峰。宋代城市多建寺观等公共设施,城中设厕所,构建下水系统。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引进了许多珍贵的树木。唐代的“旧街大肆拓宽,新街不断开辟”转移到宋代的“保护旧街,开辟新街”,使得街道系统和城市结构更加完善。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明清时期,官营、赋税的性质带来了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瓷砖、琉璃等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更加完善了城市市容和市貌。同时,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强烈的等级制度,在城市规划中往往有明确的等级分化,中轴线等等也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房屋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房屋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房屋与城市规划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几千年来,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演进,同时也在传承和发扬着古老的智慧和艺术。本文将从房屋结构、城市布局和城市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房屋与城市规划。
一、房屋结构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注重和谐统一的整体设计,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传统的房屋多数采用木结构,结构稳固而且富有弹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古代建筑中较为典型的是“四合院”,即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围绕着多个房间和厅堂。这种设计不仅考虑了舒适度和通风性,还体现了尊重家庭和社会集体的价值观念。
二、城市布局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规划布局的整体性和功能区域的划分。多数城市规划呈现出方正或矩形的形状,由城墙围合而成。城市内部通常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以宫殿、寺庙和皇家建筑为主,外城则以市场、商业和民居为主。这种城市布局体现了尊奉中心地位的思想和对社会等级和职能的划分。
三、城市特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的北方古代建筑注重庄严肃穆的氛围,建筑色彩多以红色为主,结构严谨而稳重。而南方的古代建筑则常常以水为中心,注重自然环境
的融入和与水乡文化的共生。这种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反映了中国地域广阔和多样性的文化氛围。
古代中国的房屋与城市规划不仅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房屋的整体设计到城市的布局规划,无不展现出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这种规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的城市发展和建筑设计。
夏朝的城市规划探索古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
夏朝的城市规划探索古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建
设与规划思想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历史进入了有实际依据的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之一,夏
朝的城市规划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在夏朝时期,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正
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夏朝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位置的选择
夏朝时期,城市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人口聚集、地理条件等因素。根据《尚书·夏书·禹贡》的记载,夏禹时期,为了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他在黄河流域开展了治水工程,并在其成功后,选取了安阳作为国都,以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基础,在治理水患后,逐渐形成一个宜居
的城市。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以水利为基础,尊重地理条件,
以确保城市的供水和农田灌溉需求。
二、城市布局的规划
夏朝时期,城市布局主要体现了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夏朝王城
主要由宫殿、庙宇、官署和市场组成。根据《尚书·夏书·舜典》的记载,夏舜时期,他改革了夏朝的都城布局,将宫殿和市场分离,划分为两
个区域,以提高政治与商业活动的效率,同时也更好地维护了权力之
间的平衡。
三、道路和交通规划
夏朝时期,道路和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夏朝时期
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和陆路。根据《尚书·夏书·禹贡》的记载,夏禹在
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开通了许多水路,以方便人们的交通和运输需求。此外,夏朝也采取了一定的疆土管辖制度,通过修建道路连接不同的
地域,以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
四、城市围墙和防御体系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7.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 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设中就存在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提出方 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 规划思想。
•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 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列都(Milet) 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 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大都和明、清北 京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 线对称、分区明确、形态严整。这一特征几乎 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 了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统治秩序平稳有序的理 念。都城的规划代表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城市 规划的最高水平。
• 奴隶社会后期,由于剩余产品的交换需要有固定 的交易场所,出现“市”。起初,规模不大,日 中为市,市罢而散
• 周代出现多处固定的“市”,设专人管理。 • 汉唐,出现集中的“市”。洛阳设三个市。 • 唐代出现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长安设
东、西两市。集市内按不同行业又分若干肆。如 长安东市分220行。 • 宋代以后,出现沿街开放的商业街。如北京的灯 市,广州的花市。并且,商业街多与主要干道分 开。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管子》。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理论”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与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与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
第2章_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巴比伦城始建于公元前 3000年,作为巴比伦王国 的首都,公元前689年被 亚述王国所毁,新巴比 伦王国重建了巴比伦城, 并成为当时西亚的商业 和文化中心。
新巴比伦城横跨幼发拉 底河东西两岸,呈长方 形,设9个城门,城内有 均匀分布的大道,圣地 位于城市的中心,城墙 两重相套,以加强防御 功能。
但整体来说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都是朴素的, 城市的选址、布局都是遵从自然,有效利 用地形,如城市多建在近水、向阳、避风 的地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充分体现不 同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及与自然的共存 关系等,因此说是朴素的,天人合一的, 遵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
午门,宫 城南门 天安门,皇 城南门
正阳门
永定门
皇城
宫城,紫禁 城,大内
左祖 右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 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 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到日本、朝鲜等 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西市
宫城 偏北
皇城
东市
中轴,朱雀 大街,约 147米宽
北宋中叶的开封城, 出现了开放的街巷 制。
特征:由罗城、里 城、皇城三重城构 成;平面形状并不 方正规则;分区自 由,市分布全城; 道路丁字、井字相 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 与“仁、义、礼、智、信”,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加以伦理 化、神圣化,影响深远广阔。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莽新朝(9-24年) :王莽独推儒术,在城郊南建祭
坛、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其倡导的城市礼制建筑在城市
规划中产生深远影响,及至明清城市。以后的城市学宫、孔
城市特点:土木建筑、夯土版筑的城墙,方正的平面形态, 规模宏大。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二)繁胜的汉朝:汉朝一度军事强盛,国土扩张很快,中西 文化第一次交流(西方技术、佛教等),文化思想繁荣,城 市规划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一)西汉长安城 BC206—8年,刘邦创建。“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
总之,重视追求城市的“象” 、“数”、 “形”和“意”,可能是世界规划史上唯一现 象。
周礼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严格的等级制度贯穿规划建设中
(2)《周礼 考工记》与古代城市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 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 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陕西临潼北姜寨遗址
三座店遗址部分平面图
断崖
F31
F27
H14
H21
F25
F37
F24
H15
F30
F32
F36
F25 F38
电脑绘制的平面图
F11 F13
半 圆 形 马 面
城墙
-----陶罐 -----罐形鼎
两块有刻划符号的陶片
夏、商、周时代
商代(BC1600—BC1046) 城市发展史上正式形成雏形的时代--河南偃师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 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 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 影响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时代
东周(春秋和战国)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礼乐制度瓦解,百家争鸣, 封建经济崛起。城市发展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扩大规模。代 表人物:管仲、齐国临淄
庙建设遍及全国。
公元25年,王莽被推翻,长安城毁于战火。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四)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刘秀迁都洛阳,城址为原周代的洛邑:1)正规的长方
型;2)宫殿区与居民区分开;3)皇帝起居办公的宫殿居中, 符合礼制,独尊;4)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 步”,九、六吉象数 东汉洛阳城在北魏时期,吸取邺城和建康的经验,废除两宫 制,对街道进行调整,才使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从成周城到 洛阳城,古代城市基本定型。
周代(西周)为奴隶制鼎盛时期,周易与周礼对中国 城市规划理论影响深远,是规划理论开创和实践总结的重要 阶段。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模仿上天,效法大地”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得形势 之胜便也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汉室灭亡后,全国出现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北
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前后约300年。 城市建设方面: 1)象天法地--山水形胜--堪舆(风水) 2)阴阳八卦--运术数 3)佛教带来大量寺庙,丰富了文化、空间 4)道教玄学,利用山岳环境特征,奇险幽深气势,
最初的城市概念起始于军事需求和“集市”。“城”指 旧时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市”则指集中做买卖的地 方。《易·系下辞》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说法。
东周齐国都城
《管子》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影响
(1)最早论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 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与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夏、商、周时代
公元前1848年的历史小结:
1) 符合周礼的都城曲阜鲁城、洛阳王城(方形)、秦雍城。 2) 适应自然的、城内河道较多、城墙曲折的都城。楚都郢城、
齐临淄、吴阖闾 3) 城廓分设的城廓制都城。燕下都、郑韩故城、赵邯郸。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一)大一统的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后称始 皇帝,划分全国为36郡,下设县。修驰道、凿运河、连长城,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1.83m)、币同值、统一度量衡。
(秦汉长城6000公里,区分了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 地域城市文化特征和城镇类型显现)
秦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都城咸阳利用周围自然山川条件,规模宏大(宫观140+270 处)、建筑壮丽以歌颂帝王功绩。
受《周易》和祭祀山川,及迷信思想影响,象天法地的规划 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大规模运用于国都建设中。
“焚书坑儒”,多元化自在发展的局面终结,专权神秘主义 色彩延续了2000多年。
尸沟乡商城 西亳 殷商迁都频繁--洪水与占卜 城市特征对后世起示范作用: (1)长方形城池 (2)正南北朝向 背山面水 (3)街道南北东西直角相交 (4)宫殿设小城 城中筑城 (5)墓地城外 分区明确 (6)手工作坊城外周围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
夏、商、周时代
西周时代(BC1046—BC771)
无以重威”,秦都城遗址上建设。 汉长安城(长乐宫)以秦兴乐宫为基础兴建:1)外
形不规则、轴线不明显、布局不对称;2)宫殿区、官衙、 民房相互穿插,宫殿比例大;3)全城道路不直通、街道过 少;4)城内九街八陌160闾里,闾里有墙有门,三品官员宅 第门可向街。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BC10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思想
黄建云
夏、商、周时代
夏代(BC2070—BC1600)
夏代产生了初期的“雏形城市” 夏代都城沿黄河岸十次迁移 夏禹相土,天文和授时--确立城市建设初始一些概念:禹
都阳城(嵩山南麓)、南面朝天下 形成古代城市特征:
(1)敞地-广场、大房子-宫殿 (2)台(坛)的形成--坛庙制度 (3)墓地与祭祀(神、祖)建筑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