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孔飞力教授选用“叫魂”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视角,通过“叫魂”这一历史

事件来探究国家与社会关系之类的大问题,将政治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

历史分析,也就是用社会史的眼光来谈政治的意义。

一、整体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叫魂》一书可以说是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的典范之作,此书属

于政治史的范畴,所要揭示的是清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官僚的通讯运作机制,

却选用了“叫魂”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历史分析,用社会史的眼光来看政治,这是一种社会史视野中的政治史。作者从全方位的场景、多维的视野来叙述“叫魂”事件,从横向看,它涉及到十八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背景、政治体制、社会状况、法律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意识等各个方面;从纵向看,它既

有对清初征服年代的回顾,也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比较。这是一种以“叫魂”

事件为中心和切入点的“大叙事”,一种整体史。与其他政治史不同,它详细

分析了在“叫魂”事件中恐慌的民众的所作所为,书中这样的叙述非常丰富,

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期中国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历

史画卷。

二、三个角度看“叫魂”事件

“叫魂”本是民间的一种巫术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想到的是竟然席

卷全国。面对“叫魂”事件的发生,乾隆帝、官僚们和民众立即根据自身所处

的不同战略位置和相距甚远的知识背景,在各自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

本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孔飞力教授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为大家全面的呈现了

社会各个阶层对“叫魂”事件的反应。

当叫魂妖术的谣言在地方上一蔓延,底层老百姓们脆弱的神经马上绷紧,唯恐自己变成妖术的受害者。他们不能分辨真实与谣言,因为鬼神迷信本来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范文:

2018年集思会第二十九期共读书籍:叫魂,初听这个书名,以是关于玄学之类,简单查看了豆瓣书籍和简介,翻动了几页,感觉有穿插很多小故事和案例,初以为,可以快速的读完,中间阅读过程却是越来越心力交瘁,在我看来,体裁相当于一部超详细的议论文。

当然最终我还是读下来了,对目前的我来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这是一门开门不见山的书,一定要翻越这座山,才能看到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当然基于前面多重维度的分析,作者的观点足以得到充分的证实,后文我会详细论述。

本书涉略很多对我来说晦涩的层面(这种晦涩很有可能来源于我对历史的认知程度)

作者前期背景铺垫中,主要介绍了在乾隆时期民众的心理、人口的流动导致的民众对于陌生僧乞的恐惧和敌意、在这个事件之前,有哪些导火线事件,读后感.当时底层官吏又是怎么处置的,当然通篇阅读后,我理解这段叙述的必要性。比如描述皇帝在政治管理中,把辫子强化为政治象征,发辫又重视又避讳。

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本来无一物的叫魂案件,皇帝是如何层层施压,官僚们是如何避讳或表忠心,民众们如何利用(或者被逼)把莫须有的东西变成罪案。最后,这次清剿又是如何收场。

正如本书文末书评所说,"《叫魂》则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一案为中心的“大叙事件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叫魂》心得体会(一)

《叫魂》心得体会(一)

《叫魂》心得体会(一)

《叫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恐惧突然在中国爆发。这一妖术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愚夫愚妇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於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後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搜捕。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割辫之传说——重点在叙述1768年春在江南发生的几起控告石匠、乞丐、游方僧割辫叫魂的案件。从平民老百姓的心理状态、地方官如何审理的经过,以及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当时的平民老百姓及容

易误信谣言、容易被别人煽动是其情绪扩大化,第一章说介绍的几起叫魂事件,都是被民众的盲目相信传言、不冷静感性、极端处理事件方式,出现的叫魂的冤假错案,形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地方官员处理的问题上,在第一章中案件往往在县级地区官员的审理中官员为了照顾地方民众的心理、以及基层执法者马虎的工作导致对案件不正确的处理以及对被控诉者不公正不合理的裁决。使案件往往呈递到上级政府才能还其清白。从这几起案件看出当初被认为处于太平盛世的中国,平民百姓的当时精神状态,在没落的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下的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第二章升平盛世介绍了外强中干、徒有空架子的乾隆盛世中期进行讨论,包括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结构、劳动力摆脱人身束缚、人口膨胀、物价浮动以及人员流动、出家人与流浪者遭受迫害和歧视等问题。所谓的盛世之下,物流飞涨、人多地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员的地区间流动,当中很多人办成和尚与乞丐方便讨饭,因为“叫魂”流言当时的盛行使得让人们对这种人十分敌视。导致这两种人常常被冤枉成“叫魂”者,反映出乾隆盛世下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导读:本文叫魂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读后感(一)

亚伟

从开始到结束,战线拉的很长,读完了《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听说这本书,还是在手机上有知乎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叫魂》这本书的背景是清代乾隆盛世。清高宗弘历(乾隆)在封建历史上可以算是空前绝后吧,然而在1768年,乾隆盛世鼎盛之际,"叫魂"的妖术把大清搅得天昏地暗,几个月里这个股妖风席卷了半个中国。"叫魂"的行为,即懂得妖术的人,可以在得到受害者的发辫、衣襟后,控制受害者的灵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害者灵魂丢失后会立即死亡。《叫魂》一书,则是涵盖了几乎各个方面(法律、经济、制度、百姓、官员、皇帝等等等等等),来分析"叫魂"这一事件。

显而易见的,百姓这一阶层,是最低的一层。百姓作为盛世的创造者,却享受不到盛世反馈而来的种种福利,只能默默保持着帝国的运转。"叫魂"首先爆发在江浙地带,这里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然而极大的经济分布不均、米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不那么发达的城市的百姓们全家集体进行劳作(耕种、纺织)才能勉强保持生存,城市间贫富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安定。这一阶层的人们的

生活得不到保障,也没有任何权利。妖术事件流传开后,最恐慌的便是百姓,一是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二是他们最容易成为妖术的目标,再一个就是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们抵御妖术、不受妖术的侵害,而家庭中成员的死亡都是很大的损失。"叫魂"爆发之后,受害者基本上都是乞丐、僧人。当时的游方僧人,实际上和乞丐没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这层人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下。借由"叫魂"事件,百姓获得了指控他人的权力。于是,就爆发了。出现了多起群众聚集,将疑似会妖术的乞丐、僧人抓住,进行殴打甚至打死的事件。

一场闹剧,几多感慨:我们能否阻挡疯狂——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一场闹剧,几多感慨:我们能否阻挡疯狂——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杨洁:一场闹剧,几多感慨:我们能否阻挡疯狂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杨洁

“叫魂”,这个现在看来令人嗤之以鼻的迷信之术却在乾隆盛世年间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案。这本书就为我们再现了这桩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

读完此书,颇感历史是鲜活的。《叫魂》从社会中的一个小事件为切口展开分析,用一连串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书中每一个案例的叙述都十分引人入胜,即使是引文、脚注也都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的研究著作融学术性、故事性、艺术性为一体,想必作者一定在那些卷帙浩繁的资料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另外,作者运用了多维视角进行研究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在阐述“叫魂”案发生的社会环境时,作者从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人口、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他采用的是“全球史观”,比如认为江南人口的增长与从海外引进高产作物不无关系,人们能够承受物价上涨与引进墨西哥白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有关。

啼笑皆非的是,这场发生在1768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妖术大恐慌,结果却是一场闹剧。在恐慌盛行之时,整个帝国都“动员”了起来,下层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是否涉及谋反等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清剿。折腾到年底,在付出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和丢掉了许多乌纱帽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恶闹剧:没有一个妖人被抓获,没有一件妖案能落实,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沮丧失望之余,作为此案最大原告的乾隆皇帝也只得下旨“收兵”停止清剿。

《叫魂》读后感2篇

《叫魂》读后感2篇

《叫魂》读后感2篇

《叫魂》读后感

国庆期间奉老师之命阅读了《叫魂》一书,书的中前部分讲述的有关叫魂妖术的流传以及民众对叫魂一术的反应以至于震动朝廷,正处于被称为盛世的王朝却被一个妖术的谣言弄得昏天黑地的场面。我认为其中可能由如下两点原因: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神权一说,通过神化皇权来巩固政治体制也是古代政治得以长久存在的原因之一,古代人也拥有了精神支柱,所以古时人们对现在我们所谓的封建迷信是深信不疑的。加上当时经济,交通等社会的发展,让信息传播更加方便,这时当叫魂一术的谣言快速流传开来,盛世之下,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巨,谁都信有这门妖术,但是谁都不想死,所以才让叫魂的谣言卷席全国,造成朝上朝下一片人心惶惶的局面。

其次,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理念: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经历层层上递,中央得到消息的速度本来就比较慢,再传到皇帝耳边已经不知过了多久,才导致了在政府还未采取措施的时候,谣言已经传播广泛开来。乾隆皇帝一向对政治问题十分敏感,原因其中有明朝余党仍然在传播反清复明的口号,叫魂一案让皇帝的神经一下就紧绷起来,实施一系列强压政策,到最后已经分不清是真是假,让叫魂这一案不得不草草收尾辟谣。一人独权可见危害很大。

最后十分可怜那些在叫魂一案中无辜受到迫害的百姓,本来什么

第 1 页/ 共 2 页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背后的深思

——读《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有感

《叫魂》与往期推荐书目相比,其实是本很有意思,也很好理解的书,整本书读来颇有趣味性,好似有一种内在的,吸引人的,强大的故事线索,牵引着读者一页一页往下读。唯一感到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是我作者对一些西方学者学术观点的阐述和比较,还是感觉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太少了。初看到孔飞力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华人,后来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外,不觉得更加佩服他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作者通过叙述清朝中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叫魂”案以及之后引起的社会性恐慌事件,来分析封建王朝的政治运作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民众恐慌产生的社会危机。笔者试图跳出本书的特定历史局限,放眼当今的中国,结合当下的社会群众心理产生的危机,提出本书带给我们的现实性思考与意义。

“叫魂”背后的民乱根本原因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民众的传统观念始终存在着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神学迷信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思想不仅不会威胁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反而会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来巩固皇权的神圣,例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理论。但是,专制社会的统治始终强调对于社会信息传播的控制,一旦社会中产生某种言论,或者有人故意在底层大众中散播了某种言论,由于这些底

层百姓缺乏真实客观的信息,他们往往会依靠自己固有的传统观念来进行判断,可以说,叫魂案中对于妖术的恐惧和自卫只是这些百姓依据常识做出的正常反应,当这些反应聚集在一起,没有受到真实信息的引导,反而被不真实地夸大,妖魔化地煽动,恐惧与自卫变成了自我的歇斯底里,从而最终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社会群众心理危机,使得叫魂事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叫魂案中,社会群众心理的产生并被过度的扭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皇权统治对于社会信息的控制,使得百姓都无法通过正常的信息渠道来做出客观的判断,从而演变成一场国家机器对魅影的征伐,社会秩序被完全践踏。

叫魂读后感1000

叫魂读后感1000

叫魂读后感1000

I really enjoyed reading "The Summoning" and found it to be a captivat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piece of literature. The story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delving into the supernatural realm.

The protagonist's journey to uncover the truth about the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s in the town kept me on the edge of my seat. The author did a fantastic job of building suspense and creating a sense of unease throughout the story. I could feel the protagonist's fear and determination as they faced the unknown.

One aspect of the story that really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theme of redemption. The protagonist's struggle to make amends for past mistakes and confront their inner demons added depth to the narrative. It was a powerful reminder that we all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and grow, no matter how dark our past may be.

(完整版)叫魂读后感汇总

(完整版)叫魂读后感汇总

“盛世”叫魂余音袅袅——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通过对叫魂恐慌所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间信仰、大众心态的分析,作者首先带领我们走进18世纪乾隆盛世下的江南各镇,领略那里的世态人情,随后,随着叫魂术成为一件件对簿公堂的案件,随着乾隆皇帝本人的亲自介入,本属民间迷信的社会事件蒙上政治罪的阴影,进而展开全国性的大围剿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发现案件之始存在的可疑,在高层官僚政治精英的圆场下尴尬收场。在这一过程中,孔飞力刻画下的“康乾盛世”的广阔社会图卷和政治官僚君主制体系运作过程,给予我们从社会学角度上解读那个时代和这本书的视角切入点

“招魂”或“叫魂”,两者都意味着“对魂的召唤”。挚爱孩子的父母和邪恶的术士都在对魂进行“召唤”,一个是要将魂唤回到体内,另一个则是要将魂从体内唤走。“叫魂”是贯穿《叫魂》一书的主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国大面积的妖术恐慌,是指邪恶术士的“偷魂”,作者征引的具体叫魂案件,都是跟“剪辫”以及类似的肮脏行为如偷窃等有着直接关系的。作案人偷剪他人的辫子或辫梢以至衣襟,“以为厌胜之用”③。即“剪辫”为了“叫魂”,窃偷他人之魂。表现为写有姓名符咒的“叫”来的“魂”,不管是以为“稽垫桥桩”厌胜之用,还是把仇人头发植入桥桩后打入河里的厌胜之用,一概都是妖术。所以,当时以“剪辫”行为为主的“叫魂”,都是妖术。《叫魂》一书征引的叫魂案例,主要如下:

1月22日在浙江,石匠吴东明开始在德清修水门,打木桩人河。

3月25日在浙江,采药人穆方周诱使郭石匠将一纸包植入桥桩。

3月26日在浙江,吴石匠返乡遇沈农夫托他将仇人姓名打桩入河。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

“叫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传统意义上的神秘色彩,就算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并不陌生。我们中的有些人,小时候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而这种叫魂大多是对孩子“掉魂”的一种医治。

而文中的“叫魂”可以说是一种诅咒,在那个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超自然地的能力使人产生恐惧也不足为奇。就连现在都能有“抢盐”风波,何况那时候。

然而,对于“叫魂”妖术造成的1768年的那场大恐慌,更多的是掺杂着诸多的政治因素。使得这场闹剧,成了全国“大案”。对于谣言迷信风波,相信中国历史上绝不可能只有这一次。正是统治者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对汉族骨子里的不信任。特别是开国是削发令所遭遇的顽强抵抗,使得这场以剪发为特征的风波,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在弘历看来削发割辫意味着对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挑战。不留辫子就等于谋反。这是历代的统治者所最不能容忍的东西,你可以瞎闹腾,但是你不能触动统治阶级的神经。这使得弘历不得不把割辫子看成一个有策划的“谋反阴谋”,来进行全国的清剿。这也间接推动了1768年这场“叫魂”风波的扩散。

谣言可杀人,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这一实质性的闹剧并未对统治阶级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只是民众的无知导致了谣言的扩散,并造成了许多无辜的伤亡,当然这伤亡只是对于百姓而言。任何政治利益的斗争,牺牲的永远是那些最无辜的老百姓。以此事件,警醒后世。

其实,读这本书时更多的感触是,一个外国人可以把带有古老的中国神秘色彩的一件事写的如此深刻清晰,着实不易。还有文中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官僚体制的剖析,也着实令人生敬。更为重要的是文中如此多的文言文,要看懂并翻译,无论对作者还是翻译者都是一种考验。着实令人敬佩。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

作者:栀节

以江南地区发源,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下至民众上至天子无一不惊惶,一场大清剿开始于恐慌,终结于数冤案之上。结果是为正天威,无数替罪羊。

社会背景:

(大环境:人口增长、竞争*导致个人生存空间被挤压,人口流动*、向下阶序化发展普遍—流动人口,多为乞丐、僧道人员;陌生人口的纷至沓来导致群众的不安情绪积累;民间灵肉二元信仰、迷信传统;受困扰社会:阶级固化下的民众难以觅见光明,日益僵化的官僚机制难以提供民众以安全感—民众诉诸非常手段的倾向;人性中的恶致使有人制造、借助群众恐慌达成私利

*生产率提高、新粮食品种引进、土地开辟、盛世和平等因素导致人口激增。而货币发展,税制改革等促使商业因子膨胀,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商业化加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出现粮食危机,粮食价格迅速膨胀上升。而这一时期,白银从境外大量流入,暂缓中国的这次危机—商品价格都见增长。但这种赖于外来白银来不断为清朝经济续血的方式是极不稳固的。在后来,晚清时随着白银逆转性输出这种靠外来银钱买单的方式终结,社会也走向崩溃。(外来白银使商品价格提高从而缓解粮食价高带来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改变最下层贫困人民或边缘化人民的处境,反而使他们的处境恶化。

*此时期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环境:统治者需与儒家文化完美共处,又要体现满清权威,既要突显种族优势又要避免重构一种外来者的意象;满清入主中原统治基本稳固,但种族隔阂依然存在,剃发令、辫子涉及政治敏感;满清贵族日益汉化,腐朽化;官僚制度日益江南化,汉化,常规化。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笔下的《叫魂》讲述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全书共分十章,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至五章可归为第一部分,介绍妖术发生的背景;第六章至八章为第二部分,介绍清剿妖党的全过程;第九至十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全书分析的概括与升华性总结,揭示妖术案件背后的历史隐喻和内在意义。

“叫魂”可追溯至杭州的德清县,这也为作者后来对“江南忧患”进行分析起到了铺垫作用。德清县于乾隆三十三年修桥,一名沈氏农夫请求修建石桥的匠人在桥桩上粘贴一张写有人名的符,并通过敲砸来泄愤。匠人前往县里举报农夫,官府阮知县打了沈农夫二十五大板后才开释。这是清政府官方史料正式记载的第一例“叫魂案”。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乡下农夫由于愚昧无知、迷信鬼神而引发的邻里治安的小事,谁知这样一件小的案子一经上报竟然成为此后系列惊天大案的起始点,也成为 1768 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叫魂”事件的开端。

这场始发于江南地区的妖术大恐慌最终在官僚君主制的运作下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各类妖术案件的影响下,百姓们相信术士、和尚能够通过衣物、头发施展法术控制他人的生命,并积极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皇帝则为了防止妖术的谋反和汉化的阴谋,亲自下令清剿各地的妖术活动;而各地官员迫于皇帝的压力,也开始了大范围的妖术清剿活动……面对叫魂危机,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都根据自身的社会阶层和知识文化背景,在各自的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以指导自身的行动。

1768年,一个被划入康乾盛世的年份,但在孔飞力看来这种盛世是一种“镀金时代”。官方的盛世生机勃勃,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除贱为良”的政策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孔飞力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经济成长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根本找不到买主来购买他们的劳力?这些人又该干些什么?”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快等因素造成物价飞涨,剩余劳动力涌入江南地区,这些劳动力

《叫魂》心得体会

《叫魂》心得体会

《叫魂》心得体会

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在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出现雇佣关系的江南,无辜的石匠,僧道,乞丐被情绪激动的群众押送官府,刑具上的斑斑血迹,昭示着一场发生在1768年的悲剧。

因为叫魂妖术的传言,江淮地区笼罩着一层恐慌的阴霾,那些从外乡来的陌生人顷刻间便成了众矢之的。为了不破坏原有的社会关系,百姓只能将矛头对准了没有固定社会根基的人,而作为一方调停机构的基层衙门,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只能歪曲事实,让清白者冤死狱中。

就是在这样一个形式上平等的社会里,囚犯的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官府的刻意掩盖之下,更是无迹可寻。

从表面上看,商品经济萌芽,白银大量流入,盛世的经济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实际上物价的飞涨使得当时的人民不堪重负,只有不断地生育,增加劳动力才能在城市中谋得一席生存之地。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的现象日益严重。在父系继承维系的封建社会里,对男孩的保护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传言中的妖术夺去了孩童的魂魄,使得家族的生活负担进一步加重,人们对待无辜者的血腥与暴力其实是在无意识地宣泄着生活生产的巨大压力。

当然,人们情绪的失控不是由单一的压力造成的,社会的阶层分化使得公众缺乏起码的社会安全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封建社会的决策几乎只有君主与官僚阶级知晓内情,而平民百姓是完全被隔绝于决策之外的,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早的太阳一样,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人会对近在咫尺的危险保持沉默,于是能让大多数人安心的办法就是当面将嫌疑人打死,理性之流,在生命遭受威胁的情况下,根本不值一提。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本书的作者是孔立飞他是一位美国及西方中国史研究中人们公认的大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本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本书以1768年首发在江浙一带继而波及全国其他省份的叫魂事件为中心展开论述。涉及清王朝的法律,政治,宗教等一系列问题。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当时清政府最高首脑清帝国皇帝及其官僚在处理该问题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

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在本书中提到的叫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在建水门前打木桩,而为是木桩更容易打入河底在木桩顶部贴上写着活人名字的纸片打入河底,这便会给打木桩的大锤某种精神力量,而那张纸片上的人不久久会生病或死亡。这整个过程就叫叫魂。另一种是比较常见的,也就是本书提到最多的:将一个人的发辫剪掉几寸,这样对这个发辫念咒施法就可以将其主人的精气灵魂受到,然后将这些精气灵魂附载纸人纸马上就可以指挥这些纸人纸马出去抢取财物。这种无理性的谣言影响到了十二个大省份的社会生活,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切又有着什么意义?

从书上我们看到“叫魂”案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冤案,发生在德清县乾元镇。清朝乾隆年间(1768年)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东面城墙的水门与城桥坍塌,亟待重修。知县从毗邻的杭州府仁和县雇佣了一位名叫吴东明的石匠,后者和他的木匠班子随即开始了打木桩入河的繁重劳作。其间,有位叫沈士良的农夫因睚眦小忿找他帮忙,前者深信:石匠们可以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片上,贴在木桩的顶部,据说这样会给大锤添加某种精神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而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亡。藉此,沈士良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惩罚两个暴戾的侄子……由此,邪语谣生,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十二个省份的社会大恐慌。当时的许多人都相信,术士们通过对受害者的姓名、毛发或衣物作法,便可使之发病乃至死亡,并窃取其人的灵魂精气为己服务。“叫魂”本是一个很小的民间谣言,也就是村民间的一点个人小恩怨,只是选择了一种叫做叫魂的巫术来打击报复对方,结果由这种叫魂的巫术引起的事件就开始由村民们口耳相传,终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直达乾隆皇帝的皇宫。紧接着的是遍及整个清王朝的大搜查,从高层官员到下层官员,一直到底层民众,都被一种紧张而又恐慌的气氛包围,而最后的结果却不了了之。当原本一个在明朝很正常的习俗,在无知的民众或者是某些别有居心的人的谣传下,变得人人自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是满汉两族之争还是政治关系中中央与地方之争,亦或是别有居心的人们对于权力的占有欲呢?我个人认为,上述几点都极有可能是造成叫魂冤案的缘由。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一)

焦帅帅

这本书讲的是1768年(清乾隆32年),一个叫做”叫魂”的妖术在全国范围内爆发。首先出现在大清帝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随后由于农民百姓大多相信可以通过人的发髻来盗取他人的灵魂为自己服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散布着这种恐惧。文中讲的每一个叫魂故事的发生都表达了某一特殊群体的恐惧,乾隆皇帝怕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各级官员怕自己的乌纱帽所丢,以及民众对习俗的盲目恐惧。最后,在许多百姓和官员丢掉乌纱帽和性命后,案情才真相大白,所谓的叫魂只是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从叫魂这件事来看起背后隐藏的矛盾。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群体对于这件事的运作方式以及信息来源不同。民众由于对眼前和未来生活缺乏一种安全

感,生活得不到保障,对叫魂采取恐惧的方式,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和尚,道士的恐惧。而官僚阶层则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的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消息。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则认为由于满汉民族矛盾和地方官员本身存在着对皇帝权力的威胁,让乾隆皇帝处处感觉到其对皇位的危机。所以,当乾隆听到叫魂事件时,认为这件事一定是为了颠覆清朝,对皇权的威胁。而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下令各级官员抓和尚,道士。因为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其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被当作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同样,官僚的态度让皇帝感觉到危机,开始罢免官员,打击僵化的官僚体制,促使官僚体制进行改革。而作为官僚阶级的地方官员刚开始积极抓和尚道士,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草芥人命。后慢慢出现抓带疲劳,消极对待,变相与皇权抗争,体现出官僚体制的内部矛盾。或者说从一开始皇帝其实就把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

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都是茶余饭后的时间里有一眼没一眼的,中间还一度中断去看漫画。但是每次拿起来,都能顺畅的接下去,全文读完也对整体的内容有很强的宏观印象。我自己来想,原因是这本书的论述有着相当强的通俗性,非常精巧的结构以及隐含的连续脉络。在其中时没感觉,看完回顾,受益良多。

1.故事

从某个角度上讲,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悬疑小说来看:这是一个对社会罪案由发生到侦破的全程记录。故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性的叫魂恐慌演化为政治事件引起的国家整体动荡,二是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人的故事来推动的。开篇是从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开始,他们看似做着与叫魂主题无关的事情,但都是这场社会性恐慌中重要的浪花。用石匠、乞丐、僧道这样的底层个体作为展现一个时代横断面的起点,跟一般情况下历史社会结构解读偏爱,或者说必然采用的宏大叙事相比,对非学术目的的读者友好很多。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历史,也不是王侯将相的英雄志,而是由如我们一样的具体的“人”构

成。

2.线索

虽然整本书中“述”与“论”互相交织,初看时觉得似乎没什么逻辑性,但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上的线索。第一个层面是叙事性线索。全书都是按照时间线来串联,从叫魂谣传的产生、扩散、基层应对、高层觉察、清剿、审讯直至结案。第二个层面是随着叫魂恐慌扩散与性质转变,论述视角的阶层上移:由普通民众、基层官僚、封疆吏员、朝内肱股直至最顶层的当朝天子康熙皇帝。随着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论述面向三个群体:民众、官员和统治者,逐渐自然的转变。这也是虽然全篇论述复杂,因素众多,而能保证很强的整体性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都是茶余饭后的时间里有一眼没一眼的,中间还一度中断去看漫画。但是每次拿起来,都能顺畅的接下去,全文读完也对整体的内容有很强的宏观印象。我自己来想,原因是这本书的论述有着相当强的通俗性,非常精巧的结构以及隐含的连续脉络。在其中时没感觉,看完回顾,受益良多。

1.故事

从某个角度上讲,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悬疑小说来看:这是一个对社会罪案由发生到侦破的全程记录。故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性的叫魂恐慌演化为政治事件引起的国家整体动荡,二是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人的故事来推动的。开篇是从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开始,他们看似做着与叫魂主题无关的事情,但都是这场社会性恐慌中重要的浪花。用石匠、乞丐、僧道这样的底层个体作为展现一个时代横断面的起点,跟一般情况下历史社会结构解读偏爱,或者说必然采用的宏大叙事相比,对非学术目的的读者友好很多。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历史,也不是王侯将相的英雄志,而是由如我们一样的具体的“人”构

成。

2.线索

虽然整本书中“述”与“论”互相交织,初看时觉得似乎没什么逻辑性,但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上的线索。第一个层面是叙事性线索。全书都是按照时间线来串联,从叫魂谣传的产生、扩散、基层应对、高层觉察、清剿、审讯直至结案。第二个层面是随着叫魂恐慌扩散与性质转变,论述视角的阶层上移:由普通民众、基层官僚、封疆吏员、朝内肱股直至最顶层的当朝天子康熙皇帝。随着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论述面向三个群体:民众、官员和统治者,逐渐自然的转变。这也是虽然全篇论述复杂,因素众多,而能保证很强的整体性的重要原因。

3.结构

在文本结构上,可以看成是三段式的。

第一段是1-6章,由第1章的事件引出2-5章对叫魂恐慌扩散的社会基础的解释:经济上农民与商人均被涵盖在一个体系之下,信息传递随着经济交流,读后感渗透渠道充足;乞丐、流民、僧道作为边缘化的陌生人具有威胁;民间文化里灵魂与躯体的分离观念;剪辫与谋反之间的微妙联系;官方权利在民间“通灵”事件上的失语等。

第二段是6-9章,用6-8章录述“妖术”清剿过程中专制极权与官僚体系之间的角力与控制,第9章则从政治制度和帝王心态的角度来解释:皇帝对族群汉化与谋反的忧虑;利用叫魂事件对官员的敲打与整饬;专制权力与常规权利之间以个人纽带连结,导致官员揣测圣意而不关注事件本质等。

第三段第10章对整个事件完成了进一步本质上的阐释:政治制度的缺陷,社会生活的状态以及乌合之众的本性。尤其对普通民众中的权利泛化,底层权利与顶层权利勾结会导致的社会混乱的思考,有某种不可言说的意味。

对我来说,看到结案,已经把这本书当成带有悬疑性质的,讽刺荒诞小说:整个帝国被并不存在的妖术案件折腾的鸡飞狗跳,手握权利的人似乎愚蠢,又有着中国式的油滑聪敏,底层民众愚昧中又透着麻木残忍。(有点像帝国版《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人在历史里,也不过就是草芥。

我们常说中国人有儒家信仰,但是儒家毕竟不是宗教,也不可能在普通民众中形成信仰。我们常常称赞中国人《活着》式的强韧,但也常常忽略这种强韧背后付出的精神代价。作者:Li7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