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范文:2018年集思会第二十九期共读书籍:叫魂,初听这个书名,以是关于玄学之类,简单查看了豆瓣书籍和简介,翻动了几页,感觉有穿插很多小故事和案例,初以为,可以快速的读完,中间阅读过程却是越来越心力交瘁,在我看来,体裁相当于一部超详细的议论文。

当然最终我还是读下来了,对目前的我来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这是一门开门不见山的书,一定要翻越这座山,才能看到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当然基于前面多重维度的分析,作者的观点足以得到充分的证实,后文我会详细论述。

本书涉略很多对我来说晦涩的层面(这种晦涩很有可能来源于我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作者前期背景铺垫中,主要介绍了在乾隆时期民众的心理、人口的流动导致的民众对于陌生僧乞的恐惧和敌意、在这个事件之前,有哪些导火线事件,读后感.当时底层官吏又是怎么处置的,当然通篇阅读后,我理解这段叙述的必要性。

比如描述皇帝在政治管理中,把辫子强化为政治象征,发辫又重视又避讳。

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本来无一物的叫魂案件,皇帝是如何层层施压,官僚们是如何避讳或表忠心,民众们如何利用(或者被逼)把莫须有的东西变成罪案。

最后,这次清剿又是如何收场。

正如本书文末书评所说,"《叫魂》则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一案为中心的“大叙事件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很可惜在文末我才看到这样一句高度概括本书的书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一度很混乱作者的叙述逻辑(明显不同于常见的论述方式,比如按照时间、并列、总分逻辑。

)这本书在你没有看到最后的时候,你是无法判定,叫魂事件到底是什么,是一场政治阴谋、社会文化的动乱、民众的宣泄出口还是官僚的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作者在最后,针对官僚君主制的分析,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弘历推行的叫魂的清缴行动可能源于:他对现有制度执行的不满和不信任;对用人考评制度的效率不满;对汉化的恐惧;甚至与叫魂病态的好奇等各种原因(这里就不多论述)这本书我读完前后整整花了一个月,也不算精读。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孔飞力教授选用“叫魂”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视角,通过“叫魂”这一历史事件来探究国家与社会关系之类的大问题,将政治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历史分析,也就是用社会史的眼光来谈政治的意义。

一、整体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叫魂》一书可以说是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的典范之作,此书属于政治史的范畴,所要揭示的是清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官僚的通讯运作机制,却选用了“叫魂”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历史分析,用社会史的眼光来看政治,这是一种社会史视野中的政治史。

作者从全方位的场景、多维的视野来叙述“叫魂”事件,从横向看,它涉及到十八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背景、政治体制、社会状况、法律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意识等各个方面;从纵向看,它既有对清初征服年代的回顾,也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比较。

这是一种以“叫魂”事件为中心和切入点的“大叙事”,一种整体史。

与其他政治史不同,它详细分析了在“叫魂”事件中恐慌的民众的所作所为,书中这样的叙述非常丰富,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期中国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历史画卷。

二、三个角度看“叫魂”事件“叫魂”本是民间的一种巫术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想到的是竟然席卷全国。

面对“叫魂”事件的发生,乾隆帝、官僚们和民众立即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战略位置和相距甚远的知识背景,在各自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孔飞力教授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为大家全面的呈现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叫魂”事件的反应。

当叫魂妖术的谣言在地方上一蔓延,底层老百姓们脆弱的神经马上绷紧,唯恐自己变成妖术的受害者。

他们不能分辨真实与谣言,因为鬼神迷信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变得更加神经过敏,唯一能够保护自身的法宝就是排斥外面未知的东西,这就让流民群体变成了打击的对象。

而这些遭受打击并进入国家司法机关送审的嫌疑人也因自己身体受刑情况而频频更改供词。

这关系到百姓们对于某种未知力量的恐慌及因此而发的骚动,以及骚动背后所隐含的底层民众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危机感和对社会权利的渴望。

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文档资料

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文档资料

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摘要】《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是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的力作,在社会史研究领域颇有影响。

他以清代乾隆年间的一起妖术案为载体,运用了多种手法,分析了妖术谣言的社会心理和清代官僚科层制度对处理这一事件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这本著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宏大的学术视野,其方法意义大于其所要探讨的实际内容的意义。

《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是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的著作,于1990年出版并获得了当年的“李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陈兼、刘昶两位学者将其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三联书店于1999年出版。

《叫魂》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盛世妖术的故事,以乾隆年间一起“叫魂”妖术案为载体,运用了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十八世纪的清代社会做了一个剖面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清代的官僚制度。

下文从方法层面和内容层面对这本书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在方法和史料的运用方面首先,叫魂这本书是整体史视野下的政治史。

在整体史观指导下,任何事件,包括政治事件和社会实践,其历史意义都是多元的。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单考察其事件本身的脉络就能考察清楚的。

这本书的前九章,作者显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叙事或者讲述一个并不复杂的悬疑故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体会到一些书评中所提到的“惊心动魄”的感觉)。

他把一个本来可以单纯叙述出来的故事,以类似电影的手法将其分散开。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考察了十七世纪的社会经济状况,民众心理,中国文化中的鬼神观念,清代的法律、官僚制度等方面,从而使读者通过“妖术”这一事件对十八世纪的清代社会有一个全景式的观察。

在此之后,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着重探讨了清代的通讯系统以及官僚科层制度,并分析了清代常规权力和专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史视野下的政治史。

其次,分析的、解释的历史。

《叫魂》心得体会(一)

《叫魂》心得体会(一)

《叫魂》心得体会(一)《叫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恐惧突然在中国爆发。

这一妖术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愚夫愚妇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

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於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後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搜捕。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割辫之传说——重点在叙述1768年春在江南发生的几起控告石匠、乞丐、游方僧割辫叫魂的案件。

从平民老百姓的心理状态、地方官如何审理的经过,以及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当时的平民老百姓及容易误信谣言、容易被别人煽动是其情绪扩大化,第一章说介绍的几起叫魂事件,都是被民众的盲目相信传言、不冷静感性、极端处理事件方式,出现的叫魂的冤假错案,形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地方官员处理的问题上,在第一章中案件往往在县级地区官员的审理中官员为了照顾地方民众的心理、以及基层执法者马虎的工作导致对案件不正确的处理以及对被控诉者不公正不合理的裁决。

使案件往往呈递到上级政府才能还其清白。

从这几起案件看出当初被认为处于太平盛世的中国,平民百姓的当时精神状态,在没落的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下的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第二章升平盛世介绍了外强中干、徒有空架子的乾隆盛世中期进行讨论,包括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结构、劳动力摆脱人身束缚、人口膨胀、物价浮动以及人员流动、出家人与流浪者遭受迫害和歧视等问题。

所谓的盛世之下,物流飞涨、人多地少、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员的地区间流动,当中很多人办成和尚与乞丐方便讨饭,因为“叫魂”流言当时的盛行使得让人们对这种人十分敌视。

导致这两种人常常被冤枉成“叫魂”者,反映出乾隆盛世下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2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2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2000字:本书是英国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A.Kuhn)的代表作,影响力巨大。

全书主要的研究资料大多来自《朱批奏折》、《宫中上谕》、《宫中廷寄》等文献资料。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叫魂》有三大典型特征。

一是有丰富的文案资料作为依据,二是围绕中国传统封建官僚制度的核心问题有系统的论述,三是与学科有关研究进行了深刻对话。

一、故事经过第一章至第八章基本上是围绕着故事发展的主线在逐步展开论述,一边阐述事件的经过,一边论述事件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题为《中国窃贼传奇》基本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虽然行文不是十分明朗,需要读者耐着性子去读才能渐入佳境,产生角色代入感,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

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一点智慧之处,他很好地运用了故事的效果,却又不失学术的思考。

故事的起因就是德清县的石匠遇到一个叫沈士良的农夫找他帮忙叫魂。

沈士良不堪自己侄子的苛刻暴戾,想找吴石匠帮忙,让他在打木桩入河的时候,把写有侄子名字的纸条放在木桩顶端,一边打木桩一边呼喊其侄子的名字。

沈士良认为这样就能吸走其侄子的精气,让其生病甚至死亡。

这是一种传说,因为有的石匠会凭借这种方式找到力量,将木桩打得更结实。

然而沈士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农夫告发。

只是,如作者所说,“然而,妖术问题给吴石匠带来的麻烦却并未就此结束。

过不多久,他就会被卷入一场公众歇斯底里的大爆发中。

”与之类似的还有萧山的和尚被误以为是叫魂者被抓到官府的事件,胥口镇的和尚以及苏州的乞丐都遇到类似的事情。

其实,作为读者的我们其实都能够判断出来,这就是一场闹剧,毕竟这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只需要加以约束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然而,在那个时代的特殊社会与政治环境下,叫魂带来大恐慌无疑就有其背后值得让人思考的其他原因。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笔记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本科生读书报告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学号:2012080292 姓名:林小曼年级:12 专业方向:新闻完成时间:2015 年这是本人在校期间第三学年完成的3篇读书报告之第 3 篇题目:《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正文:《叫魂》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串起了1768年一场“叫魂”的妖术大恐慌之中的种种细碎琐事,如临其境般为我们再现了发生于乾隆年间的一桩公案;又辅之以作者严密的逻辑,如同推理小说般层层推进地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一一抽丝剥茧;同样令人赞叹的还有作者在这样一段早已埋在旧纸堆当中的历史面前,却像个说书人一样充满艺术感地将尘封旧事娓娓道来。

读来通俗易懂,又令人拍案叫绝。

1768年,一种名为“叫魂”妖术的谣言——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对方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从江南地区流传开来。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无稽之谈,却在接下来的发展成贯穿大清帝国各个阶层的大恐慌,冲击着大半个中国。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皆陷入了感染性的焦虑与不安当中。

本书开篇重点叙述了多起从石匠、乞丐和和尚被控割人发辫施行妖术的案件开始所引发的大恐慌。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社会危机。

我们印象之中生机勃勃的“盛世”对生活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如预期的那般具有安全感,实际情况反而是人们在因经济迅速发展而形成充满竞争的环境之中苦苦挣扎着属于自己的拥挤的生存空间。

再者,通货膨胀、地区之间不平衡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不亟需断扩大的下层阶级对于社区生活的侵入,每一项潜在的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威胁似乎都在挑动着平民百姓本来就已经格外敏感的神经。

第三章交代了叫魂案的相关的一些政治文化背景,包括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弘历在谋反问题上不容挑战的权威和面对汉化带来的腐化的忧虑。

不能否认的是,“征服年代”削发令的推行,对汉人发式强制性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将不留辫与具有谋反嫌疑划等号,同样对1768年的那场恐慌造成了影响。

(完整版)叫魂读后感汇总

(完整版)叫魂读后感汇总

“盛世”叫魂余音袅袅——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通过对叫魂恐慌所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间信仰、大众心态的分析,作者首先带领我们走进18世纪乾隆盛世下的江南各镇,领略那里的世态人情,随后,随着叫魂术成为一件件对簿公堂的案件,随着乾隆皇帝本人的亲自介入,本属民间迷信的社会事件蒙上政治罪的阴影,进而展开全国性的大围剿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发现案件之始存在的可疑,在高层官僚政治精英的圆场下尴尬收场。

在这一过程中,孔飞力刻画下的“康乾盛世”的广阔社会图卷和政治官僚君主制体系运作过程,给予我们从社会学角度上解读那个时代和这本书的视角切入点“招魂”或“叫魂”,两者都意味着“对魂的召唤”。

挚爱孩子的父母和邪恶的术士都在对魂进行“召唤”,一个是要将魂唤回到体内,另一个则是要将魂从体内唤走。

“叫魂”是贯穿《叫魂》一书的主线。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国大面积的妖术恐慌,是指邪恶术士的“偷魂”,作者征引的具体叫魂案件,都是跟“剪辫”以及类似的肮脏行为如偷窃等有着直接关系的。

作案人偷剪他人的辫子或辫梢以至衣襟,“以为厌胜之用”③。

即“剪辫”为了“叫魂”,窃偷他人之魂。

表现为写有姓名符咒的“叫”来的“魂”,不管是以为“稽垫桥桩”厌胜之用,还是把仇人头发植入桥桩后打入河里的厌胜之用,一概都是妖术。

所以,当时以“剪辫”行为为主的“叫魂”,都是妖术。

《叫魂》一书征引的叫魂案例,主要如下:1月22日在浙江,石匠吴东明开始在德清修水门,打木桩人河。

3月25日在浙江,采药人穆方周诱使郭石匠将一纸包植入桥桩。

3月26日在浙江,吴石匠返乡遇沈农夫托他将仇人姓名打桩入河。

6月7日、13日、16日在山东,读书人韩沛显供认曾接连剪人发辫。

7月24日在山东,乞丐蔡庭章供认参与剪辫。

8月21日、27日在山东,旗丁周某的侍女两次“被乞婆剪去衣角一块”。

10月初在湖南,觉性和尚供称茂远和尚教他用头发施展魔法。

…………这些事情起于江南,在基层官僚的自主判断下按照历来的为官经验解决了,虽并没有在社会层面上缓解庶民的恐慌情绪。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叫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传统意义上的神秘色彩,就算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我们中的有些人,小时候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而这种叫魂大多是对孩子“掉魂”的一种医治。

而文中的“叫魂”可以说是一种诅咒,在那个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超自然地的能力使人产生恐惧也不足为奇。

就连现在都能有“抢盐”风波,何况那时候。

然而,对于“叫魂”妖术造成的1768年的那场大恐慌,更多的是掺杂着诸多的政治因素。

使得这场闹剧,成了全国“大案”。

对于谣言迷信风波,相信中国历史上绝不可能只有这一次。

正是统治者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对汉族骨子里的不信任。

特别是开国是削发令所遭遇的顽强抵抗,使得这场以剪发为特征的风波,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在弘历看来削发割辫意味着对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挑战。

不留辫子就等于谋反。

这是历代的统治者所最不能容忍的东西,你可以瞎闹腾,但是你不能触动统治阶级的神经。

这使得弘历不得不把割辫子看成一个有策划的“谋反阴谋”,来进行全国的清剿。

这也间接推动了1768年这场“叫魂”风波的扩散。

谣言可杀人,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这一实质性的闹剧并未对统治阶级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只是民众的无知导致了谣言的扩散,并造成了许多无辜的伤亡,当然这伤亡只是对于百姓而言。

任何政治利益的斗争,牺牲的永远是那些最无辜的老百姓。

以此事件,警醒后世。

其实,读这本书时更多的感触是,一个外国人可以把带有古老的中国神秘色彩的一件事写的如此深刻清晰,着实不易。

还有文中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官僚体制的剖析,也着实令人生敬。

更为重要的是文中如此多的文言文,要看懂并翻译,无论对作者还是翻译者都是一种考验。

着实令人敬佩。

王约翰新闻与传播硕士2014055200113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500字!作者:栀节以江南地区发源,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下至民众上至天子无一不惊惶,一场大清剿开始于恐慌,终结于数冤案之上。

结果是为正天威,无数替罪羊。

社会背景:(大环境:人口增长、竞争*导致个人生存空间被挤压,人口流动*、向下阶序化发展普遍—流动人口,多为乞丐、僧道人员;陌生人口的纷至沓来导致群众的不安情绪积累;民间灵肉二元信仰、迷信传统;受困扰社会:阶级固化下的民众难以觅见光明,日益僵化的官僚机制难以提供民众以安全感—民众诉诸非常手段的倾向;人性中的恶致使有人制造、借助群众恐慌达成私利*生产率提高、新粮食品种引进、土地开辟、盛世和平等因素导致人口激增。

而货币发展,税制改革等促使商业因子膨胀,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商业化加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出现粮食危机,粮食价格迅速膨胀上升。

而这一时期,白银从境外大量流入,暂缓中国的这次危机—商品价格都见增长。

但这种赖于外来白银来不断为清朝经济续血的方式是极不稳固的。

在后来,晚清时随着白银逆转性输出这种靠外来银钱买单的方式终结,社会也走向崩溃。

(外来白银使商品价格提高从而缓解粮食价高带来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改变最下层贫困人民或边缘化人民的处境,反而使他们的处境恶化。

*此时期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环境:统治者需与儒家文化完美共处,又要体现满清权威,既要突显种族优势又要避免重构一种外来者的意象;满清入主中原统治基本稳固,但种族隔阂依然存在,剃发令、辫子涉及政治敏感;满清贵族日益汉化,腐朽化;官僚制度日益江南化,汉化,常规化。

叫魂作为一个社会事件,与社会不同构成的群体间产生不同的反应:普通民众,对于叫魂大多是迷信的,主要关注于叫魂对于个人的威胁,同时也不乏有人利用叫魂来“以怨报怨”(有直接使用妖术的,也有栽赃别人的)—狭小生存空间下权力的幻觉官僚,对于诸如叫魂一类民间迷信大多是不信,甚至于嘲讽。

读《叫魂》论妖术恐慌

读《叫魂》论妖术恐慌

读《叫魂》论妖术恐慌作者:孟婷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1990年,孔飞力出版了他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也体现了他80年代的学术成果。

该书共10章,从第一章“叫魂”案的缘起及基层官员对此案的处理到第十章从文化心理层面分析案件之所以发生以至席卷全国的原因层层推进。

《叫魂》一书中,孔飞力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述了“叫魂”事件;又用一半篇幅,多视角地阐释了故事背后的种种问题,诸如社会、经济、民俗、宗教、心理和政治等,描绘了民众、官僚、君主面对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术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讲述了当时叫魂案何以从民间的心理恐惧到社会恐慌再发展成皇帝的精神恐惧的整个过程,将1768年发生在“太平盛世”的这段荒谬危机,从表层到深层、从历史到现实、从草民到君主官僚,进行了多视角的深刻剖析。

所谓“叫魂”,系流传于中国民间的黑巫术(妖术),古代中国人相信,人的灵魂可以与他们的身体分离,巫师能够以使用某人的名字衣物或剪人毛发的办法盗取其灵魂,操纵其精气,使之为己服务甚至置人于死地。

关于“叫魂”的谣言最初始于浙江德清县一座叫慈相的破败寺庙,寺里几个穷和尚为了阻止佛教徒前往县城附近香火鼎盛的观音殿烧香,就在徐姓俗世朋友的建议下于1768年三月散布一个海宁石匠在观音殿附近作法埋丧“叫魂”的谣言,即把写有人名字的纸片贴在木桩顶部敲打,会给大锤的撞击增添力量,而被敲打名字的人会因此被窃去精气,不是生病,便是死去。

还有传说道,有人欲剪万人发辫,摄魂造桥,用纸剪成人马,粘入发辫,念咒点血,人马便能行走,可以取人财物。

还有流传说一个道士打听了陈性居民女儿的生辰八字,她女儿就双腿麻木进入昏睡状态,夜晚莫名奇妙的跟着道士走在渺无人迹的路上从此听他差遣。

叫魂妖术恐慌从浙江省德清县开始蔓延,4月8日又在浙江省萧山县流传着发生了四个游方和尚做法剪辨的摄魂的事件,人们的轻信和对妖术的恐惧已扰乱了民间的秩序,不到两个星期关于叫魂的流言便传到江苏,过不多久,人们便发现了同样的怀疑对象即苏州的乞丐们,他们因以药迷人剪人和发辫这类的事而陷入牢狱之灾,6月大恐慌已越出长江下游省份扩散到千里之外上有城市的汉阳府,在那里,一大群在街头观剧的人抓住了一个可疑的妖人,将他殴打致死然后又焚烧了他的尸体。

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后感

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后感
言 , 们 的生 活 、 治 , 个 历 史 的 走 向 , 不 是参 照 今人 认 定 的 正确 他 政 整 都
《 叫魂—— 16 7 8年 中国妖术大恐慌》是那种 易于读 , 悦于读的史 学文本 , 作者 自 16 7 8年春 , 南地区数起割辫 叫魂事件发端, 江 开篇行 文不无渲 染, 《 但 叫魂》 并末因此失于学养的深 厚及理论的锐度, 作者
鉴派 的风格 , 决定了其在 权力博 弈讨论之外更大的包容性, 律层面 法
更 是 一 个 高度 敏 感 的 突 出 点 从 16 7 8年 初 的萧 山 事件 开 始 , 乎 所 有 的割 辫 叫 魂 事 件 都 是冤 几 假 错 案 : 州和 胥 口镇 事 件 中 游 僧 仅仅 因 为起 身份 的 外 来性 就 被 卷入 苏 国家 司法 程 序 ; 东 叫 魂 案 的 处 理 直接 引起 了 乾隆 的注 意 , 扩 展 为 山 并 全 国性 事件 , 同 样 是 彻 底 的 子 虚 乌 有一 乞 丐蔡 廷 章 、 贯 子 被捕 但 一 靳 后 , 地 方 官 的 暗 示 下 屈打 成 招 , 役 因惧 怕 调 查 误 期受 罚 , 本 未 寻 在 衙 根 访 受 害人 , 确 证 了供 词 ; 东巡 抚 富 尼汉 则 隐 瞒 刑 讯 以 向乾 隆邀 功 : 就 山
进 而 追 索 所 谓 的“ 隆 盛世 ” 期 的 整体 社会 经 济 形 态 , 力 于 在“ 乾 中 着 长 江下游社会 , 以江 南地 区 为 核 心 ” 的 市 场化 倾 向和 商 业 扩 展 影 响 下 , 0 人 口分 布 、 众 生 产 结 构 的 变 易 , 民 以此 解 释 叫魂 事件 的主 要 被 控 诉 对 象 — — 游 僧 、 丐 、 匠 群 体 的产 生 。之 后 , 乞 石 是对 事件 始 终 的 详 尽 梳 理: 叫魂 一 段 公 案 , 乾 隆皇 帝 的有 意 识主 导 下 , 在 演化 成 遍 及全 国各 省 的妖 术 危 机 , 上 层 官 僚精 英 查 证 , 开始 即是 彻底 冤 案 , 终不 了了 经 一 最 之。 问 。 者对律法依据 、 其 作 民间 巫 术 文 化 渊 源 、 初 的 大规 模 政 治 事 清 件以及异族统治者心理等各方面均有阐发。 孔 飞 力 教 授 在 中文 版 序 言 中谈 到 此 书 意 在 借 “ 隆盛 世 ” 期的 乾 中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都是茶余饭后的时间里有一眼没一眼的,中间还一度中断去看漫画。

但是每次拿起来,都能顺畅的接下去,全文读完也对整体的内容有很强的宏观印象。

我自己来想,原因是这本书的论述有着相当强的通俗性,非常精巧的结构以及隐含的连续脉络。

在其中时没感觉,看完回顾,受益良多。

1.故事从某个角度上讲,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悬疑小说来看:这是一个对社会罪案由发生到侦破的全程记录。

故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性的叫魂恐慌演化为政治事件引起的国家整体动荡,二是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人的故事来推动的。

开篇是从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开始,他们看似做着与叫魂主题无关的事情,但都是这场社会性恐慌中重要的浪花。

用石匠、乞丐、僧道这样的底层个体作为展现一个时代横断面的起点,跟一般情况下历史社会结构解读偏爱,或者说必然采用的宏大叙事相比,对非学术目的的读者友好很多。

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历史,也不是王侯将相的英雄志,而是由如我们一样的具体的“人”构成。

2.线索虽然整本书中“述”与“论”互相交织,初看时觉得似乎没什么逻辑性,但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上的线索。

第一个层面是叙事性线索。

全书都是按照时间线来串联,从叫魂谣传的产生、扩散、基层应对、高层觉察、清剿、审讯直至结案。

第二个层面是随着叫魂恐慌扩散与性质转变,论述视角的阶层上移:由普通民众、基层官僚、封疆吏员、朝内肱股直至最顶层的当朝天子康熙皇帝。

随着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论述面向三个群体:民众、官员和统治者,逐渐自然的转变。

这也是虽然全篇论述复杂,因素众多,而能保证很强的整体性的重要原因。

3.结构在文本结构上,可以看成是三段式的。

第一段是1-6章,由第1章的事件引出2-5章对叫魂恐慌扩散的社会基础的解释:经济上农民与商人均被涵盖在一个体系之下,信息传递随着经济交流,读后感渗透渠道充足;乞丐、流民、僧道作为边缘化的陌生人具有威胁;民间文化里灵魂与躯体的分离观念;剪辫与谋反之间的微妙联系;官方权利在民间“通灵”事件上的失语等。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叫魂》有感焦帅帅这本书讲的是1768年,一个叫做”叫魂”的妖术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首先出现在大清帝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随后由于农民百姓大多相信可以通过人的发髻来盗取他人的灵魂为自己服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散布着这种恐惧。

文中讲的每一个叫魂故事的发生都表达了某一特殊群体的恐惧,乾隆皇帝怕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各级官员怕自己的乌纱帽所丢,以及民众对习俗的盲目恐惧。

最后,在许多百姓和官员丢掉乌纱帽和性命后,案情才真相大白,所谓的叫魂只是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从叫魂这件事来看起背后隐藏的矛盾。

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群体对于这件事的运作方式以及信息来源不同。

民众由于对眼前和未来生活缺乏一种安全感,生活得不到保障,对叫魂采取恐惧的方式,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和尚,道士的恐惧。

而官僚阶层则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的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消息。

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则认为由于满汉民族矛盾和地方官员本身存在着对皇帝权力的威胁,让乾隆皇帝处处感觉到其对皇位的危机。

所以,当乾隆听到叫魂事件时,认为这件事一定是为了颠覆清朝,对皇权的威胁。

而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下令各级官员抓和尚,道士。

因为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其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被当作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同样,官僚的态度让皇帝感觉到危机,开始罢免官员,打击僵化的官僚体制,促使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而作为官僚阶级的地方官员刚开始积极抓和尚道士,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草芥人命。

后慢慢出现抓带疲劳,消极对待,变相与皇权抗争,体现出官僚体制的内部矛盾。

或者说从一开始皇帝其实就把矛头对准官僚系统,来表达自己对僵化官僚体制的不满。

孔飞力先生这件事其实是故意把事情扩大化,这也能体现出康乾盛世下人们的一种悲哀。

康乾盛世并非都是处处欣欣向荣,其矛盾也是非常尖锐。

在当时一个人口剧增,到处充满着竞争,而且非常拥挤,农民百姓对眼前和未来的生活缺乏安全感,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害怕厄运会降到自己的头上,对陌生人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

读《叫魂》有感读《叫魂》有感(一)焦帅帅这本书讲的是1768年(清乾隆32年),一个叫做”叫魂”的妖术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首先出现在大清帝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随后由于农民百姓大多相信可以通过人的发髻来盗取他人的灵魂为自己服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散布着这种恐惧。

文中讲的每一个叫魂故事的发生都表达了某一特殊群体的恐惧,乾隆皇帝怕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各级官员怕自己的乌纱帽所丢,以及民众对习俗的盲目恐惧。

最后,在许多百姓和官员丢掉乌纱帽和性命后,案情才真相大白,所谓的叫魂只是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从叫魂这件事来看起背后隐藏的矛盾。

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群体对于这件事的运作方式以及信息来源不同。

民众由于对眼前和未来生活缺乏一种安全感,生活得不到保障,对叫魂采取恐惧的方式,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和尚,道士的恐惧。

而官僚阶层则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的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消息。

对于皇帝本人来说,则认为由于满汉民族矛盾和地方官员本身存在着对皇帝权力的威胁,让乾隆皇帝处处感觉到其对皇位的危机。

所以,当乾隆听到叫魂事件时,认为这件事一定是为了颠覆清朝,对皇权的威胁。

而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下令各级官员抓和尚,道士。

因为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其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被当作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同样,官僚的态度让皇帝感觉到危机,开始罢免官员,打击僵化的官僚体制,促使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而作为官僚阶级的地方官员刚开始积极抓和尚道士,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草芥人命。

后慢慢出现抓带疲劳,消极对待,变相与皇权抗争,体现出官僚体制的内部矛盾。

或者说从一开始皇帝其实就把矛头对准官僚系统,来表达自己对僵化官僚体制的不满。

孔飞力先生这件事其实是故意把事情扩大化,这也能体现出康乾盛世下人们的一种悲哀。

康乾盛世并非都是处处欣欣向荣,其矛盾也是非常尖锐。

在当时一个人口剧增,到处充满着竞争,而且非常拥挤,农民百姓对眼前和未来的生活缺乏安全感,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害怕厄运会降到自己的头上,对陌生人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

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后感

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后感
作 者简 介 :姚宝 娟 ,女 ,江 师范火 学历 史文 化与旅 游学 院 2 0 1 5 级 在读 研 究生 。 中图分 类号 :D 9 2 0 .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1 0— 0 0 4 0— 0 1
乾 隆三 十 三年 ( 1 7 6 8年 ) ,在 巾国掀起 了 一阵 由下而上 的 妖术 总有 一些 人被完 全排 除在 生 产 性 经 济之 外 ,使 下 层 老 百姓 的 生 活 大恐 慌 。文章 从百 姓 、官僚 、皇帝 三个 角 度 来 阐述 对 于这 场 妖 术

样 ,削 了就代 表 归 顺 ,不 削 就代 表不 忠 。 当乾 隆 皇 帝 得 知 叫 魂 帝 和官僚 的较 量也 好 ,还 是 皇 帝 对官 僚 的惩 罚 也 罢 ,在 这场 叫魂 案 后 ,一方 面 ,他发 动 了一 场 清 剿 妖人 的 活 动 ,另一 方 面 ,对 于 危机 这一 大背 景下来 看 ,这都 不 是 皇 帝 与 官僚 之 间 一 种 该有 的正 常 现象 ,都是 一种 皇帝对 官僚 的不信 任。 官 员们 的 隐瞒不 报 ,对官 僚也 产生 了不满 、怀 疑 、甚 至 不信任 。
这 一 事件 中 ,在 皇 帝 的督 促 和 压 力 之 下 ,各 级官 员动 员 起 来 发 起
最后 说一 下皇 帝 对 于官 僚 们 的 不信 任 。一 方 面体 现 在 在 发 生
叫魂危 机的两 个月 后 .皇帝获 得 消 息 的 途 径 是 通过 自己在 各 省 的 眼线得 知此事 的 ,而 非地 方官 员 ,这 使 皇帝 不 免 会 产生 有 被 欺 骗

为何会 在社 会下 层 兴 起 这 样 的一 场 恐 慌 ?十 八 世纪 ,从 1 7 0 0 年到 1 7 9 4年人 口的增长 从一亿 五 千 万左 右增 长到 三 亿 一千 三 百万 参 考文 献 : 左 右 ,人 1 : 3 数 量 大 约 翻 了一 番 。 人 口的增 长 推 动 了 物 价 的 上 涨 , [ 1 ] 孔飞 力著 ,陈兼 、刘昶 译 :《 叫魂 :1 7 6 8年 的中 国妖 术大 恐 慌》 ,上 海 三联 书店 ,1 9 9 9年 版 。 再 加上 商 品 经 济 的 发 展 ,推 动 人 口的 流 动 ,财 富 分 配 的 不 均 匀 ,

中国的强国家传统--读《叫魂》有感

中国的强国家传统--读《叫魂》有感

中国的强国家传统——读《叫魂》有感公元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正是中国历史上康雍乾盛世的顶点,高度发展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无处不是一派欣欣向荣。

就在这样一种盛世背景下,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恐惧突然在中国爆发。

这一妖术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无知愚民”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

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弘历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清剿。

折腾到年底,在付出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和丢掉了许多乌纱帽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丑恶闹剧:没有一个妖人被抓获(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一件妖案能坐实,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

沮丧失望之余,弘历只得下旨“收兵”,停止清剿。

这便是孔飞力先生(Philip Alden Kuhn)为我们呈现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该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但他并不是讲妖术,而是通过妖术和叫魂事件,以一种“大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

一、这是一场单纯的社会事件孔飞力先生对十八世纪清代的“盛世”状况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新作物(如甘薯、玉米等)的引进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三亿多人。

第二,商业有所发展,出现了更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且劳动力形成买方市场。

第三,稻米价格暴涨,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人地矛盾。

第四,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在1768年才刚刚开始缓解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真正意义上的盛世自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

第五,地区间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

“叫魂”的预见性——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思考

“叫魂”的预见性——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思考

“叫魂”的预见性——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思考任多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目前关于《叫魂》有众多的赞誉之词,学者们从各方面阐述《叫魂》,即使离最初出版已过去了30多年,但是书中的学术观点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论者对孔飞力在文中所提及的“预见性”观点颇为感兴趣,因此将从此观点出发,结合文本及当今现状梳理预见性观点的呈现。

关键词:叫魂;孔飞力;预见性《叫魂》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的专家孔飞力的力作,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的关注。

孔飞力站在1768年这个时间维度,去探寻“叫魂”一案,对乾隆统治下的中国展开了多维度分析,从而揭开了“叫魂”背后的真相。

从书名上,孔飞力就抓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在神秘不安的“叫魂”中,揭示出1768年春天开始,在中华大地弥漫了近三个月闹剧背后的力量,它已然预见“叫魂”事件的悲剧。

1幽灵“叫魂”的预见强烈敏锐的学术触觉,让孔飞力在北京档案馆收集清政府内部通讯对实际运作的影响的相关资料时,就意识到“叫魂”事件的重要性。

“1984年,当我来到北京开始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时,全然不知道最终会写出《叫魂》这样一本书”。

[1]1《叫魂》的出现是孔飞力的偶然之作,以点触面层层剥析了清政府统治下的各种力量的对峙,揭示出乾隆盛世下的另一幅景观。

“叫魂”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贯穿于中国古代百姓的普遍生活中,人们对它极为恐惧,于百姓而言,魂魄的存在与生命息息相关。

“叫魂”这种神秘民俗形式的存在,让百姓身怀畏惧。

孔飞力以1768年的“叫魂”妖术事件展开叙述,也是洞察到了“叫魂”下隐藏着的种种相悖的现象。

他的阐述是从中国的内部变化上去分析悖论现象,倘若不读到最后一页,“叫魂”的历史剧本将永远尘封。

孔飞力将1768年喻为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既暗示了案件的悲剧,又预示着这是中国最后的浮华。

孔飞力是如此描述妖术的出现的,“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

《叫魂》孔飞力读后感

《叫魂》孔飞力读后感

《叫魂》孔飞力读后感读完孔飞力的《叫魂》,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1768年的清朝盛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妖术大恐慌。

这本书,嘿,真不愧是一本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的历史大作!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叫魂”是啥子神秘玩意儿,看完才晓得,原来就是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妖术。

那些个石匠、和尚、乞丐,还有那些个心里有鬼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愣是把个小小的迷信事件闹成了全国性的大恐慌。

孔飞力这家伙,可真会挑事儿,他居然就从这个“叫魂”案入手,把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等,都翻了个底朝天。

乾隆爷那会儿,可是号称盛世啊,可你瞧瞧这“叫魂”一闹,整个国家都乱了套。

百姓们人心惶惶,生怕自己哪天就被哪个术士给“叫”了魂去;官员们呢,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既要安抚民心,又要查案抓人,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扣上个“不作为”的大帽子。

乾隆爷更是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生怕这妖术背后藏着什么颠覆朝廷的大阴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又紧张又兴奋。

紧张的是,这妖术到底咋回事儿啊?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邪乎?兴奋的是,孔飞力这家伙文笔太好了,把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写得跟悬疑小说似的,让人欲罢不能。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乾隆爷,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似的。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讲人性、讲社会、讲政治。

你看那些个官员们,有的为了保乌纱帽,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为了升官发财,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而那些普通百姓呢,有的因为恐惧而盲目跟风,有的则因为贪婪而造谣生事。

这些场景,在我们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实。

孔飞力还通过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清朝盛世背后的种种问题。

比如,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激化;比如,官僚体系的腐败无能、效率低下;再比如,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文化冲突。

这些问题,在“叫魂”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暴露。

读完这本书,我真是感慨万千。

孔飞力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笔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历史画卷。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叫魂读后感亚伟从开始到结束,战线拉的很长,读完了《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

听说这本书,还是在手机上有知乎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叫魂》这本书的背景是清代乾隆盛世。

清高宗弘历在封建历史上可以算是空前绝后吧,然而在1768年,乾隆盛世鼎盛之际,”叫魂”的妖术把大清搅得天昏地暗,几个月里这个股妖风席卷了半个中国。

”叫魂”的行为,即懂得妖术的人,可以在得到受害者的发辫、衣襟后,控制受害者的灵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害者灵魂丢失后会立即死亡。

《叫魂》一书,则是涵盖了几乎各个方面,来分析”叫魂”这一事件。

显而易见的,百姓这一阶层,是最低的一层。

百姓作为盛世的创造者,却享受不到盛世反馈而来的种种福利,只能默默保持着帝国的运转。

”叫魂”首先爆发在江浙地带,这里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然而极大的经济分布不均、米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不那么发达的城市的百姓们全家集体进行劳作才能勉强保持生存,城市间贫富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安定。

这一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也没有任何权利。

妖术事件流传开后,最恐慌的便是百姓,一是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二是他们最容易成为妖术的目标,再一个就是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们抵御妖术、不受妖术的侵害,而家庭中成员的死亡都是很大的损失。

”叫魂”爆发之后,受害者基本上都是乞丐、僧人。

当时的游方僧人,实际上和乞丐没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这层人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下。

借由”叫魂”事件,百姓获得了指控他人的权力。

于是,就爆发了。

出现了多起群众聚集,将疑似会妖术的乞丐、僧人抓住,进行殴打甚至打死的事件。

长期被挤压在边缘地带,突然获得了哪怕小小的权力,便将枪口一致指向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这种行为简直一点点都不奇怪。

百姓陷于恐慌,那么受过一定教育的官员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实际上官员是不相信妖术的真实存在。

最初出现的几起妖术事件,官员们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认为是有人借妖术的名义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有人人诬陷其叔父”叫魂”,能得到更多家产;债主陷害其债务人剪辫,要挟还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都是茶余饭后的时间里有一眼没一眼的,中间还一度中断去看漫画。

但是每次拿起来,都能顺畅的接下去,全文读完也对整体的内容有很强的宏观印象。

我自己来想,原因是这本书的论述有着相当强的通俗性,非常精巧的结构以及隐含的连续脉络。

在其中时没感觉,看完回顾,受益良多。

1.故事
从某个角度上讲,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悬疑小说来看:这是一个对社会罪案由发生到侦破的全程记录。

故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性的叫魂恐慌演化为政治事件引起的国家整体动荡,二是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一个人的故事来推动的。

开篇是从几个主人公的故事开始,他们看似做着与叫魂主题无关的事情,但都是这场社会性恐慌中重要的浪花。

用石匠、乞丐、僧道这样的底层个体作为展现一个时代横断面的起点,跟一般情况下历史社会结构解读偏爱,或者说必然采用的宏大叙事相比,对非学术目的的读者友好很多。

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历史,也不是王侯将相的英雄志,而是由如我们一样的具体的“人”构
成。

2.线索
虽然整本书中“述”与“论”互相交织,初看时觉得似乎没什么逻辑性,但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上的线索。

第一个层面是叙事性线索。

全书都是按照时间线来串联,从叫魂谣传的产生、扩散、基层应对、高层觉察、清剿、审讯直至结案。

第二个层面是随着叫魂恐慌扩散与性质转变,论述视角的阶层上移:由普通民众、基层官僚、封疆吏员、朝内肱股直至最顶层的当朝天子康熙皇帝。

随着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论述面向三个群体:民众、官员和统治者,逐渐自然的转变。

这也是虽然全篇论述复杂,因素众多,而能保证很强的整体性的重要原因。

3.结构
在文本结构上,可以看成是三段式的。

第一段是1-6章,由第1章的事件引出2-5章对叫魂恐慌扩散的社会基础的解释:经济上农民与商人均被涵盖在一个体系之下,信息传递随着经济交流,读后感渗透渠道充足;乞丐、流民、僧道作为边缘化的陌生人具有威胁;民间文化里灵魂与躯体的分离观念;剪辫与谋反之间的微妙联系;官方权利在民间“通灵”事件上的失语等。

第二段是6-9章,用6-8章录述“妖术”清剿过程中专制极权与官僚体系之间的角力与控制,第9章则从政治制度和帝王心态的角度来解释:皇帝对族群汉化与谋反的忧虑;利用叫魂事件对官员的敲打与整饬;专制权力与常规权利之间以个人纽带连结,导致官员揣测圣意而不关注事件本质等。

第三段第10章对整个事件完成了进一步本质上的阐释:政治制度的缺陷,社会生活的状态以及乌合之众的本性。

尤其对普通民众中的权利泛化,底层权利与顶层权利勾结会导致的社会混乱的思考,有某种不可言说的意味。

对我来说,看到结案,已经把这本书当成带有悬疑性质的,讽刺荒诞小说:整个帝国被并不存在的妖术案件折腾的鸡飞狗跳,手握权利的人似乎愚蠢,又有着中国式的油滑聪敏,底层民众愚昧中又透着麻木残忍。

(有点像帝国版《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人在历史里,也不过就是草芥。

我们常说中国人有儒家信仰,但是儒家毕竟不是宗教,也不可能在普通民众中形成信仰。

我们常常称赞中国人《活着》式的强韧,但也常常忽略这种强韧背后付出的精神代价。

作者:Li7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