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课程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ovies
授课对象:录音艺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外影视精品导视
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与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中外电影史是为录音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着重向学生介绍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让学生了解电影的起源、特性和制作方式,把握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各国电影的艺术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电影创作的丰富经验,并为学生将来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要求学生了解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电影艺术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过程,加深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艺术特性的理解,并为学生将来的创作提供必备的经验、思路与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作业、实践环节
1.课堂问答、讨论;
2.期中作业;
3.期末考试。
五、建议教材
[1]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六、参考资料
[1] [美]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美]艾伦.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3]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 世界电影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世界电影史 大纲
第三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 *1、表现主义电影:电影词条解释表现主义电影是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 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 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 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2、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1)、 题材上,以暴力、谋杀和死亡为主要内容。 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 ( 2)影像上,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 ,多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使用 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较大。 ( 3)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 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Fra Baidu bibliotek
布赖顿学派与百代的创业
• 19世界20世纪交替之际,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早 的一个电影流派——布赖顿学派*。 • 代表人物: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阿尔弗莱德.柯林斯、希赛 尔.海普华斯等。他们主张表现真实生活,提出“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 • 一个移动到伦敦的美国人查尔斯.欧本把这句话作为了一种商业口号,集中力 量来摄制新闻片和大型报道片。 • 代表作品:《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国教会被袭记》(1900)、 《汽车中的结婚》(1903)等。在这些影片中首次出现了移动摄影、叠印、 主观镜头、远景与特写的组接以及平行蒙太奇的锥形。
电影艺术鉴赏课 (教案)
电影艺术鉴赏课 (教案)
1. 课程简介
1.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流派特点以及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电影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
养学生的电影创作思维。
1.2 适用对象
适用于对电影艺术感兴趣,希望提高自身电影鉴赏能力的学生。
1.3 课程内容
- 电影基本概念与历史
- 电影流派与特点
- 电影鉴赏方法与技巧
- 电影创作与实践
2. 课程安排
2.1 课时安排
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2 课程大纲
单元一:电影基本概念与历史
- 课时1:电影的基本概念与艺术特性- 课时2:世界电影史概述
- 课时3:中国电影史概述
单元二:电影流派与特点
- 课时4:好莱坞电影流派及其特点- 课时5:欧洲艺术电影流派及其特点- 课时6:亚洲电影流派及其特点
单元三:电影鉴赏方法与技巧
- 课时7:电影的视觉与声音艺术
- 课时8:电影的剧情与人物塑造
- 课时9:电影的表现手法与风格
单元四:电影创作与实践
- 课时10:电影剧本创作基础
- 课时11:电影导演与拍摄技巧
- 课时12:电影后期制作与剪辑
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screen-sharing、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电影艺术鉴赏的知识与技巧。
4. 评价方式
课程结束后,将进行电影鉴赏知识的考核,包括书面考试和实践活动。其中,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一部短片创作,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资源
- 电影教材与参考书目
- 电影案例与片段
- 电影创作软件与设备
6. 课程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世界电影史1——意大利电影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世界电影史》(一)
意大利电影
一、基本知识点梳理
1.默片时期:阿尔伯里尼《贡献罗马》;吕基·麦几《庞贝城的末日》;帕斯特隆纳《特洛伊的陷落》、格佐尼《君王何处走》、《卡比利亚》;尼诺·马尔托格里奥《迷失在黑夜中》。
二战时期:勃拉塞蒂《萨尔瓦特·罗情史》、《云中四部曲》。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维斯康蒂《沉沦》、《大地在波动》、《小美人》、《金钱豹》、《威尼斯之死》;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 》;德·桑蒂斯《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艰辛的小米》、《橄榄树下无和平》。
意大利现代电影时期: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呼喊》、《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扎布里斯基角》;费德里科·费里尼:《道路》、《卡里比亚之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罗马》、《卡萨诺瓦》
意大利当代电影时期:纳托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特征:
①内容特征:在1948年之前,主要内容是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反法西斯斗争,反映战争和政治给人民特别是底层群众的饥饿、贫穷、失业、堕落、妄作牺牲的反抗等;
②形式特征:写实性,用写实技法拍摄电影,主要表现为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长镜头和景深景深镜头的运用;地方方言的运用。
③叙事特征:去戏剧化,情节松散,不注重时间的因果关系、善恶规律、高潮低调化、事件不分主次开放式的结局,开放式的结尾。
④理论特征:真实体现:运用电影手段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和心理;运用写实主义的电影技法、方言、非职业演员、实景的拍摄等。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通过介绍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以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并吸收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2、适合本课程的工学结合项目:
根据所学内容,写国产片、进口片影评各一篇、中国当代电影、欧洲当代电影现状分析文章各ー篇。
(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配合主要影片的重点段落分析。
重点讲述各个时期的电影流派与产生原因、特点。
着重分析蒙太奇学派、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好莱坞电影、中国新时期电影(第五代、第六代、新生代)。
结合写作作业安排,影评与现象分析各两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基本观点正确。(四)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三次以上)与考试(命题写作)相结合,平时成绩乘以40%
考试成绩乘以60%合计为学期成绩。
第一单元
(一)理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2)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
(3)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
(4)“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一1966年)
(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一1976年)
世界电影史复习大纲
世界电影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法国“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左岸派”在法国被成为“作家电影”,意指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
以雷乃为首的“作家电影”的艺术家们十分关注人的精神活动与心智状态。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人的内心活动远比他们的外在活动更丰富、更有意义,两者相比,往往是前者支配了后者,因而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与挖掘便成了电影家始终如一的主题。
代表作品:1951年雷乃的《广岛之恋》、1961年科尔皮的《长离别》
人们在分析“左岸派”的作品时竟发现,这一美学流派实际上是一个集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大成的美学流派。
这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力图表现摆脱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习俗的约束的人的真实。
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其三,“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清除我们与“实在”之间的障碍,克服我们同“实在的距离”,使我们直接面对“实在”本身,使灵魂得到提高,超脱生活现状。
中外电影史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编导、传播、广告课程代码:B1400011
先开课程:电影名片赏析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执笔人:审定人: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外电影史是动画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电影艺术规律,挖掘电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电视作为电影的姊妹艺术,诞生的时间比电影晚了将近半个世纪,其不断地从电影那里汲取营养,才导致了不断的进步。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外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本课程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的影视创作,提供各种有益的经验。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学习其他影视知识的基本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片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以史的讲授为经,以影像资料的补充为纬,二者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⒈电影的起源
⒉欧洲的两种倾向
⒊中国电影最初的尝试
⒋“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重点:电影的起源
难点:“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建议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讨论
思考题:“影戏”这一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第二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⒈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
⒉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⒊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世界电影史大纲
世界电影史大纲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电影史课程大纲
西方电影史部分
第一讲:电影的诞生及电影艺术的形成
1.电影史的划分
2.电影史的两大传统
3.电影成为艺术
1)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的贡献
2)鲍特的时空处理
3)格里菲斯的贡献: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
第二讲: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持摄影机的人》(1929)
2.库里肖夫的电影试验
3.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代表作品:《罢工》(1924)《战舰波将金号》(1925)《十月》(1928)《墨西哥万岁》(1932)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
4.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代表作品:《母亲》(1926)
5.杜甫仁科《兵工厂》(1929)《土地》(1930)
第三讲: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1.好莱坞的建立:
八大影片公司: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
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
2.好莱坞三大制度:
1)分工制度 2)制片人制度 3)明星制度
3.好莱坞类型电影:
1)类型片的主要特征
2)类型电影的概念及模式
3)八大类型片种: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
家庭伦理片,黑色片,科幻片,战争片。
4.《公民凯恩》(1941)读解分析
第四讲: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
(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1)
让·维果:《操行零分》(1933)《亚特兰大号》(1934)
2.诗意现实主义的“黑色时期”:
马赛尔·卡内:《雾码头》(1938)
杜维威尔:《逃犯贝贝》(1937)
3.诗意现实主义的良心和象征
雷诺阿代表作品《母狗》(1931)《布杜落水记》(1932)
《托尼》(1935)《乡村一角》(1936)《大幻灭》(1937)
《游戏规则》(1939)《吾土吾民》(1943)《南方人》(1945)
第五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及作品: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
《温别尔托·D》(1951)
维斯康蒂:《沉沦》(1942)《大地在波动》(1948)
第六讲:新现实主义之后的意大利电影
六位大师级导演
1.费里尼:《大路》(1954)《骗子》(1955)《卡比里亚之
夜》(1957)《甜蜜生活》(1960)《八又二分之一》
(1963)《罗马风情》(1972))《我的回忆》(1973)2.安东尼奥尼:《爱情事故》(1950)《奇遇》(1960)
《夜》(1961)《蚀》(1962)《红色沙漠》(1964)
《放大》(1966)《云上的日子》(1995)3.帕索里尼:《乞丐》(1961)《马太福音》(1964)
《十日谈》(1971)
4.贝尔托鲁奇:《革命之前》(1964)《随波逐流的人》(1970)
《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1900》(1976)
《末代皇帝》(1987)
5.奥米尔:《工作》(1961)《米兰心事》(1962)
《木屐树》(1980)
6.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1988)《海上钢琴师》(1998)
《玛莱娜》(2000)
第七讲: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电影手册”派重要导演和作品:
特吕弗:《四百击》(1959)《朱尔和吉姆》(1961);
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疯狂的比埃洛》(1965);
夏布洛尔《漂亮的吉赛尔》(1958)《表兄弟》(1959);
埃里克·罗麦尔《狮子星座》(1959)《蒙梭的女面包师》(1962)
第八讲:法国电影“新浪潮”之“左岸派”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作品: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阿涅斯·瓦尔达:《短岬情事》(1954)《克莱奥的5点到7点》(1961)第九讲: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上):兴起
约翰·卡萨维茨:《影子》(1960);
萨姆·佩金帕:《午后枪声》(1961);
阿瑟·佩恩:《邦尼与克莱德》(1967);
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1967);
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1969);
波格丹诺维奇:《最后一场电影》(1971)《纸月亮》(1972);
第十讲: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下):鼎盛
科波拉:《教父》(1972)《现代启示录》(1979);
斯科西斯:《谁来敲我门》(1967)《出租汽车司机》(1976);
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大白鲨》(1975)《外星人》(1982)
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星球大战》(1977);
布莱恩·德·帕尔玛:《姐妹》(1973)《魔女嘉丽》(1976)
第十一讲:新德国电影运动
1.“奥伯豪森宣言”
2.四大导演及其代表作:
施隆多夫:《青年特里尔斯》(1966)《铁皮鼓》(1979);
法斯宾德:《玛丽姬·布劳思的婚姻》(1979)《莉莉·玛莲》(1980);
温德斯:《德州的巴黎》(1984)《欲望之翼》(1987);
赫尔措格:《生活的标志》(1968)《路上行舟》(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