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与反思武宁县第五小学俞海宁五、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预设:1、会测量、统计身高、体重。

2、会将两个统计表合并3、认识统计图中一格可以表示5梳理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延伸讲述自己日常创卫中捡拾垃圾的事例,计算创卫事例的次数,做好统计工作。

提供日常记录表样表,供学生参考制作,指导日常德育行为。

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统计一格表示5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统计课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活动参与态度(30%)统计体验情况(15%)统计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0%)创新精神、能力发展情况(15%)研究成果(30%)合计(自评占30%,互评占25%,教师评占45%)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总分等级学分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看似非常简单易教,但如不认真组织,课前没充分准备,如先测量身高体重,以及事先精心准备课件,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非常适合合作完成,充分利用小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老师要注意“假学”现象,避免少数同学未扎实掌握统计知识,在分析统计表中数据原因时,力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

3、本课非常适合与学生日常行为想结合,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调查与记录 第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调查与记录 第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调查与记录第2课时最喜欢的水果∣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并记录数据。

2.能够将调查结果以图形的形式展示。

3.能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

二、教学重难点1.需要掌握如何组织问卷调查、记录和绘制调查结果的技巧。

2.需要掌握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们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即如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物,并展示调查结果。

2.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今天要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呢?”2. 学生互动1.授课老师向学生介绍如何组织问卷调查,并将问卷发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填写。

2.学生离开课堂完成问卷调查,并把填好的问卷带回来。

3.学生们需要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得出调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们学习如何整理数据和绘制统计图。

4.学生们根据整理出来的数据,绘制相关的统计图,并分析调查结果。

3. 整理和分析数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以下方法来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1.首先,要统计各种水果所占的比例,并将结果记录在班级的数据表格中。

比如,如果调查中有10个人最喜欢的水果是苹果,那么在数据表格中,苹果所占的比例为10/全班人数*100%。

2.然后,通过比较各种水果的比例,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3.最后,将调查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班级中大家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

4. 总结讲解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技巧,自主学习实践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1.学生们需要将本节课所调查到的数据和图表填写在作业本上,写一篇简单的分析报告。

2.学生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调查数据的意义和应用,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的掌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的掌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的掌握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法和减法是比较重要的基本运算。

在加与减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也要掌握加减法口诀,才能在做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小学二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是关于“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的学习。

以下是本教案的详细内容:一、教学目标1.掌握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2.能够在做加减法运算时运用口诀,得心应手;3.发现口诀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口诀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认识加法口诀加法口诀是指在计算加法时,可以利用口诀来辅助计算。

加法口诀的核心是“顺口溜”。

下面是小学二年级下册中常见的顺口溜:1+1小朋友,请坐到椅子上2+2头发好乌黑,爱打游戏3+3老师请你回答问题4+4礼拜天爸爸去赶集5+5小朋友,别哭别闹,好好学习6+6天上飞的大白鹅,成群结队过大街7+7老虎七七四十九,咳嗽打喷嚏带味儿8+8八仙过海,各显神通9+9乘坐9路公交躲雨去可以通过走读顺口溜来记忆加法口诀,在做加法运算时比较得心应手。

2.认识减法口诀减法口诀是指在计算减法时,可以利用口诀来辅助计算。

减法口诀的核心是“归零法”。

下面是小学二年级下册中常见的减法口诀:1-1 小熊掉进洞里2-1 老公公卖西瓜3-1 阿姨买东西去4-1 笔画使我成功5-1 手指敲键盘6-1 顽皮的兔子7-1 小狗玩拉杆车8-1 小书包抬上楼9-1 乘车不用顶可以通过走读减法口诀来记忆减法口诀,在做减法运算时比较得心应手。

三、教学策略1.给学生创设语境:在进行教材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幽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捉迷藏、猜谜语、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学习。

2.给学生练习机会:在讲解完加减法口诀后,老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加减运算,或者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适当地进行练习。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在讲解口诀的同时,老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口诀中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作业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为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注重借助已有经验、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知识。

在活动实践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培养估测意识。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在情境中感知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克和千克基础性作业1支粉笔重3(),1杯牛奶重250(),一车煤重4()。

千克可以记作(),克可以记作(),吨可以记作()。

700千克○70吨 380克○3千克 26千克○10吨 900克○7千克7000克○9千克 4吨○4千克4千克=()克 5000千克=()吨发展性作业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2千克、2005克、2000克、3千克、1千克999克笑笑、淘气和机灵狗称体重,笑笑和淘气在一起称是50千克,淘气和机灵狗一起称是30千克,笑笑和机灵狗一起称是28千克。

机灵狗、淘气和笑笑各重多少千克?在砝码只允许放在天平一侧的情况下,用1克、2克、5克三种砝码一共可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砝码只允许放在天平一侧的情况下,用1克、2克、5克、10克四种砝码一共可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练习二十基础性作业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单位。

一筐苹果重20()。

一个乒乓球重约5()。

一袋大米重约25()。

1袋盐重100(),()袋盐正好是1千克。

小兰体重约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7()。

发展性作业3根钢笔和1个笔记本共重250克,4根钢笔和2个笔记本共重400克。

一个笔记本多少克?一根钢笔多少克?一袋辣椒重20千克,一袋红薯重30千克,一辆车一次最多能运400千克货物,这辆车能一次运走8袋辣椒和8袋红薯吗?学校食堂买回500千克面粉,吃了4天,还剩92千克,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面粉?小明有96元,小刚有68元,小明给小刚多少元后,他们两人的钱数就会一样多?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1千克+9千克=50千克-15千克=1千克-300克=1千克+2千克=50千克-20千克=2千克-700克=960千克÷8=564克÷2=1袋冰糖重500克,6袋这样的冰糖重()千克。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仍分成用~的乘法口诀求商、用~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万以内数的认识。

()仍分两段:以内数的认识、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量的计量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解决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

如,在“克和千克”(第页的内容、第页第题)和“统计”(第页第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三)统计(以当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当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转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克和千克的意义和换算。

2.难点: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小黑板、数学教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学习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并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简要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关系,引导学生理解。

2.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差异。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称重练习,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如何使用克和千克单位表示这些重量。

3.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克和千克单位进行有序的表示和比较。

4. 拓展应用1.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食物,推测它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2.实际应用:老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重量问题,让学生用克和千克单位解决。

五、课堂小结1.总结克和千克的意义和换算关系。

2.强调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练习,并认真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2.以家庭为单位,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克和千克单位,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3.学习如何用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二、教学内容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统计调查方法
难点: 1. 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下》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学生:提前布置统计调查任务,准备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统计数据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学习(15分钟)
1.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调查的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调查,并收集数据。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调查活动,收集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4. 总结和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数据表格,并讨论如何用图表展示这些数据。

六、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展示数据和图表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并能独立进行统计调查和数据展示的能力。

七、作业
1.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统计调查。

八、教学过程评价
本节课主要通过案例引入和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教案: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

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教案: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在数学学习中,算数运算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算数运算,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推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教案,使得孩子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一、熟悉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想掌握好这种学习方式,首先需要熟悉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学生需要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决定学习的方向和步骤。

另外,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监控学习进度,以便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二、试着进行自主学习算数运算在掌握了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方式后,接下来便需要尝试着进行自主学习了。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

比如,学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学习,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算规则;学生也可以尝试在家庭作业中进行自主学习,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方式不仅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技能。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对数学学习有帮助,更是一种终生的能力提升。

学生自主学习算数运算的方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更多的学科和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法教案一、教学内容:1.能口算加减法。

2.能结合实际问题解决加减法。

3.学习逆向思维。

二、教学准备:1.具有实际意义的童话故事、卡片、PPT等教学用具。

2.将家长纳入教学过程,通过家长参与学习,让家长更深入理解孩子的学习,也增强了合作的基础,让孩子学习更有趣。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中。

小红帽和狼的故事解决了加减法的难题。

a.环顾教室,有哪些同学曾听过小红帽和狼的故事?他们是否知道故事多么的有趣呢?他们是如何解决故事里的难题呢?b.请数学讲解员讲故事:小红帽的妈妈要她把花篮送到外婆家,她遇到了狼,狼一直追逐她,她最后如何做到了把花篮送到了外婆家。

c.让学生试着将故事中的情节拍成句子,比较谁的情节包括的情况更全面。

2.结合故事讲解加减法。

a.在板书上写出小红帽路程,用卡片或PPT来辅助,每一步操作都标明。

小红帽与外婆家共有什么不同?b.询问学生,小红帽走了多远的路程?学生将小红帽走过的路程用学习日记记录下来。

c.让学生试着记起小红帽遭遇狼的情景,分别让每位学生将狼的步骤用卡片表示出来(例如狼走了8步追赶小红帽)。

d.随后请学生回到故事,探索这一关键数字的背后:追赶狼的数字8和小红帽走过的距离9。

e.课堂讨论:加法或者减法,哪一个更适合描述狼和小红帽的距离?f.讲解加法:让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字加起来可以得到一个总数。

g.同时讲解减法:让学生知道减法是将一个数字减去另一个数字以得到一个剩余的数字。

h.让学生分别找出在这个故事中,加法与减法的例子。

3.把数学的知识变成实际问题。

a.让学生把小红帽送花篮的故事往家里推广,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运算题。

b.请家长和孩子一同解决问题,在解决完成后,在给家长签字。

四、课后作业:1.每天家长为孩子出一道题,并用口说的形式让孩子完成。

2.将做错或做得不好的题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让家长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复习并巩固知识。

3.孩子将家长签字的作业交给老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 克 )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在 里填上“>”“<”或“=”。
5200克 > 5千克 6000克 = 6千克 8克 < 8千克
4千克 > 400克 2千克 < 2200克 1000克 < 1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下面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指针指着几, 就表示所称的 物品有多重。
掂一掂1千克 的物品,体会 一下有多重。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交流:你见过这些秤吗?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 过什么秤?介绍给大家。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看图读数。
600
300
100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看图读数。
65
25
50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砝码
称量比较轻并且需要较高精度的物体的质 量时,一般用天平。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如何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呢?
(1)调节天平,使天平左右两 端平衡。
(2)天平左边托盘放入物体, 右边托盘放入砝码,指针 指向正中央时,此时砝码
1克花生豆大约有1粒。 的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斤”“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量质 量的单位,但不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观察、比照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拟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p 才能以及恰当地进展数学表达的才能。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根本方法,并能较纯熟地进展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才能。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根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可以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

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亲密联络,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比照更有利于学生对这局部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

相应地,详细内容也进展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局部:第一局部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局部是解决问题。

教材详细编排构造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根底,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根底,并且这局部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局部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局部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

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比照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全部内容。

教案(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学科数学教案二年班执教者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

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本单元的研究内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研究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生能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在学情分析中,强调了学生已经研究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同时,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课时安排为3课时,其中2课时用于数据收集整理,1课时用于练。

这样的课时安排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有时间去练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研究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研究表内除法(二)以及研究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口算基础上,开始研究除法。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但是小学生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通过教材设计和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单元主题图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平均分,并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积极地研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示例三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示例三篇

请关注我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示例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

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研究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询问学生是否去过游乐园,以及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学生观察游乐园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学生看到这个画面,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单元名称】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1.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2.学会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1千克是多少吗?1千克有多重?二、探究新知1.学习克的认识(1)教师展示1克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1克有多重。

(3)学生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

2.学习千克的认识(1)教师展示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

(3)学生举例生活中1千克的物品。

3.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1)教师展示1千克=1000克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克和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质量是克还是千克,并说出原因。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答案。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探究新知1.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1)教师出示1千克=1000克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克和千克的关系。

2.学生练习换算(1)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并指导。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克或千克进行计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的情况呢?二、探究新知1.学习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并指导。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2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匹配版】

2022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匹配版】

二、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
菠萝重(700克)
状元成才路
香蕉重( 270克)
状元成才路
才才的体重是( 25千 7000 )克 ( 6 )千克=6000 克 8000 克=( 8 )千克
状元成才路
2. 1千克- 400 克=( 600 )克 4000 克+ 4千克=( 8 )千克
3. 一袋方便面约重100克,( 10 )袋这样 的方便面约重 1 千克。
状元成才路
1 千克=1000 克
下面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状元成才路
掂一掂 1 千克的物品, 感受一下有多重。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 所称的物品有几克或 几千克。
状元成才路
1. 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选自教材P102 练习二十 第1题】
状元成才路
2. 计量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 单位合适?圈一圈。【选自教材P102 练习二十 第2题】
( 克 千克 )( 克 千克 )( 克 千克 ) ( 克 千克 )
状元成才路
3. 读一读,填一填。【选自教材P102 练习二十 第3题】
(600)克 ( 2 )千克 ( 25 )千克
状元成才路
【选自教材P105 练习二十 思考题】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一样重
状元成才路
计量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计量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表示。 1 千克=1000 克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 过什么秤?介绍给大家。
状元成才路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状元成才路
掂一掂自己小组确定的重1克 的物品,感受1克有多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探究加法和减法的特殊性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探究加法和减法的特殊性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加与减教案:探究加法和减法的特殊性质引言: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加法和减法的特殊性质,并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探究加法的特殊性质1.加法的可逆性我们知道,加法符号是“+”,例如1+2=3。

在这个式子中,1和2就是加数,而3就是和。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式子反过来看,也就是3-2=1,我们会发现这个式子也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和拆开成两个加数相加,或者把两个加数相加得到和,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加法的可逆性。

举例来说,4+3=7,也就是说,4和3的和是7。

我们现在要看一下,如果我们把4和3拆开,变成(4+1)+2,也就是5+2=7,同样也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把和拆成两个加数相加,还是把两个加数相加得到和,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2.加法的交换律再来看一个加法的性质——交换律。

所谓交换律,就是说,在一个加法式子里,加数的先后顺序改变,并不会影响式子的结果。

比如3+7等于7+3,4+5等于5+4,都是符合交换律的。

这个性质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比如说,如果一个婴儿有5个糖果,你又给他3个糖果,那么现在他手里有8个糖果。

但是如果你先给他3个糖果,再给他5个糖果,他手里还是有8个糖果。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交换律,随意改变加数的先后顺序,来计算最终的结果。

二、探究减法的特殊性质1.减法的可逆性减法的可逆性与加法的可逆性相似。

在减法中,我们常常会用到“运算法则”的方法,从较大的数中减去较小的数。

比如说,我们要计算16-8=?。

我们可以用运算法则,将其转化为16-8-? = 0,然后推算出“?”的值是8。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16-8拆开成8+8,那么用这两个8相减,我们也能得到0,证明减法是可逆的。

2.减法的不可交换性减法与加法不同,在减法中,数值不可交换。

也就是说,“16-8”和“8-16”这两个式子,其结果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让他们获得一些估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引导学生学习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验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质量观念。

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2练习二十 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第100~104页)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

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

(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

3.教学例3。

师: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之前在超市里售货员阿姨称苹果时说过,5个苹果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所以20÷5=4(千克),我估计王奶奶的苹果大约重4千克。

·苹果有大有小,如果王奶奶的苹果大小跟售货员阿姨称的差不多,才可能是4千克左右。

·如果苹果比较大,一般4个就重1千克,这样20÷4=5(千克),所以我估计是5千克。

……(只要学生回答得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克和千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一个2分的硬币重1克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两袋食盐重1千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2.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然后教学认识“千克”,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的质量,交流估量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估计能力,在估量过程中要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A类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

一袋面粉重25一个鸭蛋约60一辆卡车可以装货4000一个冬瓜约重10一块水果糖约重3一个皮球约重50爸爸的体重约70四个苹果约重1000(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地选择计量单位)B类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正确认识克和千克)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千克克千克千克克克千克克B类:<=><练习二十。

(教材第105~108页)1.通过练习,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印象,加深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重点:正确称量物品。

难点: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课件。

师:同学们,关于克和千克,你们知道了些什么?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克的东西特别轻,十个鸡蛋大约重500克。

生2:我认识了不同的秤。

生3:我会用秤来称物品的质量。

生4: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看看这些知识你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师:我们先来检查认识秤。

下面的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第11题)生1:第一个最多能称15千克的物品,因为上面的数字最大是15千克。

生2:第二个最多能称130千克的物品,因为在120后面还有一个大格,一个大格就表示10千克,所以最多能称130千克。

师:认识了秤,回家后和父母逛超市的时候,要留心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一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书中实际物品的测量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8题)师: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生1:从图中第一种状态看,天平左边的物体重,右边的物体轻,所以我想在天平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桃子200克。

生2:从图中第二种状态看,天平左右两边的物品同样重,所以我想在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苹果3千克,这样就能平衡。

……(鼓励学生多思考,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克和千克1千克=10001.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结果。

同时,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估计物体的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结果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2.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不能由老师代替。

A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60( ) 1( ) 4( ) 8( ) (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克”或“千克”)B类看图写出这些物品的质量。

(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能正确计量物品的质量)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克千克克千克B类:500克1千克200克教材习题第105~108页“练习二十”1. 25克3千克360克10千克2. 克千克克千克3. 5002304. 略5. 玉米400g书包3kg牙刷20g猪100kg6. =><<7. 他们说得都不对8.(1)3000克面粉200克桃子(答案不唯一)(2)3000克面粉3千克苹果(答案不唯一)9. 大约有10个约重3千克10. 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1千克=1000克=2个500克2×2=4(元)(答案不唯一)11. 1513012. 克千克克克13. 略14. 3 2思考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同样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