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温新课标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3.1多变的天气》是一节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课程。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测量指标、天气的变化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认识天气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但对于天气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关注天气现象,培养他们对天气的感知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天气的测量指标,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天气的测量指标,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对天气的感知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的测量指标,天气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天气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天气的定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关注天气现象,讨论天气的定义,得出天气的定义。

3.学习天气的测量指标:介绍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测量指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指标。

4.探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

5.应用与拓展: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天气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天气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了解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拟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了解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依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根底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形成地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打算1.教师打算: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打算:依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了解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刚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根本知识,气候包含哪两个根本要素呢?学生答复预设:气和气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打算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计算公式: 气温日较差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31℃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14:00
最低气温: 24.5℃ 出现时间: 04:00
气温日较差是:
31-24.5=6.5℃
气温日变化
2.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气温的分布规律
赤道0°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赤道 向两极逐渐降低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规律一: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夏天来了,人们为什 么总喜欢到海滨渡假 呢?说明你的理由。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热带: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小。 A 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B 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但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C
活动 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最高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2℃ 7月 (2)读图最低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1.5℃ 1月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2℃-1.5℃=20.5℃ (4)估算年平均气温 12个月温度相加除 以12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A B
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A 0℃、 B 15℃,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地形不同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约0.6℃。——气温垂直递减率
计算:山顶上的气温应该是多少?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将能够:1)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和气温变化的关系2)理解气温的概念,学会常见的气象仪器3)掌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标志温度的单位2.知识点介绍1)天气现象和气温的关系天气现象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气候变化状态。

而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强度大小的物理量。

不同的天气现象有不同的气温,比如说夏天一般比冬天要热,晴天一般比阴天要热等等。

2)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气温可以用温度来表示。

温度是指物体与平衡态热源的温度差。

衡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和华氏度(℉)。

而温度计是测量气温的仪器。

3.活动过程1)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地观察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等。

2)介绍常见的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气象观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常见的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比如说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等。

3)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可以在教室内或户外进行气温测量实验。

将温度计放在阳光不直射的地方,观察数分钟后温度是否稳定。

然后让孩子们测量室内或室外的气温,并记录下来。

4)讨论天气现象和气温的关系让孩子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的天气现象和气温之间的联系,比如说晴天气温高,雨天气温低等等。

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们彼此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认识了天气现象和气温的关系,并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和标志温度的单位。

此外,还锻炼了孩子们观察和交流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本次活动的理解。

常见问题:1)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夏天比冬天热是因为夏天阳光直射的时间长,地球表面接收到更多的能量,导致地面温度上升。

2)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强度大小的物理量。

3)如何测量气温?可以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认识天气现象和气温之间的联系的好机会。

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本次活动,学会观察和交流的能力,加深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第二课《认识气温计》共两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doc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第二课《认识气温计》共两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doc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二课《认识气温计》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对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

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能说出气温计的基本构造。

2.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是"°C”,读作"摄氏度”,并会读【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读数。

【科学态度目标】:L对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在使用工具过程中对工具要爱护。

2.培养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探究各种各样温度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体会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感悟气温的测量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 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_O【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气温计模型。

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

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

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一、简介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优化,力求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的主要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2.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地理知识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3.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的综合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独立、全面的地理思维;4.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包括地理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三、课程内容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地球与地图本模块主要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空、地图的制作和使用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地图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

2. 自然地理本模块探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包括地球的内外层构造、地质过程、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和生物等。

学生通过学习自然地理,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3. 人文地理本模块介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讯、文化与旅游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人文地理,能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4. 地理实践本模块以地理实践为重点,包括地理调查与实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问题的探究等内容。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实地考察、探究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2023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冷锋、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及其带来的天气状况2.能力目标:⑴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简易天气图,也能听懂电台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⑵能够利用本课天气系统示意图进行简单的天气形势预报,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⑶了解本课所讲的各天气系统在我国的活动情况。

【教学重点】1.锋面系统。

锋面系统主要是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

2. 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其与天气的关系2. 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形成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学法指导】1.列表比较冷锋、暖锋及其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2.列表比较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现象。

3. 绘图分析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

【教学方法】演示+ 讲解+ 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天气这个概念大家都很熟,它是指某个地点在短时间内的大气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状况。

天气是时刻在变化的,而且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天气预报节目。

那么,天气预报节目里都预报天气的哪些状况呢?◆播放: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提醒同学们注意片中的天气符号。

◆总结:从刚才天气预报短片中,可以看到晴天、雨天、大风、降温等符号,它们都是表示某个地方在某一时间里的天气状况。

其实,天气预报里除了具体的城市天气预报外,还包括天气形势预报,比如刚才片中的前半部分,主持人经常会说:“受冷锋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等,其中所提到的冷锋、高压系统就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同一时间里不同的地点出现不同的天气,就是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出现不同的天气,着恰恰印证了天气是时刻变化的。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三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三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备考篇提纲挈领【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近5年本讲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频考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附加气候要素信息的方式呈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原理阐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突出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本讲内容为自然地理的核心知识,是高考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

备考复习时要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备考的关键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全球性大气环流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的M气压带为()A.赤道低气压带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答案B2.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M表示3月份、春季B.N表示7月份、夏季C.M表示12月份、夏季D.N表示1月份、冬季答案B知识2 气温与降水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答案C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A知识3气候类型读四城市资料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四城市气候的分析,正确的是()A.乙地气候海洋性最强B.甲地年降水量最大C.丁地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D.丙地气候类型南北半球都有分布答案D2.关于四城市气候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A.丁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B.甲地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C.乙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D.丙地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答案C知识4全球气候变化2016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02毫米,比2015年高45毫米,预计未来3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5~150毫米,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专题04 天气与气候(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大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04 天气与气候(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大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情分析
课标解读
(2022版)
02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多变的天气
定义
时间 特征
描述的时间词语
天气 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 短 。 多变 。 日、天、夜等来描
的大气层在段时段内的具

体状态 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 长 。比较 稳定 。月、年、春、夏、
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 岸 02 降水多、大陆 西 岸降水
少。
03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 水 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 。
04 山地迎风坡降水 多 ,背风坡降水 少 。
【 典 例 ·真 题 】
(2022·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意大利波河流域植被丰富,干流水量充沛。读波河
流域典型气候图(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波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

夏季 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风 ,冬季 和湿润气候 温和少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亚洲南部和东 印度半岛和中 热带季雨
南部
南半岛

南、北回归线 经过的内陆地 区和大陆的西
岸地区
非洲北部、阿拉 伯半岛、澳大利
亚中部
中国东南部,美
南北纬 25°~ 35°的大陆东

国东南部,巴西 东南部,阿根 廷、澳大利亚等 地的东部沿海
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
秋、冬等来描述
性。
卫星云图颜色表示含义
卫星云图
天气分析和天气预 报的重要依据。例 如,观察卫星云图, 可以分析哪里是晴 天,哪里是有雨或 是阴天。
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 颜色越白 云层越厚
一般是阴雨区

浙教版新课标教材目录

浙教版新课标教材目录

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第3节科学观察第4节科学测量第5节科学探究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细胞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5节常见的植物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5节泥石流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质量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密度第4节物质的比热第5节熔化与凝固第6节汽化与液化第7节升化与凝华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七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第2节走向成熟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第4节植物的一生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折射和反射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2节力的存在第3节重力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6节摩擦力第7节压强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太阳和月球第2节地球的自转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4节月相第5节日食和月食第6节太阳系第7节探索宇宙研究性学习课题一青春期的心理及保健二噪声污染及控制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四观测当地的星空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 节地球上的水第2 节水的组成第3 节水的浮力第4 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5 节物质的溶解第6 节物质的分离第7 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第2节气温第3 节大气的压强第4 节风和降水第5 节天气预报第6 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 7 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 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 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 节神经调节第4 节动物的行为第5 节体温的控制第四章电路探秘第1 节电荷与电流第2 节电流的测量第3 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5 节电压的测量第6 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7 节电路分析与应用八下:第一章:电与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的应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2节氧化和燃烧第3节化学方程式第4节二氧化碳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6节光合作用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吸收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九上:第1 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 节物质的变化第2 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 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 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 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6 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 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 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 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 节常见的材料第4 节材料的发展第3 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 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 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 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 节动能和势能第5 节物体的内能第6 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 节核能的利用第9 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 章代谢与平衡第1 节食物与摄食第2 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 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 节能量的获得第5 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6 节代谢的多样性九下:第1 章演化的自然第1 节宇宙的起源第2 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第3 节恒星的一生第4 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5 节生物的进化第6 节进化与遗传第2 章生物与环境第1 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2 节生态系统第3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 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1节健康第2 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3 节身体的防卫第4 节非传染性疾病第5 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第4 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 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 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 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

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

1.“水”单元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2.“空气”单元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想一想
请先读甲、乙两地夏季等温线 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两 半球中的哪半球?
甲位于南半球, 乙位于北半球
、B两地中,气温高的是____B,气温 低的是__A__ 。
A

20 ℃ B 10 ℃
0℃
0℃ 10 ℃ 20 ℃

海南的冬季
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 却是“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的 景象。
气温 ℃
30 15 0 15 30 45 60
12
34 5 6 7
北半球某海洋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北半球某陆地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8 9 10 11 12 月月份份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20.1 -15.8
-6.0
7
10 月份
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看图分析:A、B分别是南半球还是北 半球的地方?你是怎样判断的?
A
B
123456789
A是南半球1陆011地12的气温年变化曲线 B是北半球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
想一想
A、B、C 三地的气温年较 差有何差异?各属于哪个温
度带,为什么?
A. 带;B
带;C

30
30
30
20
读图分析: (对照P53活动要求)
<-10OC
>20OC
<-10OC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BA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__,海洋气温低__。
A
B
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低__,海洋气温_高_。

初中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如大气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大气与气候三、教学设计:1.课堂导入:(1)呈现一些有关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2.学习任务1:(1)知识点呈现: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向学生呈现大气的构成和特点。

(2)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辑写大气的构成和特点,并进行展示。

3.学习任务2:(1)知识点呈现:教师给学生听一段描述气候的录音,并介绍气候的分类。

(2)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并做笔记,然后小组讨论各自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并做展示。

4.拓展任务:(1)知识点呈现: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气象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2)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气象仪器进行操作,并向全班进行介绍。

5.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课堂评价。

四、课后作业:1.仿写:用自己的语言仿写一段关于大气与气候的描述,不少于200字。

2.探究:找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并阅读,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实践: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绘制一幅图表表示当天的天气变化,包括气温、湿度、降雨量等。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环境问题,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环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以上是一个初中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参考和启发。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气温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气温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气温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2. 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3. 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2. 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2. 气温变化图。

3. 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的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3.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通常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最低值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3.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规律呢?”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太阳的辐射作用和地球的自转导致的。

四、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呈现出纬度递减的趋势。

3. 提问:“为什么世界气温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强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导致气温降低。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张气温变化图,标注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环球航行;(5)卫星照片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与冬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南北半球相反。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3.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重点图:P11图1.19,P12图1.20三、地图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比例尺: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新课标下生活实践数学活动设计:关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单元)

新课标下生活实践数学活动设计:关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单元)

新课标下生活实践数学活动设计:关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单元)小学“统计”单元重点是追求学科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高质量落实,“数据意识”为本核心素养在该学习单元的主要表现。

《202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意识是这样写道: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

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我区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学以成人”强调面向人人、适合人人、人人出彩,体现了成熟完善人格塑造与教育学习实践的关系,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既尊重教育的规律性又切合教育的根本任务。

“适合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以成人”的教育机会和过程“公平”、多元丰富学习资源的“选择”、个性发展的“自主”、学习生活的“品质”、终身发展的“后劲”。

如何践行“新课标”追求?如何体现“适合教育”的理念需求?在沪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统计P54页《折线统计图画法》练一练第4题是(题目如下图)小实践,是本单元最后一个学习(练习)内容。

作为单元的收关小实践,我对本题的解读是:通过小实践能巩固统计单元(折线统计图)所学的知识,经历统计(折线统计图)知识理解的全过程,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统计教育,不同的人在统计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数据意识。

小实践是学习的载体,更多希望学生能够根据的自己的生活情境,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寻找到破解自己难点的办法或策略及路径,真正内化数据意识。

本篇甲同学的“五一”数学实践,从中你会看到甲同学的实践与顾旖沫同学的实践1与纪旖萱同学的实践2的选择上有所差异,如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呢?“尊重差异”我的理解是:能寻找到共性处存在差别上的量及量的大小;能客观审视异性处的不同的美,从而能进行合理的适切选择。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密云区)
1.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天气系统的变化规律。
-教师通过提供实际天气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验证。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天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气象软件、网络资源等,提高学生对天气系统分析的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提供实时气象数据。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解答。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如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教学过程:
-通过讲解和图示,介绍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这些天气系统对密云区天气变化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天气系统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气象图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使用专业气象软件和实时气象数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天气分析实践。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气系统的运行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多媒体展示密云区近期的天气变化,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2.教学策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近期密云区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变化?”
3.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组成天气的要素主要有_气__温_、 _气__压___、风、湿度和_降__水___等。
议一议,答一答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 气的,并把描写天气的序号 填写在横线上。_A__C___E__H__
A、阴转多云 B、冬暖夏凉 C、晴空万里 D、秋高气爽 E、和风细雨 F、终年高温 G、冬雨夏干 H、雷电交加
温度(箱外) 16.2℃ 26.3℃ 29.8℃ 20.7℃
2。 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读 数比较稳,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你知道了吗?
气温和生物的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 行为和气温有关。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 舌头?
思考:天气寒冷时,蛇、青蛙会做出怎样 的行为?
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 响也很大。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 是22℃。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 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永嘉天气预报 (2013-10-11 08:00发布)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向
11日星期 五
白天 夜间
阴 多云
高温 31℃ 北风 低温 20℃ 东北风
风力
3-4级 3-4级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
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 冷热程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 温度计
3、气温度量单位: 摄氏度(℃)
同学们,平时你们有关注过天气?
第2节 气温
看一看,说一说
什么是天气?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 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如:刮风、下雨、雷电等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晴空万里 终年高温
说一说:今天的天气状况
4、天气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_大_气_温、度__湿_度、 _气_压__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5、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C )
A.上海冬季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
C.雨过天晴
D.冬暖夏凉
6、“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是指(C

A、温度B、气候C、天气D、季节
填一填
2、刮风、下雨、雷声等都属于 __天__气__现__象__。
温度 ℃
32 30 28
气温
最低 气温
日出前后
最高 气温
午后2点左右
26
24
20
日出
正午
日落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时
在气象测量中,温度计放在 哪里测呢?
普通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箱内) 18.4℃ 22.3℃ 25.1℃ 21.2℃
2、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 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危害有:高温使植物萎焉,人和动 物中暑等.在夏天,可以采用通风 或空调来降温,给植物浇水等.低 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等。 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 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法来抵 抗严寒。
小结: 一、天气是什么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
练一练
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
是( B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_午_后_2时_ 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_日__出_前后。
3、下列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BC)
A、长夏无冬
B、烈日炎炎
C、鹅毛大雪
D、四季如春
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如:刮风、下雨、 雷电等
2、天气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二、气温
1、测量方法:百叶箱内的温度计
2、一天气温最高的时间:午后二时
3、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作业:作业本
百叶箱简介:
• 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 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 (漆成白色,面朝北方)和地面对仪 器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降水和强 风的影响,又能使仪器的感应部分有 适当的通风,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 度和湿度的变化。一般安装在约离地 面1.5米高度的地方.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炎热的夏季人感觉难受却是水稻生长最快的时间 (课后可以阅读P54:STSE栏目)
气 温 与 人 们 的 生 活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1、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 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 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 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由于一天中气温在不断变化, 在气象观测中,除使用普通温度 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最 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 最高温度计(测量一天中最高气温) 最低温度计(测量一天中最低气温)
探究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 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 什么时候?
讨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 什么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