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累和主张,提出了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在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都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也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储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所以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禁止金银出口、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实行固定汇率制。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托马斯•孟,他认为贸易顺差就是把国家看成一个整体,只要获得贸易顺差,财富就会增加;而且国内贸易不能创造财富,要增加财富就要保持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首先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次。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缺乏深度。第三,对外贸易学说包含着明显的错误。十八世纪中期,大卫·休穆,在《论贸易平衡》重商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即古典经济学中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他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抬高国内的物价水平。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相反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进口增加,贵金属流向国外。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176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观点,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它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定:1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2在每一个国家劳动力是惟一的投入,在每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每一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故而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3劳动力在国内不同产业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4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是各国内部所有企业都使用相同的生产方法生产同种产品。5劳动的边际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存在所有市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影响,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7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控制。8运输费用和其它交易费用为零。9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以效用极大化为目标。10不存在货币幻觉,即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能够考虑到所有价格。11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绝对优势的主要论点认为:(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在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使各国的福利增加了。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很多科学的成分:第一,他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能够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第二,各国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则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从而揭示了国际贸易和贸易所得的原因。但斯密的思想中非科学的成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第一,他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

前提,在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第二,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解释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税负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它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用一句话来概括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其基本内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两者有利的程度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优势更大一些;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但两者不利的程度也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更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在国际贸易上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一国生产绝对优势大的产品,另一国生产绝对劣势小的产品,之后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的科学成分和历史进步意义表现在: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全面、更科学地剖析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比较优势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1)李嘉图和斯密一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没有考虑到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对产品价格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不得而知。(2)比较优势论赖以成立的许多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大大削弱了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在泛泛的论证了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专业化声场和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之后,对于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所得的分配等问题,却没有触及。(4)比较优势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个体系而言,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因为李嘉图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