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概述

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概述

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本理论概述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研究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并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解释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的形成。

本文将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以此来帮助读者对此领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强调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比较优势产品。

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特定产品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高效率和更大的利益。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与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

绝对优势是指某国在某种特定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他们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并通过贸易实现互惠互利。

三、产品寻租理论产品寻租理论关注的是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在贸易中,寻租存在于产品供给链条的各个环节中。

特定的产业和公司通过政策和规则变动来寻求额外的利润。

产品寻租理论强调了贸易政策对贸易模式和产品供给链的影响。

四、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假定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实际上,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会发生动态变化的,这使得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变化。

例如,技术变革、人力资本的发展以及制度变迁都可能导致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

五、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概念。

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并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

而非关税壁垒则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也是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

六、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对国际贸易政策的两种不同取向。

自由贸易主张没有或只有较少的贸易限制,通过贸易自由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而保护主义则主张采取一系列限制手段,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里卡多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带来了希克斯-奥尔洛夫模型、利奥塔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近年来,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为国际贸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等,对国际贸易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政策也在不断演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两大主流,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寻求最大化利益。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然而,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逆差、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5则范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5则范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5则范文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总结1、自由贸易理论2、保护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保护贸易理论阶段:重商主义—德国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第二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大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

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绝对成本理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

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

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____年国际贸易理论的总结,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国际贸易的趋势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____年,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和依存,经济全球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更加广泛,跨境投资和资金流动也更加频繁。

这使得国际贸易理论更加注重全球合作和协调,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二、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自由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然而,在____年,保护主义观念再次兴起,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跨境贸易的自由化。

这使得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的争论更加激烈。

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个时期更加强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多针对保护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三、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在全球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____年,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关注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四、可持续发展与贸易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____年,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贸易和环境、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机制和政策措施。

这使得国际贸易理论更加注重绿色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促进贸易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五、区域贸易的增长和重要性在____年,区域贸易协定的增长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跨国区域合作组织和贸易协定的出现使得区域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关注区域贸易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适应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总之,____年国际贸易理论总结了全球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崛起、可持续发展与贸易的关系以及区域贸易的增长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论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论述
• 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同一产品的生产效 率时,这一国家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 因此,中国在纺织品的生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德国在精密机械 生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2019/12/23
8
4.1 国际贸易理论
• 斯密的最伟大的见解在于他认为:
• (1)通过专业化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能产出 更多;
加纳 韩国 合计
2019/12/23
可可 2理论
• 可以看出:集中于绝对优势能够提高总的产出量,贸易 变成了正和博弈,各方都能够从贸易当中获得好处。
6吨米换6吨可可 加纳 韩国 合计
分工贸易后的消费增加
加纳 韩国
2019/12/23
可可 14 6 20
2019/12/23
3
4.1 国际贸易理论
• 1、重商主义
– 基本观点:重商主义最早起源于16世纪中期,主要主张 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的最终体现是其掌握的黄金和白银的 数量。要增加金银储备,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外国卖更多 的本国商品,而同时尽可能少的从外国购买商品。因此, 重商主义尽管认为国际贸易是有益的,但根本问题还是 能否多卖少买,实现国际贸易的顺差。
• (2)通过贸易,两国都能受益更多; • 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零和博弈,
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019/12/23
9
4.1 国际贸易理论
• 举例说明: • 假设韩国和加纳两个国家,各有200单位的资源,都能
生产两种产品,一是大米,二是可可。两个国家在生产 这两种产品的效率上存在差异:
4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形态和重要内容,本 章的目标在于三个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

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

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

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影响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涉及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包括贸易模式、贸易政策、贸易规则等。

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形成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的。

绝对优势是指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具备的比其他国家更低的生产成本。

按照绝对优势原则,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和输出自己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于是,比较优势理论被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备的更低的机会成本。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和输出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而依靠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随后,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被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往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认为,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的生产要素较为丰富,那么该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竞争优势;相反,如果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的生产要素较为稀缺,那么该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相对劣势。

因此,产业内的因素不均论描述了国际贸易的产业分工特征。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比较成本理论。

该理论是由爱德华·史密斯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人发展起来的。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可以使各方都能够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这是因为通过贸易,国家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得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得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得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她们瞧来,国内市场上得贸易就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得结果只就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得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得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得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得重商主义与早期得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得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与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得观点瞧,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得外贸入超就是允许得,只要最终得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就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得研究就是很有局限得。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得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得挑战,并被自由贸易得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得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得基本经济思想就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得《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得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得交换。

她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得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得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得分工与交换也应该就是同样合算得。

因此,她认为无论出口还就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得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得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得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得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得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d1
Y , d2
(1 ) Y
P
Y wL,
wL1 q1, wL2 Pq2
d1 q1, d2 q2
wL
L
a2 (
wL
1
)
a1 a1 1
假定 2,可解出w 1
a1
Y
L a1
, q1
L
a1 , q2
(1 )2 L2
a2 2
L1 L, L2 (1 )L
a2
P1 1,
P2
w* (1/ a *2 ) ( P2 ) w (1/ a1) P1
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会影响相对工
资率。本国劳动成产率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将提高本国的相
对工资率。
2. 国际要素流动
如果允许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则要素流动均衡时,两国的工资率 相等,即
假定本国劳动力流出L, 则
qj=(1/aj)Lj, q*j=(1/a*j)L*j,
j=1,2
• 两个国家生产技术存在差异: aj≠a*j
•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交易成本,劳动
• 要素可跨行业流动,但不能跨国界流动
9、经验显示,市场自己会说话,市场永远是对的,凡是轻视市场能力的人,终究会吃亏的!21.10.621.10.6Wednesday, October 06, 2021 10、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正确时获取了多大利润,错误时亏损了多少。22:44:0822:44:0822:4410/6/2021 10:44:08 PM 11、没有竞争的地方表示没有市场。21.10.622:44:0822:44Oct-216-Oct-21 12、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场环境相当了解才行。22:44:0822:44:0822:44Wednesday, October 06, 2021 13、不要只看塔尖,二三线市场比一线的更大。21.10.621.10.622:44:0822:44:08October 6, 2021 14、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下午10时44分8秒22:44:0821.10.6 15、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2021年10月下午10时44分21.10.622:44October 6, 2021 16、我总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即将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因为我就是顾客。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10时44分8秒22:44:086 October 2021 17、当有机会获利时,千万不要畏缩不前。当你对一笔交易有把握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即做对还不够,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下午10时44分8秒下午10时44分22:44:0821.10.6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商业研究 Busi n ess study国际贸易理论综述陈小红 李明阳(聊城大学商学院 252059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610064)国际贸易理论走过一段漫长的历程,经过了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三个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其中,绝对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亚当 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在 国富论 中提出绝对利益论即绝对称本论。

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

绝对成本理论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为各国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由于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中假定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这样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因此,这一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D.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对成本说。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

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

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从而扩宽了国际贸易的范围,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贸易理论是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认识与启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假设不同,贸易理论对影响贸易的边界条件的解释各不相同,对贸易动因解释也各不相同。贸易结构从最初的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发展为企业间贸易,国际贸易正在向全球化企业分工演变。国际贸易是贸易的持续展开,使得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我们应慎重地考虑贸易政策和关注贸易特征的变化。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直以来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然而,到了1953年之后,随着实证分析法的引入该理论研究中,许多问题与不足被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对美国外贸结构所做的研究。分析美国200个行业,发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此后经济学家对迷的主要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等等,这些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和发展,由此形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方面综述

国际贸易方面综述

国际贸易方面综述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定义、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国际贸易的定义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大类。

货物贸易主要包括原材料、制成品和消费品等商品的进出口;服务贸易则包括旅游、金融、教育、咨询等各种服务的进出口。

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合作,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是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另外,国际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的调整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调整和贸易壁垒的降低,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最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其次是贸易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货物贸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加。

再次是贸易方式的改变。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逐渐兴起。

最后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推动了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的推动。

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和知识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合概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编辑](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范文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

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总贸易。

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

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

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

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200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这四种理论产生的条件、背景、结论以及局限性,着重分析了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关键词: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在人类历史上了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这种剩余产品跨国界交换时就已经产生。

15世纪到17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解释,其代表人物斯塔福提出的“货币差额论”和托马斯·孟提出的“贸易差额论”。

他们认为,唯有金银才是财富,唯有对外贸易才能给国家带来财富;国际贸易是单方面有利的,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

但是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却是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本文对这四个阶段的研究观点予以综述如下。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社会财富应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实现的,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他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创立了放任自流的经济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观点:1.1.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斯密从抽象的人类本性出发论证社会分工,在他看来,个人之间的贸易只是个人剩余产品的交换,地区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剩余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只是各国剩余产品的交换。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一、贸易理论综述●1. 贸易理论的发展●(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2. 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确认●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3)限制进口的影响●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二、重商主义●1、主要观点●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2、主要原则●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3、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4、政策效果●(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三、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概述●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

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累和主张,提出了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

在早期重商主义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

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者都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国家也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储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

所以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禁止金银出口、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实行固定汇率制。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托马斯•孟,他认为贸易顺差就是把国家看成一个整体,只要获得贸易顺差,财富就会增加;而且国内贸易不能创造财富,要增加财富就要保持贸易顺差。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首先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其次。

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缺乏深度。

第三,对外贸易学说包含着明显的错误。

十八世纪中期,大卫·休穆,在《论贸易平衡》重商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

即古典经济学中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他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抬高国内的物价水平。

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相反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进口增加,贵金属流向国外。

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176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中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观点,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它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定:1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在每一个国家劳动力是惟一的投入,在每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每一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

故而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3劳动力在国内不同产业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4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是各国内部所有企业都使用相同的生产方法生产同种产品。

5劳动的边际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存在所有市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影响,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7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控制。

8运输费用和其它交易费用为零。

9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以效用极大化为目标。

10不存在货币幻觉,即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能够考虑到所有价格。

11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绝对优势的主要论点认为:(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在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使各国的福利增加了。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很多科学的成分:第一,他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能够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第二,各国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则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从而揭示了国际贸易和贸易所得的原因。

但斯密的思想中非科学的成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第一,他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

第二,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解释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税负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它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用一句话来概括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其基本内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两者有利的程度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优势更大一些;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但两者不利的程度也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更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国际贸易上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一国生产绝对优势大的产品,另一国生产绝对劣势小的产品,之后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的科学成分和历史进步意义表现在:比较优势论比绝对优势论更全面、更科学地剖析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比较优势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1)李嘉图和斯密一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没有考虑到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对产品价格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不得而知。

(2)比较优势论赖以成立的许多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大大削弱了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在泛泛的论证了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专业化声场和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之后,对于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所得的分配等问题,却没有触及。

(4)比较优势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个体系而言,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因为李嘉图不能回答或正确解释国际间不等量劳动为什么可以交换。

(5)比较优势理论将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国际差异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怎么发生和发展的呢?李嘉图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互需求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48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尽管分析了贸易的发生与互利性,却没有说明贸易条件(单位出口所能换回的进口,及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这一比率在实际中往往是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得到的)。

相互需求理论无非是要表明: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的价格。

双方的相互需求程度,基本取决于双方对于商品的偏好,以及双方各自的收入的实际情况。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主要是对古典比较利益学说进行补充,并针对该理论的某些缺陷进行新的论述。

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中,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H-O模型则从另外的差异角度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H-O模型,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要素禀赋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来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判断一国的要素丰裕度一般有两种方法:(1)实物单位定义法(2)要素相对价格定义法。

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中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就称该要素密集度高。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定: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与资本K),生产两种商品(X与Y)。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4两个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

5在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6没有阻碍自由贸易的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限制。

7两种产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8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H-O 模型的基本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故一国应当尽量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简而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尽量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尽量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H-O模型定理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论:尽管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不同引起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会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而逐渐缩小,即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

要素禀赋论的进步性表现在:(1)用等量产品、不同的货币价格比较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来说明构成比较成本差异的基础在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丰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