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与名著导读(整理版)
译文
中年以后厌弃尘俗喧嚣,信奉佛教; 晚年定居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去欣赏那美丽的 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 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 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白云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 谈笑,毫无拘束,竟忘了回去的时间。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 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 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 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 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 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 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 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 《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⑧.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朝(zhāo)。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 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 舟归隐江湖。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
0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注释(横版2栏)
1、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即王鴡。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好逑: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左右流之: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yōu)哉(zāi)悠哉,辗转反侧。】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思服:思念。服,想。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悠,感思。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新人教版语文8下课外古诗词注释与鉴赏
【原文】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1]
【注释】
⑴关关:鸟鸣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日夜夜。寤,醒觉。寐,
入睡。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哉,语气助词。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友:用作动词,此有亲近之意。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式微
【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
的决心】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
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微: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一说通“穷”,困穷。[2-3] [4]
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八下课外古诗诵读(后四首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 白水绕东城。 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此地一为别,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你就像那随风飘荡的蓬草远行万里了。
浮云游子意,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落日故人情。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 萧萧班马鸣。 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芳自赏、 洁身自好。
3 下片又体现作者什么心境?
a惊恐不已,心怀幽恨,无人理解的忧 愤之情
b高洁自许(清高)、不愿随波逐流的 人生态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判断正误:1.苏轼因诗获罪,幸免一死 所以被贬到黄州后,心情变得很舒畅。 ( 错 ) 2.这首小词描写了深夜独自漫 步时的所见所感。“缺月、疏桐、漏断” 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对 ) 3.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表 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对 4.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 思,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对 )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 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 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 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 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 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 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 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 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
亭亭立与山上。
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
瑟瑟谷中风。
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
终岁常端正。
1 / 16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
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
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
(原文+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课下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4、【缘】沿着,顺着。
5、【鲜美】新鲜美好。
6、【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7、【缤纷】繁多的样子。
8、【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9、【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1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关于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 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 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 ,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 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 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 “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 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 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 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 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沈江波
1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 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 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 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jià o叔书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fā。
俱怀逸兴xì ng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chè n意,明朝zhāo散sǎn发弄偏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huán
原文翻译
•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 年才安家于终南山旁边。 • 兴趣来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 美好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 行走到水的尽头,恰好看见闲云正在升 起。 • 偶然在林间遇见乡村老翁,与他们谈笑 聊天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3.《赠从弟》中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一脉相 承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 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诗人紧 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 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 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全诗章法浑成,承 转自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 2.《赠从弟》中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 一脉相承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 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 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 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 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 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 理趣二者兼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
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
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 1.《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 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古诗词背诵
21、《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
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7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暑期必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00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第一首:赠从弟①
刘桢东汉末年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lí)凝寒?④松柏(bái)本有性。
一、关于作者:刘桢(?-217),汉末诗人,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建安七子之一。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关于建安七子:西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七子”为:鲁国孔融、陈留阮瑀、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汝南应玚、东平刘桢。除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均为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作家。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
二、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耸。③瑟瑟:风声。④罹:遭受。凝寒:严寒。罹凝寒:遭受严寒。
三、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四、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及诗词鉴赏
《与朱元思书》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向东或向西随意地飘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全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奔波忙碌于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嗜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1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首句点明地点——渭城。第二句写客舍。这两句诗,虽说无一句送别,但几乎都暗藏着一个“别”字。诗人将送别安排在一个清爽适人的环境中,使被送者产
生留恋之情,使送者能达到挽留之意,更能体现两者的友情。三、四两句,明言送别。最后一句承前句而来,说明在渭城这样好的环境里,有朋友和你交流感情;要是出了阳关,满目荒凉,没有那一个是你旧日的朋友,还能有谁同你饮酒谈心?同时也向朋友暗示:阳关之外,没有朋友了,你可要多多保重啊!殷勤的叮嘱,深切的关怀,在这两句里显得十分深沉真挚。
这首诗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但两者又不可分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两句写景,但写景之中又寓有留恋难舍之意。后两句主要是抒情,但抒情之中,却可以使人窥见未写之景。读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人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到阳关之外广漠荒凉的景色,即使在唐代,人们读到最后一句,也颇有凄凉之感。诗中表现的感情很集中,很强烈,诗句也显得平易精练,易于表达送者朴素真挚的情感。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
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酣畅地饮酒。
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
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
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
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
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俩感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