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1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预防医学》课件——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一)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富集、 扩散或消失的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可经降水而进入土壤或河流,地面上 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和渗入地下,也可被植 物根系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等。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过程。
湖水(DDT浓度0.00005mg/L)
有些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逐级转 移,且浓度逐级提高,称为生物 放大作用。
通过藻类进入鱼类
通过鱼类进入水鸟 (体内DDT浓度可达77.5mg/L)
人捕食鱼或水鸟可摄入高浓度DDT 危害机体
环境与健康概述
(四)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学因素作用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环境的这种 功能称为自净作用。
1.
: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
硅粉尘引起的硅肺,长期接触铅、汞等有害
物质引起的职业中毒等。
硅肺
环境与健康概述
例如,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农药残留都可污染空气、水、食物和土壤, 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生活性污染:生活垃圾、粪便、生活 污水以及医院废弃物等,如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当都可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 物,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例如,生活炉灶燃煤可造成一氧化碳、烟尘 等,以及吸烟。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预防医学课件-环境与健康辅
– 血钙和磷 – 肾功能 – 指甲和头发含氟量测定
收集信息
• 实验室检查指标:
– 饮水氟含量 – 居室氟含量 – 大气氟含量
•燃料类型,是否烧媒?是否有烟囱 •饮用水情况:集中供水、井水、沟塘 水? •饮食情况 •居住年限 •……
收集信息
• 环境接触史
– 生活环境 – 职业环境 •住所周围是否有工厂
•是否在工厂工作 •工作中主要接触哪些物质? •家人是否接触上述物质? •……
收集信息
• 实验室检查指标:
– 血氟和尿氟
收集信息
• 是否有类似的病例
– 1.您的家人有和您一样的症状吗? – 2.您的邻居(同事)有和您一样的症状吗? – 3.您所在地区有和您一样症状的人吗?
收集信息
• 环境接触史:了解有害物质摄入来源
– 生活环境 – 职业环境
收集信息
• 环境接触史
– 生活环境 – 职业环境
•家庭的居住环境 •房屋的隔离、供热系统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
• 自然环境因素 • 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环境因素 •次生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
• 原生环境
– 天然形成的,未被认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 件
• 次生环境
–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 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社会环境因素
• 主诉: – 感觉全身关节和骨骼疼痛,外出活动和劳动后减轻 – 无重大疾病史,家族中无相似病例
预防医学 环境与健康概述1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的向环 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 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守环境的发展变 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否则机会遭到环 境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 系。
预防医学
第十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人 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 的关系。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 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环境的分类 • 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 圈、岩石圈; • 社会环境: 广义的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 生产力、生产关系等; 狭义的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 劳动组织、学习条件等;
Thank
you !!!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 社会环境 概念: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 广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 文化; 狭义: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集体性 社团; 社会环境构成因素: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讯息因素。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 概念: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它 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 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复杂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 人工生态系统中。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 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 汀的英国人来澳洲定居,随身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庄 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后来,宠物兔子陆续逃亡到了野外, 100年后,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这24只野兔的上亿“子 孙”给整个澳大利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野兔发现,这 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 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 啃吃精光,严重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其他种类 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专家计算,这 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人开 始想尽办法控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筑围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猎,捕 捉,放毒,引进天敌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极为惊 人,一对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因此,至今澳 大利亚的兔子仍是祸害。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概论课件
06
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环境污染,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
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推广清洁能源
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定期评估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强化环境监测与评估
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
生态保护与修复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开展环境与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
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
组织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预防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研究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探索病因和发病机制,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策略,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主要任务
降低人群疾病发生风险,控制疾病流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目标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强调个体和社会共同参与,注重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住宅卫生与健康
04
公共卫生与健康
食品的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食品的储存、加工、烹饪和销售等环节。
食品卫生安全
食品污染是食品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包括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等。
食品污染与控制
合理的食品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总结词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个人也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减少外出等。
《预防医学》第1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19:46
污染物(pollutant)
•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其理化性质 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 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更强、 危害更大。
19:46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9:4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 • • • 广泛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多样性
19:46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 • • • 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远期危害 间接效应
19:46
急性危害
• 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所引 起的,通常表现为快速、剧烈、呈明显中 毒症状。 • 煤烟型烟雾事件 • 光化学烟雾事件 • 生产事故
19:46
四、环境污染防制对策
• 规划措施 • 工艺技术措施
19:46
谢谢!
个体感受性差异
• 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不同个体的反应性 质与强度不同,个体感受性差异主要取决 于人体健康状况、生理状态、年龄、性别、 遗传因素、营养水平等,决定个体的易感 性。
19:46
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 1.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多见于化学结构相近或同 系的化合物,或对机体毒作用机制相近、靶器官部位相同 的化学物质。如大多数碳氢化物的麻醉作用,大部分刺激 性气体的刺激作用都是相加作用。 • 2.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 如同时接触乙醇和四氯化 碳产生的肝脏毒性明显大于接触其中一种产生的肝损害。 • 3.加强作用(potentiatio)但如果与四氯化碳同时作用于机 体时,可使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增强。 • 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如金属络合物与金属络合 后减轻金属毒性。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绪论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一、选择题:()1.护理工作者护理的最终目标是:A.保护、促进和优化健康B.调查疾病患病率情况C.预防健康人患病D.治疗亚健康人群()2.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特点之一是预防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和:A.生物预防B.社会预防C.非生物性预防D.心理预防()3.预防的策略是从个体预防扩展到:A.群体预防与健康促进B.社会预防与健康促进C.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D.群体预防与疾病预防()4.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是:A.疾病的诊断方法B.疾病的治疗方法C.防病与治病D.防病与保健()5.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B.环境污染和药物滥用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加剧D.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难度增加E.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6.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是:A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B掌握预防医学的检测技能C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D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的思想()7.预防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A降低床染病的发病率B减少新传染病的发病率C减少职业环境对职业人群的危害D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8.预防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是:A服务的对象是个体B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C强调急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D强调住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9.预防医学的特点有: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10.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计划免疫B.周期性健康检查C.筛查D.康复训练()11.适合一级预防的疾病是:A.病因不明确的疾病B.病因较明确的疾病C.病因明确并可以控制的疾病D.病因明确但无法控制的疾病()12.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健康体检B康复训练C计划免疫D饮用水消毒()13.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体育锻炼B.健康教育C.计划免疫D.预防并发症()14.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A.健康教育B.合理膳食C.增加体力活动D.减肥E.减轻精神紧张()15.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16.糖尿病的第三级预防就是:A.健康人的预防B.糖尿病病因的预防C.糖尿病尚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预防D.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预防()17.指导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模式是:A机械论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D环境--人群医学模式()18.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缺陷是:A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B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活动C只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生物属性D忽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19.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A.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病程、康复防残B.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即时治疗C.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D.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0.生态平衡是一种:A.绝对平衡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C.动态平衡D.永久平衡()2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原生环境是指: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B.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23.自然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4.社会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6.各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状态的是:A环境平衡B生态平衡C环境失衡D生态失衡()27.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剧毒液体泄漏,造成20余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几千人当场死亡的印度“博帕尔事件”,其泄漏物质是:A.二氧化硫B.异氰酸甲酯C.溴氟烷烃类D.氮氧化物()28.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童川流域出现的痛痛病是:A环境污染联合作用B环境污染慢性毒性作用C环境污染慢性急性作用D环境污染相互拮抗作用()29.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0.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为5%,经医生检查为病人的占20%,75%的人处于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健康状况良好D.亚健康状态()31.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化是: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升高D.逐级降低()32.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加强作用D.拮抗作用E.独立作用()33.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储存的正确描述有:A.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相对高浓度蓄积于某些组织或器官B.化学毒物进入体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在机体内重新分布C.化学物质在储存库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D.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具有双重作用E.化学物质在体内存在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34.1998年WHO修订的健康概念,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增加的两个词是A.精神和心理B.动态和稳定C.动态的和精神上的D.动态和心理二、填空:1.对病因明确的疾病,从病因入手,应采取预防措施为主。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部分
环境与健康部分1、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食物是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和氨基酸等)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5、环境污染: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质地理原因,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疾病,也叫做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P61)8、空气离子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工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
(P42)9、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P10)10、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金属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P8/12)11、一次污染物:是指有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3、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环境与健康(预防医学课件)
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
境因素。严格地说,原生环境只见于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荒漠、冻土、
海洋深处等。
图2-1-2
原生环境常常存在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是,原生环境也可能给人 类健康带来危害,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图2-1-3
原生环境中的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界物质急剧运动形成的环境变迁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涝、干 旱、海啸、滑坡、自然火灾、火山爆发、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 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图2-1-4
学习内容
一、直接危害 图2-2-2
1. 急性中毒:这类事件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 使周围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引起。世界上曾经发生过多起大气污染的急 性中毒事件,按其生成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类:
(1)烟雾事件 ① 煤烟型烟雾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图2-2-3 ② 光化学烟雾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图2-2-4
学习内容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病原体可随人畜粪便、污水及其他污物进入水体,导致介水传染病的
传播和流行。常见介水传染病:细菌性的有伤寒、霍乱、痢疾等;病毒 性的有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寄生虫性的有血吸虫病、贾第鞭毛 虫等。
图2-2-10 图2-2-11 图2-2-12
图2-2-10
图2-2-11
互动学习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工业“三废”、污水灌溉和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的使用以及矿业的发展, 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重金属污染、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如今已 相当严重,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极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 度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PPT文档演模板
2021/1/7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医学的构成:
PPT文档演模板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针对人群中疾病的 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环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 群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原 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的影响, 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 和预防疾病、防止伤残和夭折,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的一门学科。
2.全面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 疗及服务)。
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在医疗服务中,要把 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结合起来,执行预防战略。
4.学习预防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宏观与微观结合。
PPT文档演模板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PPT文档演模板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PPT文档演模板
预防医学PPT===1绪论环境与健康
n 16世纪中叶,以个体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卫生学诞生。 n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传染病的斗争,使以个体为
防治对象的卫生学扩大为以人群为对象的公共卫生。 (第一次卫生革命) n 20世纪中叶以后,预防医学发展呈现国际化倾向。 n 当今,提倡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 慢 性病和意外伤害。(第二次卫生革命)
•环境污染物:
•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
预防医学1
1、队列研究常见偏倚:观察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具体表现为:结局测量偏倚、暴露测量偏倚、无应答与失访偏倚、分析偏倚、健康工人效应、混杂偏倚。研究目的:1 检验病因假说 2评价因素的保护性效果3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2实验研究类型:现场试验、临床试验、社区干预试验、类实验 。
3临床试验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
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34【抽样误差】由于抽样而引起的样本与总体均数与总体均数直接、样本均数与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陈伟均数的抽样误差。
35【直线相关】探讨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36【直线回归】探讨两个变量间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37【医学参考值】指正常人或动物的人体形态、机能和代谢产物等得各种理化及生化常数。
粉尘可以产生纤维化作用,刺激作用,中毒和致敏作用。人体清除97%-98%, 过滤尘运送、吞噬。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作用:局部,全身,变态,致癌作用。
肺尘埃沉着病(尘肺):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硅沉着病(矽肺):由于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含游离型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预防医学(第一章)新
环境的概念、分类及其构成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 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因素总和。
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就客观存在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变应原等。 2.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它包括大气、
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 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主要包括小气候、
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 4.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
作
用
死亡
强
患病
度
机能代偿
疾病前状态
生理反应异常变化
生理反应正常范围 内变化
环境污染与健康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 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
➢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行为 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因素; 第二类是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 基因多态性等因素。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二)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
1.暴露测量 (1)环境暴露测量:即测量环境的外暴露
剂量。通常是测定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 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 触特征,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2)内暴露剂量测量:即测量机体内已吸 收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量生物材料中污 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
……
预防医学各章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第一章环境与健康一、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开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依据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将人类环境分为物质黄精和非物质环境两大类,前者为自然环境,后者为社会环境。
二、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开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含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后者有大气、阳光、水体、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三、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四、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息息相通,紧密相连,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人类社会开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五、生态系统指在肯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完整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六、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得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七、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八、环境污染的X:1.生产性污染、2.生活性污染、3.交通运输性污染、4.其他污染X九、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1.污染物的汲取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2.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储3.污染物的生物转化4.污染物的排泄:肾脏排泄、肝胆排泄、经肺排泄、其他途径排泄十、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急性毒作用2.慢性毒作用3.致癌作用4.致畸作用5.免疫度作用十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1.污染物化学结构2.污染物物理性质3.污染物生物半衰期十二、污染物暴露的强度与方法1.作用剂量或强度2.暴露途径或方法3.暴露期限与频率十三、化学物的联合作用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强化作用4.拮抗作用5.独立作用十四、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1.生理状况2.健康状况3.遗传因素4.营养条件十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1.公害病2.职业病3.传染病4.食源性疾病十六、环境污染的操纵策略1.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2.强化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治理3.操纵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4.强化环境爱护宣传教育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一、太阳辐射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X,也是地表上光和热的源泉。
预防医学概论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3)环境因素的选择性—不同的环境因素其作用 的靶器官也是不同的,如海洋鱼类中所含有的 甲基汞进入人体只侵犯神经系统和胎盘;化学 物质苯侵犯造血系统;有害金属铅侵犯骨骼系 统形成不溶性磷酸铅;有机化学物质石棉侵犯 肺,可引起胸膜间皮瘤;有机化学物质联苯胺 侵犯膀胱,可引起乳头状膀胱癌;四氯乙烯侵 犯肝,引起肝坏死。
17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水
18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气
19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渣
20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如 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 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 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 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 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 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 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对它所造成的健康危 害应有足够的重视。
10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是针对 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 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疾病 的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已 患病者,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临床指导意义的预防方法。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3200 学习参考资料绪论1、预防医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体健康的关系。
2、我国新时期的卫⽣⼯作⽅针不包括保护环境。
3、我国卫⽣发展战略在卫⽣事业重点选择上,要把农村作为卫⽣⼯作的长期战略重点。
4、病因学预防是指针对⽆病期。
5、属于⼆级预防措施的是防⽌疾病复发。
6、第三级预防⼜称病残预防。
7、WHO提出的卫⽣保健⽬标是2000年⼈⼈享有卫⽣保健。
8、初级卫⽣保健⼜称基层卫⽣保健。
9、不属于初级卫⽣保健任务的是恢复劳动能⼒。
10、⽬前,我国初级卫⽣保健⼯作已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其⾃⾝特点及我国现实条件的制药使得它的全⾯实施还⾯临许多挑战,国际援助不是其顺徙实施的关键。
11、在过去的⼏年⾥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的卫⽣成就。
其中,三级医疗卫⽣保健⽹发挥了重要作⽤。
其设⽴的三级机构是县、乡、村。
12、在过去的⼏年⾥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的卫⽣成就。
其中,三级医疗卫⽣保健⽹发挥了重要作⽤。
其设⽴的三条系统是医疗康复、卫⽣防疫、妇幼保健。
13、在过去的⼏年⾥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的卫⽣成就。
其中,三级医疗卫⽣保健⽹发挥了重要作⽤。
其设⽴的三种组织是卫⽣⾏政、卫⽣业务、群众卫⽣组织。
14、实施初级卫⽣保健是实现“⼈⼈享有卫⽣保健”的战略⽬标最关键的措施。
15、Lalonde和Dever提出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主要作⽤的。
16、积极的健康观,是在⽣物-⼼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产⽣的。
17、学习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疾病是怎样在⼈群中流⾏的,应当怎样预防。
18、2010年卫⽣发展的总⽬标中,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发达地区是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平。
19、⽤于评价⼈群健康状况为敏感的指标是婴⼉死亡率。
20、当今我国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群。
21、属于⼀级预防的有:遗传咨询;计划免疫。
22、以下各项中不以第⼀级预防为主的有:⼼⾎管疾病;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糖尿病。
预防医学(二)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1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关系
• 3.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污染危害中的 作用?
• 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即当食物中某一条食物链发生障碍时,可通过其他食物链进行必 要的调整和补偿。
• ②暴露途径或方式
• ③暴露期限与频率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 4.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 (3)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暴露: •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 抗作用、独立作用 • 增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等于各化 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 协同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大于各化 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即增毒作用 • 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本身并无毒性, 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 1.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 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 • 加强环境卫生调査监测与监督管理 • 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 •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总结
• 1.概念:人类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 、食物 网、环境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剂量-效应关系、剂 量-反应关系、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独 立作用 • 2.人与环境的关系 • 3.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 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 5.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消化道 皮肤
小肠
表皮、毛囊与 皮脂腺等
脂溶性-简单扩散;水溶性小分 子-滤过作用;重金属与有机化 学物-主动转运
脂溶性较高毒物通过皮肤吸收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预防医学》课件——第一节 人与环境
环
1.生物因素
境
的
2.化学因素
基
本
3.物理因素
构
成
4.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生物因素
环境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等构成自然环境的生物因素。
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等生物因素是人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 一,环境中的某些生物体可成为人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或传播媒介。 例如历史上及近年来的传染病。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与健康概述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
指生物群落通过新陈代谢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独立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中物质转移、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 现的,并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不断发生着能量流动、物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社会环境
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 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 关系的总和。 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 育水平、人口状况、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 卫生服务等。
社会环境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态,还可影 响人的心理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环境的基本构成
环境-人类-健康
预防医学-人类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二十章 人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物的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四节 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因素,生态系统与生态 平衡,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生 物转化的概念,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 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生产性污染 生活性污染 交通性污染 其他污染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 环境污染的物质
污染的来源
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农业农药、
化肥滥用等。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生活性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
香烟烟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 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3)核泄漏事件
1986年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
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 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 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 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 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 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 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 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 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挥发等 •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吸附等 •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降解、转化等
3.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通过理、化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
• 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和植物。人类是生态 系统中生物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处于食物 链的较高层次而已。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
•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 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
第2节 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 1948年WHO在其宪章中将健康表述为: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 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 状态。” • 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论述健康时,提 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康的 范畴进一步扩大。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 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 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 如城乡居民点、厂矿、农田、风景区。
生物圈
•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 或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它包括海平面以 下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 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和大气层。 • 生态系统 • 生态平衡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健 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佳的健康 状态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两端之间存 在着过度状态。健康与疾病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而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
亚健康
• “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 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 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 谢过程低下所导致的,它是介于疾病与健 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有人称它为“灰色 状态”或“第三状态”
1.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之间构成 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 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 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凡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物的植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 那些能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它们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供应者。 • ②消费者 主要指食草和食肉的动物和人。 • ③分解者 是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还包括一些 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它们将动植物尸体分 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回归到环境,重新供植物利用,这种 作用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④无生命物质 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 机物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水、土壤和各种矿物质等, 这些无生命物质为各种生物有机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土壤
• 土壤是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而形 成的结构。其化学组成包括:矿物质、有 机质、微生物、空气和水。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有:
•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①引起肠道传染病和 寄生虫病,如伤寒、痢疾、寄生虫病等; ②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③引起破 伤风和肉毒中毒病。 • 2.重金属污染危害 其中以重金属镉污染土 壤引起的痛痛病最为典型。 • 3.农药污染的危害 ①慢性中毒 ②对酶系统 的影响 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一、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 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围绕着 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条件,如空气、水、 土壤、食物、动植物、太阳辐射等。 •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 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关 系与条件,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 口、家庭、卫生服务等。
第1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第1节 环境
• 案例1-1: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 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 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 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 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 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 系列惨痛的后果。 • 问题思考:①农田绝收原因?②什么叫生态平衡?
• • • •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 医疗卫生服务
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
评价程序与步骤
• • • • 收集资料 处理资料 计算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 分析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间 的关系
由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的关 系可将个体健康状况分为四种类型:
• • • •
健康型 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难以改变的历史危险因素型 一般危险因素型
第3节 环境污染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由 于人类活动产生达到有害物质或因素进入 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 存、发展的现象。
污染物(pollutant)
•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其理化性质 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 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更强、 危害更大。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传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 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 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二、环境的要素
• • • •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
空气
• 空气的性状包括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 温、气湿、气压、气流等。
水
• 水在地球上占总面积的70%,但大部分为海 水,淡水只占2.35%,其中可利用的仅占 0.2%。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量 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
亚健康
• 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 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 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 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 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 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 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