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研究进展
对 于功 能性消 化不 良药物 治疗效 果不太 令人 满意 , 目 前 为止 没有任 何一 种特 效 药 可 以使 症状 完 全缓 解 。症 状 的改善 也可 能与 自然病程 中症 状的 时轻时重 有关 , 或 者是 安 慰剂 的作用 。在症 状 加 重时 , 药物 治疗 可 能 会 有帮 助 , 但 应尽 量减少 用量 , 只有在有 明确 益处 时才可 长期使用 。 1 饮 食调 理
1 4
现代医院 2 0 1 3年 9月第 1 3卷第 9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 d e m Ho s p i t a l S e p 2 0 1 3 V o l 1 3 N o 9
功能性消化不 良治疗研究进展
梁翠萍 龚四堂
E V0 L VE ME N T OF RE SE ARCH ON TR E AT ME N T OF F UNC TI ONAL D YSP E P SI A
推荐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初治时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 关检测 , 并 进行 根除 治疗 。 2 0 1 2年 M A A S T R I C H T I V共 识 也推荐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患 者根 除幽 门螺杆 菌治疗 。
3 组 胺 H: 受体 拮抗剂 有人 曾对 时 间跨 度为 1 9 6 6— 2 0 0 6年 的若 干 随机 对 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3 3 2 X. 2 0 1 3 . 0 9 . 0 0 5
功 能性 消化不 良( F u n c t i o n a l D y s p e p s i a , F D ) 是指 来 源
一
项对 1 9 5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_郭信
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1 Nov .,2009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iapepsia FD)是指以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国内统计,FD 约占胃肠道专科门诊患者的1/3以上,欧美国家人群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1%~40%,其中FD 占40%~70%[1]FD 的西医诊断标准比较统一即Rome Ⅲ诊断标准,中医归属于“痞证”、“胃痛”范畴。
FD 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多以促进胃肠动力为主,中医多辨证论治。
因FD 的发病率高,近几年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现就FD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现代医学病机研究1.1 胃排空延迟国内研究显示[2]30%~80%的FD 患者存在消化道运动障碍,FD 患者中31.8%存在胃排空延迟,45.5%存在近端胃容受性障碍。
与国外报道,FD 中50%的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40%存在近端胃容受性障碍的结论相吻合。
侯晓华等[3]发现FD 患者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迟。
秦荔荣等[4]采用不透X 线标准物测定11例健康者及35例FD 患者餐后6h 胃排出的钡条数,结果FD 组较正常对照组胃排空明显延迟(P <0.05)。
柯美云等[5]实验发现FD 组胃固体半排空延缓,液体排空周期和最大排空速度降低。
1.2 胃电节律异常胃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会表现为胃电节律异常。
胃电节律异常包括胃动过速、胃动过缓和节律紊乱。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主要由胃肠神经系统(ENS)控制,其神经网络中,含有大量脑肠肽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为强力收缩期,与胃肠道的关系更为密切。
左国文[6]研究发现FD 患者的体表胃电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研究进展
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 胃排 空正 常 和延迟 的 F D两 组之 间各 症状 积 分相 似 ; 而 在 餐 后 胃内食 物 分 布 异 常 的
F D组 , 恶心和早 饱两 种 症状 积分 明显 高 于 胃 内食 物 分 布正常 的 F D组 。其 认 为 胃内食 物分 布 异 常 可能
后 饱胀 勉强 与 胃排空 延迟 有关 。
杆 菌感 染 、 基 因 因素 、 成 长 环境 、 饮食、 生活 方 式等 众
多 因素共 同参 与l _ 2 ] 。 胃肠动力 异常是 功 能性消 化不 良病 理生 理 机 制 中主 要 的研 究 主题 之一 , 近5 0 的 F D患者有动力 异常 , 如 胃排 空异常 、 进 食后 胃内食 物 分布异 常 、 胃容受性 受损 、 胃窦动力 低下 、 胃电节 律异 常、 十二指肠动 力改变等 ~ ] 。
一
般认 为 , 胃分 为近 端 胃与远 端 胃两 部 分 。近
等l 9 通 过随访 F D患者 , 经 超声 检 查 发现 , 服 用 促 动
力 药症 状改 善 的 患 者 , 胃排 空 速 度 较 原 来 加 快 ; 而 症状 无 变化 的患 者 , 胃排 空 速 度 无 明 显 变化 。该 研 究也 进 一步说 明 胃排 空异 常是 F D 的 主要病 理 生 理
1 胃排 空 异 常
De l g a d o — Ar o s等_ 1 研 究 却 发 现 4 3 F D 患 者 餐后 1 h胃排 空加 速 , 其 餐 后症状 与 固体 胃排 空加 速 有关 , 且 胃排空 是 餐后 症 状 的独 立 预测 因子 。认 为
胃排空 加速 使小 肠 内容物 增 加 , 导 致 小 肠 扩 张 引起 饱胀、 嗳气 、 恶心 、 疼痛等症状 , 并 促 使 肠 肽 分 泌 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于雷贝拉 唑肠溶 片 +枸橼 酸莫沙必利 对照组 。 单氏等 以连夏消痞汤 ( 清半夏 1 、 2g 干姜 9g 黄 、 连 9g 黄芩 l g党参 1 g 木香 1 g 甘草 6g 大 、 2 、 2 、 2 、 、
6 ・ 4
江西 中医药 2 1 7月第 7期总 4 0 1年 2卷第 3 3 4 期
JANG OU I X1J RNA TR L OF ADl oNA HI Tl L C NEs ME C NE E Dll
南 昌
认 为此
本 虚 标
,
阴虚
认 为 气 机 。苏 得 出脾 不 畅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不少学者运用传统 中医理论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 治, 已凸显 出其明显的优
皆属于热 。《 ” 灵枢 ・ 厥病》 “ t , 日: 厥 痛 腹胀胸满 , 7
心尤痛甚 , 胃心痛也 。 D虽然病位在 胃肠 , ”F 但其发 病与五脏 相关 , 中与肝脾尤为密切。正如《 其 临证
虚气滞证 、 脾胃湿热证 、 胃虚弱( 证 、 脾 寒) 寒热错杂
证 四型 。刘 氏 通 过 对 5 8例 F D患 者 的 临床 治 疗
势 和发展 前景 。现 就近几 年取 得 的成果综 述 如下 。
1 病 因病 机
病机特点 , 而饮食和情绪是主要诱发因素。 2 治 疗方 法 2 1 辨证分型 《 . 功能性消化不 良中医诊疗规范 ( 草案)》 将功能性消化不 良分为: 肝郁气滞型 、 肝 郁脾虚型 、 脾虚痰湿型、 饮食积滞型 、 寒热错 杂型等 五种类型。但各 中医临床医家依据 自己的l床经验 临
[] 5 薛莉萍 , 张合俊.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6 0例 [ ] 辽 宁 J. 中医药大学学报 ,0 8 1 ( ) 9 2 0 ,0 2 :9—10 0.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今医院常见的脾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及疼痛感、餐后腹胀感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本病不仅在医院常见,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可见本病发患者数众多,且经常未被重视。
本文就笔者在临床用药的效果做一简单阐述,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做一简要概括。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研究进展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现今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1],其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2]。
本文就本病的诊治情况略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1.1诊断标准根据罗马Ⅲ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①病程≥6个月,且最近3个月至少出现一项以下症状:上腹烧灼以及疼痛的感觉、餐后觉胃胀以及早饱感;②经胃镜等实验室检查后显示:可排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及肝胆胰相关疾病等。
1.2鉴别诊断①FD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通过钡餐透视可发现消化性溃疡可见突出到胃壁内的影像,胃镜检查可更直接的诊断疾病,并且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②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有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非慢性上腹部绞痛病史。
通过腹部B超以及胆囊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病情及发病症状常能作出诊断。
③胃癌: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可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因此常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但由于病情的不断加重,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其症状可能与本病相似,但胃癌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可同时伴见体重减轻、疲乏、贫血等消耗性症状,可以通过胃镜、PET-CT等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如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快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评估方法
03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类型,症状应符合排除标准,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罗马III诊断标准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特发性嗳气综合征三种类型,症状应符合排除标准,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
xx年xx月xx日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研究
CATALOGUE
目录
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评估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知行为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0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等。
消化性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其他胃肠疾病的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
04
03
抗抑郁药
针对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的患者,可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01
抑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用于减轻胃内酸性环境,缓解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02
促胃肠动力药
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中的应用及研究
结合其他疗法
02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与药物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其他疗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接受度。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01T16:33:34.8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作者:蒋启勇[导读] 现代社会的生活形式下产生了很多种类的常见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其中非常普遍发生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很多时候人们都不会很在意,蒋启勇开江县讲治镇双河村卫生室四川达州 636256现代社会的生活形式下产生了很多种类的常见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其中非常普遍发生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很多时候人们都不会很在意,但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不仅代表我们自身的脾胃消化能力出了问题,而且同时也会使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
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有两成到四成的人群都曾经患过这种疾病,只是有人知道而有人不自知,功能性消化不良大概占据消化系统门诊患者的半数左右,足可见其发病率之高。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且有疼痛感,嗳气、厌食、烧心、酸水反流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不仅会让人身体不舒服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精神上萎靡不振,针对这种脾胃失调导致的后果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我国中医领域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手段,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阴虚食滞型患者。
这类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医生经常可以发现患者有五心烦热以及舌红少苔的现象存在,并同时脉象上有脉细或细数的表现,可能还会伴有一些并发现象诸如盗汗、潮热、耳鸣、大便干结或者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将其归纳为阴虚食滞型消化不良,在治疗方向上应该以燥湿化痰以及消食和胃为主,具体使用中药方剂可参考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4g、细生地24g,水煎服)与消食和胃汤(连翘12g,神曲16g,麦芽16g,山楂20g,茯苓12g,陈皮12g,川朴12g,砂仁5g,鸡内金10g,水煎服)治疗。
第二,阳虚食滞型患者。
一部分患者在进行中医诊断的时候除了胃痛胃胀以及厌食等主要症状体现在患者手足不温,舌苔薄白且舌质淡,脉象上观察有脉弱或者脉沉的情况发生,时常伴有腰酸腿软、畏寒怕冷、记忆力减退、耳鸣以及大便不调的现象,临床将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归纳为阳虚食滞型消化不良,在治疗上要以消食和胃以及温补肾阳为主,方剂上可以选择复元汤(淮山药50g,肉苁蓉20g,菟丝子10g,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g,羊脊骨1具,粳米100g,葱白3根,生姜、花椒、酒、胡椒粉、八角、食盐各适量,烹饪熬煮)食补的同时与消食和胃汤(连翘12g,神曲16g,麦芽16g,山楂20g,茯苓12g,陈皮12g,川朴12g,砂仁5g,鸡内金10g,水煎服)合方调理。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
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
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
《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
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
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VS
医生可以撰写病例报告,详细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等。
经验分享
医生可以分享自己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和经验分享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遗传学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免疫学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道微生物
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趋势分析
要点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学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如焦虑和抑郁。
要点一
要点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社会学研究
探讨了社会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工作压力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关注细胞生物学过程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如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
情绪管理
心理干预
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干预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规律饮食
选择细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糙、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软食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适当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饮食结构合理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增加运动和锻炼,避免焦虑和压力过大。
生活方式调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根据罗马IV标准,FD可分为三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疼痛综合征(EPS)和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混合型。
定义与分类
1
流行病学研究
2
3
FD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0%-30%。
FD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民族、地理区域、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F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劳铭霞;张继红;殷磊;刘路;罗涛
【期刊名称】《中医学》
【年(卷),期】2022(11)3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反复性的功能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
机制与胃肠激素水平改变、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的增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调节障碍、十二指肠屏障受损与微炎症、肠道菌群失调、遗传等因素相关。
治疗主要以调节胃肠运动与胃肠激素水平、抗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以及抗焦虑抑郁等措施为主。
中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胃升
降失职中焦痞塞不通。
在治疗上根据相关的诊疗共识意见及个人临床实践经验,进
行遣方组药治疗。
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两个方面总结本
病的研究概括,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7页(P374-380)
【作者】劳铭霞;张继红;殷磊;刘路;罗涛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宜昌;宜昌市中医医院宜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基于中医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3.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4.精神心理因素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5.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陈晓乐1禄保平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中图分类号:R3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8-0133-【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多采取对抗疗法。
传统中医多在辨证的基础上“病证效”结合整体调节。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西医学;文献综述【Abstract】Functional dyspepsia is a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Because of a high incidenc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field of medicine. Its pathogenesis in modern medicine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treating the disease is often allopathy. Ba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sease-pattern-efficacy integration”plus holistic regulation can be effective.【Key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 TCM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8.069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两种主要类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1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和排泄的症状。
它可以分为有机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类型。
有机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的病理性改变,如胆囊疾病、胃肠溃疡、胃肠道异物等。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是指在经过结构性和代谢性调查后,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但患者却在消化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感和不良反应。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病情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呕吐、胸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肠道运动和胃肠黏膜感受器的异常反应而引起的,同时神经内分泌调节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运动障碍和胃肠道感受器异常反应两个方面。
肠道运动障碍是指肠道内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不规则性的传输,导致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
一方面,人类肠道拥有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包括神经、肌肉、组织和激素等多种因素,以维护肠道蠕动的正常功能。
但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这种调节系统往往失衡,导致肠道蠕动的不连贯和不规则性,这就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另一方面,胃肠道感受器的异常反应也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胃肠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包括肠段的蠕动加强、胃部收缩等等。
但在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的患者中,这种感受器的反应往往异常,会导致不必要的肠道收缩和胃肠道扩张,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通过针对其不同的病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达到缓解或改善消化不良的效果。
例如,针对肠道运动失调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膳食调整、药物干预等方法达到改善肠道运动的目的。
对于胃肠感受器的异常反应引起的消化不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胃肠道的收缩和蠕动。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黎敏,E m a i l :85105993@q q.c o m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段姝婷1,刘文滨2,丁瑞峰2,黎 敏2,包瑞玲1(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 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 D )是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有研究表明F D 的病因学是多因素的,并提出了胃肠运动异常和内脏高敏感㊁幽门螺杆菌感染㊁脑-肠轴功能紊乱㊁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机制㊂本文就F D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关键词:消化不良;螺杆菌,幽门;胃肠活动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10-0958-03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10.0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 u n c t i o n a ld y s p e p s i a ,F D )是极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也是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㊂F D 在全球发病率约为11%~29.2%[1]㊂我国约占内科门诊11.5%,占消化科门诊约52.85%[2]㊂F D 临床表现以餐后腹胀㊁早饱感㊁上腹痛㊁上腹烧灼感为主㊂近期发布的罗马Ⅳ标准对F D 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即符合上述症状的其中一项或多项,无可以解释的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诊断前上述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㊂按其临床表现可将F D 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 D S )和上腹痛综合征(E P S )两大类[3]㊂F D 且具有多样化,发病率高,反复发作㊁慢性迁延等特点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㊂目前F D 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F D 的病因学是多因素的,并提出了胃肠运动异常和内脏高敏感㊁幽门螺杆菌感染㊁脑-肠轴功能紊乱㊁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机制[4]㊂本文就F D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1 胃肠运动异常多项研究表明胃肠运动异常为F D 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其内容包括移行性复合运动(m i g r a t i n gm o t o r c o m p l e x ,MM C )Ⅲ相异常,胃容受性舒张受损㊁胃排空延迟等,临床中50%F D 患者有上述表现㊂消化间期胃和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为移行性复合运动,并将肠内容物及致病菌机械性的移行向远端肠道,是控制上段小肠细菌生长的重要机制㊂F D 患者MM C Ⅲ相受损或不协调Ⅱ相动力减弱,这些可能引起或加重F D 患者餐后消化不良的症状[5-6]㊂胃容受性舒张由一氧化氮介导的迷走神经反射调控,一氧化氮可以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受到抑制,降低近段胃的张力增加胃容积,迷走神经受损会导致胃容受性舒张受损,从而引起F D 患者早期饱腹感[7]㊂胃排空延迟被认为是F D 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且与消化不良症状密切相关㊂2 内脏高敏感目前有学者研究发现F D 患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为内脏高敏感性增加,F D 患者中内脏高敏感性的约占35%~50%[8-9]㊂能引起内脏疼痛或不适刺激的阈值降低㊁内脏对生理性刺激产生不适的感觉或对伤害性的刺激反应强烈的现象称为内脏高敏感㊂F D 患者内脏高敏感表现为对胃肠道刺激如酸灌注㊁气囊扩张的疼痛阈值降低,甚至对正常胃肠道功能状态的敏感性增高㊂并与内脏相对应的躯体牵涉痛范围扩大[8-9]㊂5-H T 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疼痛感觉信号的传递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中5-H T 信号系统的改变同样会引起内脏敏感性增高㊂研究发现,近端胃黏膜中肠嗜铬细胞增多㊁5-H T 合成增加及肥大细胞数量增加㊁脱颗粒增多可能引起F D 患者胃的敏感性增高,并且有观点认为是5-H T 始动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感觉过敏[8-9]㊂另有一些研究显示富含于辣椒素(C A P )敏感传入神经纤维中作为一种初级传入痛觉递质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 )可以使大鼠疼痛阈值降低,表明在内脏高敏感中C G R P 有一定作用[10]㊂另有研究表明胆汁酸可以提高内脏高敏感反应程度,而且胆汁酸在p H<3的环境中能加剧黏膜表面黏液的洗脱作用[11]㊂在大量动物或人体实验中研究发现对于内脏高敏感的发病精神心理应激起着关键性作用㊂发现精神心理应激致内脏高敏感的关键部位在大脑中枢,尤其是高级中枢致敏㊂多项研究总结中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异常释放㊁边缘系统和蓝斑-N E系统㊁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表达㊁相关神经生长因子等在内脏高敏感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㊂3炎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表明炎症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F D发病有关,相关研究发现F D患者症状发生的主要部位位于十二指肠,且发现F D患者十二指肠嗜酸细胞增加[13]㊂有学者指出F 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增加[14]㊂F D患者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与显微镜下低度炎症有显著相关性㊂此外,十二指肠中的细小神经纤维与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和低度炎症程度显著相关㊂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可能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至能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发病㊂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0%~40%,在发展中国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1%~70%[15]㊂目前认为F D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相关性,可能与胃泌素释放增多,从而引起胃酸分泌过多有关㊂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抑制胃饥饿素分泌,导致食欲减退和胃排空能力减弱[16]㊂F D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F D患者的症状及生活有重要意义㊂4脑肠轴功能紊乱目前F D的发病被认为与脑肠轴功能紊乱有关,胃肠道由中枢神经系统㊁肠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脑肠轴是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的双向通路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直接调节胃肠道㊂此外,还可以将信息以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信号的形式由迷走神经㊁脊髓上传,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整合分析后传递到胃肠道,对胃肠道进行调节,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脑肠互动㊂研究发现脑肠肽的分布与分泌紊乱与F D的发病相关,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可出现脑肠互动㊁脑肠肽分泌异常而使患者引起消化不良症状[17-20]㊂多项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参与了F D的形成,自主神经紊乱引起胃肠道运动等从而引起F D患者的相关症状㊂另外,F D患者中有抑郁㊁焦虑状态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受损[21]㊂还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着胃肠道的分泌㊁运动等功能,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刺激后,可使迷走神经张力减低,从而导致胃肠感觉的高敏感性,进而引起有关F D的相关症状㊂5精神心理因素F 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该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F D患者常伴有焦虑㊁抑郁㊁失眠等精神症状㊂F D患者常反复就医,但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致使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显示12.4%的F D患者正常工作及学习受到影响,也使得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消耗㊂且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道症状互为因果,彼此影响[22]㊂随着人们对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关注,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F 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精神心理应激通过中枢C R F异常释放㊁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表达㊁相关神经生长因子等引起内脏高敏感性,从而使F D患者引起相关症状㊂(2)精神心理因素产生的不良情绪扰乱正常中枢神经的生理活动,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引起胃肠功能的不协调运作造成了全身各系统的紊乱[23]㊂(3)有研究发现F D患者有明显的精神质㊁内向性及神经质等人格特点[24]㊂(4)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造成胃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精神心理影响下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活化及释放相关的介质对F D患者产生影响[25]㊂F D是一种慢性㊁迁延性功能性疾病,且病情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㊂随着越来越多人对F D的研究,有些新的观点被提出,通过多项研究指出F D患者以变形菌门为主的特征性唾液菌群结构组成,F D患者唾液属水平中奈瑟菌属比重最高[26]㊂这对于F D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㊂另有研究指出代谢综合征与F D的发病有相关性,高血糖症㊁高血压㊁脂肪肝等可能是F 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7]㊂临床中对于血糖㊁血压等的控制对F D的诊治提供帮助㊂综上所述,F D的研究虽然具体病因尚未阐明,但目前的研究结果给临床诊治的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F D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轻了患者的身心及经济负担㊂也将为我们进一步对病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㊂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F D更多的关注,会给未来F D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可能㊂参考文献:[1] F o r dA C,M a r w a h aA,S o o dR,e t a l.G l o b a l p r e v a l e n c e o f,a n d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u n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d y s p e p s i a:a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u t,2015,64(7):1049-1057.[2]S c h m u l s o n M J,D r o s s m a nD A.W h a t i sn e wi nr o m eⅣ[J].JN e u r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M o t i l,2017,23(2):151-163.[3]S t a n g h e l l i n iV,C h a nF K,H a s l e rW L,e t a l.G a s t r o d u o d e n a ld i s o r de r s[J].G a s t r o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6,150(6):1380-1392.[4]崔二丽,王智昊,王丽波,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64-2568.[5]黄燕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消化酶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6.[6]黄燕妮,王承党.米曲菌胰酶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治疗[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29(3): 316-321.[7] A s a n oH,T o m i t aT,N a k a m u r aK,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o f g a s t r i cm o t i l i t y d i s o r d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f u n c t i o n a l d y s p e p s i a[J].JN e u r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M o t i l,2017,23(3):392-399. [8]李培彩,张声生,吴震宇,等.枳实总黄酮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9(12):1027-1032.[9]崔立红,彭丽华,杨云生.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5):488-491. [10]胡容,彭燕.辣椒素及T R P V1与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4):295-298.[11] C h e nS L.Ar e v i e w o fd r u g t h e r a p y f o r f u n c t i o n a ld y s p e p s i a[J].JD i g D i s,2013,14(12):623-625.[12]吴萍,许树长.精神应激诱发内脏高敏感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2014,19(8):507-510.[13]黄燕妮,王承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3):241-244.[14] W a n g X,L i X,G eW,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d u o d e n a le o s i n o-p h i l sa n d m a s tc e l l si n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f u n c t i o n a ld y s pe p s i a[J].A n nD i a g nP a t h o l,2015,19(2):50-56.[15]樊民强,李寿勋,黄志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36-37. [16]赵红珍,王盖昊,王兆林,于晓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110-114.[17]覃佩兰,成泽东.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2-2714. [18]毛兰芳,汪龙德,张宏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肽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4):570-576. [19]刘钰,汪良芝.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㊁焦虑状态患者脑功能检查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7,32(9):770-773. [20]刘洪娜,苏少慧,胡义亭,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状态与血清白介素6水平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7,32(8):699-702.[21]赵丹,毛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2880-2882. [22]曹火留,张璋,黄学勤.黛力新联合维生素B6治疗伴负性情绪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2018,31(22):60-63.[23]杨昌妮,刘纯伦.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44(15):2129-2131. [24]熊娜娜,洪霞,赵晓晖,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9):641-645.[25]卢娅,刘露路,王珏,等.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及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6):2489-2492.[26]陈瑜,刘婉薇,李良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唾液菌群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3):1789-1791,1796. [27]宁琳,韦良宏,陈海东,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122-126.收稿日期:2019-08-27编辑:武峪峰。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
合 医院收集 3 4 3 里F D 患者 , 寒 热错 杂型 共 1 2 7 例, 提示
证 候可 能与地 区具 有相关 性 。 综 上所述 , 本病病 位在脾 胃, 与肝密切相关 , 多 由脾 胃虚 弱 、 情 志不畅 、 饮食不节 、
近年来 , 一些 学者通 过流行病 学调查 的方法 , 对F D 的证型分 布进行 了客观化 的研究 。 如张声 生等 通过对 5 6 5 例F D 患者进行 证候特点 的研究 , 结果发现 以脾虚气
滞证 、 脾 胃湿 热证 、 脾 胃虚 弱证 、 寒 热错杂证 、 脾 胃虚寒
证 这五种证候最 为常见 , 占全部证候 9 5 . 2 %。
晶等 对 F D 文献研究 发现前 4 种证 型为肝 胃不和 , 脾胃
虚弱, 寒热错 杂 , 饮食 积滞 。 F D 病 因复 杂 , 证候分 布与患 者 年纪 , 性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 、 H P 感染 、 是否兼有 抑郁焦虑 等 因素
有关 。 孟 淼 等 研 究 发 现 F D患 者汉 密 尔顿 焦 虑 量 表 ( H A M A ) 评 分与汉密 尔顿抑 郁量 表 ( H A M D ) 评 分均 显著高
・
8 5 2・
浙江 中医杂志 2 0 1 6 年1 1 月第 5 l 卷第 1 1 期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中医研究 进展
沈淑华 王 坤 根 吕 宾 林 友 宝 浙江 省 中 医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0 6
关键词 功 能性消化不 良 中医药疗法 文献综述 王相 东等 通 过文 献研究 发 现 F D 患者前 4 种证 型
示 观察组 总 有效 率为 9 3 . 3 3 %, 高 于对 照组 ( P<O . 0 5 ) 。 方 庆霞等 。 将8 4 例F D 患者 随机 分为 2 组, 治 疗组予 口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姚依群 .p受体阻滞 药在高血 药治疗 中的应用及地 5
位[ . J 武警医学 ,0 8 l ()1 7 ] 2 0 ,93 :9 . [】 S e d g P oe i .l s ct no lim c a- 6 p d i al tRC a i ai f a u n n M, t sf o i cc h
垦
堡
匡
芏
医
生
塑
VO . 7 1 2 No. 2 1 3 00
J 0URNAL 0F CHE NGDE M E C DI AL COL GE LE
钙离子拮抗剂可抵消 p受体 阻断剂引起 的外周阻力增加 , D 受体 阻断剂可抵消钙离子拮抗剂引起 的交感神经兴奋 , 这两种 药都有抗心绞痛作用 , 所以对并 发稳定型心绞痛 的 高血压疗效增 强 。 6 3 钙 离子拮 抗 剂和 利 尿 剂 钙 离子 拮 抗剂 的 减 少外 周 . 阻力和排钠作用与利尿剂 的排钠和 减少血 容量作用达到 疗效互补 , DHP 类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都可以激活交感 神经和肾素一血管 紧张素一醛 固酮系统 , 不是好的联合用 药方案 , NDHP 类钙离子拮抗剂不会激活交感神经 , 更适 合与利尿剂联合。 利尿剂不能消除或减轻钙离子拮抗剂 引 起的踝部水肿 , E/ P AC IAR 扩张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 能够减 轻甚至完全抵 消这一 不 良反应 。 64 AC I A 和钙离子拮抗剂 都能使外周血管阻力 . E / RB 减少, 因而有协同作用。 E / AC I ARB能抵消钙离子拮抗剂 引起 的踝部水肿和 交感神经兴奋 。 钙离子拮抗剂能够抗心 绞AC I AR E / B能抑制心肌重构 , 减少蛋 白尿 , 所以这一方 案更适 于心肌 梗塞 后有心绞痛和有蛋 白尿 的糖尿病 肾病 患者 , 并对血糖和脂代 谢无影 响。 6 5 p受体 阻滞剂和利尿剂 p . 受体阻滞剂通过减少心 输 出量 而降压 , 利尿 剂通过 减少血容量降压 , 两者 有协 同 作用 , D受体 阻滞剂能够抵消利尿剂的激活交感神经和肾 素 一血 管 紧张 素 一 固酮 系统 作 用 , 醛 因此 , 一 方 案尤 适 于 这 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 但这一方案对代谢 的影响也不容忽 视, 高血压并 发糖尿 病 、 高血脂 、 痛风 患者不宜采用 。 6 6 AC IAR 和 p受体 阻 滞剂 p . E/ B 受体 阻 滞剂 降 低血 浆肾 素活性 , 使血管 紧张素 I 转变 为血管 紧张素 Ⅲ而减 少, 理论上能降低ACE / I ARB的疗效 , 但此类药物能够抵 消长期使用AC I ARB E/ 后缺少负反馈所引起的肾素分泌 增加 , 此类 方案应用于高血压 尚待进一步积 累经验 。 6 7 AC I . E 和AR 理论 上 A 可 以克服AC I B RB E 引起 的血 浆醛 固酮逃逸 , 因此, 两药合用 可能有协同作用 , 并加强器 官保 护 作 用 。 目前 , 一 方 案 只用 于 重 度 高血 压 , 作 为 治 这 并 疗 重 度 心 衰 和 蛋 白尿 患 者 的 最 后选 择 。 目前 , 应用广泛、 效果较好的降压方案有[1ACE / 1: I AR JII Bj ̄尿剂、 [| D受体阻断剂加D 钙离子拮抗剂、 HP HP ND 钙离子拮抗剂加利尿剂、 E / AC I ARB 加钙离子拮抗剂马毅 . 1 药理 学[ . M】天津 :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0 8 天 20 .
基于中医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石敬依1,周滔2,蔡文君1,罗容1(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中医证型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17.024[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指被认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中的一种或多种消化不良症状,缺乏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罗马N诊断标准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分别属于中医的“胃痞”和“胃皖痛”范畴⑷。
我国一项有关FD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全球FD总患病率较高,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囚。
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失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相关27;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辨证分型进行治疗⑷。
依据中医理论和FD病因学理论模拟FD动物模型,对展开中医药治疗FD的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对FD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在中医证型的FD动物造模方法梳理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选择符合中医证型的FD动物造模方法提供参考。
1中医分型FD造模方法1.1肝郁型国内学者参考郭氏夹尾造模法⑼从“怒伤肝,久则郁”为出发点,制备FD肝郁型模型。
其具体操作是选用雄性Wistar大鼠,用长海绵钳夹大鼠尾巴远端1/3处,令其暴怒,寻衅与其他大鼠厮打,以激怒全笼大鼠。
每次刺激30min,每隔[通信作者]罗容,E-mail:luoro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3031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431)1008-8849(2021)17-1923-063h刺激1次,每日4次,连续刺激7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 20 02年第 1 3卷第 3 ̄ l
A r pc dc e20 , o.3N e saeMein 02 V 11 o o i 3
1 85
述
功能 性 消 化 不 良研 究进 展
王 玉梅
【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 诊 断
查F D的心理 障碍 结果 显示 : D患 者 常有 神 经质 、 格 内 F 性 向、 易于 焦虑等 个人特 点 , 在性格 出现 缺陷 的基 础上 , 性 负 生活事件可诱导 消化 不 良症状和抑郁 、 虑情绪 , 焦 心理 因素
和 消 化 不 良互 为 影 响 、 为 因 果 形 成 恶 性 循 环 。 互 2 诊 断
中图分类 号 : 5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5 34 20 )3 15—0 R7 A 10 —93 (02 0 —0 8 2 功能性 消化 不 良( uc oa dppi.D 系指持续 或问 Fntnl yes F ) i a
潘春 生
有研究指 出 _ s, 抑郁 等 心理 因素 可通 过 脑 一肠 轴 使 胃 肠运 动及 分泌功能紊乱 , 或使 内脏感 觉过 敏。Wiu d k n 等调 l
异 常。
无过多或 不当的进 食 、 胃消化 负荷 加重 或不 符合 胃消 化 致
生理 的情 况。如无食 物 的因素 , 可视 为 胃动力 障碍 相关 性
消化不 良。应 进 一 步检 查 , 除 器 质 性 病 变 后 可 考 虑 为 排 F 。建议将 F D D的诊 断标 准纯化 为 “ 除外 一切 胃粘 膜 器 质 性病变 ( 轻微充血 、 水肿可不排外 )n 。 【]
许多研 究表 明H , 胃运 动功 能 障碍 是 F J D的 主要发 病
化道 内窥镜检 查 )没有证据表 明消化不 良的症状能通过 排 , 便消除 , 与排便 的频率 、 或 大小便 性状 的改变 相关【 川。 9 儿 ”
基础 , D病 人 胃排空延 迟 的原 因可 能 与 胃窦 动力 低 下 , F 幽 门阻力增 加及 胃窦 幽 门十 二指 肠 协调 收缩 障 碍有 关 。F D 病 人不仅有上 消化 道动力异常 , 还有小肠 动力异 常。F D病 人 的 胃、 幽门十二指肠 动力异常 , 仅存在 消化期 的动力异 不
关系不大 。可能主要与上 胃肠道运 动失调 和内脏感觉过敏
2 1 仅凭临床症状 不能区分器质性 病 变或 F 对 F . D, D的诊 断仍 需采取排 除诊 断方法。罗 马 Ⅱ标准 推荐 的 F D的定 义 为 ;在 1 “ 2个月 内症状至少存 在 1 , 2周 症状 不必持 续存 在 , 持续或少反复存在 的消化不 良( 于中上腹部疼痛 或不适 ) 位
关 。约 5 %F 0 D患者 的 胃、 十二指 肠对 机械 性刺 激高 敏 、 解 释了患者进食 量少 、 上腹 饱胀等症状 。此 外 , 十二 指肠 动力
紊 乱引起十二指肠 酸清 除 降低 与恶 心有 关 。F D患 者在 空 腹 时出现症状 的基础可能 是其 移行性复合运 动( c 活动 埘 )
对症状难 以治愈且已排 除器质 性病 变 的患 者 , 以考 虑 采 可 用 胃排空实验及 胃动力 相关 检查 。
22 1 胃排空功 能 的相关 检查 有 : 消化 道钡 餐 透 视、 .. 上 超
肠 内酸滴注可增 加患 者 总 的感 觉分 数 , 示 F 显 D患 者 十二
指肠 化学敏感 性 与 胃食 管反 流疾 病 患者 的化学 敏 感性 类
似。
作者单位 : 王玉 梅
常、 且也见 于消化 问期 。5 %以上 的患 者有 胃排空 的延缓 。 o
F D的诊断要详细 的询 问病史和体 检 , 症状者 应进 对有
行上消化道 内镜检查 及其 它相 关检 查 , 以除外其 它重 要器 质性病 变。这 是诊断 F D的基本手段 。 注重 进餐和消化不 良的关系有助 于判断其病理 生理 基 础, 即是酸相关性 疾病或 是 F 。食 物 能缓 冲胃酸 , 胃的 D 使
不在可 以解 释其症状 的器质 性疾 病 的证据 ( 包括 进行 上 消
有关。一些 F D病人 的内脏高敏 感性 可能 与肠 道机械 受体 的感受 阈值 、 输入 感觉信 号处理 改 变及 中枢痛 觉 阈值 降低 有关 。幽 门螺杆菌 ( ) 唧 感染 是否在 F D发病 中起 作用 尚存 在争议 [ [有 研究认为 耶 在 F 。 ] D不 同亚 型之 间的感染 率 是不 相同的[ 引。精 神因素与 F D发病相关性 也受到重视 。
隙性上腹部 中心部位的疼痛 、 不适 、 腹胀 、 泛酸 、 嗳气、 恶心 、
呕吐等症状且 不能用器质性 疾病或解剖结构 的改变来解释
的一系列征候 群 。依据 F D患 者 对 症状 的 主诉 、 将其 分 为 溃疡样型 、 运动 障碍样型 、 非特异型 、 反流样型等 。
1 病 因
对F D发病 机制有关研究表 明,D与 胃高分泌 、 F 胃炎 的
P H值上升 , 因而能减轻 由于 胃酸刺激 引起 的症状 。如患者 空腹 时上 腹不适 、 上腹疼 痛或发胀 , 进餐后减 轻很可能是 酸 相关性疾 病。如患者空腹时有 症状 、 后加重时 , 餐 应注意 有
有些病例 虽 然 胃排 空 无 异 常 , 餐 后 胃内 的食 物 分 布 异 但 常【, 5 餐后 胃底 松 弛 或对 扩张 的感 觉异 次数 少 , cⅡ期 动力 减 弱 以及 删
十二 指肠反流 等)这 些解 释了有些 患者空腹就有 症状餐后 ,
仍 不减 轻 , 或加重 【 。国外 一组研究发 现[ 每次十二指 甚 6 J ,
22 目 . 前并 不推荐将 胃的排空研究作 为常规 的临床试 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