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拾零在古诗文阅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语。

这些词语因为距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往往会成为阅读上的障碍,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下面就常见的年龄称谓作一归纳:(1)襁褓:指的是还没有满周岁的婴儿。

如: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旧唐书·裴矩传》)(2)孩提:指二到三岁的幼儿。

(3)垂髫(总角):借指幼童阶段。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卫风·氓》)(4)豆蔻:指女子十二、三岁。

如: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5)及笄.:(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指女子十五岁。

如:女子……十有五岁而笄。

(《礼记·内则》)(6)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辛文房《唐才子传》)(7)而立(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

如: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礼记·内则》)(8)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

如:四十而不惑。

(《论语·为政》)(9)知天命(知命):指男子五十岁。

如: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白行简《李娃传》)(10)花甲:指六十岁。

如: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纪晓岚传》)(11)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其二)(12)耄耋:指八九十岁。

如:虽老、更非官,耄耋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

(《北史·尉元传》)(13)期颐:指百岁高寿。

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至3岁。

总角:童年的总称。

语出《诗经》,《诗•卫风•氓》有‚总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女孩7岁为髫年,男孩8岁为龆年,《韩诗外传》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龆可通。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束发:青少年的总称。

一般指15岁左右,《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具体来说,男子13至15岁期间又称舞勺之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女子的称谓多一些,如金钗之年(12岁),豆蔻年华(13岁),及笄之年(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女子15岁就已到出嫁的年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之年:男子15至20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15至20岁的称谓有: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俗解有误,不可取)、碧玉年华(16岁),桃李年华(20岁)。

弱冠: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花甲:指60岁(亦有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的称谓)。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0、志学:十五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一百岁。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古代老年人寿终时按辈份分长次循丧礼秩序埋葬,死者为尊长,生者为卑幼,并要求子孙悲痛饮泪,以表示对长辈的怀念。

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年龄的称谓不尽相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童子:六岁以下的儿童。

《礼记·内则》:“五十曰朝士,六十曰宿士,七十曰贤士,八十曰大夫,九十曰老士,百岁曰:寿。

”垂髫:童年。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髫年:女子七岁。

《礼记·内则》:“女子七岁,姆教婉娩。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管子·幼官》:“黄口小儿,皆得以长。

”舞勺: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舞勺,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舞象: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诗·卫风·木瓜》:“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及笄: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因此有“及笄”之称。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冠”即戴帽子,后指成年。

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意为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世,有所成就。

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用按期满可能生灾难的寓意比喻到四十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知命:五十岁。

《论语·里仁》:“五十而知天命。

”知道自己命运与天道循环的关系。

花甲子:六十岁。

古人的一种虚词整语句式,13加在数词后表示强调:60岁,如人均60岁,每人长一岁,称为花甲子,意为人生六十年。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知识交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知识交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中国古代人们在各个年龄段分别用什么来称呼?

中国古代人们在各个年龄段分别用什么来称呼?

中国古代人们在各个年龄段分别用什么来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被称为襁褓;
2至3岁称为孩提;
孩童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统称为黄口;
女子7岁称为髫年;女子12岁称为金钗之年;女子13岁称为豆蔻年华;
男子8岁被称为龆年;13至15岁称为舞勺之年;
青少年为束发之年。

二、少年时期,
女子15岁称为及笄之年;女子16岁称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或者破瓜之年;
女子20岁称为桃李年华;女子24岁称为花信年华;一直至出嫁称为梅之年。

男子15至20岁称为舞象之年;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
三、中年时期,
男子30岁称为而立之年;男子40岁称为不惑之年;男子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老年时期,
60岁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70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
80至90岁称为耄耋之年;
90岁称为鲐背之年。

另外,老年也被统称为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
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

此外,百岁以上的老者又有不同的叫法。

100岁被称为期颐、上寿;
120岁被称为花甲重开;
140岁被称为古稀双庆。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以此来表示对其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下面是古代各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称谓:1. 婴儿期(0-3岁)在古代,婴儿期被称为“襁褓”或“乳儿”。

“襁褓”一词指的是用布包裹的婴儿,是保护和照料的象征。

“乳儿”则是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

2. 幼儿期(3-7岁)幼儿期被称为“童子”或“苗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生活技能,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3. 童年期(7-16岁)童年期被称为“童年”或“童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基本的知识。

4. 青年期(16-30岁)青年期被称为“青年”或“少年”。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可能开始从事工作或结婚。

5. 壮年期(30-50岁)壮年期被称为“壮年”或“夫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在事业或家庭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6. 中年期(50-70岁)中年期被称为“中年”或“中堂”。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

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被称为“老人”或“长者”。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评价。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8. 老寿星(80岁以上)对于那些享年80岁以上的长者,古代社会常常尊称他们为“老寿星”,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长寿的境地。

这是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赞颂,也是对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致敬。

在古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尊重,还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称谓,强调了对孩子的照料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在古代中国,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称呼的变化与一个人的年龄相关,同时也与社会地位和性别有关。

下面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的详细介绍:一、幼儿期1. 萌儿/婴: 生下来的婴儿。

出生头三天也称为“三日儿”。

2. 含: 指尚未出牙的婴儿。

3. 萝卜头: 指头发还没长出来的婴儿。

4. 小儿: 指未满月的婴儿。

5. 乳儿/乳童: 通过吮吸母乳来获得营养的婴儿或儿童。

6. 半大子: 年龄在3岁至6岁的幼儿。

7. 小童/弱冠: 年龄在6岁至10岁的儿童。

二、少儿期1. 童/弱冠: 年龄在10岁至14岁的少年。

2. 少年: 年龄在14岁至20岁的年轻人。

三、青年期1. 少男/少年郎: 年龄在16岁至20岁的年轻男子。

2. 女郎/少女: 年龄在16岁至20岁的年轻女子。

3. 男子/壮年: 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男子。

4. 女子: 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女子。

四、中年期1. 中年男子/中年: 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男子。

2. 中年女子: 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女子。

3. 壮夫: 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的男子。

4. 良人/锦衣卫: 指官位较高或身份重要的男子。

5. 贤妻: 指贤惠聪明的妻子或妇女。

五、老年期1. 中老年: 年龄在45岁至60岁之间的人。

2. 老男子/称孙: 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的男子。

3. 老女子/妪: 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的女子。

4. 老年人/乐天老人/老年癖: 任何超过60岁的人。

6. 书生/蒲生: 指懂书识字、通晓经义的知识分子。

7. 片逆/男宠: 指出身良好但品德败坏的男性。

8. 妓女/青楼女子: 指出卖肉体以求赚钱的女子。

总结:古代中国的人们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些称呼有的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有些称呼仍然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1. 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3.总角——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

”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4.垂髫——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及笄(jī)——女子15岁。

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6.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7.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

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8.破瓜——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9.弱冠(guān)——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

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10.而立——三十岁。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1.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

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12.天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3.艾——50岁。

《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

”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4.花甲——60岁。

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5.耳顺——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6.耆(qí)——60岁。

17.古稀——70岁。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古代的说法和称谓在不同年纪之间常有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不同年纪的称呼:
1. 幼儿:襁褓中的婴儿被称为“孩童”或“婴孩”。

2. 童年:幼儿长大后,进入童年阶段,被称为“童子”或“童女”。

3. 少年:童年过后,进入少年时期,男性称为“少年”或“小郎君”,女性则称为“少女”或“小姑娘”。

4. 青年:少年成长到青年时期,男性被称为“壮年”或“青年”,女性则称为“少妇”或“青春女儿”。

5. 壮年:进入壮年的男性称为“壮士”或“家长”,女性则称为“贤妇”或“家母”。

6. 中年:壮年人逐渐进入中年,男性称为“中年人”或“中年士”,女性则称为“中年妇女”或“中年妇人”。

7. 老年:进入老年的男性被称为“老人”或“耆老”,女性则称为“老太太”或“老妇人”。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用法和礼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和地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这些称呼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国学分享 2018-09-13 21:40:4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_——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

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

”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

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

”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

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

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

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

“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

《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

“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

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

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

”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

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悼、龆龀:指儿童。

女孩7岁,男孩8岁。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

(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

)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

”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教数之年、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九龄”可指9岁。

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10岁。

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二七”之年:女子14岁。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之年:女子15岁称“及笄”或“笄年”。

“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此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

“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

”后因以“始笄”、“及笄”、“笄岁”谓(已经许嫁的)女子十五岁。

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

《聊斋志异·青凤》:“右一女郎,裁(才)及笄耳。

”“束发”或“成童”、“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志学之年:男子15岁称“志学”。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

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翟灏《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一十六耳。

”晋人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女子名)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如同二七一十四,女子16岁称二八。

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如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

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梁家熏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梁指东汉外戚权臣梁翼,史称其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

”黛指眉毛。

少年,称“弱年”,“弱龄”或“弱岁”。

弱,年少。

晋陆云《兄平原赠诗》附陆机《赠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梁书·庚承先传》:“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

”“二九”:女子18岁可称“二九”。

《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弱冠、七尺:男子20岁称“弱冠”。

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

”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后来人们就称二十岁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等。

不满二十岁为“未冠”或“未成冠”。

《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

”贾生指汉朝名士贾谊。

晋人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宋·叶适《司农詹公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

”第进士,即科举得中进士。

《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

”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称。

汉时科考分甲乙丙三科,升甲乙,即科科考及第。

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的童子,惟司洒扫。

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

”《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

”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未成冠登仕。

”弱冠还称“弱年”、“弱龄”、“弱岁”。

如晋陆机《赠第士龙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在另一本上“弱年”作“弱冠”,可见弱年与弱冠同义。

南朝梁人任昉《<王文宪集>序》:“时司徒袁粲,有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

”可见弱龄也是弱冠之年。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述旧怀言》诗:“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暇。

”孙汝听注:“弱岁,谓弱冠也。

”古时男子20岁也称为“七尺”。

《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注释说:“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为什么以七尺来代称二十岁呢?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

,而二十岁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花信年华: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

花信本指开花的信息。

相传应花期而吹来的风有二十四番,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梅之年,标梅之年:女子至出嫁。

半老徐娘:女子至30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