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知道如何保护环境;
3.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适应策略。
二、教学内容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4.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2.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四、教学方法
1.综合教学法
2.实验教学法
3.样本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及时间
第一课时:生物与环境
1.导入(5分钟)
生物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是物种进化和生存的基础。请同学们说一下,环境和生物有哪些联系?
2.观察与探究(10分钟)
让同学们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动、植物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情况,并做出简单的说明。
3.讲解(20分钟)
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生物对环境的依赖、生物和环境的动态关系,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异性等。
4.总结(5分钟)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导入(5分钟)
请同学们说一下,环境因素指的是哪些环境元素?
2.展示与观察(10分钟)
展示带有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的样板,同学们通过实验记录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在实验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讲解(20分钟)
讲解温度、光照、湿度、空气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的策略和方式。
4.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
第三课时: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2.2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回顾上节课学的五大类群,引出本节主题:原生生物
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
1.特征
播放视频“变形虫捕食草履虫”,提出问题:
1.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生物?
2.描述它们的行为。
出示草履虫、变形虫的图片及模式图,分析两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讨论。
通过视频观察原生动物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借助图片分析原生生物的结构特点。
(2)对于藻类的教学,采取实验观察的方式进行。学生分组完成衣藻、水绵的显微观察,海带、紫菜的宏观观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藻类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课程最后,将原生动物和藻类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对原生生物的总体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自制PPT课件、衣藻培养液、水绵、浸泡海带、紫菜等观察材料。
观看图片、讨论。
分析文字、图片等资料,讨论。
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介绍常见的原生动物。
3.与人类的关系
重温科学家运用变形虫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胞核功能探讨的实验过程。
通过常见原生动物的介绍,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倾听。
讨论并小结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观察并思考。
通过显微观察和宏观观察,以学生分组形式进行观察,思考并小结出藻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生活方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现代生物技术》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现代生物技术》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简介
1. 教材信息
本教案是围绕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中的《现代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编写的。该教材是基于新课标要求编写的,内容涵盖基础生物知识、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大纲要求
该章节对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生物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2.基因工程;
3.细胞工程;
4.克隆技术;
5.转基因技术;
6.生物安全。
二、教案内容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克隆技术和转基
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能够通过实例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技能,如数据处理、实验设计、
文献查阅、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 教学过程
2.1. 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环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展示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如转基因食品、基因芯片等;
2. 引出生物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3.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2.2. 呈现环节
呈现环节是介绍和讲解本节课要点的环节。本节课的呈现
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技术的定义;
2. 生物技术的分类;
3.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4. 细胞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5.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6.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7. 生物安全的意义和保障措施。
2.3. 深化环节
深化环节是教师结合学情、强化知识点的环节,以活动、
探究、实验等形式逐步提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深化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8.23.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第3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本节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以后,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信心十足的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物入侵的问题等。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本节安排的各项活动。
【学法分析】
学生虽然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有许多盲点,孩子们都很活泼,感性认识能力强,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每一步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加强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如分组讨论法、边学边练法、观察法、提炼总结法等,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小老师”作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而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着力于构建具有知识性、创造性、体验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法。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章《23.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章《23.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课堂探究
1.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2.植物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这主要体现了哪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土壤
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水B.阳光C.温度D.空气
4.在大自然,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下列属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是
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让植物生长更好
二、课堂巩固
1、下列哪项不是蜥蜴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A.用肺呼吸B.体表有角质鳞片
C.卵外有坚韧的卵壳D.生活在田野和山坡
2、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A.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快B.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地衣能使岩石形成土壤D.青蛙冬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到时才会出汗。荒漠中的骆驼刺(一种植物)为了生存,不断地生长根系,以至于根系深达一二十米,辐射范围宽达几亩大。
材料二:海豹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身体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于后肢。
材料三: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不仅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套)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套)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这就是“自然发生论”。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
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2.掌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方法;
3.明确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和能量流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措施;
二、教学重点
1.稳定性的概念;
2.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3.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和能量流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措施;
三、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和能量流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如何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在生态系统发生外部干扰或系统内部变化时,系统保持自己结构、功能、物种组成和物质循环等基本特征不变的能力。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询问学生它之所以稳定的原因和因素,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 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要求学生掌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方法,包括:- 物种多样性指标,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 - 功能指标,如
物质循环、能量流、蓄积、排泄等指标; - 系统层次指标,如物种、群落、生态系
统等层次。
3. 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越多的物种,生态系统越稳定。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表为学生展示拥有不同物种数量的生态系统,并询问学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图像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层级食物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
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八年级下册生物北师大版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北师大版教案八年级下册生物北师大版教案1
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言:同学们,你们在观察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定,其中的一些生物很快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小组讨论: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以后的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
3、合作交流:
各小组各自的看法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
教师提示
(1)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
(2)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的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
导致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森林在30年中的变化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扰,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1、演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挂图
2、思考:图中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发酵技术 教案
第1节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尝试制作米酒、酸奶、面酱等食品,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协作精神。
3.能够介绍沼气发酵原理以及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实验分析。
2.学生课外调查的实施和整理汇报。
三、教学过程:
我国是卓立于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你知道酒是如何酿制的吗?
一发酵食品
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生产出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和饮料。
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食品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就能通过发酵来酿酒、制酱和制醋。
发酵中常用的微生物
1.了解目的要求、材料器具。
2.理清方法步骤。
1.酒药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用?
酒药中含有酵母菌、毛霉、曲霉等多种微生物,可以米饭为原料进行酒精发酵。
2.为什么要将酒药和米饭混合均匀?
使酒药中的微生物更充分的利用米饭,加快发酵速度。
3.如果酿制米酒的时间拖长,味道会发生变化吗?
米酒的甜度会减小,酒味变浓。因为更多的糖经过酵母菌作用转转变为酒精。
二沼气发酵
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甲烷细菌)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沼气的
主要成分是甲烷。
发酵产生的甲烷可作燃料或用于照明、发电等
三工业化发酵产品
工业发酵产品主要有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酶制剂等
发酵工厂
抗生素: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青霉素、链霉素等
氨基酸:利用微生物生产氨基酸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学和农业等。
甜味剂:新型甜味剂——阿斯巴甜,应用于生产饮料、糖果等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25.2《现代生物技术》 教案
第2节现代生物技术
【教材分析】
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举例说明克隆技术及其应用,评价克隆技术与伦理。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资料的收集、调查、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情感目标上通过一系列活动,体验、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生产、生活及伦理道德等带来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应用。
2、引导学生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3、通过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知道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过程。
4、通过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制药、遗传病诊治、农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5、通过活动分析、寻找科学家培养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了解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
6、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7、使学生领会现代生物技术和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感悟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关注和评价生物科学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树立利用生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活动:寻找科学家培养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
3、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
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1、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将动物进行初步分类;
2.认识常见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及主要特征;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鱼类及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自然界中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形态千差万别,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你知道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动物?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小的动物是什么?最高等的动物又是哪一类?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1.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2.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3.你认为将上述动物合理划分类群的依据是什么?
在动物分类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常见腔肠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水螅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身体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
3.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供食用,例如海蜇
二常见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
2.有口,无肛门
三常见线虫动物
线虫动物的特征
1.身体细长
2.有口,有肛门
线虫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可导致人体寄生虫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2.亦寄生于牲畜及农作物体内,因而影响牲畜的生长及农作物的收成四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身体结构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它们身体的对称关系是怎样的?
软体动物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2.体外有外套膜
3.身体表面有贝壳
五环节动物
2023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图文
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的一半,裸子
植物的资源十分丰富。我国还有一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裸子植物,例
如我们刚观察过的银杏、水杉,还有银杉、秃杉(出示我国珍稀裸子植物
的挂图)。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占地球上
植物种类的2/3左右;分布广泛,各种环境中都有它们存在;结构和功能
既完善又复杂,是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被子植物的概念:你吃桃和枣的时候,发现它们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被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双子
叶和单子叶植物
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点并举例,老师作评第三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一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
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
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2.无脊椎动物
的类群及特征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动物系统进化树“将下列动物分类”
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力干扰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
状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物种组成、营养链和物质循环等要素都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
2.掌握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意义,主动参与到生态环保活动中去,响应号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
2.掌握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是物种数量的稳定,更是指物种组成、营养链和
物质循环等相对稳定的状态。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珍惜和维护好自然环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让学生看一段视频:“我们的地球”,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需
要保护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的意义。
2.讲解(20分钟)
1.定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力干扰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生物种群数量、物种组成、营养链和物质循环等要素相对稳定。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气候和地形、物种种类和数量、人类活动等。
3.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生态系统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案例分析(20分钟)
1.展示两个图片,一个是巴尔德斯海海星掠食事件,另一个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糜烂冻土区,让学生分别进行思考,分析该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结论。
4.游戏活动(30分钟)
1.细菌环游记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根据细菌的生存规律和环境因素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结】: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的。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由什么区别?
2、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第2节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
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
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活动】: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