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百日咳、猩红热

幼儿卫生保健-百日咳、猩红热
幼儿卫生保健-百日咳、猩红热

课题名称:细菌性传染病教学时数:1学时

(第四章第一节)

一、问题的提出

本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两种细菌性传染病同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但在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措施方面不尽相同。把二者编排在一起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大有益处。而且这两种传染病都是幼儿常见的,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百日咳、猩红热的病因和症状,掌握其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未来幼教工作者的角色意识。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百日咳和猩红热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知识的运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相结合。

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用时组织课堂师生互问好,准备上课

导课

思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师生议论,引出本课内容。

建议用时6分钟

授新课

一、百日咳

1、教师讲述病因。强调传播途径。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症状,并

归纳出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3、教师介绍护理方法。

4、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预

防措施。

建议用时15分钟

二、猩红热

1、和学生自然交谈,了解学生对猩

红热认识的情况。

2、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介绍猩

红热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3、简单介绍护理方法。

4、请学生归纳预防措施。

建议用时15分钟

探究研讨

学生分组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果

有同学曾经得过此病,可在组内进行现

身说法。

建议用时5分钟

课堂小结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归纳本节课

主要内容。

建议用时4分钟

作业某幼儿园大班发现一名儿童患猩红热,

病儿隔离后,该班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

该病的传播?

五、探究研讨课题

分小组归纳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六人一组,并指派一名组长负责,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参与口头交流,并对发言内容做好记录。推选出一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好参与全班交流的准备。

六、教学后记

本节理论课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注意在教学中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强调学习的结果,逐渐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一、百日咳二、猩红热

百日咳嗜血杆菌——病因——溶血性链球菌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症状——帕氏征生牛肉样舌面减少痉挛诱因专人守侯——护理——卧床休息饮食易消化切断传染源接种疫苗——预防——隔离患儿药物预防

作业:

某幼儿园大班发现一名儿童患猩红热,病儿隔离后,该班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该病的传播?

最新猩红热试卷及答案

猩红热培训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猩红热是由()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和()。 2、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和()。 3、猩红热病人的隔离期的医学观察期为()天,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为()天。 4、猩红热除典型表现外,尚有其他临床类型,包括()、()、()、()。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A组a溶血性链球菌 D、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2、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产道D、皮肤伤口 3、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 A、发热、咽峡炎,发热后第2天出现弥漫性皮疹 B、发热、咽峡炎、杨梅舌 C、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杨梅舌 D、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 4、猩红热潜伏期一般为() A、1-2d B、2-3d C、3-4天 D、7-9天 E、7-14天 5、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 A、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B组溶血性链球菌

B、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C、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D、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 E、锡克试验阳性 6、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头孢菌素 E、氯霉素 7、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 A 、发病后第二日出疹B、皮肤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针尖大小丘疹 C、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出疹 D、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 E、脱屑少见 8、有关猩红热临床表现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 、发热多呈持续性 B、发热程度及热程与皮疹多少及消长无关 C、咽峡炎明显 D、腭部粘膜疹或出血疹可先于皮疹出现 E、可见“草莓舌”或“杨梅舌” 9、猩红热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A、咽峡炎 B、咽部充血,咳嗽 C、口腔苍白圈,草莓舌 D、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肤充血的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丘疹 10、猩红热的发病年龄高峰:() A、5-15岁 B、20-30岁 C、30-40岁 D、40-50岁 三、判断题. (每题2分,共12分) 1、猩红热全年均可发病,以温带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2、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隔离及发现,

猩红热防控知识

猩红热防控知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猩红热 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1.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 2. 初起即发热,体温为38~40℃不等,伴有咽痛,影响吞咽或伴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杨梅舌”之称。出疹期间继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逐渐下降。 3.在起病12小时内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很快全身都出疹,为细小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皮疹密集,皮疹间呈一片红晕,用手指按压,可使红晕暂褪呈苍白色,松手后很快恢复原状;面部皮肤见红晕但不见皮疹,口唇四周皮肤苍白,肘、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密集形成横纹线。皮疹消退后皮肤呈鳞片状脱皮,先由面部开始,依次为躯干、四肢。 猩红热的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传播过程:病原体附在空气中灰尘或者飞沫上浮游一段时间,再经呼吸道进入身体。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猩红热皮疹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 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猩红热的护理常规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概念】 猩红热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病中发有鲜红皮疹,密集处可以连成红一片,一望猩红,故有猩红热之称。又因为易在咽偌位出现红肿溃烂,故中医刘叫它“烂喉痧”或“烂喉丹痧”。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受染以儿童为多,但成人亦有染病。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脱皮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与变态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消毒隔离 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病房通风换气,每日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餐具、水杯煮沸15分钟可达消毒目的。病人鼻咽分泌物须以2%洗消净浸泡消毒。接触及护理病人应戴口罩。 2.饮食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热能饮食,并发肾炎者应进低盐饮食。红霉素应饭后服,或服前食用饼干、点心,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服送抗生素,不宜用茶水。给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给软食,鼓励病人进食。供给充足的水分, 以利散热及排泄毒素。 二、 症状护理 发热护理:发热期卧床休息,并发心肌炎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接触其他传染病人,并做好一切生活护理,给予适当物理降温, 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 浴。 口腔护理:口腔用温水或朵贝尔液含漱,每日4次。 皮肤护理:出疹期禁用肥皂水擦洗,大块脱皮不宜用手撕剥, 应让其自然脱落,或用消毒剪修剪,以免撕破发生感染。 三、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心肌炎及肾炎等并发症。病程中,注意观察心率、 心律、血压变化及有无眼睑水肿、尿量减少、血尿等。 四、 健康宣教 1?居室应通风,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 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 要卧床休息,以免产生并发症。 要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且要易消化, 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清除口鼻腔分泌 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一般情况 1.1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家长姓名: 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 - (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 (6)农民(7)工人(8)其他(9)不详口1.6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 (6)大学(7)不详口 1.7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时间:年月日 2.2就诊时间:年月日 2.3确诊时间:年月日 2.4住院时间:年月日 2.5出院时间:年月日 2.6死亡时间:年月日 2.7诊断单位: 2.8报告单位:年月日 2.9住院单位:年月日 2.10主要症状体征 2.10.1发热(1)无(2)有体温℃口2.10.2咽充血、咽喉痛(1)无(2)有口2.10.3皮疹(弥漫性红疹)(1)无(2)有口2.10.4皮疹出现时间:,分布: 2.10.5并发症(1)无(2)有口2.10.6其他: 2.11临床诊断(1)轻型(2)中毒型(3)脓血型口2.12实验室检查 2.12.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L,分类: 2.12.2细菌学检查(1)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 (2)兔疫荧光实验(咽拭涂片): 2.13转归(1)死亡(2)好转(3)痊愈口 3.流行病学调查(病前五天内) 3.1与病人接触(1)有(2)无口3.2接触时间: 3.3接触方式(1)同住(2)同教室学习(3)同吃(4)同玩耍(5)其他口3.4公共场所(1)去(2)未去口3.5公共场所类型(1)儿童乐园(2)饭店就餐(3)商场(4)网吧(5)影院 (6)其他:口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预防体会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预防体会 发表时间:2015-04-09T14:19:33.8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楠[导读] 猩红热是一种主要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张楠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建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猩红热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预防。方法对2013年~2014年猩红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对患者进行6 d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 d,并可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肌内注射1次进行预防。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结论提醒患者在病程第2~4周每周查1次尿常规,同时注意有无心悸、游走性大关节疼痛等情况,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到门诊复查。 【关键词】猩红热预防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11-02 猩红热是一种主要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病原治疗是根除病原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链球菌的传播的主要治疗方法。对2013年~2014年猩红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3年~2014年收治的猩红热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3岁。普通型5例,轻型25例。发热22例,咽痛26例,舌乳头增生6例,杨梅舌8例,草莓舌10例。典型皮疹8例,不型皮疹22例。 1.2 方法猩红热潜伏期为l~7天,一般为2~3天,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直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2~3天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个别可持续1个月。咽部及腭扁桃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黏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即黏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 2 流行病学 猩红热多见于温带、寒带及热带少见。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但全年均可见。近数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使该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为脓毒型和中毒型的病例明显减少,病死率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我国以往北方多于南方,但近年来南方有增多趋势,目前已无大流行,多呈散发,主要见于5~15岁儿童,且重症者少见。 2.1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正常人鼻咽部可带菌,人群中的带菌率与地区、季节、年龄和是否有流行等有关,学龄儿童中带菌率为15%~20%,成人相对较低。 2.2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引起“外科猩红热”、“产科猩红热”。 2.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主要为机体针对M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消除M蛋白对机体的抗吞噬作用。也有型特异性,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对不同型链球菌无保护作用[2]。抗毒免疫主要为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特异抗体,该免疫较为持久,但该毒素有5种血清型,彼此间亦无交叉免疫,故患猩红热后可再次感染有另一种红疹毒素的链球菌而再次发病。 2.4 流行特征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 3 预防 3.1 控制传染源猩红热患者应及早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发现咽峡炎症状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幼托机构中如发现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并治疗,经细菌培养三次阴性后恢复工作。 3.2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换气,每天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被患者鼻咽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食具、玩具、书籍、衣物、被褥等,应随时消毒,可分别采取消毒液浸泡、擦拭、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患者鼻咽分泌物须以2%~3%氯胺或漂白粉澄清液消毒。接触及护理患者应戴口罩。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3.3 保护易感人群本病目前无理想疫苗,对密切接触者可用青霉素或磺胺药预防。 4 讨论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化脓性病变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借助脂壁酸(LTA)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通过M蛋白保护细菌不被吞噬,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引起组织坏死。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他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发疹,肝、淋巴结可有充血和脂肪变性,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肾可有问质性炎症样改变[3]。变态反应性病变仅发生于个别病例。可能系因A组链球菌某些型与被感染者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似,当产生特异性免疫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上述组织后所致。青霉素G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每天每千克体重2万~4万单位,每天2~3次,肌肉注射,连用7~10 d。80%左右的患者24 h内即可退热,4 d左右咽峡炎消失,皮疹消退。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每天800万~2000万单位,分2~3次静脉滴注。儿童每天每千克体重20万单位,分2~3次静脉滴入,连用10d或退热后3d。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中毒症状重或伴休克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以防治并发症。参考文献 [1] 刘作义.儿童猩红热的诊断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53-654.

猩红热试题

猩红热培训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一、填空题 1.链球菌产生的与致病相关因素包括()、()、()和()。 2.链球菌感染所致变态反应常引起()、()、()并发症。 3.病原体侵入机体产生()、()、()三种病变。 二、选择题 ⑴、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A组α溶血性链球菌 D.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E.B组溶血性链球菌 ⑵、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C.产道 D.皮肤伤口 E.血液 ⑶、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 A.发热、中毒症状、第二日出现皮疹 B.发热、咽峡炎、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 C.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杨梅舌 D.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 E.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口周苍白圈 ⑷、猩红热潜伏期一般为:【】 A.1~2d B.2~3d C.3~4d D.7~9d E.7~14d

⑸、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 A.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B组溶血性链球菌 B.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C.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D.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 E.锡克试验阳性 ⑹、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 A.红霉素B.四环素C.青霉素D.头孢菌素 E.氯霉素 ⑺、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 A.发热后第二日出疹B.皮肤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针尖大小丘疹 C.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出疹D.皮疹于48h达高峰 E.脱痟少见 ⑻、有关猩红热临床表现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发热多为持续性B.发热程度及热程与皮疹多少及消长无关 C.咽峡炎明显 D.腭部粘膜疹或出血疹可先于皮疹出现 E.可见“草莓舌”或“杨梅舌” 9、猩红热的特殊临床表现是【】 A.口腔粘膜斑 B.咽部充血,咳嗽 C.口周苍白圈,草莓舌 D.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 E.耳后及枕骨下淋巴结肿大 10、与猩红热有关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M蛋白 B.透明质酸酶 C.链激酶 D.链道酶 E.致热外毒素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 二、患猩红热时有些什么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 2~ 4d, 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 , 猩红热皮疹。 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 1、前驱期:由于病原体已经在咽峡、扁桃体开始大量繁殖和毒素入血, 因而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咽喉痛。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痛, 甚至腹泻。此时患儿咽、扁桃体充血水肿, 甚至脓性渗出。舌苔增厚、舌乳突增生隆起(呈白杨梅舌) 。前驱期短,通常只有 1~ 2d,很快进入出疹期。 2、出疹期,:除前驱期症状和咽、扁桃体、舌面的体征更加突出严重外, 由于大量红疹毒素入血, 导致皮肤毛细血管中毒扩张,致使皮肤真皮层广泛充血发红, 患儿皮肤表现为: 广泛的弥漫性充血性斑疹, 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不高出皮面。发生皮疹的同时出现猩红热的典型体征: 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红斑疹同时, 由于有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沿毛囊周围堆积, 高出皮面、红色、坚实像粟粒子样散布于充血性皮肤上称之为粟粒疹。猩红热皮疹出现后患儿感到皮肤剧烈瘙痒。 3、恢复期:经 3~ 5d 出疹期后, 咽部感染逐渐控制, 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 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先出疹的地方,先退疹。病情越

重, 皮疹越重,最后的脱皮亦越重。由于躯干、四肢皮疹相对较多、较重, 这些部位又容易角化, 因此其脱皮较其他部位重。严重病例呈大块脱皮, 甚至出现手套样、袜套样脱皮。恢复期大约 1 周左右, 但脱皮或脱屑过程可持续 2~ 4 周。 三、孩子患病期间注意事项 1、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 不可抓挠; 疹退后, 皮肤脱屑, 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 不可强行撕剥, 以免引起感染。同时注意口腔的清洁, 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口唇干裂者可涂些甘油。 2、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稀饭、少油食物如粥、蛋汤、牛奶、碎菜等。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孩子多饮水, 以加速毒素的排出, 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3、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小孩的尿量, 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孩子有无浮肿, 血尿,关节肿痛等。患儿在家休息 ,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 ,不少于7 天。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 ,应隔至炎症痊愈。 4、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每天不少于 3 次 ,每次 1 5 分钟。患儿的痰、弃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日常用具可以暴晒 ,至少 3 0 分钟。食具煮沸消毒。患儿痊愈后 ,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消毒水擦洗一通 ,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 1 小时 ~ 2 小时。

儿科护理常规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急性感染性喉炎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评估患儿有无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喘鸣和三凹征. 2.有无发热、烦躁不安、出汗、面色青紫等缺氧表现。 (二)实施要点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湿润,以减少对喉部的刺激,减轻呼吸困难。 3、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应缓慢进食,避免呛咳。并补充足量的水分。 4、遵医嘱应用雾化(沙丁胺醇和布地柰德),消除喉头水肿。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吸痰。 5、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减少活动,尽可能将检查及治疗集中进行。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喉梗阻情况,严重梗阻时做好气管切开术的准备。 (三)指导要点 1、指导家长感冒时不要亲密接触患儿,加强宝宝的营养。 2、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对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免疫力。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询问发病前有无感染史,有无进食甘薯、玉米等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食物。 2.询问是否有突发腹痛并逐渐加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伴呕吐、腹泻和便血, 有无里急后重感。 3.有无发热,观察腹部体征,如腹胀、肠鸣音消失。 (二)实施要点 1.执行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2.立即禁食至大便隐血阴性3次,腹胀消失和腹痛减轻后试行进食,从流质、半流质、少 渣软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有腹胀尽早安置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并记录引流 量。 4.卧床休息,满足患儿生理、心理需要,避免外界刺激,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证患儿休 息。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周围循环,脱水程度、大便性质及量, 腹部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 (三)指导要点 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指导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选择适当断奶时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doc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1、传染源的概念是病原体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在体内生长、繁殖,然后排出体外,再经过 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这些能将病原体播散到外界的人或动物就是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带狂犬病毒的狗B:带甲型肝炎病毒但未发病的人 C、体内带有的蚊子D:肠道内有猪肉绦虫成虫的人 2、传染病流行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A.有传染源,有能实现的传播途径,有易感性高的人群B.有病原体 C.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实现,人群易感性低D.有人群易感,即可流行3、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对象为( ) A.全市所有拖幼机构新生B.全市所有托幼机构及小学生转学的学生C.小学入学新生D.以上都是 4、预防性消毒是指( ) A.在疫源地进行最后一次的彻底消毒 B.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 C.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及其所污染特别物品进行的消毒 D.对已存在的原疫源地进行的消毒 5、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导措施的消化道传染病是( ) A.脊髓灰质炎 B.霍乱 C.阿米巴痢疾 D.细菊性痢疾 6、麻疹主要的传播方式是( ) A.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 B.经呼吸道传播 C.密切接触 D.母婴垂直 7、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 A.HIV B.AIDS C.HB D.HOB 二、填空题 1、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原为35种,现为3类37种,增加了2种。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5种,除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新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疾病或者其它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5、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中要求做到五早:、、、、

儿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 一、常规护理 1、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清新和流通。保持室内相对温度18~22℃,湿度以60%为宜。 2、体温升高者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降 温,同时使用镇静剂。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缺氧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痰液黏稠可 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5、尽量保持患儿安静休息,调整适当卧位,利于患儿休息。 6、遵医嘱给药,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时的剂量、时间、浓度。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及液量。 7、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量,准备急救物品 及药品。 二、专科护理 1、痰多不宜咳出时要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地咳嗽,且更换体位,协助翻身、拍背。 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或使用止咳祛痰剂。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痰液。 2、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面色或口周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等呼 吸困难症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病情恶化时拍背和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需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注意用药及时、准确,并观察 用药后的反应。应用洋地黄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前后心率的变化,避免使用钙剂。用利尿剂时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低血钾的发生。注意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急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室内相对温度18~22℃,湿度以55-60%为宜。定时开窗通风,以减少炎症对支气管黏膜不良反应的刺激,有利于排痰。 2、患儿取半卧位或舒适的体位,指导家长经常为患儿更换体位、轻拍背部;指 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有利于痰液排出。 3、给予雾化吸入,以湿化气管,稀释痰液。雾化后协助排痰,必要时用吸引器 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遵医嘱给药抗生素、化痰止咳、平喘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5、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主要观察有无缺氧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减轻 喘息症状。 二、维持正常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每2~4小时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 2、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冷敷、冰敷、温水浴等;或遵医嘱给予 药物降温,防止惊厥的发生。 3、观察退热效果,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避免受凉,并注意保暖。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多饮水。 5、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饮食。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温开水;年长儿应在晨 后、餐后、睡前漱洗口腔,以清洁口腔。 三、健康教育 1、向家长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护理知识。 2、指导家长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增强抵抗力。 3、指导家长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热。 4、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5、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加强营养,积极防治贫血、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病。按时预防接种。

3-6岁育儿知识-猩红热隔离期是多少天

猩红热隔离期是多少天 【导读】猩红热是一种由病菌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年都会出现,而春季是高发期,少年儿童是猩红热的多发人群。那么,得了猩红热要隔离多久,儿童猩红热又该怎么治疗呢?感兴趣的朋友,就随小编来看一看吧。 猩红热隔离期是多少天 少年儿童的身体还比较弱,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从而引发猩红热。因为此病具有传染性,所以患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 1、猩红热是一种传染性十分强的疾病,通常对于猩红热的患者都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而隔离的时间一般都会在一周左右。 2、如果患上了猩红热这种疾病,患者可以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这样便能够保证不会把猩红热传染给其他人,从而将病毒控制住,而且患者也可以利用隔离的时间好好休息,争取早日康复。 3、猩红热患者要远离儿童,如果是学生患病,那就要及时的请假进行隔离,待病情痊愈后再到学校上课。学生之间是很容易传染的,学生发病就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猩红热因为传染性强,而且病毒存留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要隔离一周时间才行,大家一旦出现了此种病症就要马上隔离。 猩红热是怎么引起的 大部人都知道猩红热是会传染的,但是这种疾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吧。

1、感染性病变:病菌是由人的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便会造成扁桃体周围出现肿胀,还会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炎症,还有极个别的重症患者会有败血症的情况出现。 2、中毒性病变:链球菌是会产生一种名为红疹毒素的病毒,这种病毒从喉咙部位的血管而侵入血液,便会造成全身中毒,患者就会出现发烧,头晕,头痛等症状。 3、变态反应性病变:这是猩红热患者的个别病例,通常是在患病两到三周时出现,这种病变能够引起心脏、肾脏以及关节的病变。 总体来说,猩红热的引起就是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最后使患者发病。猩红热的传播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方式进入人体的。而且发病的过程很短,发病前期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觉得自己突然就发病了。 儿童猩红热严重吗 儿童很容易被传染猩红热,完全就是这种疾病的重灾区,而儿童患上猩红热所受到的伤害还是比较严重的,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具体情况。 1、猩红热的严重是指其会引发很多并发症,比如风湿性的心肌炎以及关节炎等一系列的风湿性疾病,此外猩红热还会引发急性肾炎。 2、通常风湿性心肌炎都是在猩红热的出疹后期出现,一旦孩子患了猩红热又有心慌气短、胸口痛等症状,就很有可能是引发了心肌炎。 3、猩红热引发的风湿性关节炎通常会出现在比较大的关节上,

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新)

上海市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收卡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登记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初诊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结案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门诊号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情况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男□女□年龄________________ 职业 _______________ 户口性质:常住□临时□ 户口地址_______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________区(县) ____________街道(乡、镇)______里委(村、弄)______号_____室 居住地址_______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________区(县) ____________街道(乡、镇)______里委(村、弄)_ ___号_____室 工作(学习)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 家长休息日_________ 工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病情况 发病日期 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初诊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初诊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诊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确诊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报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传报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所住医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院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结果:痊愈□死亡□后遗症□ 三、临床表现 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呕吐□腹泻□关节痛□尿频□尿急□下肢浮肿□四、体征 口周皮肤苍白圈□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脱屑□ 五、实验室检查:

猩红热治疗

定义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Group 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 定传染病之一。 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潜伏期,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2-5天,多突然发热,不适、咽痛、恶心、呕吐、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黄白色渗出物。发热1-2天皮肤出现弥漫粟粒状丘疹,疹与疹之间无健康皮肤。面部充血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疹多在2~5天后消退,继而有脱屑,重者脱皮可历时数周。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肾炎较常见。个别病人也有并发关节炎或中耳炎等。根据临床表现猩红热可分为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 猩红热及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 进行。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并以2-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通常患者会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症状。该病具有传染性,因此除了积极治疗外,做好猩红热的预防不管对患者还是健康的人群都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中防治猩红热的有效措施 一、通风和消毒 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二、加强学校卫生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 三、治疗和隔离患者 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 四、及时就医 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预防具体的措施: 1、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2、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 3、被褥要干燥洁净。 4、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或贯众,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5、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6、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7、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湿度应在50%-60%之间。 8、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9、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 10、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11、病后还需隔离,至鼻咽部分泌物化验两次阴性,一般为6-7天。 12、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其他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13、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应加以消毒。 温馨提示:猩红热有很大的危害性,除了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猩红热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影响外,如果对猩红热患者的处理不当,乱就医、乱吃药,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猩红热的并发症,例如:化脓性并发症、中毒性并发症、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更大。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时还需选择正规的医院诊治。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154949.html,/xexhr/2014/0723/183301.html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猩红热护理

猩红热 主讲:杨尚艳 猩红热是由A组和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卸。少数病人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分为普通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4个类型,以普通型最多见。本病目前重症者较少见,死亡率以下降到1%以下。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本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偶尔经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多见,特别易发生于托幼单位及学校。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合而成。链球菌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侵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在病程第2-3周,少数病人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等组织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护理评估】 1、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仔细询问所处环境中是否有类似病例出现,10日内是否有与猩红热病人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 2、评估病人体温的变化,注意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等。本病病人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1周。 3、评估病人咽部、扁桃体及腭部是否有充血并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脓毒型病人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 4、评估出疹情况及伴随症状猩红热常在发热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制退色,伴有痒感。部分病人可见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粟粒疹”。严重的出现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线状疹”,又称pastia线。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口周苍白圈”。多数情况下,猩红热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日退尽,但重者可持续1周左右。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则脱屑越明显多呈片状脱皮,手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虽无皮疹,但可有糠屑样脱皮。 5、评估病人舌的大小、形状、颜色猩红热病人在发疹的同时常出现舌乳头肿胀,舌被白苔,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之外,程“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突起,称“杨梅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