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有感-王元萍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今年我读了《于某某: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这本书是于某某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的总结,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某某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__________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
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于某某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
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
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
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
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于永正老师退休之后,细想自己从前工作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有些愧疚。
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成就斐然,在育人方面也是建树颇多,却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于老师的反思让我们这些正在从事这繁杂的教育工作的有了另一种思考,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冠冕堂皇的话和理论都会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围绕这个意义去工作,恐怕未必然,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不断偏离的。
假如现在让我们也退休了,估计有很多人也会有于老师的想法,但是在职的时候我们看了于老师的文章,会很感动,甚至有些愧疚,但当我们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依旧是随着以前的惯性、学校工作的惯性在工作,甚至是在追赶和推动这种惯性。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是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等等,退休后,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育人。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规则、纪律(说好听点叫礼仪),退休后,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
因为当我们退休后,才能真正从各种评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是要干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小学一直在尝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开始,确实是想通过公开的及时的评价,让每个孩子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后来逐步改进,加入了相当比重的学生的德育、特长等方面的评价,这些方面远比前面几项的分值高。
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能够有尊严的学习、生活。
通过一学年的尝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都是认同的,有几次集会,随机让几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发言(不是批评),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结果孩子们谈的很好,不是仅仅围绕学习去谈,而是想通过在不同方面的进步来赶超其他同学。
根据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我们设置了以《做最好的我们》为题目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引言,阐明我们的评价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同,获得自己的尊严,进而真正的爱学校、爱学习。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黄楼街办大王小学史秀红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如果能够跟名师学习,接近大师我们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小学,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给我们上示范课《珍珠鸟》。
听完于老师的课我体会如下:首先,我切实地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其次,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我们语文老师难道不应该向73岁的于老师学习呢?不难看出,于老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
再次,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
最大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
第二点就是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能多花时间读就多花时间读、能多带些思考读就多带些思考,别怕浪费时间,更别怕浪费脑细胞,时间长了、思考多了,教好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举。
最后,让我受益匪浅的要数于老师的习作教学了。
简简单单的要求,以我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孩子的视野是有限的,在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一篇篇佳作诞生了。
教师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啊!总之,作为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向于老师学习,珍惜每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于永正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小记第一天感受大师从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徐州之行的开始,看着身边的专家周爱明老师,青年骨干张玉老师、王永平老师。
想着即将见到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内心一种羡慕,激动、震撼感油然而生。
经历了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厚重、大气的徐州城。
顾不得疲劳,匆匆赶到中山饭店办理手续,领取材料。
回到房间,稍作休息,大家便在周爱明老师带领下认真学习会议的安排材料,虚心拜读于永正老师的著作。
第二天与大师面对面8:30会议正式开始。
主席台上就座的专家有于永正、朱家珑、张庆等,放眼台下,坐满了来自省内外的于老师的“粉丝”。
“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
尤其是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院长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五重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接下来的环节是观看专题片《教育行者——于永正》专题片从教海探航,声明鹊起、五重教学、以艺化人、桃李天下五个方面对于老师五十年从教生涯作了介绍。
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主持人的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第四个环节是专家论坛。
参与专家就“普通教师如何学习于永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学习于老师”等问题展开讨论。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真是受益匪浅啊!下午于老师正式开课,长达10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2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
同时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
第三天放大的大师效应第三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很实在。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这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对写作的新体验和新认识。
在课堂上,永正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技巧和方法,让我们更好地展现中心思想。
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观点,如何用适当的例证和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论述。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拥有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并以这个思想为纽带来串联文章的每个段落和句子。
在适当的引用例证和事实方面,永正老师提出真正的例证应该是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的,而非人为的。
他告诉我们不能“炒冷饭”,也就是不能一再使用说明已经被人说烂的例证。
相反,我们需要寻找新鲜的素材,这可以通过不断了解现实世界来获取。
这样的例证或事实可以增强我们文章的可信度,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
在语言表达方面,永正老师强调了文学的“音韵美”。
他说,语言是有节奏的,无声的音乐。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来提高文章的音乐美。
而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它的深度和广度,就决定了其思想的高度和远度。
在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方面,永正老师强调了创新和独特性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素。
我们需要拥有发现不一样的视角的能力,才能揭示真相,最终做到有影响力的文章创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在合理的篇章结构方面,永正老师提到了每个段落应该有自己的单一观点,用合理的连接词或片语连接前后段落,使文章整体性更强。
这样,读者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最后,永正老师特别强调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沉重或轻松的语言表述我们的观点。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得到了很多建议,让我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堂课,我感受到写作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学习到了许多与历史和人情息息相关的知识。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共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每一辑于老师都结合了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从书中叙述的各种实录我能感受到:于老师课堂上的幽默风趣与循循善诱,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于老师生活中的平实谦和与彬彬有礼,彰显了其超凡的人生境界。
他是我心中的偶像!一、于老师的写作感悟读于老师的书,感受最深的是:它不同于其它教学著作,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
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这是于老师对一些空头理论家的反驳,也是对一线老师的忠告。
“书是做出来的”,首先强调的是“做”。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做”不是问题,每天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
老师们都在从事着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可是依然会有许多老师会感到茫然: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
要想做的同时,有的写,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要时刻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力求有创造性地工作,“穿旧鞋,走老路”必然会觉得无话可写。
让我不禁想起我写过的文章:我手写我心,写我真真切切做过的事。
可时间长了也感觉没什么可写,并没有像于老师那样,一个小小的课堂引导或一个突发事件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让人不得不佩服。
二、于老师的教育理念于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
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
“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认真、耐心。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1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
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
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
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
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
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课真正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凉风过境,秋天有了清凉模样。
向这秋风偷来一点空闲,拜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书中的序录标题短短几个字“人生留痕”,但对我震撼极大。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来这人间匆匆一游,是否该留下些痕迹,我于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又该怎样留下痕迹呢?大学毕业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我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从此开始了我的语文教学生涯。
深知语文这门学科的深厚,我这个新手便开始了在这条路上小心翼翼的探索。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脚踏实地地做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都说实践出真知,读完这本书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对于语文教学,要脚踏实地做,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必须要认真教学。
他们仿佛清晨最灿烂的朝阳,在他们人生最美的年华里,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
首先对于课堂,不能有一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
我若站上那三尺讲台一分钟,便要发一分的光与热。
学生评价我的课堂说“曾老师上课总是那么热情,她的课我总想听下去”在那四十分钟里,我更像一个演员,因为不想让一个学生落队,所以我千方百计先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堂,再在这个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其次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和网络资源。
更多的要去思考,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文本也有不同的理解。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必须要求自己先学一遍,对文本反复研究,确保自己对内容滚瓜烂熟以后才能拿上课堂。
二、简简单单地教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
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
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
不能总想着要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
教师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
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
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真的是如沐春风,如望秋月。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大门,它带着我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
于老师的书让我感悟最深的有三点:大量阅读勤于练笔于老师说:“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看了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坚持大量阅读,坚持写日记,坚持读写结合,就能让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微笑教学牵引兴趣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会儿,我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面对学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收敛了笑容,刻意地伪装起来,变得严肃起来。
我总觉得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课堂纪律松懈等也是因为自己的微笑多了,对他们来说没有老师的威严;甚至,把曾经的微笑看作幼稚,视为对学生的放任、不负责任,而恪守“严是爱”“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才是“正道”。
于是,我很自然地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面对学生时板起面孔,说一不二。
读了于老师的书之后,我认识到“微笑教学”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于老师之所以在古稀之年还能成为“孩子王”,是因为他那灿烂的笑容。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本书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
本书共分为四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书中的这些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
阅读本书,既像是在研读思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像是在欣赏文笔优美的散文随笔,启智、受益、亲切、有趣,令人爱不释手,读罢难以忘怀。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于老师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的爱。
读这本书之前,由于我的孤陋寡闻,我没有听过于老师的名字,只是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教语文的方法和态度。
读完后,我逢人就推荐这本书,记住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字。
一、对待学生要有情于老师提倡“微笑教学”,对待学生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程度。
“我未被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每一位学生,只有努力,尽力了,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
否则,师生关系就会被扭曲,教育就会被扭曲。
”正是因为对学生有情,老师才不会迷失在分数里,学生才不会活在不想上课的痛苦之中。
于老师说:“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
”老师唯有真正的打心眼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爱学生,才不会强逼着不擅长学习的孩子疯狂做题,才不会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同一个标准。
于永正退休后的反思有感
于永正退休后的反思有感
于永正是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他的退休让我感到非常的惋惜。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了无数的学生。
然而,他的退休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意义。
在今天,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更是为了社会的未来。
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未来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次,我们也应该反思教育的方法。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最后,我们也应该反思教育的责任。
教育者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人,更是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总之,于永正退休后的反思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意义、方法和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 -。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尔是何如教语文》有感之阳早格格创做句容开垦区小教陶云那教期书籍院为咱们语文教授配备了《于永正,尔是何如教语文》那本书籍,读下去,对付于教授的语文教教瞅面,很有感触.读于教授的《尔是何如教语文》那本书籍,体验最深的是分歧于其余教教著做,他的笔墨真正在,于仄凡是中睹真知,正如于教授自己正在书籍的序中写道的:尔的文章不是正在书籍斋中写出去的,而是干出去的.尔写的,皆是尔的故事,尔的体味、体验战体验.此书籍公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教,该当为教死留住什么;第二辑教语文,本去很简朴;第三辑语文课堂教教的“明面”正在哪里;第四辑闭于做文教教.每一辑皆分离了于教授自己正在试验中的故事、感受,以及他正在瞅、听青年西席课堂历程中的思索.其中有几面给尔有很深的开收:一、语文培养该当给教死留住什么?“语文培养该当给教死留住什么?留住较佳的语感,能搜索枯肠的止文,留住认识战情感,留住收端的书籍写本领,阅读本领战表白本领,留住兴趣战习惯.”正在多年的矮段教教中尔越去越感触语文课堂要走近教死、明白教死、尊沉教死,留给教死兴趣取习惯,佳的教习习惯曲交做用孩子的教习本领.正在今年的新颖典范商量教习活动中广州的一位教授的闭于倾听共共体的教习课堂中,不妨充分的让咱们了解教死习惯战本领的无限.文中五沉教教法道到:情感.它包罗二个圆里意义:一是对付教死多情,二是对付语文教教多情,上课多情.尔闭爱每一位教死,更加闭爱教习上有艰易的教死,每个教死皆是一个“人”,皆是上帝赐予咱们的一件艺术品.尊沉是培养的第一准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示之一.尔尊沉每个教死,不但是仅让他们感触尔细暴可亲,更要害的是尔明白并竭力谦脚他们的内正在需要,无论是教习上的,情绪上的,仍旧死计上的.于教授正在书籍中举到了教孩写字的例子,对付比尔自己的写字教教,尔感触尔自己不像于教授那样教佳教死.一堂课中的写字指挥之后,对付于教死死字缮写本上写得短佳的字皆有面出去,皆要让孩子达到典型,那是尔以去教教中要注意的.二、第四辑教语文,本去很简朴.语文课程是一门教习道话笔墨使用的概括性、试验性课程;语文培养不克不迭只读一本语文书籍;教教艺术是处理课本的艺术加擅待教死的艺术,走近教死、明白教死、尊沉教死,比处理课本、传授知识更要害;语文教授的语文修养决断着语文培养的品量.于教授道“简朴语文”的真量是依照语文教教的顺序去干,它不杂粹是咱们通常所道的常态语文.简朴语文是指教教目标简约,教法简净,它强调的是读战写,一部分能把课文读细确、流利、有感情,字词汇句的锻炼有了,语感锻炼有了,遣词汇制句、谋篇筹备的本领有了,人文性也便正在其中.正在读的历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汇、品句、品段、品篇.简朴语文简朴不是细糙,不是简朴化,它仍旧探供教教的下地步真正在、扎真、朴真.简朴是一个相对付观念,有简朴便一定有搀杂,惟有搀杂动做前提,那样的简朴才会有包管,才不会沦降为简朴化.语文教教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中.如果教死的确读了很多书籍,而且边读边念,细彩处要影象,那么,他的道话聚集会歉富的,语感会强的,写做本领也会普及的,不要抑制教死瞅书籍,抑制,纵然瞅了,也是不用的,兴趣是最要害的.通联自己的教教尔感触矮年级语文教教要干扎真灵验还要干佳以下几圆里:一、制定科教,适切的教教目标教死取教死之间皆有好别性,而分歧天区的教死的好别性也不可预防天存留.天理好别,家庭环境,教教环境等圆里的好别,教死已习得的知识,视线的开阔里,家庭培养的沉视程度等等皆是间交做用教死交受新知识的做用果素.所以,适度天教教央供,无论是对付于咱们,仍旧孩子皆是有利无裨.太下的央供,教死达不到,西席教死单圆皆得去对付教教的自疑心.果此灵验的课堂教教,科教的,合理的教教目标至闭要害.二、安排教死教的主动性最先教教真量的浮现办法应百般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励教死的教习兴趣,其次课堂上注沉评介的多元化,百般化灵验的课堂,教死的回问,西席的评介很要害.无论教死回问是可到位,到面,西席皆该当根据教教进程需要赋予他们即时亦或者有手段性的滞后评介.而激励,肯定的评介会让教死兴致勃勃,普及教习兴趣!咱们不易创制:时常得到他人肯定取褒扬的孩子,普遍皆比较中背,活泼、开朗,正在凡是是死计中也更喜欢表白自己的设念.而不受教授的褒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问问题的时间,如果自己不克不迭肯定问案是可细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更加是矮年级的孩子,更需要以至有些夸弛的褒扬,孩子的课堂教习兴趣才更浓.课堂,是西席战教死教教相少的一个仄台,课堂教教的手段是为了教死,为了教死真切的死少而收达的,也便是课堂教教一定要有它的时效性!。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这个假期我利用空余时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书,包括于老师的《我是怎样教语文的》以及《课堂实录》真是受益良多!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于老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博学广才的知识宽度,他睿智的教学智慧更像一座黑暗中的灯塔,给我指明了方向,令我为之折服,他眼中的孩子只是孩子,他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温暖着他们。
下面,我就《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这本书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本书于老师借助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主要包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方面。
涵盖了精彩课堂实录、本节课的点评以及课本教材。
这样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的展示,令我们更容易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一、“以生为本”开拓课堂空间新课改浪潮的涌来,迫使我们一线教师不得不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只有成为一位善引导的“开拓者”,不断地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创造出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一身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应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只有不再繁琐地讲解、生拉硬拽地填充课堂,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于老师的做法我很认同:他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不论是对文本的感知,还是语言的理解。
例如:他在教授《草》这首诗,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诗时,他是这样与孩子交流的: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的图片)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
(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于老师并没有填鸭式地死灌硬塞,而是独树一帜地用图片展示了不同季节“草”的形态,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枯”、“荣”的含义,这样循循善诱地教导,完全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多学科地融合也符合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课堂模式,课堂的空间自然而然得到了拓展。
最新整理读于永正老师《我的教育故事》有感范文.docx
跟职业倦怠说再见——读于永正老师《我的教育故事》有感小羽麻麻参加工作以来总会在各种场合听到或者看到于永正老师的名字,他已然是小语届的泰斗级人物。
遗憾的是,我一直未曾亲眼目睹过于老师的课堂;惭愧的是,我一直没有阅读过于永正老师的着作。
此番阅读《我的教育故事》,是与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相识。
相见恨晚,是我切实的感受。
虽然老师于20xx年离我们而去了,但是好在,文字留了下来,思想也就留了下来。
翻看着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教育故事:语文课堂的教学片段;与学生外出的实践活动;对待特殊学生的智慧教育......消除了我的职业倦怠,激起了我的教育热情,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唤醒了我的教育初心。
一、看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
1.看到孩子的内心。
第一则故事《“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说的是学生考试作弊主动向于老师报告的故事,于老师没有批评,反而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年幼时偷梨的故事,“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
”取代情理之中的责备,于老师用自己的故事温柔地教育了孩子,用这样独特的方式直接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远比说教更有效。
再如《洗头》故事中的玲侠,成绩不好,头上还生虱子,遇到别人应该会嫌弃她,但是于老师不但不嫌弃,还亲自给她洗头、创设机会鼓励她,使玲侠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
《放学路上》一文中提到于老师经常会和学生一起放学走路回家,利用这一段时间“平等对话”,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2.看到孩子的差异。
于老师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了关于学困生的转化,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待“老班长”成明同学,于老师采取的是捧角的方法,用“老班长”的标准激励他,使成明自觉向上向善发展;对待“留级生”庆涛同学,于老师采取的是以自己为示范、让其他同学慢慢接纳庆涛的方法,消除庆涛的自卑、孤独心理;对待调皮捣蛋的武维同学,于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刚柔并济,打太极的方式,看似柔弱无力,可是招招致胜......孩子每一个都不同,我们做老师的应对计谋也要不断改变才行啊。
2023年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我对老师是神往已久了,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种期刊杂志中。
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楷模,令人神往,又莫名地心生敬畏。
一个偶然的时机,接触到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细细读之,瞬间一个亲切和气的老师直立在我面前。
这本书文字如小泉流水,娓娓道来,好像老师就站在我面前,神态慈爱,和气可亲。
他情愿倾听一个末学后进教学中的烦闷,情愿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来为我排忧解难。
我愈发喜欢上这位白发苍苍、久经风雨、充满智慧的老人。
我读(我看小学语文教学),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开宗明义地说:“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我想起来我对语文心动的瞬间是来源于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读作文比赛。
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上,我在老师的鼓舞下上台读了一篇作文(一件没有织完的毛衣),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一瞬间感受到了语文的美。
于是我在课堂中给孩子们设置了读书大会。
我结合课本的(愉快读书吧)给孩子们安排读书任务,然后在班级举行读书大会。
孩子们都踊跃参加,读书积极性明显提高。
于老师说:“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的为师之道,在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一位语文老师对于后来者的殷切期盼。
我也暗暗下决心:要向老师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
读书如雁,飞过千山万水、天南地北;读书如风,拂过古今中外、浩渺星辰。
让我们享受生活中的书香气息,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学习中超越自我,更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效劳于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教育思想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教育思想有感于永正老师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25条建议》《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等是我遇到困难时最强的助手,下面是读书后的一些感想经历是一笔财富回想刚上班,自己就如初生的牛犊,什么也不怕,却在跌跌撞撞中迷失,体会到初为人师的痛楚,有过无助,甚至质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现在回忆起来,很感谢自己当时的积极向上,没有传播负能量。
现在闲暇时会想想自己班级的长远规划,如果不是从焦头烂额中走过,今天怎么会想着班级的进一步发展?有时候想想当时难捱的日子,走过后发现,如今他馈赠给你的是当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所以我希望接下来的自己仍能勇敢面对一切,所经历的每一次,都是成长。
也许每天的日常工作中还会遇到让你措手不及,甚至不想面对的事情,但是想想下次他出现在你的工作中你会应对自如,也就感谢上次的那段经历所给你带来的经验。
我希望在退休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文字,想着自己工作上的点点滴滴,能自豪的说:“看我的经历多丰富!”随时观察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当你走进班的一刹那,你的眼睛应该已经扫过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甚至角落中有片纸屑,墙上的班级文化少了边边角角都能迅速进入双眼。
我但是我现在还得继续修炼。
下课和老师讨论班上某个同学近况,猛的发现自己连他上节课的表现怎样都说不出。
还是自己观察的不够到位,所以这一点,我需要不断练习。
上课时,我脑子里老会出现,看看边上的同学,然后眼睛立马听到使唤,扫向四边。
特别是讲到一些重点,我觉得老教师的建议很好,先停下来,整顿一下,要确保把那些开小差的人给拉回来,不然就是白讲,我现在上课有时会想,呀这道题会不会白讲?然后不自觉的看看周围的听讲秩序,如果不行,立马停下。
读好书什么是好书?我不喜欢教育名著,就如同上学时我排斥四大名著一样。
上面高深的理论让我非常抵触。
我认为好书就是你读起来舒服对自己又有帮助的书,在教育上我比较喜欢于永正老师的书,在网上听他的课,我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津津有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坚守语文的“家”
——寒假读书心得
王元萍
教书时间不短,屈指算来,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
这二十多年来始终在语文的家园里摸爬滚打,常常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却又不得其所,可能依然与自己的心浮气躁有很大关系。
这些年来,为了让自己沉下去,常常在案头床头备一本《小学语文教师》,闲来读之,睡前阅之,以便从那些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语文家园的名师身上得到一些熏陶,找到一些方向感。
这个假期读此刊,最受感染的依然是于永正老师——我一直非常敬重的教育前辈。
2012年9月21日,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等单位隆重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提出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学习于老师对语文之“家”的坚守,这个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即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其实作为我自己是喜欢创新的,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对语文课原本的属性坚守不够,总是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有人说十年课改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被弱化了,写字训练明显滑坡,我是深信的,因为从我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就能窥见一斑。
学习于老师就是要学习他在改革的锋口浪尖上始终坚持自我,坚守语文课的本真,踏踏实实地教儿童写字、读书、言语交际,活而不虚,实而不死。
他的“五重教学法”反映的就是他对语文教学的这个“家”的坚守:重情趣(以学生为主体)、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刻体认和自觉运用)、重习惯(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这些实实在在地做法很值得我去深入领悟,去借鉴运用。
对比于老师来看我们在十年课改中的做法,语文教研一味地跟风,赶时髦;个人又不能静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对于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驾轻就熟,忽左忽右,而没有平衡地去掌控。
我总是在反思我的学生在我语文课上生长了多少,他们是否在识、写、读、背、作、说、习中有所收获,所谓的人文性都是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训练中习得的呀,我有没有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教给学生呢?
目前我正在进一步地探讨高年级的单元整体教学法,想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基础训练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所偏颇,我想这就要学习于老师那种舍得在细读文本上下工夫了。
吃透教材,细读文本,无论对于新手还是老者,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
现实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些教育教学琐事而忽略了深入钻研教材的环节,更不要说像于老师那样在课前备读书,
很投入地练习读课文,所以他在课堂上的朗读总是能打动孩子。
看于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及赏析,我们会发现,他在课堂上的“范读”是一个常见的环节。
他在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抓住孩子理解的难点入手,从范读到反复指导学生练习读,到老师加上动作、表情示范背诵,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轮流背诵。
一遍又一遍地读,深深吸引着孩子,他们像是走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模仿,跟读,渐渐有所领悟,一切水到渠成,以至有了后面学生流畅的思维、精彩的说理、丰富的写话。
此读,乃为课堂教学之“绝活”。
无论琐事再多,我们都要抽出时间深入反复地读课文,这是细读文本的关键。
坚守语文的家园,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始终如一地“爱语文,爱孩子,爱生活”,不跟风,不赶潮;给自己多留点时间细读文本,把语文课的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真正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每节课中,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