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局地图(各阶段图析)
三国时期地图(优质参照)
3)长江水域好象偏窄了。黄河亦然。
王莽始建国三年(11 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 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 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 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 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 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关于济水的流向,据《水经》的记载,两汉三国时,自成皋县(今河南汜水西)北从黄 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县)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 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 县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西南)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 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 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 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黄巾起义示意图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如: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杨之战示意图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吕布逐出兖州,接着攻取陈国,迫降袁嗣,占领豫州,这时,在他的周围还有占据青、并、冀三州的袁绍、占据徐州的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据南阳的张绣和占据河内的张杨等割据势力。
当时曹操占据的兖、豫二州处在敌对势力四面包围之中,曹操是处于内线作战、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
袁绍是主要的敌人,而吕布是凶恶的敌人,又担心袁绍勾结其他豪强,形成外线包围,合力并击。
面对这种形势,曹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具体的策略是:羁縻袁绍,安抚吕布,厚结陈登,西抚关中,东联孙策,北抚渔阳。
在一切部署完之后,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便乘袁绍正在河北以全力攻幽州的公孙瓒,无暇南顾之机,开始各个击破的行动。
整理东汉末年(三国)形势变化图.ppt
年
讨 伐 董 卓
优选
1
191
年
群 雄 割 据
优选
2
192
年
董 卓 之 死
优选
3
193
年
曹 操 围 徐 州
优选
4
194
年
三 让 徐 州
优选
5
195
年
帝 出 长 安
优选
6
196
年
迁 都 许 昌
优选
7
197
年
袁 术 称 帝
优选
8
198
年
曹 操 斩 吕 布
优选
9
199
年
曹 袁 不 和
优选
10
200
年
官 渡 之 战
优选
11
201
年
刘 备 驻 新 野
优选
12
202
年
袁 家 之 争
优选
13
204
年
曹 操 破 邺
优选
14
205
年
幽 冀 降 曹
优选
15
206
年
曹 平 并 州
优选
16
207
年
三 顾 茅 庐
优选
17
208
年
赤 壁 之 战
优选
18
209
年
孙 权 夺 南 郡
优选
年
吴 求 夷 洲
优选
38
231
年
四 出 祁 山
优选
39
232
年
吴 通 辽 东
优选
40
233
年
辽 东 之 争
优选
三国时期年份地图(最全),图文说明
190年讨伐董卓JtT上・洛阳山融IN卅刘垢刘及士燮长沙孔M• »«Sr Iit十八路谓候189年9月/横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E,(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 尼为献帝・I 190年1月I曹操号刊下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菜卓.三・,五・九・■卅■丈礼・•河內■太守壬BL∙ 条守界9iMM.M.VΛM■八■■卅■上∙HI∙ 丸卅・山阳左W4U8∙Jt■左守扎・•iT∣三■■牛力】4H*∙•"備11・・■■・耳・• fi∣M∙. *au>不unit・ t*l≡∙:It・•广并尢W• I*三・•・•H 五・• ±<A^M≡∙ I十七・• 19MM M.«+r«・飲朋・史■卜冃・• JtΨMa⅜∙.群雄割据t州T■刘虜冀州•绍张畅判内• 一• »»IM卅190年2月交**≠Λ帝迁都长安• •191 q Vb繼卓兵退长安,十八路盟军解Bt191ψ5月•曾操领兗州.191年巧月.袁绍呑并弗板势力•FTlCJ R tzom董卓Z 死冀州• 袁绍张畅列内一一_戶"■ It m•)哙曹操 洛阳/ ∙ Λ一1一JN卅I :192年4月 横卓在K 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蒂卓部下竽俺、 郭汜等攻下长安,R 布出送 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音州• 交*192年1月界桥之At 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襄阳之战.刘衣部下«HIa 箭射死孙坚•192年7月・H 布投卑盘术.» 逐厉.先応投靠产■袁绍・U L : L7*∖ ・5月・袁绍金高干领并州. 6月・H 布离袁绍严聲张扬. 10月'公孙瑞破⅛W Λ⅛J^⅛^"193年辽东马洛阳刘 IM卅长沙焉燮5»9络』 It 卅7 ?Ut t一 ∙ M 盹出操翼州•&绍 曹操围徐州1月・克术北攻皆操败透九江• 1月・袁术杀扬州剌史l⅛温,据193*16 月育操父亲BWtf 徐州被杀・ 曹操WRffltfc 州・19 詆I;2月・刘备救徐K,曹操粮尽退兵.4月.龙州张邀叛曹迎R布.12月.徐谏矯逝.刘侖领徐州・1月.马畴长平关败于李催・7月・刘嫦卒.刘埠继领益州・张鲁汉中自立・8月・R布曹操大战于濮阳.β 慄大败. 10月・扬州剌史194年三让徐州------- * 张畅河内•冀州•=袁绍孔融长沙交*195年6月.李俺、郭汜相攻.»tt 戸i?f大战大破R布. f 7月.张济迁帝洛阳.被杨冷劫走・刘备收ffl∏⅜・让其驻小沛.12月.孙筆说眼袁术领兵渡江讨江东•曹操攻下婕丘.复收兗州.5月.袁绍破北⅛AH州.8M, .WT杨木叛・与霸陵t⅛帝.9月.刘豫命竿融夺取加帝・12月.匏丘之战牡鈔大散于袁绍・退守易占次=Z=帝出长安•構州•M刘辟长沙交*E 口巳,t≡ 口m∙j⅜.ffi张杨河内196年迁都许昌俺卅196年 3月.孙策攻下曲阿.刘縣透ft 柔 5月,刘备在淮阴⅛n*术∙ Z 交*6月,R 命找取徐州,刘务投 靠吕布.驻小沛. 公孙长沙2月.豫州刘辟为酉操所灭• 9fl∙ B 布击敢刘第∙ AettW解下.刘备冋驻小沛•8月.孙策収会KL 广陵等郡附7月.献帝到达洛阳・ 8月,曾慄迁帝许吕.孙饭叛袁术・ 孙策.10月.WW∙Λiβ杨奉.杨車奔哀术。
三国时期地图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争夺地盘和资源,形成了长期的战争和政治动 荡。
各国政治制度不同,魏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蜀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吴 国则实行地方分权制度。
各国内部政治派系复杂,有士族、豪门、军队等不同势力,互相争斗,影 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曹操的统一北方
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早期,通过一系列 的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渐统一了北方 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曹操的统一北方,为后续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曹魏 在后续的战争中保持了有利的地位。
刘备的建立蜀汉
刘备在群雄割据的时期,通过与各地豪门贵族的联合以及自身的英勇善战,最终在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重 要影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种 植粮食作物;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适 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贸易流通
地理环境决定了贸易路线和流通方式 。例如,长江和大运河成为东吴和蜀 国之间的重要水上贸易通道,而陆路 则相对较少使用。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官渡之战时期的地图
总结词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
详细描述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争夺中原地区。曹操占据了冀、青、兖、徐四州,而袁绍则控制了冀、青、 兖、徐、豫五州。双方在官渡地区展开激战,最终曹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击败了袁绍,夺取了中原地区 的控制权。
赤壁之战时期的地图
04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对政治的 影响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
战争策略
三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和湖泊,为军事战略提 供了天然屏障或进攻路线。例如,长江天堑使得魏国难以直 接进攻东吴,而蜀国的山地地形则提供了防御优势。
72张三国历史演变地图
72张三国历史演变地图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
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治所——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东)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治所——蓟(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治所——镐(hao)(今河北柏乡县北)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治所——临锱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南省。
治所——谯(今安徽亳县)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
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治所——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等十郡,下辖70县,属魏地。
约于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
约于今甘肃省。
治所——陇(今甘肃清水县北)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江南地区,势 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以及福建等部分地区。吴国地处 鱼米之乡,经济实力较强,但军事实 力相对较弱。
详细描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了益州和荆州 的部分地区。他通过与孙权的联盟,成功地 保住了自己在荆州的领土,并且在益州地区 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还进一步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区,扩大了 蜀国的势力范围。
吴国势力范围
总结词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扬州、交州和荆 州部分地区,形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
魏国的统治者曹氏家族通过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措施,使得魏国的经济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魏国的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和弓箭手,是三国中实力最强 的国家。
蜀国势力范围
蜀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西南的四川盆地和汉 中地区,以及部分云南和贵州地区。蜀国的 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有天险可守,而且蜀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 十分发达。
蜀国的统治者刘备家族通过发展农业、兴修 水利、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等措施,使得蜀 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蜀国的 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山地兵和弓箭
手,是三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以及部分广东和广西地区。吴国的领土面积虽然也不大,但 是地理位置优越,有长江天险可守,而且吴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目录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三国时期各势力分布图。
三国时期各势力分布图。
1、官渡之战前势力分布如下:
2、官渡之战后,袁绍所占之地被曹操吞并,同年诸葛亮出山,势力如下:
3、212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初次占领川地,以荆州为首,势力如下:
4、218年,刘备入主汉中,这一年三国鼎立初次形成,以曹操势力最大,刘备最弱小。
5、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孟获反蜀。
6、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未能统一三国。
这也是三国势力最后的定型,虽然很快就会被改变。
如下图:
扩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演变形势图(优教课堂)
43
上课教育
44
上课教育
45
上课教育
46
上课教育
47
上课教育
48
上课教育
49
上课教育
50
谢谢观赏!
上课教育
51
三国演义形势图
曹操
刘备
上课教育
孙权
1
上课教育
2
上课教育
3
上课教育
4
上课教育
5
上课教育
6
上课教育
7
上课教育
8
上课教育
9
上课教育
10
上课教育
11
上课教育
12
上课教育
13
上课教育
14
上课教育
15
上课教育
16
上课教育
17
上课教育
18
上课教育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课教育
20
上课教育
21
上课教育
22
上课教育
23
上课教育
24
上课教育
25
上课教育
26
上课教育
27
上课教育
28
上课教育
29
上课教育
30
上课教育
31
上课教育
32
上课教育
33
上课教育
34
上课教育
35
上课教育
36
上课教育
37
上课教育
38
上课教育
39
上课教育
40
上课教育
41
上课教育
42
上课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国
时
期
局
势
图三方各阶段对峙图析
190 讨伐董卓
191 群雄割据192 董卓之死193 曹操围徐州195 帝出长安196 迁都许昌197 袁术称帝198 曹操斩吕布199 曹袁不和200 官渡之战201 刘备驻新野202 袁家之争204 曹操破邺205 幽冀降曹206 曹平并州207 三顾茅庐208 赤壁之战209 孙权夺南郡210 刘备借荆州211 刘备入蜀212 刘备攻川213 曹操封公214 刘备收蜀215 孙刘分荆州216 曹操封王217 鲁肃之死218 刘备攻汉中219 定军山之220 曹丕篡汉221 刘备称帝222 夷陵之战223 刘备去世224 魏攻汉中225 南征孟获226 曹丕之死227 蜀军屯汉中228 两出祁山229 孙权称帝230 吴求夷洲231 四出祁山232 吴通辽东233 辽东之争234 五丈原235 蒋琬治蜀236 辽东再争237 辽东称王238 魏平辽东239 曹睿之死240 相安无事241 吴魏相攻242 吴讨珠崖243 魏受倭贡246 刘禅亲政247 姜维收胡249 洛阳政变250 姜维伐巍251 魏取夷陵252 孙权之死253 吴宫政变254 曹芳被废255 淮南之争256 吴国内争257 扬州反魏260 曹髦被杀280 天下归晋。